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汇总(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54:10
文章来源:http://shufa.peixunzhaosheng.net/topic799.shtml 

何谓挪让 ?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书法中的“舒体”是谁创立的? 
 
    舒同(1905―1998)为现代最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师之一、人民艺术家、舒体的创立者,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舒体又称“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法度森严,气势磅礴,为世人所重。舒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风行,成为现代书坛的一座高峰。

论述“书法”运笔过程中的速度?

    在运笔过程中,总有速度的快慢疾缓之分。如何掌握好,那 可是练笔时不可忽视的大事。明倪苏门《书法论》说:"轻重疾徐四法,维徐为要……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此为主张先学 孰慢者。唐韩方明为主张快者,他在《授笔要说》中说:"落笔要 快。快则意出。"再如唐欧阳询《传授诀》讲:"最不可忙,忙则失 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另有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 能疾涩者无之。:此上四种主张均有不同。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要 求不’同而论,笔者认为孙过庭《书谱》中论说较为科学、准确、辩 证地阐述了运笔的快慢关系:"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 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所以说,如何把握好运笔的速度、技巧,还得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强化训练。 , 一、运笔速度在各种书体中的变化。不同的书体对运笔速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切不可千篇一律。行、草书在笔法结字上有很 大的自由度,结字可鼓侧跌宕,数个字可缠绵一起或笔断意连,用笔的张弛伸缩,提按顿挫随机而变,直线、弧线的任意组合,单 个字中的连笔。这些都提供了加快运笔速度的契机,或者说,提供了快又可以放慢的条件。那么,楷、篆、隶书的笔法结字是字 字、笔笔独立的,又需细化运笔的过程。这就使运笔在时间上有 了慢的条件。

    当然,也需有笔断意连的气韵,但笔法外在表现上 已不存在萦带缠绕,速度自然也就放慢了。  

    二、运笔速度与墨分五色的变化,墨分五色之墨韵离不开水 与宣纸、毛笔的关系,但也和运笔速度息息相关,由于墨落到宣纸上有一个渗化的过程,所以落墨之时必须要掌握好火候,不然 会失控造成败墨,就失去其墨趣、墨韵了。那么,在笔中饱蘸墨后应连续写下去,直到渴墨后不能再写了,再饱蘸墨写下去(特别 是行草书书写,都遵循这个规律)。这里就有一个运笔速度的要求:"笔中饱蘸墨渗化快,此时运笔速度则需快,笔中渴墨渗化 慢,此时运笔速度则需慢。"反之,该快而慢,结果是停滞凝结,形成"墨猪"。该慢而快的话,离钧在《书诀》中说:"未能速而速,谓 之狂驰……狂驰则形势不全。"行草书里注重墨分五色,五色指:浓、淡、润、渴、白。 

    由此,对运笔速度也就有了要求。驾驭能力的 高低,决定了墨分五色的形成。写其他书体如篆、隶、楷书,书写时蘸墨量不宜多,书写过程中不宜渴笔太厉害,就是说运笔速度 的反差不宜太大。其实速度与墨色是互为制约、互为表现的一种 关系。运笔速度与节奏韵律、风格的变化,风格决定丁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的不同产生了风格,它们都存在于各种书体中,都产生了不同的运笔速度:奔放狂爽的,节奏韵律跳动大,运笔速度需 劲急;雅逸静谧的,节奏韵律趋于平和,运笔速度徐缓;古朴凝重的,节奏韵律稳重殷实,运笔速度需迟涩等, 同是一个人写的不 同作品或书体也会在风格、节奏韵律上有运笔速度的畅达与迟缓,这就要求作者掌握好各种需要的运笔速度,特别在风格差异 大的、节奏韵律强烈的行草书中,反差极大。同一根线条里就有节奏韵律的迥然不同,那就得做到"能速而速,所谓劲速;能速不 速,所谓淹留"。而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篆、隶、楷书不比行、草书用笔反差大,但也有自身的多种风 格,多样的节奏韵律,我们可以从古今碑帖中随处找来这样的例子。  

    由此可知.墨色、字体、风格、节奏韵律等对运笔速度都有着 严格的要求:那么.书法家对各种用笔技巧的熟练掌握能力,显然就决定了创作成功的关键,那样,在创作时,随着自己的情性,将会写出美丽和谐的线条和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作品来。


谁开创了“藤体”书法? 
 
    可能是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兼工书画篆刻。他先学赵后学颜,其中对赵孟頫贬斥得很利害,甚至苛求。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 ”。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其实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而且深通医道的名医和出色的思想家。 “傅山晚期作品中,有一种弯曲和藤状的书法迹象”。

请教!中国书法中晋韵、唐风、宋意 ?
 
    唐法、宋意、晋韵是因为“区别”而美的,而不是唐法超越了晋韵,宋意超越了唐法。

    “韵”兴起的时代正是文人在书法史上展露头角并成为主角的时代,“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从客体(文字)的形式至上到主体(书法家)的精神至上的转变,书法由此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宏扬,而最合适的载体就是行书、行草书。行书、行草与讲究“法”的楷、讲究“意”的草不同,它有着最丰富的细微变化。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也堪称“韵”之典范!

    晋人尚韵,韵,神韵,气韵,所说晋人尚韵大多指的是二王所开创的行书,行书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而这种中和美更能体现在作品的风韵与神采。

    世人所熟知的兰亭序正是给人以这种从容的感觉,只要说起兰亭序都要说上一句气韵生动,此四字说出容易,试问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大作真正得此四字也?而兰亭序不但从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鸣,此晋人尚韵之谓也。

    我觉得书法当中的韵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它包含的意义很多,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一个人的心胸气度。
韵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佛家一些哲理正和书法当中的韵暗合.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晋韵,唐法,宋意,这晋韵与宋意颇重于主观感受:而唐法则偏于客观的艺术技巧.作为对一个时代书风的评价,它虽过于笼统但却简明扼要.那幺,晋韵的代表王羲之与宋意的代表黄庭坚,应该说是比较接近的,现在说黄庭坚是反叛了魏晋风度及晋韵,其根据何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重主观的共性上,宋意与黄庭坚突破了魏晋人强调儒雅强调含蓄的时代色彩,而更多地注入了宋时文人不羁的狂放的个性.因此,宋人的「意」的主观抒情追求的意趣极浓:而非魏晋人的偏于自然流露.黄庭坚的雄强肆张,正是宋意主观抒情追求中的一个最成功的典范.这种雄强肆张给人的强烈感受,同时代的蔡襄等人和前时代的二王都是不具备的.它带上了黄庭坚本人的无拘无束的色彩,成为巩固黄庭坚作为开拓性代表书家地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后人说他是「如?髯客耻自从龙,要亦倔强海外耳」,把他比作不驯服于真龙天子,傲然独立的?髯客,倒是颇具匠心.他锐意开新,不愿追随二王,宁愿「倔强」独立于正统的「海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书坛的髯客. 

宋徽宗书法的“天下一人”是什么意思? 
 
    他的书法的确不错,创造出了“瘦金体”这一全新书法艺术风格,在书法历史上他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又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他的名号又有了与其他书法家的不同之处,天下第一是他对自己书法自信的体现,作为皇帝用这个名号就有些自傲了!

书法四体指的是什么? 

    真、草、隶、篆称为“书法四体”; 

古代书法所称的“赵体”是指哪一位名家的字体?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书法被称为赵体。
〖頫〗,读作俯,意思也是俯。

    赵孟頫才华过人,为吴兴八骏之一。他是宋宗室后裔,却不得已做了元朝的官,内心非常苦闷,这或许是他寄情于书画的原因之一。他是书法奇材,各体兼擅,而又专攻王体。他对王羲之的追摹,可以说无人可出其右。但由于他的仕元,过去(包括现在也有)人们将他的书法评为“姿媚”,这应该说是一种偏见。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请介绍一下宋代书法名家“米芾”?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终年57岁。

    米芾,善书法,能写篆、隶、楷、行、草诸体,以行书成就最高。亦善画山水、枯木竹石等。同时精于鉴赏,家藏法书名画甚富。曾著《山林集》。现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他将书法中的点画用笔融于绘画,并以大笔触的水墨表现自然山川的烟云风雨变化,人称米点山水。他追求天趣,强调表现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是当时士人画的一种典型。米芾的书法,早年师法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中年以后摹魏晋书法,尤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体势展拓,用笔浑厚爽劲。自谓为“刷字”。米芾的书法理论著作有《书史》、《海岳名言》和《海岳题跋》。米芾著《画史》1卷,是国画鉴评著作。

    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他大喜说:“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

    米芾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虽做官,但生活却常困窘。然奉诏仿黄庭坚小楷,作千字韵语,入宣和殿观看所藏珍贵文物以及皇帝赐砚之殊遇,却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米芾文章奇险,自成一家。米芾书法,用笔豪迈,“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善画古圣贤像及山水画。不事雕琢,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画法,开创了独特风格。米芾传世书法有《蜀素贴》、《苕溪诗》等,著作有书史、画史等,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等。樊城建有纪念米芾的祠宇——米公祠,所藏名家书法碑刻甚多。
 
我国书法中的魏碑体,其特点是什么?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而《张黑女》就比较圆润秀美,唐朝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可谓北碑的最高总结,其特点是刚峻峭拔。

书法中的“柳体”和“颜体”各有何特点?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
欧体----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赵体----开创赵体,风流著称。用笔圆转,清腴华润。
魏体----魏碑为另一种楷书,不能同柳颜欧赵并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