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救 世 与 救 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22:46
祭园守园人主页 >>收藏 >>月夜淘精 >> 浏览信息《弘毅:救世与救赎》
月夜淘精 | 评论(2) | 阅读(290)
访友脚印暂没有访客留下脚印!
星期三   
 弘毅:救世与救赎
弘毅:救世与救赎
——读《一个“失败者”眼中的鲁迅》有感
“难见真的人!”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处发出的感叹,那什么是“真的人”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有真性情、敢说真话的人,这样的人的确很少见。
敢于批判社会的人很多,知识分子尤其擅长这个本事,虽然对抗强势者会付出代价,但也能带来精神上的崇高感,让人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勇于解剖自己的人却不多,因为这样等于把自己最软弱的一面暴露出来,聪明的人是绝不会自暴其短的,而知识分子大多是聪明人,所以少有人会这样做。
我觉得于仲达属于后者,他不愿意做那种聪明的知识分子,直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从失败中领悟出自己的“鲁迅观”——
“我所观察到的鲁迅,从来就不是什么铁骨铮铮的硬汉,他是一个敢面对自己失败命运敢于肩扛自己命运闸门的人……他应该是一个有着民间情怀对于苦难民众深深同情的却又无法融入官场和学院里的痛痛快快的人生的失败者,他终生直面着自己的失败而坚持着对于这种失败的持续反思,并且依靠着对于失败的自觉从而成就了现代中国思想历史上无法饶过的独异精神个体。这才是我于仲达,一个民间思想者心目中的真实鲁迅。”
鲁迅失败了,虽然后人赞他为“民族魂”,封他为“新中国的圣人”,但他没能唤醒沉睡的国人。我完全赞同仲达的看法:“应该给予林昭更多关注,因为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上看,林昭对于中华民族的启示意义,远远超越了鲁迅。”
林昭,一个柔弱的女子,用自己的无畏和勇气捍卫了真理的尊严,她用生命证明了强权不能扼杀自由,她的死终于唤醒了无数人未泯的良知,更为难得的是她清醒地认识到——“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不得自由。”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因绝望而反抗,那林昭则是为自由而牺牲。前者可以称为“救世”,是呐喊和战斗,是怒其不争,后者为“救赎”,是怜悯和热爱,是为爱而来!
当我们为林昭的死而落泪时,请不要让仇恨的火焰在心里燃烧,因为那样做只能是以暴易暴,这样的历史教训已经够多了,正如圣雄甘地所说:“以眼还眼会把全世界人的眼睛都弄瞎!”
有位智者说过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种庄稼的如果要牛犁田、马拉车、骡拉磨,只要照着牛马骡的屁股一鞭子,他们就会朝鞭子响的地方反方向跑去。奴隶主对工作不力的奴隶也使用同样的方法,其效果几乎是屡试不爽的。因为鞭子下的奴隶和牲畜的反应是一样的—绝对屈服。偶尔也会有个大胆的奴隶,在背上挨了一鞭子后,蓦然回头,看看这鞭子是从哪儿下来的。于是他看到鞭子的那一头是握在奴隶主的手里,所以该恨的不是鞭子本身而是奴隶主。如果他再想到奴隶主也不过是奴隶制度的产物,就知道该恨的是奴隶制度。可是如果他能再进一步想想,就知道制度是人心发明创造出来的,也是要通过人心才能起作用的。所以制度本身也不能恨,该恨的是人的恶毒心思,也就是人心最根本的三毒—贪、嗔、痴。奴隶制度和奴颜婢膝(奴性),都是人心中贪、嗔、痴的产物。想到这里,这个奴隶可能会选择自杀一途来结束自己永无止境的苦难,因为他受够了做奴的苦,而面对整个奴隶制度又无能为力。但是如果他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就能由自己所身受的苦,想到所有奴隶的苦。于是把他的觉悟告诉大家,希望所有奴隶一起奔向解脱的道路。这样这个奴隶才真正得到自由,而那蓦然的一回头,就是改变他奴性最关健的一步。”
记得鲁迅先生曾区分过“奴才”和“奴隶”的不同,现在看来应该还有一种“奴性”存在,它是最根本的禀性,我们都是先有了奴性才变成了奴隶或奴才的,心中的奴性若不根除,自由将永远是个美丽的梦想,林昭的觉悟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