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欧洲近代战争史中的结盟现象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16:16

合纵连横,欧洲近代战争史中的结盟现象浅析

社会进入到了近代史阶段。在欧洲,国家间的战争日益频繁,战争的残酷性也日益显著,除了陆地战争外,海战的规模也越发庞大。另一方面,由于热兵器技术和装备(枪炮和大型舰艇)在欧洲的广泛使用,欧洲国家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国家。古代波斯人、匈奴人、蒙古人乃至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欧洲大地所进行的横扫式、席卷式入侵已不可能再次发生了。也就是说,在近代的欧洲,人们已经不用太担心来自外洲的强大外敌了。可是,没有外辱,欧陆反而连年混战。

  在战争中,国家之间形成战争同盟是欧洲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我们看到的结盟现象(即一战中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二战中以英美俄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意日为核心的轴心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其实始终贯穿于整个欧洲战争史,尤其是近代战争史之中。结盟现象如此频繁的原因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像中国战国时代的强秦、当今之美国那样远远超过敌对国家。如果从参战国家数量来看,曾有多次战争可以与两次大战相比,虽然战争规模和波及范围远不如两次大战(实际上一战基本上是在欧洲进行的)。从这一点来看,欧洲是世界级大战的策源地大概是没有异议的吧?世界其他的地域也许没有资格争夺这一“荣誉”,即使当今的中东也只能是局部战争的发源地,远不足以发起世界大战。

  为了国家利益(领土完整、领土或者殖民地扩张)、宗教信仰、王位继承权,欧洲各大国经常在战前战中签订同盟条约,结盟国家参战方式大体上有:直接参与盟国的战争,为朋友两肋插刀;间接参战,如为盟国提供军事、人道主义援助或者声援等道义上的支持,正如珍珠港空袭之前的美国对中英俄等盟国的援助。为了盟国,某国一般会针对战争规模、成本和红利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而选择直接或间接参战方式的。因此,虽是盟国但不直接参战,这种方式在欧洲近代战争中并不鲜见。

  当然,欧洲混战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战争时间跨度都比较长。毕竟谁也难以吃到谁,打累了就得停下来,坐在一起谈判。这么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时间自然长了。每一场战争都伴之以一个或者几个和约而结束。和约得到遵守,和平就到来了;得不到遵守,战火则再次烧起。     一、战争的主角和配角―――欧洲主要国家情况 1.英国

  孤悬海外、远离欧洲大陆,因而易守难攻。英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正如东亚的日本、今天的美国。自十七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先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海上马车夫”,海战的胜利导致了英国海上霸权的成型。强大的皇家舰队,不仅实力远远高于大陆其他国家,也为英国实行海外殖民和扩张、掠夺殖民地财富、镇压剥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军事保证;财富的增长又为对外军事扩张提高了充足的资源。如此循环,大英帝国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对欧洲混战的态度上,英国始终奉行保持欧洲均势(balanceofpower)的基本外交政策,不过分干预欧洲事务;它希望欧洲大陆各大国保持实力均衡,不乐意哪个大国实力过分强大以致失控。如果不是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切身利益,英国不会直接涉足到盟国的战争中去。为此,英国曾经长期奉行“光荣孤立”的国策。在它看来,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与自治领(dominion,因自由贸易对大英帝国发展极为重要),比直接参与欧洲混战要重要得多。

  即使参加欧洲混战,英国也极少孤军奋战,也很少出现同时面对两个或者更多敌国作战的情况。从这一点来看,不能否认英国人比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人、两次大战时代的德意志人的战略眼光高明。

  战略的成功自然不断地带来军事上的胜利,在欧战历史上,英国始终是胜多负少。“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更多地在于两次大战的创伤、美国的崛起和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等客观原因,而非其主观的失误。

  2.法国

  在欧洲三百年混战中,法国的战绩正如两次大战一样乏善可陈。可以说除了拿破仑以外,法国历史上就没有值得称道的名将或者统帅。自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来,法国在对英、德的战争中经常处于下风。不是被占领、巴黎沦陷,就是战争在其境内进行,生灵涂炭,即使胜利也是惨胜、虽胜犹败。这使我深深觉得浪漫的法国人根本就不适合玩战争游戏。

可是即使如此,法国还是以欧洲大国、欧洲的中心和领导者自居,其中典型的就是刚愎自用且不知己不知彼的拿破仑三世(普法战争中在色当大败于普鲁士,献上自己的佩剑以表示投降,并割让领土),这种自大狂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故。

  战绩不佳可能有不利的地理环境的原因,西北有大英帝国,东北有德意志和奥地利,北有曾经很强大的荷兰、丹麦,西南有大国西班牙。而法国又奇缺伟大的战略家,一种与天俱来的自大狂使其几乎与任何国家为敌。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从来都是英国的敌人,很少结盟,而每次与大英帝国的争斗,法国人都没有占到上风(包括拿破仑最终的失败),为了给强敌英国树立一个新的敌人,法国还曾经对独立战争中的美国给予大力支持。愚蠢的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则屡屡被狡猾的俾斯麦所蒙蔽,未能预料也不能阻止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另一方面,我始终不解的是法国为什么轻视海军建设、始终没有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可以与英国皇家舰队抗衡的帝国海军―――从这方面来看,法国是否和中国有很大的相同点?作为拥有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条漫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的国家,为什么顽固地认为自己是大陆国家而不考虑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呢?在如此重视海权的欧洲,这种思想可真是不合潮流啊!这方面它不仅不如英国,也比不上德国。德国最大的地理劣势当然是身处欧洲中心、容易多面受敌了,其次恐怕就是缺乏足够的出海口。但是即使如此,德国依然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如果我们没有忘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巡洋舰之战、大西洋海战和潜艇战等经典海上战役的话。     3.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的地理环境则比法国好得多,寒冷而漫长的严冬、地狱一般的西北利亚阻挡住了东方来的敌人―――如果算是俄罗斯的敌人的话;寒冬同样也是他们对付来自西方敌人的好帮手,远在拿破仑和希特勒之前,1709年瑞典国王“伟大的查理十二世”早就远征俄罗斯了,结果强大的瑞典军队兵败于更加伟大的沙皇彼得一世手下。

  其实,近代中的俄罗斯远没有今天强大,不仅是农奴制落后国家,而且面对着瑞典、波兰、土耳其三大强敌。如果不是彼得一世全面学习西方并实行军事改革,不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大力扩张,俄国不可能在历次俄瑞、俄土战争中大获全胜并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以及主导征服和瓜分波兰,从而成为后来战胜强大如拿破仑、希特勒的强敌,一度与美国分庭抗争多年的强大国家。

  所以,是否可以说英国、俄国、德国是三百年欧洲混战的最终赢家,一个是获得了太多太多的殖民地,另一个则是攫夺了太多太多的别国领土,而德国实现了统一和强盛。

  在近代历史上,俄国更多时候是德国、奥地利的盟友,而不像两次大战中刀兵相见。

  4.德国和奥地利

  之所以将两个国家并列在一起,不仅因为他们都是德意志国家,更因为他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主要成员。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是地跨中东欧,包括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广大地域的“伟大帝国”,说是帝国实在是太抬举它了,长期以来,它就是三百个大小不一的诸侯国家的联合体,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自然也没有真正强大过。

  除了奥地利这个曾经的大国,整个德意志长期受到欧洲各大国的蹂躏和践踏,沦为大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国们从来就不希望德国统一和强大起来。这一局面直到普鲁士强大起来并在十八世纪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后才得以打破,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统一的德意志诞生之助产士。

  近代史中,普鲁士(德国的主要前身)和奥地利曾经是欧洲响当当的大国,他们自己经常结盟,虽然也有时兄弟睨墙、兵戈相见。

  为了遏制法国,英国经常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结盟。

  5.西班牙

  自从无敌舰队覆灭后,西班牙已经失去了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并且一蹶不振。虽然也曾加入某些国家同盟,但是西班牙已经成为大陆“无足轻重”的二流国家。

  由于西班牙王室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王室保持某种联姻关系,所以它一般是普、奥的盟友。

6.瑞典、土耳其

  瑞典、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曾经是欧洲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国,在欧洲近代战争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都是沙皇俄国的心腹大患。为了寻求更好的出海口和更重要的战略通道以便更快地融入欧洲大家庭,俄国多次与它们发生大战。战争的结果是两国实力都有很大的削弱,以致不再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了。

  7.荷兰、丹麦、波兰、意大利等

  作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十七世纪初、中的几十年曾经是地球海洋一霸,在与英国的海权争夺中败北,从此失去了大国地位。

  丹麦、波兰也曾是欧洲混战中的主角,但是参与的战争不太多。其中波兰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俄奥普三国吞并和瓜分,作为独立主权国家,波兰曾经消失了很久,直到1918年才赢得民族独立。

  虽然是文艺复兴的故乡,虽然有着灿烂的文化,但是意大利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直至1871年才得以完成统一大业。   二、重大战争中的结盟情况 限于篇幅,下面主要介绍近三百年间欧洲内战史上重大战争之中的结盟情况,战争正义与否、战略战术的创新、兵器的具体使用以及战争具体进程就不详述了。按照传统观点,两次世界大战都属于现代战争,因此本文就不予提及了。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因争夺宗教管辖地盘而发动的世界级大战。战争的双方是“天主教同盟”(支持者有罗马教皇、奥地利、西班牙和德国支持天主教诸侯等)和“新教同盟”(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路德教和卡尔文教,支持者有荷兰、英国、德国支持新教诸侯及其管辖下的捷克),西荷英等国家之所以干涉德国的事情,是想借机阻止德国强大,并从中渔利。战争初始阶段天主教同盟获得了胜利,后来在法英荷的支持下,丹麦、瑞典相继参战;当新教同盟战争失利后,法国亲自上阵。最后,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参加了战争。

  战争主战场德国、捷克的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战争得益者是法国、瑞典,西班牙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

  2.英西战争(16-18世纪)

  英西战争是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当时西班牙是最强大的海上殖民强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国进攻,在英吉利海峡遭到重创,1625年以后,荷兰海军开始支持英军,后来法国、奥地利也加入英国的阵营中。

  长期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丧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

  3.英荷战争(1652-1674)

  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管辖下的尼德兰发生了人类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脱离西班牙并成立了尼德兰共和国,也就是后来的荷兰。荷兰独立后,几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海上强国,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人称“海上马车夫”。它具有当时最大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并且疯狂地进行殖民地扩张。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颁布了“航海条例”,开始向荷兰挑战。

  第一阶段英荷战争在1652-1654年期间进行,都是海上战斗,英军获胜,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第二次英荷战争在1666年,荷兰与法国、丹麦结盟,第二年的海战中荷兰获得胜利。

  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但是在这次战争进程中,法国与荷兰开战了(1672-1678),英法这次走到一起,但是英法联合舰队负于荷兰海军。由于英国更加害怕法国的强大,因此乘机退出了战争。

  分别与英国、法国的交战,导致了荷兰的衰弱,最终荷兰沦为小国。

4.俄瑞战争(17-19世纪)

  俄瑞战争是指两国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芬兰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分为五个阶段,1656-1658年、1741-1743年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交战方是俄罗斯和瑞典。但是,在1788-1790年阶段的战争中,瑞典得到了英国、荷兰和普鲁士的支持;在1808-1809年阶段的战争中,俄国和丹麦结盟对抗瑞典、英国同盟。

  在1700-1721年的战争(史上又称北方战争)中,先后加入俄国一方即北方同盟的国家有:丹麦、波兰、普鲁士等,英国则对俄国采取敌对立场,给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资、军事援助。战争中瑞典与英、荷、法国先后结盟。此次战争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战争中虽然俄罗斯丧失了所有的盟友,但是在沙皇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和高明指挥下,俄罗斯获得了战争胜利,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查理十二世率领远征军于1709年的寒冬征讨俄罗斯,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开创了严冬时节进攻莫斯科必败的历史先河。

  五个阶段的俄瑞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俄国大获全胜,侵占了瑞典大部土地,并占有芬兰。

  5.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但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均与西班牙王室有亲戚关系,按照亲属关系,两国都可以派人继承王位。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捷足先登,但是奥地利不服,英国则害怕法国领土扩张会破坏欧洲均势,同时也想打败法国这个劲敌,于是在1701年和奥地利结成反法同盟,对法宣战,后来荷兰、普鲁士以及其他一些德意志小国、葡萄牙、意大利小国等也加入了,敌对方则是以法国为首的包括西班牙、另一些德意志小国等组成的同盟。

  战争后期,法国同盟大败,法国几近灭亡。但是由于1709年俄国军队在北方战争中大破瑞典军队,英国害怕俄国过于强大,使欧洲失去均势,不愿乘法国之危将其彻底击败,因此英国采取了消极态度并与法国和谈。在英国的影响下,战争得以结束,作战双方签订了和约,战争以法国割让土地结束。

  6.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在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的各诸侯国中,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和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是最为强大的。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后,长女特蕾西亚刚刚继承王位,就面临着普鲁士王菲特烈二世的挑战,普王要求奥国割让西里西亚换取普鲁士对王位的承认;巴伐利亚、萨克森两诸侯国则企图抢走王位,尤其是前者还有法国的暗中支持。

  于是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战场上形成两个战争集团,一方以法、普为首,另一方由奥、英、俄、捷、匈、荷等组成。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1744-1745)中,普鲁士获得胜利,取得了西里西亚,代价是承认特蕾西亚继承王位以及其丈夫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后来几年的战争中普法联军取得了陆战的胜利,但是在海战中完败于英国海军,由于俄国出兵,普鲁士退出,法国被迫停战、和谈,交战各方签订了《亚琛和约》。

  战争的结局是英国和普鲁士的地位和实力得以提升,而法国和奥地利则遭到了削弱。

  7.七年战争(1756-1763)

  亚琛和约后,欧洲并没有走向和平,旧有的矛盾没有消除,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其中英法为了争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矛盾根本无法化解;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念念不忘收复西里西亚,而普王还企图彻底摧跨奥地利,以求独霸德意志;瑞典则企图夺取普国领土,俄国试图阻止普鲁士向东方扩张。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于是欧洲再次出现两个敌对的同盟:一个是英普同盟,一个是法奥俄同盟。

  1756年普鲁士军队突然入侵奥属萨克森,挑起了战端。战争中,英国并没有派兵直接参加陆地战斗,主要是与法国海军进行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战,也就是说普鲁士根本就是孤军奋战,当然在英明神武的菲特烈二世的统帅下,面对法奥俄瑞联军,普军虽然兵力不占优势,也曾经于1759年差点柏林失守(由于奥地利害怕普鲁士彻底失败后俄国势大,因此采取了消极进攻的政策),战争基本处于交织态势,哪一方都难以彻底占到上风。转机出现在1762年初,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去世,继任者彼得三世是普王菲特烈二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不久他就宣布退出战争并归还所占领的普国领土,还与普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同年瑞典也退出战争。在后来的战役中,俄国军队还暗中支援普军,使得普军彻底收复西里西亚。

  战争于1763年结束并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是七年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在印度、北美和西非,它夺取了法国、西班牙大部分殖民地;法国再次遭到削弱,内政外交走向低谷,战争中一无所获,却失去了大片大片殖民地,这一结局成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也大不如前,奥彻底失去了西里西亚,普则大片土地遭到洗劫,战争阵亡人数最多,而战争后期英国的背叛使普鲁士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俄国则是第二个受益者,成为主宰东北欧的主要国家。

8.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3、1795)

  这是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侵略波兰的战争。

  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政治、外交行动。由于波兰内奸的配合,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波兰人民的武装起义也被血腥镇压了。于是波兰被彻底瓜分。

  9.拿破仑战争(1799-1815)

  19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国内保皇势力和国外封建专制势力的极端仇恨,它们急于扑灭法国革命的烈火,而不论是否曾与法国有什么历史仇恨。

  1792年,奥普联军充当了企图使法国复辟的急先锋,联军已经占领凡尔登。法国名将迪穆里耶率领法国军队先是在阿尔贡森林从优势敌军的合围中成功突围,后是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敌人。自此,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法国完全收复国土!

  ①1793年,在土伦战役中,面对奥、普、英、荷、西等国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军事联盟(主要参战军队是英西联军),面对法国保皇党势力,年仅24岁的拿破仑少校一战成名。战后被破格提拔为准将,法国历史上拿破仑时代来临了。

  ②1796-1797年,面对第一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主要敌人是奥地利、意大利撒丁王国军队,法军获胜。

  ③1799年苏沃洛夫远征意大利。

  1798年俄罗斯加入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英、奥、土耳其等),1799年,俄奥联军在俄国苏沃洛夫元帅的统一指挥下先是击败法国莫罗将军的部队,后又打败麦克唐纳将军领导下的法军,最后又打败了拼凑起来的、由茹伯尔领导下的法军。可是,英国和奥地利害怕俄国势力增强,设法使俄军调离意大利。

  ④1798-1801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攻击埃及,目的是为了袭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而准备基地。面对埃及的反抗,又面对英国、土耳其联军的干涉,还得遭到俄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打击,最终法国失败了。

  ⑤1805年俄奥法战争,是第三次反法同盟(英、俄、奥、瑞等)与法国之间的战争。联军兵力达到了近50万人,俄奥两国军队是主力。但是奥方根据自己的利益制订的军事计划有重大失误,企图完成多项任务,导致兵力分散,被法军各个击破。陆上战斗以法军胜利而告终;而海战中,英国海军倒是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

  ⑥1807-1814年英丹战争也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

  本来丹麦在拿破仑战争中保持中立,但由于英国海军损害了丹麦的海上贸易,促使丹麦倒向了法国一边。1807年,未经宣战,英国在丹麦沿海登陆,英海陆军侵占了哥本哈根,致使丹法结为同盟。而俄国作为丹麦的盟友,向英国宣战,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对象并不是英军,而是法丹联军共同对付的瑞典军队。后来由于反英战略方针的减弱,俄国对丹麦的支持变成象征性的行动了;更因为1812-1813年拿破仑的军事失败,丹麦最终战败,不得不割让所属的挪威给瑞典,并割让领土给英国。自此,丹麦成为二流国家。

  ⑦1808-1814年法西战争。

  1807年,法国、西班牙本是盟友,共同侵占了葡萄牙。可是,到了1808年,拿破仑法军开始入侵西班牙,并占领了马德里。在西班牙人民的抵抗下,加上英葡联军的参战,持久的战争使得法国军队战败而且损失惨重―――1813年在死伤30万军人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西班牙。

  ⑧1809年奥法战争。

  奥地利与英国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对法国军队开战。战争结果是奥地利大败,不仅失去了很多领土,而且还要支付战争赔款,从而沦为法国的附庸国。

⑨1812年博罗季诺交战,是俄法两军主力在俄国博罗季诺村(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决战,俄军统帅就是著名的库图佐夫,战役以俄军的惨胜告终。

  ⑩莱比锡战役(1813)和滑铁卢战役(1815)

  莱比锡战役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奥、英、普、瑞等)与法国军队的一次大决战。同盟军队有30万人,拿破仑军队有20万人(法、荷、波、比等国)。为时四天的战斗,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交锋,双方损失惨重:法军损失近八万人,盟军损失五万余人。盟军取得了战斗胜利。

  拿破仑军队在莱比锡战役惨败而归后,同盟国军队乘胜追击。1814年迫使拿破仑退位,但是反法同盟为了分取战争红利争吵不休。1915年初,拿破仑从被流放的厄尔巴岛返回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复辟。反法同盟立即停止争吵,拼凑了第七次同盟,以70万军队共同对付法国。在滑铁卢,拿破仑终于遭到了辉煌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失败。

  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在不同阶段,法国同盟和反法同盟的结盟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也是很奇怪的。

  a.法国和西班牙

  在土伦战役时双方是敌对关系;1805年俄奥法战争期间却是盟友(法西联合舰队败给英国舰队);而在1808-1814年,法国则入侵西班牙。

  b.英国与俄国

  在历次反法同盟中,英俄都是主力和急先锋,但在反法战争期间,为了自身利益,英恶曾经多次敌对。

  俄伊(朗)战争中(1804-1813,1826-1828),英法都曾对伊朗提供援助,但伊朗依然战败。英丹战争中,因俄国是丹麦的盟友,故俄英开战,而法国则与丹麦结盟。同时英俄还进行了多次海战(1807-1812),直到拿破仑侵略俄国,双方才正式签订和约。

  10.匈牙利独立战争(1848-1849)

  匈牙利长期以来就是奥地利的附属国,1848年匈牙利举行武装起义,遭到了奥地利的镇压,胜利的奥军在匈牙利军队的反攻下节节败退,不得不向俄国请求援助。在俄国的武装干涉下,匈牙利独立战争失败了。

  11.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指为了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英法两强对俄国的战争。俄方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要求享有土耳其国内所有东正教徒的保护权,否则断绝外交关系,这种无理要求自然得到了拒绝。于是战争爆发,初期俄军获得了一些胜利;在土耳其的请求下,1854年英法与其签订同盟条约。克里米亚成为主战场,海陆战斗的结果是俄军损失了522000人,土军损失400000人,英军22000人,法军95000人。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结束,战败后加剧了俄罗斯国内矛盾,迫使沙皇政府在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

  12.德国统一战争(1864、1866、1871)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决意凭借“铁与血”,实现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战是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战争是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问题,这两个德意志小公国于1863年被丹麦吞并,引起了当地日耳曼人的抗议。普鲁士乘机伙同奥地利向丹麦开战,丹麦战败且无力抵抗。在英法俄列强的调停下,作战双方在维也纳签订和约,战争结束。结果是这两个小公国交普奥共管。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二战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由于战争进行了七个星期,故又称为“七星期战争”。对丹麦作战之后,俾斯麦就开始着手对奥地利作战,以解决普在德意志的霸权问题,因为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具有传统的影响和更加广泛的号召力,不打败奥地利,普鲁士是无法成为德意志唯一主宰的。为争取英法俄的中立,俾斯麦大耍外交手腕,他曾对法皇拿破仑三世假意暗示,会在战后给予法国领土“补偿”,为此法国还与普结成对奥军事同盟。准备就绪后,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为了收复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也和普鲁士一起作战。普鲁士的胜利迫使奥地利彻底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成为德意志之霸,并获得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和汉诺威等地。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战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德法矛盾由来已久,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不下14次之多。对丹麦和奥地利作战后,普鲁士统一了北德意志,但是南方的四个小公国因法国的作梗,还处于德意志联邦之外。为了消除统一的最后障碍,并称霸欧洲,普鲁士准备与法国决一雌雄。当时,法国在国际上十分孤立,英国、俄国都支持普鲁士,意大利则因法国干涉其统一大业而心怀不满。

  普法战争的又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西班牙女王伊莎白拉二世死后无嗣,西国与普国达成秘密协议,准备让普王的堂兄去当西班牙国王。这自然不能为处在西班牙、普鲁士中间的法国所接受,外交上一切努力都化成了矛盾加剧,于是普法战争爆发。由于俾斯麦的外交手腕,被激怒的法国成为了侵略者,而法国根本没有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法国的入侵很快被阻止,普军则很快投入到反攻之中;最后的战役是色当之战,在著名军事家毛奇的指挥下,普军大获全胜,法军和刚愎自用的拿破仑三世不得不投降。普军继续向巴黎进攻,新成立的法国共和政府也跟着投降了,并以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一部以及50亿金法郎作为战争赔偿。  

 

三、结语和反思 所谓合纵连横,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在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是中国先秦时代特殊的外交、军事斗争的产物。在近代欧洲,始终没有出现超级霸权,结盟成了对敌军事、政治斗争过程中必行的重要一步。于是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拉帮结派,在欧洲成为了经常上演的人间喜剧。

  为了国家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背信弃义的事情经常可见,即使签有同盟条约或者已经对盟国的敌国宣战、也不会马上投入战斗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正如二战中当德国纳粹进攻和侵占波兰时,英法两强均已对德宣战了,但是都默契地不参加战斗,形成了所谓的“奇怪战争”,我想如果不是纳粹进攻法国,英法可能还会保持那种可耻的“中立”呢!

  同样,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或者个人利益,朝秦暮楚的事情也是经常可见的,上一次战争中我们还是盟友,下次战争我们就成了敌人的事件同样屡见不鲜。如英荷战争(1652-1674)中,法国先是英国的敌人,后来却走到一起;又如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两个国家是死敌,但是后来又共同参与瓜分波兰、共同干涉法国大革命。还是这两个国家,在后来的普丹战争中结盟,然后对阵疆场,再是共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希特勒时代干脆合并、同流合污。

  由此可见,在近三百年的欧洲混战中,大国发动战争之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侵略别国领土和殖民地、攫取别人财富,很难有什么正义可言。但是,在大混战的年代,谁能保持超脱的中立而真正置身度外?你不攻击别人,自然有人要攻击你。于是道德没有了,公道也没有了。

  直到1945年,数百年间,整个欧洲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和平。战争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你方唱罢我登场。逝者如斯夫,浪花淘尽英雄。除了生灵涂炭,欧洲人民还得到了什么?还得到了霸权彻底消失和荣耀归于尘土!

  曾几何时,数不清的老旧帝国们不得不依赖着美国的庇护,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保护伞下生存。痛定思痛,欧洲已经不再内战了;也是为了重拾昔日的荣耀,欧洲终于走到了一起,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欧洲总算是恢复了元气。但是,现在的欧洲真是铁板一块吗?以法德为核心的大欧洲真的能够形成吗?恐怕没有那么乐观吧!

  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梦想着民族复兴;现在来看,欧洲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路走好!中国、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