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春雷 :稻(五):瓦维诺夫的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16:53
http://blog.sina.com.cn/u/48507031010005kh
烹饪的衰落与元素食品——读《食物的历史》 2007
萧春雷
我是为了搞清水稻的起源地才注意瓦维诺夫的。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国内出版的各种文献,都将中国当成栽培稻的起源地;可是国外的辞典和著作,大多坚持栽培稻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然后传播到中国日本等地。中国的农业史家举出无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8000至10000年前,中国的南方已经有了栽培稻,国际学术界根本没当回事。1994年版的美国《康普顿百科全书》继续说:“根据历史学家追溯的材料,种植稻的发源地在印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种稻从印度向各个方向(向日本、菲律宾、波斯和埃及等国)推广。”
栽培稻印度起源说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瓦维诺夫,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1926年,他出版了一本轰动国际学术界著作《栽培作物起源中心论》,提出了该观点。
瓦维诺夫出生于1887年,才华横溢。1919年因创立植物传染病免疫学而声名鹊起;1927年,在第五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他的栽培作物起源中心理论得到了世界承认。1929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时年41岁,是所有苏联科学院院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还是全苏农业科学院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创始人和第一任所长、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创始人和第一任所长、全苏地理学会主席,等等。他的名字成了苏联的骄傲,家喻户晓,其专业著作《栽培作物起源中心论》,媒体和普通读者争相谈论。“最近几天,我……读完了尼·瓦维洛夫的著作《栽培作物起源中心论》,仔细查阅了他编制的苏联农业地图——多么有才能、多么重要……”这是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的一段文字。
然而,瓦维诺夫的所有学术成果都不如一件非学术的事情关涉重大,那就是提拔了李森科。起初,李森科还只是阿塞拜疆一名普通科技人员,他的某个试验登了报,瓦维诺夫觉得有意思,前去考察。瓦维诺夫太欣赏李森科了,因此对他异想天开的念头全无鉴别力,不但把他毫无价值的“春化法”捧上了天,还推荐李森科为国家奖金候选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候选人。瓦维洛夫的至交、农学家利季娅·彼得罗夫娜·布列斯拉韦茨教授在去世前不久对电台记者说:“是瓦维洛夫本人把李森科提拔起来的。1934年的某个时候,我出席一次科学会议,当时瓦维洛夫说,‘我们请新秀李森科讲话。’李森科当时的表现真让人受不了。我们就对瓦维洛夫说:这太过分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地把他往高处拔……”。
李森科由一个小小的农艺师发迹,成为主宰苏联科学界的权势人物,有两个恩人,一个是瓦维诺夫,一个是斯大林。李森科得势后,开除、逮捕、流放、枪毙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遗传学家,完全摧毁了苏联生物科学界。当自己的恩人成为绊脚石的时候,李森科也决不手软。1940年8月,瓦维洛夫被逮捕,1943年被枪毙。瓦维诺夫与李森科的关系,就是伊索寓言里的农夫与蛇。
瓦维诺夫已死,他的许多观点,仍然被国际生物学界奉为圣经。事实上,他关于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发表不久,中国农学家丁颖就撰文反对,提出中国的栽培稻并非从印度传来,而是由本地的野生稻驯化而来的观点。没人注意他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南方发现新石器稻作遗存上百处,都比印度的发现年代更早。这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国际学术界还是没有注意这些用中文发表的研究成果。瓦维诺夫的肉体生命无疑过短了,一个政治酿成的巨大悲剧;然而作为一个科学权威,他的部分学术生命——至少在稻作起源论上——显然又过长了。中国农业和考古学界的学者们前赴后继,花费了七十多年的光阴,举出大量实证试图否定他的一个错误观点,还是不能完全得逞。
2003年7月10日
皮肤把我们囚禁其中,仿佛一个移动的贴身监狱。我们住在皮肤里,一直到死。
单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对我便有极大的震撼。萧春雷这本专著《我们住在皮肤里》,对人体各器官进行了文化解剖,写得妙趣横生——
“大好头颅”
一颗头颅,搁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历史的起点与终点。
求你显示的面孔
没有任何事物像人类俄面孔那样亲切,那样深沉的感动我们。可是,我们却来到了一个无面孔时代。从原始面具到现代互联网,假面舞会变成了无面盛筵。
头发的故事
保全头发往往要现出头颅,只有人类如此高贵或荒谬。文明高于我们的生命。
“画眉深浅入时无”
眉毛完全是可有可无的零件。雕塑家刻画人物,往往忽略了眉毛。
眼睛与世界
除了最重要的事物,眼睛差不多看见了一切。
致命的目光
我的想法是:目力太好的人,日子往往过得不好。
鼻论
克娄巴特拉的鼻子要是长得矮一点儿,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大不一样。
世间的气息
世间最感人的气息并非来自香料,也不出自高级调香师之手。那是极普通极平淡的气息,亲切、安宁、温暖、甜蜜,来自你的爱人,你的母亲、你的女儿。
耳朵与听
贝多芬耳聋,他只好倾听内心的声音。他的临终遗言令人心碎:“在天上我就可以听见了。”
嘴的滋味
嘴是和食物打交道的,性也是一种食物。接吻就是把另一个人放在嘴里,尝尝他的滋味。
咬牙切齿
不能咬牙切齿,舌头说出的话,怕也没有多少分量。
......
鲜血向前喷涌
以血统的名义,世界每天都在失血。
这本书我还没有开始看,我抱着对此书著作者的敬仰之情,想要在自己内心平静的状态下细读并且熟读,然后让身边的人一起透析与分享书中精湛的语句。希望能够给我、给朋友们带来对生活、情感、事业的意志,珍惜拥有的一切,更好的活着…… 《我们住在皮肤里》的简体、繁体、韩文三种版本书影
萧春雷
前几天,收到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寄来的一本韩文书,双眼茫然之际,总算在内文找到几个熟悉的汉字——自己的名字,才知道原来是拙著《我们住在皮肤里》的韩文版。编辑附信说版税会稍后汇来。我知道不值几个钱,前年该书版权卖给台湾,也没拿几个钱。
虽然出过7本书,但销量都很小,出版社编辑安慰我说我的书是常销书而非畅销书,我也接受了这种命运,所以不热心推广。7种书里,只有这本《我们住在皮肤里》市场反映较好些,有过再版,2004年将繁体字版权卖给台湾三言社,我在网上看到介绍,反映还不错;今年又卖给了韩国Prunsoop出版社。这两种版本,都比简体字版精美。今天上午有点清闲,突然想到不妨将书封皮拍照了搬上博客。
手中拿着本读不懂的自己著作的感觉很奇怪。书中引述的人名书名,均在括号里标注了原文汉字,所以我还不能说一字不识;还有就是每篇首页插图上写了汉字“面”、“舌”、“手”之类的字,想来韩国人也识的——朝鲜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那感觉像在茫茫夜空寻找罕见的几颗星星,很快我便意兴阑珊,将它归入书架。
前段时间委托光合作用书房帮我找出版社买《文化生灵》和《我们住在皮肤里》各50本,他们联系的结果是,出版社已经没有了这两种书。这意味着它们已经在大陆绝版(说不准有些书店里还有没卖完的几本),要买也只能买繁体版和韩文版了。糟糕的是,我手头也只有一两本样书——告诫自己藏紧点,什么朋友也不送。
2006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