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飞: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是政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25:50
曾飞: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是政治问题时间:2010-07-28 22:31 作者:曾飞点击:88次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原本作为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的经济问题,任其恶性发展,在市场公平规则得不到遵守,公权力普遍转化为资本的社会结构之下,导致的将不会是美国式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将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危机和国家安全危机。也就是说,在中国,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的恶性发展,是政治问题,而不再是经济问题。这一点需要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以免自毁长城,轻易地让美国“一次性地永久解决中国问题”[注1]。
  高房价现象的政治意义
  早在2007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研究报告就已经指出:高房价已成为中国经济一大不稳定因素。报告指出:
  房价上涨过快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负面影响显著: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第一,房价上涨过快导致居民购房负担过重,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第二,房价上涨过快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三,房价持续过快上涨最终将导致房价下跌,从而直接威胁金融秩序的安全,进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剧烈震荡。
  第四,高房价推动下的房地产业粗放式经营,是导致我国能源、资源高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房价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六,房价的过快上涨将带动城市商务成本的提高,降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高房价已成为中国经济一大不稳定因素》)
  在美国、日本等西方资本主义市场,高房价造成的经济泡沫一旦破裂,银行纷纷倒闭,直接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继续引发经济危机。但在中国,高房价造成的经济泡沫在公权力的强力支撑之下,很难破裂[注2],即使破裂,国有的银行也不会倒闭,不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西方的金融危机虽然起负面影响,但迫使经济大调整,也就缓解了重大经济问题对政治的冲击。而在中国,政治权利直接支撑高房价,高房价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就直接冲击政治。不思解决,任其发展,也就必然直接冲击政治,到了极点,就发展为政治危机。这就是“中国特色”。
  低工资现象的政治意义
  冯钢先生说:“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低工资的社会学思考》,那是一篇让学界同行都看着头痛的学术文章,……其实我那篇文章想说的问题一直是我关心的事儿:我们是否有可能改变低工资现象?当我们的低价商品在海外一再遭遇贸易壁垒甚至被民众焚烧时,我们的企业家总想不通:为什么物美价廉的中国货物会遭此境遇?甚至连我们的工人和一般市民在这一刻也认为廉价劳动力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出口的廉价商品导致了别国企业的倒闭和工人失业,甚至拖落了全世界工人的工资水平,那人家自然是不愿意的,人家的政府当然会为了保护他们的企业、为了他们的工人工资水平而建立贸易壁垒。事实上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背后,最强硬的支持者恰恰是美国工会!显然,问题还是在我们的工人工资太低了!以至于如此廉价的劳动力已经造成了企业家的依赖性,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再去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或所谓的产业升级。”(冯钢:《再说说低工资》)
  冯钢先生的通俗解说自然有失严密性,但是仍然触及了低工资现象的关键性问题:其一,导致中国经济的内需疲软,只好依赖出口,而低价出口竞争必然受到反击,使中国经济进退维谷;其二,低工资导致资本和土地资源的超额利润,导致经济成果的分配严重向资本和土地资源倾斜,导致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导致国富民穷,影响社会稳定;其三,低工资造就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造成了企业家的依赖性,阻遏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使中国的产业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永远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盘剥而难以翻身。中国的经济也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
  英国经济史家罗伯特·艾伦出版一本新著:《全球化视野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对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对工业革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的结论非常清楚: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就是因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前夜是欧洲工薪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理由也不难理解:只有工薪高、人力贵,巨额投资用机器替换人力才有钱可赚。[注3]而富士康式的低端挣扎和打工者的13连跳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经济被掠夺的悲惨命运。
  总之,低工资现象所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产业落后,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已经日益成为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过分依赖低工资来发展经济,已经成了可悲的“中国特色”。
  强垄断现象的政治意义
  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指出了垄断的负面影响,认为垄断提高价格、破坏市场秩序、降低了企业效率。这种现象在房地产等产业表现得日益明显。
  垄断根据市场主体取得市场控制权的不同方式可以分成两类: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
  市场主体依靠在市场中竞争,进行资本积累和集中,达到规模效益,凭借价格或技术等市场因素排斥其他竞争者,最终达到对市场的排他控制权,就是经济垄断。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外资企业逐步取得对市场的控制,竞争最终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提供产量,使得此时的价格高于自由竞争时的价格,所提供的商品数量也低于竞争厂商的供给数量,影响市场竞争的秩序,降低市场配制资源的效率。经济垄断是市场主体凭借市场手段即自身的竞争取得市场的排他控制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依靠反垄断法的控制,只要执法公允,其负面影响尚可以控制。
  而行政垄断则是市场主体依附于公权力而形成对市场的排他控制权。在我国,行政垄断现象相当明显,公权力被变成权力资本参与了垄断行为,排挤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作用,对普通企业形成了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垄断,并不一定发生在国有企业,在官商勾结的情景下,私营企业和外企更便于利用。如果公权力不被资本化,行政垄断形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可以控制的。
  但是由于公权力的广泛被资本化,使得不守法、不道德、别有用心的国际和国内资本势力有足够的机会通过官商勾结冲破各种控制,而破坏市场秩序,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在中国的官僚与不良资本的勾结,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各种垄断现象,挤兑民营和国有普通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利用渠道垄断,盘剥农业生产者。
  这样所形成的中国市场的严重官商垄断格局,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市场的公平性。严重恶化了普通民营企业和健康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断送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前途,而迫使人才大量外流,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迫使许多资金外流,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当前的外逃与到美国生孩子的“热潮”,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贪官污吏的加速买办化,一方面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中国市场环境失去了信心:逐渐官僚资本化的中国社会生存环境甚至还不如自由资本主义的美国!继续下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然荡然无存!只会导致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崩溃!这当然是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总之,不断强化的垄断现象,正在从根基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而走向官僚资本垄断经济。这是典型意义上的政治问题。
  中国的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不会引发经济危机,而只会导致政治危机
  中国的楼市泡沫早已超越日本当年的水平。当年日本由于楼市泡沫破裂而陷入经济危机,而当今的中国却丝毫不见楼市泡沫破裂的迹象。这不值得中国的精英们引以为自豪。经济泡沫不破裂,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自身没有调节机能,也就是对高房价所造成的各种经济问题缺乏自我调节机能。既然经济机制不能自我调节,那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切经济所产生的严重的问题,就必然直接集中反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这些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一旦冲突激化,那就会产生可怕的破坏作用。内乱必然带来外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旧梦就会重温,国难将不可避免。
  对此,国人不可置之不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麻木不仁的人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当权的既得利益者,面对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竟然能说出“自己日子过得不好,就不希望天下有日子过得好的人”的话来指责别人(见共识网,《曾飞: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一文一位爷的回复),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既得利益就可以无视广大劳动者的不良处境,还似乎理直气壮。这样的话当然还不及精英的话露骨,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思维是一个样的。
  精英厉以宁就干脆说:“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没有高房价的盘剥、低工资的牺牲、强垄断的搜刮哪有他们在这些少数人的享乐,有他们这些日子过得好的人?查查厉以宁家族由此而获得的“巨大的财富”和何等的“享乐”就知道他们的厚颜无耻无耻了。
  但是,想想恩格斯,他自己就是一个资本家,日子当然过得比这些爷更好。但他还是想到了无产者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终身。不像我们这两位爷那样的彻底自私自利而理直气壮。
  自毁长城,听任美国“彻底解决中国”
  面对这种悲剧,ido社区网友的帖子《揭秘美欧彻底解决中国计划》愤慨地指出:“中国人民更是没有了任何回旋余地。此前‘中美国’的形成,已经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巨大的经济代价,所谓‘中美国’的基本含义,就是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形成了生产消费不可分割的新型经济体。通过私有化改革把中国资源变成廉价资源,通过禁止**等立法把中国劳动力变成廉价劳动力,然后把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廉价商品,装船运往美欧等西方国家,美国则开动印刷机印制美元付给中国,为防止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商品,便让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用这种方式把付给中国的美元又收了回去,最终结果是中国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13亿中国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财富,完全是‘无偿’地白白奉献给了西方国家。这就是‘中美国’的基本经济内容。从中国向西方国家搬运财富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期间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太平洋还是大西洋,所有航道上都挤满了来往穿梭的巨型货轮,在抓紧从中国搬运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地在经济上瓜分一个大国。中国6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就是创造了4万亿美元总产值。现在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用;国内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这两个2万亿反映了中国60年的创业和积累等于白干。还有,我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超过70%,对外贸易中外资又超过70%,这两个70%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天天在为美欧等西方国家生产。西方‘经合组织’20多个发达国家中,家家都有中国产品;美国财政收入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依靠中国购买国债的资金;中国完全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厨房’。而为了生产这些产品,中国人民失去了富裕,失去了福利,失去了保障,失去了健康,失去了青山绿水,失去了美好家园,以至于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甚至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绝望地步。”
  中国的精英搞出来的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就是这样自毁长城,洞开国门,听任美国来“彻底解决中国”!这些精英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叛徒卖国贼了!
  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迅速解决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问题
  既然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地道的政治问题。那么,只有讲政治,讲宏观意义上的阶级斗争,13劳动者奋起抗争,团结在能为无产阶级及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真正的共产党的政治核心的周围,从政治的高度迅速解决高房价、低工资、强垄断问题,才能根本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保卫社会主义,保卫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卫劳动的果实!
  [注1] 中华第一剑《美欧宣言:彻底解决中国,让中国人震惊得目瞪口呆》:如果不是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美国为中国设计的改革路线图进行的十分顺利。第一步私有化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第二步殖民化也已经相当成功,中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一个独立国家,被美国人十分自信地称之为是"美中国"。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有,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按照这个路线图继续走下去,无需太长时间,只要再过10多年时间(中国绝大部分稀有金属还只能开采10多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能够基本掏空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摧毁中国的生态环境。当中国稀有金属被完全掏空时,中国就彻底丧失了尖端武器制造能力,那时中国除了解除武装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也就是说,美国持续几十年对中国施行的武器禁运、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禁售,只要再坚持10多年时间,中国在军事上就会自动崩溃。到时再加上生态破坏引发的环境灾难,中国将会不战自乱,轻而易举地被分割成为许多小国,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一次性地永久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亚洲和世界的永久稳定”。
  [注2]日本央行近期的一份报告,把中国现阶段的房地产泡沫和经济状况与上世纪日本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的地产泡沫,以及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泡沫作了比较,得出了中国当前的地产泡沫和经济胜似日本70年代泡沫和经济的结论。对于当前中国和1970年代日本的不同之处,日本央行的报告着重告诫,中国地方政府在财政制度压力下,共同做大土地和地产泡沫的现象,在日本的当时是没有的。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地产泡沫程度,也许会继续加深,并且甚于日本当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楼市泡沫胜于日本1970年代》 2010-06-12 )
  [注3] 薛涌先生在《高工薪推动了工业革命》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在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经济发展阶段,欧洲工薪最高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最近,著名的英国经济史家罗伯特·艾伦出版一本新著:《全球化视野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对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对工业革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的结论非常清楚: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就是因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前夜是欧洲工薪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理由也不难理解:只有工薪高、人力贵,巨额投资用机器替换人力才有钱可赚。当时欧洲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并非不能掌握工业革命的技术,只可惜这些地区的人力太贱,花大钱购买昂贵的机器来替换廉价的劳动力会赔本。这和几年前《经济学人》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相似:许多外商到了中国,宁愿放弃使用多年的技术,用廉价的劳动力替换了其实已经并不那么先进的机器。‘低薪陷阱’导致了‘低技术陷阱’,这最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可见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的辩解,根本就不是为了维护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是故意歪曲经济学原理,刻意维护权贵们在分配中的有利地位。他们为了自己能分到一点利益而出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利益。 然而,这种人力资源低贱化的不正常状态并没有被人们充分关注,消除资本垄断的趋势,矫正生产要素分配的不正常比例,恢复人力资源的应有价值的根本性举措始终并未推出。(曾飞:《中国经济的三大致命伤与救治》)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00728143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