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大众保险上市梦破“管理失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24:04
即便是真理,再向前进一步就会成为错误。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是如此之快!
还是一副为人所熟悉的儒雅风度,但这一次苏仲在举手投足之间显得略为沉重,记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出身上海政府官员的董事长正在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情绪。
2004年3月16日上午,上海外滩华盛大厦24层2401办公室,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大众”)董事长苏仲在公司董秘周仁勇礼节性的介绍下与本报记者不期而遇,他并没有托辞回避。
“为什么会出现2003年这样的财务困境?问题就出在管理失控上,这是公司成立1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管理失控!包括我在内,整个公司的高层都正在进行深刻检讨。”苏仲出乎意料地坦承,“我们的损失太惨重了,不是简单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的经济数字,而是大众公司的整体上市计划将因此至少推迟三年。”
他突然提高声调,抬手指着董秘周仁勇说:“不要有任何顾虑,按记者的要求接受采访,让这个教训成为企业管理的案例也是大众保险的一个贡献!”
“错过最佳上市时机”
虽然直到记者3月16日采访之时,大众公司2003年的财务年报IPO报告仍然还没有出来,但公司某高层已私下向记者下了“严重亏损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定论。
这种说法的潜台词无异于在宣布一个令大众公司非常难堪的事实——大众公司2001、2002连续两年的盈利业绩将因为2003年的“失望业绩”而成为“无用功”。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公司申请上市必须连续3年赢利”的硬性规定,大众公司一度被业界盛传2003年将成功获取上市入场券的计划,似乎将要成为海市蜃楼。
“如果最后确定亏损的话,大众公司的上市进程不是被简单顺延,我们又要从2004年从头做起,如果能保证2004到2006三年连续赢利的话,也要等到2006年才能再圆上市梦!”董秘周仁勇即谨慎又非常遗憾地表示:“大众公司的上市目标不会改变,但大众公司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机!”
作为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大众公司错过了2003年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上市进程中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按WTO协定,到2004年12月,中国的保险市场将全面解禁,届时大量外资保险公司将要汹涌而至。更何况,当前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也已到了白热化地步,据中国保监会上海办公室提供的独家资料,截止2004年4月,上海市共有保险公司41家,保险中介机构61家,各类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46家,人身险营销服务部200家,财险营销服务部41家。
“1995年大众公司成立时整个上海只有5家保险公司,公司计划在2001至2003谋求上市也是赶最后一个绝好机会,可现在……”周仁勇的惋惜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2003年大众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到底出现了哪些失误?对公司的整体发展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机构扩张败笔
即便是真理,再前进一步就会成为错误。这句话可以作为总结大众公司机构扩张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前8年大众公司的扩张还可以用‘快速稳健’来形容的话,那么,2003年的超加速扩张就导致了大众公司现在的困境。”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大众公司的机构扩张,在2002和2003两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力成本和筹建成本的急剧增加。
“公司的人力成本在2003年首次突破了总成本的48%,这在业内是非常高的!”徐明,大众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在几次爽约和谨慎征求高层意见之后,他终于向记者透露了大众公司2003年人力成本所占总成本的比例,他认为:“人员薪酬奖金福利成本只是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分公司、中子公司和县子公司等数十家分支机构的设置是需要真金白银的,这个巨大成本支出也非得公司直接投入不可!”
徐明向本报记者证实,大众公司在近两年完成了青岛、福州、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7家分公司的设置,各分公司又相继开设了30多家例如嘉兴、南通、温州、徐州等在内的中子公司,中子公司为了扩大战线又一鼓作气在所辖区县延伸建设了70多家县子公司和营销服务部。
“到2003年下半年,大众保险以长江三角洲为主根据地,南上北下,已设置了100多家分支公司和代理机构。”
同处一地的上海天安保险公司一位人士深感惊讶:“这种扩张速度和规模不仅猛烈,而且有点失去理智。”
猛烈扩张必然会在财务上加大大众公司的压力,首先硬件投入就是一笔大数目,一般而言,要筹建一家规模像样的分公司初期投入就需数百万元之多,中子公司也至少在五十万元。不仅如此,大量人员的招募成本至少都在数百万之巨,而事实上,财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般都需要两年左右才能盈利。
保费超前之祸
2003年2月,当大众公司“2002年全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著名的安永大华会计事务所审计通过后。董事长苏仲面对2003最后一年的上市冲刺显得春风得意,他欣然致辞:“面对新的一年,公司将紧紧围绕‘三年发展规划’,建立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没有人怀疑大众公司的上市计划。
2003年,大众公司以中等保险公司的实力,取得了在中国保险业中“保费收入排行第5”的骄人业绩。据介绍,按照大众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直到2005年大众的保费收入才将达到10亿,分别为2003年6亿,2004年8亿,2005年最后完成10亿。而就在2003年一年时间,大众的保费就狂飙猛进到了9.3亿,一下子就几乎超前两年达到计划目标。
“按财险公司盈利的规律来看,提前两年达到这个目标对大众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业内深知内情的人士断言:“光保费增加有什么用?并不能转化为利润,甚至连账面上都没法风光,仅因此要提取的准备金数额就大大超出了公司的承受能力”。
保险业和银行、证券业类似,保费的进账收入并不能马上作为流动资金来使用,更不能以此作为业绩计算或者账面盈利,这取决于保险利润核算的特殊性。由于保险的合同都有一定的存续期,在会计年度结算时,保险责任通常并未终结,责任期限很长,常会遇到会计年度结账时,对赔案还不能结案。因此,保险业务的盈余不能简单地将当年的保费收入减去当年赔款、税金和费用结算,而必须将未到期责任和未决赔款等考虑进去。为避免保险公司人为多提取利润和留足较多的奖金用于投资而不顾理赔风险,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任何保险公司都必须提取保费的45%作为准备金储备。
“保费收入越多,准备金的提取也就越多。”徐和说:“要增加这么多保费,相应的整个公司运作成本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了,但真正的账面赢利却至少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
车险比重过大
在机构加速扩张、保费增加使大众公司的利润双双落空,甚至可能为负数的情况下,大众公司惟有可以指望的是增加可应用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和增加承保利润。 然而,大众公司的表现仍令人失望。
在增加可应用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方面,2003年上海和长三角财险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整个债券市场持续低迷,这使公司的投资盈利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后者“增加承保利润”方面,大众公司再度错失良机。
“去年车险赔付率太高,超过任何一年。”徐和认为造成车险赔付过高的原因来自两方面。
其一,大众公司车险业务的比例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为70%左右,这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同业公会统计的数据,2003年大众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为16237.7万,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87%。然而,2003年全国车险市场一个众人皆知的残酷事实是——全行业亏损,上海的市场表现更为突出。
“还有一个就是专业核赔、理赔人才缺乏的问题。”徐和说:“在不危及保险者利益的前提下,赔付应该是高效而专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准确判断赔付价值,多赔超赔的现象在大众公司非常普遍,2003年是迄今为止大众保险车险赔付率最高的一年。”
因为涉及商业机密,记者无法确认大众在2003年由于管理失控所增加的具体成本支出金额。
董秘周仁勇表示:“具体亏损金额要等到2003年的财报出来之后,但预计整个数据不会乐观。”
大众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徐和在结束采访时明确告诉记者:“亏损是毫无疑问的,公司现在的精力是如何应对2004年以及未来的管理问题,2003年的保费增加了4.3亿,2004年计划只增加0.7亿,决不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