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把剪刀”之一的董锡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53:31
“18把剪刀”之一的董锡和2009-11-07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梁月昌

  1964年,我国在河北唐山园艺场举行了国家级的果树修剪技术大会。全国各地的果树修剪高手共18家,有人称之为“18把剪刀闹唐山”。而我市的董锡和就是这“18把剪刀”中的一把!

  如今,“18把剪刀”之一的董锡和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

  董锡和(1906—1979),环翠区张村镇福德庄村人。长长的脸儿,中等个儿,很温和的一个果农。他既谦虚又好学,典型的“山里人”性格。而他正是以这种性格,足不出户,就守着福德庄村的果园,竟一气登上了果业技术的高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果园里走出来的校外教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果业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威海的果业技术在全国又是首屈一指的,而福德庄董锡和的试验田在威海又是名列前茅的。那时候的果园属于集体所有,没有挂一个“试验园”的牌子。当时已经远近驰名的董锡和,在那里干果树专业队技术员,千里之外的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全国有三十多个省份的果业技术人员都来过里口山前学习果业技术。

  在董锡和被聘为山东农学院和莱阳农学院的校外辅导老师时期,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自编的顺口溜教学,曾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他总结果树的修剪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多结果,一个是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而修剪的原则也只有两条:一个光路要透达,一个是水路要通畅。于是他就编出两句顺口溜:光路水路两条路,既结果来又长树!同学们一听,豁然开朗,称赞道:学校的老师讲一周,不如董锡和的一句顺口溜!《人民日报》上发表论文

  董锡和上世纪20年代后期曾在威海城里一家叫“永盛和”的商号里学徒。那时候威海的果业还寥寥无几,而福德庄陈玉山家的果园,大抵就是威海果业的发起者了。董锡和从那时候就向往果园,一有空就跑回家去看陈家的果树。他在“永盛和”里学徒实在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直到1933年,他20多岁的时候,在自家的开荒地里栽植了6亩苹果,从此踏上了果业生产和研究的道路。

  后来走上了合作化,他就一直担任果业专业队技术员。果业,在当年是“朝阳产业”,而董锡和的爱好、毅力和智力,都符合这一行业的要求,于是他便有条件最终在这个行业中做出骄人的成绩。董锡和的事迹同时也佐证了那个古老朴素的真理: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事业,就在你的家门口守着,路在脚下,只要你投入了,付出了,就地而起,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上世纪50年代末,在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方面,通过设置预测箱,长期定点观察,摸清桃小食心虫卵颜色的变化规律,董锡和总结出了一套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有效方法,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那时,他从青岛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那里,拿来了害虫茧;九十月份把害虫茧埋在离果树很近的土壤里,让它们在土壤里过冬,然后化蛹到成虫产卵(六月份)。在八九个月的周期里,他每天观察,记录,最后研究出消灭食心虫的良方妙法。然后,他再把良方妙法整理上升为科学论文,完成了研究成果。

  1951年,董锡和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大会。 “18把剪刀”之一

  1964年,我国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大园艺场——河北唐山园艺场举行了国家级的果树修剪技术大会。各地的果树修剪高手,都被聘请了过来,共18家,开成了一个类似大比武的大会,有人称之为“18把剪刀闹唐山”。董锡和就是这18把剪刀中的一把!

  值得一提的是,在“18把剪刀”中,威海占了3把:除了董锡和以外,还有陶家夼的陶遵祜、毕家疃的刘复义。威海这3把剪刀实际上是三大流派,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大名鼎鼎的陶家夼的陶遵祜,是运用辩证法而注重“果树枝组”的培养,我们可以归纳为“四部位培养法”;毕家疃的刘复义,侧重剪枝后的树形结构,我们姑且归纳为“矮杆大树冠法”;而董锡和综合了两家之长,着眼于“骨干枝”“骨干枝要牢固,角度要开,数量要少,而且分出层次,枝距及叶幕间距都要大,我们姑且称之为“骨干枝分层法”。

  河北唐山的那次令人回忆的技术交流盛会,把全国著名的园艺专家、教授都吸引过来了,而威海的这3把剪刀,在其中大展威风,收到了专家组及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唐山的果树技术大会本来应该是一次“例会”,定为全国每年冬季在此举行一次果业技术交流大会,可惜后来被“文革”冲断了。

  攀绳过河 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于董锡和的事迹,他同行的女婿王其祥先生了解的比较多。我在采访中努力向他索求董锡和的工作细节。他说他岳父干果业干了四五十年,这四五十年里,他睁开眼干的、闭着眼想的全都是果树。直到临去世前他还在翻阅各种园艺报刊,勤奋地学习和钻研。那年伏天下大雨,福德顶下,村前小河的河水猛涨,而河那边的果园里正放着董锡和的观测箱。他无法过河,这一天的观测记录就得空着,这怎么能行?他让河边的一个小青年泅水渡河,将一条绳子系在对岸的一棵果树上,这边再让小青年过来扯着。董锡和攀着绳子,越过滔滔的河水到达了彼岸。那一年,董锡和59岁。

  现在,一提起董锡和,我的眼前就是这个河水滚滚,悬绳荡悠,上面攀爬着一个果农的镜头……

  董锡和的人生就是这么攀爬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