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南方都市报 2005-12-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2:49:48
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
2005-12-20 10:13:42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一个贫困的在校大学生,12年来自强不息,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把“捡来”的妹妹一手养大并供其读书;一个贫困的山村教师,3年来背负着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独自下井挖煤,利用周末修路、跑摩的,将微薄的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005年日历快要翻完的时候,中国属于洪战辉和刘念友这两个平凡的人,中国人用集体性的感动向两位朴素的英雄致敬。
我想,这种感动,与对一般慈善行为的感动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会带着一种愉悦和欣赏的心情看待一般慈善行为,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者、受助者以及旁观者都会有一种和谐与轻松的互爱感,慈善是一种轻松的道德享受——而在洪战辉和刘念友大慈大爱的善行之下,我们的心情却如此沉重,慈善似乎背负着苦难的十字架,道德似乎披着一层悲情的暗色。
我们的神经被这样的反差刺痛:一个贫困的学生,本应是被救助的对象,却担当起救助别人的重担;一个遭遗弃的女婴,本应成长在社会保障的羽翼下,却要依赖“私力救济”;一个家庭负担过重、本应得到救助的贫困教师,在道德感和良心的驱使下,靠着下井挖煤的收入资助贫困生上学——弱者救助弱者的慈善,怎能不让人感到沉重?
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公民德性,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救助困难民众首先应该是政府公共救济,政府用公共财政建立起一个社会保障网,最大程度地把弱者的生存保障纳入其中——不过再完美的公共救济也总会有漏洞,所以需要民间的道德自治,即社会自生自发的救助机制来消除困境。而一个和谐、健康的民间道德自救机制,应该是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的救助。
而现实是:一方面,政府公共救济的缺失,导致了对民间道德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开发,社会爱心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民间的道德自治中,强者对救助的道德淡漠,富人在慈善上的吝啬,又把慈善推给了弱者自身,结果中国的慈善事业很多时候成了“弱者救助弱者”的慈善。洪战辉供养“捡来”的妹妹,刘念友挖煤捐资助学,就是典型“弱者对弱者”的慈善。
从医疗到教育,从住房到救助,公共救济的缺失无处不在,这种缺位导致了对民间道德资源的过度开发,本应是辅助性的爱心救助,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道德强迫,过度开发对社会道德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献爱心”本来是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在诸多苦难的“爱心呼唤”中,它内在的主动和自由已经被剥离,异化成为社会的一种精神负担。我想,洪战辉和刘念友的心灵在很多时候一定背负着这种负担。
可实际上,“爱心”所产生的救助能量是相当有限的,诉诸“献爱心”彻底消除现实中的苦难,根本不可能,这注定了“爱心救助”沉重与悲情的宿命。
民间道德自救虽然是辅助性的,但如果这个社会中的强者和富人承担起应该的道德责任,相信苦难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因为强者有救助弱者的经济能力和道德能力。可在社会爱心被过度开发之后,强者失德、企业寡税、富人吝捐的现实,再一次伤害了民间道德,弱者被推上了自救的道德烤架,弱者要靠自己抱成一团,才能抵抗冬天的寒冷。我想,洪战辉也罢,刘念友也罢,作为穷人的他们,对穷人伸出援手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自怜自爱的悲凉感。
弱者对弱者的慈善,感动中国的同时,更多是在考问着很多人的心。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南方都市报 2005-12-20) 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南方都市报 2005-12-20) 爱心正遭遇苦难的过度开发 博客开发莫过度 俞晓群:张元济和中国的民间出版(南方都市报 2009-12-20) “带血的善款”的道德悖论(南方都市报 2006-1-20) 这些深圳版雷人雷事正在测试我们的道德底线(南方都市报 2009-12-12) 74岁蹬三轮助学20年 去世3年后白芳礼老人终于“感动中国”(南方都市报 2008-3-14) 薛涌:何谓“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南方都市报 2006-11-22) 薛涌:何谓“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南方都市报 2006-11-22) 民间助学、捐书、助教网络团体一览 海外 民间助学、捐书、助教网络团体一览 民办学校 陈志华:江南名镇基本开发过度 如何打开助学贷款的死结 为卖淫助学的女教师下半旗 “道德裁判权”应该归还民间 林达:讲述民间历史的记录(南方都市报 2009-6-17) 梁文道:对政治人物应有怎样的道德期待(南方都市报 2007-7-21) 嵊钧:公众降低了他们对社会道德水准的要求(南方都市报 2007-11-13) 吕频:艳照门:点击与谴责的双重道德标准(南方都市报 2008-2-13) 五岳散人:在健康的社会,如何成为道德刹车(南方都市报 2008-2-14) 长平:“艳照门”里的道德困境(南方都市报 2008-2-15) 社论:“不懂感恩”的道德争吵令谁蒙羞(南方都市报 2008-4-2) 鄢烈山:30年来道德提升的标杆(南方都市报 200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