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病 003 没有苦难的精神在缺钙中堕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25:21

没有苦难的精神在缺钙中堕落


    两个小学生的对话

那些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小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翅膀,而是因为在它们的翅膀下挂满了金钱与铜币。

那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比别的鸟大,而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在河水中一贫如洗。

二律背反(antinomy) ,是哲学上一个著名的悖论。当年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了证明这个悖论而铰尽脑汁。所谓二律背反的哲学解释,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是这样的:哲学上两个原理或结论之间的真实的和表面的矛盾,双方似乎都可以证明是合理的。不过这话理解起来是比较费劲的。简单地说吧,比如苦难是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幸福也是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表面上看它们之间是两个互不相关的矛盾体。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眼里,苦难的人不会幸福,而幸福的人也不可能苦难。然而从实际上来看,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吃过苦难的人反而容易成就幸福,而看似幸福的人却时常会苦不堪言。所以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承受苦难的时候,他未必不是在创造一种幸福;相反,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享受幸福的时候,他也未必不是在酝酿一个苦难。

我们还是从本书的主题出发来谈一谈这个二律背反。

纵上所述,由溺爱营造出的一种所谓的幸福,实际上恰恰是日后苦难产生的一种酝酿过程。在本书的第二章里面,已经有很多事实表明:当父母认为在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时候,实际上孩子们却在承受着一种苦难。然而如今我们许多父母们似乎都有一种很深的误解,即:他们总以为幸福仅仅是由物质和金钱来缔造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留给人们一个很深的误区。实际上真正的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是以一种量化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今天我们的大多数父母却以为,你看我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你看他()住着多大的一间房间;你看我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比我的零花钱还多;你看他身上穿的全是名牌;你看我们送他到贵族学校读书一花就是几十万等等。他们把这些可以量化的物质消费,看做是营造幸福的唯一手段。于是,攀比,这个中国特有的贫穷国家的富贵方式,便成了一道神奇的风景一样,在社会上以及学校里普遍盛行开来。又于是,幸福就构成了一种擂台上的拳击一样展开肉搏:

甲:你爸是不是老板?他每月能挣多少钱?

乙:我爸当然是老板,他每月至少能挣三、四万那。

甲:三、四万?那算什么! 我爸每月啊,至少也得弄个十多万的。

乙:别吹了吧你!你瞧你老爸开一破桑塔纳2000的,你知道我爸开什么车么?告诉你,我爸开的是辆新公爵王。

甲:那算什么呀,你知道我爸公司里有几辆车吗?说出来吓死你,六辆。你爸就一辆破公爵王就了不起啦,得性。

乙:你才得性呢。我爸每月你知道要给我多少钱么?

甲:多少?

乙:好几百呢,最多一次一个月就给了我将近小两千呢!”

甲:那有什么了不起,我爸上次跟我说他给我已经存了一个20万的定期呢,说等我到了 18岁了就给我。

乙:瞎吹吧你。

甲:谁瞎吹啦,我爸还说要给我存够一百万哪!”

这是我有一次在书店买书时所听到的两个小学生的对话。在书店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比较洁净的空间里,这两个男孩的高谈阔论似乎已经预示着这样一种倾向:物质社会正在流放着人的精神,书架中摆放的所有精神食粮开始进入保质期的最后期限,康德和黑格尔正面临下岗;尼采和叔本华已接到辞退的书面通知;萨特和马尔库塞已经回家待业;而马克思列宁等人虽然还在看门但就业前景已经岌岌可危……此刻我手里正拿着一本《中国新一代思想家自白》的书,封面的照片上,众多思想家的神态似乎千姿百态:刘伟在沉思,扬东平在审视,周国平在思考,魏杰似乎在隔岸观火,而梁晓声则好象在怒目斜视,只有樊纲一个人依稀在笑傲江湖……在这些人照片的上方赫然写着这样一些句子:

一个不能产生新思想的民族

是生机衰竭的民族

一个不能产生思想家的时代

是贫乏危机的时代

中国需要思想家和新思想

他们的涌现

是我们精神的天空

星空灿烂

我相信,这些话只是写给当今那些孤独而固执的麦田守望者看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宁可去听罗中旭唱的《星光灿烂》。他们平日里听到或议论更多的,一定是类似上面这两个孩子关于物质世界的对话。

据说,上面这两个孩子所说的还不算什么,这种攀比风在一些贵族学校里刮得还要厉害。几年前曾经听我一个朋友说,他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某贵族学校读书,一星期回家一次。可是让他朋友犯难的是,每次去接他儿子时总是要想方设法的借一辆好车,因为如果他开自己那辆桑塔纳2000去接他孩子,是一件让孩子很没面子的事。记得我当时听后觉得挺纳闷的,就问:桑塔纳2000怎么了?有什么不可以去接的?我朋友一听就乐了,笑着对我说:得,傻帽了吧。你知道那种贵族学校的父母都开什么车去的么?不是宝马就是奔驰,最次的也得是沃尔沃什么的。而且据说即便是奔驰还得比谁是500谁是 600! 他们学生之间都比着呢,如果你开一辆破桑塔纳2000去,那还不让同学们笑掉牙了。

来自苦难的力量

我真不知道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是倒退?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去学习会学成什么样?从那以后我就发誓,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去,不管我有钱还是没钱。如果中国人理解的贵族学校仅仅就是这些的话,那么我永远会让我的儿子去成为一个有精神尊严而快乐的贫民。但我一点敢肯定:那就是我一定会让我的儿子长大以后去和这些人比创造的价值以及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价值。

据悉,英国的贵族学校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与中国正相反,在英国的贵族学校里,不管你是否具有贵族血统,还是来自与高层人物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必须过一种平民化的生活,并且时时准备经历生活对其的磨难。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本身不具有贵族气息的国家却无处不在追求一种贵族的感觉,而一个本身贵族遗风很强的国度则在努力营造一种平民化的氛围。因此也就出现了不管英国王室如何反对也动摇不了查尔斯王子与一位平民的爱情缠绵。

同样是贵族,两种理解,两种方式,两种命运。

在英国,贵族是一种血统,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气质。

在中国,贵族是一种物质,是一种挥霍,是一种炫耀。

过度的物质炫耀被当成了幸福的缔造者,而爱却成了物质堆放的无人仓库。人被物化、被量化、被分化、被风化、只有精神躲在充满白粉的空间里宣读悼词。无论是在清华的殿堂里还是在北大的舞台上,我相信,如果人的物化以如此的加速度撞击着我们灵魂的时候,那么在北大精神的石碑上,当季献林、金克木、冯亦代、陈平原、钱理群、王岳川、张亦武这些老、中年思想者们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真的怀疑北大是否仍然能够在中国思想者乐园这块领地上光荣依旧。

当一种必须的苦难远离人类生活的时候,那么是否意味着人的精神脊梁将趋于软化?而人的精神脊梁一旦被软化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无力支撑起已经下陷的天空?古人是以劳其筋骨的方式来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历程,然而当劳其筋骨所必须付出的苦难被现代人翻越之后,那么我们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已经缺少了一个必须而又必要的过程?假如这个过程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我们是否只能带着一种精神上的残缺去面对一个不能有挫折的社会?或者是我们的精神承受力只能维系在一个脆弱的纬度而面对竞争残酷的世界时我们只会嚎啕大哭?

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每一个人,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人必须去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至今为止,我们的前人几乎每一步成功,大多都经历了一种各自的苦难过程,而这种苦难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物质条件的贫乏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在极度的精神炼狱中所获得的。事实已经证明,物质贫困所造就的苦难和贫穷常常是催发人走向坚强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据悉,在每年考入中国很多重点大学的学子中,有很多恰恰来自于贫困的山区或农村而非什么贵族学校;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是在一种让我们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贫困和苦难中长大的。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每天要做很多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做作业的时候甚至连一盏灯对他们来说都是那样的奢侈;他们的父母一贫如洗,他们就算把全家都卖掉也买不起一台电脑;他们家徒四壁有的连一张写字桌都没有;他们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他们从来就没见过什么这个那个滋补品;他们身上的衣服经常是他们老父老母穿剩下的他们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名牌;他们从小就不知道变形金刚拿在手里玩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他们更不知道电子宠物是个什么东西;他们没有时间关心去谢霆峰和王菲之间有什么蜚闻,他们只知道背起他们生病的老母翻山越岭去县城看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F4的歌声固然动人但他们听到更多的是嗷嗷待哺的家中老牛;他们高考时没有能力去买一大堆参考书,因为就这样他们已经快没钱买米了;尽管如此他们中有的人依然能够背起妈妈亲手缝制的棉被和布鞋、带着全家人的期望和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独自来到他们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大学校园;在一片花花绿绿的同年龄中间,在其他同学的父母为他们自己的孩子上蹿下跳的时候,一个独自站在一边的农村孩子无疑体现着一种尊严,尽管他们什么也没有,但有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那就是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人格和力量!

于是,在苦难中我们才看到了那双大眼睛,那双象征着希望工程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坚强,一种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而这种渴望这种坚强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他们所承受过的苦难。

在北京有一所广渠门中学。1995年,这所学校做了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办了一个宏志班,专门招收来自于北京地区尤其是远郊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至今宏志班已经招收了三、四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于生活贫困、父母残疾、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家庭。

2001年初,一本名为《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的书出版了。书中记载的是这些宏志班的学生们他们一个一个让人辛酸而掉泪的生活故事。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该中学的副校长刘燕生老师以相信您的心灵会为之震撼为题,写下了如下这些文字:

这是一本描述一些特困家庭孩子们自身经历和感受的作为书,它的作者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然而这本看似普通的作文集却有着它特殊的含义。因为它的作者们的校服上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

……

宏志班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然而,背负在每一个宏志班学生身上的故事则更是震撼人的心灵。他们的故事写进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写进了世间人情的冷暖;写进了少女早熟的认知;写进了他们的渴望和期盼。也许是特殊的经历锤炼了他们的性格,也许是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宏志精神铸造了他们的品质。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成员们用他们的行动实践着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的誓言,用他们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用他们的的刻苦与勤奋来圆一个大学的梦……”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正在上学的学生、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家长、每一位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官员和学者们,你们都应该来看一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心中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力量。当我们婵思竭虑的在为请少年教育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当我们如此多的父母用大把大把的钞票来营造一种教育环境仍唉声叹气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路?  

我很穷,但我很快乐

这是宏志班一个名叫郭跃的 2001级同学写的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很穷,但我很快乐》:

就财富本身而言,贫穷决不是好事。但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贫穷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不怕对人说,我很穷。

我更想对人说,我很穷,但我很快乐。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贫穷磨砺了我,也使我坚强……

我没有彩色的童年,从小没有买过一件玩具,看到别的小孩玩玩具的时候,心理就难过。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就渴望那种快乐的感觉。我的童年每有零花钱,别的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吃,但我没有,我知道我不能和他们比,我要为我爸爸妈妈着想。

妈妈一天到晚总是干活,爸爸每天也很早就是上班。但爸妈挣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我怎么能去奢求玩具和零食那种额外的享受呢?

有一年,妈妈辛辛苦苦种的六亩田地全被雨水淹了,庄稼全涝了,我清楚的记得妈妈伤心的都哭了。此后,我们家连吃了三个多月的玉米面。爷爷有心脏病,爸爸每个月的收入要交出一半来给爷爷看病。但即使是如此窘迫的境地下,我们全家都很快乐。

童年时最羡慕别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去游玩,看着他们和自己的父母撒娇的样子,我就幻想爸爸妈妈能哄我玩,让我撒娇……但我又知道这是一种奢求,是一种幻想。我渴望父母的关心,可是他们无暇关心我。我没有一个要好的小伙伴,他们都看不起我,说我跟野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寂寞无聊。

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把我送到学校。学费很高,我看着妈妈用颤抖的手握着钱交给了校长。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背着小巧的书包坐在教室里,而我的衣服是妈妈的旧衣服改的,颜色很淡。那天,我低着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目光一直注视着讲台上的老师,而不想再去欣赏同学们那……老师发新书了,同学们都把书装进了自己的小书包里,我没有书包,只有一个小网兜,我把书小心地放进了小网兜里。当我抬起头的时候,我看见其他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伤心极了,但我只能把痛苦埋在心底。

放学后,我偷偷的在自己的屋里哭,我的心被深深的刺了一刀。妈妈下地回到家看见了,就问我为什么哭。我把伤心的话都倾诉了出去。妈妈抚了抚我的头,轻轻的对我说:跃儿,他们看不起你没关系,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就行。我深深的点了点头。

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妈妈以为我睡着了,就来到了我的屋里。我看见妈妈找了一条旧布条和就衣服,用剪子剪了几条,又撕了几块。我迷惑不解,妈妈要干什么呢?妈妈拿着针和线,一针一针缝着这些布条。很久以后,我渐渐看出了妈妈所缝的东西的轮廓。俨然是一个书包!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真正的感到了母亲的爱,感受到了她的伟大。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妈妈缝完了书包,她把书包轻轻的放在了我的枕边。我假装睡觉,但我的眼泪已经流了出来,妈妈以为我在做梦,缓缓的拭去了我的眼泪。

从那以后,我真正的感到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也许,与那些家境好的家庭比起来,我们的确很贫穷,可一个人摊上了个贫穷的父母,不证明你就摊上了贫穷的人生,相反,因为我最终知道,贫穷它让我知耻而后勇,贫穷也能使为快乐,为我能过上贫穷的生活而感到自豪!当然那不能永远。

这是一个在贫穷中成长并最终能领悟到贫穷意义的人。因为一个书包,而且是一个很不像样的书包,他感受到了母亲纯朴的爱并深刻领悟了妈妈的伟大。从中他又觉悟到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的人生真谛。一件让如今很多人并不以为然的事情,在他眼里却成了一生中难忘的经历。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郭跃曾经被打败过,是因为他没有书包,但郭跃并没有因为贫困而被打倒,尽管他曾经为此而感到无地自容。而当他意识到穷并快乐着的时候,他似乎就知道了坚强。而当他又意识贫穷可以磨砺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他就一定不会被打倒了。就像赵传所唱的那首《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一样:每一个晚上在梦的旷野我是骄傲的巨人/每一个早晨在浴室镜子前却发现自己活在剃刀的边缘/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每一个早晨在都市的边缘我是孤独的假面/每一个晚上在音乐的旷野却变成狂热嘶吼的巨人/在一望无际的舞台上/在不被人了解的另一面/发射出自我和尊严/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由齐秦作曲的这首歌曲我认为由谁来演唱都无法与赵传来比拟的。因为一个不具备脸的人是不可能唱出这样感受的。记得1990年我在广州第一次与赵传会面的时候,我就发现,只有他能把这首歌唱得让人感动,只有他能够在歌声中让丑来为温柔赋予更多的爱意。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喜欢赵传并尊重他。

在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里,像郭跃这样的学生很多,尽管他们很贫穷,但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做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渴望。他们读书都非常努力,他们从来就不需要自己的父母去三陪,他们在物质上从来就不攀比,因为他们也没有资本去攀比。在夜晚宁静的笔尖下,他们在一丝不苟的书写着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今天来之不易。

据了解,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是目前中国高考升学率最高的学校之一。到目前为止,宏志班的学生以百分之百的比例考入大学,其中85%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就包括北大、清华以及人大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为什么当你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读书而烦恼的时候,当你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当你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重点大学而倾巢出动的时候,为什么这些在贫苦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的宏志班的孩子们却都能轻而易举的考入大学?

家长们,你们好好想一想吧!  

那夜,我曾经发誓

这本《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的书,是我妻子在一家很小的书店的一个角落里发现的。她知道我或许有用,于是就把它买了回来。记得当时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很感慨地对我妻子说:这本书应该让每一个在校学习的学生以及每一个父母都看一看,因为这里面有我们遗失了太久的经历和回忆,有我们应该牢记并遵循的做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有关这句话以及老子的整部《道德经》,我至今没见任何人能把它解释透切的。这也是我今后准备花几年时间来真正解读中国精神的一个切入口。当然在此我只能按照一般的理解来进一步说明有关的教育之

在这本《我们没有富爸爸妈妈》书中,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这些故事与我们平日里的现实有太大的反差。当城里的大人们都在忙着挣钱,小孩子们都在看哈利波特和动画片的时候,又有谁会去关注这样一群无足轻重的人呢?但是,当有朝一日我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出走,或瞪着一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在怒视着你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你有的是钱所以给他点钱就可以把他们给打发了。否! 因为精神一旦缺乏培育而失控,那么悲剧就将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一种在贫穷和苦难中滋生起来的精神,它有时候会坚如磐石般的坚强。

请看下面这位叫刘洋的宏志班学生写的一篇题为《那夜,我曾发誓》的文章吧:

漆黑的夜并未我害怕,而久袭在周围的寒冷才使我畏惧。初冬了,虽未下过一场雪,但冬的气息对我却十分清晰了。屁股底下的炕仍旧冷着,啊,又一阵颤颤的风,幽灵般打透了我的衣衫。

我多想依旧像孩子那样,依在奶奶温暖的怀里呀!那温度足以使为安然的度过冬天的每一个晚上,足以挡住外面的风雪严寒。最幸福的是,是她一边哄着我入睡,一边哼着迷迷糊糊的小调。记不清那小调的名字,好象从未听过它的词儿,只是在儿时酣梦中清晰地听到过,那么甜美,那样悠扬。

忽的,听见外面仿佛也夹杂着某种小调,猛眼睁开,希望是奶奶回来了。我脸贴近窗户,在空荡荡的夜色中,没有她的影子。叹了口气,那气竟湿润了玻璃,久久的,留在那里。朦胧中,觉得空气中多了些什么檫去哈气,仔细地注视着外边,啊! 雪,是雪!在风的操控下,旋转在静夜里,有点亮。我怕了,下雪了。奶奶为何还不回来?再也忍不住了,我腾地掀开被子,顿时一股强劲的寒风击在我身上,我不管! 披上大衣,抓起手套和帽子,冲出门。刚跑出门,就再也跑不动了,风的力量远远大过我。四周除了我没有一个人,黑夜的恐惧令人窒息,身子抖得厉害。那风,无情的冲击着我,耳朵滚辣辣般滚烫。脸颊,我已感觉不出它。那雪,迷了我的眼睛,我狠狠地用手套一抹,但一放下手,更有劲的风托着更大片更冰凉的雪封住了它。树啊!请你不要再摇了;雪啊! 请求不要再打了;风啊! 停一停吧,我奶奶还在外面呢。请那么引导我,找到她吧! 我伫立在风雪中,想着奶奶一定比我冷得多,非尽快找到她不可。

我抬头望去,见村口有一盏昏黄的灯在摇摇地发着微弱昏黄的光,若明若暗。我一惊,直冲村外的小树林奔去。我想,她一定在那儿。

……

我急切地跑到那里,可惜,可惜的是,那令人温暖的枫叶早已落叶归根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干枝。我走进树林,大声呼唤着:奶奶,奶奶……”没走多深,就听见沙沙的声音,我全身紧张得要命,每个毛孔仿佛都张得大大的。我悄悄地走过去,朦胧中,只见一个瘦瘦小小、单薄纤弱的身影蹒跚在风中。月光洒在她瘦瘦的脸颊上,衬着她隆起的被。雪,晶莹地无声地落在她身上、头上、还有胳肢窝下的柴禾上。我眼湿润了,奶奶……”那可怜的身躯猛地转过来,她的白发更加斑白了,皱纹凝刻着岁月的记忆。我心疼地握住她竹枝似的手,那手上透过的凉气冷得我心寒,我大声叫到:奶奶,别检了! 咱们回家吧话还未完,我的泪水已地涌了出来,冰冷的脸被热泪溶解。不容她开口,我坚决地背起地上一捆捆树枝,搀扶着她,走出树林。

风依然喉着,雪依旧抽着,身旁的树枝仍旧任凭雨雪的摆弄,我挽着奶奶的手臂,就像挽着我的整个幸福。

她老了,但她仍然坚强;她瘦弱,但她依旧可以给我温暖的怀抱,温暖的家。

坐在火热的炕头,寒冷在这间小屋内无影无踪。奶奶睡了,安闲的脸上平静得很,而我的内心早已澎湃着阵阵浪潮,冲击着我心的滩。

那夜的风刺骨,记忆也刺骨。我发誓:出人头地!

在很多时候,任何一种信念的树立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当我们很多人为了仅仅树立要靠上大学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信念时,就已经忙碌了十多年并且已经差不多苟延残喘了。期间,这个信念的树立者常常不是最终的信念者本人,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外公外婆。这是很滑稽的一道风景,就像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那句话:皇帝不急急太监。更滑稽的是:要树一个什么样的信念,怎么去树,也是靠这些太监们来完成的。而那一个一个小皇帝们只是高高座在太师椅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妈送放学爸接没钱就要有钱乱花你骂我哭再骂耍赖我行我素唯独我尊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无法无天……

中国孩子的很多所谓信念就是在这么一个过程被树立起来的。说实在的,我们很多家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所谓树立信念的成长环境。信念是什么东西?信念的一种说法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信念的解释。但我认为这个解释是过于简单而且与现在的常用语境不符。我认为信念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当下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值。信念一定而且必须是超越当下才能被确立的。就像宏志班的这位刘洋,她的信念是在这样一个情景中被确立的: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她奶奶为了让其孙女有一个更为温暖的炕,单薄纤弱的身影蹒跚在风中并忍受着寒冷和夜色的侵袭,独自在树林中为其捡柴禾。刘洋被这样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她顶着风雪,在树林中搀扶着她的奶奶流着眼泪一路回家。 面对如此情景她最终发出了:那夜的风刺骨,记忆也刺骨。我发誓:出人头地! ”

一个信念就是这样被树立起来的。而出人头地作为这个信念的核心目标,就是去实现一个比当下要绝对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信念,这就是刘洋的信念。所以我说信念的形成它一定有一种来自于信念确立者本人的内在动力。从人本意义上说,一个信念的确立如果其确立者不是信念本身持有人的话,那么这样的信念应该时无效和没有意义的。与此同时,如果一种信念的确立缺乏确立者本身原动力的话,那么这样的信念将会随时风雨飘摇而失去执著的可能。

精神补钙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孩子在确立自己信念的时候,更多的由其父母来决定的,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现在这些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确立信念的原动力。因为生活已经像一样甜了,那种由于物质匮乏所产生的人生窘迫对如今很多孩子尤其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存在的了。更何况,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已经超越了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成为物质消费的超前享受者。这一点已经是勿庸置疑了。如今,多少父母自己省吃俭用却对自己的孩子大手大脚;多少父母自己勤俭节约却对自己的孩子挥金如土。看一看吧,多少孩子的儿童房里玩具堆积如山;看一看吧,多少孩子他们身上每天换的衣服多如模特;看一看吧,多少孩子花起钱来如同自己是李嘉成,看一看吧,多少孩子对可耻的浪费不屑一顾;看一看吧,多少孩子沉浸在溺爱中不思进取;看一看吧,多少孩子已经习惯在父母的赐予下不劳而获……然而可笑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们的父母却依然还在顽强地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所谓对未来的信念! 这能有什么信念?信念做一个李嘉成?信念做一个比尔·盖茨?还是信念做一个黑社会老大专靠豪取强夺来酷毙人生?

怀念读书时代,这是现在很多走上社会的一族人的心态。为什么要怀念呢?因为读书时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因为读书时代是一个不需要自己去劳作的时代;因为读书时代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时代;因为读书时代是一个花钱潇洒的时代;因为读书时代是一个不需要看上司脸色的时代……所以,我们就很怀念那个时代。

怀念过去,如果是一个人在已经超越当下的状态下对过去的经历抚今追昔,那么这种怀念是美好的。然而相反,假如这种怀念是出于对当下的不满而通过怀念来感受今不如昔的忧伤,那么这就是一种落魄! 因此我坚定地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现在这一代人的成长是逆向的,即:他们大多缺乏一种必须的生活磨难和精神磨砺,只要我们看一下这个世界上所有功成名就的人,无一不是经历过生活磨难或精神磨砺的。当电视上哈药六厂一天到晚在宣传他们的新盖中盖口服液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不明白,现在这代人所真正缺乏的实际上不是人的生理之钙而是一种精神之钙

是什么东西?钙是一种金属元素。在生理学上,一个人体的血液中必须含有充足的钙,否则就有可能引起佝偻病或出现手足抽搦现象。而佝偻病又是什么东西呢?佝偻病通常是指一个婴幼儿由于其肠道缺乏一种吸收钙的能力进而引发的一种病,它的症状是: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以及发育迟缓等。佝偻病的俗称是:软骨病。

过去我们中国人把健康一词的含义往往只局限在一个人的生理范围之内,仿佛一个人只要生理上血压不高、肝功能正常、脾脏不大、不贫血、没有糖尿病 等就一切OK了。于是就把这个人称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后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却站出来说,除了人体生理健康之外,一个人的精神也必须是健康的。否则这个人就有病! 我们傻了。

一个人生理缺钙,是可以通过服用类似盖中盖之类的药来弥补的,只要你有钱,任何人都可以去药店实现他的愿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缺钙又怎么办呢?钱在这里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任何人都不要指望钱能够帮助你来补精神之。因为精神之钙的形成,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苦难、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以及一种教育。所以日本人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营造一种精神之钙形成的环境。比如我在第二章中所列举过的这些事例。除此之外,美国人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有心悸的。在美国,不管你家里有多少钱,一个中学生或大学生假期到各种地方去通过劳动来挣钱养活自己的事比比皆是。而且他们都以此为荣。一个美国的中学生在他中学期间最后一个暑假里,他来到了一家工厂参加劳动,事后他回忆到:

新雇员开始必须涂抹和粉刷厂房的外墙以练习技巧。有一天,在火热的太阳下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我双手酸软回到家中,我忽然意识到:一个男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手指头。其实,看着厂里工人们每天剧烈地运动着他们的身体,我渐渐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一个正直而诚实的劳动者----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那天当我刷完我的第一面墙时,几乎所有在进处干活的工人都跑到门外对我鼓掌,这天的记忆我一直深藏在脑海里。我由此悟到了由诚实劳动所接的果实是你所有开心果中最甜的一种。

在这个夏天,我获得了许多新技巧和新的价值观……

----摘自《世界教育艺术大观》一书。

一个男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手指头。

这就是一个美国中学生通过劳动以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一种精神之。因为他知道了一个男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并获得的成就,是一个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的首要条件。而手指头就是一个男人在劳动时的唯一工具。就在这么一个暑期短短的时间里,这个美国中学生完成了他或许在以前十几年里都未认识到的一个真理:由诚实劳动所接的果实是你所有开心果中最甜的一种。而就在他参加整个劳动的过程中,他完成了一次精神补。尽管在生理上他感到双手酸软,但在精神上他通过劳动而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精神补钙的作用。  

鲸鱼学校

在法国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叫鲸鱼学校。这所学校既没有校舍也没有教室,它的学习空间竟然是在两艘分别为10米和12米的船上。这所学校没有校长没有教务主任而只有两个老师。这所学校的学制是一年,其学生的年龄不限,无需考试成绩,只要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就行。在这一年中,学生们上课以及作业的全部内容就是: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学会生存! 学生在这一年中必须完成以下课程:两次横渡大西洋;在无人的荒岛上学会生存;集体潜水到海洋下与鱼游戏;与长20米左右、40吨重左右的鲸鱼作伴;学校驾驶;练习做饭;晚上轮流值夜班;所有的生活由自己安排……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文化课、每天讨论、写日记、读外语……一年后你必须具备了以下能力你才有可能毕业:不畏大风大浪;不怕艰难困苦;不怵饥饿难忍;不管千辛万苦依然充满信心……

这所学校的学费是每月1500法郎。

据说,法国的不少父母把他们的问题儿童都送到了这所学校。然而一年过后,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那种好吃懒做如今被勤奋刻苦所取代;原来那种不守纪律如今被纪律严明所代替;往日那种厌学逃课如今被自主学习所取代……

就这么仅仅一年的光阴时间,人,被彻底改变。

一位母亲是这么感慨她儿子之变化的:现在这小家伙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老成了。可是一年前他在课堂里是多么调皮和差劲啊! 但现在,他获得了极大的进步,英文和西班牙文的成绩都大有长进。现在是他给我提议,该读什么书。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被改变。但是,改变的方式一定是在另一种环境下。

我相信,很多父母看到这里一定会下意识的感慨万千: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啊! 我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变成这样啊! 中国那里有这样的学校啊!

! 且慢! 先别说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学校,假如有,你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么?你舍得么?你能忍心么?你晚上能睡得觉么?不要说一年,你能忍得住一星期不去看你的孩子么?你还有心事工作么?你能保证你的头发在这一年中不变白么?

所以我说,还是省着点吧。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中国的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大爱,根本就不明白对孩子的养育之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我们只知道溺爱,在溺爱中埋葬一个的天性,在溺爱中酝酿一幕幕悲剧。我们似乎只知道用金钱和物质去缔造一个所谓的虚幻幸福,我们只知道花钱去买盖中盖让其实身体并不缺钙的孩子天天服用;我们从来没想过精神之是什么东西?我们似乎永远也想不明为什么让一个人去接收一种生活的苦难或精神的炼狱反而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而且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这种想不明白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学历高低和职务的高低。我们有太多的所谓具有高学历的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与那些所谓没文化的如出一辙,有的甚至还要独断专行。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大家要想多久才能想明白。或者你即便想明白了却依然如故。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那么你们凭什么做父母!

其实精神缺钙症这种现象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比比皆是了,这种病症的具体表现是:缺乏责任心;社会公德稀少;自谕老子天下第一却又缺少本事;几乎没什么毅力;对事从不专注;老板有什么了不起惹急了我就把你炒了;表面洒脱但内心孤独;爱情随风飘荡;手机三个月换一个;见到父母就烦;从来不看有深度的书只喜欢在蛋白中滋润;信念得过且过;爱好日新月异;喜欢在哈根达斯冰淇淋里体会“BOBO”的快感;讲良心有些过时;说义务隔日黄花;明天就要辞职今天依然不露声色谈笑风生;一天到晚深感自己委屈;做不成什么事但老是觉得待遇太低;家有老娘什么都不怕;大不了回家歇两天反正吃饭不用发愁;结婚时必须要有卡迪拉克哪怕明天拜拜也无所谓……

我不知道咱中国政府制定的这些宏伟蓝图以后是不是就是要靠这些人去完成?我不知道咱中国政府在制定这宏伟蓝图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反正在我的公司里,我没见过几个要为什么事业而奋斗的人,哪怕是为了他自己都不干。你怎么待他们都是没有用的,而能呆得住的,恰恰是那些经历过贫困的、吃过苦的外地孩子。也只有这些孩子知道感恩,知道什么叫来之不易,知道珍惜,知道为你分忧解难。这几年下海经商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你不要去试图让谁留下,你也用不着用什么前景美好之类的去吸引他。要走就走,要留就留。随便。因为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时代了,谁都是一个匆匆地过客,谁都不会去为一个非我的目标而兢兢业业。所以我已经养成了什么事都事必躬亲的习惯,很多人常说我这种事还得由你总经理来亲自来做?我常常是无言以答。因为,坦率地说,这是一种无奈。

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作一个演讲,其中他讲到:一个18岁的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宿舍都整理不干净,你能指望他今后能管理好一个企业?看来这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上海市前市长对如今这一代人的前途也是忧心忡忡的。而且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我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发问过当若干年后一代创业者渐渐离去后,由谁来完成这一幅幅金碧辉煌的蓝图?由谁来成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宏伟大业?难道就由那些什么苦都吃不了,一碰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这一代娇男弱女么?

这个问题谁能来回答?又由谁来抚慰徐匡迪院长的忧患之心? 

补钙的理念如何变?

说真的,如果我们当下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依然如故的话,假如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仍然沉浸在中国式的招数中而不变其的话,那么我们的前景将非常不容乐观。

说到,我们再回到老子的上来说两句的话,我想说的是,老子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说的就是:真正的一定不会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常理,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所培养孩子的那种溺爱方式。真正的一定是来自于另外一种特殊的途径,比如法国的这所鲸鱼学校。所以你懂不懂,或者你有没有,就成了你能否教育好你孩子的关键所在,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像黑社会。

但问题还没有完。假设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想明白了,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到中国的鲸鱼学校去锻炼一下。但是,这么大的中国却没有这样一所学校。我们有得是贵族学校,我们有得是各种各样的重点学校,我们有得是千姿百态的各种业余艺术学校,我们同样有得是遍地开花的补习学校。但,我们就是找不到一所专门来让孩子进行生活磨炼以及精神补的学校!

据悉,十年前,一批中国响当当的作家和学者其中包括叶圣陶和冰心等人,他们联名向政协提了一个方案,即建议办一所以教国学、中国古典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为主的学校,以专门来培养一批的精通国学的人才。在经过了长时期的筹备和酝酿之后,经教育部批准,这所学校在三年前正式宣告成立。目前已有学生一百人左右,该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中国老一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据说该校学生的一大功课就是背唐诗、宋词、诗经以及三字经等中国古典文献。据舒乙先生说:这些孩子背起这些来倒背如流,话语间舒乙先生充满了自豪。为了让这些孩子避开世间的红尘而潜心背书,舒乙先生他们把学校设在了离北京市五十公里远的怀柔县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镌永景致中,孩子们那朗朗的背书将会是给人以一种怎么样感觉,恍若隔世?还是世外桃源?

我不知道这所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是秀才、状元、还是举人?

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主持人,一位我认为是目前中国所有电视主持人中最有学术水平的主持人,他叫郭宇宽,曾经是上海复旦大学一位很出色的辩手。他有一次请舒乙先生到《开坛》节目作客。郭宇宽曾这样问舒乙先生:假如有一天,您那个学校办在闹市,您的这些学生在您的课堂背诵的四书五经,一走出学校,碰到的全是什么忍者神龟、变形金刚,或者说相去甚远的东西,再也静不下心来背诵那些国学了怎么办?

舒乙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想我们学校是不会办在闹市的。闹市不行,还是要有一定的距离好。

一位美学家说:距离产生美。

但是,人是终究要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谁能确定这些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国学高手们,当他们走向社会面对完全是一种洪水猛兽般诱惑的时候,他们能坐怀不乱?当他们面对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时而昂首高颂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连当下的诱惑已经抵挡不住,难到还能指望二十年后再相会?

我本人不看好这样的学校,尽管我对舒乙先生他们的良苦用心表示钦佩和赞赏。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尽管这个梦非常诱人。因为用《四书五经》来作为精神补钙的一种方法,它已经背离了当下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的实际国情。尽管我本人对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发誓要以更高更深的视点来解读中国精神的千年之迷。但是我们有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国学如果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应该而且完全有必要去延续并实现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是作为一种当下的价值,那么我们已经没有选择国学的任何机会了。因为我们已经被溶入到了一个世界性的范畴;因为我们中国人自身的话语系统已经随着我们思维方式的西化而成了西方文明的同盟者;因为从我们从嘴里飘出来的很多慷慨陈词实际上早已是西方文明的话语;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很多目标已经是以世界性的目标来度量了;因为现在我们每天说的与时俱进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因为我们加入WTO是以一种世界性规则来履行自己义务的;所以,我们已经身不由己了。因此我们也就无法选择别道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反正从今往后我们都必须大踏步地跟着这个世界的步伐朝前走。否则我们就无路可走。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

再回首荆棘密布

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眼泪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恍然如梦

再回首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这是台湾歌手姜育恒演唱的一首老歌叫《再回首》,那种忧愁,那种无奈,那种割舍不下的情怀充满了一种伤感。也许只有当我们在远走的路途中精疲力竭的时候,也许只有当我们越过山坡穿过溪流栖上枝头面对一道徇丽晚霞的时候,再回首:秋水与长天一色;再回首:落霞与孤鹜齐飞;再回首: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