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什么善待“间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5:37

普京为什么善待“间谍”

2010-07-27 06:44:00

归档在 时论酷评 | 浏览 41623 次 | 评论 52 条

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24日说,他已接见同美国方面换回的10名俄罗斯“间谍”并保证他们将在俄罗斯“拥有美好未来”,并与他们共唱苏联时期歌曲。“间谍”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对待,与普京的克格勃情结是分不开的。

普京出生在俄罗斯的“欧洲之窗”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6年职业“特工”,后来又投身于“民主派”,被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从容地登上总统宝座。普京执政以后的所作所为,时隐时现地表露出那种由传奇式经历所产生的四大“情结”,即“苏联情结”、“圣彼得堡情结”、“叶利钦情结”以及“克格勃情结”。其中,普京的“克格勃情结”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执政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普京十分崇拜苏联的间谍英雄,并产生了想从事情报工作的愿望。有一次,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许多同学都把未来当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普京在这篇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这个名字对全世界的人们都不曾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方式就是去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我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我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

后来,被相中的普京在“克格勃”前后工作了16年。长期的“克格勃”经历,使普京心中充满爱国热情,养成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以及遵纪守法、老练稳重、善于幕后操作的神秘作风。苏联解体前后,“克格勃”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非议,因而声名狼藉。一方面,“民主派”蓄意攻击“克格勃”过去胡作非为,“残酷镇压”群众,使“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恐怖”的象征,许多人甚至把那些干坏事的特工与黑社会相提并论。

不堪此辱的普京在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立即着手为“克格勃”恢复名誉。他执政伊始,就下令将已经流失的苏联“克格勃”著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块牌匾找回来,使之重新悬挂在原来的地方,而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也被保护起来。当时,普京以过来人的身份发表讲话说:“提到(克格勃的)历史,我们不必难为情,我们应当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与此同时,普京又大力打造曾经辉煌昌盛的“克格勃”系统。2003年3月,普京宣布对强力部门进行重大改组,大力加强俄联邦安全局的机构设置,把拥有21万人编制和大量军事装备的联邦边防局合并到联邦安全局旗下,联邦政府通讯署也被撤消,其相当一部分人员和职能也划归联邦安全局名下。这就大大加强了原本只有8万人编制的联邦安全局的地位和权力,使之成为仅次于国防部的强力部门,成为昔日“克格勃”的缩版。2004年7月,普京下令提高联邦安全局的地位,使正副局长的级别相当于政府的正副部长,该局的职权也大为扩大,对地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地方行政长官无权过问当地安全机关的工作。2005年,普京又下令投资数百万英镑,拍摄一部名为《倒数计秒》的俄版“007”间谍电影,颂扬那些“智勇双全、充满男性魅力”的俄特工,为“克格勃”形象彻底“平反”。

经过普京一系列的努力,现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克格勃”形象已经大为改善,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的象征,而特工们也再次昂起了头。

普京不仅在任上不遗余力地位克格勃正名,还乐于从原“克格勃”系统中寻觅人才,重用原“克格勃”系统的干部。起初,普京把“克格勃”同事召来帮助对付金融寡头、打击地方势力和惩治贪污腐败。后来,普京又把原“克格勃”干部引进政权上层,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据俄罗斯女社会学家库留西塔诺夫斯卡娅在《普京先生的精兵强将》一书中所说,“西罗维基”在俄政坛最高层的比例已从1988年的4.8%上升到2003年的58.3%。2004年3月出任政府总理的弗拉德科夫,据说也具有“克格勃”的历史背景。此外,在俄罗斯各类大型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是数不胜数。据俄罗斯社会学家统计,在普京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时,身居要职的官员中“戴过肩章的人”比例已达50%。而正是这些来自原“克格勃”系统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在帮助普京实行“铁腕治国”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克格勃式的组织全世界都非常普遍,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是前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国家安全部的一名线人,卧底在一位科学家身边。我国周恩来总理也是隐蔽战线的主要创始人,曾组建中央特科情报科,从事情报工作。在当时没有任何信息技术的恶劣环境中,情报工作对于国家来说,的确如普京所形容的“一个人等于一支军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情报产品的日益先进,靠真人去套取情报工作已经有些过时了,只要电脑网络技术发达,几乎什么秘密都能够窃取得到,即使讳莫如深的军事基地,也被谷歌地图曝光于眼前。因此,情报系统本来就是尽人皆知的,不需要遮遮掩掩,更重要的是,旧式的情报获取途径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有情结并不意味着走退路。

 

4上一篇 << 信孚每日电讯(7.26)——赴美生子不…      下一篇 >> 中国贪官的查处率只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