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山临证诊治经验探析 ——血栓性疾病临床经验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1:39
杨少山临证诊治经验探析 ——血栓性疾病临床经验浅谈  作者单位: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杭州,310004)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杭州,310006)

【摘要】    血栓病与中医血瘀证有许多本质的共同点,杨师认为阴虚津亏、津枯血燥是造成血栓病的根本病因,并且指出此与现代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矛盾状态密切相关,而滋阴活血法则是治疗血栓病的重要方法。同时强调阴虚血燥所致的脾胃元气耗伤,必加重阴精亏损,而致病情缠绵难愈,因此也重视补益脾胃元气,但主张当“清养脾胃”,以防伤阴。

【关键词】  杨少山 名医经验 养阴法 血栓病

  杨少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第二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行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多年,现将其治疗血栓性疾病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阴虚津亏为本,重视滋阴活血

    血栓病与中医血瘀证有许多本质的共同点。杨师认为,现代人血瘀证的形成主要责之于阴虚津亏,并且指出此与现代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矛盾状态密切相关。其形成原因有三:(1)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杨师指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精难成易亏,不与阳气相配。在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中,阴精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相对亢盛,而幼稚与垂暮之年阴精皆不足,故阴与阳比较,则阴不足而阳有余;(2)人之阴阳动静,动多而静少。杨师认为自然界离不开动与静、阴与阳两个方面,两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其中动是基本的、主要的,是化生万物的主体。对人体而言,亦是如此,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往往动多而静少,“动易而静难”;(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杨师认为,现代人常因色欲无度、饮酒过量、情志过极、思虑过度、饮食辛辣厚味等因素,导致发源于肝肾之相火妄动,阴精过度耗损。故他指出现代人相火妄动,继而耗伤阴精的病变时常发生。上述病理因素导致阴液受劫,津液、营阴、精血亏损,血液相对粘滞,运行不畅,产生瘀血,表现出津枯血燥致血瘀的病理状态。正如周学海所云“津液被火灼竭,则血行瘀滞”。因此,杨师认为阴虚津亏、津枯血燥是造成血栓病的根本病因,而滋阴活血法则是治疗血栓病的重要方法。临证常主张运用枸杞子、石斛、火麻仁、杭白芍、生地、玄参、麦冬、五味子、北沙参、太子参、炙龟版、炙鳖甲等甘寒之剂滋阴生津降火,配合明天麻、钩藤潜阳,佐以丹参、赤芍、当归、玄胡、广郁金,配合炒白僵蚕、丝瓜络、白蒺藜、络石藤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剂,同时临证少用水蛭、莪术等破血之剂,以防加重耗气伤阴。

    元气亏虚为标,强调“清养”脾胃

    杨师认为,阴精亏损是造成元气耗伤,继而导致络脉瘀阻,形成血栓病之根本原因。然人身之阴阳、气血、脏腑之斡旋升降,全赖脾胃元气之滋养运化,正如《丹溪心法·鼓胀三十九》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故脾胃元气耗伤,必加重阴精亏损,而致病情缠绵难愈。杨师同时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故临证主张脾胃元气当“清养”,不宜辛香之剂燥补,认为“陈皮、木香、厚朴、半夏等亦温燥,亦是决裂耗散之剂,实无补土之和”。临证常取“土得木而达之”之意,选用佛手片、绿梅花、玫瑰花等药性平和、药轻气薄之品疏肝和胃以运脾;太子参、炙甘草、怀山药甘平之剂补益脾气;反复强调一般情况当慎用黄芪、党参等甘温、辛温之品补益元气,以防耗伤阴精。

    验案举例

    病例一:缺血性中风  孟×,男,72岁,因“反复头晕8年,加重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1月”于2004年2月16日初诊。患者8年前发现“高血压病”,血压170~190/80~100mmhg,不规则服用珍菊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等药物,血压控制情况欠佳。1月前清晨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蹇涩,伴左侧肢体麻木、僵硬,头颅ct示“右侧脑梗塞”。就诊时神志清,两颧潮红,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1~2级,左下肢肌力0~1级,言语不清,自诉头晕乏力,大便已1周未解,寐差,口干。脉细弦,舌红少苔,治拟养阴平肝、化瘀通络。药用:明天麻10g,枸杞子30g,钩藤15g(后下),杭白芍15g,炙甘草5g,北沙参15g,麦冬10g,炒川连3g,柏子仁15g,炒白僵蚕10g,丝瓜络15g,川石斛15g,生地15g,太子参15g,络石藤15g,火麻仁10g,丹参15g,白蒺藜15g,佛手片6g,绿梅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14剂后诉头晕已减,左肢麻木、僵硬感改善,大便3日1次,守前方加怀牛膝15g,改火麻仁15g,续服1月后诉头晕消失,大便通畅。前方续服半年,患者言语转清,弃拐而行,生活基本能自理,至今仍体健。

   病例二: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罗×,男,66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加重2周”于2003年6月20日初诊。患者3年前情绪激动后频繁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针刺状,伴胸闷,无放射痛,大汗,约1~2分钟后自行缓解,在某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平日口服硝酸酯类、他丁类、伯基胶囊等,病情一度稳定。2周前与人争吵后,前症再作,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但平日反复发作,心电图示“stt段明显下移”,就诊时诉头晕乏力,心烦寐差,口干,大便不畅。脉细弦,舌红少苔,舌下络脉瘀紫。证属胸痹,为阴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瘀滞痹阻所致,治拟养阴通络,宁心安神。药用: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5g,丹参20g,川楝子10g,玄胡10g,川石斛15g,炒川连3g,炒枣仁15g,夜交藤30g,生地15g,北沙参30g,广郁金10g,桔络5g,绿梅花10g,佛手片6g。连服3剂后,患者诉症状好转,7天后复诊诉已无明显胸痛、胸闷不适,连服1月后诸症皆消,复查心电图示“st段基本恢复正常”,守前方去生地,加枸杞子30g,炙龟版15g,炙鳖甲15g,随访3月后,长期予“补心阴口服液”,治疗至今,病情一直稳定。

    病例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谢×,女,52岁,因“反复左下肢疼痛3年”于2001年7月7日初诊。3年前始出现左下肢疼痛,遇寒则加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以“阳和汤”无效。1年前多普勒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i期”,就诊时诉左下肢局部畏寒伴疼痛明显,而全身无寒症,大便3日未解,口干,心烦易怒,盗汗,寐差,苔薄,舌质红,脉细。证属阴虚内热津亏,气血受损,脉络瘀滞,治拟养阴清热,益气化瘀通络。药用: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0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5g,炒白僵蚕10g,丝瓜络15g,川石斛15g,丹参15g,怀牛膝15g,白蒺藜15g,络石藤15g,太子参30g,当归10g,佛手片6g,绿梅花10g。日1剂,水煎服,服药1周后自诉下肢畏寒、疼痛较前缓解,大便日行1次,睡眠好转,守前方加枸杞子30g,炙龟板15g,炙鳖甲15g。续服2月后诉下肢畏寒、疼痛完全消失,大便、睡眠正常,病情稳定。随访3年,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