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责任和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5:05:45
 5月下旬,中美洲国家巴拿马和多米尼加首次公布中国出现了所谓的“问题牙膏”,随后,这一事件很快出现了连锁反应,让中国再次陷入世界舆论的旋涡。
6月初,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新加坡卫生署相继发布进口警报,建议消费者停止使用来自中国的含二甘醇过量的多种品牌的牙膏;6月12日香港特区海关也呼吁市民停用内地产的美加净牙膏(含氟)、三七高级药物牙膏和田七特效中药牙膏。香港海关称,上述三款牙膏含有0.21%-7.5%的二甘醇。
对此,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李元平指出,这些牙膏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标签注册,允许在美进行销售。所以美方现在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自相矛盾的。而且,美国《联邦法典》第二十一条也规定,允许食品添加剂聚乙二醇中含有二甘醇。
“二甘醇用在牙膏当中是作为一种保湿剂,没有它,牙膏就会很快干裂。应该说,二甘醇作为牙膏的成分在牙膏中使用,是不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因此,中国牙膏品牌生产商广州立白公司新闻发言人许晓东认为,二甘醇风波说到底是一个中美标准不同的问题。田七牙膏生产商--广西奥奇丽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则认为,这次“二甘醇超标牙膏事件”背后其实是一场贸易战。
信任危机
与“问题牙膏”一样,有些食品安全事件也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
2007年3月13日,南方沿海地区广东省某报在一篇文章中称,广州香蕉因为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几年内就会灭绝,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而且病毒正在四处蔓延,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毒害。随后经某些网络媒体变相转载,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
此时,正值香蕉上市季节,这类消息令主要产地海南的香蕉收购价格从每公斤3元降到0.3元,每天外销的香蕉由原来的7000-10000吨,减少到3000多吨。直至中国农业部澄清,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香蕉的价格才逐渐回升到了正常价位,但是,据海南省农业厅的初步统计,这次“香蕉癌症”的风波已经导致种植户至少损失6000万元。
其实,类似事件在海南已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7月的“西瓜注红药水”谣言,导致海南瓜农累计损失达3000万元;10月份的“香蕉乙烯催熟有毒”报道,让海南香蕉价格成倍下跌,估计损失达到上亿元。
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分析认为,正是“问题食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安乃至恐慌,并且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从而给食品产业带来重要的影响。进而言之,任何社会恐慌的形成,必然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食品安全就是如此。
中国食品卫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迅速提高期,90年代中期后进入了稳步提高期。可是,自2004年以后,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甚至有媒体认为,在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谈“食”色变的时代!
据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6.8万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900个,向司法机关移送食品大要案件48件。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这几年,有关“致癌产品”的传闻有日趋增多的趋势:从名牌化妆品到各种各样的食品,甚至连服装似乎都“染”上了可怕的“癌细胞”。
“在食品安全隐患严重的环境中,一篇本来并未涉及海南香蕉的媒体报道引发海南香蕉销售受挫,也就使社会恐慌具有了现实的社会基础。换言之,食品安全隐患不消除,类似的恐慌心理还可能会产生。” 董天策教授分析认为。
成因
近年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佛山市中心城区的工业布局已日趋密集,一些以陶瓷企业为代表的污染行业逐渐向农村地区扩散。而在农村地区,这些企业的排污往往更难受到监控,偷排、直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该地目前有超过50%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超标率达到60%。
据当地媒体报道,很多农民就在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旁耕作,用于灌溉蔬菜的就是水沟中的污水。有些农民甚至自己都承认,用污水浇灌出来的蔬菜连他们自己都不敢吃。
据专家介绍,重金属残留在蔬菜中无法用煮沸或浸泡清洗的方法去除,对人体的危害是累积性的且平时不易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已十分严重。
“重金属污染已经威胁到佛山人的‘菜篮子’安全。”当地很多有识之士呼吁。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曹中生分析认为,除了环境污染,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种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农药、兽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二,食品加工环节超范围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轰动一时的“苏丹红”事件,就是有些生产商为了满足消费希望辣椒(酱)更红的心理,于是超量添加“苏丹红”色素。
但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看来,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才是中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是“食物中毒”。中国卫生部也曾对外表示,在中国食物卫生危害中,食物中毒仍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危害。在食物中毒中,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化学物质和自然毒分别只占0.7%和0.8%。
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大约70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以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这些企业起点低,又大多处在城乡结合部。
“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形不成产业,这种过散、过小的状况给政府监管带了了很大的难题。” 曹中生处长说。
但是,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实际上现在管理食品安全的中国政府部门至少有10个,充斥在各个环节。由于分工过细、职能重叠,结果是大家都在管,谁也管不好。
拿“香蕉致癌”事件来说,自3月中旬此类谣言大肆流传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应对,直到香蕉地头收购价格异常暴跌10多天后的4月1日,海南省香蕉协会秘书长张锡炎才在媒体主动去采访时辟谣说,“蕉癌(香蕉巴拿马病)”并非是“香蕉致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海南省农业厅,直到4月5日下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以正视听。这种应对危机表现出来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而造成的。
措施
4月17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将基本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此,提出了几个具体目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的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
其实,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中国政府很早就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从2001年开始,中国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措施,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管司司长邬建平介绍,目前中国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覆盖了28大类525种食品,并且有9万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这些企业的产量占整个市场占有率的90%以上。
为了及时搜集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线索,国家工商总局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12315热线,接受消费者的咨询、申诉、投诉。目前,从国家工商总局到地方乡镇工商所,这个热线已经联成网络,对外已设了专用电话线6700条。仅2006年, 12315接受消费者咨询申诉和举报达到46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7.8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副主任韩淼告诉记者,该投诉中心共有32名职工,每天接听热线1600-1700个,对于一般的投诉7个工作日内必须办结,对于行政违法行为的举报,必须在3个工作日向投诉者反馈初查情况,7个工作日内反馈调查处理进展情况。
“对于每一件举报线索,我们必须做到100%核查。” 韩淼表示。
“如今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的部门太多、法律的处罚力度却又太轻。所以,必须立即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协调统筹各个部门,并且加强处罚力度。”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继平认为。
但是,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综合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孙树侠则认为,“中国这么大,单靠中央政府来管食品安全,怎么能管得过来?”,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其他力量的参与,“群策群力,才能解决问题”。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反复提到,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一定要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养成成熟的消费心理,对于食品安全即要保持警惕,又不必太过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