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化解地方债务的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06:06

导读:
从监管层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在有统计数字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已经远远超过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的国际标准,地方债风险不容忽视。

警惕地方再度依赖银行输血
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是不久前召开的两会热点之一。央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纷纷表示了对地方债务的担心。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两会媒体招待会上表示,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中央政府已给予了高度重视。“现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董事长秦晓认为,巨额新增贷款可能带来的不良资产问题,主要体现在地方债务。
地方债务的形成模式是:各级地方政府成立投资公司,以土地等为抵押,向银行融资,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2009年,银行投向政府融资平台、“铁公基”项目的贷款占到新增贷款的60%~70%。
地方债务问题是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在金融危机之前,它并不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中央分走大头,一举改变了此前中央要向地方借钱花的局面。各地政府在分税制之后,不得不各出招数,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持续十几年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正是在财政压力的驱动下的行为。自人民币低估输入美元通胀并导致资产价格猛涨以来,地方的土地财政又成为广受诟病的现象。
张维迎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地方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观点。1990年代,钱颖一教授认为中国的地方财政,实际实行的是联邦制。近些年来,张五常教授对中国的地方竞争赞誉有加。的确,在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向民营企业让步,以和其他地区争夺税源,这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地方的唯GDP论多有指责。
过去中央对地方财政,是有严格的约束的。但是金融危机给了地方政府大力扩张其负债的机会。在经济刺激政策下,地方对税源的竞争,突然转向对银行资金的竞争;地方引进民营资本的热情,突然转变成政府投资的热情。
银行资金大规模流入地方融资平台,制造了极高的不良贷款风险。同时,地方政府借助银行资金大规模投资,大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因为资源在一定时点是有限的,地方政府抢购大量资源用于政府项目,民营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就必然要减少。因此,地方债务的扩张,由中央和民营企业共同承担其恶果。
如何防治地方债务风险
目前中央治理地方债务问题,首先是恢复对地方的信贷硬约束。银监会已经高度警惕地方债务风险,商业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放贷已经很谨慎。地方很难再像去年那样轻易获得项目融资。让商业银行自担风险,可以避免地方政府滑向1990年代依赖国有银行输血的旧局面。
随着对地方融资收紧,地方投资项目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要度过这一风险,一方面需要中央财政多向地方让利,另一方面需要民间资本介入。民间资本对于收拾地方投资残局非常关键,这需要地方政府对民间资本抱着开放的姿态。
地方政府应大力削减行政费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享受着老百姓难以企及的福利,越来越成为绑架地方财政的痼疾。目前正在推进的省直管县改革,其目标应该是减少行政层级,裁撤冗余机构,使公务员队伍消肿
在对地方财政政进行信贷硬约束的同时,应给地方财政更大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将被迫走向争夺税源之路,那些放弃干预、尊重市场规律的地方政府,将会获得更稳定、更充裕的财政来源,从而化解地方债务困难。民间和地方政府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双赢。
(作者:邓新华)
新闻背景

10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
背景资料
地方债
我国所谓地方债券,是相对国债而言,以地方政府为发债主体。不过我国债券业内也往往把地方企业发行的债券列为地方债券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但到了 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原因乃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而且,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尚不能发行债券。
往期回顾
[ 73期 ] 改变拍卖竞价难治高地价[ 72期 ] 央行调口径 专家称告别天量信贷
[ 71期 ] 商务部表态暗示人民币难大幅升值[ 70期 ] 房价若纳入CPI 低收入群体将收益
[ 69期 ] 政协委员批湖北12万亿投资 斥之“火焰 [ 68期 ] 央企办银行:该在哪里设限
[ 67期 ] “央企通牒”:更像国资委清理门户[ 66期 ] 央企退出:对高房价影响有限
[ 65期 ] 压力测试难促人民币升值[ 64期 ] 房价涨跌数据撞车背后
[ 63期 ] 通胀在前 央行何须讳言从紧[ 62期 ] 人民币若低估 中国财富等于白送欧美
[ 61期 ] 朱民降级任职IMF 发达国家发难[ 60期 ] 饲料新规:三聚氰胺与外资谁将被遏制
[ 59期 ] 中国经济今年将超日本 需防日式泡沫[ 58期 ] CPI低于预期 加息可能性降低
[ 57期 ] 中美2010年不会发生贸易战[ 56期 ]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 中国经济复苏风险
[ 55期 ] 提高收入与“蚁族”公平就业[ 54期 ] 政府掏腰包无助于公立医院改革
[ 53期 ] 高房价:“被中产”还是“灭中产”[ 52期 ] 叫停小产权房,保耕地还是保房价
[ 51期 ] 中国经济已超日本[ 50期 ] 能源委成立再现改革怪圈
[ 49期 ] 收环境税不如限制公务车[ 48期 ] 建材下乡不如建廉租房
[ 47期 ] 养老保险转移办法暗藏“陷阱”[ 46期 ] 中国何时学日本“国民收入倍增”
[ 45期 ] 出口“转正”预示房价调控开始[ 44期 ] 央行为何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 43期 ] 6000亿!商行与央行的信贷博弈[ 42期 ] 高房价:骂地产商有用吗?
[ 41期 ] 恐慌性购房退潮[ 40期 ] 啃不动的“铁老大”
[ 39期 ] 断言美元反转尚早[ 38期 ] 养老转接防执行不力
[ 37期 ] 张春江案:央企腐败高发?[ 36期 ] 央行容忍通胀支持资源价改
[ 35期 ] 养老保险转接重在落实[ 34期 ] 国进民退不能无限扩张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隐现

访谈现场
',1)">本期导读
国务院5月26日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本期北京观察邀请到中信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孙建林,中央财经大学银郭田勇和对外经贸大学博导宋泓均为您解读。
地方融资平台正面临最大危机 银行风险剧增 地方融资平台正面临最大的危机。一方面,地方财政和人大对贷款融资担保相继被宣告无效;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市场转冷,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土地出让金也大为缩水,为地方提供70%以上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查看全文]
本期嘉宾:
孙建林
郭田勇
宋泓均
主持人:
潘秀林
嘉宾解读
更多

中信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孙建林
不良率尚未显现 贷款应集中力量保重点 孙建林指出,目前不良率并没有大量出现。因为去年一季度、二季度发放的贷款在今年还没到期,如果是发放的长期贷款,例如三年五年或十几年以上,贷款都没有到期。另外今年政府依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比较强,企业的项目资金来源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对于地方融资增速过快的原因,孙建林认为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地方政府内部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地方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有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第二,国家对干部的考评是以GDP为考评指标,发展经济好,晋升就快,使得官员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第三,我国在1994年中央地方财政分税以后,地方财力相对少一点,它要干很多事情钱又不够,就必须找资金来源,就转向了银行贷款。[详细]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地方融资平台制约央行加息 如此巨量的地方债务也会央行的进一步调控产生制约作用。郭田勇指出,央行现在反复在加息还是不加息之间徘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量是制约央行加息很重要的原因。加息以后,地方政府还款量会大大增加。现在如果利息大幅升高,可能会加重负担,使融资平台的问题更快发生。 针对近两月房屋价格上涨,胡景晖表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去年4月份租金相对偏低。09年4月经济还未恢复,CPI还是负的,整个劳动力市场不是很乐观。第二,是需求日益旺盛,租房人群在增加。第三是,去年GDP保八,明显感到经济回升的力量很大,而且这几个月CPI的数据又开始转正,房租也开始上涨。胡景辉指出,房租市场事实上并没有过多受宏观政策干预的影响。[详细]

对外经贸大学博导宋泓均
地方债务风险完全可控 据银监会统计显示,到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总额7.38万亿元,同比增幅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部分省市的贷款融资总量甚至数倍于它当年的财政收入。对于为何地方债务如此迅猛发展,宋泓均认为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导致的。他说,地方政府有充分的需求来要求发展,因此对资金需求比较大;同时由于随着近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也不断加大,也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宋泓均指出,地方政府应注意金融生态平衡。他说“各家银行像鱼一样,各个层都不要乱,乱了以后就麻烦了,大鱼吃小鱼,大鱼和大鱼之间互相斗,斗来斗去麻烦了,会破坏生态平衡”。他指出,地方政府应该和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法律的协调,将相关步骤纳入法律系统以降低风险。[详细]
精彩语录
对地方债务不能一刀切 --孙建林
孙建林建议,不能猛踩刹车,“几万亿已经投出去了,这已经是既定事实,怎样化解风险,绝不能猛踩刹车一刀切”。他说,对于去年开工的项目今年必须保证资金继续跟进,并让其缓缓降下来,实现软着陆。如果不跟进,就会像前些年海南那样的几百栋烂尾楼,损失会更大。
地方融资总额巨大且管理混乱 --郭田勇
郭田勇指出,地方融资总额不光从总量上来说量比较大,比较严重,同时管理上也是比较混乱的,有些平台可能还未进入高层视野,“在那儿偷偷地上一些项目、贷一些款”。对于一些融资项目,所有损失也不能银行一家承担,你要看银行当时为什么发放贷款,本来地方政府可以用财政收入做担保,现在不让担保了,银行就要追你的贷款动向,大家都有责任,不能把板子只拍到银行身上去。
不足以引起恐慌 --宋鸿均
地方债务的风险完全可控,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投资很多,将来假如出现了通货膨胀,假如局域出现了经济问题(局域问题可能还不至于形成“危机”),因为我们的效率超强,美国人说共产党的办事效率可以打97分,只要我们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是全世界第一,所以这种忧虑也没有必要,问题是,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往期回顾
更多
[第40期] 聚焦“新国十条”与二次房改[第39期] 聚焦房产新政下的租赁市场[第38期] 国十条出炉 房地产市场面临拐点[第37期] 二套房新政对楼市影响几何[第36期] 聚焦人民币升值争议[第35期] 解读2010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第34期] 政府报告对楼市有何影响[第32期]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什么信号[第31期] 召回门:丰田章男拯救中国市场[第30期] 关注物业税:最快明年有说法
[第29期] 对话原驻京办主任:说不尽的驻京办[第28期] 中日奥专家解读2009年经济数据[第27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解读中国经济[第26期] 聚焦首届网易经济学家年会[第25期] 哥本哈根气候带回带来了什么[第24期] 政府智囊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23期]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瞻[第22期] 西部会专辑:聚焦西部大开发[第21期] 中国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第20期] 透过基金二季报看后市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难放松 中央投资加速推进 2010/07/26刘明康: 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产能三大风险 2010/07/21地方融资平台不松闸 7月信贷增量或难超6月 2010/07/15赵锡军:要尝试多渠道化解地方融资问题 2010/07/09地方融资平台项目或将分三类评级 2010/07/05吴晓灵:无需对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担忧 2010/06/28
第33期:警惕地方债务步希腊后尘
  本期话题: 地方债务
近期多家商业银行暂停了对地方的贷款,显示地方债务的信誉遭受质疑。地方债务的膨胀源出于去年刺激经济时播撒的大量地方工程项目。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殷鉴不远,中国应当警惕!
评论背景: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暂停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详细]

地方债务已经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安全
近日有新闻称,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暂停地方融资平台信托贷款。另外,银监会则说,这是“各商业银行针对自查情况所作的自动调整,并非银监会统一要求。”
信托贷款是银行通过信托机构对自行审定的机构和项目发放的贷款。这是各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贷款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暂停此类贷款,说明至少从部分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该类贷款未来的风险已经非常之大,有必要更加谨慎,小心防范了。
是什么让部分商业银行做出如此的判断和举措呢?这要从这类贷款的特点去找答案。根据我国的预算法,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实行平衡财政,是不能有赤字的。既然如此,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内,就不能出现赤字性的大规模的贷款。但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等等问题,各个地方成立了诸如“城市投资公司”之类的融资平台,他们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将这些贷款用于政府投资的各种项目之中。这样就既找到了资金来源,又解决了账面上的赤字问题。
显然,银行之所以肯贷款出来,是因为有所谓政府信用的背书。没有人会为那些无偿还能力的“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无担保贷款的。当然,银行在一系列的放贷行为的背后,有对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的考量。他们意识到了未来的风险。
地方政府本身不是生产者,它们的收入主要无非是地税和土地出让金这两大块。这些收入早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用在地方的各种日常和建设开支上了。而且就其规模而言,拿这些钱来偿还天量的贷款(2009年余额7万多亿)和每年不断产生出来的利息,很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那么,靠这些项目投资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偿还到期贷款吗?这个恐怕更不靠谱。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不是商业投资项目,而是基础设施项目,是公路,地铁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新城、大学城等等。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而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则非常有限,相当多项目还要依赖不断地补贴才能持续运营下去。依靠项目自偿能力还贷这条路也是相当可疑的。
我们不难理解各个商业银行对贷款未来风险的普遍担忧。部分银行暂停信托贷款并不是全面停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投放,但是这至少以及表明,商业银行开始认真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变得更加谨慎。他们不禁要问,这么多贷款背后的“信用”,是真的可信的吗?
中国应避免希腊式危机
是不是商业银行只要更加谨慎小心,更加有计划有目标地“规范”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就能够有效避免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呢?如果说现在暂停,那么已经发放的贷款都是能得到按时足额的偿还吗?
由前述分析是很难让人乐观起来的。这些为了刺激经济而上马的高耗低效的各类工程,长期来看恐怕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和各个商业银行的坏账之源。在各种还款方案纷纷落空之时,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用以偿还所担保的贷款。但是无论是债券还是贷款,都不能改变地方政府负担沉重债务这个事实。只是换一种形式,把财政赤字的出现推向将来而已。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在未来实现预算平衡已经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什么可控的风险,而是系统性的危机。尽管就目前来看,各个商业银行的统计结果显示投向省地市平台的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并不高,但这并不表明将来的不良贷款不会增加。目前的地方政府还能保持“良好信用”,可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那些深陷危机之中的国家又有哪一个不是AAA的信用评级呢?如果信用风险存在于借贷者的内在机制之中,对于放贷者而言,仅仅依靠谨慎小心而不是彻底终止贷款来避免风险,无异于痴人说梦。
之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平衡预算不能负债运行,是因为他们手里是没有印钞机的。他们不可能向央行那样凭空制造“信用”出来。而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事实上承担的债务,将会成为未来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除非是压缩政府自身的开支,无论用何种方式弥补赤字,都有可能最终引发央行发行更多货币,这会让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雪上加霜。
应该说,在预算法的严格规范之下,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本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赤字和负债运行情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是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出来的大量的地方政府负债,正在恶化这个环境。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现在欧洲央行和美国政府都是靠购买或帮助受困地区发行债券暂时渡过危机,但是危机本身并没有彻底消除,要恢复它们的财政平衡和经济活力还必须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一次商业银行暂停贷款的行为,也是对现有的政策发出的警示。它提示我们,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的行为,逞一时之快而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地方债务可能发生危机的时候了。
网易财经独家评论 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者:孟祥妲 博客是:http://zj6840.blog.163.com/)
 
 
精彩语录
易鹏(博客):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的难言之隐
“地方投融资平台之所以在2009年如同火箭般速度疯涨,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承担了自己财力不能承受的任务。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中央政府两年内实际只拿出了1.18万亿元的财政资金,其余的基本上将包袱甩给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 ”
彭澎(博客):地方融资平台或成为中国式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地方融资平台加上房地产贷款的规模过于庞大,两者联系到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不遗余力的追求而产生的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投资投机的开发贷款和炒房贷款,不对这类金融风险予以重视,就可能酿成“中国式的次贷危机”。 ”
余以为(博客):解决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三条路径
“引入地方财政破产机制,等于由分灶变为分家,取消中央与地方财政上的隶属关系。只有金融机构开始计算偿付风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负债膨胀难题,一劳永逸。不过短期内财政联邦化的可能性很小。 ”
博客推荐
孟祥妲
孟祥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信奉主观价值经济学,主张小政府和市场经济。[详细]
孟祥妲:信念的市场孟祥妲:煤矿整合开市场经济倒车孟祥妲:自由的极限孟祥妲:提高工资能拉动内需吗孟祥妲:邮政专营自定范围就是抵制竞争
相关评论:地方债务冲击经济
张茉楠: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详细]
易 鹏: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的难言之隐彭 澎:地方融资平台或成为中国式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余以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三条路径马光远:地方融资“拆弹”要堵后门开前门朱大鸣:地王拯救了地方债务危机
地方债务相关新闻
数据显示,地方本级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中央本级收入,加上通胀风险预期,可能影响未来财收,地方债务风险或加剧。[详细]
地方债务的风险不在多而在瞒 确保地方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 地方债务风险加剧? 银监会称未统一要求暂停地方平台信托贷款 避免落入地方债务危机的陷阱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
更多专家学者博客 >>
本期编辑: lisong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2日 投稿、博客推荐: caijingblog#126.com (将#换成@)
往期专题
更多
第32期:盯住美元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第31期:停止妖魔化富士康才是对工人负   第30期:打压投机解决不了通货膨胀问题   第29期:巧立名目的房产税必然失败   第28期:专家们不要误读富士康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