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教授访谈:追寻革命与运动背后之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55:49
赵鼎新教授访谈:追寻革命与运动背后之理   2010-03-19
赵鼎新教授访谈:追寻革命与运动背后之理(3)
【9/25/2007 1:49:54 PM】  来源:和讯网   作者:雷天 赵鼎新
西方的革命研究的脉络:从片面到全面
他(托克维尔)从价值观上是否定革命的,但是并没有把法国革命归罪于法国的老百姓和革命本身,这样的看法就更深刻了。托克维尔的传统逐渐就成了(西方革命研究)主流传统
越来越多的(革命研究)书中国都翻译了,但是中国目前的学者对这些理论到底从西方和欧美什么样的话语背景发展过来的还不是很清楚。
和讯网:有学者归纳,美国20世纪的革命研究有三代,第一代以勒庞《革命心理学》为代表,致力于研究革命学的过程;第二代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比较致力于解释革命发生的原因,想探索人们为什么要革命?包括格尔的《人们为什么要造反》;第三代从70年代中期到伊朗革命,视野相对更宽,希望研究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后果,包括79年出版的斯考切波《国家与革命》。到80年代中期以后是第四代,这时候视野就更宽了,这一代希望把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您同意这种划分吗?能否请您谈一下20世纪革命研究在欧美的主要派别。
赵鼎新:美国通常是这么划分的,只是提出这个划分的有几个人,其中一个是科林斯,还有一个是古德斯通,他是第四代革命研究中一个领军人物。这种提法有没有真实性呢?我想是有的。但是这个提法里面有很多的问题: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样的建构首先把很多很重要的工作,不好归类的就排斥出去了。比如美国有一个康豪瑟(William Kornhauser)是研究大众革命的,59年写了一本书《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大众社会政治》),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但是这本书不是很好归类。还有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这本也不好在这四代划分的话语下归类。所以,为了建构代际过程这么一个叙事方式,把好多东西不得不拿走。
和讯网:第一代什么时候开始呢?
赵鼎新: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另外一个特点,他们(第一代)还有一个特征是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为主的,主要讲的是过程和大众心理。第二代从历史学、社会心理学向社会学转化,所以第二代、第三代讲结构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差别是什么呢?第二代往往讲的是社会结构;第三代讲的是政治结构,就是国家。
还有一点,这种划分里面有美国学科本身的推动。在美国有几大因素,年青教授要找工作,转成终身教授,总得提新理论,这样就迫使他们要提新理论推翻老的,来表示自己新的地方。这样就导致他们人为划分研究工作的代际以强调自己工作的新颖的地方。在美国写书是这样,中国也是--就是如果你写书,写得太全面反而不好,你得找一个打仗的对象,找前面某一个人的研究为敌人。这样发展起来的学科看上去好像这么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但这和研究革命的真实性关系并不大。
但总体来看,它有几个规律性,第一就是从片面逐渐到全面,早期都是讲一两个社会机制。比如说格尔《人们为什么要造反》,就是讲社会心理学,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像斯考切波,70年代把国家拿回来了,但是她的研究总体来说是很机械的,就是讲国家的一定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对引发革命?但目前的研究,逐渐就把很多变量都考虑进去了,像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就考虑问题的比较全面了。进来又把早期第一代讲革命过程研究的这儿一特征重新拿了回来了,因为后来的学者发现结构和革命过程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同样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结构下产生革命,另外一种结构下就不会。实际上结构条件只不过是造成革命的可能性,至于革命是否能成功,还在于结构和人的逐渐互动过程才得以展现。比如说斯考切波1979年的那本《国家与社会革命》,她分析中国革命成功,但她用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从满清就存在的,满清的社会结构导致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这个岂不是拉得太远了?现在很多人就不会采取这种方法了。
和讯网:能不能举几个比较经典的分析革命的文本,谈一谈他们的解读方法?
赵鼎新:比较经典的在我看来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那是研究革命一个范本。他的示范作用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像伯克以及其它很多人对法国革命是彻底否定的;而像马克思等等则对法国革命进行了彻底的肯定。为什么这个样本可以在西方占很大的主流地位,他对法国革命实际上是否定、是怕的。但是他没像保守的学者那样彻底否定法国革命的存在意义。他认为法国革命产生的起源实际上是路易十四专制的结果,他把革命导致的原因,并没有像勒庞那样仅仅归纳为法国的暴民政治。这样他从价值观上是否定革命的,但是并没有把法国革命归罪于法国的老百姓和革命本身,这样的看法就更深刻了。
这样的传统就形成了主流传统,包括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我认为,她从学术上解释法国革命、中国革命、俄国革命成功了没有?其实没有成功。但是另一方面她确实加深了我们对革命的理解,因为她继承了托克维尔的传统。她认为革命最终来说是国家的行为和国家的结构扩大了社会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革命。所以这本书虽然受到很大的批判,但是革命研究中的国家这一视角保持下来了。但是因为她比较强调国家结构,所以就忽视了意识形态,忽视了革命领袖在当中起的作用。斯考切波在书里面有一个说法是:革命是到来的,而不是制造的。但是实际上,像革命领袖毛泽东、卡斯特罗、列宁、罗伯斯庇尔、丹东等等,这些领袖人物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那以后,像大家看到的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我们学校另外还有一个叫做苏维尔(Sewell)的教授,他们就批判了斯考切波的视角,讲意识形态、话语,还有革命领袖在革命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互相批判来批判去,最后还是往客观看待和研究革命的方向逐渐推进。我看相当一部分好的书中国都翻译了,但是中国目前的学者对这些理论到底从西方和欧美什么样的话语背景发展过来的还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