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货币战争》和中国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07:32
一、对《货币战争》的评价
《货币战争》一书在网络上流传了一段时间,很多朋友也推荐我看看,还有人引用该书的某些章节来反驳我目前“经济学常识讲座“的观点。
其实《货币战争》一书在网络上一出现,我就去看过了,但实话实说,我实在不敢恭维该书。
如果不是有网友拿该书的观点来反驳我,我是不想对该书进行评论的。出书吗?任何人都可以,任何观点都可以宣传。
但该书已经对某些网友造成了思想混乱,不得不澄清一下该书的错误和危害。
1、该书充满了谋杀和阴谋的恫下。
比如肯尼迪遇刺,美国总统被暗杀的几率高于诺曼底的死亡率等等。这是很吸引眼球的恫吓。
2、该书缺乏起码的严肃性:
比如该书宣称“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在金本位的运作下,英国的物价在长达250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
这是把银便士制度、银本位制度和仅仅存在不到100年的金本位制度混杂在一起。是对读者的严重误导。
3、该书偷换了大量的经济概念:
比如在上述引述英国的物价稳定例子后,给出了其他国家的货币稳定例子。
物价稳定是指一个比值稳定,而货币稳定是另外一个概念。
《货币战争》的货币稳定究竟是指本位不变、铸币不变、还是货币体系换算不变还是货币数量不变很难说。
但在阅读时造成一个习惯误导是这些国家的物价也是稳定的印象。
同时该书把物价水平等同于通货膨胀。说美国在113年时间里通货膨胀率几乎是零。
通货膨胀单纯指货币扩张,和物价上涨是两个概念。
4、该书的结论和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
比如他在接受采访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中国被洗劫的方式之一。
言外之意就是通货即不紧缩也不膨胀。结果就是货币供给维持一个恒定水平。
但这么做的实质就是要中国货币紧缩——经济紧缩——社会破产。
5、该书在误导中国采取一种贵金属本位制度和货币思想和货币管理混乱。
比如他在采访中说黄金和白银才是硬通货才是最终需要变现的。
即使在贵金属货币条件下,黄金、白银在战时也是不许兑换的。
他还说不买美元,那么在美元市场中国就无法立足,也就没有在金融领域扰动美国利益的机会和能力。
增加黄金白银储备,这种做法是马克思反复批判的黄金拜物教,是货币主义的最初形式。
西班牙、葡萄牙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从领先到失败被英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西班牙坚持高额储备窖藏黄金白银。
英国由于试图恢复金本位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被美国打败。
无论是贵金属货币还是法定纸币都是一种经济工具,这个工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消费的循环和扩张。从而带来国家经济实力的扩张。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非战争时期,消耗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经济品,而绝不是黄金和白银。
对该书的总评价:该书采用了西方大量坊间故事,堆砌拼凑了大量似是而非的数据,使用了许多混乱不清的概念,试图误导中国人和中国管理者走上贵金属崇拜的道路。最终效果是要使中国经济陷入停滞和破产境地。
其思想来源和英国在一战后试图恢复金本位的思想一脉相承。
该书的出现并不奇怪,在英国衰落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英国和美国之间动用各种势力和手段,展开了遏制和反遏制的争夺,最终,美国获胜,英国失败。
美国获胜的关键就是促成了英国金本位恢复法,英国从此一蹶不振。
当其时的凯恩斯奔走呼号,并上书财政大臣丘吉尔也没能挽回局势,英国因为货币政策错误把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美国。
今天的世界较量说到底是中国和美国的较量,美国深知货币这个经济工具牢固地统治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兵不血刃战胜中国的最佳方式,因此在货币领域的误导和操纵是中美之战的关键。
二、英国货币史概况和意义
英格兰货币长期使用银便士,从973年到1696年的724年里,平均每年贬值0.4%。
因此,名义物价不变,白银储备不变,则每174年,铸币作为货币膨胀一倍。
但由于贸易发展,白银短缺,英格兰在建立联合王国前(建立联合王国在1603年),数次引入金币。
但由于金银比价变动,时常引起货币混乱,管理也无所是从。总体来说是贵金属短缺。也就是必须实行增加贵金属的通货膨胀政策。
在1696年,以法案的形式规定英格兰皇家非洲公司从西非主要进口金矿,对进口银币实行优惠税。
1696年牛顿任铸币局局长, 从1696年的铸币开始实行银本位。
1774年再次对货币重铸。
1821年实行金本位制。
1914年金本位分崩离析。
1919年英国试图恢复金本位,导致严重的货币紧缩和经济紧缩丢失了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
地理大发现以后,英国在美洲、非洲、亚洲占领了大批的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
假设把白银全部换算成金当量,那么作为黄金的货币数量是惊人地增长了。
因此,无论是1696年以前的白银铸币体制,还是1696年到1820年的白银本位体制,还是1821年的金本位体制。英国一直在追求通货膨胀。
我们假设英国的名义物价是不变的,那么因为铸币贬值,每174年货币膨胀一倍。到1696年,在既有白银保有量的基础上,英国银便士铸币增加了18倍。
1696年后,统计数字显示,从1500年到1800年仅仅从美洲到欧洲的白银和黄金就分别高达72852吨和2708吨。加上非洲和其他贸易输入,英国贵金属作为货币储备是高额急速增长的,导致货币总额极度膨大。
以黄金、白银为储备,从1815年到1913年英国、法国、美国三国黄金、白银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仅仅银行货币(钞票、支票)就增加了6倍。
那么在总货币巨量增加下,物价变不变?
物价一定是要变的,实际物价必定是升高的。
但由于英国从亚洲、非洲、美洲和岛屿掠夺了大量的食糖、棉花、矿产资料等等。消费物价则可能因来自殖民地的供给而保持供求平衡而不变。
对此我们要知道,那是特殊的殖民地经济,是以掠夺非洲、美洲、亚洲来实现的基本消费物价不变。
除了殖民地掠夺外,英国还用工业品换回了大量的资源消费品。因为英国是唯一的工业化领先国家。
另外一个因素是英国对美洲、非洲、澳洲殖民导致的本土人口相对减少。
因此,总扩起来,英国在总货币大量、急速扩张的前提下以三种方式满足消费物价不变:
1、殖民地资源掠夺;
2、工业制成品对资源产品的交换;
3、人口外移。
大量的黄金、白银、银行货币干什么了呢?
货币转化成资本,转化成国际贸易、工业、金融资本。
因此,在18到19世纪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成了国际工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三、中国的国际对策
中国在非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采取和平崛起的路线是完全恰当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而和平崛起的有力工具就是货币。
正如英国崛起和美国崛起所显示的,崛起的第一要务是为工业化投入巨额的货币支持,使工业资本大规模、高速度地扩张,产业结构迅速提升。
这不仅是英美崛起的经验,也是马克思论证的“货币转化成资本”。
那么中国崛起能否实现消费物价衡定?
答案是不能。
原因是中国没有殖民地,没有额外的粮食、材料等补充。同时中国也没有殖民地外移足够的人口。这个条件决定了中国只能保持消费物价适度上涨。
中国崛起需要付出的消费物价上涨有多严重?
年均最多3%——4%,在这个限度内粮食、副食增产就足以得到保持,因此,粮食、副食不必依赖国际供给。因此,不受国家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也不受国际利益的控制。
中国工业投资需要多高的增速?
开发生产性投资需要年均25——35%的增速。
集中在那些领域?
重工、化工、芯片、电子、数控、通讯、激光、量子、各种发动机,航海、航天、航空、道路和能源、材料。
压缩那些领域?
地产、房产,这些领域已经过剩,保持8%-10%的投资增速足以维持需求。
原材料哪里来?
矿产品实行世界规模的投资、开发,使用世界原材料。
三农问题如何解决?
施行工业化转移。转移有两种方式:
第一、进城打工,这是目前的主流。
第二、拉高技术工人比例,这是当前可采取的方式:
这需要成立专门的工程大学,比如:
集成电路工程大学:主要培养维护、开发逻辑电路的设计师、维护师。
数控工程大学:主要培养数控专业的设计师、工程师、维护师、操作师。
电子语言与程序工程大学:主要培养软件开发师、设计师、编写师、软件维护、系统维护人员。
电子绘画与动漫工程大学:主要培养建模、动画、非编师。
发动机工程大学:主要培养各种发动机设计、开发、维护工程师。
上述五类工程大学年均各培养2万人,那么,年均10万人的工业转移,将带来设备、材料、使用、营业人员就业至少500万人。造成工业人口梯次移动,可新增500万工业人口容量,合计1000万工业就业。
二十年时间,约可工业化新增人口2亿人。农村最多剩下3亿-5亿人,人均耕地在5-6亩,实现国家工业化。
与其他工程性大学同步发展,国家应专门为教育投资5个万亿,主要用来培养各类工程师,工程类专业从技工到博士后一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