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鉴赏中的意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0:56
2006-08-10 11:16  |  阅读(415)次
钟月明
贝多芬说:“音乐是应该使人心灵撞出火花的”,歌德说:“音乐是可惊异地感动人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有人却说:“对于音乐,爱才是超乎一切你所应拥有的心。”音乐到底是什么,我以为音乐是一种诗与画结合的艺术,而鉴赏音乐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超我的境界,可以说是一种分不清音乐和我到底谁是音乐的境界。
谈到音乐鉴赏,离不开一个词——“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古人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曰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合始好”的观点,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韵,味外之旨”等观点,清末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则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音乐鉴赏也同样离不开意境,没有上升到意境高度的音乐鉴赏只是机械的听声活动。
到底何谓“意境”?简单的讲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画面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好的音乐之所以感人不单是她的旋律优美,优美的旋律和娴熟的技法只不过是一种物质载体,只是产生意境的催化剂,有位音乐评论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妄想在琴声中寻找逝去如烟的小提琴手帕格尼尼,你会失望,琴声不是素描的画笔,她是没有呼唤的呼唤,没有天际和大海产生的天际和大海,如果你在琴声中嘎然结束的刹那,看见了星辰,夜空,那你对了,在拉赫玛尼诺夫那里,你狂想了一回”,此段话正是用哲学的语言阐述了音乐技法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二泉映月》作于1914年,称为西方的《月光曲》,作者华彦钧当时仅21岁。她的演奏技法是很简单的,但却被列为二胡过级曲目中的九级曲。《二泉映月》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美,一种空灵的心境,一种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这些东西不是演奏者能轻易演奏出来的。一曲《二泉映月》,在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深邃意境中,蕴含着历史沧桑的情感积淀。那起伏跌宕的旋律倾诉着荡涤人间尘埃,激越生命升腾的心灵对话。我们应该怎样鉴赏她呢?我认为首先要选一个幽静的地方,最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闭上眼睛待琴声响起,随着美妙的旋律进入了一个泉清月冷、光华洁白的境界,此时,我们看见了惠山泉映着一轮清幽的明月,泉边坐着坚强的盲艺人,月光照着他单薄的身子,两股清澈的泉水透过他的双眼,从他的指尖潺潺地流出,此时我们已经忘记了音乐,忘却了一切,已经在和艺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听他诉说坎坷的一生,泉水清幽,月光如洗,清风徐来,进入了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直到音乐结束,我们却还没有醒过来,这就是音乐意境,音乐意境是能够使人的灵魂暂时脱离肉体独立游走而忘却尘世的,其魅力也正在于此,此过程的实质就是情景交融,以琴声为载体引出想象中的景,再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达到一种暂且超脱的精神境界。
音乐家是要靠想象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一曲《高山流水》时而飘渺,一波三折,似潺潺清泉引出人间仙境;时而回锋逆转,挽横引纵,似天籁之音回荡于空山峡谷。也许正是因为该曲玄妙的意境,西方人称为宇宙音乐,将其载入宇宙探测器,流播太空。如果没有大脑的想象,《高山流水》就是一首单纯的古琴曲,仅仅是旋律优美而已,根本就没有幽静的高水,也没有清澈如带的流水,想象才能出“境”,有境则才能引出“意”,意境的融合才能使《高山流水》成为真正的高山流水。
意境是如此神奇的东西,意境是艺术的生命,鉴赏音乐要抓住意境去感受其本质的含义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虚实相生,达到真正美的体验。
意境是音乐鉴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