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教简史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22:34
日志
复制网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
[转] 香港回教简史
转载自绿盟-撒拉尔    转载于2010年06月13日 17:21 阅读(0) 评论(0) 分类:学习共享
举报

哈芝马逢达撰写
哈芝张广义教长及长老补充资料
 
 
“回教”是中国内地在解放前对伊斯兰教的旧称。正确的名字应以古兰经第三章第十九节为准。按照经文记载,『安拉』所喜悦的宗教的确是伊斯兰教。由于港、澳、台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华裔人士习惯上仍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本文亦采用此沿用的称谓。
 
香港的穆士林人口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香港在1985年共有545万人,一般估计,信仰回教的穆士林不会超过5万,其中,华裔教胞约共3万,占总人数70%,大部份是广州、上海、南京、北京、云南、广西等地人士。外籍穆士林约一万人,他们多来自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家。巴基斯坦籍穆士林大约有5千,余下来的是外籍穆士林和华裔教胞通婚所生的后代,即俗称『土生』的人士。
 
回教的传入
回教是从东南亚各地传人香港的。十七世纪中叶,清顺治七年 (公元165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抵达香港,随船而来的,不少是印度籍穆士林商人和海员,他们成为最早踏足这个岛屿的穆士林。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4月19日,英国派遗六艘汽船首次强行在香港停泊,船上的海员,大部份由在印度孟买、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国等地招募的穆士林充任。其后这些海员部份登陆在港定居,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便开始流传下来。
及后,清政府在1841年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从那时起,香港逐渐演变成为英国在远东的重要港口。而被英国派遣前来香港工作的士兵和海员当中,有不少是信奉回教的,他们有些把家眷从原籍接来香港定居,有些却和本地华裔教胞通婚。此外,更有不少穆民从邻近地区(例如广州、肇庆等地)前来香港经商谋生,居住在香港的穆民人数便从那时起开始逐渐增加。这些在香港开埠初期便已抵达的穆民更在港九各地兴建拜主的地方―清真寺,标志着回教在香港的发展。
 
香港的回教社团
居住在香港的穆士林由于国籍和语言不同,分别组成不同的回教社团,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展开日常的宗教活动。到目前为止,香港共有十个主要回教社团,它们当中,有些更在策划宗教活动之外,兼负责管理全港五座清真寺,四问礼拜殿和两处公共坟地。以下是各回教社团的简介:
 
(1)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是香港华裔穆土林最早成立和人数最多的回教团体。该社远在1918年已获香港政府批准立案注册,至1927年正式完成社团注册手续,目前社址在湾仔陈东里七号。博爱社自创立以来,除致力于回教宗教事务之外,更积极推广文教和羣众福利服务。由该社开办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两间,小学及中学各一间,而辖下的中学更是全东南亚唯一的伊斯兰英文中学。
(2) 香港中国回教协会---原名香港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于1938年成立,至1949年重新办理社团登记,并改名为香港中国回教协会,白洁之先生是回协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一位热心的宗教工作者,备受社员敬仰。白老已于1985年因病归真,终年85岁。另一位创办人刘就先生仍然健在!已达97岁高龄。
回协会员全属华裔教胞,历年以来,协会本身对推动爱国爱教工作不遗余力,协会亦是香港社团中最早表态效忠祖国的团体。除不断组团和安排穆士林回国参观外,协会并由1959年起出版『回民通讯』。这是一份不定期刊物,目的在于宣扬教义,反映会员生活动态与及报导信奉伊斯兰教各族人民的信息和成就。香港中国回教协会对香港和国内的穆士林都有很大的影向力。
(3) 香港回教妇女会---成立至今已有36年历史,会员包括不同种族的穆士林妇女。妇女会和其他回教社团保持紧密的联系,除与其他回教社团合作举办宗教活动外,并经常发动会员为教内外人士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康乐活动方面,该会经常在爱羣道清真寺举办武术、舞蹈训练班,供会员加入,接受锻练。
(4) 香港伊斯兰联会---在二十世纪初成立,由从印度次大陆及马来西亚等地来港经商或工作的穆士林所创办。大部份在香港的回教团体都是这个联会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包括印度、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土生及其他国籍人士。联会财力较其他回教社团雄厚,故设有多项奖学金及教育慈善基金,协助穆士林子弟进修。辖下的马达五图书馆是香港贮藏有关伊斯兰教书籍最多的地方,而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更是港澳两地清真寺和回教坟场的管理中枢。
(5) 香港国际伊斯兰教协会---这是一个由不同国籍穆士林在十多年前发起的组织。平素活动较少,除每年间中举办一些国际性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参加学术性会议和负责与工商界穆士林保持联络。
(6) 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该会由各回教基金会联合组成,经费主要来自香港伊斯兰联会,主要工作是管理港澳两地的清真寺、坟场和老人院。
(7) 香港伊斯兰教青年会---于1973年成立,会址设在爱羣道清真寺八楼,经常举办及邀请不同种族穆士林参加各类宗教学术讲座,过去在港召开的亚太地区或国际伊斯兰研讨会或夏令营均由该会负责策划一切。
(8) 香港印度穆士林协会---1924年成立,有会员约一千人,平素活动较少,是十九世纪末随英军前来香港的印籍穆士林士兵、商人、文职人员所发起的组织。
(9) 香港巴基斯坦穆土林协会---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地而治之后由居港巴籍穆±林所发起的组织,于1950年成立,据称现有会员近一万人。
(10) 香港达吾德.布哈里协会---会员不多,主要是香港穆士林什叶派中伊斯梅利运动的成员,这个协会的会员都是伊朗籍商人和他们的雇员,对外活动极少。
 
清真寺和礼拜殿
香港目前共有五座清真寺,历史最悠久的是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创建于1870年,及后在1915年由印度籍罕智穆罕默德爱沙卡、伊利也斯重建。该寺位于港岛中环些利街,伊玛目张广义总教长,于一九三七年由穗应骋到港任职至今。
九龙清真寺位于九龙弥敦道,创建于1896年,并曾于1902年重修。至1980年因受地铁工程影响须拆卸重建,至1984年5月11日落成重开,全部工程耗资2600万港元。重建后之九龙清真寺设备完善,可供2千多人同时做礼拜,现任伊玛目为巴籍戴益普教长。
爱羣道清真寺全名为艾马尔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于1981年9月14日落成启用。该寺位于爱羣道40号,由于政府于1976兴筑香港仔隧道时需要收回位于黄泥涌道回教坟场部份坟地,在全港穆土林据理力争的情形下,乃将爱羣道40号地段拨出供回教团体建造清真寺,作为补偿。该寺现任伊玛目为包承礼教长。
柴湾清真寺位于柴湾回教坟场之内,建寺的目的是因为方便前往扫墓的穆士林在该处礼拜,所以没有专职阿訇。
赤柱清真寺位于港岛南端的赤柱半岛,主要是供驻守当地的外籍穆士林军警礼拜之用。
除了上述五座清真寺外,一些社团、学校及军营为了方便穆士林五时礼拜,均附设礼拜殿,计有:中华回教博爱社礼拜殿,伊斯兰英文中学礼拜殿,达吾德.布哈里协会礼拜殿和粉岭军营礼拜殿等。这些礼拜殿只作平日礼拜用,每周主麻聚礼及每年两次会礼均在各清真寺举行。
 
回教公共坟场
黄泥涌道回教公共坟场于19世纪时即已启用,至1989年4月25日止,共葬有坟墓5858穴。坟场内原有清真寺一座,因兴建接连香港仔隧道天桥而遭拆卸,香港穆士林遂利用政府在爱羣道补偿的地段兴建爱羣道清真寺作为代替。
 
柴湾回教坟场于1963年8月启用,由于政府收回九龙何文田回教坟场地段,遂改辟柴湾回教坟场作为替代。
 
香港回教社团及穆士林与内地的关系
香港回教社团和穆士林跟内地清真寺和国内教师向来都保持着传统的友谊和血亲或姻亲关系。香港清真寺的阿訇,多数是由广州的教长应聘担任。省港两地遇有突发事件,两地穆士林亲友亦必义不容辞,以身相助。近三十年来,绝大部份香港回教社团均曾组团回国访问,以了解国内穆士林的生活实况。远的不说,1987年包承礼教长就曾应上海伊斯兰教协会邀请,率团访问上海、南京、扬州等地。
 
1988年9月12日,国务院宗教局邀请中华回博爱社、香港中国回教协会、香港回教妇女会、香港伊斯兰教青年协会等主要负责人,由脱维善先生率团回国访问北京、兰州、甘肃、青海及临夏回族自治区。
 
此外,香港热心教胞更经常捐款协助国内回教机构,足见两地穆士林实存着深厚的友谊。


 
 
 
(摘自《香港中国回教协会(1949-1989)四十周年特刋》第35-40页)

复制网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回教 清真寺 穆士林 香港 社团
签名档
评论列表
想第一个看到日志抢沙发?
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取消批量删除批量删除全选删除
使用签名档匿名评论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日志评论推出新附加功能!评论可以通知所有好友了。您还可以进行设置,保护个人隐私。
附加功能   已选择:通知到好友信息中心
使用签名档       道具:        悄悄话 | (以小纸条形式发送)   查看今日免费发送数量
通知所有好友(该评论可显示在所有好友的好友动态里)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提交  (可按Ctrl+Enter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转载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