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历的温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1:42:16
我在去年的战争报告中就提出了关于学习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今天再次将日本六七十年代的国情和政策,汇总如下, 我也温习一下功课。我们可以对比我们当前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一些政策变化。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分析,我没有下什么结论,相信朋友们认真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认识。在淘股吧大喜的日子里,愤青言论就不要出现了。[淘股吧]
1.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20世纪50年代可以被认为是日本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资源从生产力相对低下的部门转移到生产力更高的部门,通过国外技术的进口加快了发展的脚步。195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并未就此稳定。1960年,日美就《共同合作和安保条约》签署了补充修订协议,引发了东京大规模的街头抗议。此外,当时日本的劳资关系也十分紧张。在南九州岛Miike矿场发生了长时间的罢工。在当时日本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如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1957年12月日本的完全失业者为49万人,1958年3月增加到92万人。这时任首相的池田勇人决定将国内的注意力引向经济发展。      1960年年底,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池田勇人认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很快就可以稳定在年均增长7%左右。在此基础上,日本应当在1970年把国民生产总值从398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
不过,在当时的贸易支付差额和产能限制的情况下,许多人,包括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日本政府设定7%的经济增长目标表示反对,认为这可能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普通的日本人一开始也并不相信这一计划。他们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人们的收入翻一番是有可能的,但是通货膨胀会抵消名义上的收入增长。令日本民众惊讶的是,这一计划超过了预期,在短短7年内就使日本人的收入翻了一倍,比制定该计划时预计的时间缩短了3年。             在短短10年中,普通人的收入真的翻了超过一番,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日本经济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一书中指出日本的这种高速增长时期以前和以后相比,国民生活方式、社会形象、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像换了个国家似的。
2.政府公共投资
政府公共投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政府公共投资主要用于港湾、铁路等领域,这些投资必然为钢材、水泥机械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行业创造出大量需求。如在本州和四国两个岛屿之间建设铁桥这项工程,就需要钢材203万吨,水泥86 万吨。为此,日本新日铁公司专门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在1977 年度预算中,此项建设使公共投资费用比1976年增加了42.1%。
公共投资使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消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于是,财政逐渐缩小了对产业的直接投资,转而增大建设公路、铁路、港口、通讯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迅速增加,大大缓解了交通、通讯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
当然投资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递减:1951—1971年间,公共投资乘数为2.27,1955—1965年间为1.75,1966—1982年间为1.47,1983— 1992 年间为1.32。另据日本《经济白皮书》分析,1993 —1994 年间,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1995 —1997年间,日本投资乘数约为0.76;1998— 1999 年间,投资乘数为0.54。那种一条河上修了四座桥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期。
3.将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
这一计划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
从具体措施方面来看,解决收入分化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希望以此消除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此外,政府还增加了公共投资,制定了从1961年开始的公路建设五年计划、国有铁路的柴油机化和复线化,60年代初日本政府公共开支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在减税方面,计划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植公债和公司债的债券市场。
另一方面,池田内阁1961年制定了目的为“增加从事农业者的收入,使其达到从事其他产业者的生活水平”的《农业基本法》。1963年政府又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的设备现代化和专业化生产,以便提高它们的劳动生产率。
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国民财富增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 1955年日本国民财富总额为20.2970万亿日元,1970年增加到160.5450万亿日元,增长了约8倍。而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各项指标即“民强”如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等普及率甚至达到90%以上。
日本人均报纸消费量比美国还要高。日本人成为了亚洲人中衣食住行水平最高的。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也非常迅速,高中升学率1960年到1975年从57.7%上升为91.1%,大学升学率也从10.3%上升为34.2%,日本摇身一变成为高学历社会。
4.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使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终于克服了石油危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日本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据原兴业银行的调查,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日本分别于1974年6月和1978年4月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核电的发展最具成效。1970年日本核电站仅有3座,到1980年达到21座,90年代中期以来核电已占到整个电力能源的30%左右。此外,鼓励和支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尽量降低家用电器的耗电量。目前日本的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等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其基础都是在70年代打下的。
5.消费热潮来源于信心
一旦他们对经济增长习以为常,生活水准的实际改善就成为了消费者群体关心的主要问题。工资上涨,而生活开支增加速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消费热潮随之出现。与之相应的,过去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制造企业也开始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
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战后日本经济》指出,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出口,而是投资。从1952年到1970年,日本私人投资的数字增长超过10倍。
一方面,这得益于日本货币和财政当局五六十年代实行的合理政策,另一方面,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提供了足够的资金。1974年,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增长的幅度高达24%。尽管如此,高储蓄并不等于高投资,因此,日本政府还实行了控制外国投资的政策,以促使国内的高额储蓄能够转化为高额投资。同时,由于平衡的预算,政府开支也没有影响私人投资。
可以说,直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实施,对于经济将继续增长的信心才真正传递给了日本消费者。这一计划酝酿出的信心成为了日本消费者对之前的消费水平感到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他们对经济增长习以为常,生活水准的实际改善就成为了消费者群体关心的主要问题。工资上涨,而生活开支增加速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消费热潮随之出现。
6. 日本贪腐发展与治理
日本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于美国这样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德国等注重社会福利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它实行的是一种政府导向官商合作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制订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政府合同、发放许可证、价格管制等多种方式诱导企业决策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企业也通过自民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有着官商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又容易形成政商官相勾结的“金权政治”。企业家特别是大公司的企业家为获得政府补贴、政府合同、许可证、特殊管制政策等而用金钱结交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政治家为竞选筹款而贩卖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双方互有需求而结成利益共同体。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生态在着内在的缺陷。二战后,日本实行的是多党制,但自民党长期一党把持政权,在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生态下,在野党的批评声音很小,难以发挥制衡作用。
1958年以“昭和电工疑狱事件”为契机,新增了“翰旋受贿罪”,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贪腐事件不断,1980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期)以“洛克希德事件”为契机,提高了除加重受贿罪、事后加重受贿罪,事后加重向第三者之外的其他受贿的犯罪的法定刑。不同类型的贿赂罪规定了不尽相同的刑事处罚 。据此,将要任职的人约定任职后谋取利益接受贿赂,任职时为行贿人谋利,卸职后收取钱财,以及通过他人职务收取贿赂等,均为贿赂犯罪行为;除要求或收受贿赂的行为外,约定贿赂的行为,尽管未实际交付,也构成本罪;除获取财产利益外,其它基于职权而获得的各种利益,包括性服务等,均为贿赂的行为对象。  为了补充刑法典中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日本还制定了《关于整顿经济关系罪责的法律》,用以专门惩治贿赂犯罪。同时还在《公司更生法》等其他部门法中设置了惩治贪污贿赂的条款,以便于打击各个领域的腐败犯罪。日本的新闻媒体和在野党在揭露腐败丑闻推动政治改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地板]
引用
【 · 原创:卧牛 2008-11-25 11:07】
[size=9pt]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大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size][淘股吧]
[size=9pt]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大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size]
[size=9pt]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大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size]
[size=9pt]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size]
[size=9pt]回落至6000多点;
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随后进入日本倒退的10年时期[/size]
[size=9pt],最高的一天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1987年10月14日),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size]

[第7楼]
引用
【 · 原创:卧牛 2008-11-25 11:13】
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减速:由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国内物价1973年开始上涨,10月份石油危机爆发以后日本物价开始加快上升,1974年,日本国内CPI上涨了24.5%。恶性通胀开始以后,日本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了严厉的价格管制,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央行四次提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严厉控制。CPI从74年见到高点开始回落,一直到78年才趋于平稳在4%左右。而期间实际GDP增速大幅下降,在74年甚至出现负值,从79年开始,GDP又重新恢复到7%以上。
[第8楼]
引用
【 · 原创:卧牛 2008-11-26 11:08】
7.社会保障发展[淘股吧]
1961年开始实施全面的公共社会福利制度,为全民提供退休金和各种保险计划,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目标”。随着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对社会福利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对福利保障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日本政府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增添了一些新的福利,例如,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改善失业保险以及增设儿童津贴等。1983年,《老年人健康和医疗服务法》开始实施。该法规定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不仅由国民医疗保险负担,还要由职工及其他医疗保险计划负担,以减轻国库在国民医疗保险上的指出。随着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和因出生率下降而引起的人口减少,使原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威胁,迫使日本政府不断的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如2000年日本政府通过了一揽子退休金改革方案、《长期医疗保险法》和《护理保险制度》等。
[
【 · 原创:卧牛 2008-11-26 11:16】
日本的社会保障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二是用于实施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政策、制度的费用,即包括国家扶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及医疗的费用,其中,社会保险和公共卫生及医疗的费用占绝大部分,而且呈上升之势。日本社会保障收益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呈不断扩大之势。1956年度仅为5.3%,1971年度为9.5%,1980年度达16.5%,1989年度达19.2%,1996年度上升到67.5万亿日元,占国民总收入的17.2%。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所占的比重是最低的,美国为18.7%,德国为33.3%、法国为37.7%、瑞典为53.4%。
【 · 原创:卧牛 2008-11-26 11:54】
8. 社会心态[淘股吧]
70-80年代西方世界热衷于谈论“日本第一”、“日本模式”、“日本奇迹”、“日本可以说不” 而在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以后,言论则是“日本的危机”、“日本即将沉没”、“日本体制的僵化”、“日本将一蹶不振” 。在日本国内这两种言论在两个时期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日本人的自我认知像是个剧烈的钟摆,在极度自负和自卑中摇摆。是自卑还是自负,取决于1:外界的判断——比它更强大的外界力量。那本《日本第一》,之所以让日本人狂喜的,是因为它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撰写的。2:日本经济状况---自身财富变动的心理影响。《日本沉没》时值石油危机和阪神大地震。
种种历史与社会形态,造就了日本人的性格。它是单一的岛屿民族,具有天然封闭性。但其中一点或许至关重要。以集体取代自我,造成了自我发展的不成熟,欠缺自我的价值观与主张。这使他容易依赖外界的判断,倾向于服从权威。从对天皇体制的效忠,到对战胜国美国的崇拜,这其中似乎没有任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