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广州旧闻篇] 大时代背景下女招待之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32:32
2006-08-02 10:15:53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24-1930年
历史精神
“尊严”两个字远比我们想像的难写
“娜娜出走以后怎么办?”这是鲁迅先生在《伤逝》里提出的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它随着“现代化”一起,从上世纪初来到中国,一直伴随我们走到今天。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无论是职场上还是两性关系上,女性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然而,这近百年并没有白白过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某天在深圳的地铁上,偶然听到几个打工妹讨论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一个年纪稍长的女孩教育同伴:“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人?是要出来打工、闯世界,还是留在乡下熬日子。如果要打工,就认认真真做下去,如果老想回家,干脆辞职嫁人,再也不要出来。”听着她们的对话,我不禁由衷感叹:社会真是在进步。一百年前的女招待哪能想象,今天的酒楼食肆里,女性从业人员的比例已大大超过男性,而女性更成为服务业的核心力量。她们更无法想象的是:今天的女性,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也可以选择走出社会,选择凭自己的才智认真谋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回首历史,我们只能再次感叹:女性的独立和自由,一点一滴皆来之不易。在这里面,最难争取、但却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女性的“尊严”问题。上世纪初,领风气之先,第一批尝试从家庭走出社会的女性,往往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在新式学堂里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和男性竞争的谋生工具;她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可能享受人格的独立;她们尝试着冲破世俗的层层障碍,在社会里谋取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她们没有想到,冲出家庭,来到社会,迎接她们的不仅仅是四面八方的围墙,更让人难堪的是那些恶意的冷箭和伤害。于是,和绢生一起离开封建家庭的子君,最后还是带着对现实的绝望,在冷漠和孤独里病逝了。新女性韦明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虽然在生命最后一刻她喊出了:“我要活!”而扮演韦明的女演员阮玲玉竟然也重蹈剧中人覆辙,留下“人言可畏”,含恨而终。
这些熟悉的悲剧今天应该不会再上演了,然而悲剧的精神却用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今天,我们总能听到人们那样平静地描述着一些女孩以青春和尊严为代价,换取廉价而便捷的“成功”的故事,曾经被“新女性”们牺牲生命来捍卫的“尊严”仿佛已如商品般可作等价交换。是今天再提“尊严”已经太迂腐了?还是今天的“尊严”早已贬值为金钱和地位的附属品?
当别人蔑视、侮辱你的时候,你是为了活得容易而自暴自弃,还是为了活得自尊而坚强傲立?百年前酒楼女招待的两难选择依然是今天的职业女性难以回避的问题。“尊严”这个词远比我们想像的难写。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多元的今天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寻找的不仅仅是职场上、家庭生活里的“位置”,我们更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寻“容心之所”。还是让我们回到最初的方向吧:一切只为更有尊严地活着。
□ 思蒙
旧闻延伸
阿英面皮尚薄
女侍虽为女子职业之一种,而环境不良,在知识薄弱者,鲜不为物质及虚荣所征服,而阿英遂为凤姐所利用,英之受职于仙境也,恂恂然有拘谨态,茶客多称之曰,女侍中之粗知自爱者,余初亦以为然,未尝疑其别有副业也。前夕,与友数人,戏竹于双轨道乐字头酒家之四楼,司招待者,芳名凤姐,浪态可掬,某君好谑,颇多不择之言,实则某君性类竹织之鸭,信口开河,以资笑乐,并无成竹在胸也,惟凤惧以为彼乃放浪之,因谷营谋其副业,而以英荐,某君问英为何许人,凤以实告,某君以英好作假猩猩,欲拆穿其西洋镜,嘱其先来一面,凤不知别有作用,果召之至,某君本仙境之老主顾,为英所习见,揭廉一望,站犹未稳,即向后转走,凤亦莫能制止,后见其与凤絮絮有词,声细不可辨,而所说为何,不难想象得之,阿英毕竟面皮尚薄,未至不可收拾之境,而某君故意弄人,亦太恶作剧矣。
据1930年5月28日《香港华星三日刊》
庆得所女招待七夕辞仙
女子陈碧珍,前曾在财厅前某酒楼充女招待。昨年秋间,为某军官所赏识,而女亦以某有财,遂立放下水堡,适某为室。届乞巧期间,女提出辞仙问题,某以粤俗如此,即容纳势并赐给港币伍百元为女辞仙费。闻女向往芳草街,届时拟召请旧日各同业参观云。
据1924年8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

如今,茶楼的茶艺表演已经基本上是女性的天下。 CFP供图

民国时期广州茶楼里饮茶的人。

今天,广州的酒楼服务员可以生活得平常而有尊严。 本报记者 邹卫 实习生 林琳 摄

20世纪30年代广州高升大茶楼。

民国时期广州陶陶居茶楼。
旧闻回眸
1924年,广州市公安局“再次下令”:酒楼茶馆一律辞退女招待,而从1930年的相关报道看,“阿英闹出谋财害命案”后,“公安局长”又有过一次“严禁”,如此三番五次禁止女招待上岗,然“不意野火烧不尽,今又勃然有生气也”,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广州酒楼茶馆之女招待便从未绝迹过,这能不能说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还是那句话:让“上帝得归上帝,撒旦得归撒旦”吧。
公安局再次下令
酒楼茶馆辞退女招待
据1924年7月14日《广州民国日报》:女招待贻人口实,本属一般社会所同认,近日更闹出谋财害命案。昨日,公安局因此又下令酒楼茶馆,一律辞退女招待,是为第二次禁止矣。兹特录其布告如次,查本市茶楼酒馆所雇女招待,薰犹杂进,品类不齐。其中安分执事者,虽不可谓无其人,然言动失检,贻人口实者,亦属居多数。此种女子职业,徒碍善良风俗,应即一律禁止。除通令各区执行查究干涉外,为此布告各茶楼酒馆一体遵照。
禁若不禁
大元茶居雇用“解语之花”
据1930年5月《香港华星三日刊》:广州女侍之风,原较香港尤盛,嗣以阿英闹出谋财害命案,经吴公安局长之严禁,此风遂息。而老板谋利心切,仍不因官厅取缔而灰厥心。谈话提倡于先,烟公司继起于后。莫不利用女性,以谋销流其洋烟纸烟策略。而官厅亦能大度包容,置于不闻不问,女侍禁若不禁也久矣。近者,大元茶居,亦雇用一女侍名三姑者,司收茶费之役。三姑年三十许,貌虽不扬,而词令便辟,苟人以游词,便应答如流,务令茶客解颐。而茶客亦视为解语之花,非三姑不欢也。三姑知客旨,虽无新客入座,亦必手挽藤篮,循环往复,不嫌玉趾之劳。老板固称之曰能,而茶客亦以三姑为识趣也。闻三姑为中山产,幼堕勾栏,少随河南某商,作上炉香,所仰望而终身之人既弗禄,为大妇所不容,遂出而为此云。然则三姑之勾摄工夫,固研之有素,并非初出茅庐者,其足倾倒一部分之茶客,亦无足怪。倘官厅不加干涉,不出一月,茶居之有女侍参加,必触目皆是,试悬此言以觇之。
商家变通
卖烟女实变相女招待
据1930年5月7日《香港华星三日刊》:自女子职业问题发生,广州市乃有女招待,一瓯酒家倡之,而全市酒楼继之,女招待遂如云而起。维持旧道德之政府,认为有伤风化,遂出其煮鹤焚琴手段,一律禁绝。而不意野草烧不尽者,今又勃然而有生气也。日过十八甫某酒家,见有女子手持藤器,踯躅其间,沿座而卖其香烟。视其装束,虽荆钗裙布,而衣履修洁,并非赤足鸦头,亦不类负贩商女,而往来蹀躞,终日只在此一间酒楼。余初以为某烟公司之美人计,特雇妙龄女子,为销货之宣传。既而视其烟,则中外兼收,诸家香烟皆有,其非烟公司雇来可知,始不过茶香室有之。无何,第一泉与声色,均有此等售烟女子,后乃询之酒楼中人,始知为女招待之变相。本楼主人给以烟,使之售卖,所获之烟利,半归女子,妆归伙计作下栏。惟某酒家则悉数归卖烟女子,其女子则为陈塘妓女,缘生涯冷落,故应该酒楼之聘,借卖烟为名,而实则变相之女招待。
民间记忆
女招待被茶客视为半娼妓
讲述人:李育中,华南师大中文系退休教授,1911年生,对于二三十年代广州、香港、澳门等地颇为熟悉。
女招待在中国兴起大概是1922年左右,刚开始兴起,报纸上很热烈地宣传,但是在民间,茶客认为女招待是半娼妓的。女招待一般都是城市的平民,因为家庭生活问题出来,一般要长相不错,最好念过一点书,有点力气,因为每天要掂着茶壶为客人沏茶。女招待是一种职业,堂堂正正的职业,当时的女子职业不多,能够出来当女招待是很勇敢的,因为女子需要在外面抛头露面,需要很大的勇气。一般茶楼里男女招待各占一半,也有的全部用女招待。女招待一般都是20岁上下,提着水壶,每天也很辛苦,除了倒水之外,还要捧点心,后来有了专门的点心妹。女招待一方面有自己的工资,老板一般每个月给20块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00-2000元,有时的小费可以有十元,这样加起来,每月的钱就不少了,招待得好的小费也多,另外女招待的手段要好,有的会给茶客灌迷汤。
细心女招待取代“茶博士”
讲述人:张绍辉,1924年出生并一直定居广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茶居很流行,茶室也有很多。招聘女招待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有名的茶居,如陶陶居、颐园酒家,即原十甫商店,也请不少女招待来吸引客人。她们当中有部分是原来家境不错,后来由于家庭衰落而应聘做女招待的,这部分人的素质一般都很好。我不觉得她们素质很差,态度不好的也是少数。当时我只有七八岁,印象中茶客搭讪确是常有的事,他们会嬉皮笑脸地约女招待上街、看电影之类的,不过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熟客与女招待之间开玩笑式的谈话。
在我的印象中,原来是男的负责给茶客倒水的,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茶博士”。自从请了女招待之后,“茶博士”的地位也就渐渐被女性取代了。由于女招待大多比较细心,服务也比较周到,所以茶室和茶居在当时生意难做的情况下,也纷纷请来女招待招徕客人。
茶居有女招待就红火
讲述人:周辉,91岁,老广州人。
在广州上茶居时,我大概是十八九岁,那时已经有女招待了,但数量不如现在的多。像陆羽居(即现儿童公园)、大三元酒家、新亚大酒店,爱群大厦等有名的酒楼就有很多女招待。当时的广州,社会比较混乱,经济也不景气,尤其是女性,找工作就更难了,因此有相当多的人去当女招待。后来,日本发起侵略,广州也沦陷了,更有不少从农村逃难来到城市的女性,为了生计去当女招待,也有的到茶居里卖烟,但那就不算在茶居就职了。
在当时的茶居,几乎是“有女招待就旺”,因此聘请女招待的风气就更加盛行了。我也曾经听说过“女招待被禁止”的事,不过详细的情况不太清楚,估计原因是女招待败坏了社会风气。我记得当时的茶居风气不太健康,女招待与客人之间经常打情骂俏,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来,也算是正常,还有些女招待公然当起了“陪饮”,甚至专找一些富商进行卖淫。
旧时世相
1924年,对于广州乃至中国革命都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1月,国共两党终于开始了第一次携手,这一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开课,这一年,“军费浩繁,度支奇绌”,这一年,苏俄的成功经验进入孙中山的视野,并大受其启发,“党国,党军”思想已经成型。以下从1924年《广州民国日报》上摘取的几条新闻,不过是那个年年代及其平常的新闻,但一切政策的出台都不会无缘无故,一切活动的启动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些新闻,也许就不难理解“减薪”、“一律入党”,以及童子军的“服从纪律”等等。
大元帅令
各机关职员俸薪减成发给
据1924年7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廿五日,大元帅训令大本营财政部长叶恭绰及大本营会计司长黄昌壳云,查以军饷浩繁,度支奇绌,曾经分令大本营直辖各机关以及各军民财机关,所有职员俸薪,从八月一日起,除已经减成发给者,仍照旧支给外,薪俸凡在五百元以上者,以八成发给;在二百元以上者,以九成发给。各在案,亟应令知大本营财政部会计司,从八月一日起,凡发给各机关职员俸薪,概照上项规定减成发给,以昭严实,而归划一云云。
市厅特令
市教育机关职员须一律入党
据1913年8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准工人部长马超俊提出意见书,大要谓服务教育机关之职员,有入党之必要云云。经交第九次常会讨论,当由孙委员提出办法二端,业经表决通过。关于教育厅部分者免叙外,至关于本市教育局部分者。(一)所有该局职员,均须令于一个月内加入本党,逾期不入者,须提出正当理由。如有决意反对本党主义者,应分别撤换停职。(二)暑假后,所有市立学校职教员,均须加入本党。嗣后市教育局任用职教员,应以党员为必备资格。以上二端,由党部函请市厅转饬市教育局遵照办理。此当日决议案之大概,事关党务之扩充,可否准许予转行之处,特函市厅酌夺见复。市厅准此,除函复照办外,因特令行教育局查照办理,并转饬所属各校一体遵照毋违云。
教育局通令
市校暑期修学日程
据1924年7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市辖各校由七月十四日起放暑假,每年在此暑假期内,均有修学日程之颁布。十九日教育局已制定通令各校遵照,其日程如下:由七月十四日至七月二十日休假、由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十日夏令馆每日上课二小时,由八月十一日至八月二十四日职教员讲习会,每日讲习二小时,由八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休假。至关于夏令馆办法,由各校自行拟定,于七月二十五日以前呈报备查云。
教育局举办
童子军成立纪念
据1924年7月22日《广州民国日报》:教育局举办市校童子军,现已训练完毕,定于二十一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纪念。计全市童子军人数八百余,共编为十一团,是日孙市长及所辖六局长,均往参观,并举行阅兵式。兹将是日礼式列下:(一)十时齐集广大雨操场(即依次由团长导入礼堂);(二)向国旗行礼(童子军行举手礼);(三)报告(由童子军主任李朴牛报告);(四)宣誓,其词为“××诚心立愿,务必竭尽心力,尽忠爱国,爱护他人,服从纪律”;(五)授证书徽章;(六)训词(市长);(七)阅兵式;(八)余兴;(九)欢呼;(十)散会。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宋金绪 实习生 张捷英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51期·广州旧闻篇] 大时代背景下女招待之命运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08期·广州旧闻篇] 国共合作框架下的沙面罢工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09期·广州旧闻篇] 泰戈尔在中国的冰火两重天之旅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2期·广州旧闻篇] 民间风情与其弃置,毋宁取其精华而导之 [第32期·广州旧闻篇] 听曲,玩雀,对弈,茶翁之意岂在茶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