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广州旧闻篇] 听曲,玩雀,对弈,茶翁之意岂在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4:00:11
2006-06-24 11:06:53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闻回眸
1925-1927
广州人的茶楼生活
(综合广州民国日报1925-1927年相关报道)从清代开始,广州就有了茶楼,不过老式的茶楼“官宦之家,不愿涉足。商界中人,亦多鄙薄”,直到民国五年,长堤扩路,交通无阻,路边的商店陆续开张营业,不少茶楼开在新式的楼房之中,旧式的茶楼,也开始改革,茶楼喝茶这才开始成为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茶楼,“呱呱叫”
最早称得上茶楼的,应该是光绪年间开的“三元楼”,位于当时商业中心的十三行,楼高四层,算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后来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等陆续出现,因为这些有名的茶楼都有个“居”字,广州人也把茶楼称为“茶居”。
最早的茶居一定兼营龙凤礼饼,一般是楼下铺面卖饼,楼上品茶,所以人们把喝茶叫做“上高楼”。不同楼层茶价不同,当时上二四楼饮茶者,因为茶价高,所以可以“呱呱叫”。
除了这有名的“三居”,广州最有名的茶楼是“九如”,这九如是广州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的商人投资的,他们在粤港两地都有生意,“如”字号其实开了远不止九家,东如、西如、南如、太如、三如、惠如、多如、五如、九如、瑞如、宝如、福如等茶楼,东家都是七堡乡人。
“有脚头瘾”
“有脚头瘾”是广州话,意思是忍不住要到什么地方去,广州人喝茶“有脚头瘾”,因为喝茶不只是喝茶,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已颇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势头,长寿新街“朱冠兰”是龙凤礼饼的大茶居,招牌老,生意也好。这里的茶客多是雀友,也就是爱养雀捧雀之人。“朱冠兰”附近是玉器墟,所以还有一些玩玉器的人,每到玉器墟收市,就会来品茶。
艺人、女伶多相约到“澄江”、“庆男”;听鸟于“太如”;对弈于“荣华”;经营药材海味南北行的生意人集中在“陆羽居”;收买旧物的喜到“祥珍”;建筑木工行的多聚集在巧心茶楼;教师公务员多集中在汉民路(今北京路)的涎香楼;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四牌楼附近的茶楼,是北郊菜农的聚集场所;西关的陶陶居是粤剧界人士喜欢去的地方。
欲吃虾饺,多饮一分茶
最初的茶楼点心相当简朴,曾经流行卖“大包”,所谓“大包”,其实就是包子,叉烧包、滑鸡包都相当受欢迎,那时候有些茶楼会在墙壁大书“诸君注意即午二时卖大包”,卖时每位限购一个,大包出笼,人人“延颈立足”,甚至一拥而上,动作稍慢,就拿不到了,场面非常壮观。
慢慢地,各茶楼的点心越来越丰富,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比如在十八甫“富隆”有名的是虾饺,有人总结在富隆吃到虾饺的方法是,一不能悭茶钱,要坐四分厅;二不能悭脚步,要上顶楼。因为有些茶点,只卖给四楼的四分厅茶客,有余,才卖给三分厅茶客。如果坐在三分厅,可能会看到伙计端着虾饺上楼,而等他下楼,虾饺很可能被拿完了。
“子欲吃虾饺,需多饮一分茶,否则犹过屠门耳”,这样的表述可见广州人对吃的郑重态度。
历史精神
老舍在广州,也许写不出《茶馆》
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开始大行其道,那时候这个城市刚刚有一点规模,开了新路、建了新楼,大家迫切想改变的,居然首先是自己的口味。八十年前上茶楼是一盅两件,现在还是。单从茶楼上看,广州人念旧,能稳得住自己的阵脚,让生活保持一种最有效率的状态。
只要生活稍一安定,普通人对生活精致的态度就会暴露出来。而广州人,就把精致的态度用在吃上。那时候陶陶居烹茶,已经是瓦鼎陶炉,乌榄核做炭,九龙泉水冲茶,喝茶的功夫已经做到极致。茶楼中的点心最初是蛋散、煎堆、豆沙包、大肉包、炒米饼,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变成甘露酥、薯角、杏仁豆腐、鸡蓉面、粉卷芋角、奶油蛋挞、银芽肉丝炒粉,“山泉”的上汤蟹盒“每碟三毫,虾蓉蛋皮,虾蚧做馅,泡以上汤,拌以蚧肉,甘浓可口。”随便的一样点心,即使今天读起来,已经让人满口盈香。
服务也是精致的,当年广州的茶楼,一般是三层楼,做点心的工场(厨房)设在二楼和三楼之间,因为只有这样,端到二楼、三楼的点心才会同样的热气腾腾,一楼的可能就会凉一点,但一楼一般卖的是礼饼,或者一楼茶位的价格要稍微便宜点。
虽然精致,但并不昂贵。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很长,茶馆的历史也很长,但能够把茶馆延续到今天,风格保持不变的,就只有广州了。只有一个原因,广州的精致都带着深厚的平民色彩。即使是物价飞涨的年代,喝茶的价格也始终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茶楼的生存,始终靠老百姓捧场,所以银芽肉丝炒粉吃了上百年,老百姓的口味没那么容易变,茶楼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就是物美价廉。
这个城市的基调是这样,心思比较单纯,北京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而在广州的茶楼上,则贴着“午二时卖大包”,为了一个大包久候不去没人笑话,但高谈阔论时局,则有可能令人捧腹。正因为这样,大家才会为一个“大包”动脑筋。
人生如戏是无奈,也许广州真是缺了一个叫老舍的人,但看上去似乎无论是谁在广州,都做不出一出叫做“茶馆”的戏。
茶楼生意经
出品
民国初就有奶油蛋挞了
当年茶楼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多靠出品取胜。近年流行的蛋挞,民国初年,就在广州流行,那时日照楼的蛋挞最为有名,售价是八厘,所以被称作八厘蛋挞。后来真光发明奶油蛋挞,家家效仿,日照楼的八厘蛋挞,才渐渐淡出。
“陆羽居”也是“九如三居”之一的茶楼老字号。店址最初设于十八甫,曾独创瓦罉煲鸡饭,后来又以特制烧乳猪、豉油鸡闻名,瓦罉煲鸡饭,是家常菜式,而乳猪、豉油鸡则是市面有,但茶楼不做的,陆羽居粗菜细做,人弃我取,在茶楼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各酒楼纷纷效仿,不下十数家。
环境
茶楼有“小亭一角,白鹤闲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茶楼,就已经相当讲究环境,比如西园,本来就都统衙门旧址,颇有古意,而且“古木棉犹为保存,角道两旁,培以修竹,南廊即为茶堂,踞座举瓯,颇有园林风景。”
“谟觞”也是当时著名的老字号,原设于第十甫,迁于宝华正中约集雅园旧址,“假山树荫,小亭一角,白鹤闲行。”
“山泉”在昌兴路,设于一普通洋楼之上,窗子少,光线不足,但四壁悬挂字画,多是现代名家手笔,甚是清雅。
小北的“宝汉茶察”,当时位于广州的远郊,但“禾田菜圃,草木葱茏,村落炊烟,环山若抱,白云在望。粤秀迂回。”人们路过此地,都会在此小聚。
服务
喝茶以后可以洗洗脸
新式茶室的服务较之旧式茶居,尤胜一筹,比如泡茶就送上筷子,改变了吃点心用削尖的竹枝或者是铁丝扭成的小叉的做法。另外伙计算账,不再是“唱收唱付”,而是按单收数。
惠爱中路也有一间陶陶居,为了区别,另悬挂“岭南茶室”招牌,未开马路的时候,在当地数一数二,后来惠爱中路拓宽,茶居越来越多,生意受到影响。这里最著名的出品是净面,因为在这里吃面的人,必有一盆“香水跟尾”。
茶客喝完茶,伙计会端水让你洗脸。不过茶客结账时,不洗面亦计水费。
茶楼众生相

苏州市内一茶楼的店堂里到处是“莫谈球事”的告示。苏州一家茶楼,对世界杯亮起了红牌,公开拒绝世界杯,他们的口号是“端起茶杯,忘掉世界杯”,此举旨在让爱安静的人到茶楼来寻找安静,让那些爱热闹的人去热闹的地方凑热闹。  供图:CFP

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身穿白色低胸紧身衣,胸部位置是一张耀眼的红桃K,旁边是“美女当牌别出心裁……××杯斗地主模特秀”字样。这样一幅海报出现在成都的茶楼门口时,立即引起了市民的争议。对此,主办方解释称,此举只为吸引眼球,绝对没有任何亵渎女性的意思。  供图:CFP

温州市区府前街一家茶楼为使自己在竞争中胜人一筹,从苏州请来两位评弹演员,每晚营业黄金时间在大厅演唱,使得其茶楼独具特色。  供图:CFP
旧时世相
茶楼捧角客
自从茶楼中有了歌唱的女伶,更是坐者云集,茶楼中既有喝茶的人,也有捧角的,据说有捧角客见一位女伶鞋子破了,就送上十余双漆皮鞋。这些捧角客不但评论演艺,也评论相貌,甚至别有用心,有时令人生厌。
但也有感人故事。有一位叫做梅影的茶楼女伶,爱上一位富商家的公子,后来这位富商子不知为何,被父亲抛弃,没有了经济来源,梅影不但不以白眼相加,还能以自己唱曲所得钱财,尽交给这位公子,让他作为生计和读书的费用。梅影为人做事,颇有古风。
当时报上有诗一首,不知道是不是为这个梅影专门做的。“浪子梅妻愿太奢,当年和靖岂无家。寒林瘦影孤高甚,一盼何曾及李花”。
愿开茶楼不当官
福乐居以卖水饺著称,而这水饺也有一段“古”。据说当时有一个外省人到广州候缺,盘缠已经用尽,而缺犹未放出,一心做官做不成官,又身无长物,沦落街头,不得以把靴子当掉,换得面粉青菜,做成白菜水饺,在城隍庙摆售,没想到,人食之而甘,遂以为业。
后来这个外乡人居然靠水饺赚了钱,开了更大的酒楼,再过一段时间,外乡人顶出酒楼,束装归里,“不复作宦海之游”。
茶楼小生意,可能比当官更有趣,这是广州人的逻辑。
“性也”茶楼被关闭
西横街式式居为女招待盛行时的茶室。这里雇用的女招待,都是娇俏可人的。尤其是三楼以上的女招待非常时髦。眼镜长裙,手戴戒指。俨然富家女的派头。来喝茶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女招待会走上前来问喝什么茶,大家都不知道她们是女招待。据说式式居一开业,其他茶室的女招待就为之减色。
当局不准用女服务生,所以式式居称女招待为女职员。后来被禁止,生意渐淡,现在已经改为食品商店。
另外一家茶楼在南堤,更是大胆,叫做“性也”,取食色性也之意,也被官厅停业。
笑话茶楼成“笑话”
广州茶楼字号除了如字系列比如“太西如、惠如”,也有香字系列“莲香、太香、涎香”,有心字者“得心、巧心、怡心”等等,另外玉醪春、玉波楼、谟觞馆则偏新雅,而南园、西园、文园则是以园命名,西施、陆羽是以古人名命名,一景、得珠以靠珠江得名,也有地名者,如真光公司之真光茶面部、菩萨药房之菩萨茶室、六榕寺之榕荫园。
“大三元”、“小三元”、“四大喜”、“清一色”、“杠上花”等茶楼以麻将用语命名。
最有趣的是有家“笑话茶市”、在下九路,点心也以笑话为名,包括笑话饺子,笑话粉果等等,趣怪地名,其实是为了竞争无所不用其极而已。
民间记忆
烟室变茶室
据说广州当年茶室大兴,也与烟室被禁有关,当未禁烟之时,各商店都有烟局待客,客人多在烟室吞云吐雾,而禁烟令颁行,广州的商人就都改到茶楼谈生意了。
比如广府衙门对面的“逸士林”原来就是“老字号”烟室,后来因为禁烟,才改为茶楼,仍沿用旧名。
女招待
民国九年,各茶楼多用女招待,最早的女招待,可能是从西关宝华市宝华坊开始。这里完全是住宅街巷,1910年前后,忽然有人将住宅开做茶室,所有掌柜及点心制作者,都是妇女。
光顾的茶客,多是西关飞仔,只求近女色,当时用妇女卖茶,属于破天荒的创举。闻者莫不以涉足为快,因而生意日旺。
后来附近另有一家茶室效仿,生意也不错。当局知道后,关闭了这两家女茶室。
女伶
民国十二年,各茶楼加唱伶。
唱伶从瞽姬(眼盲女艺人)演唱开始,各茶居争先效仿,邀请瞽姬演唱,有时候茶居门口还会写上预告,追捧瞽姬的人,有人从河南听到河北,直至深夜。
后来茶楼又改请女伶,伴唱的乐器也从小锣小钹到大锣大鼓。报载三角市口,旧式茶居,多座位陈旧,而且食品恶劣,后来因为加唱女伶,所以座位都被捧伶者占据,而且锣钹铮铮。
女伶最兴之时,全市茶楼都有女伶演唱,后来当局要求领取演出牌照,增加了茶楼的费用,很多茶楼才开始不请女伶了。
品茗捐
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当局要求,无论茶居茶室外或者炒粉馆,凡有茶卖的,都要划入“品茗捐”范围。因为喝茶的人中很多都是劳动人民,所以无论是按台计费还是按人头计费,都让大家觉得花费增加,所以喝茶的人就减少了。而茶楼为了保住生意,想了许多办法,除了罢市之外,还有就是改茶为白粥,或者在茶馆内放一个大的茶桶,茶客自行倒茶,茶水不再收费。而茶点酒菜的招牌也改成“家常便饭”四个字,因为不卖茶,所以就不用交“茶捐”。对策颇多,推行不易,最后品茗捐也终于没有实行。
自来水
广州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茶楼和普通家庭一样,多用“井水或海水冲茶”,所谓海水想来应该是珠江水,虽然水质混浊,味道偏咸,但大家习惯就不觉得了。而为了节省功夫,有自来水之前,广州茶楼冲茶经常用“阴阳水”,也就是生水冲入滚水之中,对身体最是无益。
九龙泉在白云山,为岭南第一泉,人得一滴,不啻甘露。当时陶陶居投人所好,每天派人用木桶上山挑水,贴上封条,原担挑至广州。陶陶居山泉水冲茶,立刻受到追捧。
陶陶居的做法颇引人注目,水拉入市区后,改用数十人以红色扁担挑的红色木桶,桶上漆着“陶陶居”、“九龙泉水”字样,列队招摇过市。有了自来水以后,广州茶楼冲茶的水质都变好了,“阴阳水”冲茶的现象也没有了。而陶陶居也因为成本高昂,取消了山泉水冲茶的规矩。
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清代的广州茶楼。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关第十甫的陶陶居素描。

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关第十甫的莲香楼。

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河南的高升大茶楼门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茶楼内景。
责任编辑:陈苑 刘妙京
[第32期·广州旧闻篇] 听曲,玩雀,对弈,茶翁之意岂在茶 [广州旧闻篇] 听曲,玩雀,对弈,茶翁之意岂在茶 [第09期·广州旧闻篇] 泰戈尔在中国的冰火两重天之旅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40期·广州旧闻篇] 扎在商业“脑袋”上的耀眼“头巾”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51期·广州旧闻篇] 大时代背景下女招待之命运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2期·广州旧闻篇] 民间风情与其弃置,毋宁取其精华而导之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