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广州旧闻篇] 市井浮华的“洋为中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20:43
2006-05-30 09:48: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历史精神
接受洋服事小,社会变革事大
说广州第一家洋服店诞生在1925年,这是让人质疑的。
至少它的诞生不会比外地早,证据比比皆是。大连第一家洋服店——德海屋被服工业是1905年诞生,在上海,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苏州则更早,1879年开设的李顺号洋服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洋服店。作为曾经垄断中国对外贸易80余年、又是鸦战后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广州,第一家洋服店迟至1925年这是值得怀疑的。1925年6月19日的《广州民国日报》(显然这是比洋服店登广告更早的时候)副刊版面登有署名“碧汉”的作者写的《广州人的进步》,列举了他认为的广州十种进步,其中之一便是“‘车衣铺’‘洋服店’日多,这是‘著’的进步”。由此可见洋服店在当时不应只此一家。
虽有夸大其辞之嫌,但也可见此洋服店经营者锐意进取之心。广告不仅连登数日,且可电话定制,在80年前这该算是最便捷方便的服务了,由此也可推想洋服在当时社会的需求。从男女学生到政府要员到富家阔少到新产生的银行职员无不追新弃旧,换上各种新式洋服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者”的举动。这服装的变迁反映的社会审美标准的变化及其变化背后要求思想解放的真实渴望。只是,从旧报纸的字里行间,隐约感觉这股“洋为中用”之风虽涉及的面广但能见到成效的更多是社会的表层。
当时,为支持上海五卅惨案的省港罢工如火如荼,全国出现提倡国货的排外运动,各种倡导用国货宣传标语和广告屡屡见诸报端,只是,稍注意“爱国”“用国货”的专栏,即发现这些因吸收利用改造“舶来品”而成长起来的国货的式微。1925年7月15日的《上海民国日报》,有专门的“国货广告专栏”,在20多个专栏广告中,大部分与纺织业有关的,如“北京鞋厂-爱国运动鞋”“中国内衣织布厂的ABC汗衫”“维新衬衫领带公司”“三新布厂”“南汇经纶厂的雄鸡牌毛巾”“足安电机织袜厂”的各种袜子,除此外就是家用小百货,如“爱华香皂厂”的香皂、“粹成制伞厂”的绸伞布伞、“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各种品牌火柴、让“每饭不忘”的“中国牙签厂”牙签,“双轮公司”的牙刷。从这些广告品种,无一不反映出了上个世纪20年代,即使在民族资本主义最茁壮的上海,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得到更广泛接受和发扬的“舶来品”还是集中在纺织、日常家用品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相对小的行业中。
未经过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大量舶来品涌来时,选择什么接受什么,哪些选择有效哪些无效,都是由其本来的特质决定着。从旧报纸关注的角度和语气,对洋服的接受,这似乎是在一种阻力较小、自然而然的、带点集体好奇的氛围中进行的,还有电话、邮局、银行,这些实用的技术型新事物同样被接受了。但属于革命的一场场共和体制建立的尝试却失败了。其实,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他们能关注的只是自己身边的吃喝住行、眼前而实际的利益,能被需要的新事物即被照单全收或改造利用,至于更长远更深刻的大事则是由历史的英雄们来完成。
史海钩沉
可能是真正的广州第一家洋服店
信孚洋服店,诞生于1880年。尚是满清时代,何来洋服店?原来当年商人邓月波看准沙面住有洋人,邓善裁剪,又识英语,便在沙面开设一间信孚洋服店,做洋人生意。随着时间推移,广州人着西装的多起来了,信孚洋服店便迁至下九路80号繁华地段,这一广州缝制西装的鼻祖也日渐兴旺。
新中国的广州市第一家特级洋服店
广州服装店设于下九路40号,前身是文华洋服店,民国26年,由黎氏三兄弟在香港创建,民国30年迁广州,专做学生装、牛仔裤和少量西装。上世纪40年代,兼营呢绒布匹,成为高级洋服店。50年代,曾派出技师参加元帅服缝制。1956年,被定为广州市第一家特级洋服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广州服装店。70年代,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其名优产品长期居广州国营服装店前列。1988年,生产男呢绒大衣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经营品种2000多个。1990年,有职工215人,销售额1036万元,利润额44万元。

上世纪30年代广州的中学教师,已经大部分穿上了“洋装”。

民国初年的广州青年学生,服装亦中亦西。
 
上下九曾经汇集了许多洋服店,商业气氛异常火爆,今天依然如此。左图为1929年上下九铺设沥青路时的情形,右图为1929年整修后的上下九街景。

1865年的沙面租界。沙面是信孚洋服店的“发祥地”,也曾有多家洋服店在此开设。
珍贵影像

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委托美利号洋服店制作就职礼服,店主多次到元帅府为孙中山选样和量体。

末代皇后婉容穿洋服抽烟照。
旧闻回眸
1925年7月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出世
但据记者了解,此“第一”称号是自封的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出世”是以“软文”广告的形式出现在报纸的广告版面。广告简短实在,连续刊登数日。洋服店特别聘请了从美国毕业的裁缝师傅梁浩福以及广州著名的裁缝师傅亚聋。虽说是洋服店,但并非只做洋服。该店地处广州繁华路段广大路,有着一个具有国际眼光的名字“亚细亚洋服公司”。

据1925年7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
旧闻延伸
洋服店发展小史
据《广州市志》载,广州的西服制造业是在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清光绪十四年(1880),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一带便有多家洋服店开设,其中有名的是信孚成记和元祥号。清光绪二十六年(1892),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当时的洋服店缝制西装,也兼缝制军服和制服。民国6年(1917)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委托美利号洋服店制作就职礼服,店主潘应多次到元帅府为孙中山选样和量体。民国10年(1921),经营洋服的店铺渐多,从业人员1000余人,形成自然行业,成立洋服同业工会。民国24年(1935),西服业店铺有113家。民国36年(1947)前后,广州的西服业较兴盛,各主要马路都有洋服店开设,尤以昌兴街、新民路、永汉路(现北京路)最为集中,有名气的店铺有:“怡安泰”、“信孚”、“金城”、“国泰”、“文华”等,各店均以“洋服专家”、“礼聘名师”等字样装饰门面,招徕顾客。1949年后,社会衣着风气改变,西服逐渐为“干部服”(女的为列宁装、男的为中山装)所取代,生产陷入低潮。1956年,私营西服业店铺实行公私合营、个体手工业组成了合作社后,西服的生产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服完全停产。1979年后,出国人员日渐增多,西服又随之兴起。广州服装研究所、工农服装厂、穗声服装厂先后恢复量体裁衣订制服。1978年,穗声服装厂与香港李奥时装有限公司签订来料加工合同,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生产西服的设备和技术,产品全部返销出口,1981年西服产量为19.78万套,1985年为16万套,红跃马牌西服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市西服总产量约100万件,其中市属厂生产3.75万件,区街企业生产20万件,商业厂、店生产15万件,番禺县乡镇企业生产45万件。
副刊谐谈
服装变化有多快?像电线通电那样
亚或问某专家,我想做衣服,但广州市民的衣服千奇百怪,我该以哪种为最新式呢?这位专家很会推测,他说,上衣长到胸,袖宽一丈,这是最新式的服装了。亚或听了大惊,说,如果象你说的那样,那大家都穿成什么样子了啊?专家笑着说,“你不要以为奇怪,难道你没有看到,现在服装短宽窄的变化速度,就象电灯线通电那样迅速吗?早上还可以说是新款的衣服,到了晚上就落伍了。原来普通的衣服,长二尺四寸的,都缩短到现在一尺五寸了。那些阔少,更脱掉长袍,象以前穿在里面的衣服那么短,长不到腹部。如果按这样的趋势推断下去,到了年末或明年,该短到胸以上了。袖子的宽度,也从两寸半到四寸,不到半年,就又变成五寸了。现在男士流行的是七寸宽,以这样的趋势推断下去,不到半年,就有一丈宽了。你在这种时髦还没有兴起之前就先制定出来,穿上,即使三年后穿上也不落伍,这样想来也是很合算的啊”。“我算是领教了”,亚或说。
见《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2日副刊
解读:这篇副刊上的短文,颇有些黑色幽默的讽刺。虽是嘲讽,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当时民众服装的日新月异。面对这种“朝夕”变化的趋势,不少习惯了传统的老先生当然是看不惯了。
80年前广州男士的格调
记得本栏目以前曾经刊登过一篇广州妇女面面观,对于广州妇女各方面的情况解释得很详细,但是,我觉得广州男士奇怪的方面比妇女多得多,现在先列举出十种情况告诉读者:
(一)出入有汽车,把喇叭按得叭叭响,左右站立着八员卫兵,常出入某某司令部、办事厅,名片姓名旁,厉害的头衔列了几行,这样的人就叫“军政要员”。
(二)穿着黑色衣服裤子,戴白色帽子,穿漆皮鞋,戴金丝眼镜,手中拿着拐棍,腰间别着手枪,常站在马路中间三五成群,这种就是冒充军人的地痞流氓。
(三)鼻梁上架着博士伦眼镜,身着新款西装,白皮鞋,丝袜子,左边的袋子里露出蓝色手帕,出口夹杂着英文,这种是留学生。
(四)头戴着尖顶帽,脚穿博士鞋,身穿花秋绒长衫外套黑花绸背心,戴金丝眼镜,脸上搽脂抹粉,整日缓慢悠闲的身影出现在十八甫,这种就叫西关“亚瓜”(?)。
(五)西装猥琐不堪,帽子旧了也不换,鞋子脏了也不刷,说话带着四邑语言,一遇到亲朋好友,就叽里呱啦地讲些不咸不淡的英语,这种被称为“金山阿伯”。
(六)弯腰驼背,穿着皱巴巴的长衫,满口的牙齿不干不净,脚穿“汉装鞋”(记者注:一种皮底黑布面的鞋),瓜皮帽纸扇都是他们所喜爱的。讲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书来摇头晃脑,这种就是八股先生。
(七)开口讲卫生,闭口说洁净,穿着白大褂,出入医院学校药房医馆之间,这种是西医的医生。
(八)灰色长衫灰色裤子,灰色帽子烂鞋子,全身都是皮肤病,脸黄脚肿,在广州市享有一定权利,这种就是丘八老爷(?)。
(九)长衫草帽,又复古又时髦,有私家车,行走时叮叮当当的,在达官贵人家出入侍候,在官邸府宅呼朋引伴,结团结社,出风头的,这种称为政客走狗。
(十)又穿唐装又穿洋服,亦中亦西,装束跟进时代,举止优雅漂亮,不是说自己在海关供职就是在邮局中干活或者是银行雇员、翻译家,这些都是无耻的洋鬼子的奴才。
见《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8日副刊
解读:这是对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穿着打扮、谈吐言行的一种白描,如果要拍一部当时电影,群众装扮如何,这可做依据。
旧时世相
米价不涨,军队护送运输有功劳
广东省的粮米,全靠西江和北江运输来穗,自从打仗以后,水道运输粮食已经不通,加上不法军人在广州到韶关路上私设的乱收保护货物费用的各种关卡多达20多处,以致商人都不敢运米来穗。但现在罢工工人都云集广州,这么多人,吃饭变得更急迫了。现在,粮食维持会已经向西江、北江两路源源不断地采购粮食。北江的南雄一带,今年庄稼丰收,又因为去年运输阻隔,还有不少存粮,所以价值相当合理。至于沿途运输,已经由湘军总司令谭延闿严加整顿。除了禁止擅自设立关卡乱收费外,对米商还特意加以保护。由湘军总部派遣宪兵随运输车护送,遇到借口阻拦的,无论是什么样的长官,都以最严厉的军纪加以惩处。至于西江一路,梧州已经将出口禁令取消了,连日来,该县的桂平等多个地方都有大量的米粮运到,运输路上,也由黄绍雄梁雄楷的两支军队进行保护。如此算来,运到广州的粮食,已经有五千多担,后方还有源源不断的送来。一般的米商,得到这些消息,因害怕存米太多到时卖不出去,已不再敢囤聚居奇哄抬米价。所以,这么多天来,米价已经下跌,中等米是一元九斤,稍差点的一元十一斤,上等米也不过是一元八斤而已。
见《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14日报道
怎样结婚最经济?登广告
看到近日登载的结婚广告,署名是何益善姜桂清的夫妇。这一对新婚夫妇,既不用种种旧式的结婚方法,也没采用如今流行的文明方法,只登一段广告,便正式结合了,这真是简单方便,别开生面。有人或许说,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我觉得不能这样说。我国的婚姻传统,所谓“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不过是为了大家都能看到听到。说到要让大家都看到听到,哪有超过现在登广告的效应的呢?且现在要办一次酒席,也非常不容易,既是用现在流行的文明的方法结婚所花费用也不少,这对那些中下阶层的家庭来说,所引起的埋怨也不少。想要改革,不如象何姜两人那样登一则广告。这样做,既善于学习古人保存了传统之精髓,也能有所变通。
见《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3日报道
旧时广告
服装广告
这是真人秀的服装广告。在当时,洋服可谓新潮,是“文明者”的着装。这真人秀虽然谈不上造型装扮,且显得有些呆板,但左右各配一对比者,一目了然,多少能显出这ABC汗衫的文雅来。
见1925年7月13日《上海民国日报》
 
袜子广告
现在的报纸广告中,恐怕很难见到袜子的广告,可在当时,袜子也算是新式服装之一,所以,登广告一一列明各式袜子及价格,全丝中统男袜在电视上看过倒不奇怪,只是这全丝长统男袜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而广告上那美女持一束丝麻图让人想起当时的月份牌美女广告。
见1925年7月11日《上海民国日报》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樱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20期·广州旧闻篇] 市井浮华的“洋为中用”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8期·广州旧闻篇] 快意于世俗的刀口,时尚的浪尖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29期·广州旧闻篇] 粗陋的文明时代,粗陋“有理” [第108期·广州旧闻篇] 今天的旧西关马路 当年可能只是窄巷 [第60期·广州旧闻篇] 他们是创造艇仔粥的人 [第08期·广州旧闻篇] 国共合作框架下的沙面罢工 [第27期·广州旧闻篇] 把“读书”叫“读赢”的年代 [第49期·广州旧闻篇] 把汽车叫“市虎”的年代 [第40期·广州旧闻篇] 扎在商业“脑袋”上的耀眼“头巾” [第55期·广州旧闻篇] 1924,盗贼横行无忌的年份 [第09期·广州旧闻篇] 泰戈尔在中国的冰火两重天之旅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