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让人们远离胃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28:09
研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组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将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注入胃细胞内,发现胃细胞受到异常刺激,其基因不受控制地进行自我复制,导致胃细胞发生癌变。因此,他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胃癌的罪魁祸首。
英国利兹大学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戴维福曼指出,在不考虑烟草危害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胃部癌变(不包括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2001年,日本曾公布一项对1500名胃功能紊乱患者的追踪调查报告。在8年的追踪调查中,这些患者中有36名罹患胃癌,而所有这些胃癌患者都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与此同时,另外200名也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经过治疗,机体中细菌被完全消灭的患者无一罹患胃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胃癌患者的机体内均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香港大学医学院在胃癌高发的福建省选取1630名患有慢性幽门螺旋菌感染者,分两组作对照研究。其中一组817人接受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另一组813人则服用安慰剂治疗,经过7年半的跟踪对比,前一组有7人转化胃癌,而后一组转化为胃癌者为11人。研究小组再将这两组病人细分为“带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及“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两种,结果发现在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但接受了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病人中,7年半来无新胃癌个例发生;而另一组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而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中则出现了6例胃癌新症。因此,他们的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相关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预防胃癌。
1875年,德国的科学家在人体的胃中发现一种螺旋细菌,但无法容器中培植,而研究结果也随之丢失。1982年,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鲁宾.华伦和巴利.马歇尔再次发现该种细菌,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他们以人体的胃黏液来培植,并得出结论,认为人体的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是因为该种细菌在胃部繁殖,而非人们长久认为的吃辛辣食品、压力等造成的。1984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刊载这项报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幽门螺杆菌的热潮,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但仍然有许多医生不相信这个发现,马歇尔的导师告诉他:“你的观点是错的。”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还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造成严重的胃溃疡。后来又迅速治疗成功。2005年,华伦和马歇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