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养生大全(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56:43
主 编 张有俊     副主编 张葆萱 钮树新  张葆菁 李庆和
本文来源: 曾经沧海
八、气功养生法
(一)练功三要素
气功锻炼的三要素是:姿势、意念、呼吸。对姿、意、息的调整、控制称之为调形、调心、调息。调整姿势是练功者首先接触的内容,是练功者的第一关,姿势正确与否对意念的集中和全身的松弛以及能否很快入静,进而调整好呼吸均有很大影响。意念是指练功者的注意力,它是练功的重要环节。姿势、呼吸的锻炼都必须在意念的指挥下进行,意念不集中,不很好地加以运用,那么姿势、呼吸的锻炼都将无从谈起。
《摄生三要》中指出:“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有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
呼吸调整是练功者直接从外界纳入清气的主要途径,也是内气运转、气质转化的关键,古人将之称为“鼓籥”(风箱) ,为练内丹所必需。有意地合理地调整呼吸,可使呼吸对机体各个方面的影响或增强,或减弱,从而实现对整体功能的调整。
1.调  姿
调姿又称调形。姿势,指的是练功者在练功时,所采取的体位及其形态。调姿就是对姿势的调整。
静功的姿势:静功的姿势分为坐式、卧式、站式三种。坐式又分为盘坐式、端坐式两类。盘坐,分单盘坐、双盘坐。端坐分平坐、靠坐。此外还有跪坐。
单盘坐,是将其中的一足放于对侧的大腿之上,另一足则放于对侧的大腿之下。
双盘坐,有两种坐法。一降魔坐:先以右足压于左大腿之上,再以左足压于右大腿之上,足心朝天,右手压左手,掌心向上放在盘交的小腿上。二吉祥坐:先以左足压于右大腿上,再以右足压于左大腿上,左手压右手,掌心向上放于盘交的小腿上。这两种坐法都是全趺跏的坐法。
所谓趺跏坐法又称盘膝坐、结趺跏。
趺即跗,指足背;跏即加。趺跏就是指双足背加于双侧大腿之上的坐法,俗称盘膝大坐。
平坐式:臀部的后13或后12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坐B B稳后,两足平行分开,两膝与肩同宽或相距两拳的距离。腰正直,腹松弛。两手自然轻松地平放于大腿之上,手指不过膝。头正直,松肩含胸,口眼轻闭。这种平坐式最常用,除极度虚弱者外,一般人均可采用。
靠坐式:将臀的全部及大腿的后半部坐于椅子上,后背轻轻靠于椅背,两足略向前伸,其它姿势同于平坐式。这种坐式适合于老年人及体弱的病人。
跪坐式:是将两膝着地,脚心朝上,身体自然坐于脚掌之上,双手相握,置于腹前,其它姿势同于平坐式。这种姿势日本练功者多采用。
平坐式利于气血的流通,盘坐、跪坐不利于气血向下肢流通,靠坐式不利于气通督脉。
卧式分为仰卧、侧卧、半卧三种。
仰卧式:全身仰面平卧于床,头正,枕高适度,以有利于呼吸为度。双手分别放于身旁或叠放于腹部,下肢自然伸直,与肩同宽。此种姿势适用于体弱病人及练睡功者。但此种姿势容易引起昏睡,枕后麻木,影响气通督脉。
侧卧式:侧卧于床,以右侧卧为最好。腰微曲,形成向腹面弯曲的弓形。头略向胸部收拢,平稳地放于枕上。右手掌心朝天,自然伸开,置于枕上。右腿微曲(近于伸直)。左掌心向下,自然放于胯部,左腿弯曲放于右腿上。此种姿势适宜于体弱、不习惯仰卧的练功者。
此姿势要求腹肌放松,以利于腹式呼吸的形成。
半卧式:半仰卧于床,后背及头部垫以被褥或枕头之类的物品,所垫高度以利于呼吸顺畅、身体舒适为宜。膝下可垫物。其它要求同于仰卧。此姿势适用于心脏病人、哮喘病患者以及极度虚弱者。
站式:又称站桩,是最常用的一种姿势。其优点在于符合人体日常生活的生理状态,耗能少,易放松,有助于上盘轻灵、下盘稳固以及内能的激发。
站式的基本要领: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共同承担身体的重力。头悬虚顶,百会朝天,犹如头上悬一绳索,轻轻吊起头颅一般。闭目宁神,轻闭口唇,舌舐上腭,双肩松垂,含胸拔背,虚腋垂肘,身体中直,松腰解胯,收腹敛臀,尾正裆圆,屈膝平站。
由于上肢的姿势和放的位置不同分为三圆式、下按式、无极式等。
三圆式:两臂抬起,双手置于与脐相平的位置,掌心向内,如抱球状,虎口张开相对,距离约20公分。由于裆圆、臂圆、腿膝圆故称三圆式(一说三圆式是直臂圆、虎口圆、裆圆)。
下按:两臂下垂,双手置于胯侧,手指自然伸直向前,掌心向下,如向地面按压一般,故称下按式。
无极式:手、脚、膝的姿势基本与三圆式相同,只是要点在于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三点相对成一垂直于地面的垂线。
姿势的分类大体如上,但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姿势,或者采取一种,或者几种相互配合,交替采用。每个功法在叙述具体练法之前,对所取姿势均有说明,读者可参阅之。
2.调  息
调息,是指对呼吸方法的锻炼,古人称为吐纳,是气功中练“气”的第一步。
调息的方法分为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法是气功锻炼的最低要求的呼吸法,也是初学气功者必须遵守的基础呼吸法,又称筑基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分自然胸式、自然腹式、自然混合式三种:自然胸式呼吸法:胸廓随自然呼吸而起伏。
自然腹式呼吸法:腹肌随自然呼吸而起伏。
自然混合式呼吸法:胸廓、腹部随自然呼吸而起伏。起伏的程度较为明显,此种呼吸法又称全呼吸法。
一般情况下,男子易出现自然腹式呼吸,女子多采用自然胸式呼吸。体育运动员、练武术者、演员、歌唱家有的采用自然腹式呼吸,但更多的是采用自然混合式呼吸。
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是指呼气时轻轻用意使腹肌收缩,吸气时使腹肌放松,他人看起来呼气时腹缩,吸气时腹部隆起。
腹式呼吸法分为顺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潜呼吸、脐呼吸等几种类型。
顺腹式呼吸法:即一般的腹式呼吸法,呼气时腹部收缩,吸气时腹部隆起。
逆腹式呼吸法:又称逆呼吸。即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隆起。
潜呼吸:是一种在呼吸高度柔和的状况下出现的呼吸方式,随着呼吸的进行,小腹部微微起伏。
脐呼吸:比潜呼吸更为柔和,是一种腹部几乎不动而只是想象脐部在呼吸的方示,古人称为“胎息”。
此外,还有鼻吸鼻呼、鼻吸口呼、口吸口呼等呼吸法。
呼吸锻炼的表现古人把呼吸锻炼的表现分为风、喘、气、息四相。
风相:呼吸比较急促,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喘相:呼吸时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但呼吸出入结滞不畅。
气相: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不够细匀。
息相:在极度安静的状态下呼吸变得深、长、细、匀。
气功的呼吸锻炼就是逐步从风、喘、气三相转变成息相的过程。
呼吸锻炼的要求在“调姿”的基础上,待情绪安定后,再进行呼吸锻炼。
呼吸锻炼的顺序是先从自然呼吸开始,既有顺其自然的一面,又不完全听其自然。顺其自然是指循序渐进,自然形成;不完全听其自然是指主动调整,也就是说既不忘记主动调整呼吸,也不勉强对呼吸提出某种要求,强行助之。
呼吸锻炼,除锻炼本身外还要加上静养。也就说当练功达到一定火候时,暂时放弃有意地调整而静养一个阶段,以便意念进入更高的安静状态。
深、长、细、匀的呼吸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并非主观上硬求出来的。人们通过锻炼,使呼吸由浅短、次数多逐渐变成深长、次数少。正常人的呼吸为16~20次分,而深长的B呼吸则可达到3~4次分,甚至1~2分,而不感到胸闷气B B短。这一点在短期之内是做不到的。如果强求,就会引起呼吸急迫短促,或胸廓、腹肌受伤等不良反应。
3.调  心
调心又称调意、练意。
调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二是用意。
集中,即是“意守”,又称“凝神”。也就是将意念集中于身体内的某一特定部位,或集中于自然界的某一物体。
体内可供意念集中的特定部位有丹田、涌泉、足三里等,术语上称为“意守丹田”、“意守足三里”等等。
意守丹田丹田是一具体部位,不是穴位。
它既不是点也不是面,而是体内的一个空间位置,是道家所说的“炼内丹”之处。
关于丹田的所在部位众说纷纭,一般地分为上、中、下三处。上丹田指的是两眉之间(又称眉心);中丹田指的是膻中(两乳之间)
;下丹田指的是气海(脐下一寸五分)。此外,还有前丹田(脐部),后丹田(命门,位于第四、五腰椎之间)。由于各门派功法不同,丹田的位置和名称也随之不一,有把两眉之间的鼻骨凹陷处称为祖窍、上丹田的;也有把膻中称作上丹田的;还有人把气海、脐部称作中丹田的;也有人认为下丹田应该是指会阴部(前阴、后阴之间)。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丹田的部位问题呢?
近来,一些科学工作者对各派所说的“丹田”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其中对下丹田更是测出了一些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理论。他们认为下丹田是脐中深入腹腔内一寸五分处的部位,它不是穴位而是空间位置。在这个空间内有大量植物神经和血管分布。意念集中于这个地方,极容易产生“内气”,并向全身各处扩散。这个测试证实了古人提出的关于人在胚胎时期依赖脐与母体相系,并从母体中获得营养发育成人。
意守于此,可以使体内的生理活动恢复胚胎的状态,极易使人获得先天本能的理论。
练功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精神素质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部位。然后,不论如何选择,最好则脱离脐及脐下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深处与之水平相等的腹腔内部,并将这一部位视为立体空间而不视为点和面。
脐及脐下的阴交、气海、关元等处的丹田是人体元气贮藏之所。
《医学源流论》认为此处是“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于此,无火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元代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说“盖婴儿之在母胎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既闭,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气之蒂也”。
《东医宝鉴》:“脐者,齐也,言其上下齐身之半,正谓之脐也。”
可见这个部位与人体性命、元气关系密切,意守于此,可增强人体的元气,有利于调节人体上下间的不平衡现象。
意守涌泉涌泉在足心凹陷处(足五趾向掌心弯曲时足心凹陷处即为此穴)。
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肾经之经气行于体表经脉的源泉。
肾,被祖国医学视作人体贮藏先天之精(真精、真阴)、涵寄元阳之所,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活活动的消长。意守涌泉,可以滋补先天之精,壮益元阳,增强人体生命的活力。
意守涌泉时,应将该处想象为一个大小和乒乓球的气丘,其效果较好。
意守足三里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嵴外侧的两筋之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
胃,被祖国医学视作后天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有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转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人体出生后能够维持
生命活动全赖于此。针灸学认为“合治其腑”。意守于此,可以促进胃的蠕动,从而使运化、消化功能增强。
意守自然界的某一物体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意守这些物体可以帮助难以意守体内某一部位的练功者集中意念。
用意,即用意念调整姿势,调整呼吸,督领真气等。
调整姿势:指用意指挥身体四肢等在摆好姿势后,使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并使身体保持平稳,舒适自然。
调整呼吸:是指用意念指挥呼吸。即在松静自然的基础上,使思想安静,精神集中,数息随息,引导呼吸,进而使呼吸逐渐转入深、长、细、匀。此外,为了锻炼特定的呼吸法,常用一些特定的“字”引导呼吸。例如六字诀呼吸法。
督领真气:指在丹田气充实后,用意念引导真气沿一定的经脉运行,这种引导即意通督任的小周天功法。
调心的注意事项意守时不可强守,也不可不守,强守会引起偏差,不守不利于真气的汇集和充实。
意守时应不断地排除杂念。杂念的产生是必然的,要一步步地锻炼排除。排除时应顺其自然,允许杂念停留一段时间,然后逐步排除,转入意守。强行排除,也易出现偏差。
意守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可有过于强烈的噪音,否则难以做到。
意守时应当是似睡非睡,似睡时是指闻惊雷无动于衷,非睡是指外界任何细小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意守时常出现惊功现象,那突然的声响或外人的干扰,引起气血紊乱,心慌气短。此时一不可慌乱,二不要急于收功,三要慢慢引导,使意守某处再次形成,然后再慢慢收功。
(二)练功应注意的问题
1.练功环境的选择
练气功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防治疾病,健身延年;发放外气,为他人治病;调动潜能,开发智力;利用特异功能,探索科学奥秘。这些目的是否能够达到,除人的努力外,选择练功环境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怎样选择较好的练功环境呢?
第一选择舒适宁谧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噪音,当噪音大于80分贝时就对人体有害,人们会自觉不适,久而久之则听觉衰退,记忆力衰退,易疲劳易烦躁,终日昏昏然。
练功过程中的调心要求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以便于“静神养气”。但是,一点声息没有的“绝对”安静,并非对练功有利。湖南省湘潭电机厂的刘厚纯曾以自己进入“消声室”中练功时不仅无法入静,而且觉得两耳发胀,浑身不适,产生不自然的紧张为例,说明过于安静对练功是不利的。因为人体最适宜的环境噪音应保持在30~40分贝,所以古人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功收
效是比较好的。
练功环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适应能力来加以选择。
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可以选择星空万里、皓月如银的环境,在子、丑、寅三个时辰练功。性格开朗、喜欢音乐的人可选择鸟语虫鸣、花香雀跃的环境,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场地,于卯、辰、巳时练功。
如果在夜深人静时选择室内练功,有规律的轻微的噪声非旦不影响“入静”,反而有助于“入静” ,例如钟摆的单调响声最易引人入静,练功效果亦佳。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多色彩的,其中包含冷色、暖色、喜色、悲色、动色、静色等等。它们不仅可以刺激食欲,催眠,助产,而且还可以引人兴奋或促人安静。颜色给人带来的视觉误差,使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颜色,所以练功时可在室内配以蓝色或紫蓝色加绿色的柔和光线,这对入静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要选择空气新鲜的场地。
气功锻炼首先接触的是呼吸,而呼吸又与空气密切相关。
清新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这不仅有利于吸入大量氧气,而且还可以使氧气在肺内充分交换,迅速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练功过程中“能量物质”的转化和激发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烟尘、煤气、腐败气味、强烈的香味和油漆味会使空气变得污浊,影响呼吸时的气体交换。这些污浊之气一旦进入肺泡,还会损伤肺泡和呼吸机能;进入血液后则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还会引起剧烈的咳嗽、窒息、胸闷、气短、头晕等等,严重地影响练功者功力的增进。
第三要选择有益的植物。
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调节气温,过滤空气。某些植物可以散发、分泌强烈的挥发性物质。由于每个人对气味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在选择环境时,还应注意植物的种类。
松柏散发出的物质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细菌;白皮松的分泌物也有杀菌功能;此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按油、柠檬油、肉桂油、丁香酚等,所以在这类植物附近练功所吸入的空气不啻经过杀菌、消毒。
榕树有提气的效应,气虚、低血压者宜在其下练功,而高压者则不宜这么做。
宜在松柏下练功的有肝胆病患者、肺病患者(也可在杨树旁)、肾及膀胱病患者;宜在梧桐、香樟树旁练功的有心脏病患者;宜在柳荫下练功的有脾胃病患者,神经衰弱的人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最宜在大竺葵旁练功。
此外喜树、冷杉、桧、茶树、茶花、吊兰、葡萄、令箭、合欢、橘柑、月桂等树木都是对练功有益的树种。
玉兰、龙眼、槐树、桃树、米兰、梅花、玉丁香、郁金香、橡树、夹竹桃、含羞草等则是有害于练功的植物,因为在其下练功可出现头晕、胸闷、气喘等反应。
第四要选择有活水的地方。
冲击海岸的浪涛,飞流直下的瀑布,在其运动过程中分离出空气负离子。这种负离子能抑制病菌的生长,调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人心情舒畅,精神宁谧,改善血液循环及造血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功效,因而有益于练功。
第五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流通。
冬天练功或在城市居住附近没有公园和有益树种的练功者,大部分选择室内。但是据有关部门测定:城市的房间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只有空气负离子40~50个,室外100~200个,城市绿化区、公园400~600个,农村原野1000~1500个,海滨或瀑布处高达4000个。
有人经研究后认为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在夜间,则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但在室内若放上几盆花木、植物盆景、再放上一二盆仙人掌,可使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因为,仙人掌在白天不打开气孔,防止宝贵的水分被蒸发,夜间打开气孔制造氧气,所以仙人掌可为室内练功者提供较好的空气环境。
吊兰为吸收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功能的植物,其效果甚至超过空气过滤器。
放一盆叶子黄绿相兼的吊兰,在24小时能将室内火炉、电器、塑料制品、家具油漆、吸烟等散发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和其他挥发性的对人体有危害的气体吸附掉,使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为练功者创造净化空气的环境。
第六要选择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
温度对练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练功的初始阶段是真气向内聚集的时期,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练功,必须穿够衣服,否则寒气会乘机而入,引起病变。在室外练功一方面不要逆北风,另一方面也应选择背风之处。因为风对调息有很大影响,即使功底深者亦应注意为好。
如在温暖的环境中,一不要过热,二衣服可穿的少些,尤其不宜在烈日下练功。因为热宜使气泄,汗出过多,体内能力消耗过大,对增长功力不利。
湿度与空气中的负离子有密切联系。雨后次日晴天的早晨空气负离子含量多,头天晚上未下过雨的次日晴天的清晨次之,晴天的中午更次之。但是,有些病人(如湿邪偏重的风湿寒痹、风心病等)不宜在瀑布、江、海、湖、池、溏、人工喷泉及阴寒潮湿的岩洞中练功。
2.练功时间与季节
练功质量的好坏与练功时间的选择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同样存在着一个以盛衰消长为特点的周期性节律。根据这一节律选择练功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生命活动是按时间进行的,生长衰老有明显的时间倾向,环境的周期变化(昼夜和季节的交替)影响着机体组织器官的活动和人的性格行为。人体内很多生理、生化现象也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糖、激素的浓度及新陈代谢等都有昼夜起伏的现象。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日也如此,分别标志人体阳气的生、隆、虚、闭的变化征兆。
古人对练功与季节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冷谦的《修令要旨》、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等都提出了按不同季节、节气,配合经络的不同练功姿势、方法和理论。
现以夏季为例说明练功与季节的关系及方法。
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气温高,气血的运行旺盛,津液与阳气易被耗散,所以夏天练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练功时要注意防暑,避开强烈日光的照射,以练静功为好,每次30~60分钟为宜。
其次练功时要注意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可利用午休,静坐、闭目养神、意守丹田。总之,夏季练功应护阴,蓄养阳气。其它三季可依季节特性而类推,参考前论。
人体阳气的运行,在《内经》中指出: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
古人根据阳气运行的情况提出了“子午流注”的理论。
按现代科学研究及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人体的各个主要器官在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内,有其固定的活动最频繁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在动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生物学家称之为生物节律或“生物钟”。
古人认为子时(23时~1时)是胆活动旺盛的时间,其它时间依次是:丑时(1~3时)为肝,寅(3~5时)为肺,卯(5~7时)为大肠,辰(7~9时)为胃,巳(9~11时)为脾,午(11~13时)为心,未(13~15时)为小肠,申(15~17时)为膀胱,酉(17~19时)为肾,戊(19~21时)为心包,亥(21~23时)为三焦。在这十二个时辰中,从子至已为六阳时,从午至亥为六阴时。子时、午时练功为子午功,卯时、酉时练功为卯酉功。子午功较卯酉功较易收效,因为子时为阳气始生之时,午时为阴气始生之际,在其阴阳气始萌时练功极易助长阳阴气的生发。
了解了这个“子午流注”规律,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当的练功时间。例如:肺有病者,可选择寅时,因为此时是肺经活动最旺盛的时间,此时练功较其他时间更为理想,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的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体力、智力、情绪的近月节律的“主轴”,这个“主轴”是:体力节律为23天,情绪节律为28天,智力节律为33天。这三种节律描绘在坐标系谱内呈余弦曲线。在零点以上的日子里,称为高潮期,表现为体力充沛,情绪高涨、稳定,思维敏捷等。在零点以下的日子里,称为低潮期,表示体力欠佳,情绪低落,不稳定,思维迟钝。而正当零线上的日子里,称为临界期,此期是极不稳定时期,身体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极易出现差错,感染疾病,协调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事故。三条曲线都处于临界期,称为“三临界日”或“三重零”,这是最危险的日子,但这种日子在一生中并不多见。两条曲线同时处于临界期(二重零)的机会并不罕见,每人每年大约有6次。
所以在练功时可根据这一原理选择自己的练功时间,在那些体力、情绪、智力同在高潮期的日子里,能提高练功的兴趣,增强练功的效果。在低潮期练功应多加注意,因为这个时期稍有不当极易出偏。
测定自己生物节律的方法是:先计算自己的生日至所要计算的月份的第一天的总天数,其中要把闰年天数计算正确。即周岁除以4。
其次,分别用23、28、33来除以总天数。所得的三个余数,即三个周期在那个月份第一天所处的位置。
例如:某人1955年3月15日出生,计算1988年5月1日的生物节律时,先算出1955年至1988年的总年数为1988-1955=33,即33年。再算出33年的总天数为365×33=12045天。闰年是334=8(余数舍去)
,这就是闰年中应加S入的天数。所以总天数是12045+8=12053天。从1988年3月15日至5月1日的天数是47天。因此实际的总天数是12053+47=12100天。
再分别除以23、28、33:1210023=526……余2S1210028=432……余4S1210033=366……余22S所余的2即体力周期的第二天;所余之4即情绪周期的第四天;所余22即智力周期的第二十二天。
这就是说体力与情绪周期处于高潮期,而智力周期则处于低潮期。
此外,还有的时间对人的影响也很大,这个时期又与天体的运行有关。
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经过研究后指出:人体每个细胞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
人体总重的80%是体液,月球引力能够像引起海洋的潮汐一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潮。
满月时,月亮对人的影响比较强烈,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血气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也容易激动。
《内经·素向·八正神明论篇》中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按照这个认识练功时间选在十五日前后,其效果是较好的,也就是说在十五日前后加紧练功,而在“月郭空”、“月始生”之际可维持原有的练功状态。
天体对人的影响,除月球外,太阳黑子的活跃程度也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所用的阳历和农历的历法,都是根据天体运行的位置确定的,因此,季节,十二时辰,月份等都是天体运行的结果,选择不同的季节、时辰等练功,实际上是“天人相应”关系的具体运用。
3.饮食与起居
以上我们曾经谈到练功的目的中有的是锻炼内气,祛病延年,有的是炼出内气向外发出,为他人治病等等,总之练功必须经过贮能过程和发能过程两个阶段。
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必须得有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的来源岂能有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呢!
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饮食的摄取。但是古代练功家对之却有两种主张:一为绝谷,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却谷食气篇》,《史记·留候列传》也有“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 ,“乃学辟谷,导引轻身”等记载。二为进食,如东汉王充的《论衡》认为绝谷者“虽不谷饱,亦已气盈,此文虚也”,晋人葛洪也驳绝谷派为“行者一家之偏说耳”。从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灵枢·五味篇》中的论点“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来看,练功者内能的聚集和释放是离不开饮食营养物质的。当然,印度的瑜伽功练成后,可以埋在地下数日甚至十数日,数十日不吃不喝仍能活下去。但是毕竟挖出之后,人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护理、按摩、进水后才能恢复正常的活动。瑜伽功的这种功能是练功者能控制自己的躯体处于极度低弱的能量消耗而已。
一旦护理不当也会导致死亡。
那么练功者应该如何进饮食呢?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进何种饮食,二怎样进食。
首先,注意体质、功法、食物、营养品的关系。
普通体质和练一般功法者,可选择白面、玉米、黄豆、猪肉、鸡蛋、牛奶、白菜、马铃薯、胡萝卜、蜂乳等。
形体消瘦、烦热、易怒者,可加入水果、蔬菜、豆谷之类清淡之品和奶、蛋等润燥之物。
体胖、身重、嗜睡、痰盛者,宜食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利湿食品,忌用肥肉、奶品。
阳虚者,宜进鱼、肉、禽蛋。
阴虚者及老年练功者,除清淡之品外,也可适当加入乳、蛋、豆制品等。
其次,结合气功法的要求,进食有扶正作用的食物。
耳聪者宜食粳米,明目宜食猪肝,乌发宜食黑芝麻,健肤食荞麦,益智食核桃,润肤食牛奶,健肤食薏苡仁,美容食莲子,轻身食荷叶,长肌食冬瓜子,强筋食牛肉,壮阳食狗肉,填精食鹿胎,种子食雀脑,益寿食山药。
某些功法具有泻实的功效,可配合食物以助之。
解表食生姜、葱、芥菜、芫荽。
清热泻火食蕨菜、茭白、茶。
凉血食茄子、韭菜、木耳、葵花子。
生津食甘蔗、豆腐、番茄、柿子、柑橘、橄榄、柠檬、苹果。
清热解毒食马齿苋、绿豆、松花蛋。
祛暑食西瓜、甜瓜、赤小豆、绿豆。
化痰食白萝卜、冬瓜子、丝瓜、荸荠、紫菜、海蜇、海带、胖大海。
温化寒痰食洋葱、杏仁、芥子。
止咳平喘食梨、荸荠、冰糖、白果、杏仁。
活血化瘀食桃仁、油菜、黑大豆、酒、醋。
行气食橙、竹笋、荞麦、火腿等。
利水食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苜蓿、李子、葡萄、鲤鱼、鲫鱼、葫芦。
润便食李仁、香蕉、桃、罗汉果、白薯、蜂蜜、火麻仁。
抗癌食芦笋、胡罗卜、蘑菇、卷心菜、蔓菁、菜花、苦菜、薏苡米等。
第三,进食前后练功宜忌。气功锻炼常因功法的不同而对练功前、练功后的进食有不同的要求。
静功是以自然呼吸为主的功法,一般练功不要求进食与否,而以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为主的功法则要求不进食。
因为这两种呼吸法,由于腹肌收缩,腹壁内陷,致使腹腔缩小,腹内压力高,肝、脾、胃、肠、肾都受到压迫,使功能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肝、脾受压则促使血液回流,胃、肠受压则胃肠道括约肌张力和胃肠蠕动及分泌增强,特别是在饱食后,对胃、十二指肠的影响更大。饱食后由于腹压增高,胃内压超过食管下高压区的压力,而使胃—食管的压力屏障消失,引起食物返流进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炎。
但是这种禁止饭后练功指的是饱食之后,有的功法必须在进少量的食物和饮水之后才可练功。例如站桩、鹤翔桩等功法,因为这些功法容易诱发自发功,自发功发动之后,全身气血沸腾,腹内无食,练功后或练功中会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引起恶心、虚汗等。
晏耀辉氏认为饭后不宜练功并非绝对,根据他自己20年的练功经验看,饭后非但可以练功,而且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他认为饭后可练健胃功,这又是在不可练功的途径中另辟的一条蹊径。
(《气功与科学》1986年4期)
总之,练功前后的饮食宜忌要将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与功法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再加以取舍,古人对练功饮食的要求是“过饥过饱”不宜练功,记住此点足矣。
生活的起居对练功的影响。
古人认为十二时辰(24小时)皆可练功,但是十二时辰内有最佳练功时间,这就是子、卯、午、酉四个时辰。这样就会改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因为子时正是深夜,是人们进入甜蜜的梦乡之际;卯时虽然人们已经起床,但是都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点上班;午时又是午饭时间;酉时刚刚自工作单位返回。
这些现代人的生活时间表占去了最佳练功时辰,除了全休、退休者外,一般人是很难选择这些时辰进行练功的。
那么起居应该怎样适应练功呢?三班倒的职工上中班的,下班时正是23点左右,恰是子时,上白班的可在晚上临睡前(22∶30),早晨寅时(5~6时)练功。上大夜班的在上班前22~23时练功,下班后早晨练功。
此外练功的时间可少一点,午间休息时练10~20分钟即可。不搞体力劳动者亦可坐在椅子上稍事练功。总之,练功虽有最佳时间,但也不必苛求,随时练功即可;只是练功时的入静,功法掌握的准确是提高练功的关键。
气功锻炼虽然可以延年益寿,提高身体素质,但是并不能永不死亡。有的人虽然坚持练功不懈,却也会突然得病死亡,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在于对气功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养生的理论认识不够,人们对养生提出了许多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养”。应根据和掌握人体生长、致病、衰老的规律,时刻注意珍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有节,重视营养;起居正常,劳逸适度,谨避风寒,只练不养是不行的。
4.性格与情欲
人是有性格与情欲的,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性格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工作效益。人的性格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性格内向,主要表现为喜好独立思考,不善于言表,沉默寡言,逆来顺受,不爱发脾气,二性格外向,主要表现是性格开朗,爱说劳动,善于思考,也善于付诸实施,易激动等等。伴随着性格的内外向的不同,七情的表现不一。
祖国医学认为性格带来的七情表现会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有关医学认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恐则气乱,思则气结”。还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性格内向者气血多趋于内,趋于滞,趋于结,而性格外向者气血多趋于外,趋于畅,趋于泄。
性格的不同,练功的效益自然不会一样,内向者练动功效果慢,练静功效果快;外向者练静功效果慢,练动功效果快。
七情的变化对练功有很大的影响,黎天佑氏在《气功与科学》1985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时举了两个例子,一者是一个学生与同学到老师家作客,不知哪位同学把老师的灯泡搞坏了。老师借着几分酒意,骂了这几个同学一顿,众人遂不欢而散。这位同学练鹤翔桩功三个月,已有了自发功,在被老师责骂后便去练功了,结果又哭又笑,在地上打滚,无法收功。另一个例子是某妇女产后,由于工作不顺心,情绪不好,心胸狭窄、性格内向,经常与家人吵架,夫妻关系紧张,婆媳不和。
曾因气管炎练鹤翔桩功三个月,出现了自发功。
某日早晨练功后,因小事与爱人发生争吵,觉胸闷,随即出现自发功,并且又哭又笑,极像犯精神病。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心胸狭窄、性格内向的人是不宜练动功的,同时也说明练功者必须要心胸开阔,否则容易出偏。
性格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的功法,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改变性格的趋向,爱沉默寡言者变得善于说笑,爱发脾气者变得情绪和蔼。
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因七情带来的疾病,选择适宜的功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气功在精神对物质的反馈结果。
练功者还应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许多练功者都有体会,练功时情绪波动,很难入静,即使入静,功后亦觉疲劳,甚至出偏,导致疾病。近代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就是因为大怒而无法练功,不久即死于“蕴怒”之上。
情绪和畅不仅练功者如此,且接受外气治疗的患者也必须如此。
因为患者心情舒畅,消除了“排除异己”的屏障,可以顺利地接受外气,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性生活是已婚夫妇生活的内容之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
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的三大本能之一,是保证了人类种族的繁衍的行为。
但是,关于性生活的问题,由于古今种种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将正常的性生活视为禁区,对这一课题不去也不敢去主动研究和探索。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在许多章节中论述了性生活问题,并且反复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指出人类既要节欲保精,又要顺其自然,互为补益,并提出要知道“七损八益”的“房中术”。释家也提出要“男女双修”。但是,大量的气功书籍和练功家却强调“避免房事” 、“初练功者禁房事一百天”,而个别的气功门派对此则要求得不严格,甚至还提出一些功法。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对待呢?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性医学及有关性生活的知识已闯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专门的讨论,本节不做详细论述,仅就练功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性生活的和谐是夫妇关系和睦的基础。
夫妇是组成家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易经》中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阴”和“阳”。夫妇的结合标明着一个家庭的诞生,并主宰这个家庭的各项事物,决定着它的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家庭的始终。
要想使这个家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顺应社会自然界的变化,使之健康地发展,必须把握好矛盾发展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夫妇间的和谐美满。夫妇间的和谐之一就是性和谐。而夫妇间有节制且和谐的性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是夫妇身体生理代谢的需要,性生活是否和谐常常引起夫妇间的感情变化,因此,性生活是家庭生活和谐的基础。
第二,气功是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法宝。
气功能够强身保健、祛病延年已被人们逐渐理解、信服和推崇。但是,气功的锻炼必须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聚津成精”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聚津成精”、“炼精化气”是初级阶段,“炼气化神”是中级阶段,“炼神还虚”是高级阶段。
以上四个过程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聚津成精”是蓄精、积精、养精;“炼精化气”是炼精、炼气的交替阶段;炼气化神“是炼气、炼神的过度时期;”炼神还虚“是炼神的高级程序。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积精可存神,精伤则神失;精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所以,气功的锻炼对性生活的节制是有必要的。
但是现代医学对“精”的看法与中医“精”的概念不同。
现代医学认为性生活对身体没有多大的危害,射出的精液中除子精子、果糖和少量的蛋白质外,再没有很重要的东西。
西医的认识只是针对具体的“精液”而言的,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性反应的周期中,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的全身性反应: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晕)、全身性肌群的痉挛、换气过度(呼吸急促、增粗)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性高潮过后全身疲软无力,汗水遍布全身;女性的性兴奋的到来也有红晕、换气过度、心动过速、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这些都是以植物神经系统为主的反应过程。当然精液的丢失可能对全身的影响不大,但是那种由下而上,由里向外地扩展到全身的强烈的性反应对人体的影响却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由于强烈的性反应过程,全身消耗大量的氧和能量,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而且也消耗了其它重要的营养物质和神经递质等。
从这一角度来看,性生活的节制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气功的锻炼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进行调节的。如果练功不节制性生活,对植物神经能量、营养物质、神经递质的大量消耗,必然影响气功锻炼的效果。
第三,练功期间如何节制性生活。
性生活过度频繁可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两者的中枢本身以及相互之间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临床上可见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此外的皮肤毛细血管呈持续性扩张),盗汗,腰膝酸痛,甚至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经闭不孕,白带增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崩漏等等。又因为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减退,严重地影响各脏器、各系统功能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相互协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减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器质性病变。
因此,因病而练功者,在疾病痊愈之前最好禁止性生活,对对方的性要求和性冲动做好耐心的解释,求得谅解,不可迁就。不病的一方应该理解这一点,尽量予以关怀照顾,使之早日痊愈,用感情的和谐与关怀弥补性生活不和谐这一裂隙。
无病而练功者,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阴茎勃起,精液自溢(女性亦会有强烈的性要求)等现象。此时可顺乎自然,进行适当的一二次性生活,但不可纵欲,也不可强忍之。
强忍之会使气机不畅,影响功能的增进,纵欲则会伤精耗气,削减功力。为什么要进行有节制地、适当地性生活呢?因为在《内经》中有即使不练功者也会“精满自溢”这类记载。
能够顺乎自然,不仅有利于阴阳的变化,而且可以调和夫妇之间因性生活问题引起的紧张情绪,使感情得到融和。
但是,适当地性生活过后,应立即转入练功状态,否则会因此而影响练功的自制力。
第四,性生活过后的练功。
气功锻炼的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炼精、炼气、炼神三个问题。炼精的目的是蓄精、壮阳;炼气的目的是温补先天之气,理顺气血运行的通路,收天地日月之精华,使之精满气充;炼神的目的是激发人体的智能,休养生息,增强生命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性生活引起的精溢、气散、神弛等现象,练功是完全可以得到补偿的。
因为气功中的调心,通过闭目、宁神、入静使兴奋已过的大脑中枢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并使因性生活高潮期消耗的神经能量物质、重要的营养物质、神经递质等得到补充和蓄积,从而使机能活动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意守丹田或意守涌泉,可使大脑的意念集中于下部,减少外界对大脑的刺激,使之在兴奋之中受到抑制,平衡和调节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果性生活过后,立即受到外来的刺激(无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都会使性机能的恢复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性生活过后,机体各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由极度兴奋和紧张状态逐渐转向恢复阶段,如果此时立即受到外来的刺激就会使其恢复中断,带来新的不平衡,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
性生活过后立即转入练功,可以通过调息时的深、长、细、匀的呼吸缓解性高潮期因为呼吸紧迫和粗犷而带来的肺张力的改变;氧的吸入量增加,补充了性生活过程中氧的消耗,同时对于稳定情绪、稳定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性生活过后可以立即转入练功状态。
但是,也有一些门派和气功师认为“行房的当天不宜练功”,因为“行房”(指性生活)使气血沸腾,精液外泄,七情过极,既不利于“聚津成精”“炼精化气” ,也不利于“宁神意守”,如强行练功反会导致偏差。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其片面的地方。性生活过后不宜当天练功,我们认为不宜练那些动功和硬气功,因为这些功法多取站式,蓄力阶段和发力阶段间隔的时间太短,贮能过程不及耗能过程长,在性生活已大量消耗能量、氧的情况下,立即转入练功状态当然是不适宜的,也必定会出偏。我们所指的性生活过后的练功,是说性生活过后应当练以卧式为主的内养功、放松功、养元功等。因为这些功法都是以保元养气为目的的,可以使机能得到迅速恢复。
只要认真依法练功不仅不会出偏,而且还是有所裨益的。
5.练功的偏差
气功锻炼是一种自我控制疗法,可以防病治病,但是方法不当会出现偏差(即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纠治会导致终生难治之症。那么什么是偏差的表现呢?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练功所出现的正常现象是什么。
练功中的正常现象:练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姿势:姿势的锻炼,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而感到疲劳,酸胀等,久练习惯之后会感到轻松自然。
呼吸:无论选用哪种呼吸方法,都必须逐渐趋于有规律的缓慢状态,不迟不速,轻松柔和,腹式呼吸则是腹内松净气腾然,停闭呼吸法没有气机拥塞、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头晕气短等现象。气沉丹田时会感到有一股气自喉间经胸、腹的正中下达丹田部位而感到异常舒畅。
意念:不浮躁、不昏沉、神不外弛散漫,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动,但又可听到各种细微的声音,就连细针落地的声音都可觉察。杂念不起,或很少产生杂念。
感觉:正常的感觉在《童蒙止观》中记载有: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触” ,此外,还有:掉、猗、冷、热、浮、沉、坚、软等八触之说,总计为“十六触”。
自发运动:又称自发功。自发功的表现多种多样:上下颤动、前后摆动、左右晃动、圆周摇动、模仿各种禽兽的动作等等,这些现象出现之后并不感到身体有何不适,甚至感到轻松自然,气血沸腾,经脉舒畅。
如果以上现象没有出现,而且出现了其它不舒服的感觉和现象则称之为偏差。
偏差的种类及表现:躯体的偏差:头部:头痛、头胀、头昏是练功出偏最常见的表现。它可以在功后较短时间内出现。也可以在练功一段后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个别的练功者还会表现为气冲头顶或蒙回于头,长久不能平视的现象。
胸部:前胸憋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气滞心窝、两胁胀痛、呼吸紊乱。这种现象出现的早晚不一,持续时间的长短各异。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腹部:便秘、腹泻、腹胀、腹痛、丹田炽热。
肢体:练静功者有的人出现四肢和躯干的外动现象,这种外动常发生在接近入静或入静之后。其形式多种多样,大动小动、强弱、有规律无规律等不同,用意念制止后会出现异常不适的感觉。
精神的偏差:表现为焦虑、忧郁、烦躁、易怒、悲伤,严重者表现为哭笑无常、行动失控、幻视、幻听等等。
内气运转的偏差:练周天功者,在后三关打通时,暖气团卡在夹脊关和玉枕关处,久久不上不下,一直不舒。有的暖气团感觉到了头部后,一直盘旋不去,头部如戴帽子一般。暖气感通了任督之后,这种流转感,每当静下来时就会出现,无法摆脱。有的暖气团,离开了任督路线,在全身到处流窜,痛苦不堪。
还有的人随着内气的运转,身体不由自主地摇动起来,若干小时静止不了,痛苦万状。
关于外动的看法:外动现象是否属于偏差,练静功中是否一定要动或者一定不动,各家的看法不一。原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在《静功疗养法问答》中指出:“古代许多专门修炼书籍上,只讲静坐时身体内部震动,未提到身体外部运动。在当时一般学静功者,自始至终都以身体安稳不动为原则,假使中间有动手动脚的现象,其师必定说他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理应纠正。”
有人对外动现象解释为“静极生动”。但是所生的动,指的是内动(内气的运转)还是外动,不够明确。
但是古代的书籍中并非没有记载:“外动”是正常现象,例如《千金要方·调气法第五》中说:“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闭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支作,反手为之。然后掣是仰振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和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睛,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震动,两脚楯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这是很典型的静功引发”外动“的描述,这种外动久之”则身体悦怿,面色光辉,须毛润泽,耳目精气,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并非引起各种偏差。所以,外动是否为偏差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应以外动出现以后,是否不适,是否导致病症为标准。
出偏的原因:出偏的原因主要在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原因:对功法功理没有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没有严格地遵守练功规则,不按程序操作,甚至任意删改功法;刻意追求某些现象和特定呼吸方法,着意执泥意守某一部位;求效心切,急于求成,贪多求快;体质病情不宜,勉强练功;对外动现象放任自流。
客观原因:功法介绍不详,功理不清;练功过程中,受到重大的外来刺激;没有老师指导,对练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非不清;指导者对功法功理掌握不透彻或练功经历尚浅,许多效应未身临其境的自我感觉,判断不清,欠妥指导。对入静中出现的幻象发生恐怖心理,或深信不疑。
纠偏的方法:取决于两个方面:练功者及气功指导员。
练功者:首先要将功法功理搞清,弄懂,认真按功法的要求进行操练,其次将自己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气功指导者说清(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家务、劳逸等方面),不要见异思迁,随意改换功法,再次出现偏差不要惊恐,可先停止练功,然后再向气功指导员讲明情况,请求纠治。
气功指导员:首先要了解练功者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宜的功法教练,教练前要将每一步功法的要领、功理讲清,随时了解练功情况及出现的现象。其次掌握各种纠偏的方法和手法。自己要加强练功,了解各种现象的亲身感受,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功法尽量不去传教他人。
(三)真气运行法
本功法具有健肾补脑作用。督脉贯通后,真气在任督脉内运行(小周天),头顶百会穴和丹田产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这样肾中元阴元阳可上达髓海而还精补脑,五脏精华又下归丹田、补充肾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人体由衰返壮。
从生理学观点看,督脉贯通后,可促使肾上腺和脑垂体间互相激惹,互相滋补,生机旺盛。
早在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中已有真气运行的记载,内中指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无,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说明练功时,真气在丹田蓄积,充实饱满,到一定程度,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夹脊向上,透玉枕直达脑海,继而又下行丹田,称为小周天。
兹将练功法介绍如下:第一步 呼气注意心窝部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闭,舌舐上颚,双目微闭,排除杂念。
先注意观鼻尖片刻,随即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使其别发粗气,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如果仍然杂念纷扰,可用“数息法”。即呼气默数一,再呼气默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数,再从一反复操作,直到杂念不再兴起,即可放弃数息法。入静后,呼气时真气要入丹田,不要在呼气上打扰。
时间: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共三次,每次20分钟,一般认真操练,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应:练功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5~10天,每一呼气时即感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这是自然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变得自然。
第二步 意息相随丹田趋方法:当第一步功夫练到每一呼气,即感心窝部发热后,便可以意息相随。呼气时应该延伸下沉的过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用力过大可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时间:依法每日3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就可气沉丹田。
反应:每次呼气都感到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时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
这是真气运行到小腹,肠功能发生改变,驱逐邪气的表现。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 调息凝神守丹田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时间: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内形成气流,随着功夫的加深,气流也越来越大,小腹力量充实。待力量蓄足后,即可向下游动,此刻练功者有时会感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腰部发热等。以上感觉出现的迟早可因人而异。
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通过练功不断地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对阳痿有一定疗效,对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
第四步 通督勿忘复勿助方法:意守丹田40天后,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时,意识应伴随着真气(勿忘),如果真气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这种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来决定的。若实力尚不足,它就会停下来不动。待丹田力量充实后,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这是非常有害的,过去把这种情况喻为“揠苗助长”。因此必须任其自然,真气的活动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就可以通过了。
时间: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分钟或一小时左右。至于通关时间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刹那间就通过了,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也很大。有人须经数小时或数天才能通过。大多数是在一周左右。
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练功者自觉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拔的感觉,头部则有箍紧之感,这是通督前必有的现象。
有些人遇到此种情况,常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再练,前功尽弃,殊为可惜。这一阶段必须坚持练功,一旦督脉通过后自然轻松愉快,通督是一个飞跃,故称为“积气冲天”。
效果: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这时才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真谛。精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强。
凡肾精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等症状都会逐步消失。
第五步 元神蓄力育生机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可意守头顶。灵活掌握,所谓“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也就是练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
时间:每日三次,每次1小时以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余下丹田与上丹田之力显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应: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全身常似有电流窜动,皮肤发痒似虫爬等感觉,这都是经络通畅,真气旺盛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惊慌失措,安心坐下就会自然平复。
坐到极静时,以上现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内部真气则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气越充足,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大大减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痼疾,坚持锻炼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渐进的,在整个真气运行过程中,身体会有三种不同变化。
第一、二、三步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使体内真气集中于丹田,这个阶段古称为“练精化气” ,这是第一阶段;第四步运用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直达脑海,这一段叫做“练气化神”,这是第二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更加纯熟,由于经络畅通无阻,真气因而运行自如,此为高级阶段,称“练神还虚”,掌握真气运行的第五步、三阶段,才能收效显著。
(四)六字诀功法
1.练六字诀的要领
这种功法是以站立的姿势呼吸,让气在体内的经络循环。
所谓让气循环是将意念放在特定的部位,其次将意念移到必要的部位。
在习惯之前,气不容易依照自己的意念循环。
这种情形,一方面身体要遵照功法要求运动,一方面慢慢地吸气,吐出,再三重复就可以了。
吸气之后,让气循环。在最后的经穴处,一边吐气,一边发出六字的声音,嘻的功法发出“xü”声。
习惯以前,心里要忘记循环的气以及在何处发声等杂念,做到无意识地练习。记挂这件事,无法专心做功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要舒服地做才有效。
让气循环时,不要太挂心,大致照这个要领去做就是了。
气的循环顺序,虽然有详细的说明,但起初只要正确记得各种功法中气的起点和终点便够了。以后就以手臂内侧和大腿外侧的大略感觉来练习,不间断地练习可以领悟其中之妙。
2.增强肝脏的嘘字功(六字诀之一)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脚稍微用力,直立站好。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基本姿势)。
两手重叠,也就是手掌的劳宫穴(手掌凹下处)
重叠,将鱼际穴(拇指丘)贴在肚脐上,压着丹田(肚脐内三寸深处),闭口,轻轻而缓慢地从鼻吸气,让气在肝经循环,最后气到达少商穴(拇指的指腹前端),从口发出嘘声,从口吐气,用劳宫穴压肚脐。呼吸痛苦之前静静从鼻呼气。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嘘声的方法〕口向前用力嘟起,舌上浮发出“一”声音。这时,嘴往侧面拉,气从舌尖和上颚间吐出。
〔气循环的顺序〕从肝经上升=从大敦穴(脚的第一趾靠近第二趾侧)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膝关穴→阴包穴→阴廉穴→阴部→小腹→章门穴→肺→喉咙→额→再到百会(头顶)。
从肺经下降=中府穴(肩膀根部)开始→经手臂内侧(云门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
→注入少商穴(拇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由肝积、肝虚、肝肿大等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眼睛疲劳、目眩。
3.增强心脏的呵字功(六字诀之二)
以基本姿势站立。从鼻吸气,两臂从横侧举到水平的位置。放松肩膀,手肘落下,手掌朝下。
闭口,从鼻慢慢吸气,保持这个姿势,将手掌反过来向上。
再把手反过来移到胸前,双手的指尖接触(手掌朝下)。
两手缓缓地降到肚脐处。
其间,气在脾经和心经循环,等气到达少冲穴,一边吐气,一边发出呵声,手自然下降,恢复原来的姿势(基本姿势)。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呵声的方法〕稍微开口,口用力往侧拉,喉咙用力发出呵声。
〔气循环的顺序〕人脾脏经上升=从阴白穴(脚第一趾的中心)开始→经脚的内侧(太白穴→商丘穴→三阴交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通过冲门穴(鼠部)→在腹部上升(腹结穴→大横穴)
→到达胸部(无溪穴)。从心经下降=从极泉穴(腋下)开始,经手臂内侧(少海穴→阴郗穴→神门穴→少府穴)→注入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心悸、胸腹部剧痛、失眠、健忘、多汁、舌糜烂、舌僵硬。
4.增强脾脏的呼字功(六字诀之三)
以基本姿势站立,闭口,从鼻吸气,两手举到胸前。手掌朝下。
然后,右手慢慢过胸前,高举到头上,手掌改为向上。
同时左手依然手掌向下,好象压地一般往下压。其间,让气在脾经和心经循环,等气到达舌下和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两手以推天压地的要领,发出呼声,同时从口吐气。
接着,将手放在胸前。左右手交替做相同的动作。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呼声的方法〕唇挤成圆形,用力吐出气息似的发出呼声。
〔气循环的顺序〕从脾经上升=从阴弹穴(脚的第二指中心)开始→脚的内侧(太白穴→商丘穴→三阴交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通过冲门穴(鼠蹊部)→再经脾脏(胃的左后方)
→胃→到达喉咙,气从胃分为两条=①胃→喉→舌根→舌下。②胃→心脏→从心经下降=从极泉穴(腋下)开始,经手臂内侧(少海穴→阴郗穴→神门穴→少府穴)→注入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脾脏、腹胀满、皮肤病、水肿、肌肉萎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血便、血崩、四肢疲劳。对于和脾有密切关系的胃也很有效。
5.增强肺的呬字功(六字诀之四)
以基本姿势站立,闭口,轻轻地从鼻吸气,两手举到胸前,两手到达膻中穴(两乳头的中心点,是脑的穴道)之前,双手覆在胸上。其间,让气在肝经和肺经循环,等气到达少商穴,手掌向前,吐气出息,同时发出呬声,向斜前方推出,在呼吸痛苦之前双手回到原位。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呬声的方法〕口用力横侧拉,舌贴在下齿后方,气息从下齿和上齿冲出为摩擦音,不是浊音,最重的是发出“s”音。
〔气循环的顺序〕从肝经上升=从大敦穴(脚第一趾靠第二趾)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膝关穴→节阴包穴→阴廉穴)→阴部→小腹→章门穴→期门穴→进入肺部。在肺经下降=从中府穴(肩膀根部)开始经手臂内侧(云门穴→侠T百穴→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注入少商穴(捆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感冒、发烧、咳嗽、恶寒、呼吸困难。对肺病有效。
6.增强肾脏的吹字功(六字诀之五)
以基本姿势静静靠拢脚跟立定,所谓立定是慢慢呼吸,调整意识。
吸气,两手在前交叉(男性右手在上,女性左手在上),保持这个姿势,手高举到头顶。
然后,保持这个姿势,上半身渐渐向前倾倒。
等双手接触地板,解开交叉的两手。
蹲下,双手抱膝。臀部不可以碰到脚。其间,让气在肾经和心包经循环,等气到达中冲穴(中指的指腹前端),从口吐气,轻轻发出吹的声音。
以上重复六次。中途,上半身向前弯曲之际,若双手无法触地,尽量弯曲就行了。
〔发出吹声的方法〕嘴唇嘟起,舌贴上颚,直到最后,舌一直贴上颚,舌用力发出吹声,最后用力把口向横拉。
〔气循环的顺序〕在肾经上升=从涌泉穴(脚底中央稍近前方)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照血海穴→水泉穴→太溪穴→复溜穴→筑宾穴→阴谷穴)→经过腿部的内侧绕到背后,顺着背骨上升→肾→肺→到达心脏。在心包经下降=从天池穴开始(乳头外侧稍近上向)→经手臂内侧(曲泽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注入中冲穴(中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脚、腰的倦怠和酸痛、健忘症、睡时流汗、目眩、耳鸣、遗精、早泄,齿槽漏脓、脱发。
7.调节三焦整理气嘻的功法(六字诀之六)
以基本姿势站立,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两手拇指在内握拳。
吸气,两手用力高举过头,脸仰起注视双拳。拳高举时,好象要击天一般用力。
以上一边吸气一边做,继续十次至三十次。习惯之前做十次就可以。
其间,气在胆经和三焦经两条经络循环,在瞳子髎(眼尾外侧)会合。
呼吸痛苦之前,停止以上动作,只发嘻声,同时吐气,手臂放下。
以上为一次,重复六次。
〔发出嘻声的方法〕口用力向横侧拉,气息从舌和上颚之间出来。摩擦成“一”声,要和“xi”加以区别。
〔气循环的顺序〕①在胆经上升=从窍阴穴(脚第四趾趾甲靠第五趾侧)→由脚的外侧(丘墟穴→阳交叉→阳陵泉穴→阳关穴)→大腿内侧(风子穴→居髎穴)→肋腹(京门穴→日月穴)→胸部(渊腋穴)→通过肩(肩井穴)→到瞳子髎。②在三焦经上升=从关冲穴(无名指指甲靠小指侧)开始→经手的外侧阳池穴→外关穴→无井穴通过肩(肩髎穴)→到瞳子髎。①和②同时进行,在瞳子髎会合。
〔有效的症状〕对胆病有效。
(五)阴阳回春功
这套功法能调动人体潜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特别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功法分两套,第一套用于早晨练习,第二套用于晚间练习。
早晨最好是天刚破晓,晚上最好是夜半入静。每次练功和每节动作所需的时间要因人而异,自己掌握,动作要自然,不能过分机械。
练功时避免在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小时之间。
练功地点应选择环境清新幽静、舒适的地方。
第一套:预备:面朝东方,闭目静心,收敛心神,全身放松头正颈直,两手自然下垂,脚尖向前,不可内外八字,与肩同宽。
两拇指向掌心处弯曲护住劳宫穴。
呼吸要领:要吸多呼少,即胸式呼吸法,吸气时要做到静、深、长、匀。呼气时要做到细、缓、绵、悠(此呼吸方法要慢慢体会,在练功时不要过分追求)。
起式:①舌尖环绕摩擦上下内齿龈,左右各三次,有唾液后心平气和地顺前正中线咽入丹田。
②两手臂自然放松抬起,左手掌心朝上对准东方的太阳互应。右手掌心向下与地下泉水互应。意念先在左手劳宫穴采集太阳放射精华之气。后意念在右手掌心劳宫穴与地下泉水沟通。同时左右手上下摆动采集天、地阴阳之精(津)气(动作和意念要相互一致)。
③左手掌心朝心前区部位,劳宫穴与心脏内外沟通互应。
右手掌心朝右肋下,劳宫穴与肝脏沟通互应。
意念在左右手,把采集阳气和阴津贯入心、肝两脏。切勿掌心接触胸前区和肝脏部位。
④左手离开心前区,掌心向下,右手离开肝脏部位掌心向下,两手掌心相对,互应沟通做抱球动作。意念在两手之间,柔成一个真气球。球形成后,应收腹提肛。抱球贯进丹田,两手重叠放在丹田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少倾片刻。
⑤双手轻轻按摩丹田,左右各三次与此同进舌尖环绕摩擦上下外齿龈。左右各三次(二者频率速度方向应相同,有津液后再次咽入丹田)。
⑥放腹松肛,全身放松意守丹田10分钟后,双手指起相对摩擦生热后,干洗脸。次数不限。
⑦轻轻睁开双眼目视远方理想之物片刻。
功法机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本套功法主要体现天地人相应的观点,采集阴阳之精气,激发和增强人体的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可以防病益寿。心主血脉为人体中的阳脏,“心为阳中之太阳” ,因此要采集早晨太阳纯阳之气补养心脏。肝藏血,肝阴易虚,肝阳易亢,因此采集大地的纯阴之气,滋养肝脏。古人云:“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火为阳,水为阴”。对人体有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之为阳(心),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物质称之为阴(肝)。
练功④抱球一节,主要构通阴阳,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练功时应细细体会。真气球贯入丹田后揉腹和摩擦外齿龈配合好,有津液咽入丹田,与采集的大自然真气融合贯通。
《素问·六节脏象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本套功法主要是练心练肝,心肝两脏都与神志活动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心藏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肝两脏相配合,血液旺盛,共同维持了神志活动正常。肝藏血、血液旺盛则滋养肌肤,肌肤润滑则不衰,保持青春常立。心其华在面,心气血旺盛面部肌肤得到滋养,面色红润而有光泽。所以本功法不但可以治疗疾病,也可抗衰延寿,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第二套功法:预备:直坐立,两脚平行落地,面向西北角。做到心无杂念,平心静气,毋使走泄,凝视调息。
起式:①双手枕后交叉(十指交叉)
两拇指按揉风池穴十次,与此同时舌尖轻点上腭十次(二者速度频率相等)。
有津液后心平气和缓缓咽入丹田。
②仰目观星月片刻后,双手从枕后拿下放在膝上,头正颈直,与此同时意念用百会穴观赏星月之光(即:用百会穴与星月,通过一条光带相连起来),有时可有热胀麻等感觉。
③以手抬起重叠,用劳宫穴压住百会(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与此同时用意把百会采集精气顺督脉导引至两肾之间命门处。意守命门片刻。
此时的呼吸要领是:采用逆式呼吸法。开口吸气,闭嘴呼气。开口吸气同时收紧小腹,将气充满整个胸腔为止。呼气应闭口,用鼻子呼气将胸腔气全部排除,同时鼓起小腹收胸腔(逆式呼吸三次后,恢复正常呼吸法)。
④双手在百会穴处拿下,顺人体前胸滑向丹田,再从丹田顺带脉(腰部)滑向后面,双劳宫穴护住双肾。自感双肾区发热为止。同时要想像命门处形成一团火球,向下导引至会阴部位停留。球包绕会阴部。
⑤双手从肾区再顺带脉滑向丹田,双手重叠护住丹田穴。
⑥做收小腹提会阴动作,此时要想像阴部精气,随同命门之火一同归入丹田。
⑦站立起来,全身放松意守丹田片刻。功法完毕。
功法机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又主纳气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水液代谢有着密切关系。
本套功法主要采集夜间星月之阴精,顺督脉导引下命门与先天之命门之火融合为一,来补充温煦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乃元阴元阳,只有肾阴阳充足,才能生机蓬勃。用现代医学讲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
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因此意守命门火球和导引至会阴部,要细心体会,乃是炼精化气的过程。
结束语: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两套功法,第一套使太阳之阳气、大地的阴气与人体以心肝为代表的阴阳之气交会。第二套功法使星月之阴精与人体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交会。这样天人相应,即可达到《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地同寿的目的。
(六)女 丹 功
这是一套适合女性修炼的道家气功。
1.女丹功特点
相传此功由吕洞宾所传。吕祖游吴兴时,见一女,色华美,性澹素。每夕沐浴更衣,焚香告天,以求道术。洞宾见其志坚,遂传其“女丹太阴炼形法”留有一诀,曰:“道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后午前定息坐,夹脊双关昆仑过……
待他问汝甚人传,但说道先生姓吕“。后此女勇猛坚心,三年而道成矣。女子为太阴之体,在八卦中属坤。所以女丹功又称为坤道功或太阴炼形法。其特点如下:①女性以血为本,其性偏阴偏柔,阴本静而难化。欲要还真,炼功则应选上六时为佳,即子后午前此乃六阳时,阳气生发,可柔化浊阴,充畅清阳,六阴时应以洗心退藏,沐浴静养为主。
②女子外阳而内阴,卦义为离三,十四天癸至,真阴则每月随月而走失。阴下降而阳上升,阳气聚于乳房。
“乳房上通心肺之精液,下彻血海之经脉”。
故女子练功则以积气于乳房,以阳提阴为首要。此与男子异,男子十六天癸至,元精藏于丹田,精气满溢,元阳下泄。故男子练功则凝神于丹田,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则平心定意清静以养其血。故俗语云:“女子贵炼形,男子贵炼气”。
③女子之体,多气血不调、冲任督带损伤,而致气滞血瘀痰聚之征。
故女子修道必欲用织布法及摩法等,宣畅气机,通其积滞,去其病源。尔后,方可坦荡其心,锻炼其性也。
2.女丹功操作法
姿式:古师云:“坐功一法,可生道也”。男子久坐精足而阳举,女子久坐阴生而血频。阳不举,不足之症;阴不生,枯竭之象。
故坤道养生,亦以坐功为第一要务。
坐式颇多。
一般以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为主,可自由选一坐式,开始以自然盘坐逐渐过渡到双盘坐,有基础或韧带柔韧性较好者,可直选双盘坐。
(坐式方法要领请参考《中国气功》1988年第一期《周天功》中的调身)至周天运行初期,也可选用跨鹤式,以一足跟抵住会阴穴,另一脚放在坐腿的大腿上。
因女子牝户开,欲泄真阴,故以足跟相抵,防其漏泄之弊。另与坐式相兼而行的调气法则以站式为主。
手势:一般以右掌叠于左掌上,掌心向上,拇指相对,置于小腹前。变换姿势各节皆有论述(略)。
呼吸:大脑安静情况下的自然深呼吸,不要片面去追求腹式呼吸,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自然形成内呼吸或腹式呼吸。
呼吸要领是:深、长、细、匀、轻、缓。当细心体验。
①平心定意,凝神膻中开始练功时,应先提起此“心”
,不可懈惰闲散,须知自己是一个勇猛坚强之人,抛开一切事物烦恼,一定要练好此功。此即谓存一“正念”于心中,然后抱手盘膝,垂帘塞耳,松身松肩,情绪平稳,大脑安静。要求百会穴、膻中、丹田、会阴意对一线,并且与地面垂直,不挺胸不弓背,自然体正,气顺。而后止念抱神以静守。诀有八字:内息诸妄,外绝诸缘。止于内,内念不生;止于外,外物不摇。将眼耳鼻舌身五识各返其根;将精神魂魄意五灵各安其位。运用施为,勿令神意弛于外,似视、听、嗅、意等感觉通道与外界阻断隔绝。
“夫眼为神窍,耳为精窍,口为气窍”,关闭外三室,令其返于身内以关照内听,不为外界物体所诱。
如此本心不动,内三室精气神合于一,自然私欲净尽,此即谓对“境”无“心”也。至此神情意平自合于虚静。方将散乱之意念聚至两眉之间的印堂穴(此为聚神收念之处),并缓缓地沿身体内下沉至膻中穴,凝神于此(两乳之间内进1.5寸,如拳头大小的区域)。
何为凝?聚而不散谓之凝。
要求神(感觉)坐其位,意聚其中,而两目之光亦要内视膻中。因神栖于目,目又为心之先锋,目之所至,心神亦必趋之。古师秘云:一部玄功,全凭慧照。故要求心目同凝于此。又兼耳内听呼吸,自然出入。此中一听,切不可泛视,呼吸稍一浮躁,神即外散。吸气稍用意,呼则不用,缓慢细长,勿勉力强为,尤重自然,三者同合于膻中,无思无虑自然气生。
如此36息,可静养片刻。
复如斯3~5(共108~180息)然后接摩手、浴面等收功。功时30~40分钟,一日三次,15~20天后可转练下步功法。
②摩揉两乳,气伏中黄女功较男子简而易成。
初功半月即觉两乳之中似有动机,发热蠕动感。故练功改为提手分捧两乳,细细吸气,吐帷绵绵,使息息归根于膻中,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守至若感呼吸从两乳之中出入,即应迁移其神下凝黄庭(位心下脐上正中,在一身四方之中,且脾土居此,故称黄庭)。轻轻地揉搓两乳,呼吸自然,左右各36次(两手施摩的方向一致)。凝神片刻,再用意目神光沿左右肋的下肋缘往后至夹脊,行帷骨两旁上升过玉枕,入泥丸,至两眉之间印堂穴相交。复分开沿两侧太阳穴循耳后降至缺盆(即锁骨上窝),后沿胸下注于两乳,将左右两乳各旋转一周,交于膻中,一并送入黄庭。
无为静养沐浴。静守片刻,再捧乳吸气,左右揉搓36次,用意如前,复如法3次即可收功。行浴面、叩齿、吞津、摩腹等。
功时40~60分钟,一日三次,30~60天。
③日月合璧,以阳提阴功夫至此,已觉神清气爽,步履轻健。面光泽红若桃花;发荣润黑若青丝。故当更进一层。
上段凝神黄庭,气绕中黄,腹内温暖,如烛光之照。朗彻如荧,应迁其神过脐轮,下守丹田(在上述与地面垂直的直线上,脐下1.5寸腹内正中如拳头大小的区域)。要将气伏藏于丹田之中,以神就之。神坐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混融,两相和合。即是先天动象,恍惚如醉,杳冥始得真精。
“以神返气内,丹道自然成”。古称此为日月合璧,阴阳匹配之功。喻丹田为月,欲使月窟生辉,必赖日光之照耀,而日光于人则为神、意、目光的合体——“性灵之光。”
返于身内,循日月运行之道,默照铅鼎丹田。使真阴真阳(神、气)归入丹炉,行周天符火,得一粒“宝珠” ,吞入腹中,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
静坐之时,无思无营,使神气同融于丹田,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则息和,息和则心安。心目坦然,神光内照。吸气绵绵,呼亦帷帷,呼吸之间,出入绵绵不绝,气微微缈缈,恍恍惚惚,蕴于丹田如根之深藏。如此默观温照,气机发动,腹呈温象,暖气欲冲无路。
此乃阴气萌生,使人姿生情欲,应以正念主之,以阳提阴,不可骄之放纵。以目光照射之,以意领之,以神接之,随气之欲出,重吸气引暖气穿尾闾(呼则不用意),贯椎骨同髓体上升,入泥丸,达明堂;此时重呼气(吸则不用意),搭鹊桥,过重楼,降膻中,如甘露不滋丹田,温温然如蜜入腹中。如此一连3~5次,运至阴气消尽,情欲寂灭方止。此时全身舒泰,胎息冥冥,欲仙欲醉。如醍醐贯顶,顿觉全身清爽无累,如沉疴脱体,其快无穷。元气氤氲,毛孔熏熏然开合有度。唯觉内外环境交通相接,混成一片。无人无我无天地,似祥光高悬,遍体生光,清凉自在。
至此有为之渐法止,转入无为之顿法。至清至静。颐养神气,进入虚空忘我之境。
女丹功的无为顿法与男子“炼神还虚”一样,十月温养,三年乳哺,九年面壁,是一个长期的精神颐养过程。故欲要身中之气不散,心中之神不昧,应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动不摇,谨守四门眼耳鼻舌,有令内出外入”,去嗔怒私欲,此亦养寿之紧要。虽涉事而心常无事,不让琐事萦于心中。如佛语云:“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勿使尘埃染着明镜。
心地空明清静,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可得天元之寿也。
3.调 气 法
此段功法也是女丹功中重要环节,可与坐式相兼而行,对于逆腹式呼吸或内呼吸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通过肺部呼吸的鼓荡,充分地调动体内真气的产生聚积,渐渐地由肺部呼吸过渡到深长的逆腹式呼吸。
高血压、严重心脏病患者慎用。
①特点第一点;意念和呼吸相结合,外导内引,意气相随。初始意配合呼吸之气而走,到一定阶级真气产生时,则意与真气结合而行。
第二点;腹部随着呼吸的起伏波动,对脏器有轻柔的按摩作用。并且不断地刺激丹田区域,形成条件反射,能很快地调动气机的运转,使丹田部产生气感。
第三点;此法呼吸量较大,配合提肛收腹,有较强聚气储能作用。又兼有升降开合之妙,对功夫进一步深入起主导作用。
呼吸之要,细匀深长,不疾不徐,内息深深,气贯丹田。
循序渐进,不可过于用力闭气。
②操作方法第一点;预备式,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膝微弯曲呈骑马式。两手分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指尖朝前。要求:大脑平静,身心舒畅。全身放松,使皮肤、肌肉、内脏等处于松弛状态,不可用力。头顶百会、膻中、会阴、涌泉意对一线,并与地面垂直,如此即可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胸似中空呼吸通畅(自然缓进缓出呼吸)。
意想天河之水由百会贯入体内,循上述一线缓缓流下,融融适适洗涤周身。清气入内,浊滞潜消,病邪之气排出体外,身心顿觉清爽,一般5~10分钟即可。
第二点;两手掌外旋,变指尖相对,掌心向上,放于小腹前,继动,两手掌缓缓上捧,同时细细吸气,先提肛后缩腹内收,上提到膻中穴,沉肩坠肘,手掌继往外旋,并向外分,指尖向上,掌背相对,手指似有向两侧绷拉之力,此为升式开式,腹内收,胸腔扩大,吸气于膻中、两肺及整个胸腔。
意念活动:上捧时意想两手将丹田气捧起,缓缓上升,与呼吸之气相融于膻中,而开式则为更多的吸入自然界清纯之气,纳为己用,以补羸弱之体,此即为先天气,后天气,融之者,能长生之义。始则膻中有热胀感,渐渐整个肺部胸腔均感温热舒适。
第三点;待上式吸气满后,有一自然停顿之机,稍闭息一会(不可勉强),尔后,两手掌内旋,变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平于胸前,开始缓缓呼气,两手掌并徐徐下按,至小腹前,变两掌心与丹田相对,此为合式降式,呼气完,腹外凸,气沉入丹田。
意念活动:合式是将弥散之气集于膻中区域,降时则配合手势外导下按领气沿腹内(任脉线)沉入丹田,气则根藏于此,盘结于此。此即水火交罢后,一点落丹田之说。久练此法,气沿任脉行走时,如夏饮甘露清凉融适,沁入心脾。
故有语云:“蜜入腹中”之感。对呼吸要求有一诗曰:吸则意紧随气行,呼则形松似雁落,一切皆于自然中求之,不可强力施为。
第四点;上式呼气完,仍有一停顿之机,即行法轮自转法,两掌心于腹前由右向左缓缓划圈3次,旨在带动内气旋转,使气活活泼泼,以防气滞而生膨胀之弊。
此为一次呼吸完毕,可调匀鼻息,复如此10~15次,改为三圆式桩功。无须意守,以“松静”意境为主,自然呼吸,静养10分钟左右收功,行摩掌,浴面,拍胸,拍腿等,理顺气机以恢复常态。
关地手势起落的快慢,应根据自己的呼吸而定,息深长者可慢,息短促者稍快,初稍有气急,渐渐可达“吸绵绵呼融融”置鸿毛于鼻端纹丝不动之内息态。
4.女丹功辅助功
练功以前收功以后均可做,时间不拘一定,唯当慎重其事,不可马虎。辅助功主以和暖周身,寒则凝滞,暖则流通,气血周流,而病自消散。
①织布法:空静织;姿势选坡卧式,身体放松,呼吸自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心内空静,不动声色,唯觉膻中、涌泉之间似有一金梭运转,往来穿织,久则气机运转,通畅无凝,运转度数初则缓慢,渐至加快,时间2~3分钟。动织法;取坐式,时间2~3分钟,两腿伸直并拢,足尖向上,手掌向外,两手向足尖部做推动姿势,同时躯干前俯,并配合呼气,推尽而返回,此时手掌向里,配合吸气,如此往返约30次,周身活泼,脉络通畅,气血流利,无阻隔之虞。
②和带脉法:自然盘坐,两手分放在膝盖上,前后左右旋转,并带动脊柱活动,自左前右呼气,自右后左T       T        T     T吸气,反方向旋转呼吸亦然,各16次,此法久行可舒腰活脊,气血流通,百脉开放,自然疾病不生。
擦手、浴面、叩齿、搅海、鸣天鼓、运神摩腹诸法,请参考《中国气功学概论》或《气功疗法实践》,在此不赘述。
5.女丹功注意事项
①要有决心、恒心,常意志如一,不可有自卑之心,不可有懈怠之心,不可有速成之心,日常行事,应明理,行其是,远其非。
②练功时间以子时后午时前较好,行功时宜避风暴雷电之日,皆为天地之暴戾之气,与人无益,故不可练。
③行功用意,不可勉强,力求自然,以不过适中为妙,盖有意属阳,无心属阴,阴静则血生,阳动则躁动耗气,故“用意之妙在于微”
,应绵绵若存,不沾不脱。
④女子经期,行功时积气于乳房,或无为静养,不可加以固摄,或运行周天,以防血瘀之弊。
⑤功中唾液生时,令满以意如咽物状直送入体内,沿膻中、黄庭落入庙田,久行如咽甘露状,美不胜收。
(七)周 天 功
周天功是道教的主要练功方法。周天功分为小周天、大周天两种。小周天是指内气贯通任、督二脉,透达三关;大周天是指内气贯通奇经八脉,周流全身。这两种功法总称为“内丹术”。
周天,是道家练功时借用的古代天文学的术语而来。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天体像一个球形物体笼罩大地,而人们所在的大地位于这个球的中心,由大气托举,在大地的周围布列着日月星辰。在笼罩大地的球面上将日运行的轨迹定为黄道,在它的两侧约8°的范围内所形成的带称为黄道带。日月星辰就分布在这个黄道带内。其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分别布列着二十八个恒星系,称为二十八星宿。每方各布列七个星宿。各方布列的七个星宿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各不相同。古人用假设的直线将星宿相互联结,结果四个方位上所形成的图像犹如四种不同的动物,于是出现了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等名称。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关系,人们从地球上的某一点观察宇宙星际太空时,就会发现日月星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转,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些日月星辰又回到了原来位置,犹如循环一周一样。这样的循环,古代天文学家称之为一个周天。另外对太阳的升起、降落的循环也称为周天。所以《天仙正理》:“小周天云者,言取象于子、丑、寅、卯等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
练功时出现真气自督脉上升至巅顶,然后,再由巅顶进入任脉,返回丹田,犹如日出,日落一般地完成了一个循环。
而这个循环是沿人身前后的正中线完成的,其范围局限在任、督二脉,故为小周天。当真气沿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在人体的上下,前后、左右流通循环时,其范围广泛,故称为大周天。
周天功的锻炼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小周天是“炼精化气”阶段,它分为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六个步骤。大周天是在小周天基础上的高级功法,所以本书只重点介绍小周天功法。
周天功法三要素《规中指南》指出“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
玄牝是指鼎炉,仿炼外丹术而得名。玄牝是指蕴藏真气的部位,即丹田。
《金丹大要》:“内鼎者,即下丹田。在脐之下,脐后肾前”
“是神气归藏之府,方圆四寸,一名中太极”,这就是说玄牝所在的部位是脐之后,肾之前,并在脐水平线之下的方圆四寸左右处。是体内腹腔中的一个空间,既不是点,也不是面。在这么大的范围内都可以设鼎,至于设在何处可由练功者自己体会。
药物,在《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这个神、气、精指的是先天就有的元神、元气、元精,不是后天形成的,称之为“内药”。
所以《金丹四百字》中指出:“练精者,练元精,非淫佚所惑之精;练气者,练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练神者,练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但是先天之精、气、神虽然得之于父母,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依赖后天之精、气、神的不断补充和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否则早已消耗殆尽,所以所谓的练先天之精、气、神者,无不从后天之精、气、神入手。
火候:指的是意念对呼吸控制的程度。
《规中指南》:“神是火,气是药”,“火候口诀之要,尤当于真息中求之”,《真诠》:“火候全在念头上著力”,指的就是意念与呼吸的关系。
火候分为武火、文火两种。
《修道全指》中说:“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轻、微、导、引、淋浴温养也”。丹书中还把武火称为阳息,文火称为阴消。这是说除了急、重、吹、逼的强烈呼吸犹如油锅烹炼为武火,轻、微、导、引的柔和呼吸好似在温水中洗浴为文火外,在子、丑、寅、卯、辰、巳六阳时练功亦称武火,在午、未、申、酉、戊、亥六阴时练功也叫文火。前者是依呼吸的急缓,后者是按时间的早晚划分的文火与武火的不同。武火多用在练功过程中的前半段,文火多用在练功的后半段。但是应据情而定取文武兼用为好。
小周天功法姿势:练周天功可取坐、立式,古代练功多取盘坐式。
步骤:炼己:即对练功者意念、姿势的锻炼。它要求练功者摆好姿势,排除杂念,形神安静,注意力集中,舌舐上腭,轻闭口唇。这个步骤要求练一定的时间后再转入第二步。
调药:在练功者对上述步骤适应后,开始调动体内的“内药”。调药时先调元神,即在排除杂念、形神安静的基础上,将元神纳入玄牝之中,使一念归丹田,凝神入气穴。再调元气,即调整呼吸,使自然呼吸逐渐转入深、长、沉、细、匀的地步,使呼吸短促的调整为深长,然后,将这种深、长、沉、细、匀的后天之气逐渐纳入丹田,与先天之气相接。先天之气是先天之精在命门火的煎炼下形成的。总之,调药就是将神(意念) 、气(后天呼吸之气)均纳入丹田(玄牝、鼎炉)之内的过程。
产药:即是丹田气形成。由于神返丹田,身中内气纳归丹田,整体的气都趋于向里之势,所以散溢于外的气,亦随之趋于内而返归丹田。当练功达到静极之时,在恍惚杳冥之中,出现丹田有气将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练外丹时,各种药物经过烹炼之后融化成新的药物一样,所以称此时的感觉为“产药”,即产生了与呼吸之气、先天之气不同的“气”的意思。这种有气将动的感觉并非是在意念支配下的“动”,而是“非觉而动,是动而觉”。
采药:是指在“药”产生之后,继续添加新药,以促成“药”
炼得精、纯之意。
在丹田有气将动之时,运用撮提谷道、舌舐上腭,目闭上视、鼻吸莫呼四字诀法(撮、抵、闭、吸)以武火的强烈意念和控制呼吸的方法,全力锻炼,加强火势。
封炉:即继续使用撮、抵、闭、吸四字诀使谷道封固不泄(提肛),舌舐上腭、鼻吸莫呼,使气不上泄,犹如焖火封炉一般专致力于炼己动之气。即进一步“产药”。
炼药: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炼出的“药”必须有一定的功能和特性,这个功能与特性的产生还必须经过一番锻炼,这就是第六步的目的。这一步对“药”的锻炼方法是用意念引动已成之丹田气下入会阴,并由会阴过尾闾,至命门穴,夹脊上行直达泥丸,再由泥丸前经绛宫,复归气穴(丹田),使任、督二脉相通。
为什么要使任、督相通?古人认为人在胚胎期是通过脐与母体相系,并摄取营养。撮取的营养通过任、督二脉及奇经八脉周流全身。出生之后,任、督二脉不再接通,生命活动不像胚胎期那样。为达益寿延年的目的,必须接通督、任二脉,因此周天功法致力于此。督、任二脉一通则小周天功既成。
呼吸:小周天功的呼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炼己、调药、产药的前期,呼吸轻微细匀长,称之为起火;产药的后期,采药、封炉,呼吸急重,加强吸气,为进阳火;炼药达到气升督脉时,也用强吸的武火;气过泥丸下降任脉时,用轻微的呼吸,改用文火。强吸为阳息,轻呼吸为阴符。气过督脉三关,任脉三田(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后,改为吸—停—呼—吸—停—呼的方式进行,即可出现吸时气升至头顶,呼时气自头顶下降至小腹。
通督任二脉分为意通和气通二种。所为意通就是用意念诱导气血运行而使督任相通。所谓气通督任,不是有意识或用意念诱导气血运行,而是练功精勤,无欲无念,静候阳生不息,精气自然日积月累。待丹田之气充足后,一股暖流勃然而动,由会阴转尾闾,过夹脊,不用意念便冲开督脉,直上玉枕至昆仑,转而下通任脉,缓缓下降丹田。
意通督任所需时间不长,约三个月左右即可,而气通督任没有三年五载的苦练,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易达到的。
关于大周天的功法问题,张天戈氏认为大周天要练8~9年才成,多数人无法练成,不宜广泛宣传。
饮食调膳:周天功的锻炼,必须注意饮食的调膳,加强营养的调摄。
“练功不调膳,等于瞎胡练”。关于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此处不论。
注意事项:周天功的适应症很广泛,但有癔病、精神分裂症和较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慎练此功,可改为其它功法。
周天功是道家气功的重要功法,在道家的功法书中含有许多隐语,练时不易理解和掌握。后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有所体会,并将其功法加以发展。近人李少波所著的《真气运行法》一书,就是对周天功的发挥。
(八)内 养 功
内养功是静功的主要功种之一,经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刘贵珍整理后加以推广。
内养功强调默念字句与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气沉丹田等动作和意念相结合,具有大脑静而脏腑动的特点。
(1)调姿姿式分为仰卧式、侧卧式、坐式、壮式等。可根据病情或练功者的生活习惯自由选择。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胃张力低下,蠕动力较弱,排空迟缓者,宜选用右侧卧位,尤其是饭后练功者尤需注意此点。
胃粘膜脱垂者,不宜选用右侧卧位。因为右侧卧位常因胃粘膜重力关系而使病情加重。壮式虽属仰卧位的一种,但只适宜于练功的后期,可做为增强体力锻炼而采用之。
卧式练习数日后,在体力有所恢复时,可改为坐式。
(2)调形调形即是使练功前和练功中在精神与形体上保持松弛状态。所谓的松弛是指:一全身肌肉放松,做到松而不懈。二意识放松,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一心一意准备练功和注意练功。
(3)调息内养功的呼吸法比较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四种动作相互结合。常用的呼吸法有三种。
第一种呼吸法(又称硬呼吸法)
:闭口,鼻吸,以意念引气达小腹,吸后不呼,停顿后,再呼,即吸—停—呼。停顿时默念字句,先以三字开始,以后随停顿时间耐力的延长增加字数,但最多不超几个字。词意可自由选择,但是应该是松静、美好、健康的内容。吸气时默念第一字,停顿时默念中间的字,呼气时默念最后一字。吸气时舌舐上腭,停顿时舌体不动,呼气时舌落下。
第二种呼吸法(又称软呼吸法)
:鼻呼鼻吸或口鼻兼用,先吸不停,再徐徐呼出,呼后停顿。即吸—呼—停。默念字句以及舌体的动作与第一种相同,只是舌体的动作是吸上呼下停不动。
第三种呼吸法:先鼻吸气少许即停,随吸气舌舐上腭,默念第一字,停顿时舌体不动默念第二字,再吸较多的气引入小腹,默念第三字,吸气毕不停即徐徐呼出,舌随上落下。
即吸—停—吸—呼。
(4)意守意守有三种方法。一意守丹田法:意想脐下一寸五分处的气海穴为中心形成一字球形,设在小腹内。
二意守膻中法:意想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心形成一个圆形平面。三意守脚趾法:两眼微闭,意念随视线注意脚趾,想象脚趾的形象。
意守时以意守丹田为妥,不易出偏;妇女练意守丹田常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应在此时守膻中;不习惯意守丹田者可意守脚趾。
但应自然,不可无意去守,亦不可强守,应是似守非守。
(九)站 桩 功
1.站桩功
站桩,是武术界用以锻炼腰腿的基本功,各家拳术都有自己的站桩功法。
站桩功大部分出于技击的目的,而用于医疗养生则是近些年被发现和发掘的。
站桩功是天津武术名家王芗斋总结并三次著文介绍的功法。他的学生秘静克及王群也分别在《中华气功》上撰文谈论这套功法。
王芗斋的站桩是根据“意拳”(又名大成拳)的基本功演变而来,分为养生站桩功和技击站桩功两种。本书只介绍养生站桩功。
预备式头正体松,自然呼吸,全身松静。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前平行放置,膝微曲,胯回收,臀微后坐。
上肢分为八种姿势:①举式:两手拇指相对,掌心向上,高举过头,肘微曲,臂竖起。
②按式:手指向前,掌心向下,与脐平,臂下垂,肘微曲。
③捧式:四指相对,放于脐的左右,掌心向上,两臂如环。
④推式:两臂向前平举,肘微曲,拇指相对,掌心向前。
⑤抱式:手心距胸一尺左右,高与肩齐,肘微曲略下,两臂抬起。
⑥划式:两臂左右分开约三十度角(与胁肋所形成的角),手心向前。
⑦提式:两臂下垂,肘微曲外撑,掌心向里如提重物。
⑧结束式:掌心向后,置腰际,肘向前合,肩松,腿膝缓慢直起,片刻,两臂还原体侧,收式。
呼吸法取自然呼吸。
意念只要求大脑入静,气沉丹田。
站桩功虽然姿式很多,但并非逐一练习,可因地制宜,选择其中的一二个姿式。按王芗斋的说法怎么舒适就怎么站。
走路、坐车都可以练。
练功的时间可由3~5分钟,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
每天练1~2次,灵活掌握。
2.无极站桩功
无极站桩功分为三步功法:第一步功法:姿势: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足涌泉的联线的中点,与“会阴”
“百会”相对成一线,重心平均放置于两足掌,足跟略微离地。两膝微曲,膝盖不要超过足尖。松腰解胯。含胸拔背。头正直。
动作:两眼平视,心澄目洁,意想两腋下有气,腋下的气将双臂向体侧轻轻地抬起。
当两臂与肩平齐时,意想气贯双肘,并由肘贯于腕。由腕部的气将双掌转成仰掌,意想掌心的劳宫穴。双臂缓慢上举至头顶,意想掌心的气灌注百会穴。由百会沿中脉下行,双手外导,气自内行。当双手经过头颈时闭目,舌舐上腭。经颈、膻中、中脘至丹田。然后,双手还原于体侧。
再次意想腋下有气,气将双臂抬起,重复上一次的动作。
连续三遍。
当第三遍时,双手落至丹田后,两手向外45°方向推出,至极点后,翻腕转掌,使掌心相对。意想掌心有气相互吸引,并向脐部会合。
当双掌与脐相平时,虎口相对,缓慢向丹田挤按,同时提肛。
当双手抵于丹田时,男左手内劳宫按于丹田处,右手内劳宫对正左手外劳宫(女反之)。
取三线放松法调整体形姿势,并放松肌肉筋骨。
意念转向两眉之间,意想神光向脑内移视,至泥丸处,沿中脉逐渐内视膻中、中脘、丹田,并意守丹田。
调整呼吸,使之深沉细匀。以数息法帮助入静。
反映及感触:练功初时,小腿后部肌肉酸胀麻木疼痛,功时渐久,酸胀等逐渐上移至大腿,并开始有小而频率快的肌肉颤动。足心涌泉穴逐渐形成气丘(如铜钱大的气丘),气丘不断地向上发出气的冲动,当气至腰胯时,开始出现全身的颤动。这个颤动是以膝关节为中心,犹如弹簧一般。
颤动的频率和振幅分为以下几种:频率快而振幅小;频率慢而振幅大;频率适中而双手拍打丹田。这三种颤动现象交替出现,并无一定的顺序。
当颤动至全身轻松、汗出涔涔、欲飘然上升之际,两手及意念开始准备做第二步功法。
第二步功法:意念逐渐由丹田转向两手劳宫,意守片刻,颤动即可渐渐停止。
颤动停止后,将双臂轻轻抬起,当与肩平时,深吸气。
边吸气边将双臂上举。至头时,呼气,边呼气边将双手四指相对,经面前下按至丹田。如此重复三遍。
当第三遍落至丹田时,双手再次外推,如第一步功法按于丹田。
数息九息。气向左运于髋关节,并由髋关节沿足大腿前侧的足阳明经下行至外膝眼,再由外膝眼下行沿胫骨嵴外侧下至足背的解溪穴,再由解溪下行至足大趾。意守1分钟。
运气自足大趾注入涌泉穴。由涌泉斜向内至足跟,经内踝后沿小腿内侧后缘的足少阴经上行过膝上大腿内侧后缘,经阴部回丹田。
在丹田中绕圆圈五周,再移行至右腿,路线与左腿相同。
气回丹田再绕五周。左、右腿各一遍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九个循环。
当最后一个循环完成后,气在丹田停留九息。准备做第三步功法。
这个循环,女子是始自右腿,终于左腿。
气感:当气沿足阳明经下行时,经脉有气胀之感。当气沿足少阴经返回时,有温热之气沿经脉上行。
第三步功法:意念自丹田移向两手劳宫穴。两掌外展,取逆腹式呼吸法吸气,展至极点后,翻腕转掌,两掌相吸,向中间合拢,边合拢边呼气。当双掌在与脐相平的部位合拢后,向丹田处后撤回,然后开始第二次的逆腹式呼吸。
第三次逆腹式呼吸后,合拢的双掌后撤至丹田。由腕将双手掌转向上,指尖向上成合十之势。
意念再次集中眉心,并沿中脉返观内视于丹田。意守丹田。
气感:自觉丹田气下行入会阴,久练之后,可出现小周天。在小周天形成之前,常会出现前后摆动的现象,合十之手也会前后方向划圆。
收功:合十之手下移与脐平,然后外展,吸气,上举至头,呼气反复三次,两手放于体侧。将头上昂,睁眼上视,头复正,将口中津液分三次小口咽下,意送丹田。
本功法也可结合太极拳进行练习。
与太极拳结合练习时,可在第二步功法后,开拳练拳,双目慢慢睁开。当太极拳行拳后,再练第三步功法。
3.白鹤凉翅站桩法
“白鹤凉翅”是太极拳的重要招式之一。乐焕之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气功家、太极拳家)生前极为重视“白鹤凉翅站桩”的训练。参加“白鹤凉翅站桩”的同学,无不在短期内出现自发运动,不少练功者反映其内气运行途径及练功反映与“小周天”一致。我们也是在“白鹤凉翅站桩”过程中达到“小周天”境界的。现将白鹤凉翅站桩介绍如下:
方法①立正,全身放松,使心平气和。
②右足以足跟为轴,足尖向右转,使之与左足内侧成90°角。
③屈两膝,使身体下蹲10~20厘米(根据功夫程度而定)。
④重心右移,使全身着力于右腿。
⑤提左足并将左足移向正前方,左足尖踮于右足跟正前方约40厘米左右(相当于一只半脚的长短)。
⑥两手指略微分开,拇指和小指略微后翻,中指指根略向前。
⑦右手举起,使与右耳相距一虎口,手心向前。
⑧左手置于左胯旁,拇指靠近胯部,小指向前,比拇指略高,左肘似直非直,呈弧形。
⑨上身略向前倾,左胯下沉,转正身躯,重心移向右足跟,务使上身松弛。
⑩颈顶自然放松,舌舐上腭,面部略带微笑。
两眼开始合拢,待自发运动之后,欲收功时,睁开。
C D练功结束时,只将左足收至原位,两手徐徐下垂,立C H正,静立片刻即可。
要领:①要求全身放松,一直松到脚底。开始不易做到,有些站不稳。但站几天后,腿功增强,就能松到脚底。初学者往往借上身使劲(僵劲)
来维持平衡,这样就不能做到放松,不易获得效果。
②上身略向前倾,务必使两胯“吃进”
(即“内收”的意思)。
③重心必须移向正中,使着力右腿跟。
只要做到上述三点,即刻会产生自发运动,内气自然沿督脉上升,导致颈部颤动。数日后,内气自然冲过(脑户穴)玉枕关,直上囟会穴。日久后,内气自会顺督、任两脉运行。
(十)慧  功
慧功是传统气功禅密五步功的第五部功,是辽宁省挖掘、整理、推行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其特点是:以气为用,重在外为我用,内外合一。功法易懂易学,气感明显,收效快,无偏差,对中老年的各种慢性病,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培育智力,诱发增强人体潜在功能,更有独到之处。
起动式:(1)三七式站立七分力量用在脚跟,三分力量放在前脚掌,两脚外八字开立,与肩同宽,膝关节保持滑利,不僵直。
(2)松在会阴会阴部放松,保持好轻微的排尿感状态。
由此点放松,可带动全身肌肉、关节放松,达到所谓“体酥”的轻松舒适感,并且可诱导精神放松入静。即所谓的“会阴一放松,全身无
不松”。
(3)呼吸自然舌舐上腭,鼻吸鼻呼,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意念不想呼吸,即气功术语中的“无意息”。
(4)动在脊柱以松动脊柱为主,手指、脚趾、手腕、肘关节、腰、胯、膝关节等,都要轻缓地动。所谓“脊柱一动,全身无不动”。
(5)意念活动集中精神,合目内视脊柱及各关节的活动。
功法分为“四动”、第一部功、第二部功、第三部功等四部分。
四动:(1)蠕动:四肢放松,整个脊柱关节要上下左右前后一齐蠕动,动作轻柔缓慢。此节要求练三分钟。
(2)蛹动:意念逐渐由蠕动转入蛹动。蛹动是前后微微地松动脊柱,先由尾骨开始,逐渐上升到腰椎、胸椎、颈椎,再由颈椎下至胸椎、腰椎、尾骨。如此上下往复为一次,共做三次。约四分钟。
(3)摆动:意由蛹动转入摆动。摆动是脊柱左右横向摆动。活动顺序与蛹动相同,共做三次。约四分钟。
(4)扭动:脊柱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的扭动,活动顺序及次数同前。约四分钟。
四动过后,站好三七式,全身微微地动,双手向上举(不超过印堂穴),捧气似球,开始做第一部功。
第一部功(松、展、放、收):
(1)松在会阴:全身放松,意念默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近在眼前,又在身中”。要发自内心的笑不休,以达到舒展五志(即忧、怒、思、喜、恐),为“生慧”打开一条通路。
(2)展在慧中:慧中也称慧目,在两眉上方的凹陷处,用慧目展望远处,展望到无边无际,越远越高大越好。慧目是窗目,是练功有素者从体内向体外放射某种特异物(古人称之为神光)的孔穴。因此要展望后外放。展望之后,外象丛生,然后可达到有悟、生慧,受到功益。松会阴与展慧中是上下配合的,久而久之,任督二脉之气,自然通透。
(3)放在全身:在慧中远视和遥想外象的同时,身体躯壳也外放、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达到天人合一,把身躯放到“似有似无”和“不空而空”的境界中去。按禅密宗气功说法是“真无”才是“真空真定”,这样就能“定空久定,神通慧”。
(4)收归关元:气从这方经慧中收回关元(小腹腔内),即由远视转为内视关元。达到“神返身中气自回”,用这种先开后合的收功方法,求得气“先从内生,继而外来,外为我用” ,达到“回阳不漏”。习这部功法可以得气全身。
第二部功(上冲、下贯) :
下贯,就是气贯井泉。即气沿脊柱缓缓下行,冲出会阴部,经由双足涌泉贯入地下。
双目内视脚下,似有一井泉,下望至最深处,使意念接触到地根。这叫采阴,能养血。
上冲,就是气冲星斗。即气沿脊柱缓缓上行,冲出百会穴,向上内视天顶,意念想天的最高处,即接触天根。这叫采阳,能补气。上冲完毕,再把气从天顶经百会穴收归关元。
这时耳目并用,内听内视小腹腔内的声音和景象。
习练时,先下贯后上冲。
健康者下贯约练四分钟,上冲约练三分钟。
高血压患者,上冲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低血压患者,下贯时间要短。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免出偏。上冲和下贯要输流交替,上下往来,使元气充盈,方能祛病强身。
第三部功(向横):
先练吐纳。吐即放或呼,吐自气海;纳为收或吸,纳归关元。
意想全身的气,横向地放出体外,即上下前后左右,同时横向地放射到无边无际,达到天人合一。
这部功法是使气、神(意)、天(宇宙,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三者联在一起,达到混元一气,互相为用。最后纳归关元,就是意想气从四面八方收回来,吸在全身,纳入小腹腔内。
收功:神返身中气自回,这时身体由微动逐渐静止下来,两手劳宫穴相对(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的相反) ,合抱于小腹腔(即关元的位置)处,耳目并用,内听内视小腹腔中有什么,要耐心等待,要以文火温养,直到全身完全停止活动,周身气感消失为止。
收功一定要圆满,达到勿漏勿泄,即所谓“回阳不漏”。
收功结束后,双目睁开,利用手掌的余气,搓手擦面,再摩擦一下耳轮,练功结束。
九、运动按摩养生法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人体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与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正常进行的极重要因素。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于是头风、耳聋、目盲、鼻鼽、腹胀、足痿诸般病症接踵而至。
这种动形达郁的养生之道,先于吕氏,已有论述,《北宫·意问》先声夺人;庄子继之,提出了用仿生体育以求寿考的方法,通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以行气血、养五脏、充形体。汉末著名医家、养生家华佗继往开来,创造了名扬千古的五禽戏。
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积极推行运动延寿之术,在继承先哲动形养生的基础上,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势编创五禽戏。
虎戏,学习老虎的神威来振奋自己的精神,近爪远扑,扭腰摆尾,以锻炼上下肢和腰椎关节。
鹿戏,学习鹿的仰脖、缩颈、控身,左右回顾与善跑,开豁心胸,活动腰腿,舒展周身关节。
熊,深厚沉着,挺胸拔背。熊戏,则是学习熊的攀树悬空,屈肘站桩和走路沉稳的神态,以活动脊椎、腰椎、下肢和全身肌肉关节。
猿戏,也颇有趣味,主要是学习猿猴的机灵敏捷、纵身跳跃、抓耳挠腮、摘桃献果及极目远眺的神态。有助于周身关节,保护视力和锻炼思维。
鸟,主要指鹤。学习鹤那种昂然挺立,悠然自得,展翅飞翔和独立安静的气质,有助于加强肺的呼吸功能和锻炼肢体官窍。
华佗编创五禽戏后,身体力行,坚持锻炼,大力推广。
他在相国府当侍医时,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慕名拜谒和求医,当时华佗已60多岁了,但依然脸如古铜,满头黑发。人们都以为他是吃了“仙药”而返老还童的,于是忙来打听,华佗语重情长地说:我不懂什么灵丹妙药,不过每天坚持做五禽戏罢了。于是众人也随着练起来。他的学生吴普和樊阿按这套方法进行锻炼,效果很好,吴普年近90岁时,仍然很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饮食不减;樊阿也活了一百多岁。
导引是呼吸运动、肢体运动相结合体育医疗运动,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保健操和养生术。中国导引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瀚瑰伟,它同其它古代科学文化一样,凝聚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记载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所作出的金光闪闪的业绩和贡献。
早在春秋时期,《庄子·刻意》已载有导引之术,自汉以后,其法盛行,受到历代养生家的普遍重视。司马迁《史记》中说:汉初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王充《论衡》也提到了李少君、东方朔等人俱用导引以养性的事例。
导引能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节,舒展筋骨,疏通凝滞,这样气运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轻身健体,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于养生、治病,俱有卓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用导引治疗痿、厥、寒、热、息积、筋疾等多种病症。
长沙马王堆汉墓彩绘《导引图》真实地再现了2100多年前我国养生保健术的高度发展和丰富多采。全图绘有导引图44幅,从功用方面讲,既有用于健身的,也有用于治病的;从导引形式讲,既有呼吸运功、肢体运动,也有导引动作中的主动按摩。呼吸运动的图案偏重于动功,肢体运动的图案有8个很像现代广播操中的上肢运动、冲击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和跳跃运动。
现代研究表明:通过上述锻炼,能够增强肺活量及心肺功能,也使人体神经系统、脏腑器官及其外围肌腱、皮肤等得到锻炼,促进了人体健康。从画面人物看,有静坐的也有伸臂的、屈膝的以及抱腿下蹲的。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为研究我国古代养生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晋代著名养生家许逊,通晓气功导引术,提倡应用气功胎息法、导引势,修养精神,稳定情绪,健康身体,延年益寿。他为避晋室之乱,弃官东归,入山修道,活了136岁。
著有《灵剑子》八篇,详尽地介绍了四季导引法,可据个人情况选练,简便易行。据史载有八百多人,坚持练此功法,都得轻身延年之效。
隋、唐时期,导引术得到更大发展,《诸病源候论》中,许多病症都附有导引疗法。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体会的基础上,认为运动比营养、作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导引、摇动肢节等作为养生的重要方面进行了精辟地阐发。他提倡“卧中导引”,动、静兼行。
《千金方》中所收录的《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等,倍受养生者青睐,一直流传至今。
宋、元以后,运动健身的方法有了长足进步,八段锦、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民族体育运动应运而生。
八段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运动健身术。这套体操姿势优美,绮丽多彩,犹如锦缎,八种图势依次连贯,功简而赅,效速而神,故有“八段锦”的美称。
八段锦源于以强身延年、防病治病为目的气功,而这类气功在我国民间已流传了四千多年,宋代洪迈《夷坚志》、曾慥《道枢》首先作出记载,南宋养生家河滨丈人最早绘制了八段锦坐功图。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冷谦《修龄要旨》记述了八段锦的行功要领及行功要诀。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信道家之言,好养生之术,特将八段锦功法编成歌诀,便于记诵,便于流传,练功时,边唱边作,事半功倍,所以,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威力惠及朝鲜、日本。
八段锦合心功、身功、首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肩功、手功、足功、腰功于一炉,使人体腑脏组织都得到锻炼,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寒暑不能侵,灾病不能迍”。
1982年记者走访了湖北宜昌市名老中医林雄成,林老大夫坚持练习八段锦,身健不衰,110多岁高龄,还能诊病疗疾。
由于八段锦运动量不大,又颇具强身益寿作用,人人可练,随时可做,特别适合于脏腑功能衰减、四肢活动不灵的老年及体弱久病之人,故相传至今不衰,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清代光绪初年,一位无名氏又将八段锦导引诀进行改编:“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情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真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清代养生家潘霞以徐鸣峰本为体,参以诸家,将八段锦练功图势或分解,或合并,略加增删,改编为十二段锦,其总诀曰: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揽水津;鼓嗽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相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再嗽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太极拳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养生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健身术,具有很好的防病抗衰效用,自17世纪以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倍受欢迎。
“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者,众说纷纭。
一曰唐代许宣平,一曰宋代张三峰,一曰明代张三峰,一曰清代陈五庭和王宗岳。据史料考证,太极拳的鼻祖是清代陈五庭。
《温县志》载:“崇祯十四年(1641),陈任温州县乡兵守备,明亡,隐居乡里,晚年造拳自娱,教弟子儿孙。其后,陈氏太极拳传到陈长兴时,便传给卖身陈家沟为僮的杨露禅,杨氏改编拳套动作形成杨式太极拳。后来又从杨氏太极拳派生出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其特点是:动作柔和,平稳舒展,动静结合,缓慢连贯,均匀协调,圆活自然。既可抗老延年,又能防病治病。练拳时,腹压有节律的改变,能提高心肌血管的营养,对维持心脏生理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练拳老人在30秒内蹲起20次运动实践后,血压和脉搏的改变在3分钟内有87.5%~90%的恢复正常,而不练拳的人仅22.2%人恢复正常。
国内另有报告,长期坚持练拳者动脉硬化率为35%,不练拳者为46.4%,经常练拳,还可保持“腹实胸宽”状态,有利于维持肺组织的弹性,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还能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得以活动,有助于增强体力,改善骨的血液供给,对保
持脊柱关节正常形态和关节灵活性,延迟骨和肌肉衰老有明显作用。
太极拳防病治病、强身抗老作用已得到雄辩的证明,广州地区老年医学科研协作组,于1979年对省体育场太极拳辅导站120位50~80岁长期练拳的老人,进行医学检查,结果表明,坚持打太极拳能够延缓肌力衰退,保持关节韧带的敏捷灵活,推迟心脏功能减退,降低高血压,改善肺脏功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培养乐观性格。
打开定陵地下宫殿第一人、当代太极泰斗、百岁老人吴图南说:“专心致志地练拳,给我打下了长寿的良好基础。长年来,我天天拳不离手,也就没有生过什么病。”
太极不拘时间,不限地方,不用特殊设备,不需过分力量,老弱相宜,妇孺皆可,外增体力,内固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群众体育运动。
易筋经也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种健身体育运动。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以静止性用力的方式进行锻炼,表面松静自然,实则刚柔相济。
据传,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于南朝宋末从南天竺国航海到广州,后住嵩山少林寺。他在五乳峰石洞面壁打坐九年,殚思精虑研究佛教,后遇慧可,授以《达摩易筋经》、《达摩洗髓经》。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本身。我国古代养生家历来重视劳动在养生中的作用。晋代青牛道士封达君养性的第一条就是:“体欲常劳、劳无过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黄州时,常到田间干农活,以强壮身体,扫除杂念,陶冶性情。
北宋年间,金陵城郊有位男黛玉,17岁了,依然弱不禁风,遍求名医,不见效验。一日,来了个游方和尚秘授仙方,说:“村南紫金山,山高千仞,高山之顶有个灵光宝洞,洞内有普善大佛,须每日登山朝拜,并在山顶高声呼念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一百遍,并且深吸气至小腹,继而用丹田之气呼出,风雨无阻,不可懈怠。病公子依言而行,上山朝拜940日,佛光虽无踪影,但已是红光满面,膀大腰圆,健步如飞了。
劳动能舒展筋骸,流畅气血,调济精神,强身健体,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及老年人,应当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种植花木,洒扫庭院,清洁住室,对身心是大有益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勤于劳作,养生有道,86岁高龄了,仍才思敏捷,挥笔自如。他很重视家务劳动,提倡扫地健身法:“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异。”
陆游还有一种有趣的健身法,即每天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一同游戏:“整书拂几当闲嬉,时与儿孙竹马骑,故此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
常用脑,可防老,曹慈山提倡“学不因老而废”。老人不间断地学习,可防止脑萎缩,大脑不萎缩,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就能保持协调、正常地进行。纵观古今,高年好学而有成就者代不乏人,三国时曹操年老勤学,御军30余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唐代医学大师孙思邈百岁时还在著《千金翼方》。宋太祖赵匡胤,不论是在驰骋疆场的马背上,还是在唯我独尊的皇宫里都嗜书如命。我党老一辈的领导人也是活到老学到老,董必武75岁还在学俄语,读《楚辞》。郭沫若80多岁了,还在著书立说,垂训来兹:“跬步由卑登自高,人生乐趣是多劳,细流不择方为海,粉米团来可作糕。”啊!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日本松泽教授对210名各种职业和年龄的人的脑组织进行X光断层摄影后发现:40岁以下的青中年无著变;40岁以上开始缩小,空洞部分增加,70岁左右脑中空洞部分体比20多岁多2.5倍。经常用脑的人则脑萎缩减少,空洞体积小,常用脑在防老抗衰中有重要意义。
健康的得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顽强的意志,克服贪图安逸的惰性,艰苦的锻炼和流汗,而获得健康的一个最简捷的途径就是走路。
“长寿之路就在足下”。清晨、食后、睡前或闲时,安步当车对健康来说是受用不尽的。
《黄帝内经》主张“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活动形体,条达生气。晋代养生家嵇康进一步指出食后“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其食,则磨胃以腐化。”
《紫岩隐书》还提出以动求静,睡前散步,“入睡时,绕室行千步” ,这样,“行则身劳,劳则思息。”至于散步的方法,古人主张应且行且立,且立且行,不急不躁,安闲自如,切忌边走边说、高谈阔论。
现代研究指出,散步是一种需氧的全身性运动,它不仅使四肢、腰部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而且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平滑肌放松,因此有增强心力、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
步行还能改善肺的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如每小时走3公里,步行1.5~2小时,新陈代谢率可增加48%,而新陈代谢的加强是推迟衰老的重要因素。
散步也是减肥的一种好方法。一般速度的散步每小时消耗能量200千卡,如加快步行的速度,则每小时消耗能量300~360千卡。每消耗3500千卡热量,可使人体脂肪减少1.8斤,在饮食不增加的情况下,隔天走一小时,一个月可减脂肪1.35斤,一年可减少16斤。如果每天走一小时,效果更佳。
散步也是老年人积极休息的好方式。这种活动性的休息有助于代谢物质的消除,增加对疲劳器官的养料及氧气供给,加速疲劳的消除。
轻快的散步还可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治疗神经衰弱、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老年疾患。散步还可观赏大自然的绚丽景色,陶冶性情,心旷神怡,可谓养生学中的千古不传之秘。
古代养生家很少提倡“跑步”。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跑步运动量较大,不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但是,现代国内外的科学家经过许多随访观察和研究,确认跑步对人类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兴奋剂,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不仅适合于青年人,也适合于老年人,是一种较好的防老抗衰方法。
前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专家B·库拉科夫指出:“坚持跑步的人体力和智力明显增长,情绪改善,失眠、冷漠、头痛、易思、忧郁等症状都会消失。
全苏体育科研所对以跑步为主要健身手段的50~7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许多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坚持跑步锻炼者,血压正常,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下降,激素分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得到控制。说明坚持跑步锻炼者比未从事锻炼者的同龄人,健康而又年轻。
按摩,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摄生保健法。按摩通常是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自身或他人的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用以保健和医疗。
按摩不需药物和器械,经济、简便、平稳可靠。对老年保健和康复尤其不可缺少。
据史载,春秋战国时期,按摩术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名医扁鹊在治赵太子的暴疾尸厥时,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于是天下人都称赞扁鹊“能生死人”。
按摩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已有按摩医师和按摩专科,按摩术不仅佳惠国人,而且随着唐代文化的大量传播,于天宝年间,按摩医学传入日本,以后,又传入法国,成为当今欧美按摩方法的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入侵,西学东进,按摩医学湮没不彰,极度衰落,很多宝贵经验已经失传。解放后,按摩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生物学延寿的不断发展,按摩疗法也必将会不断创新和提高。
按摩的作用不外是疏通经络,流畅气血,通利关节,导滞去邪,不仅可以防病治病,而且可以健身延年。宋代的一部医学巨著《圣济总录》指出:“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百节通利,邪气得泄。”
我国的按摩法丰富多彩,有道家、医家和佛家三派。三者各有特色,其中道家源远流长,影响深广。道家重视按摩头面,提倡擦面、摩目、叩齿、按耳;医家则重视按摩穴位,提倡推拿三里、肾俞、涌泉;佛家最重视按摩腹部。由于按摩的部位不同,故产生不同效应,擦头部能疏通阳气,振奋精神;按肾俞、涌泉能补肾固精;推腹部则助消化、通肠胃。
三家之术并重,其效尤宏。
按摩,有主动按摩和被动按摩之分。自己对自己进行按摩的方法称主动按摩,主要用于预防保健。他人对病人施行按摩的方法,称为被动按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
老子按摩法,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按摩法之一。唐代著名医学大师孙思邈恐后世失传,在《千金方》中做了详细记载。
本功法是一种自我按摩法,其特点不是揉搓体表的某个部位,而是通过肢体的各种动作,使身体的各部肌肉得到伸展和收缩,从而使内部的脏器受到按摩。俱有显著的增强脏腑功能和祛病延年作用,所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内功图说》所载“神仙起居法”,也是老年人行之有效的一种自我按摩术,其法至简,其用至宏:“行住坐卧处,手摩腹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烦,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
老年人自我按摩应注意思想集中,情绪稳定,全身放松,避免劳累,节制性生活,健康老年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体弱或多病者可酌情增加或减少,一般应量力而行,由少到多,不可骤增,还要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建立合理的饮膳制度。切忌过饱或过饥时按摩。
(一)五 禽 戏
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华佗,在其医疗和健身实践中创编了五禽戏,因而享有盛誉。五禽戏可以说开创了我国体操健身的先河,在世界上也有开创意义。
华佗五禽戏的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显然是一套以健身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体操运动。
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做全套,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地做某些动作。
五禽戏究竟具体怎么做,《华佗传》中没有详细记载。现在见到的有关五禽戏的说明,最早当推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十二卷所引的晋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的记述了。该书说:“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返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钩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伸缩二臂,各七也”。
具体地说,有人认为,猿功固纳肾气,鹿功增强胃气,虎功扩张肺气,熊功舒郁肝气,鹤功增强心脏及全身功能。可见五禽戏可使五脏得到锻炼。不少坚持练功者,都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把经过整理的五禽戏做法介绍于后。
1.熊  形
预备式:两脚平行自然站立,距离与肩等宽,两臂自然下垂,做3~5次呼吸后,做下列动作。
(1)屈右膝,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2)屈左膝,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抬高;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拘,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2.虎  形
预备式:两臂自然下垂,颈自然竖直,面部自然,眼向前平看,口要合闭,舌尖轻抵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全身放松。
(1)左式:两腿慢慢向下弯屈,成半蹲姿势,体重移于右腿;左脚靠在右腿踝关节处,脚跟稍离地抬起,脚掌虚虚点地;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部两侧,两拳拳心均向上,眼看左前方;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也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一尺左右,体重坐在右腿,成左虚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向里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食指尖。
(2)右式:左脚向前垫半步,右脚随之跟到左腿踝关节处,两腿靠拢,右脚跟稍离地抬起,右脚掌虚虚点地,两腿屈膝半蹲,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撤到腰部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左脚也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距离一尺左右;体重坐在左腿上成右虑步;同时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拳心向里,伸到口前向里身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右手食指尖。
(3)左式:右脚向前垫半步,左脚也随之跟到右腿踝关节处,脚跟稍离地抬起,脚掌虚虚点地:两腿仍屈膝半蹲,成右独立步;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部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如此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3.猿  形
预备式同虎形。
(1)两腿慢慢向下弯屈,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屈。
(2)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之稍跟,脚跟抬起,脚掌虚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左手亦收回左肋下。
(3)左脚往后稍退踏实,翻体后坐,右脚随之亦稍退,脚尖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右手亦收回至右肋下。
(4)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随之腕自然下屈。
(5)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右脚随之稍跟,脚跟抬起,脚掌虚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右手亦收回右肋下。
(6)右脚往后稍退踏实,身体后坐,左脚随之亦稍退,脚尖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左手亦收回至左肋下。
4.鹿  形
(1)右腿屈曲,上体后坐,左腿前伸,膝稍弯,左脚虚踏,成左虚步势。
(2)左手前伸,肘微屈;右手置于左肘内侧,两掌心前后遥遥相对。
(3)两臂在身前逆时针方向同时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注意用腰胯旋转带动。
(4)转若干次后,左腿前迈,上体坐于左腿上,右手前伸,左手护右肘,顺时针方向绕环若干次。如此左右互换。
5.鸟  形
预备式:两脚相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平心静气站立片刻,然后做下列动作。
(1)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举起,并随之深吸气。
(2)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时深呼气。
(3)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举起,并随之深吸气。
(4)左脚前进与右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时深呼气。
(二)八 段 锦
“八段锦”创始于北宋,但操作方法不详。南宋曾慥辑《道枢》中,始有八段锦要诀的记述,即: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安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这套导引术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运动,而且简便易行;各段动作对身体某部分具有的功效也一一说明,因此采用者多。
至明清时期,八段锦又有很大发展,且形成多种流派。现把经后人整理的“八段锦”做法介绍于后。
1.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两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上托,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如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缓缓吸气,然后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下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时配以缓缓呼气。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
2.左右开弓似射雕
(1)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手握拳,食指与拇指成“八”字撑开,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开弓状,眼看左手。
动作(3) 、(4)与动作(1)、(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开弓各四至八次。
3.调理脾胃单臂举
(1)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左臂伸直后,左手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
(2)左手覆掌在身前下落,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动作(3)、(4)与动作(1) 、(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手交替上举各四至八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1)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头颈带动脊柱缓缓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
(2)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
动作(3)、(4)与动作(1)、(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后瞧各四至八次。
5.摇头摆尾去心火
(1)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头像小勺舀水似的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
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作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
动作(2)与(1)同,唯左右相反。如此(1) 、(2)交替各作四至八次。
6.两手攀足固肾腰
(1)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2)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3)上体缓缓向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4)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以两手抵住腰骼部,上体缓缓后仰。
如此反复俯仰四至八次。
7.攒拳怒目增气力
(1)马步柱,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2)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出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倾。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动作(3)、(4)与动作(1)、(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四至八次。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放下,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如此起落四至七次。
(三)太 极 拳
太极拳是一种拳法与导引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它具有动静交融、上下相随、内外协调、神形相济、连绵不断、周身运转的特点,在明清时期已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太极”一词,出自我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所谓太极,是以阴阳环抱的太极图来表示,此图表示宇宙以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人体也不例外,人体要健康无病,也必须阴阳协调,处于不断运动的动态平衡之中,演练太极拳就能达此目的。太极拳历来流传很广,已形成各种不同流派,如陈派、王派、宋派等。追本溯源,实系经过长时期的继承发展、创新而成,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独创。
解放后,国家体委公布了简化太极拳,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兹将各式次序分列如下。
1.起  势
两脚开立:身体自然直立,不可故意挺胸或收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
两臂前平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手指微屈,手心向下,手与肩平,臂同肩宽。
屈膝下按: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下蹲。
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膝相对。眼平视前方。
2.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尖翘起向外撇约四十五度。
丁步抱球: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手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之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左弓步分掌: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
同时,左右手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向外撇约四十五度。
丁步抱球: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同时,左手翻转掌心向下,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之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左弓步分掌:身体右转,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脚跟后蹬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分别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左手放在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右手。
3.白鹤亮翅
(1)转体抱球: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掌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跟步后坐:右脚向前跟进半步,前脚掌着地,随之右脚全掌踏实,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向右转,两手随转体开始向右上左下分开。眼看右手。
(3)虚步分手: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着地,膝部微屈,成左虚步;上体左转成面向前方,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掌心向左后方;左手按至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转体合手:上体微向左转,右手向面前下落,左手翻掌向左上,两手在身前稍合。
转体丁步合手:上体向右转,右手由下向后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肩前,掌心斜向下。眼看右手。
左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右脚尖翘起微向外撇;上体微向左转,两手翻掌,开始划弧。眼看右手。
转体丁步合手:上体继续左转。随即左腿慢慢前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掌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掌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右弓步搂推: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尖微外撇;上体微向右转,两手翻掌,开始划弧。眼看左手。
转体丁步合手:上体继续右转,随即右腿慢慢前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外翻掌由右后向上平举,手心斜向上;左手随转体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于右肩前,掌心斜向下。眼看右手。
左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5.手挥琵琶
(1)跟步后坐挑掌:右脚跟进半步,前脚掌先着地,慢慢全脚踏实,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随重心后移,上体半面向右转;随转体左手由左下向前挑至体前,高与鼻尖平;同时,右手回收到胸前。眼看前方。
(2)虚步合臂:左脚略向前移,脚跟着地,膝部微屈,成左虚步;两臂向里相合,左手心向右,肘微屈,右手合在在小臂里侧,掌心向左,肘亦微屈。眼看左手食指。
6.左右倒卷肱
(1)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托球、右手翻掌,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随着向右
转体,先向右看,再转看左手。
退步推掌: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回收至左肋外侧,掌心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在左腿上,成右虚步。眼看右手。
(2)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托球:左手自左肋外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掌心仍朝上,右手随之翻掌,使掌心朝上。两脚不动,惟用腰徐徐转体带动上肢。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退步推掌:左臂屈肘回收,左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收回至右肋外侧,掌心向上;同时,右腿轻轻提起向右后侧方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在右腿上,成左虚步。眼看左手。
(3)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托球:右手自右肋外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仍朝上;左手随之翻掌,使掌心朝上。两脚不动,惟用腰徐徐转体带动上肱。眼随转体右看,再转看左手。
退步推掌: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回收至左肋外侧,掌心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在左腿上,成右虚步。眼看右手。
(4)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托球:左手自左肋外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掌心仍朝上;右手随之翻掌,使掌心朝上。两脚不动,惟用腰徐徐转体带动上肢。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退步推掌:左臂屈肘回收,左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收回至右肘外侧,掌心朝上。同时,右腿轻轻提起向右后侧方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在右腿上,成左虚步。眼看左手。
转体撤手托球:右手自右肋外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掌心仍朝上;左手随之翻掌,使掌心朝上,两脚不动,惟用腰徐徐转体带动上肢。眼随转体右看,再转看左手。
7.左揽雀尾
(1)转体丁步抱球:身体慢慢向右转。
左手自然下落,经腹前划弧至右胁前,掌心向上;右臂屈肘,掌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回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
(2)转体左弓步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再缓缓全脚踏实,成左弓步;随转体左臂向左上方掤出,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落按于右胯旁,掌心向下。眼看左手。
(3)转体虚步捋:上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翻掌掌心向下,右手翻掌掌心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挥动伸至左肘内侧。眼看左手。上体右转,两手向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后捋,直至右手掌心斜向上,高与肩平,左手掌心向后平屈胸前;右腿屈膝,身体重心放至右腿。眼看右手。
(4)转体左弓步挤:上体左转,右臂曲肘收回,右手向前搭近于左腕里侧,掌心向前;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双手慢慢向前挤出,左掌心向后,右掌心向前,两臂保持半圆形。眼看左腕。
(5)左弓步按: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与左手齐,掌心向下;左手翻掌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两手屈肘回收至胸前,掌心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手腕部高与肩平。
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
眼平看前方;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手腕部高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
8.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右腿屈膝,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后坐右转;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右侧,掌心向前眼看右手;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胁前;左手掌心向下,左臂平屈胸前,两手炮球;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转体右弓步掤:上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再缓缓全脚踏实,成右弓步;随转体右臂向右上方掤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看右手。
(3)转体虚步捋: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之前伸,翻掌掌心向下;左手翻掌掌心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挥动伸至右肘内侧。眼看右手;上体左转,两手向下经腹前向左后上方划弧后捋,直至左手掌心斜向上,高与肩平,右手掌心向后平屈胸前;左腿屈膝,身体重心放至左腿。眼看左手。
(4)转体右弓步挤:上体右转,左臂屈肘收回,左手向前搭近于右腕里侧,掌心向前,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前弓;双手慢慢向前挤出,右手掌心向后,左手掌心向前,两臂保持半圆形。眼看右腕。
(5)右弓步按:左手经右腕上伸出,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掌心向下;然后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两臂屈肘两手收至胸前,掌心向前下。眼平看前方。右腿前弓,成右弓步;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手腕高与肩平。眼平看前方。
9.单  鞭
(1)转体运手扣脚:上体后坐,向左转体,身体重心渐移左腿,右脚尖尽量里扣;两手左高右低随上体向左运转,左臂平举于左侧,掌心向左,右手运到左肋前,掌心向后上。
眼看左手。
(2)转体丁步勾手:身体重心再渐渐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方时变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停于右肩前,掌心向后。眼看左手。
(3)转身左弓步推掌:上体渐向左转,左脚向左侧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臂微屈。眼看左手。
10.左 云 手
(1)转体云手:重心移至右腿,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
左手经腹前向上划弧至右肩前,掌心斜向后。
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右。眼看左手。
(2)小开立步云:身体渐向左转,重心慢慢左移。左手由面前向左侧运转,掌心渐渐向左方;右手由右下方经腹前向左上方划弧至左肩前,掌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眼看右手。
(3)横跨步云手:上体渐向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至右肩前,掌心斜向后。同时,右手翻掌心向右,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4)小开立步云手:上体渐向左转,身体重心渐向左移:最后完全移至左腿;左手由面前随转体向左运转,至身体左侧掌心翻转向左;右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至右肩前,掌心斜向后;右脚移近左脚,相距约10~20厘米,两脚脚尖向前。
眼看右手。
(5)横跨步云手:上体渐向右转,右手随转体向右运转,至身体右侧,掌心翻转向右;左手经腹前划弧至右臂前,掌心斜向后;身体重心逐渐完全移至右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脚尖向前。眼看左手。
(6)小开立步云手,上体渐向左转,身体重心渐向左移,最后完全移至左腿;左手由面前随转体向左运转,至身体左侧,掌心翻转向左;右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掌心斜向后;右脚移近左脚,相距约10~20厘米,两脚尖向前。眼看右手。
11.单  鞭
(1)转体丁步勾手:右手继续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至右肩前,掌心向后。眼看左手。
(2)转体左弓步推掌:上体渐向左转,左脚向左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12.高 探 马
(1)跟步翻掌:右脚向前跟进半步,前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随着右脚踏实上体微向右转,重心落在右腿。
左脚跟渐渐离地;右勾手变掌,两掌心翻向上,两肘微屈。眼看前手。
(2)虚步推掌:上体微向左转成面向前方,左脚略向前移,脚尖点地,膝部微屈成左虚步;右臂屈肘,右掌经耳旁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高与眼平;左臂屈肘,左手收至左腰前,掌心向上。眼看右手。
13.右 蹬 脚
(1)穿掌:上体微右转,左手掌心向上,从右腕背面穿出,双手交叉。眼看双手中间。
(2)弓步开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弓腿成左弓步;两手在迈步的同时向两侧分开,掌心斜向下。
眼看右前方。
(3)丁步合抱:两手自两侧先向下再向上划弧合抱胸前,右手在外,掌心均向后;右脚跟进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前方。
(4)提膝蹬脚撑臂:右腿提膝,脚尖自然下垂,向右前方慢慢蹬出,脚尖回勾,力在脚跟;同时,两臂向右前左后划弧平举撑开,肘部微屈,右臂右腿上下相对,独立腿微屈。眼看右手。
14.双蜂贯耳
(1)收腿落手:右腿小腿收回,右膝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左手由后向上后前下落,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两侧,掌心均向上。眼看前方。
(2)弓步贯耳:右脚向右前方下落变成右弓步。
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拳眼都斜向后。眼看右拳。
15.转身左蹬脚
(1)转身扣脚开手:左腿屈膝,身体重心渐移左腿,右脚尖里扣,上体向左转;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掌心向前。眼看左手。
(2)丁步合抱:重心再移至右腿上,左脚靠近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掌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3)提膝蹬脚撑臂: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掌心均向外。
同时,左脚提出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16.左下势独立
(1)提膝勾手:左腿收回平屈,右掌变成勾手,然后左掌向上、向右划弧下落,立于右肩前,掌心向后。眼看右手。
(2)仆步穿掌:右腿慢慢屈膝全蹲,左腿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膝部伸直,脚尖里扣,脚掌全部着地;上体左转,左手下落经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仆步时身体不要过于前俯。
(3)弓步挑掌: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外扭直,随着右腿后蹬,右腿前弓,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右手在身后,勾尖转向上。眼看左手。
(4)提膝挑掌:右腿慢慢屈膝提起,脚尖自然下垂,成独立势,左膝微屈,同时,右勾手下落变成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挑起,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与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17.右下势独立
(1)落脚转体勾手:右脚下落于左脚前,脚掌着地,然后以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左转;左手向后平举变勾手,右掌随转体经面前向左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向后。眼看左手。
(2)仆步穿掌:左腿慢慢屈膝全蹲,右腿稍提起后向右侧伸出成右仆步。膝部伸直,脚尖里扣,脚掌全部着地;上体右转,右手下落经右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右手。
(3)弓步挑掌:以右脚跟为轴,脚尖向外扭直,左脚后蹬,右腿前弓,左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右转并向前起身;右臂继续向前立掌伸出。左手在身后,勾尖转向上。眼看右手。
(4)提膝挑掌:左腿慢慢屈膝提起,脚尖自然下垂,成右独立势,右膝微曲;左勾手下落变掌,由后下方顺左腿外侧向前挑起,屈臂立于左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右;右手按在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18.左右穿梭
(1)左穿梭转体丁步抱球: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成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
然后有脚向左脚内侧靠拢,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斜方弓步架推:右脚向右前方迈出成右弓步,右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掌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前。眼看左手。
(2)右穿梭转体丁步抱球:身体重心略向后移。
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上,左脚跟进,附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眼看右前臂。
斜方弓步架推: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左额前,掌心斜向上,右手先向右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前。眼看右手。
19.海 底 针
(1)跟步提手:右脚向前跟进半步,前脚掌先着地,随后右脚全掌踏实,身体重心落在右脚上;同时上体微向右转,右手向上提抽至耳侧,掌心仍向右,指尖斜向下;左手经体前下落,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前。眼看前下方。
(2)虚步插掌:上体微向左转至面向前方,右手从耳侧向斜下方插下,指尖向前下,掌心向左,左手向左划弧按在左胯旁,掌心向下;右脚稍前移,膝微屈,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前下方。
20.闪 通 臂
(1)提手收臂:上体微向右转,左腿提起;两手上提,右手至面前,掌心向左,指尖向前;左手提至右手左下方,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上。眼看前方。
(2)左弓步推掌: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徐徐全脚踏实,腿部前弓成左弓步,左手向体前推出,掌心向前,高与鼻尖平,同时,右臂屈肘上举,右手上撑至右额前上方,掌心斜向上,拇指在下。眼看左手。
21.转身搬拦捶
(1)转身扣脚屈肘握拳: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时扣,身体向右后转,然后重心再移至左腿上。与此同时,右手随着转体而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此即“贴身靠近肋下肘”。左掌上举于左额上方,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2)转身撇脚翻拳:向右转体,右脚收回后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翻转撇出,掌心向上:左手下落按在左胯旁。眼看右手。
(3)转体进步搬拦:身体右转,重心移于右腿上,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同时,右拳向身体右侧先翻转内旋,再外施旋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左手随同左脚前迈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眼看左手。
(4)弓步冲拳:左脚全掌踏实,腿部前弓,成左弓步;右拳旋转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微收,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22.如封似闭
(1)穿掌交叉: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掌心向上。眼看前方。
(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右腿屈膝,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两臂屈肘,两手慢慢收至胸前翻掌,落于两肋前。眼看前方。
(3)弓步推掌:左脚踏实,左腿前弓,成左弓步;两手向上向前推出,掌心向前,腕部与肩平,两臂与肩同宽。眼看前方。
23.十 字 手
(1)转体扣脚:向右转体,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开始向左划弧平摆。眼看右手。
(2)撇脚右弓步分手:右脚尖外撇,继续向右转体,右腿屈膝,左腿自然蹬直,成右侧弓步;同时,右手随着转体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肘部略垂,两手掌心向前。眼看右手。
(3)收脚合抱: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左腿,右脚尖随之内扣,待重心完全移于左脚后,右脚轻轻提起,向左收成开立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身体慢慢直立;两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在胸前,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掌心向后成十字手。眼看前方。
24.收  势
(1)翻掌前撑分手:两手翻掌前撑开,掌心向外下,肘部松垂。眼看前方。
(2)落手还原:两手慢慢落于两胯外侧;身体自然站直。眼看前方。
(四)易 筋 经
易筋经,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套健身体育。从字义上讲,易是改变,更换;筋是筋骨;经是书籍、经典,这里引伸为方法。
古人认为:筋是人身经络的组成部分,在骨节之外,肌肉之内,是联结四肢百骸,通行血脉的重要物质。它附于骨,故称筋骨。易筋经就是通过锻炼,使筋骨得到运动,从而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
易筋经的特点: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以静止性用力的方式进行锻炼,松静自然,刚柔相济。
传说这些方法是印度高僧达摩和尚于南北朝时传给少林寺和尚的,以后又由少林寺传入民间。
易筋经历代相传,形成很多流派,其动作、名称也有很大的差异。现仅介绍一种,供易筋经爱好者揣摸、研究。
1.拱手当胸
(1)臂前平举两臂徐徐向前平举,掌心相对,与肩同宽。两臂平直,有向前伸展意。
(2)拱手环抱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松坠,两手徐徐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掌慢慢合拢,指尖朝上,掌根与膻中穴相对。
2.两臂横担
(1)按掌行气两掌心翻转朝下,十指相对,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同时意气随之下沉丹田。
(2)两臂横担两掌同时向左右分开,再徐徐上抬台侧平举,掌心朝上,两臂平直有向左右伸展意,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极远。
3.掌托天门
(1)举臂展目两臂上举直伸,掌心相对,两臂有如打呵欠时的上展意,仰面观天,遥视天之极处。
(2)掌托天门翻转掌心朝上,十指相对,舌轻抵上腭。仰面观天,遥视天之极处。
(3)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
(4)按掌洗髓两掌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意念亦随之向下直达涌泉,将全身之浊气排除尽净。
4.摘星换斗
(1)只手擎天右手臂外劳宫穴贴着命门穴,左手经身体左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上,五指朝右方,松肩直臂,舌尖轻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
(2)俯掌贯气
左掌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舌尖从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
(3)按掌洗髓左掌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意念与上势“按掌洗髓”同。
继续重复上述动作,唯左右相反。
5.倒拽九牛尾
(1)弓步观拳左脚向左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两眼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上体前俯后仰三次后复原。
(2)清虚洗髓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透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直达两脚涌泉穴。
转身一百八十度后动作(3) 、(4)与(1)、(2)相同,唯左右相反。
(5)浃骨洗髓左脚收回与右脚相并。两臂亦同时收回,下垂于身体两侧。两手再从身侧高举过头,继之依俯掌贯气,按掌洗髓(参阅“掌托天门”中动作(3) 、(4))。
6.出爪亮翅
(1)握拳护腰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
(2)双掌前推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展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吸气回收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肋回收,势若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重复动作(2)、(3)推收七次,最后一次时两掌下按恢复原状。
7.拨马刀势
(1)拧身背观右臂屈肘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背部两肩胛间。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脊拧转向右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侧头上观拧身复正,侧头上观,眼神延展极远。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身直气静。
(3)按掌洗髓头颈转正,左掌经顶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意气与3.之按掌洗髓同。
动作(4)、(5)、(6)与(1)、(2) 、(3)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盘落地
(1)下按洗髓两手自身体两侧缓缓向上高举过头,掌心相对,同时仰面观天,眼神延展极远。舌尖轻抵上腭。正头,俯掌,自身前下按洗髓,两掌按至小腹。
(2)马步蹲按屈膝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极远。
(3)掌托千斤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吸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
(4)蹲起按提俯掌屈膝下按,配以呼气。如此反复蹲起三次。
(5)下按洗髓最后一次成马步蹲按时,直膝站起。两手自身体两侧缓缓向上高举过头,掌心相对,同时仰面观天,眼神延展极远。
舌尖轻抵上腭,正头,俯掌,身前下按洗髓,两掌按至小腹。
9.青龙探爪
(1)握拳护腰上身前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
(2)屈身探掌两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右侧,使右腰充分收缩,左腰极度伸展。继而拧腰,上体转向右方,同时左掌向右探伸。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3)围收过膝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右方,经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掌握拳直立,两拳同时提置章门穴。
动作(4)、(5)与动作(2) 、(3)相同,唯左右相反。
(6)浃骨洗髓与5.倒拽九牛尾动作(5)相同。
10.饿虎扑食
(1)虎踞蓄势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经腰间时拳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平,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2)弓步前扑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少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极远。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举拳,沿左腿上提置于腰间,呈仰拳。
其他动作与动作(1) 、(2)相同。如此共扑伸三次。左脚收回。
动作(3)、(4)与(1)、(2)相同,唯左右相反。
(5)浃骨洗髓与第5势倒拽九牛尾中动作(5)浃骨洗髓同。
11.打躬击鼓
(1)手抱后脑两臂展直,自自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2)躬身击鼓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交替轻弹后脑各三十六次。
(3)两边嫣笑缓缓伸腰站直。先向左拧腰侧转,再后右拧腰侧转,往返三次,两脚勿移,腰直且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4)提跟上托身体拧转回复正中后,两手自脑后向上托起,足跟上提,躯体充分舒展,同时吸气。
(5)俯掌贯气同第3掌托天门中动作(3)。
(6)转掌洗髓同第3掌托天门中动作(4)。
12.掉 尾 势
(1)提踵合掌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2)俯仰掉尾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呈合掌。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
弯腰前俯,两手下按至地。
膝不可屈。
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
两手保持交叉状态,直腰,两臂成前平举,不停向后弯腰,继续上举过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三至五次。
(3)左右俯仰在俯身状态时,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腿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
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过头,掌心朝上,仰而上观。
拧腰一百八十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向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外侧。连续左右俯仰三至五次。
(4)并步顿足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按腰转身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至裆平后,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两脚相并,两脚跟起落顿地三至二十一次。
(5)白鸭抖水左脚向左移半步,距离与肩同宽。
两臂自左右侧微抬起,肩、腕、肘放松。全身抖动,若白鸭抖水状。
(五)古代保健按摩法
1.神仙起居法
后周书法家杨凝式写的保健按摩口诀,方法毕备,简单适用。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腹下踞,踞时彻膀腰,背拳摩肾部,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烦,昼夜无穷数,岁久积成功,渐入健康路。
2.老子按摩法
此功法是古代流传民间的一种自我按摩方法。它的按摩特点不是按摩揉搓体表的某个部位,而是通过肢体的各种动作,使身体的各部肌肉得到伸展和收缩,从而使内部的脏器受到按摩。
本法祛病强身,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显著,所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也被历代医家重视。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就有详细记载。
其按摩方法如下:两手按于两肋,向左右侧弯伸各十四次。
两手捻两肋,向左右扭肩十四次。
两手抱头,向左右扭腰十四次。
向左右偏头十四次。
一手抱头,一手托膝,弯曲三次。
两手托住下颏,将头向上托举三次。
一手托住下颏,一手托住膝窝,托头上举,托膝上抬三次。左右侧相同。
两手攀头,全身向下顿足三次。
两手相握,在头上过,左右各三次。
两手交叉,托于心下,然后翻掌,掌心向外推出,再收回到原来的位置和姿势,反复三次。
两手交叉,掌心向内,按在心的部位,反复三次。
曲腕、击肋(轻轻击打),挽肘,左右各三次。
左手向后挽住右肘,向前、后拨伸三次;再用右手挽住左肘,向前、后拨伸三次。
伸开五指,左手挽项三次,再右手挽项三次。
反手扣住膝盖,另一只手挽住肘部,左右各三次。
手摸肩部,从上而下揉按三次。
两手握拳,向前击出三次。
一手拍另一手的手背三次,掌心相对拍三次,手心向下空拍三次。
两手交叉,反复搅动七次。
揉按手指三次。
两手反、正摇动各三次。
两手五指反向交叉,扭动肘部数次,亦可扭动时呼吸十息。
两手向上伸动三次。下顿三次。
两手交叉,举过头顶,左右抻肋十次。
两手握拳,反揹背后,用拳脊与脊背摩擦三次。
两手反握于背后,顺脊柱上下移动三次。
覆手,掌心向下,握住腕部,内、外抖动三次。
覆掌向前耸三次。
覆掌,掌心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横行移动三次。
覆掌,左右、上下伸展三次。
伸左脚,右手握住足尖,左手按住脚背,将脚直上直下活动三次。右脚亦如此三次。前后抻脚三次,左右抻脚三次,前后伸脚三次,直脚三次。
扭胁助三次。
内外振脚三次。
扭肩三次,推天(一手向上推)、托地(一手手心向下按),左右各三次。
左右排山(向左、右推掌)、拔木(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犹加拔树一般)左右各三次。
舒展两手、两膝各三次。
舒脚伸直,反钩、伸手三次。
抻动内脊、外脊各三次。
3.天竺国按摩法
摘录于《千金要方》。
两手相促,扭捩,如洗手法。
两手成相叉,反复向胸。
两手相促,共按胚,左右同。
两手相重,按肋,徐徐捩身,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倚如排山,左右同。
两手抱头,婉转胫上,此是抽胁。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
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举。
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伸脚,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以上十八势,对于老人,每人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
4.延年九转法
以两手中三指按心窝,由左顺摩圆转二十一次。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且摩且走,摩至脐下高骨为度。
以两手中三指由高骨处向两边分摩而上,且摩且走至心窝,两手交接为度。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向下直推至高骨二十一次。
以右手左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以左手右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以左手将左边软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腿夹二十一次。
推毕遂跌坐,以两手大指押子纹四指拳屈。
分按两膝上,两足十趾亦稍钩曲,将胸自左转前由右归后摇转二十一毕;又照前自右摇转二十一次。
前法如摇身向左、即将胸肩摇出,左膝向前,即摇伏膝上;向右即摇出,右膝向前,即弓腰后彻。总以摇转满足为妙,不可急摇,休使着力。
(《颐身集》)
5.十二段锦动功
叩齿一:齿为筋之余,常宜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每叩三十六数。
咽津二,将舌舐上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啯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捷,数以多为妙。
浴面三,将两手自相摩热,热覆而擦之,如浴面之状,则须发不白,即升冠鬓不斑之洁,颜如童矣。
鸣天鼓四,将两手掩两耳窍,先从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去头脑疾。
运膏肓五,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将两肩扭转二七次,治一身诸疾。
托天六:以两手握拳,以鼻收气,运至泥丸,即向天托起,随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气。
左右开弓七:此法要闭气,将左右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两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风邪积气。
摩丹田八:法将左手托肾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后转摸如前法,暖肾补精。
擦内肾穴九:此法要闭气,将两手搓热,向背后擦肾堂及近脊命门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擦涌泉穴十:法用左手抱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左右交换,各三十六次。
摩夹脊穴十一: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统会一身之气血,运之大有益,并可疗痔。
洒腿十二:足不运气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洒七次,左右交换。
(《尊生梦辑》)
6.擦颜面美诀
此诀无论每日早起及日间偶睡,凡睡醒之时,且睁开眼,先将两手大指背相合摩擦极热,随左右手各揩在左右眼皮各九数;仍闭目暗用眼珠转轮左九遍,又向右九遍;仍紧闭片时,即大睁开眼,用左右九转,大除风热,永无目疾。
随后,又将大指背擦极热,即以两手指背趁热一上一下指鼻三十六遍,能润肺。
随后,又将两大指背弯骨按两眼外角边小穴中,各三十六遍;又按两眼之近鼻两角之中,如数,大能明目洞见。
随后,合两掌摩擦极热,即以热掌自上而下顺揩面上九十数,要满面高低处俱到;再甜舌上律液于掌,仍摩擦稍热,复擦面上九十次,能光泽荣颜,不致黑皱。
此诀极简易,任于睡醒时稍迟下床,即可行之,起来觉神清气爽,即妙处也,久行各效俱见(《尊生梦辑》)
7.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
导引按蹻踊身乏起,平身正坐,两手叉项后,仰视举头,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次以手板脚梢,闭气取太冲之气,左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行之无病延年。
捏目四毗 太上三关经云:常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又云:导引毕,以手按目四眦三九遍,捏,今见光明,是检眼神之通,久为之,得见灵通也。
摩手熨目《内景经》云:尝以手按眉后小穴中二九,一年可夜作细书,亦可于人中密行之,勿语其状。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晕,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月精,是真人坐起之道。
紫微夫人曰:仰机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两眉之角是彻视之津梁,鼻下人中是引灵之上房。
俯按山源 紫微夫人云:俯按上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骨中也。……以左手第二指第三指捏两鼻孔下人中之本,鼻中隔孔之内际也,鼻中隔孔之际一名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魂台。捏毕,应叩齿七遍,又以手掩鼻,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手薄神池则邪稍分散,手临魂台则至真守关,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通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云耳。
营治城廓 《消魂经》云:耳欲数得按抑,左右令天数,使人听彻,可谓营治城廓也。
击探天鼓 天鼓者,耳中者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栋击其脑户,尝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无气不集也,宜整之。
按摩神庭 真诰云: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
《太素丹经》云:一面之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之,使热,高人随形皆使极匝,令人面有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谓山泽通气,勤而行之,手不离面仍佳也。
款阳书云:发宜多栉,齿宜常叩,液宜尝蒸,气宜常炼,手宜在面,此五者所谓子欲不死修昆仑也。
上朝三元 《真诰》云:顺手摩发如理栉之状,使发不白,以手乘额上谓之上朝三元,固脑坚发之道也。头四面以手乘顺就法,唯令多也,于是头面流散,风湿不凝。
下摩生门 《黄庭经》云:面部小王对先门,生门者脐也,闭内气鼓小腹全满,以手摩一周天三十六度。
栉发去风 谷神诀:凡梳头勿向北,梳欲得多,多则去风,多过一千,少不下数百,乃令人数之。
《太极经》云:理发欲向王地栉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栉之,于是血液不滞,发根尝坚。
运动水土 《真秘经》云: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
但食毕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良穴,又转手摩肾堂气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水土即脾胃也,自然欲食消化,百脉流通,五脏安和。
8.简化摩腹运气功
(1)方开“摩腹运气功”简介第一:用两手中三指按心窝,从左顺时针圆转摩动二十一圈。
第二:用两手中三指从心窝向下摩动至耻骨处二十一次。
第三:用两手中三指从耻骨处向两边分摩,并沿脐两侧向上摩动,直至心窝两手汇合为止二十一次。
第四:用两手三指从心窝向下直推至耻骨处,往返二十一次。
第五:以脐为中心,用右手从左顺时针绕摩脐腹二十一圈。
第六:以脐为中心,用左手从右逆时针绕摩脐腹二十一圈。
第七:左手大拇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放腰部,用右手中三指从左乳下直推至大腿根部,反复做二十一次。
第八:同第⑦,唯左右方向互易。
第九:推摩完毕后,即取盘腿坐位或正坐位。两手握拳分按于两膝上,两足十趾稍微内曲,将脑部(上半身)自左转前,由右归后,反复摇转二十一次,又照前自右向左反复摇转二十一次,收功。
(2)摩腹运气功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摩腹运气功简便易学,动作柔缓,练习时不受时间、场地等限制,也无任何偏差流弊。
具有调和营卫、宣通经络、舒畅气机,从而达到阴阳平秘的医疗保健作用。它既可达到意气合一,精神内守的宁志要求,又可起到推动谷气得消,气血调达之效益。故最适宜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选用。
适应症:各种胃炎、胃下垂、肠胃神经功能紊乱症、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症、慢性肝炎等。常练此功,还有助于治疗遗尿、尿潴留、尿失禁、遗精、阳萎、早泄等,对于女子痛经、带下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等亦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①练功时可按本人适应条件采取体位,或站立或平卧均可。一般要求解开衣裤,以直接揉摩为宜。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练此功。
②预备姿势,首先应全身放松,集中思想,调匀呼吸,舌顶上腭,意守丹田,然后按顺序进行操作。
③摩腹时必须凝神息虑,动作和缓均匀,摇转上身时不可过快过急,切忌闭气着力。练功后以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④练功期间,由于胃肠蠕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暖气、腹中湿热感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的练功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需作任何处理。初练功者早晚各做一次,三个月后改每日一次,不可间断。
(六)循经按摩法
人体头面为诸阳之会,胸腹为诸阴之会,四肢为阴阳脏腑十二经运行之会,而把上三个部位结合起来进行经络按摩,则可疏通周身经络气血,调和营卫,以达增进身心健康,防治疾病的目的。
1.预 备 功
先静坐3分钟,排除杂念,思想集中练功。然后意气相随,与动作相结合。进行自然按摩。
2.按摩头面部
①搅海——舌头沿上下齿龈,自左至右,再自右至左,运转各8次。待津生时,漱一漱慢慢咽下,意想咽至腹部丹田。
②叩齿——上下牙齿叩动,先叩两侧,后叩前排,各叩8次。
③浴面——两手掌由鼻翼迎香穴按摩至双眼睛明穴,再上擦至印堂穴,两额太阳穴,过两耳再往下擦两项回到鼻翼。
如此上下左右各按摩8次。
④轮睛擦目——双眼睁大看远方,再看鼻尖,一远一近,交替凝视8次。然后用双手指沿眉际眼眶上缘,再擦眼眶下缘8次。
⑤梳发擦头——用两手指自前额梳擦头发至头顶与后项两侧沿颈项下,先梳中间,再梳两侧各8次。
⑥鸣天鼓、擦耳轮——两手掌置于两耳,右中指置左中指之上,然后往下滑弹,可闻如弹鼓之声,弹8次,再将两手掌从耳尖至耳根上下按摩8次。
3.按摩胸腹部
①顺气按摩:自天突至鸠尾,自上而下用手掌按摩8次。
然后以膻中为中心,自左至右作旋转按摩8次。
②理气按摩:用双手掌贴左右肺部,自上而下成八字形按摩胸部8次。
③补气按摩:做完上述两节功后,搓热双手掌,紧贴于左右肺部,数呼吸16次(一呼一吸为一次)。
④摩丹田:以肚脐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中极,自左至右,交替进行。然后,自右至左,用手掌心作环转按摩各8次。
⑤擦下腹:自耻骨处开始,由下至上至肚脐,上下按摩8次。
⑥敷神阙:即肚脐,做完上述两节功后,将双手掌搓热,叠敷于神阙处,如养功般,数呼吸16次。
4.按摩四肢
①按摩上肢:先用右手掌按摩左手,自左手指,手臂外侧循三阳经向上按摩至肩,到胸部,再由胸部沿三阴经按摩至肩、手臂内侧、左手指。然后用左手按摩右手,如此各按摩8次。
②按摩下肢:双手掌自腰部双侧开始,沿足三阳经而下,按摩双大腿、小腿外侧,沿双足外踝至双足背外侧、足趾。
然后自双足心开始,循足三阴经而上,沿双足内踝至小腿,大腿内侧,再按至腹股沟回到腹部,如此上下按摩各8次。
③抖手蹬脚:双手腕上下左右抖动8次,然后双手掌敷贴于腰部,两脚上提向前蹬出,先蹬左脚后蹬右脚,各蹬8次。
④摩劳宫、擦涌泉:先用两手掌擦热,然后以掌心擦摩脚心涌泉穴,各16次。
5.拍丹田、擦命门
以站桩姿势,结合转腰动作,先左后右,以右手掌心拍打腹部丹田,左手手掌背拍击腰背部命门,随着身体左右转动,左右手交叉进行,各拍打16次。
6.收  功
①以站桩姿势,轻闭双眼,双手下垂,手掌心朝里,慢慢举起,过腹、胸、颈项、耳、后至头顶,再慢慢过颜面而下,经前胸至腹部丹田;再用双手往后再往前一挥,环抱于丹田。此动作进行3次。
②然后以意相随,结合提肛收缩,吸气时意想气由会阴吸至腹部丹田,呼气时意想把气呼出丹田。
③意念存想自身周围之气回归于丹田,双手以太极手印置于腹部丹田,静养3分钟,即可结束。
(七)分部按摩保健法
分部保健法是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分部施术而达到健康保健的自我按摩方法。通过自我按摩,能够增强机能,解除疲劳,放松肌肉,提高工作效率。
分部保健法,包括头面部保健、上肢保健、下肢保健、胸部保健、腰部保健、腹部保健、肛门保健、男子性功能保健、小儿保健等。
1.头面部保健
〔动作要领〕两手掩面,由额面部向下经眉、目、鼻、颧、口角等掌摩面部(似浴面状)
10~20次。后以十指微屈,以指腹接触头皮,由前发际向后梳理10~20次,再由头顶向两侧梳理10~20次,再用两手拇指或中指置于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部位,前后弹拨十数次,力量以耐受为度,再由上往下梳理十数次,力量缓和。
耳部保健:两手掌心压于两耳孔,手指置于脑后枕骨部,食指压于中指背上,并由上滑下,叩击头皮30~50次。后以
-- 452
434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两手掌于耳门处一紧一松地按压,借助空气震动耳膜,本人可感有“嗡嗡”声响,操作30~50次。再以两手食指插入耳孔内,堵耳片刻然后松开,顿觉轻松感,操作3~5次。
眼部保健:用左右两手拇指指面分别按在左右眉内侧凹陷的攒竹穴,轻轻揉动30~50次,以痠胀感为宜。然后,用左手或右手的拇、食两指分别按压目内耻上方1分凹陷处的睛明穴,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一挤一按30~50次。再以左右手食指面分别按在目下1寸处的四白穴,感到痠胀时,持续揉动30~50次。
以左右手食指屈曲似弓状,用第二指节的桡侧面紧压眼眶,作自内向外的刮动。先刮上眼眶,再刮下眼眶,重复20~30次,以出现痠胀感为宜。以上各势均要闭目。最后用两手食指压在中指甲下方,以中指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当有痠胀感时,再持续揉动30~50次。
口腔保健:口微闭,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翻动摩擦唇、颊、腭、齿等,待口腔内唾液分泌增加较多时,慢慢咽下。
后上、下牙齿相互叩击50~100次。后含半口水于嘴内,做漱口动作反复十数次,清洁口腔后将水吐出。最后用一只手的拇、食两指捏拿喉结两侧,做上、下、前、后方向的揉推1分钟,口内出现唾液徐徐咽下。
〔作用〕健脑,延缓机能退化,聪耳明目,保护牙齿,防治目疾、耳疾、口腔疾患。
2.上肢保健
〔动作要领〕操作者坐、立位均可。
两上肢自然下垂,关节放松,抖动1分钟,然后手握虚拳,双手交替捶叩对侧上肢,由肩至手腕部各1~2分钟。
以拇指罗纹面紧贴三角肌前缘,作持续按揉30~50次,以出现痠胀感为宜。再以中指罗纹面紧按肩端前凹陷处肩髎穴,作持续按揉30~50次,中指移向后面分别按揉肩井穴、肩髎穴,同时活动肩关节,使手臂作前后方向的上下甩动30~50次。最后用手掌心紧贴肩部并作上下摩擦,以肩部有温热感为宜。
用拇指面和食指面相对揉捏曲池、手三里、尺泽、曲泽,在手三里、少海、小海等穴处用拇指或食指端弹拨,反复进行16~20遍,以有痠麻感为宜。再用掌心紧贴肘部,作上下周围摩擦,以发热为宜。
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并在夹紧指间的情况下,用力拨伸,反复10~20次。再以一手拇、食两指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之,各指交替轮换重复3~5遍。最后两手掌和手背互相摩擦至发热结束动作。
〔作用〕滑利关节,消除疲劳,防治肩、肘、指、腕疾患。
3.下肢保健
〔动作要领〕操作者坐于低凳上为宜。
以双手掌根轻轻拍击下肢,自大腿上部至足踝部3~5遍后,用双手拇指分别点按双侧环跳穴。
以两手掌根紧贴大腿上部,自上两下按揉推进至髌骨部,重复5~10次,以栻胀为宜,再以拇指和食、中指对称用力揉拿小腿部,自上而下3~5遍,以痠胀为宜;随即用拇指端按压足三里和弹拨阳陵泉数次,以痠麻为宜。
操作者正坐搁腿,一手握住足踝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作旋转摇动,前后各20次左右;随即用一手小鱼际部紧贴足心,作快速摩擦,以透热为宜,两足交替进行。
〔作用〕滑利关节,消除疲劳,解除腓肠肌痉挛,防治下肢疾患。
4.胸部保健
〔动作要领〕操作时要求呼吸自然,切勿迸气。
以一手中指面沿锁骨下、肋骨间隙,由内向外,顺序由上而下的适当用力按摩揉动,重点在中府、云门、膻中等穴,各20~30次,以痠胀为宜。再以两手掌按于两侧胸大肌处,旋转揉动,顺、逆时针方向各10~30次。
以大拇指按定腋前,食、中指紧贴腋下作相对用力内收,拿住胸大肌,并适当作提捏动作,一松一紧约10次左右。
用虚掌或空拳在胸部轻轻拍击20~30次后,用手掌紧贴胸前,作由内向外和由下而下的摩擦,以热为度。
〔作用〕宽胸理气,防治胸闷气急、岔气胸痛、咳嗽气喘、咯痰不爽等症。
5.腰部保健
〔动作要领〕以站立位锻炼为宜。
两手握虚拳于腰际大面积捶叩1~2分钟,关于腰际两侧施掌推法由上而下10~20遍。
两手握拳,以拇指掌指关节突起部发贴紧两侧腰眼,用力作旋转按揉30~50次,以酸胀为宜。
操作者作前俯后仰及侧屈腰部旋转活动各20次。
〔作用〕防治腰部损伤及腰痛,强腰补肾。
6.腹部保健
在腹部自我按摩,可间接地牵拉腹内脏器和胃肠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增强,促进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动作要领〕多取卧位。
操作者仰卧于床上,吸气后徐徐吐出,此时,双手相叠压于上腹部,随着呼气而向下腹部掌推,力量透入腹内。重复10~20次,然后以一手大鱼际紧贴中脘穴,另一手按于其上助力,两手协调作顺时针方向缓缓揉摩,时间约5~8分钟。
以两手掌贴紧腹部作颤、振法1分钟后,作由内向外和由上而下的摩擦,以温热为度。
双手交叉抱住膝部,屈髋尽量向腹部压紧,左右侧交替进行,各20~30次。
点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作用〕健脾和胃,防治消化系统疾患。
7.肛门保健
〔动作要领〕坐卧位均可。
每晚入睡前,取一块洁净柔软的手纸或布片置于中指端,对肛门外周按顺、逆时针方向推摩20~30圈,并指揉肛门局部1~2分钟。用力收缩肛门20~30次后,用中指向肛内方向顶按,一顶一松,反复20~30次,用力勿猛。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防治痔疮、脱肛等疾。
〔注意事项〕每次解完大便后,用力收缩肛门20~30次,要注意肛门清洁卫生,常洗澡,勤换内衣,有便秘者需及时治疗。
8.男子性功能保健
〔动作要领〕于晚间睡前或早晨起床前施术,仰卧于床上。
注意保暖。
由鸠尾穴向曲骨穴掌推36次,动作沉缓有力并与呼吸同步。即吸气时手掌收回放于鸠尾穴,呼气时向下推。再以两手掌由鸠尾穴沿两肋弓、腹股沟、阴囊路线掌推36次,亦与呼吸同步。
双手掌于脐周掌揉36圈。以上手法均以热感为佳。
捏拿两侧大腿根部36次后,双手指揉同侧睾丸100次。
再分别捻搓同侧睾丸后精索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度。
一手固定两睾丸,另一手握虚拳捶叩睾丸100次,力量以耐受为度。
双手掌搓阴茎、龟头100次后,一手食、中指夹于阴茎根部,甩动阴茎向前后、左右方向各100次,使阴茎丰满、挺立。
〔作用〕补肾壮阳,防治阳萎、早泄等疾患。
〔注意事项〕如是疾后虚弱,在进行上述手法时要停止性生活100天。进行按摩时,要保持连续性,每天一次,未婚青年不宜进行上述手法。
9.小儿保健
小儿按摩保健即能防病健身,又能促进生长发育。操作简便易学,一般家长及保育员均能掌握。其作用可调节体内阴阳、健脾和胃、行气活血,增进食欲,强壮身体。
〔动作要领〕补脾经200~500次;推三关、退六腑各300次;摩中脘5分钟,摩腹3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双侧足三里各20~50次;按揉脾、胃俞各10次。
轻缓掌摩全部脊背部(由颈后至臂部)
1~2分钟后,点按各椎体棘突,力量适宜,不可过猛。再捏脊5~7遍。
〔作用〕调节阴阳,健脾和胃,行气活血,增进食欲,强壮身体。
(八)气功按摩十八法
气功按摩十六法,是以气功导引配合的一种运动医学疗法,它的适应症广泛,疗效较好,而且方法简单易学。
气功按摩十八法的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疏通气血,使经络畅通、功能恢复,从而使人体的各种器官相互协调,机能趋于正常,达到治愈疾病,健身长寿的目的。
预备功
调姿:头项端正,合眼睑,闭口唇,舌抵上腭,含胸拔背,两手微曲于小腹前,手心向上,手指相对不相接,两脚分开微宽于肩,两膝微曲,脚尖向前,微向内勾,从头到脚节节放松。
调心:心平静,灭杂念,意念集中于脐下丹田位置上,并入腹内1.5寸到2.5寸之间。
调息:通过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做到呼吸时能达到轻柔、均匀的程度,仿佛“春蚕吐丝,绵绵不断”。
按摩法(1)揉发梳头:双手十指分开、微曲,从前发际梳到后发际18~36次。可治疗高血压性头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
(2)双鸣天鼓:两掌心按耳,用食指敲风池穴18~36次。
治疗听力减退、耳鸣、头昏、神经衰弱、健忘等症。
(3)旋指捣耳:以食指尖以轻插至两外耳道口,同时相向内旋,再安然放松,共18~36次。治疗听力衰退、耳鸣、神经衰弱等症。
(4)运目养神:按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双目9~18圈后闭目休息,再睁眼远眺片刻,继之按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双目9~18圈后闭目休息,再睁眼远眺片刻。
对治疗假性近视、眼花、视神经疲劳等均有一定作用。
(5)刮眼明目:用两拇指点按太阳穴,以食指刮上下眼睑各18~36次。治疗视神经疲劳,假性近视,迎风流泪,眼球痛,头痛等症。
(6)捋鼻防感:以两手拇指指关节沿两鼻唇沟上下按摩18~36次。
可治疗鼻炎、上颌窦炎、面神经麻痹和预防感冒。
(7)浴面升华:用两掌在面部上下作旋转按摩18~36次,使面部发热。
对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减少老年性面部皱纹均有一定作用。
(8)叩齿固肾:叩打门、边牙各18~36次。
能预防牙疾、使齿质坚固,咀嚼肌有力,起固齿强肾作用。
(9)搅海吞津:用舌在口腔内搅动18~36次,所生津液分1~3次吞下,意送丹田。助消化、治便秘,有利于防治口腔病。
(10)竖推肩井:用两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围,按摩时腰部随着上肢的摆动自由转动。
对治疗肩背痛、落枕、举臂困难、甲亢等均有一定作用。
(11)横摩胸肋:两掌交叉横摩左、右胸肋各18~36次。
治疗肋间神经痛、胸闷、咳嗽等症。
(12)正反揉腹:两掌相叠用掌心旋转按摩腹部,上至剑突下,下至曲骨穴,正反各18~36圈或至腹部发热。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引起的腹痛、腹泻以及溃疡病、呃逆、便秘、月经不调、痛经、阳萎等。
(13)背搓腰际:用两手心同时按摩两侧腰际各18~36次。对治疗肾炎、腰痛、遗尿、痛经等均有一定辅助作用。
(14)敲打命门:双手握拳,通过自由转腰时用左右拳轮换敲打前后命门。有强肾壮腰,增强胃肠系统的功能,减少胃肠疾病。
(15)按摩上肢:按摩左上肢时用右手手指上至左肩峰,下至左手指,由上向下捋,边捋边转,把手的正反面都按摩到,共18~36次。然后点按曲池、少海、内关、合谷穴,按摩右上肢时方法相同。
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沟通手三阴、手三阳经作用,对治疗抬举困难、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等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16)按摩下肢:先左后右,两手手指分开,自臂部至脚趾向下捋,边捋边转,把腿的前后面都按摩18~36次。然后点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太溪等穴。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沟通足三阴、三阴经作用。对治疗抬腿困难、坐骨神经痛、偏瘫、阳萎、早泄、痛经、月经不调、遗尿、尿频等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17)按摩涌泉:用两掌心分别按摩两涌泉穴和脚背18~36次。或用拳轻轻敲打两脚背。
对治疗失眠、头昏、头痛、癔症等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18)全身拍打: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上肢、下肢作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
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沟通全身经脉,使真气旺盛,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收功松静站立,合眼帘,闭口唇,两手自然下垂,直至轻松舒服为止。
(九)自我按摩祛病法
自我按摩祛病法,是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一定部位进行按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治疗早期或较轻的病症。
并不是所有的病症、所有的患者都可使用本方法。
在使用自我按摩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明确诊断。下列疾病不宜进行自我按摩治疗:心、肺功能不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的腹部疾患,各种骨折,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血液病,烧、烫伤及各种溃汤性皮肤病,结核性关节炎及急性软组织损伤24小时以内,各种恶性肿瘤等。如不了解是否适合于按摩治疗的患者,应请教专科医生进行指导,怀疑有上述禁忌症者,更要谨慎从事。
本部分只简单介绍疾病的自我感觉、体征和按摩治疗的动作要领、所起作用等。若读者需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变化,请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1.头  痛
头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也是一些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病变前兆征象。
〔自觉症状与体征〕①感冒头痛:头痛多单独出现,多为全头痛或前额痛,可伴有轻微发热、打喷嚏、咽干咽痛、流涕、咳嗽及全身不适感,如乏力、关节酸痛等。
②神经衰弱头痛:头痛多无局限,伴有头昏、睡眠不好、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心慌、手颤等表现。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
③缺氧头痛:主要感觉为头痛及周身乏力、恶心欲吐。
④劳累、焦虑头痛:头痛伴乏力,烦躁,长期可有神经衰弱头痛表现。
⑤血管性头痛:头痛多为偏头痛,有跳痛感,常自觉烦躁,每次间歇性发作,痛剧。
〔动作要领〕①端坐凳上,双手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以指端或指面着力,从前发际始向后至头顶部施梳理法30~40遍。
②双手拇指置于眉弓、太阳、风池、率谷穴点揉各1分钟。
③双手掌由耳后向枕后掌推1~2分钟。
④双手十指散开,叩打头皮1~2分钟。
⑤双手交替揪提头发,牵动头皮一揪一松,反复3~5遍。
⑥一侧偏头痛、太阳穴痛,可于痛处着重增加手法强度,点按该侧天窗、天容、完骨穴。
⑦枕部、头顶部头痛,点按风池穴、风府穴。
⑧前额、眼眶痛,点按攒竹、鱼腰穴并配合点按双侧合谷穴。
⑨感冒头痛,点按风池、合谷穴,伴有鼻塞者,点按迎香穴。
⑩神经衰弱头痛,点按心俞、肾俞、足三里、百会、四神聪等穴。
〔辅助练功〕做头面部保健按摩,每天1~2次。
〔注意事项〕①头痛出现时即可施治,一遍效果不佳,可连续或间隙操作数遍。
②原因不明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落  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自觉症状及体征〕自觉一侧颈部肌肉痉挛变硬,局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严重时觉整个肩部都有疼痛感,每以晨起时始发。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以健侧上肢施术。
②点按患侧风池、肩井穴,以酸胀感为度。
③捏拿患部肌肉,并配合弹拔2~5分钟,以本人耐受为度,使局部组织放松。
④在患处施摩、擦、揉等手法,使局部有热感,疼痛减轻。
⑤以拇指点按缺盆穴(患侧),余四指在斜方肌后方相应用力,随之向上捏拿数次。
⑥做颈部的前屈、后伸及环转活动十数次。
〔注意事项〕①注意纠正睡眠姿势及枕头高度。
②避免受凉,可用热毛巾作局部热敷。
3.颈 椎 病
颈椎病为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自觉症状与体征〕颈部甚至肩背部有酸胀、沉重等不适感,经常有落枕的
表现,也可伴有一侧上肢及手指麻木,严重者可伴有肌肉萎缩或无力,经医院检查颈椎有退行性变或确诊颈椎病。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健侧手施术于颈部患处,揉摩1~2分钟。
②如有条索、硬结,于局部指揉并弹拨1分钟。间插推法。
③点按双侧风池、肩井、缺盆穴各1分钟。
④若出现患指麻窜感时,重点捏拿、弹拨及揉颈外侧的前、中斜角肌。
⑤如伴有头痛,加点按该侧完骨、风池穴。
〔注意事项〕①操作时以自身能耐受为度。
②要坚持操作,每天1—2次。
③有条件的可自行进一步做牵引治疗。
4.肩 周 炎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常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
〔自觉症状与体征〕患肩疼痛,尤以夜间为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不同程度的受限,病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以健侧上肢施术。
②掌揉患肩1—2分钟,力求透热入内。
③捏拿斜方肌及腋窝前后的胸大肌,大、小圆肌各十数次。
④点揉患肩各痛点各1分钟,并施以弹拨手法,力量以本人耐受为度。
⑤点按肩井、肩髃髎、肩贞穴各1分钟。
⑥沿肩关节向前臂做捏、拿、揉手法各10遍。
⑦在肩关节周围捶叩1~2分钟。
⑧患侧上肢做上举、外展、后伸及环行绕动十余遍。
〔辅助练功〕借助健侧,作患侧上举、后伸、内收等动作。
①两手相握,由胸前徐徐上举越过头顶,上升至最大限度,坚持片刻然后放下,重复5~10遍。
②双手后背,健手握患侧手并向健侧牵动,幅度由小至大,反复十数次。
若双手不能相握,可借助一木棍或毛巾进行练功。
〔注意事项〕①治疗期间注意患肩的保暖,避免负重。
②可配合热敷、理疗及针灸等疗法。
5.背  痛
导致背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伏案工作者的背痛。
〔自觉症状与体征〕背痛,可呈锐痛、钝痛、持续痛、间歇痛等。伴有酸沉,紧僵等不适。其它症状不明显。
〔动作要领〕①微握拳,用双拳或单拳叩击疼痛部位1~2分钟。
②做扩胸、耸肩、缩胸动作10余次。
③头尽量后仰,放松纵行的肌肉,重复10~20次。
〔注意事项〕①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②注意保暖,可配合热敷及理疗。
6.腰  痛
腰为人体躯干的枢纽,对全身的负重、运动平衡等均起很大作用。腰痛对人体影响很大,应引起重视。适用于自我按摩的病变有:腰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较轻者、棘上韧带损伤、腰筋膜炎等。
〔自觉症状与体征〕腰部酸、沉、胀、痛等不适感,以夜间较重,腰部活动受限程度不等,局部可触及压痛点,以及条索、硬结状结节。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手握空拳在患处大面积捶叩1~2分钟。
②在痛处掌揉及点按各1分钟,并沿脊柱两侧向下至臂部掌推十余遍。以有热感为度。
③对于条索、硬结,要着重采用弹拨手法十数次,并配合点按、捏揉,力量稍重,以耐受为度。
④两拇指分别按压同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绝骨穴,以酸胀为度。
⑤进行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屈及环转等活动各十余遍。
〔辅助练功〕腰痛缓解后,可进行辅助练功,以巩固疗效并锻炼腰肌 力量。
①俯卧后伸 患者俯卧于床上,双手后伸,将头和双腿后伸呈反弓状,仅使腹部着床面,坚持片刻然后放下,重复上述动作5~10次。
②俯卧撑胸 患者俯卧于床上,双手撑于床边,使胸部离开床面,持续片刻后平卧休息1~2秒,再重复5~10次。
③抱腿滚动 患者仰卧于床上,双膝屈曲,双手抱膝使其尽量贴近胸部,滚动身体,持续片刻,然后双腿伸直。重复5~10次。
④仰卧蹬腿 患者仰卧于床上,双腿屈曲朝上,似蹬自行车一样蹬空1~2分钟。
〔注意事项〕①操作时应由轻到重的进行,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②在进行腰痛的自我按摩时,应根据自身病情,排除禁忌症。
7.肋软骨炎
本病多发于二至五肋,可能与上肢用力端物、长期负重有关。
〔自觉症状与体征〕胸部一侧的肋软骨隆起,局部疼痛,每当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胸闷、气短。
〔动作要领〕①患处施掌揉法1~2分钟。
②于深吸气时,由患处向胸内掌按,连续数次,不可用暴力。
③沿肋间隙向侧胸壁施推法十余遍。
④五指并拢,以指甲端着力,施捶叩法,以局部红润为度。
⑤患侧上肢做伸展动作。
⑥以拇、食、中指并拢,在局部一捏一松施啄法,以局部发热为度。
〔注意事项〕①早期治疗效果满意。
②平素应避免负重闪失、受凉等刺激。
8.岔  气
岔气又称急性呼吸肌痉挛,亦称急性胸痛。
〔自觉症状与体征〕胸、背部突然出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疼痛,转侧受限,不敢咳嗽和深呼吸,局部肌肉紧张并有压痛。胸、背外观无异常发现。
〔动作要领〕①在痛处掌揉,1~2分钟。
②痛处轻叩1分钟。
③按压内关、臂中、阳陵泉穴各一分钟,以酸胀为度,并配合深吸气。
④做扩胸、缩胸动作2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在不良姿势下转体、运动。
②避免负重,适当休息。
9.网 球 肘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多发于长期从事前臂旋转动作的人。
〔自觉症状与体征〕肘关节部疼痛,酸困不适,尤以外侧为重,当肘关节伸直时,掌屈腕关节用力向前旋转前臂时,疼痛加剧,肱骨外上髁处有明显压痛和条索状反应物,上肢无力,常不能负重和持握工具。
〔动作要领〕①捏揉肘关节外侧20~30次。
②按压痛点1分钟,弹拨十余次。
③由痛处向手掌方向捏拿数遍。
④患肢置于桌面,由痛点向手掌方向掌推十数遍,有热感为度。
⑤以健肢带动患侧前臂做内、外旋动作,反复20~30次,并做前臂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摇动20~30次。
屈伸肘关节20~30次。
〔注意事项〕①减少患肢负重及扭转动作。
②可配合热敷等疗法。
10.腕关节扭伤
腕关节由于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多且其结构复杂,前臂伸屈肌的肌腱均由此通过,因此扭伤的机会较多,及时进行自我按摩治疗,可以加快康复。
〔自觉症状与体征〕腕部肿胀、疼痛、不敢用力,功能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剧。同时可伴有肿胀,局部明显压痛。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以健手施术。
②用掌根推摩腕部20~30次,并施用揉法1~2分钟。
③用拇指在疼痛较明显的部位指揉法1分钟,力量要适宜,可由轻逐渐加重。
④由前臂向手指处掌揉和施用理疗5~10遍。
⑤用健手帮助患腕行伸屈、旋转活动10~20次。
⑥用健手捏住患侧手指并带动手腕进行抖动20~3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腕部负重及扭转动作。
②经常发生腕关节扭伤者,可在劳动之前戴护腕进行保护。
11.手指挫伤
手指挫伤多发生于用手工进行操作的体力工作者和球类运动员。由于指间关节的外围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因此受
-- 47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54
伤之后恢复缓慢。
早期进行自我按摩治疗,有助于尽快康复。
〔自觉症状与体征〕受伤的关节局部肿胀不适,指关节明显粗大,屈伸活动受限,常不能握拳等。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用健手施术。
②用拇指推摩患指关节20~30次。
③用拇指、食指搓捻患指1~2分钟后,用力拔伸受伤的指间关节,反复数次,以有弹响为佳。
④用健手帮助患指进行屈伸、环绕动作10~20次。
⑤用健手捏住患指进行上下抖动1分钟。
〔注意事项〕①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②可配合热敷、理疗等方法治疗。
12.腱 鞘 炎
腱鞘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变,多因职业劳损和长期受寒凉刺激而引起。指、腕、踝、趾处均可发生。由于拇指和腕部活动量较大,固常以拇指和桡骨茎突腱鞘炎多见。
〔自觉症状与体征〕①拇指腱鞘炎 患指疼痛,屈伸活动受限,屈患关节时可发生弹响。在掌指关节掌侧有局限性压痛,并常可摸到米粒大小的结节。
②桡骨茎突腱鞘炎 桡侧腕关节处疼痛明显,重者可感觉整个前臂及腕部不适,拇指活动时症状加重,腕部桡骨茎
突处有压痛,可见并可触及小结节。拇指及腕部活动受限。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健手施术。
②用拇指指揉患处1~2分钟。
③对整个腕部及拇指进行搓揉1~2分钟。
④在压痛点部位进行点按并指揉1~2分钟后,行弹拨手法1分钟。
⑤以健手带动患侧腕关节作背伸、掌屈、侧屈及腕部环绕动作10~20次。
⑥作拇指的屈伸、环绕动作10~2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寒凉刺激。
②配合药物外敷或局部封闭治疗。
13.腹股沟处软组织捩伤
本病是指腹股沟韧带、肌腱的扭伤和拉伤,常见于中年妇女,多因行走跌倒,蹬突踢物,大腿过度外展等原因引起。
〔自觉症状与体征〕腹股沟部肿胀、疼痛牵及下肢不敢用力,下肢外展、外旋时疼痛加剧。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的筋结,压痛明显。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于床上。
②用拇指按揉伤处20~30次,力量适宜,可由轻渐重地进行。
③用掌根进行腹股沟处的掌根揉法20~30次后,行掌擦法,方向自上而下可沿腹股沟方向进行,以透热为度。
④用拇指在压痛部位施按压法1分钟,并弹拨痛点1分钟。
⑤捏拿大腿内侧肌肉5~10次。
⑥做髋关节的内旋、外旋及摇动各15~3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跑跳等不利于恢复的动作。
②适当卧床休息。
14.股内收肌损伤
股内收肌包括内收长肌、内收短肌、内收大肌、股薄肌等。其损伤多为单侧,以青年男性多见。
〔自觉症状与体征〕患侧大腿前内侧疼痛,可同时伴有紧扯感,触之压痛明显,并有条索状感觉,每于大腿外展及快步行走时疼痛加剧。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施术。
②沿患侧腹股沟向大腿的前内侧至膝关节掌揉1~2分钟。
③用拇指或食指在局部痛点指揉1~2分钟,并行弹拨手法1分钟。力量以耐受为度。
④用双手于患侧大腿搓揉1~2分钟。
⑤用掌擦法于患侧大腿1~2分钟,以透热为度。
⑥运用滚法1分钟后,捶叩患处1分钟。
〔注意事项〕
①治疗期间,注意适当休息。
②于各种运动前,应先作好准备活动。
15.髌骨软化
髌骨软化又称髌骨劳损,是一种常见的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运动员、舞蹈演员及长期从事半蹲位工作和膝关节反复做屈伸动作者。
〔自觉症状与体征〕膝关节不适,酸胀无力,并出现疼痛,上楼梯时加重,有磨擦样疼痛。其疼痛特点是半蹲位痛,单腿支撑痛,运动初期痛,活动片刻疼痛缓解。髌骨下缘压痛明显,股四头肌萎缩,一般无活动障碍。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患肢伸直,肌肉放松。
②用拇指或食指按压患侧鹤顶穴、膝眼穴、足三里穴各1分钟。
③于膝关节处掌揉1~2分钟,力量可逐渐加重。
④双手于膝关节处捶叩1分钟。
⑤双手大拇指分别置于髌骨上、下端,往返推动髌骨数次。
⑥屈伸活动膝关节20~3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负重及下蹲动作。
②在季节变换时注意膝关节处保暖。
16.膝关节骨质增生
膝关节骨质增生又称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是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的常见病。
〔自觉症状与体征〕初期自觉膝关节疼痛、僵硬、酸沉无力,关节内有磨擦音伴麻木等关节不适感,逐渐感觉下肢屈伸不利、行走不便、下蹲困难等功能障碍,有的伴有关节局部肿胀,X线检查对于本病有突出的诊断价值。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患肢伸直。
②在膝关节的周围大面积掌揉2~5分钟,有热感为佳。
③用拇指拨揉关节周围的痛点处20~30次,并按压血海、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各1分钟。
④推动髌骨向上、下、左、右方向各活动20~30次,力量以耐受为度。
⑤向膝关节上下两端掌推10~20次。
⑥双手搓揉整个膝关节1~2分钟。
〔注意事项〕①平素坚持散步、慢跑动作,以屈伸膝关节。
②活动膝关节肘,用力应适当,不可粗暴。
17.腓肠肌痉挛  俗称腿肚子转筋。
〔自觉症状与体征〕多表现在睡眠当中,小腿肚突然抽筋样疼痛,局部隆起,下肢不敢伸直,多从睡眠中痛醒。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多在发作时自行施术。
②将踝关节背屈,同时用手向上用力扳动足趾,抽筋疼痛即可缓解。
③用手捏拿小腿后侧肌肉5~10次,并用手掌自腘窝向足跟方向做推法5~10次。
④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委中、承山、昆仑、太溪等穴位各1分钟。
⑤做踝关节的背屈、跖屈活动5~10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小腿部着凉。
②适当的锻炼身体,避免过度疲劳。
18.疲 劳 足
疲劳足,是指因过度疲劳而引起足部不适而言。自我按摩,可以加速症状消失。
〔自觉症状与体征〕轻者足部酸困胀乏不适,重者可出现疼痛、胀麻等感觉。
有人有充血、发水泡等现象。
〔动作要领〕①对整个足底部进行轻缓掌摩2~3分钟。
②对疼痛明显处指揉1分钟。
③对足底、足背分别掌推10余遍。
④施用握法,由近端到远端足趾顺序进行5~10遍。
⑤活动踝关节,做背屈、跖屈动作10~20次。
⑥双手搓揉足部1分钟。
⑦捶叩足底10余遍。
〔注意事项〕①晚上睡前热水泡脚10分钟。
②行走时注意适当休息。
19.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为一种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由于附着于足跟骨节上的肌腱受到长期的刺激而产生变性、钙化和跟骨的骨质增生,常可引起足跟痛。
〔自发症状与体征〕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每以久坐或晨起时疼痛,活动后可缓解。足跟内侧有一明显的痛点,并有筋结样反应物。
〔动作要领〕①以指揉或掌揉足跟部20~30次。
②微握拳,叩捶足跟20~30次。力量适宜,以能耐受为度。
③用拇指按揉足跟痛点1分钟。
④指揉并点按承山、三阴交、太溪、照海穴各1分钟。
⑤自动活动踝关节20~30次。
〔注意事项〕
①配合脚踩圆木棍做前后的滚动。
②每晚热水泡脚并用醋熏洗足跟部。
20.感  冒
感冒俗称“伤风”
,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
〔自觉症状与体征〕有头痛、发热、无汗、怕冷、四肢酸痛、鼻塞流涕或伴有咽喉疼痛、口干等表现。
〔动作要领〕①用食指或中指指擦鼻翼两侧2~3分钟,以发热为度。
②用小鱼际擦两侧风池穴,以发热为度。
③用双手食、中、环指或掌根相对揉头部两侧太阳穴20~30次。
④用指指按压两侧太阳、迎香、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⑤用双手食指中节自内侧向外侧推擦眉弓20~30次。
⑥双手指间及掌指关节微屈呈爪状,以指端着力,由前发际向脑后枕部至后际叩捶2~5分钟。
〔注意事项〕①避风寒刺激。
②配合使用治疗感冒的药物。
21.失  眠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早醒等。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非器质性失眠,早期采用自我按摩进行调节改善,有助于缓解病情。
〔自觉症状与体征〕入睡困难,心烦意躁,即使入睡也睡不实,多梦,易醒;久之伴有头昏,头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动作要领〕①仰卧床上施术。
②双手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以指端或指面着力,从前发际始向后至头顶部梳理20~30遍。
③双手十指散开,叩打头皮1~2分钟。
④闭目,以食指中节着力,由重而轻推擦眉弓,配合默念100次。
⑤点揉中腕、关元、气海各1分钟。
⑥用轻手法旋推腹部,配合呼吸并默念100次。
以上手法反复操作3~5次。
〔注意事项〕①睡觉以前用热水泡脚。
②默念时应伴随操作心中记数,切忌出声。
③睡前及醒时进行自我按摩操作。
22.牙  痛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以智齿冠周炎、牙周炎、龋齿而致牙痛为多见。
〔自觉症状与体征〕牙痛难忍,可伴有牙龈红肿,影响正常咀嚼。对着镜子观察,牙周炎患者可以发现局部牙龈肿胀以及分泌物,龋齿患者可见病牙上有小孔洞并且口腔有异味感。
〔动作要领〕①点按合谷穴(下牙痛)1分钟,力量由轻渐重。
②点按下关、颊车穴(上牙痛)1分钟,并配合指揉。
③按揉双侧太阳、颧髎穴各1分钟。
④做上下牙齿叩击100次,力量由轻渐重,以耐受为度。
〔注意事项〕①勤用盐水漱口。
②少吃糖类食品。
23.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及舌面上的小溃疡。
〔自觉症状与体征〕口腔粘膜或舌面疼痛不适,受热及受到摩擦后疼痛加剧。
对着镜子观察,可见口腔粘膜或舌面上发生溃烂凹陷,溃疡面呈灰白色。重者影响说话、进食。
〔动作要领〕自我按摩不是用手直接按摩,而是借助牙刷进行。先用清水漱口后,用牙刷在溃疡处反复刷摩十数次,然后再用清水含漱干净。每日3~5次。第一次刷摩时疼痛较重,而后便可逐渐适应。
〔注意事项〕①刷摩时,应轻柔,避免过重刺激。
②若溃疡伴有全身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4.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气管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及烟尘化学性刺激气管粘膜而引起;慢性气管炎可由急性气管炎转化而成。
〔自觉症状与体征〕①急性气管炎 喉痒、咳嗽有少量粘痰或稀薄痰并伴有废乏、头痛、背部酸痛等。
②慢性气管炎 咳嗽痰多,久病不愈。
〔动作要领〕①用手掌推摩胸肩部20~30次。
②揉胸及肩部20~30次。
③点按中府、尺泽、孔最、鱼际各1分钟。
④提捏颈部喉结处20~30次。
⑤用拇、食指按揉喉结2~3分钟。
〔注意事项〕
①平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②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
25.高 血 压
正常人的血压为舒张压60~90mmHg(8kPa~12kPa),收缩压90~140mmHg(12kPa~18.6kPa)。
40岁以后每10年收缩压增加10mmHg(1.3kPa)。
凡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正常值的高限以上者,称之为高血压。
〔自觉症状与体征〕头晕、头胀、耳鸣、颈项僵硬、烦躁或伴心慌、失眠。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
〔动作要领〕①由两侧太阳穴处指揉半分钟。
②点揉风池穴半分钟,力量均以酸胀为度。
③捏拿项部1分钟。
④按揉两侧人迎穴各1分钟。
⑤双手十指散开,叩打头皮1—2分钟。
⑥点按曲池、内关、足三里、涌泉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
②饮食应清淡,不要过饱或过饥。
26.低 血 压
本病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正常数值,即收缩压<90mmHg(12kPa),舒张压<60mmHg(8kPa) ,亦称血压低。
〔自觉症状与体征〕头昏、头胀、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周身乏力等。
〔动作要领〕①用手臂推摩胸腹部20—30次。
②用拇、食、中指捏提素髎、中脘各1分钟。
②按压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②手法应柔和、宜持久,忌用暴力。
27.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突然发作的一种异常迅速而规则的心律。心率每分钟可达150~220次,常与精神过度紧张有关。
〔自觉症状与体征〕发作时感觉强烈的心悸、胸闷和头晕,甚至恶心、呕吐。
脉搏快而规则。
〔动作要领〕①用手的掌根部或指端推摩头颈部,每侧操作20~30次。
②按压内关、巨溯、膻中、公孙穴各1分钟。
③指揉涌泉穴1分钟,并掌擦足心30次。
〔注意事项〕①适当休息,避免精神紧张。
②若发作频繁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28.冠 心 病
本病是中、老年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自觉症状与体征〕常觉心前区闷胀,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伴有心慌、气短、四肢厥冷、周身乏力。甚至可发生休克、心衰以至猝死。
血压下降,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T波等明显改变。
〔动作要领〕冠心病的自我按摩应在没有发生心绞痛的前提下或心绞痛缓解后进行。
①用手掌根部推摩胸部20~30次。以左侧为重点。
②大声咳嗽2~3次。
③用手捏拿胸部及肩部肌肉20~30次。
④按压巨阙、神门、阴郄、内关、公孙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戒烟酒。
②适当做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29.膈肌痉挛
本病又称“呃逆”
,多因饭后感受寒凉、进食急促等原因引起。
〔自觉症状与体征〕突然发作,呃逆声连续不断,以至影响说话、吃饭及睡眠。
〔动作要领〕①用掌根沿胸腹部横行方向推摩20~30次。
②按压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支沟穴各1分钟,配合呼吸。即吸气时向下按压,呼气时停止不动,保持压力。
以上手法反复操作3~5次。
〔注意事项〕①避免饭后当风,饮食过急等不良习惯。
②可配合中药及针灸治疗。
30.胃  痛
胃痛,俗称“心口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胃脘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等患者。
〔自觉症状与体征〕①胃寒痛 上腹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
②伤食痛 上腹胀痛,嗳气作呕,重者上吐下泻。
③溃疡病胃痛 上腹有节律性疼痛,胃溃疡多在进食后1~2小时发作。十二指肠溃疡在饭后2~4小时发作,进食后,可得到缓解。其疼痛多为隐痛、胀痛、灼痛,并有嗳气、吞酸、饥饿感等现象。胃溃疡的压痛点多在上腹部偏左,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多在上腹部偏右。
〔动作要领〕①患者仰卧床上,双手相互摩擦至发热后,置于疼痛部位,按压1—2分钟。
②全腹掌摩1—2分钟。
③上腹部掌揉1分钟。
④旋振颤法于全腹部1~2分钟。
⑤点按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穴各1分钟。
⑥按揉公孙、内关、三阴交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注意调节饮食,忌暴饮暴食。
②治疗时每间隔1小时自我按摩一次,至疼痛缓解止。
31.急性肠胃炎
本病以夏秋季多见。
〔自觉症状与体征〕突然发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大便呈稀水样,每日可达数次,伴有头晕、怕冷、全身无力。
〔动作要领〕①两掌心相互摩擦至发热,用手掌在腹部脐周围沿顺时针方向推摩50次。
②提捏腹部皮肤,以腹内有热感为佳,操作1~2分钟。
③按压水分、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注意饮食卫生,吃些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②不宜吃生冷、刺激性强、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③自我按摩时宜在皮肤上直接进行。
32.腹泻(五更泻)
此病常见于老年人,又称“鸡鸣泻”。
〔自觉症状与体征〕每在黎明前脐下疼痛,肠鸣即泻。
泻后即感腹部舒适。
病程较久,伴有头晕眼花、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等。
〔动作要领〕①用手掌在小腹部做环形的推摩45~50次。
推摩前须先搓热掌心,直接在皮肤上操作。
②提捏腹部皮肤1~2分钟。
③点按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以上手法,早晚各操作1次。
②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33.便秘及腹胀
便秘及腹胀,是因肠管蠕动减弱,肠内粪便及气体不能通畅排出所致。
凡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泄不畅者,即视为便秘。
〔自觉症状与体征〕①排便时间延长(多达两天以上),排便困难,排出的粪便质地坚硬、干燥,有时可呈“羊粪蛋”状。
②便秘日久者,可出现明显腹胀,伴有嗳气、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烦躁等。
③腹鼓拒按,叩诊呈鼓音。
〔动作要领〕①患者仰卧,由上腹部向下腹部掌推30次。力量深沉,以热感为佳。
②先由左向右平行掌推腹部30遍,反之30遍。力量亦要深沉,以耐受为度。
③沉脐周环行掌揉1~2分钟。
④依右下腹→右上肤→左上腹→左下腹方向,掌推30次。
⑤点揉水分、下脘、建里、水道、归来穴各1分钟。
⑥全腹运有振、颤法1~2分钟。
⑦提捏全腹1~2分钟,以腹内热感为宜。
⑧重复动作④。
〔注意事项〕①习惯性便秘者,应合理搭配蔬菜、水果、杂粮等。
②腹胀者不宜进食产气食物,如包子、水饺等。
③本手法对肠炎、腹泻等亦有效果。
34.浅 冻 伤
冻伤是寒冷侵袭人体所引起全身或局部机体的损伤,多发生于高寒地区。浅冻伤好发于身体薄弱部位,如耳廓、耳垂、鼻尖、手指、足趾、足后跟等处。
〔自觉症状与体征〕初期局部发冷,有针刺样疼痛,而后有发痒,皮肤发红以及轻度肿胀。
〔动作要领〕①对患处轻缓掌揉或指揉1~2分钟。
②对患处搓捻1~2分钟,有热感为佳。
③以患部为中心向上、下方指推十余遍。
④对耳廓、耳垂、鼻尖处的冻伤部位进行快频率的捏拿、一捏一松,促进血液循环。
⑤对手指、足趾的冻伤部位进行拔伸,并帮助进行屈伸活动。
〔注意事项〕①对于较重的冻伤,如已出现水泡、坏死等现象者,不属于按摩适应症,应尽快去医院诊治。
②注意保暖,以防加重冻伤。
35.创伤瘢痕
创伤瘢痕,是在各种创伤之后皮肤组织于修复愈合过程中形成的新生组织。按摩疗法对一些较轻微的瘢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瘢痕组织的弹性,恢复光洁度,有助于伤口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自觉症状与体征〕除患处瘢痕形成外,较轻者一般无特殊感觉。大而深的瘢痕组织形成后,在局部有紧张感,活动不灵活。关节部位的瘢痕形成,可使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于天气变化时出现酸痛、跳痛等不适感。
〔动作要领〕①根据瘢痕形成的具体情况,在按摩时其力量强度要以本人耐受为度,避免力量过重而造成新的皮肤损伤。
②在瘢痕处大面积掌揉或掌摩1~2分钟。
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③对于凸出的瘢痕索条,运用指揉、指推十数遍,力求发红、发热为佳,但要逐步加力,不要操之过急,以免损伤组织。
④由瘢痕四周向瘢痕中心掌推十数遍。
⑤再由瘢痕中心向四周掌推十数遍。
⑥捏拿瘢痕组织5~7遍。
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争取将局部皮肤揪起,以增加其弹性及松弛度。
⑦重复掌揉局部1分钟,以感觉舒适放松为度。
⑧如是关节部位的瘢痕,可做该关节的伸、屈动作10~20次,尽量用力,但不可粗暴。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要逐渐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以求恢复关节功能。
⑨于瘢痕组织处捶叩1分钟。
⑩施予指推手法1分钟。
〔注意事项〕①尽量在瘢痕愈合后早期进行自我按摩治疗。
②按摩最好先用热水浸泡瘢痕部位以后再施手法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
36.痛  经
凡在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出现阵发性的小腹疼痛者,称为痛经。
〔自觉症状与体征〕行经前或经期下腹疼痛,并牵涉腰部酸痛两乳胀痛,行经不畅,重者可疼痛剧烈,并有恶心、呕吐、头晕、手足发凉。月经过后疼痛自然消失。
〔动作要领〕①自我按摩应在月经期前一周进行为好,也可在小腹部开始疼痛时进行按摩。
②用手掌揉摩小腹部20~30次。
③用手掌揉摩腰骶部、大腿内侧20~30次。
④捏提小腹部1分钟,以小腹部温热为宜。
⑤按压血海、三阴交、关元、劳宫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①注意经期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寒冷。
②适当休息,劳逸适度。
37.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俗称“闹奶子”。本病易发于初产后的哺乳期妇女。
〔自觉症状与体征〕初期多见乳房胀痛,局部出现红肿,于乳房内可触及硬结存在。并伴有体温升高。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或卧位施术。
②围绕乳房外周掌揉20圈。
③如有硬结,可于局部指揉1分钟。
④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推挤十余遍。
⑤点按乳根穴1分钟。
⑥重复动作④,力求将乳汁排除干净。
〔注意事项〕①妇女怀孕5个月以后,经常用温水擦洗乳头,增加乳头的韧性,以防止皱裂。
②于分娩前数天,由乳根向乳头方向推挤揉捏,如有奶汁即将其排空。
③分娩后,如果乳头处有皲裂存在,应停止哺乳,并注意乳头处的清洁卫生。
38.近 视 眼
近视眼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用眼不当所造成。
〔自觉症状与体征〕以视远物模糊不清、视近物时仍正常为其特征。
〔动作要领〕①双手食指中节沿眉弓由内向外分刮十余次。
②双手食指中节沿下眼眶由内向外分刮十余次。
③按揉两侧太阳穴半分钟。
④点按并揉睛明、承泣、四白、攒竹穴各1分钟。
⑤闭目,隔着上眼皮轻揉眼球片刻。
⑥闭目,做眼球自主运动1分钟。
〔注意事项〕①消除不良用眼习惯。
②在自我按摩前,应先将双手洗净,避免将细菌、脏物送入眼内引起感染。
③配合自我按摩每天远眺10分钟,多看绿色。
39.枕大神经炎
枕大神经炎又称枕大神经痛。
〔自觉症状与体征〕常为单侧发病,表现为一侧颈后根至外耳上方之间的区域出现刺痛,或阵发性跳痛。疼痛可向前额放散,稍触之即有刺痛及不适感。
〔动作要领〕①掌揉痛区1~2分钟,力量由轻逐渐加重。
②点揉风池、率谷穴各1分钟,力量以耐受为度。
③沿疼痛走行方向指推10~20次。
④揪提局部头发,一揪一提,反复10~20次。
⑤五指散开,叩打头皮1分钟。
〔注意事项〕①治疗期间头部要保暖。
②本病自我按摩手法要求力量较重,因此,在操作时应注意柔和,不可粗暴。
40.末梢神经炎
末梢神经炎是一种发生于四肢末端的周围神经病变。
〔自觉症状与体征〕手指、足趾乏力、发僵,逐渐可出现肌肉萎缩,四肢末端有触电感。可感觉病变部位有“蚁行感”、“针刺感” 、“触电感”等异常感觉,呈“手套状”和“袜子状”分布。
〔动作要领〕①(以双手为例)双手掌互相搓擦1~2分钟,以有热感为度。
②分别掌揉手背、手腕处1分钟,有热感为度。
③由肘部向手指端掌推10~20次,手掌、手背侧都要推到。
④分别搓捻手指,并逐个拔伸手指。
⑤做伸指、屈指活动1~2分钟。
〔注意事项〕①保护四肢末端,避免寒凉刺激。
②因患部感觉迟钝,要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损伤皮肤。
41.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症。
常因腰部外伤,腰腿过度疲劳以及大腿受风着凉所致。
〔自觉症状与体征〕多为单侧,自感大腿前外侧感觉异常,皮肤麻木发凉,可出现蚁行感和疼痛。每于站立、行走时可加重症状。
〔动作要领〕①患者坐位,下肢伸直,先掌揉患处1~2分钟,力量稍重,发热为佳。
②由股外侧向膝部掌推1~2分钟,以有热感为度。
③局部施以法1分钟。
④用手提捏患处皮肤20~30次。
⑤双手搓患侧大腿1分钟。
⑥用手掌在患处进行拍打50次。
〔注意事项〕①治疗后注意休息,避免着凉。
②避免大腿受到长期裹压,少穿牛仔裤。
(十)自我按摩健美法
自我按摩健美法,是由锻炼者自己在身体一定部位上按摩操作,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从而达到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体液代谢平衡,促进新陈
代谢的一种美容和健身的方法。
1.面部健美
面部的健康不仅体现了仪表美,而且反映了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及内脏机能,表现一个人的活力朝气和精神状态。
因此面部是人体健美的关键部位。面部健美法操作简单。通过长期的自我按摩,可以减少皱纹,防治面部雀斑,延缓老年斑的出现,并可改善粗糙皮肤,增进人体健康,使面部红润光洁,呈现出青春的活力。
〔动作要领〕①两手掌心相互摩擦,使其发热,然后双手放于颜面部、头额部等处稍用力摩擦,使面部有微热感,如此反复操作3~5次。
②于额头处水平方向掌摩1分钟,以有微热感为佳。再由两眉之中向上发际内掌推10~15次。
然后再于额头处掌揉片刻。
③用双手食指中节由眉的内侧向外侧施推法10~15次后,由两眼外角向鬓角处掌推30~40次。
④指揉眉、上眼睑、太阳穴等部位各1分钟。
⑤于鼻梁两侧纵行指推30~40次,再以两手掌小鱼际由鼻两侧向面颊外侧掌推10~15次。
⑥用双手掌搓两耳部5~10次后,指揉耳廓1分钟。
⑦点按并揉睛明、承泣、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攒竹等穴位各1分钟。
⑧重复①的手法,力量稍重,有热感为度。
〔注意事项〕①平素要保持面部清洁。
②注意合理膳食,既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又要富含维生素。
③洗脸不宜过勤和使用刺激性较大的香皂,可适当选用一些美容、护肤膏类物品。
2.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官组织。从审美观点看,眼睛的作用要占五官之首。
经常的自我按摩,可以增强眼睛的神韵,预防眼疾、保持视力、减少眼周皱纹及眼睑松弛是美容的重要环节。
〔动作要领〕①闭目,两手掌心相互摩擦至发热,然后双手掌心轻摩上下眼眶部位,以微热感为宜。如此反复操作3~5次。
②用双手食指中节沿上、下眼眶分推20~30次。
③指揉双侧外眼角及下眼睑各1分钟。
④用中指指面轻擦上下眼睑各1分钟。
⑤点按睛明、攒竹、承泣、四白穴各1分钟。
⑥做“怒目”
(即使劲瞪眼)动作片刻。
⑦双眼球做环绕动作,上视、下视、左视、右视各10~20次。
〔注意事项〕①患眼疾时停止操作,以免加重病情。
②每次操作前应先洗手。
③手法易轻柔,不可操作过猛,以免误伤角膜。
3.乳房健美
乳房,是女子身体曲线中引人注目的部位,是青春女子成熟与否的标志。
对于乳房进行自我按摩,不仅可以促进乳房发育充分,塑造优美身体曲线,且能增加乳房抗病能力,使乳房内乳腺小叶分化成熟,为婚后哺育婴儿创造优良条件。
〔动作要领〕①每天坚持做俯卧撑10~20次,以发达乳房后壁的胸大肌。
②手掌由下向上推送乳房10~20次,力量适宜,手掌不宜超过乳头水平。
③围绕乳头环行掌揉20~30圈,手掌运行到乳房上方时,注意不可向下方用力过重。
④手置于乳头,施慢速振法(每分钟30~60次)
1分钟。
⑤揪提乳头十数次,对于乳头凹陷者尤为重要。
⑥由乳头向四周进行指推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操作2次,每次可重复操作2~3遍。
〔注意事项〕①乳房健美,应配合腹部减肥。
②乳房发育后,应佩戴适宜乳罩。
4.腹部减肥
从健美角度看,腹部减肥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女性,保持身体苗条,获得美的曲线魅力,更有重要意义。
〔动作要领〕①每日起床或入睡前,在床上做仰卧起坐10~20次,可逐渐增加次数。
②每日做俯卧撑10~20次。
③双手背于臀后,以髋关节为折点向前弯腰90度角,肩与臀部处于同一水平位上,持续半分钟,然后直起腰休息片刻。重复3~5遍。
④仰卧,以双手掌着力于腹部,进行推揉3~5分钟。
⑤以指端与掌对挤作用,提捏腹部皮肤1~2分钟。
⑥掌摩腹部1~2分钟。以温热为宜。
⑦可配合进行其他运动项目,如跑步、爬山和打球等。
〔注意事项〕①注意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身体。
②腹部皮肤松弛下垂的经产妇的假性肥胖者,可配合应用腹带矫治。
5.腰部减肥
腰部减肥是健美的重要环节之一。腰部减肥通常与腹部减肥同时进行。
〔动作要领〕①平卧,快速以腹式呼吸,使腹部胀满,一边呼气,一边慢慢地提升双足高至45度角。随着吸气,徐徐放下双足。
如此反复操作5~10次。
②用拇指在腰部减肥部位进行按揉2~5分钟。
③用指捏法拿捏腰部1分钟。
④以掌部擦摩腰部,同时进行腰部的旋转活动2~5分钟。
⑤做腰部的屈、伸、侧屈及旋转活动1分钟。
以上动作反复操作3~5次。
〔注意事项〕①腰部活动应有节奏并缓慢进行,防止粗暴动作,以免扭伤腰部。
②可以配合一些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等。
6.头发养护
头发是人体健康与否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抵挡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气中的尘埃及有害化学颗粒,并且能够防止体温过多散发等。
头发是健美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秀丽的头发更能衬托出脸庞的俊美。
〔动作要领〕①首先要注意全身健康,充分休息,精神豁达,保持乐观情绪。
②两手手指插入头发表皮上,轻轻地来回交错揉动,好象理发时洗头搓发一样,揉动50~100次。
③以指端着力,做头部的轻叩击动作1分钟。
④重复动作②。
〔注意事项〕①注意头发的卫生,一般一周洗发2~3次,尽可能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洗发剂,不要使用肥皂、洗衣粉。
②不宜频繁地烫发、染发,以免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
十、房中养生法
古代善养生的人,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老而益壮。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在追述彭祖的长寿秘诀时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睡。”
提示人们节制性欲,以求寿考又是何等重要!
古代帝王多短命,究其原因,主要是威严显赫养成了他们骄奢淫逸。
汉赋家枚乘在分析楚太子的病根时说:“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可见养尊处优,贪女色,纵酒欲是他们短命的主要原因。明万历的儿子光宗朱常洛39岁继皇位,郑贵妃为了讨他欢心,一次就进美女数名,常洛每天莺歌燕舞,女乐承应,甚至彻夜连幸数女,房事过度,纵心竭意,很快就一病不起,又服鸿胪寺李可灼炼就的仙丹,刺激性欲,所以,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驾鹤仙游了“。
淫声美色是破骨的斧锯,“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是以当今少百岁之人。”
现代研究表明:性生活对人体是有很大消耗的,男方除开排出生殖细胞外,双方还要相应地分泌大量的腺体和多种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的造价之高,消耗以后对人体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同量的血液。性交排出的精液是精子、前列腺液、性激素的混合液。精子和性激素是由睾丸产生的,过频的射精,必然增加睾丸的负担,并可因“反馈”作用,抑制脑垂体前叶的分泌,导致睾丸萎缩。睾丸的萎缩又会加速衰老的来临。过频的射精还会损失前列腺素,前列腺是人体细胞功能的局部调节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胃肠机能都有广泛影响。此外,由下而上,由里而外扩展到全身的强烈的性反应对人体器官组织的影响也很大,性生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能量和神经递质,严重者可出现器质性病变。
性生活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如强抑硬忍,都绝阴阳,亦可导致壅瘀之病。司马迁《史记》有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案资料,其中济北王侍女,因欲男子不得,遂发寒热、腰背痛。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有个富商子弟唐靖,由于“欲不得泄”而阴部生疮溃烂,痛苦不堪。清代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徐灵胎传》也有类似病案:汪令闻十年不御内而病,阳亢气喘,“命与妇人一交而愈”。
“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
“能生人者”,谓正常的房事生活使全身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受到补益;“能杀人者”,谓房事过度,恣情纵欲,则伤精耗气,损人年命。晋侯近女色、疾如蛊,求治于医和,医和诊毕,说:“疾不可为,是谓近女色。”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可见房事得其节宣之和,方可不损。
精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养生家们已提出了积精延寿的命题,指出男精女液,互为滋养,“一
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懂得养生的人,不绝交合之道,只是遵照一定法度,不使肾精有损罢了。
节欲延龄,古人早有明训,至圣先师孔子说:“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北齐褚澄提倡晚婚晚育以保精,指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这是由于“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少年接交无度,譬如园中花,早发必早萎。
早婚不仅耗精损命,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健康,育子短命。
“未笄之女,天癸始至,以近男也,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功,则交而不孕,孕而育,育而子脆不寿。”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首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指出阴精难成而易亏,阳火易动而难敛,因此,主张收心养心以制阳火、节房事、远帷幕,以固精延寿。
元代李鹏飞要人们以辩证观点对待房事活动,他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孤阴不成。”但是,“元气有限,人欲无涯”
,应当节之。节欲之法有四:“欲不可早” 、“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欲不可强”。
明代袁黄把聚精标列在摄生三要之首,他说:“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养生者如能身体力行,则会受用不尽,终其天年。
老年人的性生活不仅表现在性交行为上,而且更广泛的是感情上的彼此依恋和需要。他们害怕孤独,需要配偶;害怕寂寞,需要倾诉;害怕冷落,需要爱和被爱。正如《情爱论》所言:被性的潜能之火点燃的爱情在秋风瑟瑟的晚年,又会因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射出余辉。这时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贵物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
老年人肾气已衰,一般地说,要“远房帷,绝嗜欲”,这样才能“神气坚强,老当益壮”。但也不能绝对闭精不泄,入房情况可视体质强弱而定。体质尚壮者,亦不可强行遏制。
(一)房事和谐
夫妻间和谐性生活是彼此感情融洽、身心健康,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做到性生活和谐呢?
(1)要和气安心定志沈金鳌说:“未交之时,男有三至,女有五至,男子三至者,谓阳道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物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悦也。女子五至者,面上赤起,眉靥乍生,心气至也;眼光涎沥,斜视送情,肝气至也;低头不语,鼻中涕出,肺气至也;交颈相偎,其身自动,脾气至也;玉户张开,琼液浸润,肾气至也。五气俱至,男子方与之合,则情洽意美。
男子识其情而采之,不唯有子,具有补益之助。“说明夫妻交合之前,首先要和气安心定志,要互相爱抚、接吻拥抱、抚摸身体,达到心理宽舒、感情融合、心溶情依,才能引出性兴奋。男子情动之后,阴茎振奋勃起,壮大而热,坚强有力;女子动情之后,面颊绯红,两目含情,鼻头微汗出,身体主动配合,阴道开张、液体浸润分泌。这时,双方已达到心理、生理上的性高潮,才能进行性交,也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2)保持性同步男女性欲在强度、速度及性感诸方面均有差异,男子性冲动容易激发,出现较快,几分钟内即可进入性高潮,迫切要求性生活,交合后,性兴奋迅速消退。
女方性欲来得慢,性冲动发生比较迟缓,一般都在10分钟以上,性欲维持时间也较长,消退也较慢。男女的性感也是不尽相同的,男性性快感,有三分之二来自直接的性生殖器接触,而女性的性快感却只有三分一来自性器官接触,其他三分之二则来自全身的接触及情绪上的满足。
了解上述男女生理及解剖上的差异,夫妻在实行性交时应彼此照顾,互相配合,讲究方法,使双方的性曲线在同一个时间重迭起来,做到生理上的同步。故《玉房秘诀》说:“交接之时,女或不悦,其质不动,其液不出,玉茎不强,小而不势,何以尔也?玄女曰: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卒上暴下,爱乐未施,”性生活就不能和谐,有损双方身心健康。
若“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玉茎施纵,乍缓乍急,玉户开翕,或时作而不劳,强敌自佚,吸精吸气,灌溉朱室,”则性生活和谐,有益于健康。
(3)科学的性交体位性交应有它的合理体位,体位合适可增加性生活的快感,促进性生活的和谐,保持双方生殖器接触良好,避免因体位不当造成生殖道损伤。
《玉房密诀》中指出:“固精” 、“安气”、“利脏” 、“强骨”、“调脉” 、“蓄血” 、“益精”、“道体”八种入房体位对人体是有益的,《医心方》也提到:“龙翻” 、“虎步” 、“猿搏” 、“蝉附” 、“龟腾”、“凤翔” 、“鱼接鳞”、“鹤交颈”等九种性交姿势。合理的性交姿势既能促进性和谐,增加性快感,又有益于男女的身心健康。
从理论上讲,人类可在多种多样的姿势或体位下完成性行为,一般人采用的姿势组合可达近百种,而对那些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如练功者)来说,这种可能的组合就更多了。
实际生活中,由于身体条件、心理因素、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尽管性交姿势有许多种,一般夫妻大都仅习惯于一二种或三四种。性交姿势的优劣一般说并无绝对划分,要根据夫妻间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只要双方身心均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姿势都是可取的,反之,任何使双方或一方感到不舒适或有些勉强的姿势则是应避免的。
尽管不存在对所有夫妻都绝对适宜的性交姿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到某位夫妻来说不存在最适宜的姿势。在正常的性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性交姿势有时是必要的,一方面性交时双方位置的改变,可对有些人产生性刺激,出现愉悦感甚至自豪感,使性快感臻于极致,即性交姿势可促进性高潮的出现:另一方面性交姿势可影响男女生殖器的接触情况(如角度、深浅)
,身体的接触情况,阴茎在阴道内的运动情况,某些特殊刺激方法的采用有一定医疗保健意义。
性交姿势可按男性或女性体位(如立、蹲、跪、坐、俯、卧以及反弓姿等)来分类,再以对方可能与之接合的各种体位或姿势做进一步划分。对于一般夫妻来说,适当了解一些原则,以使相互展开讨论交流就足够了。
性交是男女生殖器官的结合,根据解剖学特点,原则上分为前入式、后入式以及侧入式三大类。
前入式是人类较独特的一种性交类型,可能采用的具体姿势很多,绝大多数姿势中,男女双方都可能面对面地相视,这适于一些希望看到对方的夫妻。不少前入式姿势,采用时男女双方都可亲吻、拥抱对方,也可有选择地刺激对方的头颈部、胸腹部、背部、臀部以及会阴区或其它性敏感区。采用前入式性交时,可选用男性主动式(男在上式),也可选用女性主动式(女在上式)以及双方主动式(某种双坐式)等,以适应不同夫妻的需要。
后入式是哺乳动物普遍采用的性交姿势,它对人类来说,无疑也是正常、合理的。但某些人根据传统习惯或宗教意识却把它看成罪恶的,这实际是一种偏见。理论上,后入式也有多种性交姿势,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几乎与前入式一样多。
后入式为人体解剖特点所决定,在常用的姿势中,男女双方不可能面对面地正视对方,这时某些在性交时不愿让对方看到自己面部的夫妻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对于某些达到性高潮需要刺激脚部的夫妻来说,后入式也可提供某种舒适的姿势。
后入式的各种常用姿势,对女性拥抱对方和双方接吻有限制,但对男性拥抱或刺激对方无限制,有时还有利于女性刺激对方睾丸等。采取后入式性交时,也可选用男性主动式(所谓勺位)、女性主动式(女上后入式)以及双方主动式(某种双立位)。
侧入式是前入式与后入式之间的过渡形式,除女性曲股、腿在男性一侧的正侧入式及其变异姿势外,其余均为前侧入式或后侧入式,特点分别接近前入式或后入式。侧入式往往是某些夫妻转换性交姿势的一种过渡状态。
一般地说,阴茎插入阴道的深度与前入、后入、侧入的关系不大,而主要由女性两股与身体的角度来决定。女性两股与身体纵轴所呈角度越大,膝部越靠近胸部,阴茎插入的可能深度就越大;反之,则越浅,如女性两股与身体纵轴呈一直线,阴茎插入的可能深度最小。阴茎与阴道接触的合理角度因人而异,一般最合理的角度是直入,即阴茎长轴与阴道壁平行,但有的夫妻比较喜欢两者呈一角度接触,如这不引起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适或不愉快的话,也是合理的。
性交时,男女均可有多种体位,原则上以卧位为最省力,全身肌肉紧张度最小,而立位最费力,全身大部分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其余位置介于二者之间。
对于大多数夫妻来说,卧位最适宜,它不仅舒适,并能获得较满意的性高潮;但也有少数人性交时只有保持肌肉紧张状态才能使双方都获得性满足。
总之,多数夫妻在性生活实践中,通过交流和讨论,都不难找到适合于他们自身的性交姿势,使双方都得到舒适、愉快并获得性快感。但也有些夫妇因性交姿势问题解决得不圆满而导致性生活的不和谐,较常见的是夫妇双方意见或感受的不统一。有时一方仅对某一种或两种姿势有兴趣,而另一方则希望多采用几种;有时一方感到某种姿势特别有吸引力,而另一方却在采用此姿势时感到身体不舒适或心情不愉快。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使一方感到勉强的姿势都是有害的,都应当暂时避免采用,否则不仅会出现性生活不和谐,有时还会影响双方感情。解决问题应找出原因,不少这方面问题是纯心理方面的,男方或女方对某种姿势反感或勉强接受,可能是基于思想深处的某种恐惧感或羞耻感,也许与幼年时期受到某些感情刺激或宗教意识及不适当性教育的影响有关,解决这类问题的唯一合理方法是双方进行讨论,交流感情,充分理解潜藏于这种反感和勉强背后的原因,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最后达到性协调。
有时这类病变是由器质性变异造成的,可能与某种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阴茎或阴道形态上的某些变异(如小阴茎)、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身体其它部位的炎症或损伤等均可影响对不同性交姿势的感受,对此要找出原因,进行调整和治疗,根据双方的感受选用适当的性交姿势。
不少夫妻仅习惯于单一的性交姿势,一般情况下,此习惯并无什么害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如妊娠或身体发生变化(如过胖或过瘦)影响该姿势时,性生活也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单调的性交姿势,可对某些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使他们感到枯燥,有时甚至会对性生活失去兴趣。故适当地改变一下性交姿势,丰富一下性生活内容,对协调性生活、促进夫妇感情交流,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不同性交姿势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姿势的变换可对某些夫妇产生良性心理作用,促进其相互感情。如某些夫妇因受解剖生理特点的影响,在某些性交姿势中一方或双方难以产生性快感,有时一方达到性高潮而另一方却未能达到,因而出现性生活的不和谐,遇上这种情况,适当改选其它姿势,有时有很大补益。如各种女上位性姿势就有明显改变某些女性性高潮迟迟出现这一特点的作用,因为这种姿势使女方觉得她在性生活中处于平等甚至主宰的地位,从而易达到性高潮,此类姿势对某些男性同时具有延缓射精的作用。
如运用得当,性交姿势有助于夫妇性生活协调。
一般地说,性交姿势不宜单调化,在夫妇的性生活中,有时一方虽对某种性交姿势不习惯,但并不感到勉强,而另一方的性感受却得到很大满足,从而密切了感情,协调了性需求,促进了生活的美满幸福。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必须认真注意到,对性交姿势不能强求多样化,采用一方感到不舒适或勉强的性交姿势,不仅不会协调夫妇的性生活,反而会影响双方感情,造成性心理异常,有时还会引起性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造成性器官或沁尿器官的损伤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
(二)青年夫妇的房事
青年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气血旺盛、感情缠绵,处于生儿育女阶段,入房经验不足,鲜知其中奥妙,故要阅读一些婚姻保健、家庭保健等方面的科普书籍,这对青年房事大有好处。
(1)
婚前勿行房;现实生活中少数年轻人过早谈恋爱,在恋爱过程中不能控制性冲动,于是婚前发生交媾。
由于心理、生理、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一则影响生长发育,二则容易堕入迷途。明代万全说过:“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以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泻,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形状之疾,“说明未婚之前过早交合,则戕伐元阳,致肾精衰弱,发生阳痿、早泄、肾虚、不育等症。
(2)气至而交:青年夫妇性生活经验不足,为使婚姻美满、花好月圆,就得学一点性知识,这样才能过好性生活。
中医认为夫妇在交合过程中,待气至之后,再合阴阳,则阳施阴受,情洽意美,否则,不但性生活不能和谐,而且会造成损伤。清代沈金鳌说:“痿而不举,肝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筋,其精液满不射矣;壮而不热者,心气未至也。心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血,其精冷而不暖矣;坚而不久者,肾气未至也。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骨,其精不出,虽出亦少矣。”
“交合之时,女有五伤之候,一者阴户尚闭不开,不可强刺,刺则伤肺;二者女兴已动欲男,男或不从,兴过始交则伤心,心伤则经不调;三者少阴而遇老阳,玉茎不坚,兴而易软,虽入不得摇动,则女伤其目,必至于盲;四者经水未尽,男强逼合,则伤其肾,五者男子饮酒大醉,与女交合,茎物坚硬,久刺不止,女情已过,阳兴不休,则伤腹。”
总之,在交合之前,要彼此神交,然后行之,则阴阳合畅、精血和凝。
此外,还得学习一点性心理卫生知识,了解性心理、心理环境、感觉、感情等影响性和谐因素,正确对待性爱。双方还应了解男女性冲动在强度、速度、性感等方面的差异,性生活与饮食起居、时间空间、气候、生理的关系,如何选择性交体位等,以达到性和谐,共享性快乐。
(3)择时种嗣忧孕优生:青年夫妇都希望能生一个身体健康的聪明颖慧、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如何行房受孕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求子之法,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
所以受孕之前注意体力的储备与身体的调养,以使夫妻双方的真精阴血充盛,保证“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
此外,还得注意行房心情舒畅和选择最佳的交合受精时间。
(4)节欲养精、健身养身:青年夫妇往往自恃气血旺盛,身体强壮,频频交合,不知节欲。长此下去,必致肾亏精损,体弱多病,早衰早逝,所谓“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精子是由原始生殖细胞发育而成的,一般需要70天才能发育成熟,精子储藏在附睾内10天才具有生殖能力。
精液、前列腺液要具有一定数量(一般射精一次,约2~4毫升) ,也需要一定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殖能力降低,所需时间更长。
根据青年人精力充肺、气血旺盛、四肢灵活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在性生活方面更加趋于和谐,以促进和加深相互间的感情,避免性冷淡(特别是女方的),下述性交姿势可供他们行房时参考:①女方仰卧,双腿弯曲抬起,男方可握住女方左右脚踝,视双方需要程度,抬高或放低;②女方仰卧,双脚撑住床面,尽量抬高臀部,男方跪于女方两腿之间,双手分托女方臀部,按节拍行事;③女方仰卧,身下垫软枕或软垫,双手后撑,男方取坐姿,女方可把双腿置于男方双肩之上;④取女上男下位,女方双膝紧夹对方双股,使臀部灵活摇摆;高潮来临时,双腿略为分开,以便对方深入;⑤女方上半身躺在床上,双足蹬地,臀部抵住床沿,便于趴伏其上的男方交接;⑥女方仰卧,以双股紧缠男方腰部,可增加紧缩感,并使男方尽量深入。
(三)中年夫妇的房事
中医认为人的性功能是由肾和肾精决定的。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开始衰退。
《内经》中说:“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由于男子40岁以后,女子35岁以后肾气开始衰退,这时对性生活就要加以节制,每月合房2次左右,基本符合摄生延寿的要求。
如不加以控制,仍像年轻时一样,甚至纵欲,则“衰而即至,众病峰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到中年,身体一切机能都要由高峰逐渐转向低落,性机能也不例外。一般讲,男子从50岁,女子从40岁起性欲开始减退,具体表现为男性阴茎勃起所需时间较长,硬度有所减弱;女性的性兴奋持续短,阴道液体和润滑作用减弱。
所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减少行房次数,以养精延寿是完全必要的。
但也有一些中年夫妇,由于工作紧张、家庭负担过重,或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少合房,甚至分居,这也是不正常的。
《素女经》中说:“今欲长不交接,为之奈何?
素女曰:不可。天地有开阖,阴阳有施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人的正常生理应是”阳得阴而化,阴得阳而通,一阴一阳,相须而行。“这样才有助于增进双方的身心健康。
总之,中年夫妇的性生活,既要防止过频也要防止不及。
太过、不及均有损于身心健康。
还有的中年夫妇感到自己的性功能过早衰退。出现这种情况,要即时去医院检查,看是否身体患有疾病;此外,也要分析一下,是否行房时过于直接、单调,缺乏性知识,互相不配合,以致夫妻间失去性的诱惑力。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如男女体质上的差异,心理环境、生理功能等的影响)
,会出现性生活不协调。这时要查明原因,正确对待,如丈夫一时性功能低下或发生障碍,妻子应主动合作,以其固有的温存、体贴,泰然处之。这样常能消除丈夫的焦虑和不安,使其心境宽舒,性功能很快恢复;反之,就会给男方带来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出现恶性循环,促使性功能更加低下。如女方由于工作、学习、培养子女、操劳家务而出现性淡漠时,丈夫也要予以更多的体贴和爱抚,增进了解,交流感情,还要用足够的业余时间去伴随妻子。
中年夫妇保持房事和谐,是增进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年夫妻常可采用左侧入式或右侧入式的某一体位进行性交。其特点是,体力消耗小,持续时间较长,双方体位也较舒适。此外,这类姿势还具有其它性交姿势所不具备的另一特点,即它可允许在男性阴茎勃起不良的情况下进行生殖器接触,这对某些夫妻,尤其是某些中年夫妻的性生活协调美满有着重大意义。
(四)老年夫妇的房事
人进入老年阶段,脏腑功能明显衰退,肾气衰微。女子49岁以后,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先天元阴之气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就不能再生育。男子到了56岁以后,肝气衰退,筋骨活动不便,先天元阴之气和肾气俱衰,身体状况明显衰弱;到了64岁时,五脏之气俱衰,先天元阴之气已枯竭,筋骨懈堕无力,也不能再生育了。
由于老年人肾精已衰,一般地说,要“远房帏、绝嗜欲” ,这样才能“神气坚强,老而益壮”。
但也不能绝对化,入房情况可视其体力强弱而定,体质尚壮者,不必强行遏制。
唐代孙思邈说:“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入气力有强过者,亦不可抑忍”,可见老年人放纵房事,有损天年,但是适度的、有规律的房事,又是有助于健康和必不可少的。
从现代医学看,性能力亦有一个正常的衰退过程,妇女五十多岁时,就会自然出现生育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缺乏的生理改变,阴道粘膜萎缩,伴以阴道润滑作用减弱,这些变化可造成性交困难(性交疼痛)。但是,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膏糊剂或使用系统的雌激素替补治疗加以纠正。如果妇女健康状况良好,那么老年并不意味着性欲的必然减退和获得性高潮能力的丧失,她们仍具有良好的性功能。但年轻妇女性兴奋时出现乳房增大、性红晕、全身肌强直等倾向在老年妇女身上明显减弱了,受到性刺激后,阴道后三分之一扩张较差,性高潮时常伴有子宫收缩痛。正常男性从五十多岁起精子形成减少,从六十岁起,循环血液中睾丸酮产生水平逐渐下降,老年男性阴茎勃起需要较长时间和对生殖器更加直接的刺激,勃起硬度有所减弱,射精强度降低。也有许多老年男性每次性交时,性活动能够被激起并得到性满足,但往往没有射精现象发生。
总之,老年夫妇的房事:第一,要多加节制,其行房次数应视体质强弱加以调节;第二,有性要求,不必因有顾虑而强忍,要适可而止;第三,体弱者及心脏病、糖尿病、肝炎等严重者则要避忌房事。
至于老年人性交姿势的选择应以体力消耗小、体位舒适为原则,以适应其兴奋性慢,体力不充分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较合理的姿势以供参考。
①侧卧前入式:男女双方对卧,女性双腿分开,上腿放在男方双腿上,男方双腿置于女性腿之间,进行交接。采用此姿势,双方均不以对方身体支撑自己体重,而且双方身体运动自由度很小,刺激主要靠女性会阴区肌肉收缩进行,体力消耗小。
②侧卧后入式:男女双方同向侧卧,女性双腿分开,男性在其后方,进行交接,其特点同侧卧前入式。
③双坐前入式:男女双方对面坐位,双方均主要以自己臀部支撑自己体重,进行交接。这种姿势,一般需要借助室内的一些器具,对臀部或脚部加以撑垫,对背部加以支撑,以增加舒适感和减少体力消耗。这种姿势中双方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殖器受刺激的程度,便于用手施以附加刺激,而有助于老年人达到性高潮。
④双坐位后入式:男女双方同向坐位,进行交接,在适当的撑垫支持下,此姿势可在舒适和体力消耗很小的前提下完成房事。
⑤女方以双肘和膝支持体重,双股合并,男方由后进入,双手可自由活动。
⑥女方跪着趴伏在床沿上,可扭动臀部,男方由后面进入时省力灵活。
以上介绍的并非老年人专用性交姿势,也并非老年人标准性交姿势,仅供参考。
(五)疾病与房事
为了保证夫妻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染,下列情况应禁忌房事。
(1)性病,夫妇一方有性病时,如梅毒、淋病、软性下疳,腹股沟肉芽肿等,必须治愈后,才能行房,否则会把性病传染给对方。
(2)肺结核活动期,夫妇应禁止房事。肺结核患者性欲高,爱冲动,易传染对方。夫妻分床,便于早日恢复。
(3)急性传染性肝炎有传染性,应禁止房事。
(4)女方患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应积极治疗,停止房事,以免传染对方。一般要求治愈后才能恢复行房,否则要戴避孕套。
(5)肾炎、心脏病患者治疗后应节制性交。慢性肾炎症状显著病人及心功能障碍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应禁绝房事,否则病情加重,会引起并发症。
(六)身心状态与房事禁忌
1.七情太过不要入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心理和心理状态。
若情欲太过,或刺激量过大,或暴喜、暴怒、大惊、骤恐就会损伤脏腑,发生疾病。故《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劳伤对房事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早在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就指出:“大喜、大怒……皆不可合阴阳。”喜为心志,使人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若喜笑太过,则心气耗散,以致心火虚而不能下交,肾水寒而不能上济,值此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时,勉强交合,会造成丹田失守、元阳受损,肾精耗伤。怒为肝志,肝主疏洩(泄),大怒伤肝,相火妄动,则疏洩太过,精气下走。故《寿世保元》中说:“忿怒中尽力行房事,精虚气结,发为痈疽。”忧为肺志,忧愁太过,气机不能舒畅,食欲减退,先天肾精得不到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则逐渐亏损,长期处于忧愁的心境中,每致性功能低下,勉强交合,则造成心理上的损害。恐属肾志,大惊卒恐则肾脏受伤,惊恐之余勉强入房,或于性交之时卒逢惊恐,俱可导致月经不调,或阳萎不举。故《寿达保元》说:“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自汗盗汗,积而成劳。”甚至影响下一代,如胎儿“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为癫疾也。”
总之,情绪的剧烈变化,会损伤精气,危害人体的健康。
当此正气低下的情况下,更合阴阳,则使身体更虚,必生他变。
2.劳倦所伤不要入房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在身体疲劳、体力下降,或大病初愈、元气未复的情况下不可交合。如当禁不禁,纵欲行房,必使整个机体脏腑愈虚,发生各种病变。唐代孙思邈说:“凡新沐、远行及疲劳、饱食……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经)、新产,皆不可合阴阳。“明代龚廷贤又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饱食房劳,伤血气……远行疲乏行房,为五劳虚损,少子。月事未绝而交接生驳。又冷气入内,身痿面黄,不产。金疮未痊而交会,动于血气,故令金疮败坏。忍小便而入房者,得淋病,茎中疼痛,面失血色,致胞转脐下,急痛死。时疾未复,犯病者,舌出数寸而打。“
总之,在心情不快、健康情况欠佳时,都要避免房事,或谨慎对待。
(七)时令气候与房事禁忌
宇宙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如日月运行、寒暑更替等都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改变。
《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首先提出结合时间空间、气候环境来益肾养生的学说。
时令与入房禁忌:唐代孙思邈指出:“交会者,当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
“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
此名毁败日,不可交会,犯之伤血脉。“此外,女性的性欲,多随月经周期而升降,如有的女性,在月经前后和排卵期前后性欲旺盛,掌握妇女这些生理特点,选择妇女性欲高涨时期性交,对于促进男女性生活和谐会有所帮助。一般月经净后7~14天左右为妇女排卵期,行经前3天至终止后3天为安全期。要想生育的妇女,可选择排卵期性交,暂不想生育的妇女,可选择安全期性交。
气候变化对人体也有明显影响,如果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所能承受的程度,就会打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减弱。此时,应积极保养肾精,积蓄元气与外邪进行斗争,防止六淫侵犯人体。若反其道而行之,强行交媾,则更伤精,就是犯了“虚虚”之戒,就会“坏其本,伐其真”,所以应当尽力避免。
(八)醉酒与房事禁忌
醉而入房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首先酒醉之后,人就失去了自持能力,房事中兴奋过度,恣欲无度,必欲竭其精而后快,阴精过度消耗,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内经》中早就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明代龚廷贤更具体告诉我们:“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子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滋。”
酒味甘辛而苦,气大热。大饮而醉,则耗气乱神,烂肠胃。胃阴被劫则肾精失养,兼以入房,复竭其精,则诸病接踵而来,“小者面暗咳喘,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偶然受孕者,亦必使后代智力低下,甚至发生畸形,引发精神失常、溃疡病、高血压等。
《竹林女科》中说:“饮食之类……惟酒为不宜。盖胎肿先天之气,极宜清楚,极宜充实,而酒性淫热,非惟乱性,亦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精不充实则胎无不固,精多湿热则他日痘疹惊风脾败之患,率已基于此矣……醉后入房,精荡而髓薄矣。”
此外,醉酒失控,行为一定粗暴,卒上暴上,狂施滥泻,只顾自己快乐,不考虑对方需要,结果导致性生活不和谐,甚至引起性淡漠、性恐惧,影响家庭和睦。
(九)妇女三期与房事禁忌
妇女在经期、孕期和产后及哺乳期,一般体质比较虚弱、血海不足,冲任虚寒。若不慎房事,则耗损肾精,诸邪乘虚而入,发生疾病。故妇女在“三期”间要节制房事、调摄机体。
1.经期:妇女在月经期,子宫腔内有创伤面,此时不能性交,否则会引起生殖器官发炎等疾病。唐代孙思邈说:“妇女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
说明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经期行房会引起崩漏、带下、痛经、撞红、症瘕及子宫糜烂、宫颈癌等多种疾病,故妇女经期是绝对禁止同房的。
2.孕期:中医认为妇女在孕期应“主静节欲,以保胎元”,对房事必须“谨慎从事,严守禁异”。唐代孙思邈指出:“妊娠一月……不为力事,寝必安静,无令恐惊。”
“妊娠二月……居必静处,男子勿劳。”所谓“不为力事”、“男子勿劳” ,即孕期当禁止房事,这是因为妇人怀妊,赖肾水荫胎,水源不足,则易沸腾,加之久战不已,则火为之大动,再至兴酣情荡,精为大泄,则肾水枯涸,而龙雷相火益炽,水火两病,胎不能固而坠。
故孕期的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当禁止房事,中间几个月要节制房事,不能和平时一样。
现代医学认为:妊娠初期恶心呕吐明显的妇女,性兴趣降低,性活动减少。妊娠四到六个月,大多数妇女的性欲及性反应提高。到最后3个月,性欲降低,性生活经常伴有疲劳感。妊娠的前3个月如果有性生活,由性冲动所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宫缩,而发生流产。另外,精液中所含的前列腺素,可促进宫缩,并使宫口松弛。妊娠末3个月如过性生活,也易引起早产、羊膜早破,特别是最末1个月性交,还易引起产道发炎。故从妊娠期妇女性欲变化规律或从预防产科疾病发生的角度来看,妊娠早期3个月和妊娠晚期3个月性交均不适宜,其他时间虽不禁止,但也应节制。
适宜于妊娠期的性交姿势以女性舒适且腹部不受压力为原则,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女性跪卧后入式:采用这种姿势要注意男性上身体重应由自己腿部负担,不可过分前倾,以防止女方腹部受压。
另外,这种姿努也可防止过深插入、强烈刺激子宫及移动胎位的作用。
②女性半仰卧侧入式:男女双方同向侧卧,女方在前,男方在后,俱向后斜倚,女方双腿分开,男性双腿置于女性双腿间进行交接。在此姿势中,女性半卧于男性之上,腹部没有受压的危险,且因体位缘故,阴茎插入阴道的深度相对较浅,故宜于妊娠时采用。
③双立位后入式:女方站立,前身、两腿稍分开,臀部举起,男性立于女性后方,进行交接。这种姿势也具有不压迫女方腹部,控制阴茎过深插入的特点。
④女卧男跪前入式:女方仰卧于支撑物上,男性跪立,实行交接。采用此姿势时,男性把身体重量支撑点始终保持在自身腿部,上体较直,这样就不会压迫女性腹部或造成阴茎插入过深。
⑤与姿势④相近,女方仰卧,左腿伸平,右腿弯曲,全身肌肉放松,男方悬伏于其上,以双手支持下半身重量,视需要穿过女方右腿,抬高她的臀部。
⑥不少专家认为妊娠期性交可采用女上位的性交姿势。
采用这类姿势,女性控制阴茎插入阴道的方向、深度以及运动等,并可完全掌握腹部及其它部位受刺激情况,故较安全。
3.产后与哺乳期:妇女分娩时大量出血,产程用力过度,致使妇女产后体质极为虚弱,抵抗力也弱,故需相当长时间调养,产后百日之内要禁止房事。唐代孙思邈说:“妇人产后百日已来,故需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褥风……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生,慎之。凡妇人皆患风气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可见产后三个月内必须禁行房事,不然就有造成虚冷、血崩、阴挺、腰腹疼痛、产后病等多种疾患的可能。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六至七周内,产妇抵抗力降低,再加上子宫腔胎盘剥离留有创面,易被细菌感染发炎,故此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另外,产后两个月内,妇女性欲低下,对性生活的兴趣要到第3个月才明显增加,故产后同房要在百日之后。
哺乳期间婴儿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是通过母乳获得的。乳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乳汁乃是母体气血所化,乳母体质健康则乳汁充沛、营养价值高。反之,乳母体弱、房事劳伤,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乳汁不足,有碍婴儿的生长发育,容易引起小儿贫血、软骨病、疳积等。所以妇女在哺乳期也应节欲。
(十)
《竹简》房中七损
阴阳乃天下之至道,男女交媾有损益,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许多种疾病都与房事不当密切相关,于是从身心状态与房事不谐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入房“七损”。
有关“七损”内容,马王堆竹简医书记载说:“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勿(又作蒂),五曰损,六曰绝,七曰费。“
一损指入房时玉茎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泻,称为“闭”。二损指入房时大汗淋漓不止,阳气外之,称为“泄”。
三损是说房事不加节制,交接无度,徒使精液虚耗,这叫“竭”。四损是交合时阳痿不举,这叫“蒂”。五损指交接时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心中懊恼,神昏意乱,这叫“烦”。
六损是指在女方根本没有性冲动或性要求时,男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态度粗暴,强行交合,这种不谐调的房事生活,不仅会给女方带来很大痛苦,损害其身心健康,还将影响胎孕的优劣,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绝”,意即陷入绝境。七损是指交合时急速图快,滥施泄泻,徒然耗散精气,故称为“费”。
(十一)
《玉房》房中七损
古典医书中关于性交姿势与养生的记载很多,“七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它列举了七类性生活方面的症候及利用性交姿势进行调理的方法,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合理的,有一定保健价值,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供读者参考。
《玉房秘诀》房事“七损”指出:一损谓“绝气”,二损谓“溢精”,三损谓“夺脉”,四损谓“气泄” ,五损谓“机关阙伤”,六损谓“百闭” ,七损谓“血竭”。
夫妻交合之前应安神定志和气,即先神交、后性交,才能达到性生活的和谐。若未神交即行性交必致大汗不止,短气、心热,两目昏昏,此种病症称为“绝气”。二损指夫妻交合时,不能达到性同步,由于男子贪爱心切,在女子未达到性高潮时就排精了,或是醉酒入房,则发生喘息气乱,咳逆上气,消渴,口干身热,情志不和,不能久立等,此种病症称为“溢精”。三损即男子玉茎勃起不坚,精液未充而强行交合,在女子未达到性高潮时就中道泻精,这样必致精气竭绝,或饱食之后即刻交接,则损伤脾胃,饮食不化,阳痿无精,此种病症称为“夺脉”。四损指在重体力劳动之后,汗出未干而进行房事,则会令人唇焦腹热,称为“气泄”。五损是指大小便后,身体未定,立即进行性交,这样就会伤肝,使人筋骨疲劳,两目昏蒙,或生痈疽,血脉枯竭,日久也可造成阳痿不举,中风偏枯,此种病症称为“机关阙伤”。六损指继发性不射精症,由于纵欲无度,使精气枯竭,独阳偏盛,阳强(性机能亢进)不倒,久久交合,精尽不出,这样就会发生大渴、目昏等症,称为“百闭”。七损指远行初归,大汗淋漓,若进行交合,泄精之后,再度交合,且大幅度提插,频繁不止,则生大病,造成血枯气竭,称为“血竭”。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紧缩,玉茎疼痛,阴囊潮湿,出现血精。
(十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
正常人对性的感受,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大多数人对性生活的欲求,从青春起始直至高龄,始终赓续不绝。中老年性生活自有其特色,频度虽不如青年时代,但却更加缠绵细腻。
健康的性心理必然导出健全、美好的性生活,要维护中老年人健康的性心理,就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1)要培养自身对性生活的向往感和新奇感,不要以为性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是青年夫妻的专利,中老年的感情王国里,也要永远活跃着“小俩口”时代的夫妻形象。小俩口可以卿卿我我,老夫妻也需要缠缠绵绵。中老年人定要多给自己安排和创造与爱人单独相处的机会,成天和儿辈甚至孙辈混在一起,就会无形中限制了自己性情感的流露。
例如,婴儿哺乳期的女性对性生活一定比平时冷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婴儿这个特殊的“第三者”悄悄剥夺了同丈夫进行正常性生活的权利。但当你步入中年之后,子女大了、独立了,你与老伴单独相处的机会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中老年人要利用这一机会,加强夫妻间的感情交流。
(2)不断开拓自己的性感视野。有人一提性感,就觉得那是猥亵和淫秽。其实,性感是纯而又美的,健康地、正常地描写和展示两性之间的情爱和性爱的一切文艺作品(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等),青年人可以欣赏,中老年人同样也可以欣赏。这既是精神享受,也是感情蕴积,对保持和维护中老年人健康的性心理大有裨益。
(3)以安适取代不适感。所谓安适也就是满足。并不是每次性行为,男女双方都能达到性高潮,尤其是女方,未能达到高潮的大有人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不妨避而不谈自身出现的不适感和失望。
(十三)夫妻恩爱、益寿延年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六欲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恬静愉快的心情,可使人体气血流畅,脏腑调和,经络顺通,阴平阳秘,外邪不易侵入,长寿便在其中了。
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夫妻恩爱,精神愉快,可使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以及心理和生理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保证食欲旺盛、睡眠香甜、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抵抗疾病能力增强。
若情绪过于波动,大惊卒恐、大喜大怒、持续悲伤,均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阴塞而罹患疾病。金代大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医钞类编》中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现代医学指出:夫妻反目,心情忧郁,则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紧张的“兴奋灶”,可使某些有益激素的产生出现紊乱,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对各个脏器发生抑制作用,引起焦躁沮丧、食不甘味、睡不安寝、血压波动、心悸气短、月经紊乱
等症。情绪不正常还会使吞噬细胞作用减弱,抗体及干扰素生成减少,免疫功能减退,抗病能力降低。长期过度地刺激还可造成大脑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则过度消耗体力,使抵御癌细胞的能力减弱,体内某些细胞因失去免疫系统的控制而恶性增长,从而引起癌症的发生。
1982年北京市提供的一组资料表明,癌症病人中过去有明显不良心理因素的高达76%。据美国调查资料表明,中年丧偶,或因夫妻不和离婚人,发病比常人频繁得多,他们的住院时间为同类患者的两倍;死亡率也明显增高。他们患心脏病、肝癌和胃癌的死亡率,为其它人的两倍;高血压的死亡率为三倍;肝硬化的死亡率为七倍。日本也对离婚者作过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远比美满家庭中的人要短。
男子可短寿12岁,女子可短寿5岁。再者,夫妻无休止地吵闹会使精神长期受到痛苦折磨,或使大脑皮层失去控制,举动上自我摧残,如借酒消愁、以烟解闷或产生轻生念头等。可以说,夫妻间任何超出现实的多疑多虑,一味无中生有地纠缠和制造不良气氛,对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只有夫妻恩爱,才能白头到老。
(十四)男子性欲减退补益
由于慢性疾病的消耗或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而引起的中年期性功能减退,常易受到忽视。与青年人相比中年人的性功能虽然要差一些,但旺盛时期还没有过去,一般到50岁左右,内分泌功能减退,性功能才随之衰退。因此,中年人如出现性功能减退,应积极治疗。
进补是治疗中年性减退的有效方法,但应辩证论治。由慢性疾病消耗而导致的性功能减退,应在治疗慢性病的基础上进补;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应采用心理调节法,使性欲衰退者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然后进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体质亏虚,平时身体瘦弱、怕冷、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房事短暂者,属命门火衰,可用桂枝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肉桂3克,蛇床子10克,巴戟天10克,益智仁10克,桑寄生10克,山茱萸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用鹿葺片、桂附八味丸、青娥丸等。也可成药、汤剂并用,则收效更快。若阳物举而不坚而兼内热重者,有口燥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可用黄芩9克,金银花30克,白薇15克,地骨皮12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桃仁10克,栀子10克,金樱子10克,女贞子10克,玄参12克,沙参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用中药恢复中年期性功能是具有很好疗效的。此外,如配合气功、体疗等,收效更快。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锌可以引起男子输精管萎缩,睾丸、副睾、前列腺发育迟缓,睾丸上皮细胞萎缩,造成性功能低下、阳痿、男性不育症。
充足的锌含量是产生精子的重要条件。精子中锌含量极高,每克中含125微克,超过人体其它组织含锌量好几倍。锌参与睾丸酮的合成,并使睾丸酮转变为二氢睾丸酮还原酶,对精子的产生、数量与成活率均有重要影响。
据报道,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的锌越来越少。
而食品加工的日益精细,则更导致人类锌摄入量的不足,据研究,锌的每日摄入最低量应在15毫克以上,但现在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仅为9毫克。因此有意识地多食用一些富含锌食物是很有意义的,天然食物中含锌最高的是牡蛎,每100克中含锌100毫克,其次为牛肉、鸡肝、蛋类、瘦猎肉、鸡肉及花生等。最近国外十分强调男子尤其是性功能减退的男子,应多食牡蛎等含锌量多的食品。
精氨酸对男子性功能及精子生成也有促进作用。精氨酸是制造精子的原料之一,多吃一些富含精氨酸的食品,可使精液的质与量得到改善。含精氨酸最多的食品为其貌不扬的冻豆腐,每100克中含4.11克,其次为豆腐皮,花生、核桃、大豆、芝麻、紫菜、豌豆等。冻豆腐、豆腐皮价廉物美。
花生中既含锌又含精氨酸,可谓“男子汉的营养佳品”。
维生素E,对维持自体代谢和性器官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维生素E缺乏可使细胞膜、溶酶体膜、线粒体膜与微粒体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遭到破坏,而引起睾丸损害、性功能减退与紊乱。维生素E在食物中分布很广,最丰富的来源是植物油,以麦胚油、玉米油、豆油含量最高,芝麻、菜子油、花生、乳类、蛋类及牡蛎含量也较高。
钙离子可刺激精子成熟。实验证实,钙可以激活公牛附睾内非活动精子。哺乳动物的精子活动力与附睾内钙离子浓度成正比。这是因为钙可增强精子的代谢。补充一些富含钙的食品,如虾皮、乳类、蛋及豆制品,对改善男子生殖能力也有一定帮助。
酗酒,可引起睾丸萎缩,使血中睾丸酮水平降低,还会影响精子发育。慢性酒精中毒者中大约40%阳痿,有祸及前列腺;要加强身体锻炼,多散步、跑步、做操;少骑车、坐车和久坐,避免前列腺受压迫或血流不畅。已患前列腺肥大症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乙芪酚、克念菌素。中药可服补中益气丸、八味地黄丸等。对反复发生尿潴留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慢性前列腺炎,可采用热水坐浴法(每晚睡前坐热水盆中,淹没臀部及会阴部20分钟);或到医院做“前列腺按摩”。急性发作的,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十五)男性更年期的保健
从生理学角度讲,更年期为一正常的生理过程,症状或障碍都是暂时现象,一般地说,不算什么疾病,也不因此表明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只要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重新建立机体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新平衡,消除忧虑和紧张心理,正确对待,更年期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即使出现更年期障碍或更年期综合症,也不可怕,思想重视,措施行之有效,也就能逐步好转。
男性更年期的一些症状,是在许多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因此,要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方法。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消除顾虑,克制悲观心理,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进行精神治疗。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引起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因此,树立信心,稳定情绪应放在综合防治措施的首位。亲属,尤其是爱人和子女的体贴、关心、照顾,以及医师、护士、邻居、同事的安慰和帮助,不啻是一剂良药。少数患者癔病和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可到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可用一些抗精神性药物,必要时可服用小剂量的雄性激素或其他药物,这样有利于治疗和缓解症状,平时则要注意家庭护理。
对个别有猜疑心理的人,应送医院检查,说明情况,讲清道理,解除疑虑,以有益于健康。
怎样推迟和延缓男性更年期和怎样延缓衰老,是应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绝不可忽视。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衰老的进程和速度因人而异;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不服老,人难老”,越是不服老的人,衰老的进展就越慢,因此要养成健康的心理,生活中避免焦虑、烦恼和悲观情绪。为推迟衰老还必须提高生活能力和增强抗病能力,所以要注意:①合理营养:多吃富有蛋白质、钙质和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少吃酸辣及高脂高糖食物。鸡、鱼、兔肉易于吸收;豆类及其制品不仅含有大量植物性蛋白质,还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的“仓库”;新鲜蔬菜可提供大量维生素,应作为主要菜谱,还应注意保持低盐低糖,饮食清淡,荤腻适度,不暴食暴饮。
②生活规律:按时起床、锻炼、工作、休息、睡眠。安排要合理,尤其注意要有适量的休息,足够的睡眠。锻炼项目的选择应因人而异,如采用慢跑、气功、太极拳、广播操或自己熟悉、有兴趣、能长期坚持的健身方法。总之生活应有规律,劳逸适度。
男性更年期的保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若能在生活上多加注意,身心上多加保健,治疗上及时合理,则男性是能愉快地度过更年期,并得以青春长驻,延缓衰老的。
(十六)更年期妇女的性活动
“我们获得了智慧,却失去了性。”有人这样忧虑。
“已经是过来人了,又何必去为过去的事费尽思忖。”这也一种说法。
随着绝经期的到来,妇女的性器官开始发生一些生理性变化,这是身体内分泌变化的结果。那么,更年期妇女有关性的欲念和感受,以及性活动的能力,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人类性活动本身具有生理和社会双重性质,这是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点。在探讨更年期妇女性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生理因素,还应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
人们过份地渲染了更年期后“性的老化” ,这不符合实际,也大大地挫伤了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事业与成就的建树,无疑是成年人的追求目标,对社会与家庭承担义务,无疑是成年人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忽视、甚至无视更年期后性活动的微妙改变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不安,那就会损害“生活质量”,甚至造成精神上、心理上,及至婚姻家庭方面的某种危机。
性欲的真正下降是60岁以后的事。40~60岁,由于去除了怀孕的顾虑,家庭经济及居室有所改善,儿女长大成人,夫妇的性生活热情反而会提高。维持性“活力”依然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愉悦温馨,使人感到健康自信,发挥最佳的身心潜能。
所以,有人说适当的性生活也是锻炼身心的一种方式。
当然,聪明人不会因此而放纵或不自量力。
更年期妇女性生活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心理方面;她们往往对性活动感到“怯场”,感到“力不胜任”。其实,若从纯生理角度看,最直接和性欲有关的激素不是雌激素,而是睾丸酮,它由肾上腺产生,并不受绝经的影响。绝经后妇女体内睾丸酮的分泌出现一种新高涨,与此同时,雌激素却处于低水平。这就是说,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反,多数中年妇女会有更多的性兴趣、性快感和达到性高潮的能力。眼下各种年龄的人都开始认识到,性生活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其次,由于雌激素分泌的匮乏,性器官滋润减少,阴道润滑的速度和水平下降,阴道壁弹性减低,因此生殖器的敏感性也随之有所降低。性高潮出现时,阴道和子宫收缩的次数减少,但仍可以发生多重性高潮。阴道的这些变化有时会引起搔痒、烧灼感,性交不适,甚至疼痛,这在配偶不等阴道充分湿润就急于性交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阴道壁若变得太薄(多在老年人),还会有少量出血,这是要加以重视而又毋需过分惊慌的。
再者,绝经后,阴道和尿道的感染增加。阴唇的变化使阴道和尿道失去保护,阴道内的酸性平衡遭到破坏。这也是性交不适的原因之一。
最后,包围和支持阴道以及附近器官的骨盆肌肉会因年龄的增加变得松弛(年轻时分娩造成的损伤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就会出现下列情况:张力性尿失禁,即膀胱口经不起一定的压力,咳嗽、挤压、爬高、打喷嚏、举物或大笑等增加腹压时,会出现溢尿。盆底肌肉松弛表现为尿道、膀胱和直肠膨出,严重的会造成子宫脱垂。尿失禁和子宫脱垂,不仅给人带来麻烦,也影响性生活,降低性活动的兴趣和敏感度。
上述变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发生;即令发生,也并不一定那么严重,是可以延缓、减轻、预防和治疗的。
首先,更年期妇女对性生活要有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许是最有效的“春药”。实际上,男性也同样有性能减退的顾虑,如何过好更年期的夫妇生活是双方共同的事。
从性反应方面看,女性本来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而更年期的男性性高潮要比年轻时来得慢,早泄较少发生,这恰恰可使双方同步。人生伴侣,老而弥坚,家庭生活也需要不断调整,同心协力向前进。
为了增加阴部血循环,使阴道壁增厚,并变得比较湿润,可往阴道内放入含少量雌激素的坐药或霜剂。但要避免用含酒精的油脂、凡士林和石油胶冻——这类物品可能引起刺激和感染。
饮食中要含足够的维生素A、E和锌——这三种东西对阴道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阴道内一定酸度的方法是放入乳酸酪栓剂。性交后立即排空膀胱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好方法,这样做可以把尿道入口处的细菌排出去。衣着合适也很重要,环境湿热易致感染,可穿清洁、宽松的棉质内裤。
此外,更年期妇女还要加强盆底肌肉的锻炼。附着于耻骨上的尾骨肌,或耻骨肌,像拉紧的吊床,带子般富于弹性地支撑着盆底区域,对阴道及其周围器官起着管束作用,能主动地收缩和放松阴道和肛门。可以练习紧缩它,如试图中断排尿和排便:也可以放松它。至于练习的时间、频度、节律,完全由自己掌握,只要做到循序渐进,自我感觉良好就行。如果能连续收缩几十次、上百次,就说明对这组肌肉自己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能持之以恒,岂不是对“膨出” 、“脱垂” 、“失禁”  、“松驰”一类毛病的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吗?
(十七)妇女更年期的保健
有的妇女到了更年期,会因经期终止而感到自己已经衰老,从而引起忧虑和神经紧张。应当承认,更年期的到来意味着自己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但也不必担忧,妇女并非一过了更年期就立刻衰老。
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妇女更年期后,精神和身体状况反倒比以前大大改善。医学上称这个时期为妇女的“第二青春期”。第二青春期一定要好好珍惜。只要你有意识地实行自我保健,这个黄金时期,不仅会延长,而且能得到充实。
怎样自我保健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积极乐观地对待生理变化。更年期妇女本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阶段出现的临床症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听音乐,打太极拳,保持情绪上的乐观,顺利地度过更年期,迎来“第二青春期”。
(2)注意修饰。随着年龄的增长,皱纹和白发必然逐渐增多,外貌日趋衰老,心理上出现“暮色苍茫”之感。因此更年期妇女适当进行美容和修饰是必要的。经过适当的修饰后,她们会显得比实际年龄小,这种“我还年轻”的心理,可激发对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有益于身心健康。
(3)家庭和睦。
这是使妇女顺利度过更年期的重要因素,丈夫的关心体贴尤其显得重要。在更年期,躯体和各器官(尤其是分泌系统)
出现退化性变化,而女性的这种生理性衰退比男性更为显著,出现月经紊乱乃至停经,性功能减退等现象。随着性功能的减退,还可能产生对性行为的厌恶,但也偶有性欲亢盛者。由于这种建立在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基础上的夫妻性生活的不协调,更年期妇女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并通过自身心理自卫机构中的反射作用投射于他人,出现猜疑和嫉妒,严重者可发展成更年期偏执症。
(4)药物治疗。更年期妇女可适当地服用镇静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眠尔通等,以保证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如出现面部潮红、个性改变、急燥、疼痛、骨质疏松时服用雌激素也常有效。已烷雌酚每天可服0.5~5毫克,炔雌醇每天可服20~30微克。以上两种药的具体用法是:服用20天停药10天;或服用3天停4天;或服用6天停1天。注意用药的副作用,用药前应作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用药后要定期复查,因为雌激素可使糖尿病、高血脂症加重,也可促使子宫肌瘤发展。
(十八)老年人的性功能
人到老年,是不是就没有性要求了呢?老年时期,性关系是不是已不再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呢?我们要想讨论好这个问题,那首先要从传统的观念和文化上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1)
老年人的性衰老:女性的衰老;实际上是从30岁起,生殖能力很可能就开始逐渐衰退,并导致生育能力减弱及流产率增加(据医学统计表明,35岁以上妇女生育,畸型儿发生率较高)。到了50岁左右,就会自然出现生育和激素周期中止的现象,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和绝经,绝经年龄约在48岁~81岁,但个体差异很大,月经停止不是绝对不育,国外报道了15例妊娠发生在绝经以后或停经18个月以后。绝经的原因,目前认为是卵巢对垂体促性腺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雌激素分泌减少,而性生理上,出现阴道粘膜萎缩,伴以阴道润滑作用减弱,(这些变化可造成性交困难,如性交疼痛等等),结果使阴道皱缩和阴道壁的弹性丧失。
此外组织弹性减弱引起乳房萎缩,但萎缩的乳房并不一定丧失泌乳能力,有些绝经妇女们有授乳能力。如果妇女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则衰老并不意味着性欲的必然减退和获得性高潮能力的丧失。
女性的性衰老与那些育龄期妇女相比,性反应方式可有某种差别。
典型的表现是血管充血作用造成乳房增大、性红晕等,能够在年轻妇女的性兴奋中见到,而绝经的妇女则不明显,或者缺乏。性衰老还表现在,在性刺激下,阴道后三分之一扩张较差,阴道的润滑作用也减弱,需要较长时间方能出现。
在绝经期后缺乏有规律的性活动的妇女中,这些变化显得更加明显。同时老年妇女在性高潮时常伴有子宫收缩。
男性衰老:正常男性生殖能力衰退的形式与女性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男性并不存在与年龄有关的生育停止的界限。
虽然从50几岁起,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子形成减少,但男性即使到了60岁,仍然不断地有精子产生。同样,虽然从60岁起,循环血流中的睾丸酮产生的水平逐渐下降,但男性的性类固醇激素并不像女性那样明显减少。
性反应生理学在老年男性生活中是有改变的,与年轻男子比较,年龄超过60岁的男性阴茎勃起硬度有轻度的减弱,并有第二不应期(阴茎完全勃起后,经过或不经过射精而松驰,无论怎样刺激,勃起也十分困难,难以进入兴奋期,这种情况称为第二不应期)
,射精强度通常有所降低,部分可能与射精量的减少相符合。
60岁、70岁和80岁的许多男性,每次性交时,性活动能够被激起并得到性满足,但往往没有射精发生。
(2)老年期的性行为:在不同人群和不同人之间老年人的性行为还存在个体的自然差异。收集的资料表明,男性性活动频次:61~71岁年龄组男性有75%以上性活动频次是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其中61~65岁组中有37%的男性至少每周一次,66~71岁组中有38%的男性至少每周有一次性交;老年女性的性频次:61~65岁年龄组中有60%没有性生活;66~71岁年龄组中有73%没有性生活。
(3)老年时期影响性生活的疾病:一般地说,老年人确有不少疾病影响男性和女性功能,尤其是在用多种药物治疗后会进一步妨碍他(她)们的性功能。如脑动脉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常引起性欲丧失,或性欲低下。心肌梗塞病人担心性生活会引起发作甚至死亡,而担心引起性功能降低。糖尿病是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的最普遍病因,约有30%~60%病人出现阳萎。但是上述情况不是不可改变的。据报道,心肌梗塞首次发作的病人,三个月后恢复性生活,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能恢复到以往的性生活能力,而大部分的人则性功能有或多或少的减退。糖尿病患者病情如果得到适当控制可鼓励他们继续过性生活,从而使阳萎消除。还应注意在某些疾病用药中,有些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等,能使精神括约肌麻痹,射精能力衰退。抗躁动药,碳酸锂,可使男性性交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困难。洋地黄可引起勃起障碍等。
总之,疾病对于人——也包括老人的性生活不应当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医生必须帮助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使他们在其余年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包括性生活)。
老年人的权利也有潜力享受性生活。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性科学家在1987年指出的一个原则:“性治疗的目的之一是帮助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得到满足。这不仅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还能使老年夫妇通过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提高亲密程度和自尊。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体验生活的快乐。对此社会应像接受青年人在这方面的作为一样予以接受”。
(十九)防止性衰老
性生活随着人的年岁的增长会日渐减少,但正常老年人性能力并不丧失。
夫妻间正常的房事,维系着家庭的和谐、愉快和幸福,否则,将是一种憾事。因此,怎样使性机能随着身体的寿命一同延长下去,是很重要的,以下提出的十个方面可供参考。
(1)要相信自己性机能是正常的、强健的、富有生命力的,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中年人尤为重要。
(2)要注意外表的年轻化。人追求年轻的情绪,会使机体也随之年轻;相反,老是忧心忡忡,害怕衰老,常自叹“老矣”,在精神上做了衰老的俘虏,则很快就会跌入老人的境地。
(3)要经常运动,特别是坚持慢跑和步行,着重锻炼下半身,性机能兴衰的“要点”在腰、足。
(4)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可适当多吃些海味类食品,因海味含“锌”多,锌被称为“夫妻和谐素”。
(5)不论退休与否都应有事业心,如果满足于抱孙子自娱,其性的老化是必然的。
(6)在专一不二的爱妻子的前提下,要保持倾慕女性的心气,这样能刺激性激素的分泌,保持不懈的性机能。
(7)生活要幽默。幽默和诙默是永葆青春的一个最大的秘诀。
(8)性格要开朗,不为争执区区琐事而烦恼,胸怀开阔是不老的心泉,精神抑郁会导致阳萎。
(9)力戒烟、酒、赌,睡眠充足。
(10)每天坚持服用维生素E胶囊,可防止身体与性的衰老。
(二十)西药对性功能的影响
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临床家发现许多药物对性功能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
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机制是很复杂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主要是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也与神经血管的改变和代谢有关。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各种生物学因素场可造成这种差异,例如吸收率,代谢率,排泄率,剂量,服用时间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1)激素用雄激素治疗睾丸酮缺乏的男性,可使其性欲或性交能力恢复到基础水平;对睾丸酮分泌正常的男性,通常不会增加性欲或性交能力。但是,长期应用中等量或大剂量的雄激素,可抑制男性的下丘脑—垂体—睾丸轴,而导致睾丸萎缩,并使精子生成显著减少,或导致男子女性型乳房发育。女性应用大量雄激素,也可增加性欲,因为女性性欲是由雄激素支持的,但可发生多毛,痤疮,阴蒂肥大等副作用。如果怀孕妇女服用雄激素,则可能有使女性胎儿男性化的危险。
雌激素用于男性患者(如治疗前列腺癌) ,可迅速使性欲减退或消失,并必然导致阳萎。还可能产生射精功能损害,男子女性型乳房,胡须生长显著减退。雌激素用于女性,一般对性欲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用于雌激素缺乏的女性,可维持阴道润滑和阴道粘膜的完整,并使乳房丰满。
(2)抗雄激素类药物安体舒通 它是一种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醇有储钾和利尿作用。用安体舒通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可使睾丸酮水平降低。近来发现它具有明显的黄体酮活性(黄体酮是一种性抑制剂),所以可引起男性性欲减退(22%),阳萎,女性型乳房;在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乳房松软。这些影响又与服用剂量大小有关,每日剂量在100毫克或小于100毫克的病人,性功能很少受影响。
环丙氯地孕酮 它是一种雄激素拮抗剂,具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故可导致男性性欲减退,勃起功能损害及性高潮反应降低。
(3)自主神经拮抗药治疗精神病的酚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上有特殊疗效。在每日剂量达400毫克或更多时,易发生阳萎。有10%~20%的病人可发生性欲减退。
另一种非噻嗪类药物氟胍啶醇 服用此药的男性有10%~20%可发生阳萎;女性病人可发生月经不调。有趣的是,给予小剂量时可使睾丸酮增加,但大剂量时,却可抑制睾丸酮的生成。
(4)环类抑抗郁剂(如丙咪嗪)
抑郁病患者(这类人多有丧失性欲者)经治疗后,情绪会得到调整,随着病情的缓解,病人会恢复性欲,对性活动的兴趣会有所提高。
但约有5%的病人,用三环类化合物治疗后,尽管其他多数症状消失,但性功能却恶化。所以,对抑郁症的处理须个体化,以适应各个病人的需要。
治疗狂躁症的药物碳酸锂,可降低成年男性血清睾丸水平,导致内分泌的改变,某些人则可能发生阳萎。
(5)抚高血压药物a—甲基多巴 具有较弱的抗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常见的性功能抑制剂之一。随着每日用药量的增大,会使性功能衰减程度加重。
胍乙啶 具有抗肾上腺素的性质,对性功能的主要影响是引起男性射精的抑制。抑制程度与服用剂量有关。
利血平和其他萝芙木生物碱 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间接地降低性欲;同时常可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现象,使原来患有性功能障碍及性欲减退的患者病情更趋严重。
心得安 是一种多用途的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最近有人报道了几例心得安诱发的阳萎,要引起注意。
(6)安定药、镇静剂和安眠药减轻焦虑可增强性功能,而镇静剂通常又降低性反应和性欲。安宁可能对大脑边缘系统有特异性作用,因而可直接改变性欲或性功能;利眠宁和安定可减轻焦虑,能增强或降低性欲,有人报道在妊娠三个月内服用,有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巴比妥有时有降低性抑制的作用,因而可增强性功能,但巴比妥服用后,出现性欲减退、阳萎或性高潮反应丧失的现象;安眠酮能增加性功能,但因人而异。
(7)大麻、海洛因和美散痛有关大麻对性功能的影响人们争论颇大。最初使用大麻时,有人认为大麻能增加性感和性交能力。但是动物实验表明:大麻或大麻的活性成分可减少雄鼠的性交行为,抑制精子生成,并降低血循环中睾丸酮的水平;大麻能抑制雌鼠黄体生成素和催乳素,并有抗排卵效应。国外报道,健康青年男性,无论短期或长期吸大麻者,均有降低血循环中的睾丸酮、发生阳萎和抑制精子生成的可能。
烟和酒对性功能的影响:吸烟男性血中睾丸酮浓度下降,阳萎发生率高。饮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妨碍性冲动反射活动的传递。过量饮酒会抑制性欲。
(二十一)警惕性病传播
性病,是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种传染病。病种包括病毒、细菌、霉菌以及寄生虫等引起的性病。最重要的有梅毒、淋病、软性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四种。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除了采取断然措施,封闭妓院、取缔暗娼,铲除性病的主要传染源外,还制定了防治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防治干部,在城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性病防治工作。
到1964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巨大成绩,这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国际上列为性病的病种不断增加。
除了上述四种外,还把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传染性软疣、阴道滴虫病、泌尿生殖系统念珠菌病、阴虱、疥疮、乙型肝炎等也被划入性病范畴,通称为“性传染疾病”。
近年来在国外发现的爱滋病,后来在五大洲蔓延,也是与性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性病。因此,目前性病的病种比过去有所增多,流行范围颇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入8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和国际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国内外交往日益频繁,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新感染的性病患者。
这说明在我国早已消灭的性病有可能死灰复燃,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性病的蔓延,对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不但影响婚姻的和睦,而且对后代危害很大。性传染病的母婴垂直传播又是优生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某些病毒的性传播,每年给美国带来约3700名低能儿;每年给英国增加约800~2000名智力低下、入学困难的儿童。
同样,其他一些国家每年亦有不少因此带来的这类社会问题。据专家们估计,由于一些国家的性关系混乱,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其母与婴和母与胎传染的发生率亦有增多趋势。
母婴垂直传播的途经有子宫内传染、分娩时传染及哺乳期传染等不同。其中以子宫内传染的危害最大,不但引起先天性感染,且可致胎儿先天畸形、先天性神经官能症等。
除了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外,某些性病还可能通过其它密切接触传播,卫生习惯不良,共用衣物以及泛用医疗器具等在性病传播中也有一定意义。
(二十二)性病的危害
性病是一种社会性疾病,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医学上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得了性病,给本人及配偶、子女及亲属都会带来躯体上的疾患和精神上的痛苦,对社会也带来一定的损失。
①危害个人:性病对患者本人来说,不仅带来疾病和性功能障碍,更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②殃及家庭:性病给家庭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先以梅毒为例,患梅毒的第一年间,传染给对方的概率是92%,第二年为70%。得淋病后,与之有过一次性交的,得淋病的概率是20%,二次为40%,四次为80%,尤其是女子得了淋病后,因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常被本人忽视而不去医院就诊,以为慢性感染和带菌者。这些病人,一害自己,可以成为淋菌性输卵管炎和盆腔炎患者,导致不育;二害男方,导致男方被感染,产生尿道狭窄,前列腺炎、附睾炎等;三害下一代,导致流产,不育和新生儿淋菌性结合膜炎等。
③贻害亲属:主要指对配偶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危害,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危害。如淋菌性幼儿性外阴道炎患者,就是与携有淋球菌的亲属同床睡觉,同用洗澡盆而引起的。
④社会不宁:性病的流行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如夫妇一方患有性病(指遗传方面)
均会给精神及夫妻生活带来阴影,如果处理不当对性病知识了解的不够就会增加相互间的猜疑,进而造成感情破裂,甚至酿成悲剧,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⑤危害民族:性病对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危害极大。有一地区,200多年前有人口40多万,由于性病的广泛流行,到解放前夕人口不足8万,减少了80%。
总之,性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不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积极防治。性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我国有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人民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性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的制约可以相信,当人们了解了性病对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造成的危害,会自觉的与性病斗争。
(二十三)家庭中有性疾病病人怎么办
近年来在我国不秒地方,性病的发病率成倍增长,流行范围也日益扩大。性病的死灰复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性病的防治问题。
我国最常见的性病是梅毒和淋病,它们都是由于不洁性交引起的梅毒螺旋体或淋菌球感染,它能使人体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受损,功能丧失,如不及时或彻底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可危及生命。同时性病病人具有传染性,如继续和他人进行性接触,则性病就会广泛流传。因此,如染上了性病的病人,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1)要让病人认识性病的严重危害,提高其对性病的警惕性,并让他们应该知道性病的危害性。
(2)让性病病人及早得到治疗,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性病的病程较长,有时症状也不大明显,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
但是病程拖得越长,产生的不良后果就越严重。所以如果发现家有人曾有不法性交史,并且在阴部和龟头出现单个斑丘疹,进而成为硬性块状结节或全身斑疹,还有尿糖、尿急、尿道不适甚至流脓等症状时,应劝其尽快到医院泌尿科(或皮肤科、妇产科和性病科)去检查。
不少性病人因怕外人知道后名声不好而不愿就诊,或者在治疗时不肯向医生吐露真情,这时家人应该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要说明性病不经过治疗是绝对不会自行痊愈的,拖下去病情只会越来越重,只有积极治疗才是唯一出路。只有弄清楚病情的病因及传染源,才能有的放矢地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3)性病治疗要彻底,不能中途自行停止。引起性病的梅毒螺旋体或淋球菌都是十分顽固的,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结果仍会引起性病的复发。所以在治疗中,病人一定要完成医生规定的疗程,遵照医嘱,按时吃药、打针。在治疗完成后,病人在一定时间内仍应坚持复诊。梅毒病人应在血液化验正常后半年内,再作两次血液检查,并要观察三年。
淋病病人治疗结束后每月应复查一次,要复查3~6个月。
(4)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性病的病程较长,病人接受治疗时应有思想准备。尤其是因治疗过迟或治疗不彻底,一时疗效不太满意的病人,容易出现悲观或急躁情绪,家属要鼓励和安慰他们。要告诉病人,目前对性病的检查来治疗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法,只要坚持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疗效。
(5)
做好病人的管理工作是防止性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在性病未治愈前,病人必须避免性交,注意隔离,勤换衣裤、被褥,要及时清理,不可乱丢。为了避免漏诊或重复感染,对病人的配偶以及与病人有过性关系的人,都应劝其医院检查和治疗。
(6)提高病人的认识,是防止性病的关键,要让病人明白,不正当的性交关系是导致性病的根源。
经过治疗痊愈的病人,必须遵守社会性道德规范,才能避免性病的再次发生。同时应该注意,切忌对性病病人采取打骂、歧视和遗弃的态度。因为在病人肉体和精神上已深受创伤的时候,这样做不能挽救他们,而只能使他们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最终可能毁了自己,毁了家庭,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十四)性保健法
1.《周易》吞津壮阳法
人体的元阴量寓于肾与命门,元阴是先天之真水,即真精;元阳为先天之真火,二者关系是水火相济、阴阳互根的关系。元阴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而元阳经由命门通过肾脏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吞津壮阳法具有壮阳补肾、增强性机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能使人元阳旺盛、阴精充沛、延年益寿。
此法首见于《道枢·还原下篇》。
修炼时间要选择冬至日或选择阴历每月甲子日。于夜半子时,披衣盘腿,面东而坐。
①辅助功:轻轻扣齿36次,其后,双手磨热,以掌根由鼻梁向耳根轻拭双目三次,再双手掩耳,听到耳中有细音如钟声,把手放下,反复三次,最后双手磨面至发热时为止。
②正功:运舌舐上腭12次,抵下腭12次,运舌于齿外,在上唇和下唇内各往返12次,待口内津生,即用津液作漱口状,待满口暖热后,分三次咽下。
咽时要取内气,即闭口,意想内气从鼻山根部来,随同津液送到脐下气海穴处,并且意想此穴如鼎状,大如鸡卵。三次咽毕,即津液全部注入海鼎内,再意想心火下垂到鼎底,用心火苗包住鼎身烧炼。
烧炼36息(一呼一吸为一息)称为一阳爻,烧炼24息称为一阴爻。先做一个阳爻功,续做五个阴爻功,构成《周易》12消息封的子月“复卦”功。
“复卦”功毕,调整呼吸,休息片刻,再意想体内气如黄云盘旋于脾胃上。再过一会儿,意想黄云变为黄土,覆盖气鼎上。
梳头百余下,然后躺下休息片刻。
至此,一日功法做完。以后每月一次的功法,均需按《周易》12消息卦的卦象和卦序的要求作,即每月做时,要看阴历当月所属之消息卦是哪一卦,按照卦象每爻的具体要求做或阳爻或阴爻,从下向上依次而行。最下者为初爻,顺序向上为二、三、四、五、六爻。
子月十一 丑月十二 寅月正 卯月二----————--——————————--————————--复 临 泰 大壮辰月三已月四午月五未月六——————————————--——--------------央 乾 姤 遁申月七酉月八戍月九亥月十--------------------————————————否 观 剥 坤注:卦象中“——”为阳爻,做功遇此呼吸36次;“——”为阴爻,遇此呼吸24次。
练辅助功时,若耳中听不到细音如钟声,也可往下做。
2.生精固精法
本功法具有发动阳气、多生精液之效,能使术者性欲亢进,主动掌握理想的性生活,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性功能减退症。
本功要在“意守丹田”、“意守命门”的基础上进行修练。
①意守丹田法:这里所说的丹田是指肚脐。意守肚脐既易达真息境界,又易引入动功。静、动、内、外同时并举。
练功开始,先将头上的浊气降下,以便于入静。其方法是:大脑想着从头至脚浊气逐渐下降,同时肢体也随着放松(以下其它练功法皆同),这叫以意引气。气已降到脚底,全身已经放松,两眼凝视祖窍处,然后轻闭,两耳以意封闭,也就是听而不闻。同时将思想集中到祖窍,与闭眼后的内视线(即意视)合一,同行下达丹田,以意想着它,以意守着它。
②意守命门法:意守命门法(妇女是意守关元、气海)
命门位于正对肚脐之腰部,亦即两肾之间,又叫丹田。在命门两侧,左、右两肾与命门之间,又有阴阳两窍,是调整命门与肾脏二者之间平衡的。命门属火,两肾属水,二者相克,两窍居其中调和,以达到水火既济。
练功开始与意守丹田同。
先行降气,两眼向后行经玉枕、夹脊,一直下到命门处,稍停,思想(即意)就分往两窍,由后向前呼(即向肚脐前进),至中间合为一股,直达丹田。当肚脐不能再鼓时,再由丹田向命门吸,以后就不再管它了。
如同在丹田时一样,动就动,不动就静守。
无论内动、外动,一切与前项同。结束时之操作亦同于前项。
妇女练守关元、气海法:关元在脐下3寸处,气海在脐下1寸5处。练功方法与男人守丹田同,只是守位不同,两个位置同时并守。
意守丹田法是本气功基本法,意守命门是在意守丹田法练成基础打好后,再加练的。
③升阳法:升阳法是一种适合于老年体弱者补助生精的方法,它的作用是壮肾强精和调血固经。这种练功法,是与守命门结合进行的。方法是:开始入静,意达命门,以意引气,由两肾起经丹田直催睾丸,返上来催生殖器直到顶端,换气后再催(妇女由两肾经丹田直催子宫和阴道)。
如是进行36次后,即行静守命门,然后收功和搓手脸。
没有练过此法的人,可从冬至日开始每天修练,经过一个月后,可隔几天练一次,最好逐渐增加,不要一下子就练到36次。
④固精法:固精法是防治遗精的一种有效方法,每天夜间卧床后和早上起床前各练此法1次。方法是:练功时头部枕高,开始先意守丹田,双手心向下,以右手指扶在左手背上,左手心按在肚脐上,从左向右转(即从左边开始转回右边),转擦36次,转完后换手以同样方法右转36次。然后双手指稍稍并在一起,上从心口起下到小腹底高骨处,以丹田为中心,在肚皮上、下推揉摩擦36次(一上一下为1次)。
下揉时双手斜立,手心斜向下,用双拇指抵住肚皮来推,上搡时双手斜立,手心斜向上,以双手小指抵住肚皮来揉。先下后上为泻,先上后下为补,个人可酌情进行。然后再用双手揉擦睾丸,其方法是:用双手将睾丸兜起,送入阴囊上面的两洞内,在其外皮揉擦,先左后右为一次,共揉81次。如古书记载:“一擦一揉,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如揉擦时阳举,甚至揉完并进行收功方法后,阴茎仍挺而不落,可采用练精化气法,以防射精。妇女不单练固精法,可结合练点窍法。
⑤练精化气法:练精化气法有三,开始先用第一种,当功夫练得深了,精液十分充沛,用前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再用第二种。若仍不能解决问题,才用第三种。但是练功人不要以为掌握了练精化气法,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仍须节制房事,注意养精。
吸、贴、提、闭四诀练功法:吸是指吸精、吸气;贴是指古头搭桥(即贴上腭,如果只是舌头舐上腭而不用力贴住,这还不行;提是指提肛、提会阴、提尾闾、提手脚;闭是闭住气,指的是闭住窍中之气,至于口鼻之气仍要忘掉,不必管它。阳举时如果闭不住窍中之气,问题还不容易解决。弄清这四字的含意和内容,按法练之即可生效。
具体练功的方法;先意守丹田;然后用意由龟头经丹田向会阴吸,由会阴提过尾闾,同时闭嘴,咬牙,舌贴上腭,提紧手脚,缩紧肛门并向上提,再用意由尾闾住上吸,经夹脊、玉枕,过泥丸到上丹田守住。守片刻,连同口中津液用下咽的方法送在中丹田。如此做3次,阴茎即软。再用意由上丹田向丹田从左至右转圈9次,再由下丹田向上丹田按前次相反方向转圈6次。这是一个小周天数,转完后仍按收功方法在中丹田转圈,方法与主要功同。
若练完此法阴茎仍不软,或软而复举,即用第二种方法或第三种方法。
九转还阳练功法:这种方法比前一方法又深了一步。它的作用就是能把更充沛的精液,采回身上再练化为气血。所以,必须在练功已久,较长时间内未泄精液,清液十分充足饱满,阳举过甚(多在半夜)致小腹部逼胀,不能入睡,并有射精之感或会阴窍内跳动(在会阴以内3寸之处),用吸、贴、提、闭法不能解决问题时,方可采用。如果用得过早或次数过多,精液未达十分充满程度,强使上行,即会引虚火上升,发生头晕、脑胀等毛病。练此法时,用意领气(以意气带精)
由龟头往里抽吸至丹田守住,同时肛门缩紧上提,然后用右手拇指按住右鼻孔,由左鼻孔吸气(极轻慢),当吸到不能再吸的程度时,用右书食指按住左鼻孔,放去右鼻孔,将气呼出,呼到不能再呼时,再用左鼻孔呼气,如此反复进行3次,换为右鼻孔吸气左鼻孔呼出,方法同上,也进行3次。
再用双鼻孔吸气,到不能再吸的程度时,在祖窍停守片刻,随意将此气连同口中津液咽入丹田,同样进行3次。最后按主要功收功方法结束。
周天数法:周天数法是运用周天数进行练精化气的一种方法,用36、24之数是大周天数;用6、9之数是小周天数,这里用的是9数,故称周天数法。在用九转还阳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可用此法。具体练法是:用意由龟头向会阴吸,吸到尾闾左转沿左肋上行,经左脸,再用意由左鼻孔轻轻吸气,左眼左眉亦同时向囟门上提,吸到囟门返回上丹田稍定。然后再向上丹田经右眼沿右脸下行,下行时右鼻孔可徐徐呼气,经右肋下达尾闾及会阴。如是左提右降可连续作3次。再按原起路线和方法,由右向右提降3次。然后,再由会阴过尾闾上行,经命门、夹脊沿脑后直上囟门至上丹田稍定,再降至中丹田到会阴。如此共作3遍时,作第三遍时,将精气提至上丹田多停一会儿,再用意送至中丹田定住,按收功方法结束。
⑥收功的方法:收功是指练功的结束。其方法是:每次练功到一定时间,想收歇不练,可用意引气,围绕着守窍,先由内向外螺旋式左转(即从左向上开始转回左边)
36圈,然后再由外向内同样右转24圈,这是转大周天的数字。
妇女转圈方法与男人不同,是先从右向左转,由内向外36圈,然后从左向右由外向内转24圈。
最后,意与气皆集中于守窍之中心,吸回腹内,稍停一会将肚皮放松,即告结束,这种收功法,是使练时体内集中于守窍之气先行散开,以免淤不适,然后再把守窍散开之气与已散发全身之气,一并收到守窍,归入体内。搓手脸,这是每次练功最后的一项操作。在引气绕转完毕后,先行搓手。搓法与洗手同,即里外都搓,手发热后再搓脸,至发热为止,以防气血在人体上部及末梢处积滞。
3.壮阳固精法
久练此法,可温补命门相火,填精益肾,充脑补髓,使人精力充沛,步履轻灵,动作敏捷,治疗性功能能碍障、阳萎、早泄、腰酸尿频、失眠健忘、梦遗滑精等症,若配合内养功、站桩功同练,则效果更佳。
①搓涌泉:盘膝而坐,双手搓热后,手掌紧贴脚面,从趾跟处沿踝关节至三阴交一线往反摩擦20~30次,然后两手分别搓涌泉穴81次。要意守涌泉,手势略有节奏感。
②摩肾俞: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同时从上向下,从外向里作环形按摩共30次,要意守命门,原有肾虚腰疼等病者,可适当增加按摩次数。
③抖阴囊:后背靠实,取半仰卧姿式。一手扶阴茎,另手食、中、无名三指托住阴囊下部,上下抖动100~200次,换手再抖动100~200次,要意守丹田,逐渐加力。练有一定基础后,改为单掌上下拍打阴囊100~200次。
④疏任督:一手置会阴穴,另一手小指侧放曲骨穴,两手同时用力摩擦睾丸,阴茎100次左右,换手再摩擦100次左右,要意守丹田,逐渐加力。
⑤提阳根:一手掌面的劳宫穴贴丹田,另一手握阴茎,向上、下、左、右各提拉100次,要放松意念部位,独立守神,清静思想。
⑥壮神鞭:两手掌夹持阴茎(龟头外露),逐渐加力,来回搓动100~200次,不能憋气,如产生性冲动,一手持阴茎,另一手食、中二指压住阴穴,收腹提肛(如忍大便状),并澄清思念,净化欲想,待冲动完全消失后,向左侧卧休息片刻,或重作五、六节功法,效果益佳,随着功力的加深,操作时的性冲动感会自行消失。
⑦固精液:以上六节修练百日后,可接练固精液法,行房时略有排精感时,即暂停房事,提肛收腹,并用意念控制住精液排除,待冲动缓解后,可继续进行或酌情停止房事。
修练此功法应注意:每意练2~3次为宜;不可随意改变意守部位,练功前后切勿饮冷水、凉茶;练功时小腹不要坦露;饮后勿练;未婚或初婚青年不宜练。
4.强 壮 功
强壮功是把释、儒、道、俗的练功方法综合整理而成,具有壮阳、强腰肾的功能,具体做法如下:
(1)姿式①自然盘坐:两小腿交叉,足掌向外,臀部着垫,两大腿置于两小腿之上,头颈躯干端正,臀部稍向后以便含胸,颈部肌肉放松,头微前倾,双眼轻闭,两上肢自然下垂,双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手心上,放在小腹前之大腿上。
②单盘坐:两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之上,左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向上。
③双盘膝:右小腿置于小腿上,再把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上,两小腿交叉,两足心向上,置于两侧大腿上。
④站式:两足分开平行与肩同宽,膝关节微曲,含胸,脊柱正直,头微前倾,两眼轻闭,轻肩垂肘,手臂微曲,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如捏物状置于小腹前,也可将手臂抬起,两手置于胸前如抱球状。
⑤自由式:不必采取某种固定姿式,可完全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练功。
(2)呼吸要求用鼻呼吸,舌头舐上腭,但鼻孔通气不良者也可张口辅助呼吸,呼吸有三种方法:①静呼吸法:又叫自然呼吸法,不要求练功者改变原来的呼吸形式,任其自然呼吸。
②深呼吸法:吸气时胸腹有隆起现象,练习时要逐渐呼吸作得深长,达到细而又匀的程度。
③逆呼吸法:吸气时胸部扩张,腹部向里收;呼气时胸部回缩,腹部往外凸,练时要由浅入深,逐步锻炼,掌握自然,不能勉强。
(3)意守意守是指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的目的。
①意守涌泉:练功开始先呼气,注意以意领气,从会阴慢慢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脚心(涌泉穴)。
②意守命门: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经小腿、膝关节、大腿到会阴合而为一,上达丹田部位,稍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下降到涌泉,周而复始,久练可使命门充实,强壮腰肾。
5.下 元 功
下元功系济南武术界老前辈王兆林老师所传,能改善肛门、直肠、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对痔疮、肛裂、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对健身延年也不无裨益,此法简单易学,无任何偏差。
①姿式:仰卧、平坐、站立均可,以站式功效最好。仰卧式:枕头较平日睡眠时略高,平卧于木板床上,两腿自然伸开,足跟并齐相靠,两臂自然置于体侧,掌心向内。平坐式:正身坐于木椅上,两足平行分与肩同宽,屈膝90度,直腰松肩,含胸拔背,头微前倾,下颏微收,两臂自然置于体侧,掌心向内,两足平行分开,自然站立,膝微屈,髋放松,其他要求同坐式。
②呼吸:鼻吸口呼,吸气均匀而深长,收腹,吸至最大量,呼气缓慢细长,呼尽为止,吸气呼气均不出声。
③做法:或卧、或坐、或站,姿式端正自然,全身放松,口唇轻闭,双目微闭,下视意念所到部位,自然呼吸,静心宁神,意守两足心(涌泉穴)5~10分钟,待足心有气感时,深长呼气,以意引气沿两腿上升到会阴(在前后阴之间) ,同时收腹握拳,足趾抓地,提肛咬牙,舌舐上腭,吸气满,闭气在呼不吸,停至略感憋气时以口缓缓吸气,引气沿原路回到足心。同时松腹、松逆、舒趾、放肛、松牙、落舌,如此做3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同法,吸气时引气沿两腿上升,过尾闾(在肛门之后尾骨处)3息,继续沿脊柱上升到命门(在第二、三腰椎之间)
,闭气停息,于呼气时引气沿原路回到足心,共做6息,最后引气沿上述路线到命门后不停,向前穿过腹部到达肚脐,闭气停息,呼气时引气下降,经会阴沿双腿回到足心,共做9息,收功时,两手重迭,掌心向里,置于肚脐,意守此处5~10分钟,然后两手轻轻搓面,搓耳,慢慢睁目,缓缓散步收功。
④注意事项:每次练功停息,所需时间随功效渐进,并逐渐延长,初练时只需10分钟左右,日久可延长到30分钟左右,但不要盲目追求延长吸气、停息、呼气的时间,每日练功的次数为2次,早晚各1次,练功中出现反应,毋需惊慌,只要专心意守内气之运行,反应自然会消失。
6.摩肾益精法
①起势:坐势丹田三嘘息、三开合,身法要求是:大腿放平,与小脑保持垂直,上身保持正直,要含胸、垂肩、坠肘、虚腋,头如悬钟,松腰松胯,两手放在大腿根部,坐好后,两眼先平视,然后轻轻闭上,舌舐上腭,全身放松后,排除脑中杂念,然后双手放在中丹田上,男子左手内劳宫轻放在中丹田上,右手内劳宫穴轻捂在左手的外劳宫穴上(女子相反)
,平放好后,做三个丹田三嘘息。具体做法是:先用口呼,后用鼻吸,呼时手轻轻按穴,吸时要轻轻松开,一呼一吸为一次,共做三次,呼吸时要轻缓、长深,一定要松静自然不勉强,癌症患者则是先吸后呼,其它同上,三个丹田三嘘息做完后,恢复自然,再做丹田三开合,中丹田前的双手,向两侧慢慢地分开,开时两手手背相对,手指并拢,开的宽度以略宽于自己的身体为度,开后翻手,使手心相对,双手慢慢地向腹前中丹田处骤拢,聚到两手将接触时,再翻手,使手背相对,做第二个开合,如此共做三次,叫做中丹田三开合。
②按摩:肾俞穴按摩,按起势中丹田开合后,将两手背向背后,两掌心抚在两边的肾俞穴,先做上下轻轻摩擦,待温热后,交换手势,把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伸出,其它二指屈回,用中指点在肾俞穴上,做正反各24转,三按三嘘息,然后将手反回中丹田前,做三个中丹田开合,而后再将两手背向背后,照上述方法再按摩,如此重复三次,最后将手返回中丹田,做三个中丹田三开合和三按三嘘息。
涌泉穴按摩:先把右腿屈膝平放在床边到凳子上,侧身坐,左腿放在床上,仰面平放在地面,右手背到后腰,把外劳宫穴放在右肾俞上,如果手放在肾俞穴有困难,可改放在小腹,劳宫穴对准关元穴,右手平放在左脚掌涌泉穴上,以涌泉穴为圆心,先由下往脚掌前再往上到脚掌后,这样反向转一两圈,然后劳宫穴对准涌泉穴,做三按三嘘息,做完后,把右腿伸开做中丹田三开合,再让左腿屈膝,把脚放在右腿上,用与右脚同样的方法步骤,反正各转一百次,按擦完毕,再将左腿伸开。
收势:两腿微屈平放在床上,用双手先做三个中丹田开合,每逢合时,意念就集中于丹田,然后再做丹田三嘘息,最后两手慢慢离开中丹田,舌放平,睁开眼睛。
此功练完,最好宽衣入睡,倘还需下床走动,也先要休息十分钟,妇女月经期间,应停练此功,做功切忌用力,因稍一用力,便会出现血压上升,失眠等不正常现象。
7.强精体操
①站直,上半身向前后弯曲10~20次,注意,膝盖不可弯曲。
②站直,使两手下垂,上半身向左右旋转20~30次,两手随着旋转的动作自然地甩向背部。
③站直,上半身先后向左右弯曲,侧伸的手要沿着体侧抬高到腋下来帮助弯曲的运动,左右各弯曲16~20次。
④用力收缩肛门6秒钟,再放松,如此反复20次。
⑤张开双脚,挺胸,臀部稍向后蹶,使力量集中于腰部和腹部,也可用直立的姿势吸气,吐气的同时,把两脚间的距离徐徐张大,重复五次以上。
⑥两脚并排仰卧在地板上,两手贴在体侧或两手伸直,不可挨触地板,使身体先仰卧后坐直,开始做时也可利用两手从头部挥下的反作用力促使上身坐直,但手不可去抓物体或压在地板上,需做10至25次(即仰卧起坐)。
⑦身体在床上自然伸直,用手轻轻地握着睾丸,随着年龄增长做的次数要有所增加。
⑧腰部俯仰:仰卧在地板上,把头和并拢的双脚尽量抬高,然后突然放下,下腭抬起,后脚跟用力收缩,重复做10次。
8.房中补益法
房事生活有损有益,如男女交合遵循一定的法度,寓养生之道于房事生活之中,则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若违犯了这一法度,恣情纵欲,就会损伤身心健康,发生疾病,减损生命。故《天下至道谈》明确指出:“贰生者食也,孙(损)
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关于房事法度,古人总结为“七损八益”,这早在马王堆医书、《黄帝内经》、《玉房秘诀》等著作中已有深刻论述。
古人认为,有法度的两性生活能增补元气,使年老的人恢复健壮,壮年人不致虚衰,这种法度总概为八个方面,也称“八益”。
“八益”是说男女交合时,要在正确的姿势、呼吸及意念支配下进行修炼,以达到不排精、不耗气、不疲劳的阴阳交泰之中。
《天下至道谈》中说到“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窃(积)气,七曰寺(持)赢,八曰定顷(倾)。”这种接阴治气与养生相结合的方法,是我国古代性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益是指性交之前应先练气功导引,具体做法见“房事法度”。导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
二益是说性交中要致津液,即舌下含津液,不时吞服,可以滋补身体;亦指阴道分泌出琼液,此为交合所不可少者,俱称为“致沫”;
三益是说要掌握交合时机,即双方都进入性兴奋期后再交合,保持性同步,达到性和谐,这叫做“智时”;
四益即交合时收缩肛门,导引精气,下聚前阴,徐动少施,这样“阳得阴而化,阴得阳而通”,一阴一阳,相须而行,则男女双方都得到补益,所以叫“畜(蓄)气”;
五益是指在性交进入阴阳交泰、两情交融的和谐状态时,不频繁抽动,平和而为,叫“和沫”;
六益是说性交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无太过与不及,以便积蓄精气,灌溉形神,所以叫“窃气”;
七益是说性交过程中,不但要保持精气充盈,而且要不伤元气,所以叫“寺嬴”;
八益是说在性交时男方切不可恋欢不止,以防倾倒,故称“定顷(倾)”。
总之,这种寓气功导引于性交之中的养生法,既可使双方得到性享受,又可通过交经媾气使双方得到修炼,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延年益寿。
目前,国外一些性学专家认为,“性爱有利于健康”。性交时,体内荷尔蒙的分泌亢进,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可将血中养分送到全身;同时也使其它器官及神经系统等处于较佳运动状态,对身体是益的。
此外,中国古代房事房中专著《玉房秘诀》还从房事体位的选用和动而少泄等方面阐发了夫妇同房时进行调气、养气的保健措施。其立意是积极的,对促进夫妻感情交流,丰富性生活内容,达到性和谐和固精益元都有一定意义。书中
也提出八益:“一益曰固精。令女侧卧,张股,男侧卧其中,行二九数,数毕止,令男固精。又治女子漏,日再行,十五日愈。”
此即侧卧位的前入式,这是中老年夫妻最合理的性交姿式之一,可减少性交疲劳,对身心健康无疑是有益的。至于文中所提出的二九之数、日行几次的要求,可能源于五行推演,无必然因果联系。所述通过房事养生除病的内容亦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下同)。
“二益曰安气。令女正卧高枕,伸张两臂,男跪其股间刺之,行三九数,数毕止,令人气和。又治女子门寒,日三行,二十日愈。”
此即前入式的一种,也是夫妻交合最常采用的房事体位,易于达到完美的性高潮,并可促进气血循环,保持气血旺盛。
“三益曰利脏。令女人侧卧,屈其两股,男横卧却刺之,行四九数,数毕止,令人气积。双治女门寒,日四行,二十日愈。”此为后入式之一种。采用这种姿式,男女双方身体轻松,不易疲劳,有利于人体肢体关节、肘腑组织的健康。
“四益曰强骨。”令女侧卧,屈左膝,伸其右臂,男伏刺之,行五九数,数毕止,令人关节调和。
又治女闭血,日五行,十日愈。“此即左侧入式之一。这种性交体位,使双方的肢体关节处于较好的运动状态,加快了气血的循环周流,及时把各种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对肢体关节的灵活健康大有好处。
“五益曰调脉。令女侧卧,屈其右膝,伸其臂,男性据地刺之,行六九数,数毕止,令人脉通利。双治女门辟,日六行,二十日愈。”此即右侧入式的一种。这种体位,使男女双方的躯体四肢处于较大的运动中,能促进血脉周流,筋骨强壮,脏腑旺盛,故有利于双方的身心健康。
“六益曰畜血。男正偃卧,令女尻跪其上,极内之,令女行七九数,数毕止,令人力强。又治女子月经不利,日七行,十日愈。”此即前入式的女上位。这种体位男女双方的肢体自由度较大,容易引出女性性兴奋,达到性高潮。由于是女方主动运动为主,男性疲劳程度小,可延缓排精过程,以达到性同步;很适于早泄以及其它慢性病患者。也由于在性交过程中,女性活动量较大,具有养血调经作用。
“七益曰益液。令女人正伏举后,男上往,行八九数,数毕止,令人骨填。”此即后入式的一种。这种姿式可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疾患。由于男女双方在性交时均需跪式,骨骼肌肉的运动量较大,故能益神填髓健骨。 同时在此姿势中,女性腹部不受压,可适于妊娠期性交。
“八益曰道体。令女正卧,屈其肶足,迫尻下,男以臂胁刺之,以行九九数,数毕止,令人骨实。又治女阴臭,日九行,九日愈。”
这种交合体位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在性活动中进行体育运动,促进气血循环,锻炼身体各部组织器官,调整神经系统。
古人认为,房事体位是达到性养生的一种手段,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了解在各种性交姿势中男女身体和生殖器接触情况,阴茎在阴道内的角度、深度和运动情况及特殊刺激方法,各种姿势的适应性和优缺点等,是具有一定养生意义和临床价值的。
此外,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中也明确指出: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行房原则和方法,对房中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夫妇遵循一定法度过房事生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房中养生时写道:“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十一、古代养生家
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因此历代都有著名的养生家。这些养生家不仅对养生理论有研究,写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养生学论著,而且他们又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养生学。现把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养生家及其养生理论介绍于后:
(一)老  聃
老聃即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生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曾任周朝史官,管理王室藏书,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老子当年修道写经的地方,在离四川成都不远的青城山最高峰上的“上清宫”。
“上清宫”
宫殿雄伟,正殿墙壁上刻有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经》全文,至今光彩夺目。大殿正中有老子坐在青牛背上的塑像,塑像端庄古朴。据说老子活到三百多岁,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养生主张虽有消极之处,但其朴素的辩证法也有可取的地方。
《黄帝内经》中就收取了老子的一些养生观点和主张。
1.认为人应顺应“物壮则老”的规律
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若违反此规律,妄自逞强,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要提早衰亡。故《老子》四十章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明避免强壮时竭精耗真,中和守柔,适可而止,方为养生之道。遵循这样的养生之道,才能使寿命长久。
2.主张归真返朴
归真返朴就是要求人们要无知、无欲、无为。
《老子》第十章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只求无知、无欲,意在有意识地回返到婴儿的无知状态。
3.主张恬淡、清静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静养以长生。
《老子》十六章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嘱人应保持清静不乱的状态,并主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
《老子》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还主张以静制躁,给后世以启发,《老子》二十六章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说明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可以静制动。总之,老子养生思想,以”清静无为“为核心,主张静养,少思寡欲。老子哲理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但其无为思想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二)庄  周
庄周即庄子,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地(今河南商邱县东北)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约卒于公元前268年。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为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道家的重要著作。顺乎自然是庄周养生的主导思想。庄子在老子的养生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形成了道家学派的养生理论体系。他的养生主张是:
1.养形与养神
庄子提倡平易静养。
《庄子·刻意》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说明不为外界干扰心神是养生之大法。此外,庄周在老子静以养神的基础上还首倡去物欲以养形。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不精反以相天。”可见庄子认为“清静无为”是达到形神不亏的重要法则。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就记有庄周拒官的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食以刍菽,衣以文绣,见耕牛力作辛苦,自夸其荣,及其迎入太庙,刀俎在前,反为耕牛所笑: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个故事比较生动地说明了庄周”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
2.顺四时养生
庄周首倡适寒暑以养生。
《庄子·渔父》曰:“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
《庄子·缮性》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首先揭示了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度,对后世倡导顺应四时以养生的养生学派有所启迪。
3.节欲养生
庄子认为节欲保精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养生方法。
《庄子·在宥》说:“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
他把节欲、远房帏、不近女色,看作是达到长生的关键。
4.导引养生
庄子提倡吐纳导引的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讲:“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他倡导的这种养生方法给后世气功、动形养生法以很大启发。
5.饮食无过
庄子认识到饮食营养太过也会伤人。
《庄子·让王》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此与《内经》所说的“膏梁之变,足生大疔”也是一致的。
总之,庄子虽为道家,但对养生学贡献很大,对后世启发颇多。他提出的“养形静神”的养生思想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在静养的基础上首倡动形导引的养生方法,并注意到适四时、节嗜欲、节饮食对养生的重要性。综观《庄子》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其妙在“凝神”,后世养生家所倡导的“专而不劳”  、“恬淡” 、“啬神”等养生思想和方法,皆受益于庄周。
(三)华  佗
华佗(约143~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
《三国志·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技列传》载有华佗生平及医案。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家,精通外科、内科、儿科、妇科、针灸等科。同时,他也是汉末的著名养生学家。陈寿在《三国志·方技传》中称他“晓养性之术”。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养生理论和养生法的精华,摒弃秦汉盛行服石以求长生的恶习,对抗衰老延年益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主张动养
华佗继承吕不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倡导动形养生,并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阐述。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既主张活动形体,但又强调“不当使极”
,明确提出了动形要适度的养生法则,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提倡导引养生,创编“五禽戏”
华佗继承发扬了《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养生法,创造了“五禽戏”。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告诉弟子吴普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华氏的体会是“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吴普坚持练此五禽戏,对导引养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历代养生家都重视对五禽戏的研究。据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中还绘有图示,近年焦国瑞编制的新五禽戏已为国内外人士广泛采用。
3.主张药饵养生
华佗主张用药饵养生,反对服石以求长生。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授予弟子樊阿“漆叶青黏散”,其方“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是以为率”“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坚持每天服食三钱左右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壮,活了百余岁。这种提倡服药而反对服石的养生法,促使我国养生学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中国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佗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法,多为自己的经验总结。他本人就是养生有术的典范,其法施于弟子,也俱得高寿。
(四)嵇  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今安徽宿县)人,生于公元223年,被杀于262年。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曾拜为中散大夫,故世称“稽中散”。
《晋书·稽康传》载:“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为人“恬静寡欲”,平素“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稽康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蔑视封建礼教,憎恶权贵,对司马氏集团鄙弃不满,反遭钟会诬陷,终被司马昭杀害,时年仅四十岁。著有《稽中散集》,原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鲁迅据明代吴宽从书堂钞本等整理成《嵇康集》,仍为十卷。其中《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为养生学重要名篇。
嵇康在继承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养生原理和养生法的认识。他认为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叫“神”,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嵇康集·养生论》讲:“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他认为“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是养生延寿的基本内容。其养生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静养精神
嵇康认为,精神情志对人的健康寿夭有重大影响,不良的精神情志可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精神情志的正常活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他在《嵇康集·养生论》中讲:“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说明不良情志可以对人造成伤害。他还提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调养精神的方法。此外,嵇康还举成汤大旱之年,浇过一次水的禾苗比一次水也未浇过的禾苗后枯萎的例子,批评“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的错误认识,否定了“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的违背养生原则的不良行为。这些都体现了嵇康的静养精神的摄生主张。
2.药养与食养
嵇康认为《神农本草经》关于上品主延年益寿,中品主调理性情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主张运用药物可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故《嵇康集·养生论》曰:“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嵇氏还认为
服食有益的药物益于养性,他说“蒸以灵芝,润以醴泉” ,服食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养脏腑。
关于食养,他认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
“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并指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嵇康辩证地指出,服用药食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告诫人们要正确服用药食。他的这些主张对养生健身很有指导意义。
3.其它养生法
嵇康对养生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入手的。除上述以外,他还提出其它养生方法,如节制房事,保养真精;顺应自然,慎避风寒;导引吐纳,以尽性命等。嵇氏对选择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相当重视,提出住宅位置要远近得宜,房舍布置要堂廉有制等。
总之,嵇康养生法,主要强调静养精神、食养与药养。
他还指出要正确运用养生法,要防微杜渐,平时注意养生,防止细微的损害。养生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五)葛  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生于公元284年,卒于364年。
葛洪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白天砍樵,以卖薪所得换取纸墨,夜间抄书诵读。后随其祖葛玄之徒郑隐学炼丹,尽得其法。其岳父鲍玄,精通“内学”
,也传给了他,所以说他“兼综炼医术”。葛洪年老时,欲为勾漏(今属广西)令行至广州,为地方所留,居罗浮山,仍从事炼丹和著述。
他一生涉猎的学科很广,在炼丹术、医学、生物学、天文学、史学等方面均有著述。葛洪炼丹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
《晋书·葛洪传》载,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他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主要有:
1.慎养形体
葛氏强调养形的同时,也强调神与气的摄养。他在《抱朴子·至理》中说:“形者,神之宅也……自劳则神丧,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葛洪还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是保形、神、气的主要法则。他在《抱朴子·极言》中说:“体己素病,因风寒暑湿而发之耳,苟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之能伤也。”
2.“不伤为本” ,保养精气
葛洪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养生原则。其具体保养精气的方法在《抱朴子·极言》中论述较详细。如“治身养性,务慎其细”、“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不欲甚劳甚逸,……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他还在《抱朴子·微旨》中批评那些不知慎养者”知饮食过度之蓄疾病,而不能节肥甘于其口也;知极情纵欲之致枯竭,而不知割怀于所欲也“。他在《抱朴子·释滞》中强调:”欲求神仙,唯当得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由此可知,保养精气是葛氏养生法的重要法则。
3.调情志,节嗜欲
葛氏推崇节嗜欲的养生法则。
他在《抱朴子·养生论》中讲,“且夫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于百年。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耳。”可见,葛氏养生学对于调情志、节嗜欲是极其重视的。葛氏对禁声色的看法是辩证的。他认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否则“多病而不寿”。但他又强调了“纵情恣欲”也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盛传的房中术。
4.摄生强体,预防疾病
葛洪把防病作为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他在《抱朴子·地真》中讲:“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主张通过摄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葛洪还特别强调各种养生法应综合修炼,非止一端。他在《抱朴子·极言》中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理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闭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泄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将服草木以救亏缺……
长生之理,尽于此矣。“他在《抱朴子·道意》中又说:”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患,使祸害不干。“由此可见,葛洪的养生法更兼节嗜欲、节饮食、恬愉淡泊及静养精神等,可谓开创了全面养生之先河。
(六)陶 弘 景
陶弘景,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士,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
陶弘景对中药学有较深的研究,他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药物730种予以分类、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他不但精通医药,对天文、地理、历法、博物、数学等都很有研究,是当时著名的道都理论家、医药学家和养生家。
陶弘景晚年隐居茅山,著书立说,皇帝常派人向他请教,所以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氏著作很多,方书有《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养生导引书有《养性延命录》、《养生经》等,炼丹书有《古今刀剑录》。陶氏极重视养生学,十岁时读葛洪的《神仙传》,使他萌发了长生不死的梦想,立志研究养生之道,其所著《养性延命录》收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养生学专书。
陶氏养生思想,首先重视调神与养形。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讲:“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以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陶氏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指出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陶氏养生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静相宜,顺应四时
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陶氏强调从饮食起居等方面顺应四时。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他认为顺应四时,易居处和动静相宜,是益于健康和长生的养生之道。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还讲了易头脚穿戴以应天时的方法:“冬日暖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此外,他也强调调节四时饮食的重要性。他在《养性延命录·食诫》中说:“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
2.调情啬神
陶氏提出的调情志养生法,其关键在于啬神。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啬神之一术也。”啬神之法,陶氏强调“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
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3.节制饮食
陶氏提出节制饮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内容包括食量、饮食的寒温及五味协调和饮食禁忌等。
关于节制食量,陶氏在《养性延命录·食诫》中说:“食不欲过饱,……饮不欲过多”、“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饥不得饱食,饮食成癖病。”对饮食调配,陶氏在《教诫篇》中讲:“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认识到了偏食的害处。
陶氏对饮食卫生的提倡也是较全面的,如:“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消,胜于习冷。”
“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信。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
“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
“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
“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
“腹胀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变热。”
4.劳逸结合
陶氏对劳动养生非常重视,但他强调劳逸结合。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体欲常劳,……劳无过极”。
可见,劳逸适度为其养生法之一。
5.节欲保精
陶氏在《教诫篇》中告诫人们纵欲伤人。他说:“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6.服气导引
陶氏所著《养性延命录》有《服气疗病篇》和《导引按摩篇》。他认为服气导引既可养生,又可去病疗疾。对后世气功、导引、按摩术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
陶氏养生重在调神、保精、养形,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调情志、节制饮食、嗜欲、服气导引等多方面内容。
(七)孙 思 邈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
隋文帝辅政时,他被征之为国子博士,后又称疾不起,拒绝了唐太宗、唐高宗的多次征召,长期居住民间。他生活朴素,致力研究医学和养生术,为黎民百姓采药治病,人们对他十分景仰,称他为药王。他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和养生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书中养生的内容亦颇多创见,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兹将孙氏养生学说介绍如下:
1.动养、静养结合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精神失于静养会导致“荣卫失度,气血妄行”,强调了“淡然无为,神气自满”的重要性。孙氏在强调静养的同时,也强调了动养的意义。
他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讲:“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礼拜一日勿往,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孙氏还详细介绍了按摩导引及散步等运动方法。他说:“故养性者,不但药饵,餐霞,其在于兼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2.食养与药养结合
孙氏对食养相当重视,对食养论述甚详。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说:“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他主张饮食应以清淡为佳。孙氏还特别重视饮膳卫生,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他强调不可吃生食,饮酒不可多、不能久饮,不能夜食,进餐时要去除烦恼,饭后要漱口、散步。他认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孙氏还把服食滋补和防治老年病的药物,作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他在《千金要方·服食法》中说:“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同篇还列举了一些具有抗衰老功效的药物,如茯苓、地黄、胡麻、蜂蜜、黄精等。孙氏还反对以往为求长生而服石的错误作法,并告诫人们服石”多皆杀人,甚于鸩毒“。
3.起居慎养
孙氏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摄养也非常重视。他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
又在《千金要方·居住法》中说:“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
孙氏对节房事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引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强调了节制房事的重要。然而,他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又说:“凡人气力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必抑忍久而不泄。”这说明他主张的节房事,不是禁绝,而是强调适度。此外,孙氏对房事卫生也很重视,他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禁忌今天看来仍有科学道理。
孙氏对睡眠也有讲究。如,他在《千金翼方·道林养性》中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孙氏认为衣着应宽大,保持清洁。他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他还指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
孙氏对居处环境也很重视。他在《千金翼方·择地》中说:“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处,固有佳境……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孙氏要求的居处环境,很似现代的疗养胜地。同时孙氏要求室内“雅素洁净”,不要“绮靡华丽”。
总之,孙氏养生强调动静结合,药食兼养,房中损益,多有发挥。
孙氏本人是养生延寿的典范,据载孙氏活到102岁,所著《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时完成的,故其养生说就更有说服力,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八)陈  直
陈直,宋代医家、养生家。元丰中(1078年~1085年)
任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令,生平无考。陈氏所著《养老奉亲书》(约刊于1085年)系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学专著。其后,邹铉续增三卷,名曰《寿亲养老新书》。陈氏养生学说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
1.强调饮食调治
陈氏继承孙思邈“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主张,强调饮食调治的重要性,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养治食”
“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之,食治未愈,然后命药”的食养食疗大法。
至于饮食调治的具体要求,陈氏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秽恶臭败不可令食,黏硬毒物不可令食……幕夜之食不可令饱,阴霉晦暝不可令饥。”
并且强调“暮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此外,书中还辑录食疗方160余首,供老人服用。
2.重视精神摄养
陈氏根据老人的情志特点,强调精神摄养,指出:“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食饱,亦常感不足,且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尤同小儿一般。”因此要“不逆其意,自无所损”。
“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故陈氏强调常须“令人侍从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并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坟园冢墓不可令游”。
3.顺应四时养老
在阐发四时养老时,陈氏明确指出:“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说明违逆自然环境的变化则病。他强调了“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长,长年可保” ,老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等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
随着四季时令气候的变迁,人之生理也相应发生变化,饮膳亦当应时而异。
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令独寝,自生郁闷”;
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宜住洁雅寺院中,择虚敞处,以所好之物悦之”;
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计其所发之疾,预于未发之前”“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冬季“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最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早眠晚起,以避霜威”。
4.注意起居将护
老年人,体力衰弱,动作艰难,百事懒于施为,故陈氏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栖息之至,必常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床榻不须高广,应取常制之三分减一。其所坐椅,宜作矮禅床样,坐可垂足履地,易于兴居,左右置栏,前面设几,以免闪侧之伤。裀褥务在软平。其枕应实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罅风,长则转不落枕。其衣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不着身,而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此外,陈氏还强调:“凡弊漏卑湿不可令居,废宅欹宇不可令入,危险之地不可令行,假借鞍马不可令乘,涧渊之不可令渡。”
总之,陈氏继承发扬了孙思邈的养生学说,主张老人养生要注意饮食调治,精神摄养,顺应自然,将护起居,为老年养生、康复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古代养生学派
中国养生学从发展过程上看,养生理论和方法是逐步完善的。
历代养生家各有其妙法,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流传、推广和系统化使养生学逐步发展至今已独立成为一专门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法。各家养生法有其偏重,为了系统整理养生理论,深入研究养生法则,后世养生家将我国养生学分为养神、养形、保精、调气、食养、药饵调养等学派。
(一)养神学派
养神学派是指主张以养神作为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这里所说的“神”是指广义的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正常的和发病外露征象。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故《灵枢·平人绝谷》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狭义的神,指人的思维意识活动。
1.养神的源流
养神思想始于先秦的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讲:“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庄子继承老子之说,在《庄子·天道》中提出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其养神的方法要求思想清闲,无杂念,静养全神。故在《庄子·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老庄之说意在主张无为静养全神,这与调情志是有根本不同的。提倡无为虽有消极性质,但其养神的主张已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和继承。各派养生家在老庄养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各有创见。
《内经》把养神作为摄生防病的重要一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百数。”说明其主张静养精神,不为外物所惑。
《内经》还强调人体顺应自然,根据四时之气的不同特点进行养神的法则。
三国时期,著名养生家嵇康,根据《内经》原旨在《养生论》中强调“修性以保神”,这较无为养神的提法前进了一大步。
修性与恬淡无为有着本质的不同,为养神法开一新径,明示世人要修性。嵇康讲:“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不过怒,不过喜,使体气平和,以达养神的摄生目的。梁代陶弘景对养生学贡献颇多,他具体阐发了如何修性。他在其所著《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以养神。
后世历代养生家,皆主心境的清静恬和,循证此静养全神之说。唯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为养神法增进新意,他在《老老恒言》卷二《燕居》中曰:“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强调正常的思维活动对养神无碍,只是要神志专一,不要杂乱。故在同卷中又强调“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曹氏的这一提法实为他本人的颐养经验之结晶。
由此可见,曹氏促进了养神摄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养神方法
(1)清心寡欲:即清静心神,而无过度的私欲。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思想安闲而少有欲望,心神安定而无恐惧,各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欲望,都能满足其心愿,这样就不会伤神。后世历代医学,对此论点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程度的阐发。如嵇康从名位、饮食等方面谈清心寡欲。他在《养生论》中说:“清虚静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李杲从以理收心的角度谈养神。他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讲:“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斯可以却病而尽天年矣。”
总之,清心寡欲要求随遇而安,不可有过高和不切实际的私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神的目的。
(2)抑耳目:耳目是人们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因此,人的视听对人的精神有直接影响。所以,养神学派认为勿令乱视妄听是养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庄子·在宥》中引广成子的话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唐代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类经》中说:“心能役神,神亦投心,眼者神游于宅,神归于目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
可见,养神必须抑耳目,避免妄视妄听。
(3)调情志:情志活动与神的关系极为密切。从情志上养神,要做到怡和恬愉,节制七情。《管子·内业》中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
《素问·举痛论》中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情志恬愉、乐观,可使气血通畅,利于养神。
七情是人在实际生活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必然方式,但要有节制,不可太过,太过必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伤神,故调情志也是养神的重要环节。如过喜,《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过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过思,《灵枢·本神》中说:“怵思惕虑则伤神,神伤则心悸怔忡不寐”;
过悲忧,《灵枢·本神》中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举痛论》中说:“悲则心系急”;
过惊恐,《素问·举痛论》中说:“惊则习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可见,七情太过皆可伤神,故调节七情,限制其太过,为养神的方法之一。
总之,养神始于老庄,形成于《内经》,后世有所发展。
神,宜养,不宜耗;宜静,不宜躁。养神法,重在修养性情,调节七情。
(二)养形学派
形,指形体,形乃神之宅,养形学派认为养神也必养形,形神合一方能健康长寿。
1.养形的源流
养形学派主张的养形,主要是指以动养形,其次还有药食调济等。以动养形,始于庄子,《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可见庄子提倡导引,提倡运动养形法。子华子、吕不韦强调运动养形。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到了汉代,动形养生法有了发展。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五禽戏”。
《后汉书·华佗传》中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雇,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晋代和唐代,受汉代动形养生思想的影响,主张运动、导引、按摩的养生家很多。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体欲常劳……劳无过极。”说明动形要持之以恒,但要适度。
其后,历代对运动养生法多有创见,至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导引》中说:“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曹氏还首创”卧功、坐功、立功。他还在《散步篇》中对散步的作用及要求,作了详细的论述。
近年兴起的站桩、甩手及各种运动、舞蹈,如交谊舞、老年迪斯科、健美操、工间操、课间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我国古代养形法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养形摄生皆有其贡献。
2.养形方法
(1)
导引:导引是活动形体与呼吸相结合的养形方法。
历代的导引法很多,如华佗的“五禽戏”、《外台秘要》记载的“养生导引法”、《保生要录》创造的“简化导引法”、《遵生八笺》记载的“婆罗门导引十二法”、《老老恒言》作者创造的“卧功五段、立功五段、坐功十段” 等皆是。
关于导引的功效,《保生要录·调肢体门》记述得较详:“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2)散步:散步可养形益神。此法始见《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孙思邈对散步很有创见,《千金翼方·养性》曰:“鸡鸣时起,……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无令气乏气喘而已。亲故邻里来访问,携手出游百步。”清代曹庭栋,对散步的意义、时间、散步法等都作了详细论述。他在《老老恒言》中,列《散步》专论,认为散步要“散而不拘”,“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他认为散步的时间,除闲暇时外,饭后、睡前皆可。散步养形的益处当今已被世人所公认,成为现代人乐于效法的健身方法。
(3)劳动:劳动,主要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对体力劳动者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对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是有益健康的。劳动具有调节精神,活通气血,舒筋健骨等功效。劳动要适度,不可超过人体的正常耐受限度。
(4)按跷:按,指抑按皮肉;跷,指提举手足。按跷,是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上用各种手法抑按和活动肢体。
“按跷” 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后世发展起来的按摩,即属按跷范围之内。对按摩的功效,徐文弼讲得较全面,他在《洗心篇·修养宜行外功》中说:“外功有按摩、导引之法,所以行气血,利关节,辟邪于外,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语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是也。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我国按摩法,大体分道家、佛家、医家三派。道家重于按摩头面,佛家重于按摩腹部,医家重于按摩经络、穴位。
近现代医家则兼收其长,临证选用。按摩虽属他人所为,但属被动的活动肢体,仍可视为以动养形的方法。
(5)药饵调养:辅以药物调养,也可达养形延年的目的。
但依靠药物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仅起辅助作用。养生主要靠锻炼修养。
用药关键在于力求“中和”,不寒不热。
此外,用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也可药食同用,均可达养形延年的功效。
(三)保精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说的精,主要指肾所藏之精,也包括脏腑之精。保精养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1.保精养生的源流
最早提出保精养生的当推彭祖,《养性延命录》引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其后,《管子·内业》中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
《吕氏春秋·情欲》中专论情欲应当节制,过之伤人的道理。
《内经》认为,精是人的始生基础,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寿夭的关键,损精是衰老的根源。
《灵枢·本神》中说:“两精相搏谓之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
这些论述均是主张节欲保精的。后世养生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乏。”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说:“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实其精。”
可见,陶氏也是主张节欲保精的。
唐代孙思邈遵从晋人葛洪的主张,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
唐代王焘认为精是寿命之本,求长生必须节欲。
《外台秘要·素女经四季补益方七首》中说:“众人同有阴阳为身,各皆由妇人夭年损寿。男性节操,故不能专,心贪女色,犯之竭力,七伤之情,不可不思,常能审慎,长生之道也。”唐以后养生家亦多重视保精。
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朱氏收心保精的提法丰富、完善了保精养生法。
明代张介宾也很重视保精,他在《类经》卷一中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各通其精,则精未满而生泻,五脏有不满处,他日有难行状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痿,求女强合,则隐曲未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尸居余气,其能久乎?”这说明房劳不仅伤及肾精,同时也伤及脏腑之精。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防疾》中强调:“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可见历代医家多遵从精关乎寿命的学说,主张节欲保精以延寿。
2.保精的方法
(1)调情志保精。情志失常也会伤精,故调节情志是保精的法则之一。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认为,肾主藏精,而肝肾同源。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故怒与恐都伤及肝肾而耗损阴精。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精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恐伤肾”;《摄生三要·存精》中说:“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及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是故当息怒。”因此,调情志,尤其是慎怒、防恐对保精的意义很大。
元代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朱丹溪强调心神不可为外物所扰,若被扰,也必伤精,非止交会一端。
张介宾亦强调收心为保精之要务。
他在《类经》中说:“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这些都说明收心神,断忘念是保精的关键。
(2)节欲保精。节欲保精是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重视的。
他们要求人们根据年龄、季节、体质的不同,各有其应遵守的规律。元代王珪在《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中引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进一步说:“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入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早发必先痿也,况禀受怯弱者乎!”这些论述均强调了晚婚保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弱者更当注意慎守此法。老年应断欲方能保精,因老年精血已亏,形气已衰,对色欲犹当禁绝。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保生杂志》中说:“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从季节方面讲,《内经》强调:“冬应藏精”;《格致余论》强调“夏必独宿”。可见,盛夏、严寒不宜房事。对正常房事的次数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在孙氏看来正常房事对保精养生是不会有碍的,但要适度,不可太过。正如晋代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生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3)节劳保精。保精养生学派认为,过劳必伤精血,故当劳逸适度,不可用极。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摄生三要·聚精》中说:“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
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与日俱积矣,是故贵节劳。“精血同源,节劳使血不耗损,血充精自盈,故节劳即保精。
总之,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精是人的始生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保精养生始于彭祖,后世逐渐完善。保精主要注意节制欲念,调整七情,房事适度,不可过劳等几个方面。
(四)调气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谓的气指真气,主要包括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调气养生指调养真气,使之充盛调和,以达养生延年的目的。
1.调气养生的源流
重视气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首见于《管子》:“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对气的功能及气对人的寿命影响的论述当推《黄帝内经》。该书《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说明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痹论》中说:“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内经》对各种气的功能都有详论,并强调调气可却病延年。
唐代孙思邈更强调调气对养生延寿的重要作用。
《千金翼方》中说:“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
宋元时期的医家和养生家对气与形、神、精的关系亦多有阐发,并指出气对人体寿夭的影响是很大的,《圣济总录·导引》中说:“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中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血,气纳神存。”
李东恒对气的作用尤为重视,他曾论述了胃气与元气及元气与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省言箴》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他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俱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元气由后天脾胃之气充养,脾胃气亏,则元气也不能充足。
明清时代的养生家、医家对气的作用尤其重视,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系。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气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太虚,则神气全去。
神去则机息,可不畏哉!“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中曰:”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明代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说:”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他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
2.调气养生的方法
(1)顺应四时:人的起居活动要顺应自然变化,则气机徐和畅利,人自安和。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知顺四时则阳气坚固,卫外正常,反之则阳气耗散,失于卫外而为病。顺应四时即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客观规律。
如春夏宜动,以助阳气生长;秋冬宜静,以顺阳气潜敛。关于顺四时调气具体方法,唐代孙思邈早有论述,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2)适度劳逸:适当劳动可促进气机旺盛,若过则伤气。
《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房事为阴阳自然之道,若太过不但伤肾,而且损伤肝脾。
《素问·腹中论》曰:“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若劳心过度,亦可伤气。如《类经》卷一曰:“心有妄动,气随心散。”劳动太过伤气,若不及,过于安逸,也会伤气。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久卧伤气”,《养性延命录》中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总之,劳逸适度方可养生延寿。
(3)调和饮食:调饮食主要是饮食有规律,五味协调,不能过饥过饱,不能偏嗜,否则俱可伤气。
《灵枢·五味》中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不欲过饥,饥则败气。”《老老恒言·饮食》中说:
“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关于五味太过伤气,《养生肤语》论之甚详:“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堕,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酌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耳。”
(4)调和情志:情志不调导致气机损伤尤剧尤烈。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中怒、忧二志为害最深。
《老老恒言·戒怒》中说:“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红炉点雪·痰火禁忌》曰“忌忧郁。元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
(5)省语养气:语由气发,调气尤应注意省言少语。故《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曰:“多语则气乏”。
《脾胃论·远欲论》中说:“省语以养气”。
(6)施行导引:导引调气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主要包括吐故纳新和活动筋骨两方面。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说:“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
(7)药饵益气:养气药大多性味平和,具有滋补功效。
《神隐书·摄生之道》中说:“益于人者,山药、地黄、枸杞、
甘菊、人参……何首乌之类,当收之时,则多收采,治而食之,甚能益元阳,助真气。“如金石热药则不可妄用,用之则反伤其真气。
总之,调气始于《管子》,后经历代的发展变化,终于形成了调气养生流派,为中国养生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食养学派
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称为食养学派。食养学派在中国养生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食养的源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饮食养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商代伊尹善烹调,著《汤液经》。周代已设立了专管帝王饮食的“食医”
,讲究四季配膳和食物宜忌。
《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谨和五味” 、“食饮有节”的养生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养学派认为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对饮食不节的损害古人亦早有明训,《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五味偏嗜,亦可对人体造成种种损伤。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列多味食用药味。如大枣、芝麻、龙眼、百合、山药等,并注明久服这类药物可延年,这对后世盛行的食疗有很大影响。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为食养立下了法则。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我国最早的食养专篇。
孙氏在《食治序论》中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强调了食养的意义。《千金要方·序论》中说:“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炮,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食不欲杂,杂则或有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 ,要求人们食勿过饱,食勿过杂。
孙氏还强调饮食宜清、淡、温、软、简,忌腻、厚、生、冷、杂,要求合理安排饮食。孙氏还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他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又说:“须知一日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等。孙氏还将适于老人的食物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类。为后世的食疗、食养作出了很大贡献。
宋元时期,食养学派以陈直、邹铉的贡献最为突出。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邹铉另加三卷,名《寿亲养老新书》,丰富了前人食治、食养方法。书中强调了四时食养的不同宜忌。
如春季,他们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胃”、“唯酒不可多饮” 、“不令下与如水团兼棕粘冷肥僻之物”;
夏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蔻熟水,生冷肥腻尤宜减之”;
秋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其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
冬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炙煿煎炉之物,尤宜少食”。另外,书中还以动物及其脏器用于食养,并载有一百六十九个食疗方。
陈、邹二氏继承和发展了饮膳养生法,完善了养生学的内容。
金元时期,朱震亨、忽思慧对食养学派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朱震亨强调了以滋阴养生。他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说:“至于饮食,尤当谨节。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在《茹淡论》中说:“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他们指出老人易阴亏,以食养补阴为要。
忽思慧在其所著的食养专书《饮膳正要》中提出了食养的四时所宜,及食养与气候、季节的关系等,书中还列举了多种养生食物和食养方。
明清时期,饮膳养生学派主要处于充实、整理、完善阶段,医家、养生家多继承孙、陈二氏学说,并给予补充论证。
明代高谦所著《遵生八笺》也强调了饮食养生中节制饮食的重要性。
书中记载了食养汤类三十二种,粥类三十五种,多为中、老年食养所设。
清代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中,针对老人脾胃虚弱的生理特点,创制了近百种养生粥谱,可谓集食养保健粥之大成,完善了食养学内容。
2.食养的方法
(1)饮食顺应自然、四时变化,宜调节饮食的五味和食量以养生。不同的季节、气候皆有不同的宜忌,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专列此项。
(2)节制饮食。节制饮食的内容较多,皆从饮食的量和质加以节制。节制的重点在于“简少”、“忌杂”。要求不可过饱、过饮,要五味协调,清淡为主;不要过杂,不可过食油腻、厚味,特别强调“每食不用重肉,常须少食肉”等。
(3)以食代药。根据“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原则,老年疾病的防治,先以饮食调养。食饵疗法,易于坚持,利于久服。
(4)讲究饮食卫生、饮食时间。古人强调早食宜早,晚食不宜迟;进食要慢,要细嚼;老人要以温软食物为宜等。
总之,食养学始于商周,《内经》总结了前人的食养经验。
后世主张食养的养生家在《内经》的启发下,又各有发挥。
孙思邈提出了食疗对老年保健的重要作用;陈直、邹铉将食养学发展为延年益寿的专门学科;明清养生家充实、完善了陈、邹之说,使食养学成为养生学中的一大流派。
(六)药饵学派
药饵养生学派是利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达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
我国利用药物延寿,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现在探讨药饵养生,仍有其现实意义。
1.药饵养生的源流
我国利用药物养生,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记载了一些抗衰延寿的药物。该书中说:“有草焉,其名曰,服之不夭” ,“有木焉……名柏蓟,服者不塞”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65种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如人参、沙参、地黄、天冬、黄芪、何首乌、百合、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等,至今沿用,效果可靠。
从秦至唐,药饵养生误入炼丹服石以求长生的歧途。
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药饵养生法,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四时勿阙补药,如此可以延年”。孙氏还创立了四时不同养生方,促进了药饵养生学的发展,使药饵养生步入了新阶段。
宋元时期,陈直、邹铉提出了药饵养生的原则、方法、药物、方剂等。强调了药饵以扶持为主,原则在于“中和”,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他们首次提出了
使用药饵养生的关键在于温养肾气、健脾理气的观点。他们还提出了四时通用药饵方,男女同用方及四时男女不同药饵方。陈、邹二氏为药饵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中兴的作用。
明代以后,药饵养生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面继承了明以前药饵养生的成就,充实了方药运用的法则,使药饵养生成为比较完整的单独养生体系。
明代万密斋(万全)继承了陈、邹之说,以阴阳平衡、五味既济的观点,阐述了老年制方的“中和”之法。万氏提出了中年以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药饵养生法,强调了老年用药禁忌。他在《养生四要》中指明老人便秘,“切不可用攻下之剂,愈攻愈秘,转下转虚,虽取一时之快,遂贻终身之害”;对中年以后泄泻之疾,他指出“人中年以后,多脾泄之病,前健脾散乃圣方也,切不可用劫涩之药。”
李时珍推崇李东垣脾胃之说,主张调理脾胃,培补元气,升发清阳,多用温养之剂,以养生延寿。
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观点,尤重温补命门之火。
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观天年篇曰人生百岁,五脏皆虚,神气去而形犹存,此正阳常不足结局。”他创制了右归丸、右归饮两方,用以温养命火,张氏的这一学术思想,对老年药饵养生学有着重要影响。
李杲在药饵养生方面,反对贪补、峻补、唯补的偏弊,强调了“量体选药”的重要法则。李氏指出:“中年以后,必须药饵扶持者,亦须量体,宁从缓治,不可责效目前,反致奇疾。”
李氏的这一量体施以中和药饵的法则,在药饵学中很具指导意义。
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并予以补充,使药饵学派更趋完善。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他在《慎疾刍言·老人》中说:“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盛者,当益其阴。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无病而调养,则审其阴阳之偏胜,而损益使平”。
2.药饵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1)立方平和:药饵方,必取“中和”之法,无偏热、偏寒,不偏不倚,忌大吐、汗、下,忌峻补,要以平和之方缓培、缓补。
(2)量体选药:须要药饵时,必须审查、辨别体质盛衰,阴阳消长,量体选药,以缓增补。
(3)重在脾肾:药饵养生,重在补益脾肾。人从中年开始,就应未老先防。四十岁后肾气开始衰弱,故应填精补髓;老年易致脾虚,故应健脾理气。
(4)药饵用法:服用药饵的方法很多,可煎汤、做丸常服,亦可泡酒少量常饮,但以药食并用,把药饵馔治成药膳,根据四时、男女的差异,做成各种适宜的药膳,则更易长期服用。
总之,药饵学派萌发于《山海经》。
《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养生家有所启发。宋元时期,陈直、邹铉提出了运用药饵养生的基本法则。明代养生家充实、完善了药饵养生学的内容,使之成为完整的养生体系。清代徐大椿充实了药饵养生的内容,为药饵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三、养生寿老歌诀
(一)三 叟 诗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岁余,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长寿?
上叟前致词,内中妪貌丑。
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按:本诗系三国时魏文学家应璩所作。应氏重养生长寿之道,作《三叟》诗以广其传。
(二)十二少与十二多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
妄错昏乱,多想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燋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伤生之本。无少无多者,几于真人也。
按:本文选自东晋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该书搜集和保存了不少汉以前养生资料。本文以通俗语言,介绍了当时流传的养生方法,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三)二十八禁忌
禁无施精寿命夭,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太息精漏出,禁无久立身倦极,禁无大温消骨髓,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久视令目矇,禁无久语舌枯渴,禁无久坐令气逆,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啄唾失肥汁,禁无喜怒神不乐,禁无多眠神放逸,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出涕令涩渍,禁无大喜神越出,禁无远视劳神气,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噭呼惊魂魄,禁无远行劳筋骨,禁无久念志恍惚,禁无酒醉伤生气,禁无哭泣神悲戚,禁无五味伤肠胃,禁无久骑伤筋络。
二十八禁天道忌,不避此忌,行道无益。
按:本歌选自东晋张湛的《养生要集》引《神仙图》。此文记述了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之事,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不能“过头”、“过火”、“过分” ,并对每一“过分”的言行,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讲得具体贴切,寓意深刻。
(四)保 生 铭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饮酒忌大醉,诸疾不能生。
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
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
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
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
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
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幂幂。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
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
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
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
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
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
一日免灾咎,去邪兼避恶。
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
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
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
感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
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
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
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
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按:此铭文是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家孙思邈所作。孙氏对老年病和养生长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养生方法编成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的口诀,如《枕中记》、《保生铭》、《卫生歌》等,为人们喜闻乐诵,流传极广,推动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
(五)对 御 歌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按:本歌系唐末五代时陈抟所著。陈氏总结了汉、唐道教理论功法,加上自己的实践,撰《无极图》、《指玄篇》,详细介绍了内丹养生之术,为宋以后研究道家养生者所推崇。
其嫡系传人张伯端在《悟真篇》里说:“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
(汞铅,即丹田内气)
(六)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
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做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贫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万消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按:本文选自《张公百忍全书》。张公,相传是唐朝著名的长者,九世尚同堂。他的养生之道是注重修身养性,而养性又专重一个“忍”字。江州有位陈姓,为张公精神所感动,也以“忍”为家风,七世和睦;浦江郑氏,十世同炊,兄弟争死。当然,我们现在不提倡凡事皆忍,然如忍让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工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七)饮 食 箴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以口伤身,滔滔皆是。
眷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生者,其机甚微,馋诞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
均系同体,我独多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日节饮食,易之象辞,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守口如瓶,服之无斁。
(八)色 欲 箴
惟人之生,与天地参,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配为夫妇,生育攸寄,血气方刚,惟其时矣。
成之以礼,接之以时,父子之亲,其要在兹。
眷彼昧者,徇情纵欲。惟恐不及,济以燥毒。
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
血气几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为我贼。
女之耽兮,其欲实多,闺房之肃,门庭之和。
士之耽兮,其家自废,既伤厥德,此身亦瘁。
远彼惟薄,放心乃收,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按:《饮食箴》、《色欲箴》选自元代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论》。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养生学派之滋阴派的鼻祖。在养生防病方面,亦以养阴护阴立论,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九)却病延年十六句
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
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叩齿牙无病,观升鬓不斑。
运睛除眼害,掩耳去头旋。
托踏应无病,搓涂自驻颜。
闭摩通滞气,凝抱固丹田。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水潮除后患法: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可除患。
起火得长安法:每日子、午二时,盘腿平坐,微微呼吸,双目垂帘,返观内照,则丹田温暖,肾中之火自生,自然百脉融融。
梦失封金柜法:欲动则神疲,神疲则精易滑而梦失。可于睡前安息定气,以左右手搓脐十四次,再用两手搓胁区和腹部三十五次,左右各摇肩三回,然后慢慢将津咽下,用意注于丹田,两手抱拳握固良久,然后屈足向左侧卧,再向右侧卧,则精关自固。
形衰守玉关法:形体虚衰者,切须凝神守好丹田,行住坐卧,一意固守勿怠,且运用丹田之火生气生津生神,则可望变衰颜如童子。
鼓呵消积滞法:气滞食积,拖延日久,则脾胃受损,医药难治。患此病者,应当盘腿平坐,直身微微闭息,做腹肌伸缩锻炼,缓缓呵气,连续做三十五次,当时就会积消聚散,轻松舒适。
兜礼治伤寒法:体虚感冒的患者,须平坐调息,两手兜起肾囊,屈腰下弯;头如礼拜,弯屈至地,起身时则用丹田真气驱除风寒。连做四十二次,则汁出而愈。此法无病行之,则头目清爽,容颜润泽。
叩齿牙无病法:每日清晨,或不拘时,每次叩齿三十六下,则牙齿坚固。如能配合茶水含漱,则虫蛀不生,风邪不生。如因牙病,难以叩齿者,可用舌隐舐于牙龈间,真气诱骨,亦效。
观升鬓不斑法:忧思太过,气血亏损面鬓斑。于子、午二时,端坐抱拳握固,排除杂念,凝神丹田,微露眼光,全神凝照丹田,待脐下丹田发热,阳气旺盛时,微用意念领此阳气由尾闾过夹脊升上泥丸,缓缓降下重楼(气管),又返回丹田。稍息,依法再行,自然形神俱妙,两鬓不斑。
运睛除眼害法:盘膝静坐,微息直身。双目运晴十二下,运完闭目,然后睁大眼睛,驱逐邪气。每夜行三十五下,则目翳渐消,光明倍常。
掩耳去头旋法:头痛目眩,或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治之须盘腿静坐,直身调息,分别用两手紧掩两耳,缓缓摇头35次,存想元神逆上泥丸,以逐其邪。无病行之,添精补髓。
托踏应无病法: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平地,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强壮,欲食消融,皮肤固密,预防寒暑等病。
搓涂自驻颜法:每日清晨漱口后静坐片刻,气息安定后,两手快速对搓三十五次,趁手心发热,马上用口水涂面,搓摩十数下,依法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貌细泽。
闭摩通滞气法:即闭息自我搓摩以消胀气。此法先须调气,然后闭息,用左右两手快速搓摩滞聚处四十九次,每天做一二次,多不过六七次,积聚渐次消散。
凝抱固丹田法:凝神调息,两手搓热,掌心紧捂肚脐,日夜各做一次,旬日之间,丹田温热,真气自生,不过百日之功。真气充足,容颜转少淡食能多补法:多吃素食,容易消化吸收,血液清新,可预防血栓。
无心得大还法:不要用意领气妄行,要蓄精养气,真气自通督、任,返还丹田。
按:本法选自龚居中的《红炉点雪》。龚居中是明代太医院太医,通晓古代养生之术。
(十)摄 养 诗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热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十一)延年良箴
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
三光知敬,雷雨知畏,可以延年。
孝友无间,礼义自闲,可以延年。
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人我两忘,勿竞炎热,可以延年。
口勿妄言,意勿妄想,可以延年。
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
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
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
爱憎得失,揆之以义,可以延年。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动止有常,言变有节,可以延年。
呼吸清和,安神闺房,可以延年。
静习莲宗,礼敬贝训,可以延年。
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儿孙孝养,僮仆顺承,可以延年。
身心安逸,四大闲散,可以延年,
积有善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救苦度厄,济困扶危,可以延年。
按:《摄养诗》、《延年良箴》选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龚廷贤是明代皇宫御医,他借任职之机,发掘整理宫廷养生秘籍,收集前人经验,编成歌诀,对普及老年寿养知识,有很大作用。
(十二)十 六 宜
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扩,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缄默,皮肤宜常干浴。
按:本篇选自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冷谦,武林(今属广西)人,明代著名养生学家,活了一百五十多岁。他所提出的养生“十六宜”不但在中国有深远影响,而且早已流传到日本,很受养生者重视。
(十三)摄生要语三则
1.四  少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2.摄养五脏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宠辱不惊,肝木以宁。
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3.五  宜
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铄,手宜在面。
按:以养生三则选自息斋居士所撰《摄生要语》。息斋居士是明代道家、养生家。
(十四)金丹秘诀
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
戌(午后7~9点钟)
、亥(午后9~11点钟)二时,阴盛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擦脐下,左右换手各八十一(次)
,半月精固,久而弥佳。
按:本文选自汪昂《勿药元诠》。汪昂是明代著名医家,著述颇丰,注重气功养生。
(十五)寿养五则
1.笑 与 恼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2.斗 与 让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3.酒 与 色
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
4.戒、少、省、绝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精。
5.作  息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
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按:本文选自明代胡文焕《寿养丛书》。
文焕是明代医家,长于养生之术,他所收集的摄生警句、格言,内容丰富,颇有趣意。
(十六)
《臞仙》八段锦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
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上,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迄,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敢入,灾病不能迍。
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按:本文选自明代朱权的《臞仙活人心法》。朱权,道号臞仙,朱元璋第十七子。他信道家之言,好养生之术。所著之八段锦与苏东坡的叩齿咽津术颇多相同,但苏氏是静中练,而朱氏是动静结合,不但叩齿咽成,就坚持此八段锦,身健不衰。本功法不仅在我国广泛流传,还东传到朝鲜。
(十七)十 寿 歌
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三要寿,艳舞娇歌屏左右;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七要寿,浮名不与人相斗;八要寿,对客忘言娱清昼;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按:本文选自清代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