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三国“势力”】可整形但不可颠覆——编剧解读《三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56:51
【三国“势力”】可整形但不可颠覆——编剧解读《三国》
作者: 朱苏进
2010-06-14 14:52:51
来源:南方周末
CFP/图
高希希认为,刘备的权谋比曹操一点也不弱。
相关新闻
高希希:拍历史剧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谁能配得上曹操 陈建斌说曹操
标签
三国 朱苏进 电视 已有评论1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三国》电视剧,就是:好看。《三国演义》早就烂熟于人心,一切都应该围绕着“好看”来构想。但凡好看之处,就浓笔重墨,让它越发好看。但凡醉人之处,我们就更进三杯,让它醉倒泰山。我们认为,好看——就是电视剧《三国》的真谛,就是艺术所在,就是民心所在,就是我们最终追求。——朱苏进
“一个15年的朋友,出门又回来了。他没有大的变化,一进门你就知道还是他,但他看上去又十分‘新鲜’。”朱苏进很满意自己写的《三国》,把自己担纲主创的《三国》称作“新瓶装新酒”。他从小就爱看《三国演义》,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戏曲舞台上的那些三国英雄更是让他恋恋不忘。
朱苏进的改编保留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框架、阵营分野、结局兴亡,一切从人物出发,让《三国》这台大戏围绕着十几个人物转动,形成“单元”式结构。
“《三国演义》提供了草船借箭、空城计、赤壁大战等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还有那么多神采飞扬的英雄人物,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孙权,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人物命运的精彩性、人类灵魂所涵盖的浓烈和高度,在文化意义上一点也不逊于西方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的英雄神话。”朱苏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好一个档次也会被认为不如初恋
任何经典名著对于影视剧改编来讲,既是“山峰”又是“陷阱”。
陷阱的意思在于:越是经典的名著就越是广为人知,其人物的生死、故事的走向、结局的兴亡等等在未开播前观众早就预知,因而往往难以建立悬念。此外,名著提供的基本事件与人物关系,早就在民间心目中凝为定式,任何大的变动都易遭各方非议。人们渴望观看名著,但名著却因其经典性天然地抗拒改编。这矛盾的两面就是我们最大的利、最大的弊。
此外,以前有过一部三国剧,它是百姓的初恋。初恋者,哪怕是个丑丫头也有深情,何况人家还不是丑丫头。因此我们做的《三国》不管多好都意味着对人家“初恋”的侵犯。哪怕你好一个档次人家也会以为你不如它——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准备。
为将《三国》改编好,初步形成几个原则性构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框架、人物关系、阵营分野、结局兴亡等,可整形但不可颠覆,它们仍然是电视剧《三国》的基本骨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人物赢得百姓的信任,而信任要从建立亲切感开始。
二、一切从人物出发而不是从历史真实出发,历史故事只是人物的线索和铺垫,是舞台与背景,而人物才是电视剧《三国》的命脉。我们要将浩浩荡荡的《三国演义》浓缩到十几个人物身上,并在这十几个人物中着重塑造出五至七个最为灿烂的核心人物。我们争取让观众对历史忘情、对剧中的史实不予计较,却与我们一起深深融入人物命运当中。
三、将人物作为命脉之后,题材的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1.所有历史与故事都集中到几个人物身上之后,就不再被浩荡史料所累,彻底突破章回小说式按部就班、依序道来的结构。我们在编创过程中就可以大开大阖,纵情收放。得意处大红大紫,不得意处则一笔带过。
比如“桃园结义”这样虽然重要但不甚好看的故事就可一笔即过,甚至全然不写。因为大多数观众对此早就烂熟于心,即使剧中无戏他们也会在心里补上此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观众心中早已有之的内心蕴藏——甚至可以让他们跟我们一同讲故事。像“赤壁”这样集中了各方人物,并全部将之推向巅峰状态的故事,就可以投入比原作多数倍的笔墨,放手创造。以上两种情况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屡屡发生。
2.把人物作为命脉之后,编创者也随之获得自由天地。
最好的改编一定是创造,但这种创造是从原著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嫁接上去的。最好的创造像是大臂生长出小臂,像枝蔓生长出花朵。要把《三国演义》看成是未完成的故事。
3.把人物作为命脉之后,剧本可能会形成“单元”式结构。以某几个人物的冲突为核心,围绕一个浓度很大的故事,创作几集或十几集剧本,就是一个单元。全部剧本则由多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这样,可充分集中人物与事件,不写则罢,写就要挖深写透。每个单元都应有一个大高潮,若干个单元就是若干个大高潮。
单元式结构也便于拼装、组合、拆解,这将给未来可能会有的 “日韩版”、“欧美版”《三国》影视片,带来改编及销售方面的便利。
四、《三国演义》有两个最大特点,它们决定了电视剧《三国》的人物特色。
1.智慧。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写“情”,《水浒传》写“义”,《西游记》写“神怪”,《三国演义》写“智”。上至军政兵法、治国争霸,下至人伦纲常、民俗百业,处处洋溢着人物的计谋、机心与锋芒。《三国》的智慧较为民间化,其斗智如同斗心眼,层出不穷的心眼儿如同九九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此起彼伏,悬念丛生。2.男人。
《三国》几乎全部是男人戏,写三国就是写男人,尤其是既古典又经典的男人。《三国》中的男人往往通过三种手段完成其创造,其一是上面所说的“智”;其二是“忠义”,特别是大忠大义;其三是“征战”。《三国演义》所展现的战争场景与战争辉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至今仍然独占鳌头。因此,战争戏将在剧中占据巅峰般的地位,必须写好、拍好。大战一起,便如红日坠地,溅出万丈光芒。
新《三国》特别关照了女性人物,图为陈好饰演的貂蝉。 (《三国》剧组/图)
人物大于是非,戏剧高于道德
除了前面说到的重点之外,还有几个事关全局的问题须注意:
1.原著中以蜀汉为正统的道德观念必须抛弃。
本剧不对三国任何一方做道德是非的评价。三方都是英雄,我们只写戏,谁的戏好看谁就是主角。人物大于“是非”,戏剧高于“道德”。
2.以《三国演义》为本,如果历史真实与《三国演义》发生冲突,服从“三国”,重塑“历史”,而且是人物的历史。创作是审美,学问是科学。我们是搞创作的不是搞学问的。审美在技术上讲甚至反科学,但审美在意境上与科学相通。打个比方,科学是人体静脉,审美就是人体动脉,两者一个心脏。
3.本剧的龙骨仍然是蜀魏相争(汉刘与曹魏),这并不是取它的价值观,而是这条龙骨能够承载最多的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经典激情。
4.慎写战争,慎写战场。
原著中最烦人的无穷无尽对阵、交兵、攻杀,这是个泥潭,万不可陷入。解决办法是:
不得不写时才写。
一旦写了,必须紧紧跟着人物走,任何战场与战争都是人物的附属品。如果这场交战或者对阵仅仅有助于故事发展而无助人物塑造,那么就不必写。
大部分战场都是背景,人物始终占据前台并占据核心地位。
危险的战局、浓重杀机等,尽可能在战场之外表现出来,如帷幄、宫廷、山野、城关等等。总之,写战争之意而不是写战争之形。心灵战场大于山川战场!
多写兵法、阵法而少写正面交战。《三国》几乎将中国古典兵法囊括殆尽,这些都可以也应该通过人物之口道出,用以强化战争情势、战争韵味、人物塑造,而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尽可能将丰富的兵法、阵法、用兵之道、满腹韬略化入人物台词中。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