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尴尬的中国“中产阶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31:42


来源:雅虎新闻中心
有国外机构调查分析称,10年后,中国将有7亿“中产阶级”。这听起来,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展望。
“全球领先的市场信息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向前,中国中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到了2020年,在经济的强大驱动下,。
其实这个“积极的展望”了无新意。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举行新闻发布会,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结合的预计,差不多也能得出7亿这个数字。
“7亿中产阶级”不过是一个很久以前借助偷换概念得出的“预谋”,今天看来,很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玩笑。
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把“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推介到了全球,并使之泛化成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米尔斯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消费能力;有一定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具备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修养。换言之,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中间水平。
中产阶级的“中间”含义只是相对于具体社会的概念,其标准在全球并不统一。世界银行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即在4000美元至1.7万美元之间,从这个幅度看,中产阶级中间已足以形成天渊之别。
中国的中产阶级
中国至今。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概念,往往就是与 “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参考“总路线”,现在所谓的中产阶级大概是“小康”的代名词,是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时尚化而已。而如果再考虑到中等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特别是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是否更像指称“温饱”,非常值得商权。
8万元年收入是个什么概念?
人民币不是美元
10年后年收入8万(11800~17700美元/年,约合人民币79 945~119918元/年),就可挤入“7亿人大会”,成为光荣的“中产阶级”,但这横看竖看都像一出无厘头的闹剧。不难猜测10年后的8万元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人认为北京、上海的房价10年后将涨到8万元/米,可能会有相当多的人认同,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反对,因为参照近两年的房价涨速,10年后房价8万元/米未必打得住。
据统计,GDP从1952到2008年增长了77倍,货币供应量从1952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62万亿元,增长了5923倍。从理论上讲,“77倍”与“5923倍”之间的距离,就是人民币从1952年到2009年的贬值的最小倍数。而如果不考虑人民币贬值的历史,2008年一个基于统计数据的计算实例表明,CPI疯涨人民币贬值,。今年,有专家指出。
8万,这个数字是从美元换算出的,这一换算的全部积极意义,大概就是指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到了多么疯狂的程度。
今日8万元的生活
事实上,试图通过精确的数字来描述一个群体,或试图用一个标准来描述一个群体,本身就存在方法论上的偏差。同样一个8万元,今日和10年之后对比,城乡之间对比,购买力天差地别。即使今日的8万元,就足以支持一个人成为中产者吗?以极端的房价为参考来看,如今北京四环内房价平均达到了35000元/米,一套100建筑平米的房子裸价就需要350000元,以8万元年收入计,需要工作43年零9个月。这意味着一个20多岁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如果保持8万元的年收入,干到60岁退休,也买不起这样的房子。
中产阶级,通俗理解,应该代表着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都能够拥有,彼等为子,而我为主;而从当前最能诱发人们小资联想、最能代表中国“中产阶级”的“白领”群体来看,他们或许也有房子、车子、票子、孩子,但彼等为主,而我为奴,他们不过是一群房奴、车奴、孩奴罢了,那还有半分“中产”该有的潇洒?甚至能当成房奴都已经成为幸运,因为新一代“中产后备者”连房奴都已当不起。
确认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生存水平,更不能随心所欲,为获得一个较好的外部形象,或为了讨领导欢心,随意将标准拔高或降低。8万元,如果代表着“中产”,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中产?8万元,与其说是在界定一个群体,不如说是在模糊、混淆一个群体,而且显然在遮掩8万元背后的艰难生存。
“中国中产阶级”现状
积极的专家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新的阶层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这个群体包括企业的管理层和白领工作人员、中小企业家、政府雇员、专业群体(比如医生、律师、IT工程师等等)、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是市场扩展、深化和社会逐渐发育的产物。2001年以来,以中产阶层加速崛起为标志,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进一步形成。2001年的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达到15%左右。而在2000年之后,中产阶层崛起的速度在加快。到了2005年,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23%左右。到了2020年,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亿。
而谨慎的专家认为:。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之外,中产阶层还是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在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中,农业劳动者阶层仍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仅占20%。中国还未形成社会中间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而是各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型 。统计数字支持这种认为: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财富的高度集中和两极分化表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巨大的金字塔型。
至于“冷酷”的专家,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众说纷纭,无非是因为在基本概念上就没有统一,各方提出“中产阶级”概念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综合印像
也许将上述专家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更有利于了解中国“中产阶级”现状。我们的时代见证了这个所谓“中产阶层”群体的兴起和壮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中产阶级”过早地体验了“未老先衰”,在最近几年中,一些关于中产阶层生存状况的负面评价不断见诸报端。、“中产阶级的无产化”、“中产阶层不堪重负”、“中产阶级成为仇富心理的替罪羊”等都是经常出现的字眼。现在,作为精英的“中产阶级”甚至掀起了第三次移民潮,逃离祖国被视为走向幸福的唯一出路。此情此景,验证了有中产,而无“阶级”的窘境,“中产阶级”被“消灭”绝非危言耸听。
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
被消灭的危险
阶级斗争早已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在阶级斗争之外,所谓的消灭当然不指肉体上的消灭。对于大多数中国“中产阶级”而言,消灭指的是财产的缩水,生活质量的下降,中等阶层重新跌回社会下层甚至底层。这不是杜撰的悲剧,昔日光鲜小资的白领,现在沦为“过劳死”“工资白领”的多奴一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还有极少部分人或出走,或晋阶,光彩地离开了中产队伍。还能剩下多少中产者?这是一个难以用统计数据回答的疑问。但在重税而轻保障的社会里,坚守者们的前景略显黯淡。
无源之水
近期,国内多家媒体联合进行了一项“谁在沦为新底层”的调查,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因毕业后就业困难而被列为可能成为新底层的首位,新生代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被拆迁户则分列第二、第三位。受过高等教育是中产阶级的主要标志,大学生本是中产阶级的重要后备军,但是已经沦落。
底层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这本是中产阶级另一个重要来源。可惜近来“新底层社会”呈扩大化趋势,底层人民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少。底层不再是“中产阶级”的来源了,,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最坚强的守望者
如果这个群体肯于低调地加入“中产阶级”行列,我们坚信这个群体能在中产阶级的队伍中坚持得足够久,也坚信他们绝不会沉沦,他们步出中产阶级队伍的方式只有晋级到金字塔顶端,或者海外逍遥。
是的,这个群体就是相当于西方政府雇员的公权力群体。,他们都可享有,他们是富裕的带头人。
他们给中国“中产阶级”保留了最后的遮羞布,也成就了最大的羞耻。

中国需要“中产阶级”吗?
中国的稳定不靠“中产阶级”
橄榄型社会结构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稳定的结构,也是相对公平的结构。中国期待中产阶级,不仅是在为国富寻求新的展示标签,也是在寻求社会稳定。但是仅为突出稳定的“橄榄”的大肚子而呼唤、制造“中产阶级”,不过是为形式而形式,取得的效果也只能是形式上的。中国社会的稳定绝非难以壮大的“中产阶级”所能决定,而是取决于庞大的呻吟着的社会底层。
如何稳住社会底层这可怕的“不稳定因素”?做法说起来很简单:公平分配,还他们以早该得到的“温饱”“小康”乃至“共同富裕”,把不稳定的社会底层培养成稳定的中产阶级;做起来当然有相当难度:打破垄断利益的公平分配方案屡屡搁浅,收入倍增计划难入草案,而房产税则说收就快收了。
民主也无须“中产阶级”推动
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搞中央集权,上面是皇帝,下面是编户齐民,如果把皇上当成“惟一的领主”,那编户齐民无论贫富就都是他的“农奴”,这样的话,中国没有一个人是“中间等级”。可是,他们大多数却是国家的纳税者!而如果不考虑对皇上的隶属,只就民间的人际关系而论,那中国从秦始皇时代起就已经是典型的“中间等级社会”!在欧洲,形成中产阶级是建立民主的条件。但在中国恰恰相反,从逻辑上讲,建立民主是出现中产阶级的条件!
结语
中国从来就不稀罕“中产阶级”,现在看似热乎乎的期待,不过是有关方面宣示经济成就的洋洋得意,底层呼唤公平分配的形式创新。至于“中产阶级”自身,且不论到底是否存在,只是任人摆布的洋娃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