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怎样寻求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15:40
黄一钢2006-4-1
民生新闻越来越成为各地方电视台倾力打造的重要栏目。就拿以杭州市民为主要目标观众的几家电视台来说,就有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西湖明珠频道)、《我和你说》(生活频道)和浙江电视台浙江经视频道的《经视新闻》、《资讯一把抓》,教育科技频道的《走进今天》、《小强热线》,钱江都市频道的《新闻全垒打》、《范大姐帮忙》,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民工热线》等等,可谓热火朝天、方兴未艾。
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
2002年元旦江苏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民生新闻”热,各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
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紧跟这一步伐,开办了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本地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风靡杭城。不久,杭州台生活频道随后推出用绍兴话主持的《我和你说》,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视率。
民生新闻的出现、发展为电视媒体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对媒体改革、创新、发展作了有益探索。2005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9个电视频道、7个广播频道同时改版,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在各频道的新闻节目中注入了“民生新闻”或“民生新闻”的元素。例如:在浙江卫视新闻节目的改版中,将《新闻晚报》改版为《新闻超视》,并增设了早上以资讯服务为主的《新闻早点》和午间以报道娱乐新闻为主的《星闻快报》。教育科技频道的新闻节目《走进今天》、《小强热线》加强服务的细节,加快进社区的频率,要求记者为每个热线内容做出回答。钱江都市频道原《城市新闻》更名为《新闻全垒打》,主打社会新闻、现场报道;《范大姐帮忙》从原来的新闻节目中独立出来,“更加注重依靠社会力量来帮助老百姓”,使“帮忙”帮出更好的实效。浙江经视除加强《经视新闻》的“民生新闻”特色外,开播了全新资讯栏目《资讯一把抓》,每周日新辟一档《经视新闻第七日》。民生休闲频道在原有品牌节目《1818黄金眼》的基础上,开办了一个新的民生热线节目《民工热线》。公共频道新增《资讯快递》栏目,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给观众提供及时、贴身的生活资讯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浙江广电集团的这一系列大动作,旨在遏止岌岌可危的收视率和摆脱两面夹击的尴尬。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民生新闻”的强劲东风,领略到“民生新闻”的独特魅力。
就拿《1818黄金眼》来说,它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以百姓的眼睛看百姓,融新闻、专题、服务、活动、互动为一体,努力追求新闻性与服务性的和谐、专业性与社会化的和谐、普遍性与本土化的和谐。又如《小强热线》,2005年节目扩容至20分钟,增设了“一句话帮忙” 、“小强有礼”、“小强基金”等板块,继续以服务性和贴近性为宗旨,立足平民视角,体现亲民风格,并进一步打造“小强”作为品牌主持人的人气。还有《范大姐帮忙》,顾名思义是一档“帮忙”、“沟通” 类节目。栏目称,摄像机不是为了曝光,不是为了挖掘隐私,是为了记录和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并希望“越帮越忙”,成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倾吐心声,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
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参与性,电视民生新闻通过人文叙事手法,用主持人的亲民路线和摄像机的平民视角,将百姓故事予以鲜活再现与本色传达,受到了普通市民的普遍欢迎。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
民生新闻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在贴近性上为其他新闻样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然而,随着这一新闻样式的遍地开花,同质化日渐严重,加上人们最初的新鲜感逐渐淡化,它的缺憾和隐忧渐渐暴露出来,人们不得不思考它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一、题材过于狭窄。民生新闻以民本理念为基本诉求,这既是它赢得普通百姓欢迎的“卖点”,同时也限制了它的“手脚”,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宏观经济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记录时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主题报道被人为地“关”在了“门”外。这一“关”,使得民生新闻眼界不高、眼光短视、眼色迷离,从而难以掌控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棋高一着、先人一步地赢得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电视台、不同频道之间题材重复、撞车现象司空见惯、防不胜防,同质化相当严重。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发展的动力源必将枯竭,品牌必将没落。
二、内容过于琐碎。透过眼下看似红火的民生新闻栏目,以及形形色色的新闻内容,从中我们很难看到眼睛一亮的东西,也难有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停水停电、环境卫生、噪声扰民、火灾车祸、邻里纠纷、假冒伪劣、投诉告状等等内容,几乎每天重复、频繁无休止地出现在同一城市不同频道、不同时段的类似民生新闻栏目中。乍一看有点意思,再看没兴趣,反复地看那叫“烦”。有人总结:什么叫民生新闻,就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如:某居民因忙于事务没时间烧饭,一个电话打到电视台,于是记者带着摄像风风火火地出发,帮着买好馄饨送上门去;又如:某居民家的水槽坏了,电视台获悉后,一帮人热心地陪前陪后,终于给换了一个新的。诸如此类,亲民倒是的确亲民,“三贴近”也做得不错,但作为新闻媒体和职业新闻人,但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占用如此多的新闻资源和频道空间,它的新闻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三、表达方式单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然而,由于这些栏目过分地强调媒体“帮”、主持人“说”和记者“助”的特色,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多样性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发掘,相反,一条鲜活有趣的新闻往往因此支离破碎,八股味十足。并且,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频道与频道之间,节目结构、表现形式、主持人风格似曾相识,多有雷同。
四、缺乏主张,没有灵魂。为了在同题竞争中赢得更高的收视率,一些媒体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为群众“排忧解难”时,不是通过对报道内容的深层次、全方位、冷静的分析和解构,积极、正确地引导观众、引导舆论,而是过多、过分地强调视觉冲击力,对一个题材、一则新闻进行自然主义的所谓“客观报道”,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跟风炒作,遇到特别的案件、重大事件等甚至将其神秘化、庸俗化、娱乐化,过度喧染造势,将不宜公开的细节、画面、言论等不恰当地甚至反复和失度地予以宣扬。结果,有的因此授人以柄,给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造成新的困难;有的造成视觉污染,损害了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怎样突破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民生新闻要本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以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内涵来表达。
一、创新栏目,扩大报道范围。民生新闻如何突破?首先应该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合理内核”。笔者在不久前对杭州主流人群的一次微型调查中,发现读者“第一感兴趣”的前三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独家报道。可见,眼下被不少“民生新闻”栏目抛弃的“时政新闻”在群众中其实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和“收视潜力”,关键是看我们用怎样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报道了。其实,“国计”从来都是与“民生”水乳交融的。国家的大政方针、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地方政府的举措动作,无不与民众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媒体完全有义务有责任为民众及时提供资讯并释疑解惑。
二、向报纸学习,在深度上下功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和信息咨讯固然是人们的渴求,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剖析乃至观点的提供,更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愿望。同时,这也是一家媒体整体实力和新闻敏感度的具体体现。独家报道、深度报道既是许多报纸的强项,也是读者忠诚于报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确值得电视媒体的借鉴。
从央视最初《东方时空》的创办,到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李敖有话说》的面世,还有各台各频道引进资深报人、专家、学者进行“今日关注”、“时事点评”、“风云对话”等等,加上那些原本就是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而创立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电视荧屏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新闻做深、做透、做强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探寻新闻事实真相、探究新闻背后故事、思考事件影响和发展趋势的需求。
我觉得,浙江经视在这方面的实践可圈可点。以《经视新闻》为例,它的“新闻追击令”可以说吸取了报纸热点报道和连续报道的优势,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峰言蜂语”则提供观点,短短数分钟,主持人以个性化的语言对当下发生的新闻进行点评,立场鲜明,针砭时弊,痛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