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7:00:37
【成语故事】一诺千金
这则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很守信用,个性忠厚直爽 ,又乐于助人。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设法办到,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常常率兵和刘邦的军队作战,曾经把刘邦的军队打败了好几次。因此,刘邦非常痛恨他,视他为眼中钉。
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以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悬赏捉拿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 ,朱家又去请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夏侯婴力劝刘邦不要记着过去的仇恨,应该重用季布这个人才,以服天下的民心。结果刘邦从善如流,赦免了季布,并且封他做了大官。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 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拜见季 布。 季布见到曹邱生,知道他只是来巴结自己而已,就表现出一副非常厌烦的样子。但曹邱生却弯腰鞠躬,很有礼貌的说:“楚地到处流传着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名声呢?还不是我们同乡到处帮您宣扬,而您现在却这么瞧不起我,这是为什么呢?” 季布听了,觉的很不好意思,便好好的招待他住了一阵。
成语“一诺千金”就是出自这个故事。现在,我们说人家很重视自己的诺言,凡事说得出就做得到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说话算数, 言而有信。
【成语故事】三生有幸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法号圆泽。他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源善。
有一天,圆泽约了李源善出去玩。两人路上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欣赏 大自然的美景,好不快活。到了下午时,两人路过一个地方,看见有 一个妇人在河边洗东西,这个妇人已经怀孕了,而且肚子好大好大。 圆泽看到这妇人,不禁摇摇头,叹了口气。李源善就问道:“好端端的你干嘛叹气啊?” 圆泽答道:“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一直等着我去投胎做她的儿子,所以我一直躲着她,不想去投胎。可是现在看见她了,也就没有办法躲了。”李源善带着怀疑的口气说:“真有这种事?” 圆泽说:“怎么,你不相信?我今天晚上就会圆寂,等过了三天,你 到这妇人家中去看。她一定会生下一个胖小子。如果这个婴儿对你笑 一笑,那就是我在对你笑。”
隔了一会儿,圆泽又对李源善说:“ 你是个很好的朋友,下辈子我还要结交你这个朋友。这样吧!十三年 后的中秋节,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吧!” 李源善半信半疑的说:“好,到时候我一定赴约。”
果然,在这天夜里,圆泽就圆寂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儿 。 到了第三天,李源善按照圆泽的话,来到那妇人家,那男婴一看到李 源善,就对他笑了笑,李源善这时不得不相信圆泽的话。 等到第十三年的中秋节,李源善如期到杭州天竺寺去和圆泽相会。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唱着:“三生石上旧精魂,赏 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成语“三生有幸”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炎黄子孙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甚至经常挂在嘴 边上的话可能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只是随着人们对神的逐渐背离和 道德的衰微,人们对成语内涵的体悟越来越浅白。现在人把“三生有 幸”解释成非常幸运。实际上佛家说的“三生”是指前生、今世和来 生,“三生有幸”的本来意义是比喻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别的缘份。
14:35:34 |写入日志 |nice article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灵乌赋》。
范仲淹曾担任北宋京城开封的知府,他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仅仅几个月,开封就“肃然称治”,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政绩。只要他不再得罪什么朝廷的大人物,本可凭此政绩逐渐获得进一步提升,然而他却生性耿直,不仅不会阿谀奉承,看到朝政上的过失不管是不是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都要理直气壮的提出批评。
范仲淹发现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便根据自己的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西元1036年)呈给宋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吕夷简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仅如此,范仲淹还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的狡诈。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蛊惑君主将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在岭南。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毫不介意,反而作诗道:“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不久,范仲淹的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友人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梅尧臣在《啄木》诗中劝他不要象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中也是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劝范仲淹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希望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也回写了一首同样题目的《灵乌赋》给梅尧臣,他在赋中斩钉截铁的写道,无论如何他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始终都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