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出祁山看诸葛亮军事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0:16:52
北伐共有6次战事:
第一次是战略攻魏出祁山。建兴6年春2月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归降,魏明帝亲到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战街亭,败。夏4月魏明帝还洛阳,前后只有1月余。
这一次一开始出其不意,三郡投降,关中震恐,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见机迟缓,不能把握战机,迅速封闭陇道,结果就被张郃一战击溃,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彻底失败。这一次机会最好,结果败得也最惨。(注:古陇道东面出口为固关,西面出口为陇坻,在街亭前面,为古时关中和陇西的交通孔道。)
第二次是战略攻魏出陈仓。年春街亭刚大败,年冬就出攻陈仓,不能下,一个月就退回来了。史载因粮尽退兵。只有一个月的粮,就算拿下陈仓,又有什么用呢?陈仓险要,易守难攻,就算攻下,兵入关中,是否就可以争胜?也毫无成算。而真正原因,除了粮尽,还有久攻陈仓不下,魏援兵来临,不得不退兵。
这次出兵,有和东吴配合的因素,但过程来看,是一次草率的军事行动。
而且这一次行动完全在魏国意料中。
《曹真传》:“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张郃传》:“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所以,一切均落在别人计算中,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次是局部攻魏。建兴7年春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来救,亮自出至建威,淮退兵。
武都、阴平两郡,偏远在陇南,靠近汉中,蜀汉要夺取相对容易,而魏要救援则很难。蜀汉取之可以分魏国之势,增加自身的实力。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有全盘筹划的话,应该在第一次攻魏出陇右或第二次攻魏出陈仓之前就预先解决,才是长久稳妥之计。前面败了两次,现在才想起来,是不是晚了点。
第四次是防御魏国的大举进攻。战略上全面防守,战术上局部进攻。建兴8年秋7月,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出斜谷,同时派雍州刺史郭淮从陇西攻祁山,汇攻汉中。诸葛亮乃自守汉中,派魏延守祁山方向,结果魏延主动出击大破郭淮于阳溪。9月魏兵退。
第五次是战略攻魏出祁山。建兴9年春二月,出祁山,以木牛运,夏6月粮尽退军。其实根据《晋书。宣帝纪》也是被追击受了很大损失的。这次虽然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准备显然还是不足,结果还是草草收场。
这一次战略上也始终处于魏国算计中,毫无胜算:
《明帝纪》引《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今天水)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食”
《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今天水)。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战术上也处处被司马懿算计:
《晋书。宣帝纪》: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里估计有美化司马懿的地方,诸葛亮估计是割到一部分麦,其余大部分由于司马懿大军及时赶到被保住了。然后相持不与战,诸葛亮粮尽退兵。
“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破之,俘斩万计。”
——可见退兵的过程中是受到损失的,不过俘斩万计可能有水分。
第六次是战略攻魏出斜谷。建兴11年冬,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12年春二月,出斜谷,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这一次准备就比较充分了,专门造了邸阁(粮仓),运输工具也进一步改进了,没有出现粮运不济的问题,交战中也没有出现大的失败。诸葛亮到这里才算比较成熟了。
不过这一次战略上同样处于魏国算计中,必然失败:
《晋书。宣帝纪》:“(上次战后)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明帝纪》:“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代劳,全胜之道也。’”
在战术上,也处处被人看破:
《郭淮传》:“青龙二年(建兴12年),诸葛亮出斜谷,并屯田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笔者注:古陇道就是今陕西陇县固关至甘肃张家川一线),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走之。”
——这一次诸葛亮又是见机迟缓,丧失战机。
《郭淮传》:“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这一次诸葛亮是欲盖弥彰,被人看破。
以上总共6次战事。号称6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其实战略进攻只有4次,2次出祁山,2次出关中。还有另两次战事也发生于祁山方向,一次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到祁山阻止魏国援兵;一次防守魏国进攻,由魏延在祁山方向主动出击击败郭淮,所以也算出祁山。就这样,6次战事,出祁山最多4次,严格说来只有2出祁山。
这6次战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上面:
1、 战略思想混乱和错误。体现为: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出陇右;一个是直接出关中。到底取哪个方向,缺乏明确方针,思维混乱。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接着同年冬出关中;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关中。忽此忽彼,反复无常,毫无定见。这是不可以解释为是为了出其不意的,除了第一次出其不意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方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相对方便,所以利在速战。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以持久之计争衡。这是优势情形下的战法,劣势情形下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战法的。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关陇一带地形复杂,处于不利地位,根本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只会丧失到手的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舍本逐末,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的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来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贪图小利。
这个问题,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的时候,司马懿的评论最能说明问题。见《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司马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出斜谷后向东出武功攻长安,那么魏兵就必须与其决战,而不能坚守不出。现在诸葛亮舍本逐末,反向西上五丈原,那就变成武装大游行了,因为对魏没有任何威胁,魏兵坚壁即可,完全不必理会其挑战。
从汉中出关中,从西到东大致依次有陈仓道、褒斜道、骆谷、子午谷四条路。子午谷离长安最近,威胁也最大,陈仓离长安最远,威胁也最小。魏延的子午谷偷袭正是抓住了长安这个关键,体现了出色的眼光。
所以说诸葛亮政治战略很高明,但是军事战略不足,这一点从《隆中对》就已有充分体现。
最后总结:
第一,诸葛亮出山的时候,纯粹是个年轻文士,年龄只有27岁,也从来没有经受过军事方面的训练,所以并不知兵。他只是萧何,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
第二,刘备生前,终其一生一直把诸葛亮当作萧何来用,从来没有当作韩信或张良来用。既从来没有让他独立统军打过仗,每次出征也从来不带他。
第三,因此诸葛亮在军事上也一直缺乏实际锻炼,这样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军时,就体现出军事经验方面的严重不足。
第四,史上所称的“六出祁山”,战略攻魏只有四次,除第一次外,每次行动都在魏方计算中,所以魏国每次都轻松取胜。
第五,考察六次对魏用兵的过程,可以发现诸葛亮是从一开始的很不成熟,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说明他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也证明刘备生前对他的看法以及我们对他的判断的正确。
第六,诸葛亮奇谋为短的局限始终无法克服,因为这种才能来自于天赋,后天无法学习;又取决于个人特质,难以更改。他的个人特质成就他成为一代名相,但同时也决定他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第七,诸葛亮缺乏当机立断的品质,在战场上缺乏创造战机、把握战机的能力,所谓“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在攻魏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低级的战略战术错误,以致连年攻战而一无所获,空使国力虚耗。
第八,诸葛亮不能决机,不能奇谋,不能冒险,不能用人,不能任下。有此五短,决定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
第九,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某些方面也有极高成就:
——诸葛亮推演兵法,发明了八阵图。司马懿按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蜀亡后司马昭还专门派陈勰去学习他这一套排兵布阵、部伍约束的战术。
——诸葛亮损益连弩,发明木牛流马。“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说明他是一个杰出的技术专家。蜀汉亡时,带甲将士10万2千,都有甲,说明蜀汉一直是在走一条质量建军、技术强军的精兵之路。
——诸葛亮治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渭滨屯田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家。
——诸葛亮留下了很多军事论述,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以上优异表现和杰出成就均得到后世认可和赞许,也足够当得天才二字的赞誉和军事家的称号。
不过他这个军事家是有明显局限的,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处处被人算计,难以建功,这是一个遗憾。诸葛亮善于带兵,善于练兵,但是不善于用兵,“用兵如神”这四个字和诸葛亮始终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