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模式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53:59
中国文化产业网    时间: 2008-12-08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和关键词
摘  要:我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东部沿海城市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中部城市则处于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城市的连接点上,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表现出与东西部城市相衔接的特点。西部城市更注重借助于政府的作用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从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强调以创意为先导,通过创意提升产业层次;中西部城市则是利用本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利用高新技术突出产业的附加值,中西部城市则注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形成与旅游业的互动。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并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模式;比较;问题与建议
引    言
近年来我国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 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 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 45%,比2004年增长0. 3%。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32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 48%,比2004年提高0. 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总体上来看,东部沿海城市较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要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要高,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要大。
从区域来看,虽然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就世界范围而言,文化产业繁荣的地区往往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一般来说,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产业越繁荣。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上表现出东西部发展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相应地表现在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与特点。
东部地区地处中国沿海一带,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市场相对成熟,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创新上,东部沿海城市走在全国的前列,表现出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特征,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市场体系、政策环境与保障措施。而中西部城市则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特点,对进一步加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从区域上讲,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经济概念,它表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人们习惯上把中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东部沿海城市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形成一些较为集中的文化产业带,这些文化产业带与这些地区城市群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例如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主形成的“珠三角”文化产业带,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并与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关系,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市场化竞争,文化产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产业化程度较高,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广州的报业市场,近年来形成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三大报业集团相互竞争的格局,其中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是国内首家获准组建的报业集团。开放的媒体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大地提高了报业集团自身的生存能力,也为我国文化产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积聚了资本。
深圳从文化建设入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从一无所有到成为文化产业强市,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80年代初,深圳兴建了“八大文化设施”,进入90年代以来又兴建了“新八大文化设施”,以及后来的“四大文化项目”等,使深圳在文化上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深圳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图书馆城”和“设计之城”,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和设计机构在全国位居前列,深圳书城已经步入国内顶级书城行列。如今深圳的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堪称一流,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圳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并把两年一届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改为一年一届。深圳制定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草案)》,并于2007年5月25日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深圳文化产业的增长率高出其它产业3. 46%,成为深圳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除了在印刷、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外,在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产品等方面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传媒领域,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拥有的8个电视频道覆盖全市六个区200万用户,覆盖总人口约800万,在珠江三角洲有两个开路频道,总入网用户250万,覆盖人口3500万。并且深圳卫视还成为我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家上星频道,覆盖全国16个省会城市、50个地级城市。在面对来自香港传媒业强烈影响的开放的媒体环境下,深圳传媒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近年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兴文化产业及文化服务领域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上海从90年代开始,随着浦东开发,不仅着力打造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形象,也在努力塑造作为国际文化中心的形象。近年来上海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先后投资200亿元建造了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塔、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举办了大量的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如上海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旅游节等;邀请了一些世界著名艺术团体来沪演出,如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日本宝塚歌舞剧团、苏格兰交响乐团、瑞士洛桑芭蕾舞团、朝鲜万寿台艺术团等;举办重要国际体育赛事,如承办了F1国际赛事、NBA常规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等。这些重大文化体育活动不仅使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极大地提升,而且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上海近年来文化产业增长较快。2004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3亿元,占GDP的6%,比上海GDP增长幅度高出1.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则达到7.9%。2005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9.23亿元,占GDP的6.5%,比上年增长13.2%。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占GDP的6%,增长速度为15%。[2] 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超过传统产业的趋势,这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南京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都定都于此。南京建城的历史长达 2476年,其中的 450 余年为首都史,使得南京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蒙上神秘的古都文化色彩。近年来,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提出了“文化南京”的城市发展理念,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加速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打造“文化南京”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
“文化南京”由三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构成:一是目标体系,即与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高城乡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 5~10 年的努力,力争将南京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都风貌与滨江风光融为一体的全国文化示范城市。二是内容体系,即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精神塑造、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形象提升等工程。三是途径体系,即传承历史文脉与创新文化建设之路,包括文化观念、管理体制、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品牌的创新和打造等。
在“文化南京”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上。南京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确立了保护的总体思路,坚持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全方位的保护;二是依法规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确定了具体保护方针、措施。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特征,促进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高。[3] “文化南京”的具体发展战略是: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将翻一番,把南京建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产业基地、全省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大市、文化产业强市,使南京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4]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杭州,近年来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产业,打造“人间天堂”的文化竞争力。2006年,杭州成功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兴建了与博览会相配套的世界休闲博览园项目,这是一个集休闲、旅游、会展、度假、人居为一体的休闲主题城,杭州市政府为此项目投资100多亿元。另外,杭州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已于2004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杭州将动漫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建设“天堂硅谷”的重要内容。2005年6月1日~6日,杭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如今,动漫产业在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吸引了国内许多知名的IT企业、动画公司和国际风险投资集团进入。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市,充分利用其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天然优势,加大对世界著名的园林城市的保护和相关产业的开发,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吸引力和最适宜人居的花园城市。在苏州老城区,几乎看不到其它现代化城市所常见到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人工景观,而是体现出典雅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大力保护,不但使苏州成为国内外特色非常鲜明的花园城市、园林艺术城市,而且有效地吸引了外资项目在苏州的投资,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苏州吸引外资企业的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苏州已经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20多家落户于苏州。
作为我国开埠较早的宁波市,把文化产业看作是加速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来大力推进,确立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竞争力。从区县到市,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投融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建设始终是当地政府议事日程中的大事,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2006年7月7日召开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再次重申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定位。目前宁波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投融资、文化市场培育、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已经走在国内的前列。宁波文化产业注重发展特色行业,宁波的文具产业,已经占据了国内外文具市场的五分之一,成为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成为宁波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宁波现有文具制造企业2700余家,规模以上的文具企业178家,文具进出口公司300余家。文具产业已成为宁波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宁波也因此享有“中国文具之都”的称号。
以北京、天津、大连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城市群,从宽泛的概念上讲,也可划为东部沿海城市的范畴。这些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加快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此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北京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把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看作是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抢占高端国际文化市场的重要举措,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等一系列的鼓励文化创意发展的政府文件。北京在创意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广告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八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2006年1月15日,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王岐山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北京市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牵头负责,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按照北京市《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08年)》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在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应达到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2005年北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总产值为3005亿元,实现增加值388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6%。另据2006年12月发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GDP的10.2%。这里除去不同部门统计口径的不同之外,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天津文化产业总体上起步较晚,2003年,天津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有效地推动了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2004年,天津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6.91亿元,占GDP的2.3%,大体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近年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投资30亿元建成了天津广电中心、天津日报大厦、天津图书大厦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天津主要经营性文化企业多集中在电影、文物、演出、娱乐、艺术品、舞台技术工程、音像制品、拍卖、文化旅游、出版、网络文化等领域。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企业有:天津市电影公司、天津滚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文物公司、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天津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天津国际拍卖公司、天津市舞台设备厂、杨柳青画社和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等。
天津近年来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了重要地位,计划在滨海新区建立国内一流的亚洲文化产业园。该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园,也是滨海新区中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将以突出创意产业为主,通过项目合作与产品贸易带动影视、音乐、数字娱乐(动画、网游等)、出版、传媒、休闲、旅游等产业项目。滨海新区亚洲文化产业园将努力建成环渤海湾地区文化产业研发中心、文化产业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加工区、文化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预计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计划引入百余家国内文化企业以及日、韩、新等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入驻。据初步估算,滨海新区亚洲文化产业园总投资达126亿元,计划8~10年内全部建成。
大连与沈阳一道同为我国东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文化产业的基础较好。到2010年,大连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占GDP的10%,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
大连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大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大连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龙头,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对外知名度较高。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九五”期间,大连市政府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是前20年的两倍,是改革开放前的160倍。近些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虎滩极地馆、现代博物馆、星海广场、金石滩二期工程等,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大连虎滩成为我国首批5A级风景区。三是产业门类较齐全。截至2003年,大连有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个,其中市属专业艺术演出团体4个;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23种,公开发行的49种,内部报刊100多种,出版社5个,音像出版社1个,印刷企业1500多个;广播电台5个,有线及无线电视台10个;电影院14个;新华书店8个,图书二级批发单位25个,网吧1400个;博物馆、文物馆5个;娱乐场所1100个。四是具有丰富智力资源。大连有近20所高等院校和一批科研院所,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大连重点发展的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大连近年来形成了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其中大青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除了主要集中在广电、报业、出版业、旅游业、会展业和文化娱乐业等领域外,在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形成明显优势。位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大连“动漫走廊——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建于2004年,投入使用的楼宇面积6万平方米,有包括北京金山软件、韩国最大动漫企业东无公司在内,以及日本、美国、印度等国50余家中外动漫企业入驻,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在动画原创、动画外包、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6年创造产值13.4亿元。
我国中部地区的沈阳、武汉、郑州、太原、长沙、南昌等城市,也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崛起。
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沈阳利用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形成明显的后发优势。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就在沈阳举行。从2006年到2007年两年间,沈阳又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沈阳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沈阳又以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为核心,制定了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宏伟规划,提出建设“东方文化硅谷”和“东北文化产业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
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以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模式。武汉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异常活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我国首届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就由武汉主办,被列为我国四大国家级文博会之一,这也表明了武汉文化产业在中部地区的重要地位。据统计,2005年,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2006年为162亿元,占GDP的5.1%,这在中部城市群中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
近年来,武汉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的形象,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取得明显成效。武汉各种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馆、遗址、博物馆比较多,如武昌农讲所旧址、毛泽东旧居、武昌起义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詹天佑故居、“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晴川阁、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武汉二七纪念馆、宋庆龄旧居纪念馆、汉阳铁厂与张之洞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以及汉口一带的历史文化建筑群、旧租界等,这些都为武汉开展历史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已成为武汉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武汉也在努力打造我国中部地区现代传媒中心。武汉的报刊业和出版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形态较为完善,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前10位,成为优势文化产业。武汉有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两大报业集团,共计6家综合性报纸,其中《楚天都市报》发行量达到120万份以上,为全国报业十强,发行量世界排名第39位。知音杂志社现已发展成为总资产6.36亿元、净资产4.15亿元的大型传媒集团。2006年实现经营收入3.1亿元、利润1.14亿元、利税1.38亿元、上缴税收6473万元。其中核心刊物《知音》月发行量达到636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五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二位。知音印务公司也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期刊印刷基地,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利润588万元。
武汉图书出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出版集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自2004年组建以来,形成了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印刷、发行及相关产业经营为主,对外贸易、科研、教育培训等相配套,并逐步向影视、网络等媒体及其他文化服务业等拓展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截至2006年底,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7家、参股公司3家,集团有员工8687人。2006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8.4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6亿元,全年共上缴各种税费1.81亿元,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
武汉近年来在发展依托高科技的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尤其是表现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动漫产业领域。以江通动画为核心,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聚集了人马动画、奇境动画、魔素动漫、海豚卡通、知音动漫、易能文化等动画制作企业,以及一大批游戏软件公司。江通动画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小子贱贱三》、人马动画的《小悟空传》、《敦煌传奇》、《红蓝宝石之恋》、奇境动画的《Q日志》等,代表了武汉原创动漫的发展水平。武汉利用光谷优势,依托光谷动漫产业园、光谷动漫城建立武汉(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计划实现动漫产业及相关产品达到30亿元的目标。
郑州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8月,借“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之机,郑州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郑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开发文化产品。河南是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的数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郑州文化产业的特色所在。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并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
郑州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郑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周、郑、韩五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这表明郑州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郑州名胜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占有明显优势。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河南省189处(198项),居全国第2位;郑州41处(43项),居全省第1位,而拥有这一数量的城市,在全国屈指可数。[5]  郑州有著名的少林寺、中岳庙、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轩辕黄帝故里、杜甫故里等,这些构成了郑州发展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优势。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28.4%,接待国内旅游者17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 3%,接待港澳游客7. 9万人,外国游客29. 9万人次。[6]
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以郑州为集聚区,呈现出向周边地区延伸和周边产品扩展的发展态势。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方面,郑州注重深入挖掘知名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对少林文化的挖掘,以少林武术文化的产业化为目标,高起点、大规模打造少林文化产业,加快少林武术城建设步伐,把少林寺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武术人才培训基地,并在全球范围推广“少林品牌”,建立了少林寺网站,对少林寺商标进行维权等等。这些不仅保护了少林文化这一珍贵文化资源的价值,也有效地带动了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由郑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风中少林》,将少林武术和舞蹈艺术加以完美结合,剧中既有少林功夫展示,又有现代舞蹈元素,这种大胆创新在中国舞剧史上还是第一次。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中,《风中少林》获作品金奖、导演金奖、服装设计金奖。
山西不仅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山西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7年8月12日,太原市在阳曲县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傅山故里新建了“中华傅山园”,并举行规模盛大的纪念一代宗师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活动。与纪念活动相关的有新编晋剧《傅山进京》专场演出、“傅山故乡情”晋剧票友演唱会、“傅山魂、黄土情” 文艺演唱会、傅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太原市也因此被授予“中国傅山文化之乡”的称号。山西临汾市古县也利用蔺相如故里这一独特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2007年8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平遥古城则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来发展文化旅游,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使平遥扬名国内外。
长沙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英国学者奥康纳说道:文化产业繁荣在城市。城市支撑着处于自身运作核心的信息网、专业技能和相互作用。[7] 这在长沙体现得比较突出。从文化产业总量上看,2005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值占整个湖南省的一半以上,达到54.32%。2006年,文化产业总产值360亿元,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占GDP的10%,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为25%。单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在中部地区是比较突出的,在全国也是最快的城市之一。如果按占国民经济10%为支柱产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长沙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长沙这些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做强做大文化产业。这一点在它的强势文化产业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长沙市的强势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广电、出版、娱乐休闲、演出、动漫、民间工艺等。长沙文化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除了政府文化政策方面的因素外,还与长沙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文化市场环境有密切关系。以2005年为例,长沙市有文化单位10000多个,其中文化企业1000多个,年收入300多亿元,创造增加值147.25亿元。长沙通过文化兴市,寻求跨越式发展之路。长沙特别强调“敢为人先”的精神,敢想敢干,一直引领国内文化产业潮流。长沙围绕着“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创意中心”的定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006年,长沙制定了《长沙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长沙建设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创新能力较强、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文化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市场活跃、人才集聚、精品迭出,带动全省、领先中西部、辐射全国并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性文化中心。”长沙近年来在文化产业上的突出表现,已经使其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我国中部地区的其它城市,也在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作为革命老区的井冈山市,是国家首批5A旅游风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和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形成井冈山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井冈山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着力打造“五彩之旅”,即:充满激情的红色之旅、充满活力的绿色之旅、健康时尚的蓝色之旅、幸运浪漫的金色之旅、民俗风情的古色之旅。合肥市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合肥充分利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优势,提出了“魅力合肥”的城市文化定位,要在特色上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显优势。合肥市围绕着这一定位,利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招商项目包括互联网宽带视频点播、合肥包公文化节、安徽名人园二期、火山博物馆、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全球音谷文化产业园、安徽孔子文化园等65个。通过这些项目的招商,将使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西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多数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要缓慢一些,文化产业层次要低一些,但情况也不完全如此。西部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加之各级政府的重视,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西部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饶、山川秀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是由政府出面来直接推动的,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模式。例如,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省,近年来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战略来加以实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提出要“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来研究文化产业,像抓烟草产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像培育工业企业一样培育文化企业,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资源。”[1]早在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束不久,云南省就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省里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正式组建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16个地州也相应成立了有关领导机构。先后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府文件。2005年12月8日~11日,在昆明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文化产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云南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昆明、丽江、大理等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的代表,其中丽江通过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所形成的特色文化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吸引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西部有12个省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聚居的地区。近年来,西部省市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态势。例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市,充分利用在电子信息、人才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网络和动漫游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取得可喜的成绩。2005年,经文化部批准,在成都温江区建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这是西部地区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的创新平台,成都在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动漫游戏之都的形象,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广西,把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振兴广西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成功,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
广西享有“歌海”之称,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资源成为广西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特定模式。工业重镇柳州市近年来大力开发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精心创作推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大型民族音画舞台剧《八桂大歌》,取得不俗的市场业绩。而国内首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上演,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桂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每年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这一区域性国际盛会的良机,努力打造文化精品,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节庆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该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的《大地飞歌》,已经成为艺术节最响亮的品牌,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艺术节曾推出的《风情东南亚》,被文化部指定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庆典晚会,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200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于10月28日在南宁隆重举行,南宁为此次民歌艺术节搭建了15个歌台。今年的主题是“盛世欢歌”,承袭了2006年“盛世和韵”的主题,已成为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7年第三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展台格外引人瞩目。
作为西北五省区中心城市的西安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深入挖掘古都文化资源的价值,打响盛唐文化品牌,取得不错的成效,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突出范例。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化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的文物古迹众多,有天然古代博物馆之称。分布着72座帝王陵墓,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3处,有闻名海内外的秦始皇兵马佣、秦始皇陵、法门寺、半坡遗址、汉茂陵石刻、大小雁塔、明城墙、钟楼、鼓楼、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香积寺、大兴善寺、秦阿房宫等。
西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尤其是深入挖掘盛唐文化的价值。比如在具有深厚盛唐文化历史底蕴的曲江建设了曲江新区,新区并没有沿用国内常见的经济开发区的模式,而是按照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进行高起点的规划设计,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区定位,通过高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把曲江打造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使之“引领西部,示范全国”。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现代产业园区的理念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向着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整个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门类体系。
近年来曲江新区借助于市场化手段,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周边园林景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在建的还有曲江六大遗址公园、曲江不夜城等30余个重大项目,围绕这些举办了曲江论坛、唐人文化周、《人文奥运·盛典西安》、曲江文化大讲堂、曲江电影双年展和曲江电影论坛、曲江秦腔艺术周等大型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资源价值的快速提升与市场转化。2006年7月,曲江下属的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新区与深圳华侨城集团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标志着园区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国家的肯定。
二、我国不同地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我国不同地区城市之间明显表现出不同模式和特点,这也是结合本地区实际形成的一种发展道路。
首先,东部地区城市地处沿海,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市场体系较为完善,投融资渠道较多,加之经济发达,信息资源畅通,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能力较强,这些有利条件直接决定了东部沿海城市不同于中西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称之为市场主导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为紧密,市场化的程度也更高,主要反映在各种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尤其是民营资本非常活跃。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则更加注重政府的作用,从资金、政策到市场等,政府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也因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而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例如,2005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3.58亿元,占GDP的5. 29%,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更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接近4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0%。[8] (P1~2)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高达10%,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这种情况在许多西部城市中反映得比较明显。中部城市中的郑州、武汉、太原、长沙、南昌、合肥等,这方面也都比较突出。
我国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要快速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不仅包括资金、政策和市场,而且还在很多方面直接由政府出面来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模式。云南省近年来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山西则专门成立了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因为在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完备的条件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无论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十分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最常见的路径选择。这是因为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一般来说,中西部城市更加注重利用本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与旅游业形成互动。这种文化产业模式属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其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构成都与文化资源有关。
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在历史上大都属于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积淀明显不如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更缺少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能走依赖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道路,而是利用东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活动,提升产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模式更强调以文化创意为先导,重在个人创造所形成的知识成果对社会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这已经由低端的资源型文化产业模式转向为高端的创意型文化产业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内容创意设计,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二是以提供文化服务为主的创意活动。这是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出现的新变化,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在一些大城市,由于生活费用昂贵,在制造业上已渐渐失去了优势。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中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将成为中国内陆工业化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社会的联结点和中国经济的神经系统。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中心,而应该成为金融、信息、教育、文化、高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 [9]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城市越来越受到关注。北京市着力打造“创意之都”,大力扶持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提升产业层次与水平。例如位于朝阳区大山子的北京798艺术园区,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意园区之一,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凌庄子村的凌奥创意产业园,2006年建成,占地12万平方米,是以新媒体、数字娱乐、设计、会展、广告等为主导产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吸引了30余家创意企业入驻。另外,天津河北区也启动了发展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形成了创意天地、创意公社、创意工厂、创意人才等四大创意平台,逐渐成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
上海近年来也把“创意上海”作为发展目标,明显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2005年4月28日,上海市为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揭牌,标志着上海创意产业的全面启动,随后又分批命名了一批创意集聚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多是利用了100多年来的老工业建筑,采取楼宇置换和改造等方式发展为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有:位于上海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利用了上海上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把原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改造为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创意园区,入住的设计企业达130多家,包括了美国、法国、日本等设计企业在内,被称之为“上海的苏荷区”;位于建国中路的1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其前身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下属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有从50年代到90年代建造的已废弃的各式老厂房和工厂设施,现改造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入住企业达40多家的以时尚设计为主的创意园区;位于苏州河畔光复路181号的“创意仓库”,改造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工业设计集聚区,入住工业设计企业、建筑设计公司20余家。[10] (P73) 下图是位于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视觉艺术产业园国外及港台文化创意机构进住情况:
序号
类别
楼号
名称
国别
1
工作室(画室)
0﹟2F
郭新工作室
中国/美国
2
3﹟1F
谷文达工作室
美国
3
3﹟1F ~2
洪明顺工作室
中国/日本
4
4﹟1F
司马青工作室
美国
5
4﹟1F
博田摄影(Botain Photo Studio)
日本
6
7﹟1F 半
洪东禄工作室
中国台湾
7
7﹟1F
英领馆文化处艺术家工作室
英国
8
8﹟1F
倪康工作室
加拿大
9
9﹟2F
迪文工作室
以色列
10
17﹟1F
王一辉工作室
加拿大
11
4﹟2F
王国侦工作室
中国台湾
12
艺术空间
5﹟9﹟1F
升艺术空间
中国台湾
13
17﹟1F
海外企画
日本
14
3﹟2F
1001艺术画廊
委内瑞拉
15
画廊
4﹟1F
55画廊
中国/泰国
16
4﹟2F
艺术景画廊
加拿大
17
6﹟5F
东廊艺术
澳大利亚
18
7﹟4F
上海比翼
意大利
19
16﹟1F
香格纳画廊
瑞士
20
相关艺术创意机构
2﹟1F
夏邦杰建筑设计联盟
法国
21
文化艺术公司
0﹟1F
贝碧欧美术颜料(昆山)有限公司
法国
22
3﹟2F
上海禾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新西兰/日本
23
6﹟3F
上海卞画数码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法国
24
7﹟1F
亿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台湾
25
上海唯品设计有限公司
法国
26
4﹟1F
上海银沪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新加坡
27
丽透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美国
28
艺术教育
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
法国
(资料来自叶辛、蒯大申主编《创意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外和港澳台创意机构涌入上海,极大地提升了上海作为国际重要创意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把创意产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以创意来推进文化产业深入发展。杭州大力发展与数字内容有关的创意设计,并把IT产业作为加大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深圳则在进一步加速发展现代设计业、会展业、传媒、信息服务等创意型文化产业,把文化创意活动作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2007年建成起用的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不仅使之成为第三届深圳文博会的新亮点,也使深圳在未来打造作为国内外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坐落在深圳罗湖中心区,被视为深圳第一座现代创意设计馆,英文称LUOOHU,是集创意文化服务、艺术展示中心、创智社区、创意休闲、创意沙龙和国际论坛等多个创意功能园区为一体的超大型创意中心,它将构建以罗湖创意展示中心、罗湖城市文化广场、罗湖创意文化体验中心、罗湖品牌培育中心、罗湖创意服务培训中心为核心的五大高端创意平台,将成为深圳最具国际化特色的文化项目。
作为山东龙头城市的青岛,是著名的“品牌之都”,拥有丰富的创意资源。为了进一步提升传统制造业的附加值和产业集合效应,青岛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中明确地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构造六大产业基地来大力实施,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2005年,青岛和北京电影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合作,在著名旅游度假区薛家岛建立了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在城市中心地带开辟了创意100产业园、122文化创意广场、127创意坊等文化创意园项目,创意内容包括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影视传媒、公司总部、贸易投资和会展、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文化体育等重大赛事、文化咨询服务等。
创意产业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深刻地认识。正如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总监许焯权先生所说的:“政策层面来讨论创意产业,创造了多少财富,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和更新才是创意产业的最高境界,创意产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 [11]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占有科学技术、信息、国际交流和人才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明显要领先于中西部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城市,创意产业以及相应的创意指数的提升更是成为带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东部沿海城市依托于高新技术的文化产业门类占了很大比重,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较大。这一点与中西部城市相比较更为突出。例如,北京近年来大力发展和扶持新兴文化产业,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很多就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产业门类,如新媒体产业等,目前北京规划建设中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总投资将达到100亿元,将引进一些世界级的知名企业,计划到2010年实现产值100~120亿元。
从城市资源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更适合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门类。东部沿海城市拥有中西部城市无可比拟的城市资源优势,尤其是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科技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百强城市显示,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达到23个,除重庆和成都外,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产业要获得发展是很困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一般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地也大都在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杭州近年来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与杭州雄厚的IT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城市艺术资源有密切关系。大连的动漫产业也得益于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如软件业和信息产业,使大连的动漫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最大的动漫产业集群之一。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起了上海最大的文化科技创意基地,基地依托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形成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同时建起了与此相关的投资、中介、展示、交易等文化服务平台,建立了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到服务的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进驻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基地的著名文化企业已有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网星游戏、core、矽幻科技、创新科技等,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等高校,形成“聚焦张江”的产业先发优势。
中西部城市近年来结合当地科技资源优势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也取得突出成绩。武汉的光谷动漫、长沙的三辰动漫,都是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西部城市成都,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西部城市处于领先,也具有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成都的动漫产业已经引领西部,辐射全国。其它西部城市,则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这些特色文化产业一般对科技的依附性较小,主要依赖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得以很好地结合,形成互动。这已经成为大多数西部城市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
第四,在文化资本方面,东部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民营资本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与东部沿海城市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对民营资本的吸引有密切关系,有效地加速了资本向文化产业的集聚。以传媒产业来看,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传媒企业大都分布在东部一些城市,如新浪(北京)、盛大网络(上海)、网易(广州)、搜狐(北京)、星美(北京)、阳光传媒(上海)等。东部城市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浙江横店集团发展影视产业,正是依赖于其强大的民营资本的背景,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避免了其它企业在发展影视产业中所经常发生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横店这种模式是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一般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民营资本非常活跃,实力也非常雄厚,这是东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比中西部城市更具优势的地方。
三、制约我国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取决于社会发展需要。美国文化产业的成功就在于,它是根据美国社会需要做出的一种自我选择。美国文化的历史短暂,缺少深厚的文化传统,实用主义就成为美国社会的文化基础。实用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奉行有用性就是合理性的原则,以现实需要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美国文化产业正是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并且受到市场经济的驱动。市场经济是以大众文化作为价值取向,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建立在对大众文化的认同上,这也符合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因为“大众社会代表了多元价值及多元权力的出现” [12] (P28),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文化产业会走向世俗性,表现出一种迎合大众需求的娱乐化倾向的原因。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应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应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具体到我国不同地区而言,由于我国存在着地区发展上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只能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不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更多地突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把这种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挥出来,找到各自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有的是普遍性的,在各地都存在;有的则是个别的,表现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方面。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深层的因素。
首先,体制上的原因是制约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普遍的因素。我国目前还处在由旧的文化体制向新的文化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许多城市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是在传统体制中去发展文化产业,传统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相适应表现得较为突出。例如,在一些城市,报社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使报纸走向了市场,但由于没有触及体制的根本转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的情况。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报社主要领导大多还是由分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领导兼任,这使得现代报业制度很难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必然造成报业发展中政府权力过大、意识形态色彩较突出的弊端,不利于报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冲破旧体制的约束,建立起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新体制。
其次,文化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环境不完善,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这一点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总体上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文化消费还没有变为一种自觉,文化外的消费成为主导方面。按经济学通行的算法,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单纯的吃穿用等物质性消费会逐渐下降,而由文化带来的精神性消费会随之增长。虽然我国200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但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文化消费旺盛的现象,在许多城市,吃喝用等物质性消费仍然是消费的主流,甚至还存在着大量的低端消费乃至无聊消费现象,如许多人迷恋网吧、游戏厅、扑克牌、麻将桌等。而读书、阅报、看演出、看电影、看展览、度假休闲等高端形态的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多数人的一种消费习惯,这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消费环境不完善则主要指文化消费中的设施建设和服务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这影响到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环境的不完善既与文化消费的硬件环境有关,也与文化消费的软环境有关。文化消费的硬件环境指的是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不健全,满足不了人们对各种不同文化消费的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与物质消费需求不同在于,物质消费表现出更多的趋同化,尤其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趋同性更大。而在文化消费方面人们的差异性较大,因为文化消费中被赋予了大量的精神内涵,带有更多的个性差异。文化消费的硬件建设就是要尽量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设施的需要,这是营造消费环境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化消费的软环境则是指与文化消费活动相关的文化服务,如果说文化消费的硬件环境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文化消费的软环境则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内在因素。很多文化娱乐场所服务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管理,有的欺诈消费者,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败坏文化的声誉,严重危害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
再次,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文化产业仍然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也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总是认为,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承载教诲功能的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文化产业却是一种商业化的东西,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因而对社会是有害的。这种认识的存在,既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一些人对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总是采取不同程度的排斥态度,尤其是对通俗性的娱乐产品,这并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
最后,许多地方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到位,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文化产业属于一种牵涉面广、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因此,对文化产业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能抱有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原因在于文化产业不能很快见到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大力发展传统工业,这种“短平快”的功利思想是导致许多地方文化产业长期发展不起来的一种重要原因。政府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这样才能推动各地文化产业深入持久的发展,从根本上消除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许多不利因素。
四、问题与建议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文化产业体系,许多省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从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概括起来有如下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很多城市还局限于资源型文化产业的模式,使得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附加值较低。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各种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过于依赖于文化资源的优势,形成以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停留在较低端的形态,制约了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文化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在许多中西部城市表现得比较突出。这种状况也形成我国与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最主要的差距。例如,韩国文化产业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如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产品、创意设计、影视剧等,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门类的市场规模很大,形成韩国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美国的文化产业则是以版权贸易(授权产业)为主要形态的高端产业,已经不再是卖产品,而是卖版权。而我国文化产业则还处于资源型产业阶段,其产品形态大都属于低端的旅游衍生品。长期这样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利的。
对文化资源的依赖在我国中西部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西南各省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成为重要产业,但主要是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再比如以鲜花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和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的重要产业门类,而其它产业门类的市场竞争力则较弱。陕西、山西、河南,江西、安徽、辽宁等中西部省份,文化产业也主要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与旅游业形成了密切关系,文化产业通常就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
第二,文化产业所依赖的资源主要局限于以陆路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对其它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例如海洋文化资源。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临海国家,海域面积十分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有6500多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从最北端的鸭绿江,到最南端的北部湾,整个东面和东南面都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海洋特征十分突出的国家,海洋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的领域,大量的人文方面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在我国文化产品中,直接反映海洋文化的内容很少,这说明我国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还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的视野。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在开发海洋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海洋物质遗存中,海岸、岛屿、古代遗址、古建筑、雕刻以及相关造型物等,以及历史文化遗迹、故城和村落遗址、港口、码头等,都具有突出的海洋文化特征,因而能成为一种重要观光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海洋博物馆、科技馆、海洋公园等,也同样构成了海洋文化资源的重要内涵。从精神层面上讲,长期以来人们对航海活动的认识及其海洋信仰,已成为人类对整个世界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认识海洋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了人们的各种精神意识活动,形成人们的心理世界和内在情感体验,于是也就产生了有关海洋的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认知、审美、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审美世界、习俗惯例、海洋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各种涉及海洋的文学艺术形式(如神话、故事、传说、工艺、民间美术等),都将积淀为重要的海洋文化资源,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13]
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加大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人们认识海洋和了解海洋,拓展文化产业的领域和发展空间。大连近年来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特色,开发出了圣亚海洋世界、虎滩公园极地馆,星海公园的海上世界、蹦极台,滨海路观光游等海洋特色项目,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青岛的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银海大世界、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石老人海滨风景区、金沙滩旅游度假区、海滨观光栈道等,也富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海口则根据自身环境、资源的特点,将城市定位于“阳光海口”、“娱乐之都”,着力突出滨海休闲文化特征,打造滨海休闲城市。如在美丽沙建标志性观光塔,建中国最大的水族馆,在长流建10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在海口兴建600个游艇泊位,发展游艇经济。另外,还建立NBA训练基地、国家帆板训练基地、开展户外有氧运动等。这些做法对我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启发性。
第三,对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主要表现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较为浮躁,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前沿文化产业理论和概念,使得文化产业的许多理论概念较为混乱,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都是立足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都是根据本国实际需要出发。如韩国、日本把文化产业更多地理解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内容产业”的说法是由欧盟最早提出的,日、韩倾向于用“内容产业”来理解“文化产业”,主要是结合了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日、韩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十分有限,不属于资源型国家,他们发展文化产业显然不能依赖于资源,所以日、韩更注重借助于其强大的高科技优势进行内容生产,形成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内容产业体系。所谓“内容”,指的就是与媒介有关的文化制品生产,这与日、韩视听传媒业非常发达有关。他们把电影、电视、影像、音响、书籍、音乐、艺术等都纳入到内容产业中,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庞大市场价值的动漫、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等产业形态,内容产业也就成为生产数字内容的产业。[14]
英国把文化产业理解为创意产业,这也是英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英国是一个传统工业国家,过去传统工业门类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力素质低下、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英国大力推进创意产业,也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落后状况,建立创新型国家。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获得大选胜利上台以后,更是大力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此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突破口。按照1998年公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的解释,创意产业指的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这份文件中确定了13个属于创意产业的领域:即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被称之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则认为,创意产业就是其产品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的四大种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发达的创意产业,其范围包括文化、艺术、生产和服务众多领域。霍金斯所指的创意产业含盖面是很广泛的,重在强调创意活动与经济的联系,即创意是一种新经济业态,这尤其反映在他的《创意经济》一书中。
由此可见,创意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并非仅仅指文化产业,而是包括了所有知识创造活动和领域。因此,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针对当今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创意阶层”(the Creative Class)的概念,认为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出现了创意阶层。任何人只要通过个体性创造性活动对社会做出了贡献,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15] 按照弗罗里达的说法,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由此可见,创意活动有的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有的则不属于。不能把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不加区别地划等号。
应该说,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了发展创意产业的有利条件,这些城市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是有必要的,能够带动城市转型,但不能一味地炒作这些概念,把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或是用创意产业来取代文化产业,这既脱离我国实际,也容易引起混乱。在我国,很多城市其实并不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一味地鼓吹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会搅乱文化产业现有的格局,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第四,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窝蜂、赶时髦、追求政绩的倾向,结果是不顾本地实际,贪大求全,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例如,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网络游戏等都是高附加值产业,市场规模很大,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据资料显示,仅2004年,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高达2228亿美元,与动漫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则高达5000亿美元。2004年我国动漫总收入为117亿人民币,国内动画片生产为2.9万分钟,而市场需求则在26.8万分钟,缺口达23万分钟,这说明我国动漫资源严重不足,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是必要的。但许多城市近年来都在“一窝蜂”地搞动漫产业,几乎每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有动漫项目,而且作为重点产业来打造。动漫是一个投入高、门槛高、市场风险大的产业,也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很多城市并不具备发展动漫产业的各种条件,结果是造成盲目投资动漫,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再比如,我国很多城市在大力发展影视产业,兴建影视项目,提出建“影视之城”、“影视之都”、“中国好莱坞”等目标,但实际上是口号喊得很多,取得的成效很小。这些都说明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缺乏深入认识,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发展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大都是凭一种热情和冲动,造成文化产业表面繁荣的假象。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薄弱造成的。我们应加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科学理论指导的轨道,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中出现的盲目性。从当前来看,我们一方面是理论落后于现实发展,另一方面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很多理论研究脱离现实的倾向比较严重。
二是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主要是与机制不完善有关。我们从政府到企业都缺乏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有效评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这必然造成文化产业行业标准的混乱,失去有效性,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很多地方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文化产业有效的评估机制,使得文化产业缺乏一定的衡量标准,影响到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但评估体系的建立应立足于现实发展,体现出文化产业与现实要求的结合,而不是脱离现实去人为地制定规则。这样的评估体系才是科学有效的。
三是加强科学管理。科学管理能有效避免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减少决策失误,也能克服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的做法。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管理是一种监督的机制,是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去进行有效管理,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加强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从各地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指标较为混乱,统计口径也不一致,这与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有关,这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缺乏对行业的有效指导和监督。虽然我国在2004年已由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及《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等政府文件,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是按照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等层面进行统计。但事实上,一些省市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统计,这一方面是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另立统计指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的这个统计指标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完善、甚至不尽科学合理造成的。例如,有的省市因为体育是其强项,为了突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业绩,把体育也纳入到文化产业统计当中;有的则因为花卉是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又把花卉统计进来;有的旅游业很强,旅游经营收入又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核心。统计指标体系的不一致,使得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很难具有可比性,这直接带来相关数据的不准确。因此,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关系到今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化报[N].2007.6.1.
[2] 中国文化报[N].2005.7.15;招商周刊[J].2007.17.
[3] 吴心福 赵德兴. 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谈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实现[ J ].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2 .
[4] 叶晧. 南京: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化产业强市,今日中国论坛[ J ]2006 . 2、3.
[5] 王保国. 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J ],2007. 2.
[6] 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 中国郑州[ M]. 2006.
[7] 贾斯廷·奥康纳. 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A].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 施惟达 李炎主编. 态与势:云南文化产业研究[M ] .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
[9] 薛涌.城市转型要有文化思维. 中国文化报[N ]. 2005. 3. 2.
[10] 叶辛 蒯大申主编. 创意上海[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11] 许焯权. 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文化报[N ].2005. 7.22.
[12] 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三联书店,2003.
[13] 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湖南文艺出版社,即出.
[14] Digital Content Association of Japan (DCAJ). The Content Industry in Japan[ J ]. 2005.
[15] 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2002.
附    言
本课题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年度项目,主持人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张胜冰教授。课题主要选取了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从中发现我国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帮助。参与课题研究和调研的除了我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人员外,还有我校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师。课题研究人员大都亲自前往有关城市作了较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走访,主要走访的部门有当地宣传部、文化厅(局)、统计局、文化企业等,翻阅了大量的政府文件,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带回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陈宏玉、黄汪传等同学,也利用暑假的时间参与了部分城市的调研,收集了有关资料和问卷,在此表示感谢!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城市,很多调研工作也未能深入展开,只有留作以后来弥补。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博士
课题组成员:
赵成国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徐向昱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讲师、硕士
马树华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讲师、在读博士
孟  岗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纪建悦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蔡礼彬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陈宏玉  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黄汪传  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主要调研城市:
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广州、深圳、海口、三亚、西安、太原、郑州、南宁、桂林、贵阳、昆明、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井冈山、厦门、青岛、济南、烟台、东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