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32:15
第一部分  公共科目考试
第一条  公共科目考试范围和目的
公共科目考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科目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条  公共科目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二、试卷分数
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考试时间
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
司(厅、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2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30%;处(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科(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10%。
五、考试内容比例
政治约25%;经济约20%;法律约20%;管理约20%;科学技术约10%;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约5%。
六、试题题型
(一)客观性试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二)主观性试题:改错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写作题(议论文)等。
第三条  公共科目考试内容
一、政治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唯物辩证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4)认识和实践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辩证过程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7)阶级 国家 革命
阶级的起源和本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9)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基本特点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关于政策和策略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关于党的建设
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4.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 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2.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 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四)中共党史
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5.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 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五)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思想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2. 党的纲领
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3.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党的宗旨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5. 党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 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7. 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8.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9. 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 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10.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斗争
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 批评与自我批语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
12. 维护党的团结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党的团结的基础 坚持党的团结,同危害党的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13.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它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速和优化经济结构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机构改革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维护安定团结
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5.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6. 对外政策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坚持睦邻友好 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七)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 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
2.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市场机制 供给与需求 成本与价格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秩序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体制框架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市场主体的类型、作用和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及其培育 商品商场 劳动力市场 金融市场 其它市场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调控监督体系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 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宏观调控制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主要的宏观政策及其协调运用
(二)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
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2. 国际投资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特点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 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原则和方式
3. 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汇价及其决定 外汇制度及其演变 外汇储备及其规模、结构与调整的原则 国际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组织
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中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
三、法律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法学基本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本理论
1. 基本概念
法及其基本特征 权利和义务 法律关系
2. 我国当代法的体系
法的分类 法的部门体系与效力等级体系
3. 法的制定和实施
立法及其体制、程序和技术 法的实施 法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 法的效力 法律解释及其类型 违法及其构成 法律责任 法律监督
4.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及其主体、对象和目标 法治与人治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宪法
1. 基本概念
宪法及其地位 宪法监督
2.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和基本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国家权力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结构形式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国家政权产生的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
3. 我国的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组成与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与职权 国务院的性质、地位、领导体制与职权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领导体制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与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体制与职权 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 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 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
4. 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及其在法律上的地位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5. 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 行政法
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组织法 行政行为及其特征、种类、效力和成立要件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监督
2. 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物权及所有权 合同及其基本原则 担保 人格权及其种类 知识产权及其类别 民事责任
3. 经济法
公司法与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 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 财税法律制度 对外贸易与国际商贸法律制度
4. 社会法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5. 环境法
自然资源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及其基本制度
6. 刑法
刑法及其特有的原则 犯罪及其构成 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 基本犯罪类型 与国家公务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7. 诉讼程序法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适用范围和审判程序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受案范围、被告的确定、举证责任、法律适用的依据和判决形式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
仲裁的性质 我国仲裁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四、管理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行政管理和领导科学。
(一)行政管理
1. 行政管理的地位和特征
行政管理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
2. 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政府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 中央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3. 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 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 行政组织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 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编制管理
4. 人事行政与中国国家公务员管理
人事行政的任务及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5.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政策制定的体制、程序与方法 政策执行的手段与方法 行政信息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6. 财务行政
财务行政管理的内容、功能、目的和原则 依法确立税种、税目、生产率及加强税收 完善机关财务管理 政府采购
7. 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的体系与廉政勤政建设 行政监察 审计监督 立法监督 司法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监督
8. 行政效率
效率与公平 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和方法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9. 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与行政环境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策略 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与调整 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 西文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二)领导科学
1.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领导科学的对象 领导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理论
2. 领导的本质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3. 领导者和领导班子
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 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领导班子整体效能 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
4. 领导职能
领导决策 领导用人 领导沟通与协调 领导激励与凝聚 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 思想政治工作
5. 领导方法与领导效能
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 领导艺术及其特点 领导效能的提高 领导效能的考评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 技术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技术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2.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和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研究与开发 保护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 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 电磁理论 太阳系 银河系 地球 光年 燃烧理论 元素周期律 新陈代谢 生物进化 细胞基因 遗传 变异 核酸 蛋白质
2. 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起源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 智力的本质 复杂性问题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信息产业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 环境科学技术 环境保护产业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
六、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
我国早期的人类 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2)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统一六国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农民起义 中外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3)隋唐、五代、宋辽金
科举制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文学艺术
(4)元、明、清
中央集权的加强 行省制度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祖国疆域的奠定 社会经济的发展 赋税 人口增长 农民起义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文学艺术
2、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列强的侵华战略与不平等条约及其后果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与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体制的变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艺术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官僚买办资本 重庆谈判 人民解放战争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中国现代史(1949-)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抗美援朝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根源及其严重后果 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推广 四个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教育体制改革历程 科技体制改革历程 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历程 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香港、澳门的回归
4、世界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古希腊、罗马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德意志宗教改革 欧洲文艺复兴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欧美的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巴黎公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凯恩斯主义 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艾森豪威尔主义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七国首脑会议
(二)国情国力
国土资源 人口概况 民族概况 宗教概况 综合国力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功能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与稿本 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处理程序 公文拟办、批办、承办、审核、签发的方法要点
第二部分 专业科目考试
第四条 专业科目考试范围和目的
专业科目考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简称专业知识)。专业科目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序,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条 专业科目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二、试卷分数
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考试时间
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
司(厅、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2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30%;处(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科(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10%。
五、试题题型
(一)客观性试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二)主观性试题:改昏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计算题,写作题等。
第六条 专业分类
(另行公布)
第七条 专业科目考试内容
(另行公布)
第三部分 面试
第八条 面试的目的
面试是对笔试合格者的进一步测试,面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
第九条 面试的方法
一、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又称标准化面试。该方法要求测评要素设计、试题构成、评分标准确定、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各环节必须扫标准化程序进行。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应答表现,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集体面试的方法。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7人)在给定的背景下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文件筐测验
文件筐测验也称为公文处理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特定角色,在规定时间内对来自工作各方面的文件、报表、信件和其它信息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处理情况,对其相关能力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其它面试方法
工作取样法,角色扮演法,演讲法等。
在目前条件下,以结构化面试为主,其它方法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使用。
第十条 面试的程序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司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文件筐测验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考试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司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其它面试方法的程序
其它面试方法的程序根据其内在要求确定。
第十一条 面试的测评要素
一、一般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服动员别人,以及解释、叙述事情的能力。
二、领导能力
(一)计划能力:对实际工作任务提出实施目标,进行宏观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
(二)决策能力:对重要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判断,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六)应变能力:面对意外事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
(七)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能力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要求确定)。
三、个性特征
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个性特征。
第十二条 面试的测评要素比例
一般能力约20%;领导能力约70%;个性特征约10%。
1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文)-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 【中国公选考试网】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文 2009年9月后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党政领导干... 热动专业考试大纲(试行) 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作文资料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库(经济结构调整)上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库(领导决策)上 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各科考试大纲) 北京市文凭考试“高等数学(全国统考课程)”考试大纲 文凭考试“高等数学(全国统考课程)”考试大纲 文凭考试“高等数学(全国统考课程)”考试大纲00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乙)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甲) 云南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大纲(试行)[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真题...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库(经济结构调整)下(1)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考试大纲 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 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