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让我们努力卓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24:34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都知道当今的教育之形势,可谓是一日千里,不容等待,作为育人之人,更应努力成为人中之人,方可成为真正的育人之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开明之师,睿智之师,明理之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么教师的开明,教师的睿智,教师的容与大,来自哪里?来自教师的广、博、深,来自教师的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来自教师的坚守理想、担当责任和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不管是从职业的角度,还是从自身素养的要求,都应该是一个朝思暮省,善于叩问自己的人。
一、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
《庄子》说:水不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陶继新说,作为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所以说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
曾有这样一个竹篮打水的故事:
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生活在一个山区庄园里。
每天清晨,爷爷都坐在厨房的桌子边阅读书籍。孙子受爷爷的影响,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阅读那些书籍。
一天,孙子问:“爷爷,我一直试图像你一样阅读这些好书,但我不能真正理解它。花费这么多时间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爷爷平静地拿出一个用竹子编成的放枚煤的竹篮,对孙子说:“拿着这个竹篮,取一篮子水来。”
孙子提着篮子走了。等他回到家中,竹篮里的水一滴不剩。爷爷笑着对孙子说:“下次打水的时候,你必须跑得更快点。”孙子再次来打水,这次他跑得比上次快了许多。但是,结果依然不变。孙子告诉爷爷:“用竹篮打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着孙子换了一个桶过来。爷爷说:“我不需要一桶水,我要一篮子水。你能够做到,只是你尝试得还不够充分。”爷爷走出来,亲眼看孙子去打水。
孙子清楚地知道,竹篮打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希望给爷爷演示一遍,让爷爷知道,即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篮子里的水也会漏光。孙子盛满一筐水,飞快地向爷爷跑来,篮子中空空如也。孙子气喘吁吁地对爷爷说:“爷爷,你看,根本没有一点用。”
“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没有一点用处吗?”爷爷说,“好好看看这个竹篮。”孙子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竹篮,竹篮确实和以前不同了,那个脏稀稀、黑乎乎的篮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洁净如新的竹篮。
“孩子,看到发生的事情了吧,阅读好书也是如此。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它,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但只要你用心阅读它,它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净化了你的心灵。”
是的,读书是一种精神的默契,思想的默化,不是一次两次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读出品位,它需要不断地坚持,就象竹篮打水一样,也许我们一下子看不到现实的水,但经过长期的坚持却能荡涤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位。
教师更应该做一持之以恒的读书人。
二、做一个善于思考的知性人。
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是营养,不然会成为智商的脂肪。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地不停地工作,机械般的“奉献”,而不进行思考,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他的教育就是苍白的。
台湾大学有口钟叫“傅钟”,傅钟每天响21下,这源自台大老校长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深思的。”傅老的话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镇西老师当年在四川乐山工作时,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师曾对他说:“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还应该适当地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李镇西老师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在工作之余,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轨迹,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得“他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每一天的工作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激情。”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使他的教育教学逐渐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对教师来说,“教而不思则滞”,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思后方知教之法。教师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机与思想的学生,教师工作不是把知识从个人或书本中复制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师不但要“思考”教材如何教,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思后方知教不足,思后方知教之变,思后方有教之魂。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会发现实践中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才会不满足于现状,激起教育的诗情,不断开拓创新;教师只有不断思考,才会理清教学的灵魂,形成独有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为断地思考,才能探求教育的规律,寻找教育的真谛,才能有广度、有深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
不记得谁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思想是名师之魂“思想决定方向。特极教师于漪也曾说过: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方向感。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方向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没有方向怎达目标?
正因为我们是教育者,所以说我们更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教育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一群有个性的孩子。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如果我们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除了积累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外,什么也不会留下,总是让人觉得有种强烈的悲剧色彩,默默无闻工作到死的老黄牛,艰难困顿中顽强支撑的个人英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献身者,这样成功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惋惜,也促人警醒和思考。要知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跟着潮流,毫无主见,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路,是根本无法胜任“素质教育”重任的。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哪一个教育家不是从有思想的教育者成长起来的?像孔子、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当今的斯霞、于漪、魏书生等,正因为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那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或许,我们现在甚至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那种光芒四射的境界,不会与日月同光,但我们应该坚信,有一定的思想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丝亮点:不能做“太阳”,就做个“月亮”;不能做“月亮”,就做颗个“星星”;不“星能做“星星”,那怕做个“萤火虫”,也要闪耀自己的光。
思想从哪里来?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思想是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反思中不断升华。只有勤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只有不断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检验,同时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实践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雨果说过“思考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知性人,做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人。
行动起来让我们努力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