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29:56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
《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
1 . 《西游记》成书的历程
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悰(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些经历便成了后来《西游记》中的素材。
宋代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是今本的雏形。这里已经有一个护送取经的猴行者了。敦煌向东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西万佛峡洞窟壁画,其中有数幅关于唐僧取经的壁画,有白马、猴行者,但还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大概早于《诗话》。①
元明之间,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杨东来《西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等。而杨东来《西游记》中,已经出现了取经的五众。还有一部平话《西游记》,其一部分佚文存于《永乐大典》第13139卷“送”字韵的“梦”条中。元末传入朝鲜的《朴通事谚解》曾引用过《西游记平话》。
在明代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还有两个本子:一是书林刘永茂刊刻、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回;一是齐云杨致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绣谷锦盛堂梓的《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回。百回本文字更细腻,情节上也更丰满些。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的,在《西游记》故事完善的过程中,有没有道教信徒的参与呢?很有可能。
2 . 《西游记》与道教的缘份
李安纲先生撰文《〈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是唐僧八十一难原型》②,《〈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应该突围而出》等对《西游记》中的有关道教修炼的内容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在《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③,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如:马丹阳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还有很多学者都在探讨,如:金有景撰《关于(西游记)作者问题》④,认为《西游记》有“祖本和今本之分”,祖本的确有“证道”主旨。
明代最早的几个百回本《西游记》并未署作者,只有校者和序者,如世德堂本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华阳洞天是道教第八洞天,在茅山。吴圣昔先生作《西游记作者诸说追踪和述录》⑤提出了六说或九说,认为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著作权亦归之于邱处机的可能是生于明末清初的毛奇龄;首倡吴承恩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清康熙初年,汪象旭(澹漪)以《西游证道书》的名字刊印《西游记》,并认为作者是长春真人邱处机。《道藏·正一部》收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门人真常子李志常述,所述是西行见成吉思汗的事。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广泛的地域,象唐的俗讲、宋的平话、元的杂剧都曾是佛教徒、道教徒用来传播教化的工具,至南宋、金、元是道教极其发展的时期,心性修炼、内丹修炼已风行于社会,故《西游记》产生过程中渗入道教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整体构思上的内丹思想和先命后性(先悟空后三藏)的特征,以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对乌鸡国全真的批评看,笔者推测《西游记》的作者当是一个精通南派内丹道的高人,这仅是推测。
下文试图对《西游记》故事中的道教义理及全书整体构思上的道教思维模式作一简略分析。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7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二、道教的性命观与悟空、三藏、观音菩萨
1 . 道教的性命双修
《性命圭旨·性命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元·李道纯《中和集》卷四:“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也。”
内丹道的心性修炼观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十六章:“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观点。由虚无,产生混然一体的“有”,分阴阳天地,再成三才,天地人相互作用,则品物流行。修道就是使身心从纷芸的后天人为状态回到虚极静笃的先天自然状态,所谓返本还源。《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有、无观。
魏晋南北朝,随佛教传入,本体论的思想也传入了。其观察人生、万物的角度不是从其生成的源头上,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讲“缘起性空”,认为任何事物,其都由诸多缘因构成的,缘因又有缘因,没有第一原因,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无自性的,事物可接触的部分叫“色”。认识本性的“空”,就不会为事物的“色”所迷。这是空、色观。
隋唐以后,中国哲学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玄学则形成重玄学。正确认识空色有无,即见真性真心,即是见佛,即是得道。道教日常课颂的《早晚功课经》的七部经中就有三部谈心性空色有无:《清静经》、《护命经》、《玉皇心印经》。
道教的命功修炼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的有服气咄纳、辟谷绝粒、导引、胎息、存思、坐忘、符箓、外丹等等,到了隋代内丹道渐兴,至唐宋而发展,南派先命后性,以张伯端为代表,北派全真先性后命,以王重阳为代表。从“形神”的基础上,“性命”的概念也逐渐明确了。此后性命双修的内丹道被视为最根本、最究竟的修炼方法,这正是悟空所选择的。
佛教只讲明心见性,道教讲性命双修。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都率宫、佛、菩萨、曹溪……,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我们看到它更有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水火、五行……,更具有道教义理的色彩。不过《西游记》确实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释以见性为长,道以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之入世为外行,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2 . 未究竟的命功修炼——悟空
《西游记》第一至七回讲悟空的经历,是说命功的,有人以为源自邱长春祖师的《大丹直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石猴自混沌中产生,叹:“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通臂猿告诉他:“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石猴访道,后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访得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是智慧。本回末一句说:“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这是说生命之初本来无知无识,后求知,再后要悟空除知,返归先天,道法自然。在悟空学道过程中,菩提祖师对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的各道术有一个评价:如窑头之坯⑥,水中之月,未得性命之真,不能长生,故悟空不学,悟空学得是修性修命的金丹大道。祖师再教其七十二般变化,即是一年七十二侯也。⑦菩提祖师对悟空说: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⑧。教悟空“斤斗云”,是明心见性,与天地同其变化,悟空始而“爬云”是心地不明未能超尘。但是悟空未能炼神还虚、卖弄技能,被祖师赶回。虽然能抽取海底金——金箍棒,消除阴曹死籍,与天相齐,窃桃窃丹,又经八卦炉火锻炼——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未能炼神还虚,终是逃不过五行山之厄。有形有质之物,终是有坏。所以后来还要去参佛取经,即是还虚一段的功夫。有人说悟空由道入释了⑨,非也。虚无非是释家专利,《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小说以见佛喻还虚,正大道不著形迹也。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内丹道所追求的长生是与道合一的永恒,与早期群众所认为的肉体长生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还要注意的是:心是从命而生,修命也是要通过修心的;后天为心,先天为性,真性则属宇宙本源。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关于生命起源,现代有一种解释:宇宙产生后,在雷电等作用下,从无机物产生大分子的有机物,有机物分子形成分子团,产生单细胞生物,这个小生命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它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时候它已经有自我存在了,只是随着生命不断进化由多细胞生物到人,自我意识也就更加强烈。孙悟空正是随生命进化而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古人称之为心猿。这种自我意识一旦无限膨胀,就会与自然、社会产生矛盾,就会产生痛苦。修道就是要解决这种痛苦与烦恼,要还虚,返本还源。如果不懂得还虚,返本还源,尊重自然,那么,现代科技再发展,也难突破物质世界的局限性,如悟空神通广大,却难逃五行山之厄。
3 . 一度迷失的真性——三藏
还本还源,换个说法叫明心见性,第八至十三回,主要是讲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唐代玄奘大师(602-664),河南洛州人,俗姓陈,父亲为一饱学知名之士,曾作江陵县令,三藏为其第四子。其二兄先出家於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与故事中三藏身世是不符的,故事旨在教化。
佛教长于讲明心见性,全真道也重修性,看破世间之幻。众生受着无限的烦恼,随世沉浮,展转生死,其根本原因是对真性真心的迷惑。世间的苦有很多种,有人概括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三藏生而被抛江,名江流儿,比喻人生随波逐流,不能自主;江流儿的祖母老病于客站中,孤苦无依;唐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买不来生死,到阴间要向卖水的相良借钱,欲求其御妹长寿也不能;温娇偏被刘洪掳去,却与陈光蕊、江流儿别离。感受这世界、思想这世界,连大英雄也不免叹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正是要取的真经。佛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小乘与大乘不同,小乘重自修,大乘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西游记》里作:“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正是因为人间的迷惑,所以才有菩萨度世,三藏取经。第一百回,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说三藏前世迷失真性了。
4 . 真性的观照——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与三藏、悟空同等重要,她是真性觉悟的代表。何谓真性呢?即是三藏常诵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爱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玄门早课》中的《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猕猴与悟空分不出真假,打到西天时,如来佛说法正是说的这段。这段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取经就是认识真心,并且能付诸实践。内丹学中的玄关一窍也正在于此。古云:“认得玄关便是仙”。玄关窍开,百窍皆通,先天三宝随之化生。《悟真篇》:“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胃泥丸莫搜寻。”玄关一窍不著于幻身,不离于幻身,无心求之则得,有心求之则失。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贯穿始终——从寻取经僧,度化护法,到三藏、悟空成佛。每当有解不了的魔难时,便有菩萨前来。如第十五回收龙马、第十六回收黑熊、第二十二回派木咤收悟净、第二十六回甘泉活树、第四十二回收红孩儿、第四十九回收金鱼、第五十七回辨猕猴、第七十一回收金毛等。观音是真性化身,以真性观照,则诸魔自伏。观照是个重要的修炼方法。说见佛,而不说见观音,是因为观照之时还要用真心观照,及见佛之后,“我”与真心合而为一了。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回复此发言
4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时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炼阶段有不同问题。迷失了主人翁则为怪,见了主人翁则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银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弥勒佛收黄眉童,第七十一回观音菩萨收金毛,第七十七回文殊、普贤、如来收狮、象、鹏,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头狮子,第九十五回太阴星君收玉兔等,讲的都是要明心见性,见主人翁的。但《西游记》中有另一类妖魔则是从根本上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亦就是坚决消灭了。
性命是修炼的基础,也是修炼的对象,整个取经过程讲述的就是性命的修炼。
三、三华聚顶、三家相见、五行攒簇与取经五众
1 . 三华聚顶与取经者的关系
三华聚顶,这是内丹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过程。《钟吕传道集》:“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以返天宫,是皆朝元者也,”此时还叫三阳朝元。五代,谭峭《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个时侯就有形、气、神转化的说法了。这时还用“形”。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其基本原理还是以神化为虚,返本还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为精气神,三者还归本源之“一”、之“虚”,也就是还归大道。《西游记》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为气,八戒代表精。神则变化不测,故要悟空;精则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气为中和,诚其意,故要悟净。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师,代表性。三藏原指经、律、论,这里附会为精、气 神皆要涵藏于真性,倒也刚好。《重阳授丹二十四诀》将性视主,将命视为宾,所以三藏为师。
2 . 五行攒簇、三家相见与取结者的关系
《悟真篇》:“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东木南火,发之为火,含之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发之为水,含之为金,金水一家;土则中和。三家相见,就是五行攒簇,也叫五气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还源。五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到战国时又发展了,广泛地动用于各领域。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也可喻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过渡态的土即为五行,由五行还归太极、无极,即是归道。为什么要攒簇归一呢?因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时空中会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稳定、自由。具体一点说,人的任何一点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会给自身带来灾难。说到修炼上,李道纯《中和集》:“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则土朝元。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取经五众以三藏为木——仁慈,如来佛之弟子也;以悟空为金——义也;申猴为金;以龙马为火——礼也,午马为火;以八戒为水——智也,亥猪为水;以悟净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静也。
或问:一说三华,一说五行,何为确也?实际,阴阳、三才、五行、八卦……,只是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种界定,以阴阳加中和状态则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状态则是五行,四象各分阴阳即是八卦。象《八仙东游记》则是以八卦属性分析修炼对象的。总的修炼原理是要返本还源,回到一,回到虚无自然的大道,在《西游记》中则喻为见佛取经。
五行是修炼的法船,离开五行也就不能取经见佛了。这是道教性命双修的观点。
3 . 百回本标题中将八戒作木母之误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西游记》的百回本所加的标题中以八戒为木了,如目录第三十八回金木参元见假真、第四十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后世以百回本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这种观点。其解释;亥水能生木,故八戒为木;再则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为是金木之合。实际在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的两明代本子中都没有这种提法,百回本《西游记》正文里也没这个提法,标题是后人根据个人理解加上的。我以为这种提法是有一点牵强,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这从故事中可反映出来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变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尸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为猎人捕杀小猴,悟空“作起大风,将那碎石”,打死猎人无数,这就是金而失木,义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义同样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后又被妖魔变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龙马也受伤,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请回悟空,五行又得攒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义金木不可离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则取不得经、见不得佛、炼不成金丹了。《西游记》中还很多情节可以说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属性。全真道龙门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萨才与他一个《定心真经》,就是《紧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后天凡心也。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回复此发言
5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四、修炼过程与取经见佛
不论是道教的修炼,还是《西游记》的取经,都是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话题,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地分析一下其构思中的道教义理特征。
1 . 锻炼五行——炼己筑基
第十三回,三藏取经先过双叉岭,山精怪兽伤不得他,此所谓兽性不能灭人性。伯钦送三藏过两界山,说:“我却不能过界,故此告回。”是说过此则超越于人性了,取经见佛乃超凡之业。
第十四回至第十五回,修道之初首在清静六根,灭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真心定凡心,悟空戴上了紧箍。伏虎后,再降龙。木火一家,三藏龙马总在一起。
第十六至十九回,存贪欲之心,则心火自焚——老僧自焚观音院,黑熊喻肾水,黑属水。水火调,则得八戒——精也,身也,形也,戒身也,皈依道经师宝,以戒杀盗淫妄酒。悟空八戒,金水一家。
第二十至二十二回,定黄风,以真意定气,得沙和尚,悟净,意当净也。至此五行才得攒簇,方为法船,渡得苦海。
第二十三至三十一回,五行初合,必经锻炼,方能稳固。先是八戒思淫受磨练,再是悟空在五庄观妄断先天灵根而受磨练,而后三藏逐悟空,性命金木不合,三藏受磨练。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即炼后天五行,或说外五行,全真道讲“内日用、外日用”,真功真行,《晋真人语录》:“若要真功者,须是诚心定意……存神固气……”“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五行代表,修炼要运用五行而不为五行所制。故事中金角、银角——阴阳也,葫芦⑩——离火,盛水的净瓶——坎水,剑为金,扇子——巽木,绳子能束,有含容土性。
2 . 阴阳水火——命功修炼
调和阴阳,就是从阴阳归到太极、无极,还是返本还源。所谓“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抽坎填离,也叫抽铅添汞,是说先天乾()中一阳落入坤()中,坤中一阴落入乾中,而成后天坎()、离(),修炼就是要从后天坎中抽取一阳填入离中,而成先天乾坤。这是返本还源的原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坎离可以比喻为水火。火象神,炎上;水象精,润下。凡人之神易驰散,精易流失,而修道人则以意领气——所谓黄婆,调和精与神,使精气神凝聚不散,命基坚固,则心性更易静定觉悟。
坎的八卦类象还可作井,有坎陷的意思,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即比作井,从中取出一阳——国君,归其旧位,去其假君,即是还丹。紫阳真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得丹则长生不死,故三十九回之后,妖魔皆要吃唐僧肉了,而邪终不能长生永恒。
第四十至四十二回,讲得丹之后,未能明心见性,火性飞扬,亢阳为害,观音菩萨静观密察,用一海之真水济此三昧火,收红孩儿。此火是结丹之后的三昧火,已不同于第十六回观音院老僧所放的贪欲之火了。
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火焰山之火则又不同,此火是悟空闹天宫时落下的丹炉之火,自是比前火更大。用来灭火的是芭蕉扇,“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而用芭蕉扇的口诀是:“咝,呵、呼、嘘、吹、嘻”,这个口诀实际取自唐代《幻真先生服内气诀》,其实就是调息之法。要先降牛魔王,丑牛,己土,后天妄意返先天真意,才得调息,才得真炁,过得火焰山。炁字即是无火,以后无火了。《悟真篇》:“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侯亦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第四十三回说的是水。黑河,浊水也;归于西海,清水也。以清水喻先天精,以浊水喻后天精。
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过通天河,已行五万四千里,恰一半行程,调和阴阳,菩萨帮助取得水中金(鱼)。
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必经之路,凡人皆从此生,此关也是必过之关,所以要仔细。女王,人中正色,故当以礼运。第五十五回讲的是邪色,邪色如蝎之毒,及到昴星叫喝,雄鸡一唱,始才群阴剥尽。
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讲朱紫国王的拆凤之灾,缘由是其为太子时射伤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二子——“射伤了雄孔雀,雌孔雀也带箭西归。”这也是讲阴阳偏失。
第八十至八十三回,在镇海寺、无底洞降妖,讲愚人贪色而殒命,至人遇之而悟真,斩然不染,才是真金镇海。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金液还丹后,真阴才得归元。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00回复此发言
6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3 . 真假正邪——真性觉悟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讲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有形有质的命功修炼是方法论的话,那么对真心真性的探讨则属世界观、人生观。真性,在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假,就是似是而非;邪,就是迷失正道,即便有一时之利,而终为害。修道一是要树立正见正行,一是要破除邪见邪行。《西游记》中很多回就是教人分辨真假正邪的。
《西游记》中数处提到道士有正有邪: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回的镇元仙,是观音菩萨也要敬三分的高道;而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乌鸡国的全真,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车迟国的大仙则未得其真。历代道教祖师著作中,多有批驳旁门偏失的文章。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讲小周天功夫,度夹脊关。车迟国,河车之迟也。这是因为灭僧,灭僧即是灭无,持有为之法,不知无为,虽是努力,终也难行。《高上玉皇心印经》:“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第五十三回讲内丹的结胎,育婴儿,喻阴阳之合一,此胎当是不有不无不空不色,结成邪胎,故需破之。
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是说悟空与猕猴之辨,即是真心与假心之辨,在本文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执空、执色、执有、执无,皆不得其真也。
第五十至五十二回的青牛,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牛魔王,丑牛,阴土,喻后天妄意,老君收青牛,天神收牛魔,后天妄意得返先天真意。能得真意才得真炁,性命是不分的。
第六十二至六十三回,教人辨识假圣假智。窃舍利子与王母灵芝,即所谓窃佛之慧,贪天之功,岂能长久,九头、万圣,私智私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
第六十四回,讲木仙庵之假仙,貌似风雅逍遥,实则无益性命。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说小雷音之假佛,被其顽空罩住,要想出来,难!所幸假佛被弥勒真佛收走。
第六十七回,讲自谓和光同尘的假圣,市侩气极重,就如同八百里的烂柿子气。
第七十二、七十三回写了房中与烧炼之偏。所炼之药毒性大矣,却说得头头是道,能将人罩住,日君之母以大光明破之。
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伏狮象鹏,说精气神虽则初伏,若不能还于太虚,见得真性——自家主人翁,终滞于有。
第七十八、七十九回,讲一个要食婴儿心以求长寿的左道术士。历史上这种术士不少,隋代嵩高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炼金丹,要取童男女胆髓各三斛六斗,炀帝杀之。今则有比炀帝更昏者:网上见了则消息,近来(2002年)广东某些饭店有专做婴儿(约是坠胎)汤者,一碗三千元,说极壮阳延寿?
第八十四回过灭法国,国王、后妃、大臣之发也灭,人我一相,个个圆成。
第八十五至八十六回,提到《心经》的《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是说修道要从心地根本处修,三藏、樵子被绑树上,皆念其根本。旁门外道最好以假乱真,难以辨识,妖精以假人头哄悟空、八戒。
第八十七回,讲人天感应,欺天就是欺理,违背必然规律。以斋天素供推倒喂狗,故遭大旱,喻也。故修道者当积善修德以感天。
第八十八至九十回,三藏夸悟空之功,悟空道:“皆是他本人善念所感,我何功之有?(14)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至玉华州,是明心见性,已达玉液还丹,性功已了。道须臾不可离也,离则如兵器被窃。而道不可盗,九头狮子以其私智,终无所益。《悟真篇》说:“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第九十一、九十二回,金平府,说金液还丹,命功已了。明其真,先知其假,辟寒、辟暑、辟尘,假佛以窃民脂,自谓佛即在是,终是哄众。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真公主、假公主,以真除假,借假归真。真阴归元,阴阳浑化脱凡尘矣。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11回复此发言
7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九十六、九十七回,讲炼神还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上德不德”,因其自然而行德也,执于名誉,张扬功德,故寇员外遭灾;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韬晦隐迹,故三藏受苦。至第九十九回,归途在陈家庄,行者道:“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这时已是道成事完了。
第九十八至一百回,《西游记》诗曰: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原不坏身。脱凡壳而见真佛。有趣的是阿傩、伽叶向三藏索贿要“人事”,佛祖替他们辩护:“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先与无字经,无为也;后与有字经,有为也。无字经非凡人易学者。及至通天河又遭一难,方成九九之数,毫发差殊,不能成真。功圆行满,“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结 语
三藏常问的话:“你看前面山高,恐有虎狼妖兽,是必仔细!”悟空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个心合意合,归正求真,怕什么虎狼妖兽!”三藏每每叹息:“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怎么还不能到。”悟空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师父不必挂念,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终于取经见佛了,本文也要收尾了,因篇幅和认识的局限,许多重要思想未能阐释。《西游记》中引用了很多修炼术语,充满了修道思想,修道气息太浓重了。本文试图从性命、精气神、五行、水火阴阳、真假正邪等整体构思上分析,《西游记》不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几条道教诗词术语或几个小故事,它必定经过了一个对道教修炼极有认识的人的整体的构思,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笔者以为能认识《西游记》中丰富深邃的思想与修炼方法,远比知道作者是谁更有意义,因为作者并不想留名后世,也因为作者所传之道并非他个人的发明。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12回复此发言
8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性命圭旨》暂时不谈,只谈谈《西游记》所表现的心性学。
首先,《西游记》的核心,应该是“西游”二字,而且开宗明义的诗篇末联为“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可见《西游记》要表现的就是“造化会元功”。造化指大自然创造化育,返本还原的事业和功用。这里包含着三个过程:万物由大自然化育生出,又回复到大自然中去,即大自然(元)→万物→大自然(元)的公式。这就是有无相生,阴阳互转的宇宙规律。万物由死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续,本无差别。所以,死的意义在于生,生的意义在于死。吕洞宾就说过:“生时学死,死时学生。”然而,世人妄念,贪生而恶死,自然违背了生死相续的规律,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遂导致了各种灾难和病痛。那么,要消除这些痛苦灾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时学死,走向死亡。这并不是让人去自杀,因为自杀只能破坏生命的过程,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实生与死,也即是有与无,实与空。所谓走向死亡,无非是让你达到一种空无的状态,精神进入涅媻自在,这就是王重阳所讲,行的“活死人”。做了“活死人”,就已经完成了“造化会元”的过程,与自然规律相同一,自然就无灾无厄。所以说,“释厄”是目的,走向虚空是手段,那么,西游与走向虚空有什么关系呢?
从三教来讲,所谓西游,都是要走向虚空、拥抱虚空,才能救护生命。这就是生为死,死为生。因为西方是虚空,能与虚空融为一体,自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西天有如来佛永住涅褩境界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一部《西游记》,即教人象孙悟空一样走向虚空,去掉一切凡心、圣心、道心、佛心而进入金刚之心,成佛作祖,无苦无乐,生死两忘,所以也就是一部心历路程。
《西游记》一百回,孙悟空贯彻始终,是主人公。他生自于一块巨石之中,形状为猴,称做“心猿”,反过来就是“猿心”(元心),即根本之心,金刚之心。他由位于天地之中饱受日精月华、按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七十二候排列的巨石中诞生,先是一个圆石卵,即无极生太极;迎风化一石猴,是太极中的一点真阳。五官四肢具备,是有肉体,为阳;目运两道金光,是有神,为阴;这是太极生两仪。而阴阳化生,服饵水食,以致于那两道金光便潜息不见,进入深层意识,从而生死流转。这就是“造化”。他既然是元心,尽管金光潜息,但灵光不灭,所以玩耍之际,也要探看源头,于是找到了水帘洞。石猴“瞑目蹲身”,是在致虚守静;然后一纵入洞,看见一座明朗的铁板桥,“桥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这是一个字谜:桥下水倒挂,是个捺勾,流出去的是三点水,合起来是个心字,所以水帘洞就是心洞。不仅如此,花果山也是心山,因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猴子爱吃桃,跟祖师学道吃了七次饱桃,上天管王母蟠桃园,取经路上采的野果也是桃,可见桃与他的关系甚深。桃形象心,与心猿相合,正是心心相印。因此,这“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正是心之山洞、心源,所以石猴会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这家当自然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却是有人家居住一般”。众猴原先住过,只是后来忘了;如今到了心地安下了家,夜不至于四方流转了。石猴称“美猴王”,是来自于《易经·坤文言》的六句话:“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水帘洞是中,道家说“抱中守一”,所以进洞的石猴就是一,一在中里边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称“美猴”,就是“美在其中”四字。之所以称“王”,是因为《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四字,白话即是“公平地掌握他的中心所在”。能够掌握中心的,可见是中心的王,所以《礼记·礼运》中说:“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至《-性命圭旨·安神祖窍》曰:“‘允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反窍中,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矣。”这一段所说,即谓美猴王本是水帘洞中原物,如今流转之后,复归于混沌之地,是心中之王,是天君,是宇宙之君。所以,要认识水帘洞为心源,就得走出去再回来,有了距离才能有真正的体认。就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中说的: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回复此发言
9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美猴王为了认识本心,获得长生不死之法,便出了水帘洞,离了花果山去求仙访道。
历经了千辛万苦,一路西去,这是逐步地走向虚空。果然到了西牛贺洲的祖师洞前,看见“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这是坤卦虚空之象,因为《易·系辞下》云:“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门关着就是坤,代表着空,说明悟空已经虚极静笃而进入虚空。忽然回头,看见悬崖上立有十个大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是心,儒称灵台,佛称灵山,道称灵关,《西游记》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禅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人人平等,谁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远求。“方寸”也是心。斜月是一捺钩,三星是三点,合起来亦是心字。这个无非是说祖师所居是心山心洞而已。祖师名菩提,汉意为正觉,觉悟。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师,自然是菩提心,觉悟心。猴王回头见字,即成语“回头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因为“明心”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能彻悟心性,自可长生不死: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能明心见性,当下即是菩提祖师,而与天地齐寿,万劫不移。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却只是本心中的菩提心。
明心之后,便要见性。也就是说,有了菩提觉悟之心,就能够见到本来面目。见到本来面目——人人皆有佛性,便当下成佛。这一过程即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见性,即见本来佛性;而佛之性,却是诸法空性。因为诸法性空,无我,无常,所以众生与佛平等不二,明白此性,即顿悟成佛。祖师问猴王姓什么,他回答说“无性”,谁骂他也不恼,打他也不嗔。祖师说不是这个“性”,明显地将姓名的姓和佛性的性混为一谈,也就是说要为猴王取的名姓,已经包含着佛性和性命在其中了。《性命圭旨》说的“命由此立,性由此存”,命即名,性即姓,都是心中的本来面目。问他父母姓什么,说无父母,是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即“有情有性”,有生命的都有佛性;问他是树上生的,是说一切草木皆有佛性;说他是石头里面长的,是说一切瓦石皆有佛性。尽管一切有情、草木、瓦石各自个体不同,但其本体却无所不同,皆归于空性,这空性之体就是金刚心。所以祖师从他身上取姓,就要他认识本来面目。走路象猢狲,便是本性所在。去掉犬旁,剩下胡、孙二字。胡字从古从月,古为老,月为阴,因而古月即是老阴。老阴于卦象为坤,是虚空本体,亘古不移,不生不的死,所以祖师说“不能化育”,这就是“无”、是“奥”。然而猴王欲学长生不老之术,本身有了分别,而且要学变化,当然不能取姓为胡。孙字从子从小,繁体字从子从系,子为孩,系为小,因而子系便是小孩,是赤子。《孟子》中说过:“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识不知,但却隐含着变化,正是猴王所要学的,所以取姓为孙。在胡、孙二字中胡为坤,是金刚之心体;孙字为纯阳,乃是金刚之心性。也是说,胡为无极,孙为太极。识得金刚之心,见得金刚之性,便成金刚之身,就永劫而不移不死了。这明心见性的功夫,在宗教修持中为性功。祖师为他取名“悟空”,即叫他修行命功,而命功也在于悟修。修什么?悟字从心从吾,能使吾心成空,或者我使自己心空的方法就是命功。因而,无论是性功还是命功,都是以认识本体和复归本体为要。不认识性空,不回复本体,要想长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其他一切有作为的法术,通通是歪门邪道,孙悟空一概不学。
孙悟空说去上山打柴七年,吃了七次饱桃,那山叫做“烂桃山”,烂是熟的意思。桃形象心,桃熟即是心熟。《黄庭盾甲缘身经·心藏图》云:“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达者心有二孔,寻常者有一孔,愚痴者无孔也。”人格的分别乃在于心智,心本要虚灵,孔越多就越灵。比如榆木疙瘩没有孔,所以不灵;胡琴无孔便不响,玉笛无孔便无声。所以心要灵,就必然要虚;孔越多,虚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智慧也就越高。孙悟空在祖师洞中扫洒樵炊,毫无怨言,便是磨去野性的功夫。七年过后,心桃烂熟,七孔全开,不要祖师指点,便自然通彻法理;所以听到高兴处,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祖师为他将三百六十旁门,如术字门中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趋吉避凶,不能长生;流字门中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只是壁里安柱,长生不得;静字门中的休粮守谷、清净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睡功立功、入定坐关等,也如窑头土坯,不能长生;功字门中的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服妇乳等,更如水中捞月,长生不得。这些东西,一概被祖师斥作歪门邪道,根本与长生不老的大道相违背,孙悟空自然不学。然而,在今天的气功界,许多人还将这些东西视为至宝,崇拜得五体投地,实在该请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当头给他一棒,使这些人能够清醒过来而回头是岸。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那么大道在何处呢?到底该学什么呢?只见祖师拿戒尺在他天灵盖上敲了三下,便倒背着走了。悟空悟着了让他三更存心,从后门进步。敲三下在天灵上,是《诗·绸缪》中的“三星在天”是一句意思。“三星”又称“参星”,二十八宿中又称“心宿”,半夜三更便升起在中天。让他存心,就是修心之法,别无他途。待他从后门去见祖师时,果然是祖师设的盘中暗谜,正是要他后天返还先天,此法称作颠倒,谓逆修而成仙。其法要则在于性命双修,是要从有而进空。所以他得了祖师的真诀后,出了大门,果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月从东方落,而日自西路升,全颠倒了。正是“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如仙”。成佛成仙,要靠金丹,而祖师给悟空传的是金丹妙诀,却同其他弟子谈些公案比语、外像皮毛,这是悟空心灵福至的缘分。
说到孙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斤斗云。但是,许多气功师硬要把这说成是特异功能,其实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祖师认为悟空金丹根源坚固之后,还要防备三灾(雷、火、风)的厉害。因而悟空要学本事,但祖师嫌他没有腮,所以不传他。“腮”字从肉(月)从心从田,即是肉质的心田,心田之中一定会长出心之华苗的。有心田,能长苗,就可以学到变化,那么这变化主体是什么呢?悟空没有腮,并非没有腮,不是有句成语叫做“尖嘴猴腮”吗?其实是因为美猴王仍然是元心,还没有发展到后天人的心思。没有心思,就不会有变化,变化是人心的本能。悟空说他没有腮,但却有嗉袋,可以准折。嗉谐音作“术”,即已经具有心术。术即途,是路途之义,心路就是心灵的变化之道。已具心术,所以祖师教他七十二变,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可见,这七十二变不过是人的心理活动罢了,是人都会。没有任何特异之处。心理活动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念头。念字从今心,现在心就是念,念头一动,就是千万里。悟空说他能覆举飞升,结果一吨饭功夫却只能去三里远近,祖师笑道说这是爬云而已。因为神仙要朝游北海,暮游苍梧,一日之间,游遍天下,才算是腾云。悟空闻说,感到非常难。祖师教他斤斗云,一个斤斗即十万八千里。所谓的斤斗,就是跟头,是念头的跳动翻腾;一念翻腾,便有十万八千里路程。而从东方到西方,从此岸到彼岸,从苦海到乐土的距离正好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说,一念善,当下即是佛国;一念迷,立即堕入地狱。地狱佛国,全在心中。正是第十七回菩萨对悟空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佛国与魔窟,只是一念之间,正是佛由心生,魔由心生,如第十三回唐僧对法门寺的和尚说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而本心之中,却一无所有,而是金刚心体。只要心念一动,便是变化腾挪。这正是佛教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教义,三界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所以孙悟空一“抖擞精神、卖弄手段”,就变做了松树。恰好祖师赶到,将他批评了一顿,并让他哪里来仍回哪里去。因为“卖弄”已经违背了规律,有了好胜虚荣之心,离本心愈远,且会陷入生死轮转。赶他回水帘洞,是让他回归本体,抱中守一。他跟祖师所学,无非是七十二变和斤斗云。其实这都是自己本来所有,祖师不过点了点窍而已。,还是那句“只怕有心人”。心既然已有,便会生心动念,有善有恶,祖师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意谓其他心思都可以卖弄,唯有“菩提心”是不可卖弄与人夸口的。如果连它都卖了的话,那么神魂自然落入九幽了;没有了菩提心,岂不是万劫不能翻身了!所以悟空答到:“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这里的“自家会”三字,正是“自家功夫自家会”,功夫不在身外求。人不从自身觅法,自心觅佛,临了只能是一场空,而且会误了生死大事。佛教谓“自归依佛”,而不说归依他佛,可见便是寻觅归依自性佛。认得自性佛而成就法王身,乃诸佛成就之路,所以是“佛不度人人自度”。祖师的一番话语。并非是他狠心,而正是他慈悲度人的苦衷。逼出悟空认识到“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也就完成了他的心愿。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自从悟空东归水帘洞后,每一步都是在收其放纵之心,而归依自性金刚心,是在“会元”,因此我们称之为“心路历程”。回水帘洞也是用的斤斗云,正是“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其顷刻见东溟。”他第一个斩杀的便是抢走了他的子侄的混世魔王,正是在“收放心”。混世魔王是后天识神,住在坎源山水脏洞,是肾山肾洞。心本为乾,肾本为坤,结果肾王抢了心王的中爻,遂使乾变为离而坤变为坎。如今悟空杀掉了魔王,烧了他的洞府,夺回了自己的中爻,即是后天返先天,肾又变为坤而心复成为乾。他办的第二件事情,是从龙宫借宝。龙宫为下丹田,于卦属坎,中间有根阳爻乾金,称做“水中金”或“水乡船”。它是仙家至宝,是炼丹的大药,所以称做“神珍铁”。道家炼精化气,就是要从水晶宫的精水中炼出金气来。金箍棒就是元气的象征。它中间是乌铅,是金精,两边用金箍箍住,说明怕它泄露;而且它长短随心,如意变化,大到彻地通天,小到绣花针藏于耳;其重13500斤,正合一日一夜13500息,昼夜呼吸乃自然元气。可见这金箍棒便是元气之具象。悟空为元心元神,棒为元气;它见到大圣,便瑞气氤氤,正是心气相依、神气相抱。悟空上天入地,是因为三界唯心;金箍棒彻地通天,是由于气满太虚。到此为止,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成熟,他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是他的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是由心念所形成的主张。
第三件事,是去幽冥界盗命,与盗金箍棒事相同。《老子》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窈冥界”自有真精,也就是1350号魂字的孙悟空。1350与13500数目相类,只是一零之差。金箍棒是元气,魂则是精魂,所以下地狱到窈冥界是道家的“神气还神”。将1350号的神魂从九幽地狱拔出,一笔勾销,自然使之还元而不堕生死了。还元,就是合于本心。
第四件事是“炼神还虚”,上天做“弼马温”。猿代表心,马代表意,就是“心猿意马”之说。心猿生心之后,即有七十二变;念动之后,便有十万八千里;而心念之动全在于气,因而得了元气金箍棒;元气留恋元神,因而到窈冥界收回自己的元神,使神气相抱。然而,要想元气留住元神,必须控制住意识之马。“弼”是辅助、管理之意,因为意由心生,散乱不治,就会使心神不安,所以悟空上天便当“弼马温”,是要温养意识之神,一个个骠肥体壮。意识之神养好了,但却亏了心之元神,所以说“官封弼马心何足”。心不足,便嫌官小,打下天界,又回到花果山去修心。
第五件事仍是炼神还虚,上天做“齐天圣”。修心一段,便可与天相齐,即是见到了金刚心体,所以与天地相齐寿。上了天,住在齐天大圣府,一边安静司,一边宁神司,希望他能心宁神静,而他也无牵无挂,逍遥自在。后来,管了蟠桃园,意识又张狂起来,偷桃,而且三二日一次,这是丹道家七日一阳生的说法。悟空不知不觉里盗光了天地之间的阳气;后来又去偷酒、偷丹,从而炼成金刚不坏之躯。正是《阴符经》所说的:“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身,小人得之轻命。”因此,孙悟空到了天上便行偷盗,是因为贼命、物、时、功、神的意识动于心,所以施行于天上,其余之人莫能得知。三盗成功,则“固躬”而成不坏的身体。这一段是心纵齐天但意却未宁,所以又打下凡去,继续在水帘洞修心。
第六件事是与二郎神赌斗,讲“炼神合道”。孙悟空为阳,杨二郎为阴,这一阴一阳的赌斗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而恰好太上老君扔下个太极圈,太极中包含阴阳两仪,所以把孙悟空收了去。装在八卦炉中锻炼,正是炼心。七七四十九日开炉,炼成了火眼金睛;这是炼出了元神,因为眼为神所。炉谐头颅的颅,头颅之所以称“八卦”,是因为头颅有八片顶阳骨。悟空蹬倒八卦炉,就是跳出了肉体躯壳,而进入了虚空,使外虚空与内虚空相合,成为金刚心体,不生不灭。这一步道家称之为“弃壳成仙”,超然自在。但是他却把自身的内院繁华当成了金刚实景,于是留恋于灵霄宝殿,要夺玉帝的宝座。其实是不愿超出凡躯,而功亏一篑。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1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七件是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为“道法自然”。悟空要夺宝殿,坐帝位,满天神将都奈何他不得,原因是玉帝是阴神,悟空是阳神,因而只能相持不下。因为阴神是肉体的主宰,所以玉帝是人身首尾腹三界的领袖;元神是精神的主宰,他必须与虚空同体才能永存不朽。如果元神要占据肉体三界,以之为不朽,就是本末倒置,热情终究要坏。所以只有如来佛才能降伏悟空,因为他是西方虚空世教的教主。而且只有虚空才能与虚空相合,如来佛也是人体中的寂灭智慧。因为是空,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性如如,所以才能降伏一切。他伸出手让悟空去跳,结果就是跳不出他的手心。这就是《阴符经》说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宇宙就在人手掌上,万物变化也由人身而生。孙悟空尽管变化腾挪,都是有为之心,均在宇宙之内,所以他跳到宇宙的边上见到五根肉红的柱子,却无法超越开去。如来用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就让他跳出了三界外;但有指化五行山,把他压在山下。用套语来说,这一段,他已“跳出三界外”,却“仍在五行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乃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元素,正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生克变化,所以压在五行山下,即是“道法自然”。五行是生克规律,就是道的体用。
第八件事是“粉碎虚空”。悟空局于五行山下,住在五行之心,即宇宙的虚空之中,仍然有着自然和虚空的含义,而且是被压在其中,并非自觉。所以还须进一步,连虚空的概念也要抛掉才行。这就是五百年后,由唐僧揭贴,一声巨响,五行山粉碎,悟空跳出了虚空的牢笼,便是“不在五行中”,算是仙道成就了。连虚空的概念都没有了,进入了金刚心体,便是涅盘自在,成仙作祖。成佛后干什么?这就是丹道家所感叹的“最后一句没人说”。可是,《西游记》却甘冒大不韪,给我们揭示出来了——再入轮回作众生。再来作人,渡人,求得觉行圆满而成佛。到唐僧救他时,五行山就成了两界山,也即是先后天之别。五百年前,无空是先天之心,宇宙之心,其所证的心是自己的金刚心;五百年后,他被唐僧所收,成了人之心,并且帮助唐僧取经成佛,而自己也成了佛,其所证的心是宇宙大众的金刚心。
这样看来,悟空走了三步,分为两段,前期是度己的小乘,经历了齐天大圣的儒心修持的一步和压在山中为仙的道心修持的一步,即由世间走向出世间;后期为大乘,经历了度人成佛的佛心修持的一步。这是悟空的三级跳。从中又可以看出,孙悟空成了唐僧的人心,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先天气质和本领,也即是说人心即是圣心和仙心,是宇宙的金刚心体。不过,堕入后天,人心杂染,泯灭了本性,因此,成佛的路就是去掉凡心的路,也即去掉魔性,自然金刚心体袒露,无染无著,顿现真如。唐僧前世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实即坤卦的中爻,只因为糊涂不听说法,遂被贬向东土,进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则落入坤,遂成为东离西坎。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阴神(灵魂),所以糊涂愚痴。阴神必须投胎夺命,所以唐僧被观音派南极仙翁送入殷温娇体内,而天蓬元帅却自夺猪舍而生,因此这两个却总是相互一气。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轮回,所以不用投胎夺舍,这就是孙悟空本领不变,沙和尚自为妖怪。怪字一圣一心,圣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所以这二人也是一气相通。道家炼丹,讲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见;具体到五脏,就是肺肝脾为一家、心肾胃为一家。悟空为金,又为金公(火);八戒为木,又为木母(水)。这二人又称铅汞化合、水火相济,但却离不开土,所以有个沙和尚(土)来调和。沙是土,土能和睦万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调和金公与木母之间的矛盾,使二者融而为一。那么,唐僧被称做“和尚”,也该是土;唐僧谐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两个土。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唐僧与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宝。唐僧与八戒为一派,沙僧与悟空一派,因为两个僧而使八戒与悟空相合一。八戒为识神,悟空为元神,使八戒不胡说,专听猴哥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元)的过程。也即是使后天之心转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因此,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我众生的金刚之心。
唐僧生在中国,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东方人。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们大家也都能成佛。那么他怎样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们的路。下面,择要谈谈人的成佛路。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中,引了一首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能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也是在说,心就是佛,孙悟空就是如来佛;孙悟空是心,如来佛也是心。没有心佛有无等分别念,就是法身佛,无色无相,无有取舍,这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产生金刚智,金刚智就是如来佛。也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来佛也是一种智慧的化身。如来佛代表的是灭寂智慧,金刚智慧,虚空智慧,孙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用这种无为寂灭之智去降伏,而孙悟空唐僧最终都进入金刚心智之中了。观音菩萨代表的是妙察心智,因悟空一有难解之厄,便去求助于观音菩萨,其实是求助于自心的妙观察智。通过微妙观察,返照自心,照见了五蕴皆空,自然就度过了一切苦厄。金刚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刚智慧,即如来佛祖。唐僧修行,即用后天之心内观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显露真性,寂灭成佛。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心猿含义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元心谓其本来是佛,猿心谓其好动被染,所以这一个心中有了两层:元心猿心,也同潜意识和意识一样。修心就是要把猿心变为元心,让金刚心显露。在修行人来讲,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发下菩提正觉心,并用此心随时觉照,剪除邪念。因为心为身君,能够成此大事。悟空归正,赐名“行者”,即谓人的修行开始,而心的修行也开始了。这是第一步。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1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二步,是“打杀六贼”。六个贼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原来是佛家所谓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合,而产生喜、怒、爱、思、忧、欲六识。这六种意识用事,贪婪、执着、喜怒、烦恼,日益戕在本性,给心君造成极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敌,必须先加除去,才能专心致志。所以心猿归正后,果然容不得这般毛贼犯上作乱,一棒打杀。唐僧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被杀的六贼,正是人与外界接触的感官意识,等于断除了心念外驰的窗口。逼得唐僧不得不专心一志上西天,这就是“心猿牢拴”。观音菩萨变成老母送紧箍咒,即通过妙观察智而使心猿牢拴。“紧箍”照应“牢拴”。《西游记》中,如来佛给了观音三副箍子,分作“紧”、“金”、“禁”三箍。“紧”给了心猿,“禁”给了熊精,“金”给了红孩。猿心不敢放逸,因而要拴紧;熊精代表元气,与悟空“金箍棒”同类,不敢漏泄,所以被观音戴上禁箍,做了守山(肉体)大神。因为元气一尽,人立即死亡,有它守形山则人不死;红孩又称赤子、婴儿,是人的元神,元神不能乱跑,所以观音给他戴上了“金箍“,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第三步,是“意马收缰”。古人收心猿意马,是说心如猿好攀缘,意如马好奔驰,都是修道障碍。然而,诸佛菩萨修行成道,也多是将六根转为六智,将诸障碍变为利根,所以心猿意马均可成为修道的利器。而且,意识乃是心性的延伸,是心之子,所以“意马忆心猿“、“猿马合作心如意”的说法。如今,既然心猿已经牢拴,意马自然需要收缰,然后才能一心一意上西天。而马上的鞍辔还是观音菩萨送的,也是通过妙观察智收服的。只要这意念之马乾乾不息,一路奔走,专心专意,不愁到不了西天。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之怕意专人了。心意合一,志向坚定,便是修道的根本保证。
第四步,是“收服情识”。住于福陵山云栈洞的猪刚鬏,也与当年孙悟空断魔归本时,所杀的混世魔王一样,是肾山肾洞的肾主,为猪精。福陵象肾之形,云栈象脊柱之形,刚鬏是坎中之阳。坎与离相对,肾与心相对,猪八戒与孙悟空相对,一为识神,一为元神。而猪精所指挥的六贼和意识都被杀服,那么识神也该被收服了。佛家唯识宗,也就是由唐僧陈玄奘所创立的中国佛教派别,就讲的是“三界唯心”,所以要悟空;讲的是“万法唯识”,所以要悟能。悟能代表的是“唯识”的识神,悟空代表的是“唯心”的心神。这即是唯识宗的根本修持法门——转识成智。就是要灭掉猪悟能的情识欲望,使其与元心相合,归为一体,当下就能成佛。而西天取经八十一难,其实都是元神和识神的矛盾所引起的。
第五步,是“本性回复”流沙河中的妖怪,乃是人的真性象征。观音菩萨为他取名沙悟净,沙为土,“悟净”是吾心净。吾心净,即是净土,西方即在眼前。依照“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的说法,佛性遍在,如此沙一样,故而称“性沙”。那么沙悟净即代表的是真如佛性,象流沙一样虚弱无体,但却流溢于三千大千世界,是万物、三界的根本。唐僧收服了心猿,灭掉了六贼,降伏了意马和识神,心地明净,也就要见到本性了。所以沙悟净最为后得。唐僧为其取名和尚,即是要他调和猪猴的矛盾,行持中和之道,从而使取经成功。这一行五众,心、性、意、神已然合一,就要取完成“一体拜真如”的使命。唐僧和他的四个弟子心猿、沙怪、猪精、龙马,构成了人之生命的全部内容,先天为心、性,后来为情、意。灭去情意而复归于心性,则识神才能合于元神;这先后天都统一唐僧身上,他既是元神又是识神,识神泯了微露出了元神。这人的生命的五要素,都与观音菩萨有牵连,不是他送的,就是他救的。这说明一切生命的因素,都在流转生死而不自知,饱受痛苦而难拔,全凭妙观察智而得认识,合意同心方能自拔。
第六步,是“剿灭三尸”。三尸又称三彭、三虫、三姑。居于人脑、腹、足之中,上名白姑、中名白姑,下名血姑。三尸的使命就是要人速死,所以是邪魔,即现在说的生命的负能量。三姑为阴,称作“白骨夫人”,变作美女要吃唐僧肉,三次戏弄,三次被杀,就是因为尸体有三条。尸谓尸体,即行尸走肉的尸,如果成功,则人命难保,自然无法完成修道的使命。唐僧尽管被戏弄多次,任悟空再说,仍然对其袒护包庇,其原因即是三尸魔本是唐僧的贪婪和情欲,与猪八戒为一路货,当然唐僧舍不得。而且三尸魔的最大特点,就是先投其所好再杀人,凡人贪图其好不忍杀之,往往难逃其害。所以古人要说:“打杀三尸道可期。”好在悟空心明眼亮,忍着巨痛,毫不留情,才打杀了白骨夫人,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七步,是“葆赤子心”。《孟子》中说过:“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机巧奸诈之心,不假雕饰之心。怎么是葆呢?就是保持扶养,不使其散乱。这赤子就是那“婴儿”、“圣婴”的“红孩儿”。因为心的神名为“丹元童子”,丹元的红色,童子是孩儿,所以红孩儿就是心神。他的心自然是赤子之心了。况且他又与孙悟空是叔侄关系,更是一脉相承了。孙悟空是元心,由元心中生出童心,如不加管制,自然是惹火烧身。然而在前一次乌鸡国中,正是悟空“神化引婴儿”,并使他“问母知邪正”,认得了主人公,遂使“三年故主世间生”。不过,在这里就不一样了。“枯松涧火云洞”,“枯松”是干柴,“火云”指火势,也就是说赤子之心火太旺,机诈必多,所以他驾着一朵红云火气,变作个赤条条的七岁顽童,三设奸诈要唐僧师徒上钩,伪称神父叫红百万,父亲红十万,自己则是红一万了。只有悟空识得真伪,而其余诸人均是糊里糊涂。因为“客邪”之心火旺,自然烧坏了元神本心,所以有“心缘遭火败”。甚至连妙观察智也受到妖魔的戏弄,被红孩儿化身观音菩萨,抓了猪八戒。凡水俱不能浇灭这心头之火,而且越烧越旺;只有请的观音菩萨,用妙观察智慧的三昧真水,才浇灭了这心头烧起的三昧真火,用的正是“金箍咒”。观音慈悲为怀,也就是说,观音正是用慈悲之心来降伏红孩儿邪魔之心的,恰如悟空听说的:“我那乖乖,菩萨恐你养不大,与你戴个颈圈镯头哩。”菩萨正是因为婴儿赤子永远是那个样儿,所以才给他戴上了项圈镯子(手镯、脚镯),五体俱被束缚,而且用金子,目的就是怕小儿染上了邪气。至今小儿都要戴金银的项圈和脚手镯,原因即在于此。观音将咒语一念,红孩儿便合掌当胸,再也分不开,被称做“观音扭”,一步一拜地同观音回了南海。这说明,人人心上都有个红孩儿,用观音扭和圈镯将他捆住,就长不大了,永远如赤子。所以凡观音像旁边总有一个善财童子双手合掌,永远也长不大,这才叫“常葆其赤子之心”。红孩儿长大了,赤子之心就变成了污染之心,人也就完了,之所以两手永合,就是要让本心无为;“无为”不是游手好闲,儿是不做违背规律之事,顺其自然,垂拱而知。道家认为 人身有位无位真人,就是原神,无所事事,他就是金刚心。
第八步,是“打杀妄心”。《即心即佛颂》中有云:“心佛从来皆妄物。”心、佛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所以要断除分别之见,消灭真、妄之辩,一体同观才好。唐僧因悟空杀了几个起虎心的贼,便骂他“猢狲长,猴子短”,起了嫌弃心,大圣也“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也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后来便把悟空赶走了。师徒们先起了二心,悟空真心一去,自然会出现个假心,便有了“真行者落迦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一回。既然“三界唯心”,真心遍布宇宙之间,妄心照样遍布宇宙之间,本来一样,无所谓真妄之分。但人心自妄,宇宙难安,于是有“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一回。这二心搅得天昏地暗,唐僧识不得,天王辩不得,观音认不得,紧箍咒也拴不得,地藏也解不得,只有如来佛以如如寂灭之心,识破妄心根源还在自心中,因此被悟空一棒打杀,返妄为真,正是“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长成”。神指孙悟空为元神,应居于心舍之中,唐僧禅心方定;六耳猕猴的六识之神除去之后,金丹自然成就。从此后,悟空一心不二,脱去妄心.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是中峰禅师说的: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
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九步,是“断灭七情”。人心本净,但情欲难静,古人将情欲分作七种,或六种,有“七情六欲”之说。主要指喜、怒、忧、惧、爱、恶、欲,多由六贼而起。盘丝岭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便是七情的象征。因为情欲牵缠,难以自拔,故以蜘蛛精之情来比喻。只要人心不静,自然会被牵缠。孙悟空心无挂碍,来去自由;八戒情识与妖怪同类,如同藕断丝连,所以他会身投罗网。唐僧也一样,难断情丝,所以被陷罗网,横遭侮辱。要想断灭情识欲心,必得孙行者“把那丝绳都搅断”,举棒“把七个蜘蛛精,尽情打烂”。
第十步,是“断灭众心”。尽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道靠心,学法靠心,度人靠心,成佛靠心,但是有心便有法,有法便有碍,有碍 终难成。所以人要学无心,心无法无,即是圆满法身佛。学法是要灭法,修心是要无心,成佛是要杀佛。一切心都要去掉,最后连金刚心是概念都没有了,才实现了金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中,妖怪要取唐僧的心肝做药引,悟空便变做了唐僧去顶缸。他站在大殿上,“解开衣服,挺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鼓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个多心的和尚!’假唐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一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尽管没有黑心,但却那么多的心,惹得妖怪说他“多心”。让他赶快收了去,果然悟空收了起了法相,说他和尚家只有一片好心。心只能有一个,多则无主散乱,所以必须除去。《坛经》云:“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心,常自己见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就须除去多心。所以一部《西游记》整个取经过程中,唯一记载全文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就讲的玄奘被乌巢禅师传授《心经》,意味着一部《西游记》就是在修心。如何修心呢?回自作《心经》,但文中却说:“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明明标出“多心”二字,并非作者不懂“波罗密多”的连着的,意味“到彼岸”,而是故意说成多心。等把“多”字去掉了,只剩一心时,就到了西天。所以八十五回悟空说唐僧:“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忘记了也?”“多”字已经去掉,明说“般若心经”,即是“智慧心的经典”。多心变成了一心,智慧心,而且悟空还解得无言语的文字,得了真解。心猿悟透了《心经》,多心成为了一心,所以当下便到了西天竺国的给孤园。这便是“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十一步,是“除去九思”。儒家提君子要有九种思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通过这九种思虑,来防止七情六欲的侵蚀,即是“思无邪”,那么就会“动必正”,这是人为的克制,智慧的选择,是儒家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九思可以成圣,所以在第九十回会出现个“九灵元圣”。他是个九头狮子,狮同思音,九是九思成圣之意。而佛家则主张连这“九思”也是牵挂,应以无思无虑为宗。孙悟空想为人师,结果引出一窝狮子;要传授大道,接受的却是兵器被盗;要讲禅,却遭牵缠。本来金箍棒通脱挑达,应为第一;猪八戒九齿钉钯,处处挂碍,应该放弃。结果妖怪却将钉钯当作宝贝来供奉,两条柱杖都被放在两旁作陪衬,正是本末倒置,无事找事,自寻烦恼。这是“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人有一心,一个头,也就是也;尽管灵妙,但九个头总非妙事。所以九齿钉钯引出了九头狮,众因心不清净。兵器被盗,正是要人“悟空”。无念即道即禅,有思即盗即缠。九灵元圣住在竹节山九曲盘恒洞,竹子有节是不通,九曲盘恒是缠绕难达。只有一把火把盘恒洞烧成“乌焦破瓦窑”,不执着了,九会摆脱一群狮子的缠绕。便是“顿脱群思,潜心正果”、“无忧无虑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音”。因为佛界虚空,要不得半点的思虑分心,正如回目说的“师狮授收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让所有的师狮,授受的分别,让所有的盗道,缠禅的差异全部都泯去,让九灵的智慧劲皆寂灭,然后即到佛国净土了。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3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十二步,是“即心即佛”。悟空一行四众保唐僧一路西行,历尽苦难。八戒不再牵缠,心猿已经熟顺,意马也早驯服,性沙全无垢染,唐僧也不再糊涂愚痴,师徒欢欢喜喜,灵山顿现眼前,个个脚踏实地。心性情意俱以熟驯,不再牵挂,唐僧便坐上无底船,脱胎换骨,而元神到达彼岸,顿见真如法身。正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然而四个徒弟,只有悟空过得独木桥,便顿悟成佛;唐僧坐的是无底船,也成了佛,都是无倚无靠,无分无别,才能了断。是因为他们悟出了独木桥渡人,无底船接佛的道理,如慧衫法师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境界。《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悟空被封作“斗战胜佛”,是因为他在称圣、为仙、做佛的过程中,心明眼亮,勇战邪魔,誓不低头。其实他所战斗的妖魔鬼怪、盗贼禽兽,全是自己心中的邪恶不善、分别妄幻之念。也就是说,他所清除杀灭的是自己心中的种种污染不净之心,是在进行心灵深处的革命,而且最终胜利了,本心发现,顿现真如,就是“斗战胜佛”,也就是“金刚心性”。他难以管制之时,心性放任之际,头上便戴着紧箍儿,自取约束;心不起念,清净无垢之日,立地成佛,无挂无碍,紧箍自然退去,得大自在。唐僧成佛,是因为自己心是佛,识神亦成了佛。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旃檀是香木名,专雕佛像;功德是供人朝拜和供奉的。意即,唐僧的佛,只是专供人奉养朝拜的用檀香木雕刻的塑像、偶像。偶像终是假,心佛方是真,所以丹霞禅师才会把木佛劈了当柴烧。如果要把偶像功德佛当做真佛,那就正如川禅师说的:
泥塑木雕兼彩绘,涂青抹绿又装金。
若言此是如来相,笑煞南海观世音。
八戒、沙僧、龙马各随其性而封:八戒色情难泯,为人贪婪,故名净坛使者,做了菩萨,正是“贪欲即菩提“;沙僧为人之佛性,遍在于有情、无情之中,尽管尘沙漫漫,但却无垢无染,金质不改,故封为金身罗汉,永不退转;龙马为意识之念,乃修行之关键,凡人若无此龙马精神和正意正念,西游路上则寸步难行。因而封为天龙八部护法菩萨。
总之,《西游记》一部,奥秘无穷,关键在人启悟如何。但孙悟空贯穿始终,正告诉我们心正齐天,心邪压山,心修成佛的心路三段。他生自金刚心,拥有金刚心,修持金刚心,重返金刚心。唐僧作为凡人,与圣人一般无二,只要有心,就有成佛之日。关键要有心猿的直心、八戒的苦力、沙僧的正性和龙马的精神。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3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好文好帖
请吧主将此帖加为精品帖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7:27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转帖]睡功心法
第一式
侧身而卧。或者左侧著床,或者右侧著床,身体蜷起,如犬曲,似龙盘。左侧著床则左腿全屈,右腿半伸。左手放耳下使耳心对手心,手心要空。右手放在肚脐上。如右侧著床,做法则相反。意念似有似无,观注下丹田,与气交合。这样心肾相交,水火互相溶合,则神不外驰,则气自安定。睡意浓时,放心睡去,睡自稳定,睡中做功,时间不限。至醒来时,慢慢睁眼,此时正是一念未生,心似虚空。再将意念不即不离,似有似无地近现下丹田,几分钟,十几分钟均可,如能大静一场,效验非常。然後,坐起,搓热手,搓脸,搓耳,搓大推穴,收功。
此为睡法,即日常生活中睡眠应遵守之固本还元之法。
功用:
对失眠等均有疗效。
此功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久练自然入大定,人股息。
卧时枕头要高於肩,使颈椎平直,不要下垂弯曲。头稍前倾,使下颌压喉节。这样做使气容易注入中脉,可减少杂念,易人静。以下几式要求相同。
第二式
身体无论仰卧,还是侧卧均可。两手自然放於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松。两眼平视,凝神,然後闭合。返现身体,意想全身上下毛细孔全部张开,身体如一圆筒形似筛子,内外畅通,配合呼吸。吸气时观想白色灵气从高空经毛细孔进人身体内部变为红色,流向全身。呼气时,观想身体内病气、污秽之气变为蓝色或者黑色,经毛细孔向天空远方发射。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三十六次後转为自然呼吸,不要有任何意念。睡时,观想自己正在练功即可放心睡去。醒时,再如上法行之。这样,一宿都在练功。
功用:
对失眠等症有疗效。
配合搓脸、搓耳、搓身体,可使肌肤亮丽。
久统此功,人静时有飘浮感,有时会在定中飘离床面。可不理会,此为功效好现象,不要刻意追求,泰然处之。
入门者可于睡时观想自己的身体如师尊侧身而卧,然後默念师尊心咒或名号七七四十九遍。观想喉间有一阿( OV。)字放射红光,红光如网状罩自身。这样可防邪魔入侵睡中,有利功效速进。
久练出现体感特异功能。
第三式
左侧著床,左手托耳,耳心对手心。右手紧握外肾。左腿全屈,右腿半仰。意念凝视下丹田。默默注视呼吸出入之数。数息三百六十次为一周。心息相依,不得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然後,正面仰卧,两手用力握外肾,用力握十二次,再将两手放头部两侧。玉枕、手、脚跟著床,闭气,身体弓形腾空,连腾三次,一次闭气一次腾空。稍事休息後,再右侧著床,如左侧法行功一遍。睡眠时,侧身用双手紧紧抱住睾丸,意念不即不离注视一会下丹田,气息双忘。放心入睡。夜半,如有性欲发生,即可采用“吸”“撮”“闭”“呼”之法,使气行周天,下注丹田。睡醒起床前,行功一遍。
第四式
正面仰卧,两足跟并拢相对,呈八字形。两手手心向下,自然放於身体两侧。首先采用三线放松法放松身体。然後,两眼向上凝视片刻,收神光於两眉中间,顺鼻尖看到小腹处,闭眼。配合呼吸服气时观想气从空中挤压人小腹部;呼气时观想气向身体各部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後放弃意念,自然呼吸。接做下法。两手相抱覆于下丹田处,如上法行之。吸气时观想气从下丹田(气海穴)人身体,呼气时观想气从丹田处向全身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後,自然呼吸一会。然後,两手手心向上,再如上法行之,吸气时观想气从高空挤压入两眉中间,呼气时观想气通过任脉下注丹田。呼吸三十六次後,自然呼吸,观想空中美丽景色。
功用:
对肠胃系统疾患神经性头痛有疗效。
此法可贯通任脉
意守上丹田,易使气血上行。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忌练。
注意:
此四式最适於体弱者、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卧床患者习练,作恢复神力、精力、体力之法。可安神,延年,益寿。
此四式相辅相成,可任选一式单独司练。也可四式都练但要分开时间,不要在同一时间练四式。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7:37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发点妖怪对丹道流程的文章,自觉对偶这样的菜鸟有启发
略谈丹道流程
在看到和接触到足够多的所谓修炼修行方法之后,发现还是佛道对那个的本质描述的直接些。其他的炼气或者神修流派,在理论或方法上或多或少各有不足。(就妖怪所见如此)不过女神功还是很好的,若可按《修行者》十二部做下来,就是真的入门的专业修行者了,入手方法和理论和信息沟通都极好,只是依旧脱不了神修法的局限。(但还是推荐好好看看,类似和看佛道经典一样,不要去思考太多,而是作为印证和解惑)
谈妖怪见过的流派和方法:就炼气而言,很多人会太执着生理心理上的反应了,虽传授中有对本原的把握,却常会因着迷所谓的功境而忽视。而且在炼气有成后很容易追逐能力表现而忘记本来的目的。
就神修而言,在精神层面恢复或提高突破得太容易了,反而会忽视肉体的锻炼(纵然有很好的锻炼方法,相比之下也会偷懒),而且神修时又容易陷入情绪波动而无法自拔。(尚未见到没有经历过情绪波动的)虽然神修初入手快,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最后的突破也未必比正统的佛道要快。
以上所言,皆是指方法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如果有错误偏移还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精力。佛道儒三家其实只是同一本源,对那个根本做不同立点的描述而已。只是古人多隐语,正统的佛道方法很难真实遇到而已。妖怪还算是运气好的,偶然窥见原貌而已。(算是运气吧,也谢谢药师佛的愿力)不过做不了什么绝对的保证,毕竟还只在门前的台阶上,离登堂入室还远着呢。不过很清晰的看到那些而已。
妖怪之所以选择丹道是因为相对而言这个方法比较系统安全,而且。只是其真实面貌远不是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那些。发点牢骚:社会上流传的那些根本就是在追流行,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问世,丹法的筑基就开始统一了;南怀瑾的书在大陆流行后,心息相依的位置和重要性就提高了;陈撄宁的书被重新翻起,人元丹法的阴阳双修就跑出来了,可惜内容还是丹功筑基加房中;密宗开始提高身价,丹功中类似的功法也在增加比重。只是都在大谈特谈功夫而已。还是南怀瑾厉害,他的书中每次谈到功夫就马上把话题转回心性、修养、佛学上去,尚不致偏离太远(只是看的人估计十有八九都只喜欢看功夫)。丹道,丹道,道才是根本。
妖怪所知的丹道流程
1.按真气运行法形成任督循环。
认为真气运行法是相当稳妥和有效的入手方法,也许有些人未必同意。在现在社会上所谓的流行丹功入手筑基方法明显受其影响。到第四步后可以形成一个炼精化气的循环。小周天通后,功中会偶而出现胎息现象,偶有逆转也属正常。
2.额前闪光配合神识初步还丹。
还丹一法,丹书多隐。若不过此步,下田的不过一个气球,再怎么压缩,也容易散失,尤其是在身心不平衡或外来冲击大的时候,易有突然散功并大病者。至此还丹后,才有资格谈炼气,不然根本控制不了。
3.河车运转,凝神聚气。
在还丹的基础上,继续转小周天,一面化气,一面内守凝气。同时开始反向协调,行气生精,进入良性循环。至此,若内视可自见体内,若将丹光上映可见眉间白。
4.入于虚无,胎息自现。
闭目澄心,神气自抱,无思无为,一昧安坐。自然气机或转或停,出现稳定的胎息现象,即宋元时期所言“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如皈命胎息中”。此时亦有可能出现所谓融入光或融入虚空的现象,即所谓一滴水融入光海,或所谓体会太虚。
5.五脏氤氲,归入中黄。
体内气机旺盛,则五脏自调,此时稍做引导,五脏气归元,自然脾胃土盛。神气日渐旺盛,也不爱说话,类似所谓“开口欲恐神气散”,其实只是内部很舒服得不想说而已。此时可能不思饮食,而精神日渐旺盛。
6.复见其根,成就圣胎。(心中大灵)
静极中自见本来面目,初见真相,一切万物,不过幻化,唯那一点本真不虚。若以现象,当为自动出现之发光的裸身小人。即所谓“元婴”“元神”,但绝对不是现在流行的所谓那些意念所构建形成的缩影,必须是那个根本,那个在瑜珈中称为“心中大灵”,也即所谓“本来面目”“自性灵光”。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7:55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如果出现了长得和自己一样或差不多的,估计十有八九不是。另,如果出现的同时,对于世界,对于真相,对于规则,对于道没有一定的体会和认知,那么肯定还是由于妄想而形成,最多也不过是自身的能量缩影而已,切莫执着为大灵“元神”。
静中神气渐旺,可能丹的位置会开始上移到中田或上田,也有一分为二为三的现象,但无论丹居何处均属正常,切莫强加干涉。至此就有点“三花聚顶”的意味了。平时大灵(婴儿、元神)还是居中宫的,只是做某些特定练习时会移动。认为“升神入顶”“移神上院”之类,不过是为了脱体方便而已。
7.恬静虚无,谦和外护。
无非洗心涤念而已,清净无为,见得根本后,不再乱逐妄为。高度的身心自我调控,不迷于红尘。或出世而隐,或入世而又超然物外,也即所谓“应物要不迷”。
8.返本归原,合于大道。
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心合道(本心、天心)。理想中的极限境界,一切宗教和流派追寻的最高目标。
以下无法确定顺序(一般情况下在5——8之间):
1.炼形(循环、易形)
循环即大周天,也即所谓“体内生微风”。妖怪认为这些应该是各人不同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本来元神记忆中就有的能量循环方式。
易形即炼形,就是所谓“留形于世”“长生不死”的方法,当然只是据说而已。实质是用神气等能量将体内物质(气、血、精、髓、骨)都做一个转变。
2.炼神(内观、神修)
内观即内视,有内景有幻境有功境,真假难辩,故正统佛道对外皆言要一概不理,恐生偏差。除非有过来人做指导,不然还是不理的为好。一切任其自然。内观既久,体内洞明,至身外山河大地,乃至诸天,皆可朗见。
神修即取功境而用,不迷幻境,而沟通于天,即宋元时期所言“功成自有天书请”。其中种种反应,各不相同,但不可迷惑,无非视作完善大灵而已。若执着则与入红尘无异。但是起点和神修流派不一样,不是从所谓的精神体参与行为然后找到自己,是直接以大灵为根本,径直取用。
3.超脱(出神、化形)
出神即最后一着,即所谓“超脱分形”。若以能量将脱在体外的大灵塑一个物质可见之身体,即是所谓“阳神”。练习出神不过是为了走的时候顺利点。也有以其他种种形式的,龙、鹤、塔等,未必皆是固定形状,但根本而言就是大灵加能量,种种外形不过是给大灵居处的一个新载体而已。
走法也多种,但性质同一,不过是大灵离开肉体,同时带走能量,前面的出神就是为之准备。化形就是炼形成功,肉身形质尽化,走的时候直接把整个身体还原为能量体离开。
简言如此。
至于动行静定,身心入手的详细方法,而且其中种种景象境界各不相同,难以尽述,就不多言了。
弄这个东西,不过是希望一些人可以对应自己的情况看下。同时也是对于妖怪所了解到的丹道进行一个概念整理,真实的东西和流行是不一样的。(当然,妖怪还在继续努力中,路还长着呢)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7:55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转帖
丹蹊访道游记之一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5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丹蹊访道游记之一
在厦门逗留了近半个月后,我终于在本月21日(2003/9/21)登上了开往北京的航班。同行的男、女众法师共计29位。一路上大家比较高兴,只有我一个人踌躇满志。谁都不知道我此次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次举动是不是有些疯狂?这次访道行程的第一站是否会顺利?带着这些疑问,飞机起飞了,这次不可知的旅程开始了……
两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随后,负责接待的中国佛协的工作人员把我们一行接上专车。从机场到招待所的路程很长,足足行驶了尽一个小时才到了预先定好的招待所。招待所位于北京的西单,说是准三星的标准,实际上条件一般。但就这样,其价格也不低,尤其是在临近国庆节的这段时间里。这次中国佛协创建50周年,行程安排的比较紧。我担心会没有时间去白云观,所以一安排好住宿,我就打听会议的安排日期。还好,可以腾出一天的时间。而白云观就在西城区西便门外,离我们入住宾馆不远。当天,中国佛协安排我们到会议场参观了一些庆祝佛协创建50周年的图片展出。这些就不提了,还是让我们把笔墨用在这次白云观的访道上来吧!
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午八点,我打了辆的士,径值开往白云观。在西便门的白云路,我下了车。白云观门口的路段正在拆迁,显得杂乱。后来,我询问白云观的道士才知道,这是因为白云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北京市政府要拆除白云观周围的建筑,把白云观呈现出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进了白云观正门,需要买票进白云观。我直接进去了,也没有买票。出家的和尚道士就这点比较好,一般的旅游景点都是对僧道免费开放。在白云观,这个不成文的惯例也行得通。在去白云观前,我多少也是有些忧虑,我一个光头跑到道观里东游西窜,会不会惹人讨厌。最终我打消了疑虑。甚至后来我觉得在白云观的感觉比我在寺院里来的更要亲切。这是后话!
我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白云观。
白云观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号称“全真天下第一丛林”,始建于唐代。道教龙门派祖师丘处机曾住持于此,仙逝后曾藏遗蜕于此。白云观主要建筑分东、中、西三路和后花园。中路为全观主要建筑,依次为三清阁、四御殿、丘祖殿、老律堂、玉皇殿等等。左右配殿,楼阁有藏经阁、朝天楼、客堂、药王殿、救苦殿等。东路和西路有南极殿、钟鼓楼及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等。整个建筑层层叠叠,布局紧凑,松槐葱郁,古碑林立,古观风貌显得清雅幽静。白云观现在是我国道教的中心,其在行政由中国道教协会、白云观、中国道学院三部分组成。白云观现任方丈为谢宗信道长,闽智亭道长为现在中国道协会长。尤为可惜的是,我访问白云观的当天,这两位在道教界德高望重的道长都没有在观里。这次访道白云观没有采访到这两位高道,尤为遗憾!
我在白云观遇到的第一位道长是来自于浙江天台的林道长,林道长今年不到40岁,在白云观常住,是个忠厚朴素的道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护殿堂。浙江天台是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家乡,天台桐柏山是南宗道场,曾经出了很多名道高真。不过,林道长不是在那里出家。我向林道长问起平常主要的修持法门,林道长很谦虚的说他没有什么功夫。后来我向林道长询问了一些观内的情况,就离开了他。我继续向观内游览,路上碰到很多道士。我主动向他们打招呼,礼多人不怪,为了表示尊重,我行的是道家的拱手礼。路上碰到的道士纷纷还礼,还有的道士用佛教的合掌来还礼。和尚拱手,道士合掌,这场面有些滑稽。不过,我还是很感动。将心比心吗

我来到方丈院。
道教与佛教一样,都把寺观内的最高领袖称为方丈。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四川的道士怀真。怀真是个年轻的道士,很健谈。我不知道,怀真是他的俗家名还是法名。道教于佛教在这一点是不同的,佛教出家后以“释”为姓,道教出家后还是以俗家为姓。有的道士出家后干脆还用俗家名字为道号。我以为怀真是在青城山出的家。因为四川是个有道教传统的省市,道观也多。谁知一问,我又猜错了。怀真与前一个林道长一样,也是跑到很远的外地出的家。怀真出家的地方是青岛的崂山。青岛的崂山也是我此次出游访道的目的地之一。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而且,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太多有关于崂山道士的神奇传说。尤其是小时侯看过的那个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动画片《崂山道士》,那个妄图学穿墙术偷人家东西,最后碰个头破血流的家伙,现在想起来还是滑稽好笑。开句玩笑的话,《崂山道士》应该算是我最早的道学启蒙了,因为是这部动画片让我有了关于“道士”的概念。只是,这种概念在我后来的人生岁月里变得越来的清晰和伟大。我曾经与秦麦.洛桑活佛在闲聊中,谈起过崂山的道士。洛桑活佛说他在青岛参访时,听说崂山有老道长很有功夫可以化成火球。当地人经常在崂山上看到一团火光,那是老道长在上山下山。不过,这只是听闻。是否真有人的见到过此老道长,就不得而知了。怀真说他当年到崂山做道士颇为不容易。因为崂山在青岛属于部队的警备区,对外来的人口检查很严格。七七八八的要开很多的证明,道观才敢收留。而且在道观住了很长时间,经过道观的严格考察后才允许做道士。不过,据怀真说在别的地方做道士就没有那么麻烦了,青岛崂山那里是特殊情况!
告别了怀真,我来到中国道协的办公室。道协办公室工作人员见我是佛教的法师,对我也很客气。只是当我知道,闽智亭会长不在道协后,我也没有在多呆,就径直去访见谢宗信方丈。同样还是扑了个空。就这样三拐两拐,来到了一所有现代气息的楼房。楼好象刚刚建好,外表上也没有多少的粉饰装修。上面挂个牌子“中国道教学院”。正好这个时候有个清瘦的道士从楼里走出来,我赶紧上前打招呼。他向我介绍说,中国道学院一直没有的固定院址,因为属于宗教自己办学,缺少资金,所以只能暂借白云观的后院。中国道学院有两个班级,两年制的专科和四年制的本科。今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招了个研究生班。三个班加起来总共五十多名师生。
后来,他又向我问起了闽南佛学院的一些情况,我都一一作答。只是这位道长一直没有把他的道名告诉我。
走进道学院的大门,楼梯口贴着一张告示:
“外来人员禁止入内”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来趟白云观不容易,不亲眼看看中国道教的最高学府,是件遗憾的事情。我这个外来人员只能硬着头皮往里闯了。不过,我觉得最好还是跟人家打个招呼比较好,这样不至于太惹人反感。楼梯的左边是个走廊,走廊的尽头有一个敞开的门。我于是走了进去,打算向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明我的来意。这个房间很宽敞,里面林立着很多书架,不过书架上的书不多,很多书架都空着。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埋头工作,他见到我进来,很客气的站了起来。我向他说明我的来意,他表示欢迎我的参观。并且告诉我,楼梯口的那张告示是在非典时期贴出的。这个房间是专门为道学院的学生准备的图书阅览室。在他的允许下,我略微的参观了一下里面的书籍。有很多文史类、哲学类的图书,宗教类的图书不是太多。看的出,这个阅览室刚刚建设不久。我向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询问,道学院是否有大型的藏书室。他回答到说,大型的藏书室在白云观里有。虽然道学院的办学资金靠道协和道观来提供维持,但白云观与道学院还是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这点到与闽南佛学院差不多。离开阅览室,我径直去了二楼。道学院的学生教室在三楼。看样子,二楼是应该是学院的教务处。我敲开了一间门,一个中年的道士开了门。可能是因为我的佛教身份的缘故,他刚开始见到我一愣。当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随即很热情的把我请到里面。他给我泡了一杯热茶,在他泡茶的工夫,我打量了一下房四周的环境。房间布置的相当干净素雅,有很多书和笔墨纸砚。道士姓周,我从他的口音判断,周道长应该是南方人。周道长相貌清秀,性格文雅,是属于受过书香门第熏陶过的那种。在与周道长交谈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之中总是透露着一种儒雅的风度。刚开始周道长与我谈了一些道学院的办学情况。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介绍武当道教的节目。节目中那些在晨曦中,迎着日出翩翩而舞,练太极拳的道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向周道长询问,白云观的道士有否练太极功夫。周道长回答说,道学院有开太极拳的课程。道教学术体系包罗万象,太极拳是中国的国术。道士中精通此术的人很多,但道学院只教授基础的东西。道学院现在开了两个专业,公共关系专业和道教斋醮专业。研究生专业还是在实验阶段,今年头一次招生。道学院的师资力量也有限,讲师多是聘用社会上的大学上的一些教授来担任。周道长也是道学院的讲师,是教授道教经典课程的。他现在主讲道教经典“道德经”。我在他的办公桌上看见一本〈老子想尔注〉的书。我于是与周道长就〈道德经〉展开了话提。我对周道长说,我也是很喜欢〈道德经〉。并且读过黄元吉的〈道德经讲义〉以及任法融道长注释的〈道德经〉版本。周道长一听,很高兴。从书架上拿起一本〈道德经〉给我看。正是任法融道长注解的那本。上面有任法融道长专门给周道长提的字。任法融道长是目前中国最受人尊敬的几位道教大师之一。任道长的字刚劲有利,粗犷而有法度。从字体上就可以看出那种西北汉子的豪放之气。(任法融道长是甘肃人,现任楼观台的方丈)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后来我与周道长谈到道家修行法门上来。
我们谈起了陈撄宁大师、〈乐育堂语录〉、道学南派、北派等很多问题。后来,周道长感到很奇怪。我一个佛教的和尚怎么对道学这么专业。我跟周道长说,我本来就是学道出身的,因为初中时代身体不好学气功而开始入道的。这些年一直在研究道学,相比之下佛学反到是我的第二专业了。周道长知道后,也是很高兴。可能觉得和尚学道比较稀有难得吧。
其实,在佛门中这种“外释内道”的现象,在历史上就有,只是比较占少数。如僧一行、寂无禅师、柳华阳等都是这类型的。现代学道的和尚,我知道在终南山湘子洞有一个长着大胡子的和尚也是这样。这个和尚曾经降伏了一条大蟒蛇。他经常拿着一个锡杖,骑着这条大蟒蛇满山跑。后来他到广东云门寺打禅七,去了一天,就离开了。可能是学道的一般都练气脉功夫。因为道家讲性命双修,一般是要练气的。而佛家多在心性用功夫。在禅堂中,如有道家炼气脉,打坐的和尚可能会受到其气场的影响。这个大胡子和尚不知道,还在不在终南山?这是我所知道的一个修道的和尚。
实际上,在佛教中我们这种“外道”和尚是被教内人士打击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多是固步自封,满目排外的。很多佛教的行事作风,我是不赞成的。可能人家也不赞成我。我曾经在网上写过一些佛教弊病的文章,不过写后常被人家扔臭鸡蛋。没办法,佛教徒的陋习由来以久,改变不了。还是改变自己好了。这是题外话,让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我与周道长谈的很愉快。
周道长又拿起一本书,这是一本佛教教理方面的书籍。周道长说:他在教授道学经典的时候也曾涉及到佛学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也在看一些佛学方面
的书籍。只是佛学上一些名相上词语,还是有些弄不懂。我不知道,周道长是不是在谦虚。后来,他就向我询问了一些佛学上的问题。尤其是佛学思想中关于“缘起性空”方面的问题。我也是尽我所知的去回答。从佛学小乘思想到大乘空性以及后来的“如来藏”思想,我们都有谈到。并且我一一把佛家的思想与道学做了个简单的比较。
另外,我跟周道长说: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写一本关于佛道易学方面的著作。佛学、道学、易学在宗法上是相通的。佛教中的唯识学原理在道学的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易学上的“连山”之理就是唯识学的直接体现。华严经上“十玄境”与道学上的“遁甲”原理都可以互为印证和体现。大乘起信论中关于“等觉”“妙觉”以及佛学的“中观”思想与道学的“本体论”都有很多共融共通之处……..
周道长表示赞叹!
…………
我与周道长谈的很投机……..
临 近中午了,周道长执意要请我在道观里用饭。
我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这中间,周道长还向我引见了道学院的领导周勇慎道长。周勇慎道长是湖南人,是八十年代初期刚刚恢复宗教政策时出家的那一批道士。周道长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待人热情,谈笑风生。我曾经在厦门南普陀寺见到过周勇慎道长,只是当时没有与他打招呼。南普陀寺经常有天南地北的道士到那里挂单。闽南是佛教兴盛之地,道教则比较衰落。道士多是到和尚庙里挂单。南普陀寺的客堂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来云游的道长都会给挂单,给漂泊在外的出家人一个栖身的地方。
用过中午饭,我又到周道长的房间小坐了一会。就向周道长告辞。周道长给我留下了电话和地址,希望我能与他经常联络。我当然会珍惜在这短短几个小时与周道长结下的友谊。
作者:发音不准 回复日期:2006-5-22 21:21:00  告别了周道长,我又开始在白云观四处参观。并且到邱祖殿朝拜了装邱祖遗蜕的地下石塔。就这样东游西逛的来到了“老律堂”。在这里,我碰到了来自吉林省的王道长。王道长与我一样,都是来自于长白山地区。王道长85年就出家当道士了,那时他才19岁。我对王道长出家的缘起很感兴趣,就向王道长问起他出家的因缘……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我与王道长的谈话,有些内容很重要和有代表性,我把我俩的谈话内容记录如下!)
丹蹊:“当时,您信道出家的情形是怎样的?”
王道长:“我信道是因为5岁时的一场大病,差一点死掉。在一个本地的中医先生的治疗下,我捡了条命回来。但身体却元气大伤。后来,这个中医先生就教我打坐。直到我的身体逐渐复元。我大一点以后,中医先生又给我看了一些丹经,后来我就到辽宁千山无量观出家了。”
丹蹊:“学道的人,在经历上都有些相似性。我也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在初中接触气功后入道的。接触佛教则是在我上高中时代。”
王道长:“我不是仅仅看了几本丹经,才会出家的。我从小跟一般小孩子不同,我可以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也解释不了这种现象。那时候,只要有人在我跟前,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
识,这个人的一些事情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在我面前显现出来。后来,很多人知道后,都来找我看事情。那时候家里穷,当地一般的孩子没有什么零食。我却零食不断,都是人家送的。丹蹊:“像你这样有特异功能的人,我接触过不少。不过,这种功能用多了,对自己不好。”
王道长:“是这样。你看我现在两鬓的头发都很稀少,这就是我出家学道后用神通给别人治病,把自己元气弄伤的结果。我那时候不知道有些功能是不能用的,对自己伤害太大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丹蹊:“呵呵,我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只是在修行时,出现过一些内景现象。不过,那是丹道筑基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至于给人家预测,我到会用六爻、梅花易数什么的给人家算算?”
王道长:“你们和尚也会搞八卦?”
丹蹊:“呵呵,我是个学道的和尚。所以,有些抢了老道的饭碗。”
王道长:“哈哈哈……”
丹蹊:“我对奇门遁甲、堪舆风水和法术方面的东西也懂一些,我看过《鲁班全书》、《万法归宗》《茅山术》之类的书,不过我对一些神乎其神的东西还是有些怀疑?”
王道长:“法术的东西是存在的。会这方面的高人还是有,不过他们多是在民间隐藏,不轻易显露出来。我在这方面有亲身经历,可以证实法术是存在的。我在89年访道的时候,在内蒙古于一个与会“五行遁术”的高人一起修炼过。并且炼出了些东西。”
丹蹊:“是什么样的“五行遁术”,可以说清楚些么? ”
王道长:“就是一下子人消失、遁走了,在另一个地方在出现。”
丹蹊:“我见过会用雷法的,可以请雷部正神在天上施雷。不过,像这种会“土遁”一类的法术,我只在书上看过。要突破物理世界的障碍是困难的。除非已经修成“阳神”成就! ”
王道长:“这是千真万确的,不是“阳神”成就,而是“阳身”成就。不过,要想修成这种“五行遁术”的“阳身”成就,也是很难。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修成。”
丹蹊:“你可以说说这个会“五行遁术”的高人吗?他有亲自施术给你看吗?”
王道长:“他有亲自施术给我看,而且不止一次。我曾经与这个高人在一起打电话给另一个人,并且跟电话那面的人说,某某人会到那边去。如果他出现了,你就打电话告诉我。我这边刚刚说完。电话那边就说,这个人已经到了。我在回头看,那个人已经在我身边不见了。”
丹蹊:“这个高人多大岁数,你最后有炼这个遁术吗?”
王道长:“这个高人那时有50多岁吧(89年)。他梳个道士的发髻,但却没穿道袍。是个介于半俗半道的这么一个人。他开始不传这个法给我。一是怕我修不成。二是怕我误传给心术不正的人。他最后还是传了给我。我刚开始确实炼出了些功能。不过最后,我还是失败了,没有炼成。”
丹蹊:“失败的原因在哪?”
王道长:“一个主要是原因是钱不够,二是魔境干扰。修道是要法侣财地具足,我那时在内蒙草原,修了一年以后,已经没钱了。在有就是修到后来,草原上很多精灵都来干扰我。也有一些精灵是来跟我一起修炼的。”
丹蹊:“是什么样的精灵,他们是怎样干扰你的?”
王道长:“修行人所受的魔境与修的境界有关系,修的越高其魔境也越厉害。我那时主要是畜生道精灵的干扰,如狐狸、狼、兔子一类。草原上的狼很厉害,有些都是成精很多年。那些狼,脊背上的毛都是红色的。”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丹蹊:“这些东西是阴性世界里的,还是现实世界的?”
王道长:“两方面都有。还有一些邪道的精灵,它们会附在人身上找我麻烦,或者指使一些有病的人来找我看病。我那时也出了一些神通,不是那种天眼或者预测的小神通,那些小神通我从小就有。我那时也是为了修一些功德,所以来找我看病的我都会给治疗。结果,因为心急,把自己元气伤的厉害。还有,修到最后眼前出现一个女人,脱的光光的…….总之是魔障重重。最后,不得不放弃。”
丹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魔境?”
王道长:“主要是修道人的气场引来的,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气场会形成一定频率。与这个气场频率的相同的生灵就自然会被吸引来。另外,修道人自身的气场与修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道家讲“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就是这个道理。当你修到一定程度与修行的地达到感应一致的时候,你在想往上修就很难了。这也是很多祖师爷成道前经常变换修行地点的原因。道门中修行对“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要想修道,必须要懂得风水,这样对你的修行有好处! ”
丹蹊:“我对传统术数的东西是很喜欢的,尤其是风水方面。我当初学易学就因为在读丹经时,对一些“爻象斤两”的道学名相如堕云中,才开始学习的。后来读《抱扑子》才知道,进山修道之人必须要懂得“遁甲、孤虚之术”才可以,否则是很危险的。”
王道长:“说的有道理。看样子,你读了很多丹经。这一点你要比我强,我可能还没有你读的那么多。”
丹蹊:“修道与世间做学问不同,丹经读得在多,不去从事修炼,也是枉然。我属于天赋低的那种,与道长您比不了,只能死啃些丹经了。”
王道长:“你是谦虚了。修道是个漫长的路程,你在修道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修道的过程。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渐悟”型,“顿悟”的人是太少了。包括我自己也是属于“渐悟”型的那种。”
丹蹊:“修道人的天赋秉性都不一样。就像有些人,一出生就有一些神奇的功能。而有很大一部分人,修了一辈子也可能还是平庸的普通人。我可能就是后一种。这是因为什么?”
王道长:“修行不是一生的事情。有些功能是前生带来的,很多人的成就也不是一生修成 的。其实就包括我在内,现在对内炼都有些灰心失望,觉得自己成道那一天是太渺然无期了。要想成道真是太难了。其艰苦程度,真的难如登天。甚至修得一个人身都很不容易。”
丹蹊:“你应该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吧?”
王道长:“我曾经查过自己前生的事情,一直查了两世,就不再往下查了。每当我查到前世我死亡的时候,我都很痛苦。因为一接触上自己死亡气息的频率,都会让我难受很长时间。我前两世也是做道士,在往下查。我对修道更会失去信心。”
丹蹊:“人死后的情形是怎样的,于佛经道书上记载的一样吗?真有黑白无常去拘人吗?”
王道长:“基本上差不多。我在没出家的时候,就专门观察过人临死的情况。因为人死之前,都会出现黑气。我们那地方有一个人家的房上出现了黑气,我就每天去观察。直到有一天,他家的房上面的天空出现了一个灰色的人,刚开始不清楚。后来,人影就逐渐清楚。最后,天上的人影突然变亮。与平常这个人的相貌一样。这时候这个人家的人已经死了。过了一会,这个发亮的人影就缩成一个光球。这时,黑白无常就会出现把他带走了。”
丹蹊:“中国和外国的人死的时候都一样吗?或者是信奉其他宗派的教徒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吗?”
王道长:“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宇宙的规律。黑白无常就是阴阳二气所变幻的一种灵性。”
………………
(丹蹊注:在此问题,我还向王道长询问了其他宗派对死后的解释情形是否与事实一致。如基督教的和佛教净土宗。王道长的回答可能会引起信奉这些教法的读者的不满,这一部分省略了
。)
……………..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丹蹊:“关于六道轮回是书上写的那样吗?”
王道长:“差不多。我看见过阴界的轮回情况。不过,在众生没轮回之前有一座山叫“灵渐山”,这是个不受众生轮回的地方。道门中有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凡是逃出轮回的,都是从是这座山走的。你如果有足够的能量,从“灵渐山”跑掉。阎王爷拿你也没办法。这是书本上没有记载的。不过,“灵渐山”是修行人才能够上的。只有具备“纯阳”之才可能上“灵渐山”。比如,道门中讲“闭黑关”、“闭白关”。在“闭白关”时,有一种修法要对着“太阳”炼,其实就是为了上“灵渐山”时能够忍受那种“强光”。
丹蹊:“书上不是没有这样的记载,藏密的一些修法也有关于人死后“中阴救度”的方法,如《西藏渡亡经》等。”
王道长:“我了解藏密的一些修法,藏密的很多东西是道家昆仑派传过去。我曾经去过昆仑山,知道藏密的一些情况。藏密的“虹化”与道家的“羽化”是一回事。“
(丹蹊注:关于藏密与道家在这方面情况,我不太赞同王道长的说法。但王道长的东西,不是从书上得来的,大都是实践中来的。我反驳起来也是底气不足。不管对错,我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丹蹊:“您有没有曾经出过“阳神”?”
王道长:“肯定没有,修成“阳神”已经快接近成道的状态。不过,我曾经出过“阴神”。其实出“阴神”已经能够于“鬼道”或者“灵界”接触了,不过出多了没有好处。容易着魔,在阴境中可能会转到畜生道去。出“阳神”则是身体的气质已经转化,变成“纯阳”之体才可以出。”
丹蹊:“我知道的一些气功派别有专门修‘出神’的,比如“玄灵功”,就是专门炼‘出神’
的。曾经,有一些学员就是因为‘出神’后回不了肉体,而死亡了。”
王道长:“修行是个艰难的历程,没有正确的指导,盲修瞎炼是很危险。”
丹蹊:“我很想知道,你当初炼“五行遁法”是怎么修的?”
王道长:“修法很简单。就是几个符咒、手势,还要有一些道家的法器什么的。但要有师父护持。”
丹蹊:“与修‘雷法’一样吗?”
王道长:“雷法是修炼的基础。修行任何法术原理上都和‘雷法’一样,要内外相结合,用‘人体小宇宙’沟通‘外在大宇宙’。修‘五行遁法’更是要结合丹道,并且要‘辟谷’才可以。”
丹蹊:“你当初有做到‘辟谷’吗?”
王道长:“有。道门中能达到这种功夫的人很多。”
……….
丹蹊:“你现在还有继续修炼吗?”
王道长:“只是偶尔的打打坐。你要知道,白云观这样的城市道观不适合修行。我也是在等因缘。等有足够的钱之后,我还要到山林中去。”
丹蹊:“你现在还有用神通吗?”
王道长:“没有。在内蒙古元气大伤之后,我就没有再用了。我现在身体不好,不能够在使用了…….”
………….
与王道长交谈了很长时间,王道长请我到他的房间去坐了一下。
王道长房间很简陋,并且很小,只有10几平方米左右,而且还是与另一个道士同住。用一个布帘搁了两部分,这样的房间确实不适合修行。王道长说,现在全中国的道观可能就是白云观还
是两个人住一个房间。白云观道士多,房间少。大家都簇拥在这里,住宿条件越来越差了。我看见王道长的书桌上放了一本《渊海子评》的书,王道长告诉我是他刚刚买的。后来,我与道长探讨了一些风水学、命理学方面上的问题,没有在谈关于修行的事情。
下午四点,时间不早了。我晚上还有事情,必须早些赶回宾馆。就与王道长告辞了。王道长给我留下了电话号码。
一天的访道历程结束了,也画上了圆满句号。
回宾馆的路上,我有些轻松,也有些失落…….
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再来白云观……..
=====后记=====
《空谷幽兰》是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一本寻找现代中国隐士的书。我读了它一遍又一遍……..这本书,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这种介绍当代佛道现状的的书籍是异常稀少的。尤其是中国古老道教的风貌,仿佛蒙上了一层面纱,而不为世人所了解,。所以,我想写一些反映当代道教现状和道士生活的东西,把它发到网上,于大 家一起分享。
只是个人文笔拙劣,加上时间有限。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敲出了这篇文章。难免会有很多词不达意,缺少连贯之处。希望大家原谅!
写这个东西,只求真实就好。只希望内容能够为大家了解道教有所帮助!
既然取名“丹蹊访道游记之一”,就代表还会有连续之二,之三………。
而我下一个访道目的地就是辽宁的千山。
北京之行结束后,以临近“十一”。只有等到“十一”旅游高峰过去,再去开始我的“千山之旅”了。
东北的天气已经转冷。在我出发的时候,恐怕东北的某些地方已经要下入冬的第一场雪了。加上自己的囊中已经羞涩,恐怕这次访道就没有北京那样潇洒了。为了给自己打气,我开始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开始读白玉蟾的《云游歌》……..
下一篇访道游记的名字取名为:
“丹蹊访道游记之二 ——步行千山”
让我们一起等待吧!
…………………………..
丹蹊 2003/9/29/
作者:草根九

2006-9-25 18:06回复此发言
31 回复29:《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时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炼阶段有不同问题。迷失了主人翁则为怪,见了主人翁则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银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弥勒佛收黄眉童,第七十一回观音菩萨收金毛,第七十七回文殊、普贤、如来收狮、象、鹏,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头狮子,第九十五回太阴星君收玉兔等,讲的都是要明心见性,见主人翁的。但《西游记》中有另一类妖魔则是从根本上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亦就是坚决消灭了。
性命是修炼的基础,也是修炼的对象,整个取经过程讲述的就是性命的修炼。
三、三华聚顶、三家相见、五行攒簇与取经五众
1 . 三华聚顶与取经者的关系
三华聚顶,这是内丹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过程。《钟吕传道集》:“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以返天宫,是皆朝元者也,”此时还叫三阳朝元。五代,谭峭《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个时侯就有形、气、神转化的说法了。这时还用“形”。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其基本原理还是以神化为虚,返本还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为精气神,三者还归本源之“一”、之“虚”,也就是还归大道。《西游记》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为气,八戒代表精。神则变化不测,故要悟空;精则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气为中和,诚其意,故要悟净。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师,代表性。三藏原指经、律、论,这里附会为精、气 神皆要涵藏于真性,倒也刚好。《重阳授丹二十四诀》将性视主,将命视为宾,所以三藏为师。
2 . 五行攒簇、三家相见与取结者的关系
《悟真篇》:“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东木南火,发之为火,含之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发之为水,含之为金,金水一家;土则中和。三家相见,就是五行攒簇,也叫五气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还源。五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到战国时又发展了,广泛地动用于各领域。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也可喻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过渡态的土即为五行,由五行还归太极、无极,即是归道。为什么要攒簇归一呢?因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时空中会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稳定、自由。具体一点说,人的任何一点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会给自身带来灾难。说到修炼上,李道纯《中和集》:“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则土朝元。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取经五众以三藏为木——仁慈,如来佛之弟子也;以悟空为金——义也;申猴为金;以龙马为火——礼也,午马为火;以八戒为水——智也,亥猪为水;以悟净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静也。
或问:一说三华,一说五行,何为确也?实际,阴阳、三才、五行、八卦……,只是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种界定,以阴阳加中和状态则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状态则是五行,四象各分阴阳即是八卦。象《八仙东游记》则是以八卦属性分析修炼对象的。总的修炼原理是要返本还源,回到一,回到虚无自然的大道,在《西游记》中则喻为见佛取经。
五行是修炼的法船,离开五行也就不能取经见佛了。这是道教性命双修的观点。
3 . 百回本标题中将八戒作木母之误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西游记》的百回本所加的标题中以八戒为木了,如目录第三十八回金木参元见假真、第四十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后世以百回本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这种观点。其解释;亥水能生木,故八戒为木;再则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为是金木之合。实际在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的两明代本子中都没有这种提法,百回本《西游记》正文里也没这个提法,标题是后人根据个人理解加上的。我以为这种提法是有一点牵强,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这从故事中可反映出来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变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尸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为猎人捕杀小猴,悟空“作起大风,将那碎石”,打死猎人无数,这就是金而失木,义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义同样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后又被妖魔变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龙马也受伤,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请回悟空,五行又得攒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义金木不可离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则取不得经、见不得佛、炼不成金丹了。《西游记》中还很多情节可以说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属性。全真道龙门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萨才与他一个《定心真经》,就是《紧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后天凡心也。
作者:huangjuehao

2007-10-9 21:23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