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提高印花税不得人心 Qzone精彩由你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39:16
财政部提高印花税不得人心
评论/浏览(11)发表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16分
[%repeat_0 match="/data/option"%] [%=@title%][%=@count%]票 [[%=@percent%]%]
[%_repeat_0%]

财政部提高印花税不得人心
5月30日,证监会突然宣布,经财政部同意,将印花税从1%提高到3%,导致股市出现剧烈的大动荡。上证综指从4330多点跌到3404点 ,下跌900多点,个股更是惨不忍睹,部分股票连吃5个跌停板。很多投资者濒临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在大跌之前我已卖掉了70%的股票,剩余的两只股票还有一只在5月30日是停牌的,又错过一个跌停板。第二天我又成功将手中的股票全部出局,将损失降到了最低。虽然此次大跌对我造成的损失不是太大,但我对政府这种晴天霹雳式的横加干涉股市的政策还是相当不满的!
首先,这种极不稳定的政策必然使中国股市变成一个政策市,违背股市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利于中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对股市的严厉打击造成股市的剧烈动荡,给广大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却给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国际游资以可乘之机。
第三,将印花税从1%提高到3%后,意味着国家每年从股市抽走3000个亿以上的资金,这相当沪深两市1400多家上市公司年度盈利的总和。也就是说,沪深两市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全部被国家一分不留的拿走,同时,券商还要收取3%左右的佣金,仅从这两个因素来讲,股市便成了一个负合游戏,股市的自己是越滚越少,除非有后续资金的补充。
虽然印花税的提高有利于抑制股市的过分投机。但是提高印花税这一政策是不能得到广大投资者支持的。它不仅造成股市急剧的动荡,给股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幅提高的交易费用同样会给股民造成严重的损失。
提高印花税后,我明显感觉到交易费用的大幅上涨。
作为一个中小投资者,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无条件接受的这一步棋可走。但我还是希望政府的决策真正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不要随意采取一些下三烂的手段来对经济包括股市的正常运行横加干预。
以下是韩志国等股评家对5.30事件的一些见解以及股市网友的炒股心得。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发表评论共11条评论,第1页/共1页 上一页下一页
引用删除1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22分
中国股市的决策问责制何时才能启动?
现代社会的文明执政与文明行政取决于两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一是通过法律给行政权力划定明确的权力边界;二是通过制度制衡与社会制衡对行政权力形成强大约束。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在现阶段的中国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由于实行双重立法体制,法律给政府预留了巨大的行权空间与扩权手段,使得行政权力很难接受国家法律的调整与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制衡行政权力的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手段在我国都很不健全,这就使得行政部门基本上是处于有权力而无义务或权力大而义务小的行权状态,政策的制定不但没有必经的法律程序,而且还经常处于盲目、盲从与盲乱的状态,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甚至给国民财富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失。“5.30”重大股市决策失误就是继1996年打压股市、2001年市价减持国有股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这个失误给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因此,在中国股市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失误的发现机制与错误的矫正机制的当务之急是启动中国股市的决策问责制,以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在宏观决策上的失误与走偏,进而向建立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现代市场经济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在中国股市中之所以需要尽快地启动决策问责制,是因为中国股市的人祸总是大于天灾。从1990年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市场的运行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在中国国民经济连续28年以年平均9.67%的速度高速成长的大背景下,2001年以后的股市却江河日下,走出了长达四年半、实际跌幅高达80%的大熊市,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股市的制度走偏,而制度走偏的背后恰恰是政策走偏与决策走偏。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巨大制度阵痛以后,中国股市才刚刚回归制度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正常轨道,股市政策就置千百万人的利益于不顾、在本土力量与国际投行较量的最关键时刻,出手对股市进行打压,不但使本国的投资者遭受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五分之一的近四万亿元的市值损失,而且还使国际投行大获其利并弹冠相庆,这样的决策失误如果再敷衍塞责,那就很难体现执政文明与行政文明。深圳成指在经历了政策打压后又屡创新高,上海股指也已接近历史高点,这说明这一轮的政策打压又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不及时地总结这次重大失误的惨痛教训,中国股市就将很难走出阴霾而走向晴朗,市场运行也就很难避免在政策市的诱导下出现接连不断的走偏。
在中国股市中之所以需要尽快地启动决策问责制,还因为决策者并没有真正看到强大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历时一年半的超级大牛市,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它使得中国经济的资产证券化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使得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与市场建设有了一个现实的环境与适宜的土壤,更使得整个中国的资源配置体制与资源配置机制有了一个更为可靠也更为合理的载体,并且使得中国的整个经济改革在经历了28年的持续推进与不断演进之后终于迎来了制度嬗变的曙光。处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决策者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蹲在历史的洼地里去顺应潮流与把握趋势,把发展中国股市与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满腔热情地予以推进而不是胆战心惊地予以阻延,更不能唯国际投行的马首是瞻做出违背市场实际与发展趋势的政治判断与政策判断,从而犯下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性错误。实践早已表明并且还在继续表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与有效运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单个人或一群人的期待上,而必须寄希望于制度,寄希望于能够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强有力制度。
在中国股市中之所以需要尽快地启动决策问责制,更因为中国股市已经是一个能够左右整个国民经济命运与命脉的全局性市场。市场力量的强大使得中国股市日益承担起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时代重任,承载起从大国经济走向强国经济的历史责任。市场越发展,规模越扩大,就越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就越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制衡。新兴加转型的市场特点决定了政府与管理层既是市场的监管者同时又是市场发展的推动者这样的双重角色,在这样集双重角色于一身的体制背景与发展背景下,决策走偏的影响就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就不但是当前的而更是长远的。没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与制度保障,市场与投资者的权益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和有效的保护,而失去了这些必要保护的市场就不可能成为健康的与有序的市场。
有一个观点正在互联网的坊间流传:“5.30”的政策打压并不是针对中国股民,而是为了打击来自日本的巨额投机资本。日本的一些机构通过大幅抬高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把巨额资金转到了中国国内的股市。因此,调整印花税税率这个“新半夜鸡叫”就是为了打击这种投机资本而保护民族利益。这个神秘的帖子确实很有欺骗性,并且已经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引起了困惑。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不能否认,在中国股市中会有一些通过非法渠道进入的资金,但那绝不会是现阶段中国股市资金的主流。就中日贸易的状况来说,近年来也并没有太大的波动,以至于使得巨额资金能够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股市。2004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为25.7%,2005年则降为9.9%,2006年虽有上升但也只为12.5%;而在2006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则扩大到240.8亿美元,从2002—2006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已累计达812亿美元;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减少了20.77%,实际投资额减少了29.6%。这些数据都表明,日本的资本通过贸易渠道而大规模进入中国股市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提出这种观点和主张很可能是为了混淆视听。退一步说,如果日本的资本真的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进入了中国股市,那就涉及洗钱犯罪与价格欺诈,中国政府就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予以查处和打击,而没有必要在深更半夜用“新半夜鸡叫”的方式来提高税收并且让整个中国的投资者“陪绑”。在国际投行大肆唱空中国股市并虚位以待的大背景下,生拉硬扯地把这次股市的决策失误与打击国际犯罪联系起来,实在是既文不对题也南辕北辙。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2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26分
股市决策必须坚定地维护民族利益
韩志国
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经济与社会进步,往往都是由一些突发的与重大的事件促成。中国股市的“新五卅惨案”就属于这样一类重大的特殊事件。2007年5月30日政府在国际投行的力促下出手打压股市,既使国际投行的形象遭受重大损害,也使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伤害。全面反思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市场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场、投资者与政府的权力边界与市场界定,中国股市就可能重回市场化运行的发展轨道,否则,就会陷入“政策市”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不可否认,国际投行以QFII的方式进入中国股市,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市场信念,并对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与规范运行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国际投行进入中国股市,并不是什么“高风亮节”地来促进中国股市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而只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为了利润。这一点,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运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进入中国股市之初,为了获得尽可能低的市场筹码,国际投行曾经大举做空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只有12只股票有投资价值”,“股市在未来六个月内有机会跌至700点”,看空的声浪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而在这个时期,也正是国际投行拼命争取QFII额度、大举进入中国股市的建仓时期。在仓位建好以后,国际投行在去年一年中对中国股市的评价都全面转为积极,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取了500%的让整个世界都瞠目结舌的利润。在上海股指突破3000点的关口以后,国际投行开始大举出货,本来指望能以自己的做空带动整个市场的做空,把股指打下来后再抄一次大底,但没想到的是,中国股市不但不跌反而一路高歌猛进,并一举突破了4000点的关口并且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投行的心态由踏空所导致的不平衡而逐步转为扭曲,开始联袂出场大肆唱空中国股市并违背自身市场理念与发展信念地力劝政府对股市出手,就连从来不对本国股市表态的格林斯潘也异乎寻常地被请出场并对中国股市的现状做出了极为负面的评价。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政府终于对股市出手打压,使得市场出现了这一轮牛市以来前所未有的暴跌,国际投行也终于盼来了一个市场调整幅度达到30%的建仓空间与获利机会。对国际投行来说,这样的空间与机会可谓非同小可,因为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国际投行的年平均利润率也不过10%左右。而在“冒着损失20%的风险”大肆抄底以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的评价就都由负面转为正面,直至做出“中国股市会连涨三年”这样的超级判断。从2007年5月30日到6月12日,上海股市又恢复到历史高点,深圳股市甚至还创造了历史新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政府打压使得国际投行又抄了一个大底并已建好了仓,股市上涨能够给国际投行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国际投行又纷纷加入了先做多后唱多的行列。一方面强压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全力扩大QFII额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持仓状况来调整对中国股市的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对股市决策施加中国本土力量所无法达到的巨大影响,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中究竟在干什么并且已经干了什么,每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难对此做出客观的与公正的判断。
虽然不能说是主观故意,但中国股市这一轮的重大决策失误确实在客观上帮了国际投行的大忙并导致了本国投资者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谁都知道,强大的资本市场对中国、对中国经济与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政府与管理层必须明白,在中国股市历尽艰辛的制度变革中,真正承载着股市的灾难与苦难的并不是国际投行,而是中国股市中土生土长的千千万万的中国投资者。正是这千千万万的中国投资者在人为大熊市的腥风血雨中以自己羸弱的身躯挺起了中国股市的脊梁,使得中国股市在严重的制度走偏与离奇的政策走偏中能够残存下来并且终于迎来了新市场、新体制与新机制的曙光。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发展中的正面作用与积极作用,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国际投行会倾心尽力地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并且引导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阶段;虽然中国本土的资本力量还相对弱小并且还处在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但他们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民族之魂与中国股市发展的市场之梁,是真正能够与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力量之源与发展之泉。如果在中国股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力量与民族利益的保护,听任国际投行为所欲为地兴风作浪并唯国际投行的马首是瞻,那就会犯下难以原谅也难以容忍的重大错误,就会造成市场的灾难与民族的悲剧。
决策失误没有赢家。“5.30”重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近4万亿元的市值损失是中国股市乃至所有经济决策的前车之鉴,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告诉人们,在中国经历了28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失误的发现机制与错误的矫正机制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刻不容缓!就像1996年政府出手对股市进行打压那样,这一次的出手也不可能达到行政当局的期冀与期待,近两周来的市场走势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市场为决策失误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不能白白支付,政府与监管当局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深刻的反省。不如此,中国股市就不能真正走出旧体制的阴霾而走向新体制的晴朗,中国经济也就不能真正摆脱旧思维的羁绊而走向新发展的坦荡。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3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28分
中国证监会怎样曲解了“买者自负”原则?
韩志国
2007年5月30日政府出手打压股指是中国股市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逆转。虽然中国股市的市场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虽然中国资本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扭转的进程,但人为的阻延却会导致市场的运行过程平添了很多变数,也会使市场所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5.30”惨案所导致的近4万亿元的市值损失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决策失误乃市场难以承受之重。中国股市这一轮重大的决策失误肯定不是中国证监会一家所为,但中国证监会却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5月23日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买者自负”原则,但根据媒体引用财政部官员的讲话,5月16日中国证监会就向财政部提出了调高印花税的方案并请求财政部予以配合。也就是说,中国证监会在中国股市中导入“买者自负”原则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对股市下手,“买者自负”原则的引入不过是对股市进行打压的舆论准备。作为国家证券市场监管的最高行权机构与最高决策机构,中国证监会如此滥用“买者自负”原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由于中国证监会对“买者自负”原则的重大曲解,就使得“买者自负”原则这一本来是走向市场化的重大信号却演变成了走回“政策市”的重大误导,不但市场蒙受了难以挽回的空前损失,而且政府的威信与政府的权威也遭受了无法弥补的重大创伤。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与股份经济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买者自负”原则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道构成了股票市场的法律屏障与制度基础。买是一种财产权利,买是一种市场行为,买是一种未来预期。“买者自负”原则所体现的,是对投资者财产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选择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人格权的尊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权利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义务都由权利派生并以权利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不以权利为前提的义务,也没有不负任何义务的权利。也正因为如此,“买者自负”原则的灵魂和关键才是“买”而不是“负”,并且首先是“买”然后才是“负”。离开了对投资者财产权、选择权与人格权的尊重而片面地强调“负”,就扭曲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与要求,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权利与义务相对称原则的背离。这样一来,就不但难以避免对投资者财产权、选择权与人格权的践踏与侵犯,而且还会造成对市场化原则与市场化机制的重大扭曲。中国证监会与其他政府部门对“买者自负”原则的一个重大曲解,是片面强调了投资者的义务而忽视甚至蔑视了投资者的权利,进而导致了打压市场这种政府行为的重大走偏。
把“买者自负”原则曲解成“不听自负”甚至“愿赌服输”与“自作自受”,显示了中国证监会对“买者自负”原则在理解与把握上的表面与肤浅。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最高行政当局,中国证监会在理解与把握“买者自负”原则上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偏差与如此严重的失误,实在是令人痛惜也令人惋惜。在网上与手机短信中普遍流行的一个笑话对这种肆意妄为的市场监管形成了巨大的讽刺:“一个散户在河边漫步,中国证监会的官员走过去警示说,站在河边很危险,掉进河里后果自负。散户不服:我站在河边关你什么事?并继续往前走了一小步。证监会拉出了财政部的官员并上去猛地踹了散户一脚,散户应声落水。看着河中冒出的气泡,证监会的官员得意地说:叫你小心你不听,这下出事了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则笑话,但如果仅仅把它当作笑话来听,那就会大错特错,这个笑话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是对中国证监会曲解“买者自负”原则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中国股市真正市场化原则与市场化监管的强烈呼唤。
尊重市场是监管市场的前提。无视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无视来自市场内部的真实声音,市场监管就会既扭曲市场也扭曲自己。导入“买者自负”原则的前提是市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调节,市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并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买者自负”原则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条件。对于中国政府与中国股市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对公民财产权的必要尊重与有效保护,这已成为中国股市矫正制度走偏与市场走偏的重中之重与当务之急。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巨大阵痛之后,中国股市本来已经迎来的市场化曙光又被“政策市”的死灰复燃所笼罩,中国股市又重新陷入了预期模糊与运行混乱的混沌状态,这既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最大败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经济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的步伐虽被阻延但却不可能被阻挡,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虽会发生暂时中断但却不可能被最终断送。高瞻远瞩与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势而动,更不能开历史倒车并幻想用行政的力量来左右市场的意志甚至主导整个市场的运行。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中国股市中强大的资本力量,就会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多么的不可抗拒也多么的难以阻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向全世界发出断言:大牛市催生了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资本时代!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4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30分
税负调整必须体现税收文明的时代渴求
韩志国
2007年5月30日0时04分中国股市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调整所演绎的新“半夜鸡叫”是中国经济向市场化演进中的一个重大扭曲。这个带有神秘性与突然性交织的波诡云谲的政策调整不仅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荡,而且也给政府威信与政府信用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和长远影响。财政、税收与证券监管部门在一夜间就成了“千夫所指”,市场也又一次遭受了难以估量的人为创伤。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调整使得政府的税收每个交易日就增加了16亿元,按照每年240个交易日计算,仅此一项,税收增加就达到3840亿元,相当于2006年国家全部税收增加额6770亿元的56.72%。在中国股市刚刚从长达四年半的大熊市中走出并且还处于大病初愈的恢复性时刻,税收的这种大幅度增加无疑属于横征暴敛!从1978年到2005年,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了29.24倍,经济建设费支出只增加了11.96倍,国家的行政费用开支却增加了122.11倍!政府与行政部门不是采取压缩行政机构与减少行政费用开支的办法来挤缩行政功能并放大市场功能,相反,却以保护投资者的名义来扩大征税基数进而去填补行政费用开支的巨大“黑洞”甚至“无底洞”;在税收政策的调整已经导致了国家财政预算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却不经任何立法程序、不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讨论同意就仓促推出重大的税收调整政策,这不仅反映了行政部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而且也集中暴露了中国现行立法体制的重大制度缺陷。它再一次向世人表明,双重立法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很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导入全新的税收文明机制乃至全新的立法制度不但十分重要而且也刻不容缓。
税负调整必须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经济,一方的权利就是他方的义务,有什么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就法律范畴而言,税收属于公权力,这种公权力的行使及其边界,就是不能侵犯公民财产的私权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法律来对税收进行全面的与彻底的规范。征税人与纳税人本来是社会监管中博弈的双方,如果把税收的决定权交给征税人,那就会无限膨胀权力机关的公权力而损害纳税人的私权利,就等于可以由博弈的一方来独自决定另一方的财产和命运,这无疑是对现代市场经济权利与义务相对称原则以及公民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反动!中国的税收制度给行政权力甚至税收部门留下了巨大的行使权力的空间,这无疑是旧的经济体制与旧的管理模式在新经济体制与新运行模式中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重视税收在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中的“调节器”与“稳定器”的作用,无一不对税收制度给与严重的关注与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重大调整。“课征新税或变更现行的税收,必须依法律或法律确定的条件”——这条已经进入很多国家《宪法》的规定,为税收权力的行使划定了最基本的法律框架,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税收立法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物权法》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已经真正跨进了现代市场经济大门,在《物权法》时代,行政部门的公权力必须进行全面的和深刻的调整,不如此,就很难维护现代市场经济的宗旨和灵魂,中国的宏观经济体制就很难步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与运行机制。
税负调整必须体现制度转型的法律诉求。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立法机制一直实行最高立法机关的法律调节与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调解这样双重的立法体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都给行政权力留下了巨大的制度空间,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立法体制的巨大漏洞。立法机构的立法在本质上是要限制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公权力并且要尽可能地防止其侵犯公民的私权利,如果在立法中给行政权力预留空间,那就是向行政权力对国家立法与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发出要约,这就在本质上违背现代市场经济的立法宗旨和法律灵魂。现代税收制度的最典型特征是税收法定主义:课税的实体要素与程序要素都必须由立法部门制定而不能进行任何的行政授权;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所做出的一切征税决定不但无效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课税要素的法律规定和执行程序都必须明确而不能引发歧义;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必须明文规定而且禁止溯及既往也禁止类推适用。显而易见,中国的税收体制与税收机制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规范和要求,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得到重大推进的大背景下,税收制度还秉承如此陈旧的理念与如此行政化的方式,就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将极大地阻延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如果说,这种陈旧的税收体制在双重体制并存阶段还有一定存在价值的话,那么,在中国经济体制已经跨进了现代市场经济大门的今天,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乃至所有行政机构自行决定税收的权力就应当被无条件剥夺;如果说,双重立法体制在双重经济体制下也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在中国经济体制已经跨进了现代市场经济大门的今天,这种双重立法体制对于政府、企业、市场与个人角色的全面调整就已经是弊多利少。政府等行政部门放弃行政立法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权力的缺失,而恰恰是社会权力的重新归位并且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并且更多地为人民谋取利益。不能准确地把握行政权力与社会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法律边界与内在关系,就会造成权力理念与行权观念的重大误区。
税负调整必须体现社会正义的主导取向。税收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发展要求,它本身也必须反映并体现着社会正义。社会正义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税收正义,国家税收必须量能课税、公平税负、平等公开、程序理性并且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税收正义体现了人类对税收法制化和税收文明化的强烈渴求,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进步阶梯。如果税收的制定是“黑箱”或“暗箱”操作,并且被用来调控甚至打压市场运行,那就不但是对税收文明的最大讽刺,而且也是对在中国渴求税收正义的最大滑稽。人民用自己的财产进入股市,这是公民私权利的空前觉醒,也是中国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的必经程序。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现代法律制度的精髓在于,法律和制度不仅是用来限制人的,更是被用来保护人的。中国的税收制度不在税收要素与税收程序上做根本性的变革,税收制度被不断地用来对市场和股市进行“恫吓”甚至打压,那就将股无宁日,市无宁日,民无宁日,中国股市就将无法真正走出旧市场的阴霾并走向新市场的坦荡。
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动中的内核裂变期,文明的冲突与理性的较量不但难以避免,而且还会愈演愈烈。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最可靠保障是制度,因此,中国必须把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基础放在制度文明与制度理性的建设上面,并且从人格依赖与政策依赖转向制度依赖与市场依赖。这是限制政府的公权力与保障公民的私权利的最核心屏障,那种把文明与进步寄托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侥幸与幻想则必须放弃。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5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35分
大牛市催生了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时代
韩志国
2005年6月开始起步的中国股市的这一轮牛市,不仅是指数牛市,更是一轮制度牛市;牛市不仅是由制度催生,更反过来催生与催化了制度。随着牛市的不断深化与持续演进,中国经济中与市场经济全面对接的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都被成功地有效激活,中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市场、新机制与新体制的门槛上。牛市发展得越健康,对新经济与新市场的催生作用与催化作用就越重大,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就越深刻也越久远。经过28年的持续改革与快速发展,中国终于迎来了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最令人感悟也最令人激奋的伟大时代,这就是资本时代。资本时代是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资本、资信变资本的时代,是全民投资、全民创业、全民创富的时代,是逐利成为市场灵魂、竞争成为主导机制、要素成为整合对象的时代。政府再推一把,市场再走一步,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就将跨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大门,中国经济“凤凰涅槃”的伟大时刻就会在制度的嬗变中来临。
——大牛市催生了中华民族金融意识的空前觉醒。如果说,在旧体制下,整个民族的金融意识是基本被埋葬的话,那么,在过去的长时期中特别是在大熊市下,这种金融意识就受到了严重压抑。美国的储蓄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2%以下,2005年储蓄率出现负数,为-0.4%;2006年进一步下降,达到-1%。而中国的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不管利率如何变动,储蓄率一直高达40-50%。资金——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源源不断地流进银行,由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效率极低的分配与配置,并且有超过中国现有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高达11.5万亿元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成为中国经济成长与资源配置中的最大资源浪费。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信任与过度依赖,不但养懒了国有银行,而且也造成了银行储蓄只能保本不能保值的行为后果,进而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一轮大牛市的一个最重大作用,是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投资意识、投机意识、利率意识、风险意识与信用意识,从银行储蓄向市场投资的“乾坤大挪移”的帷幕也终于在股市的持续走牛中徐徐开启。从过度依赖银行储蓄转向关注市场投资,这是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一个最重要进步与最重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真正觉醒与新的崛起。在中国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直接融资必定取代间接融资而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资本市场必定取代商业银行而成为资源配置主机制的大背景下,无论政府与货币当局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做出什么样的努力,这个过程都会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就目前的市场状况与发展状况来说,银行储蓄向市场投资的转移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个过程到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其更大的规模与更快的迁移过程不但会加速推进而且还会持续与持久地进行下去。政府与管理层应该做的,是抓住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与机遇,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推动整个中国向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目标尽快地走下去与走过去。在重大的制度转折与机制转换面前,政府与管理层必须尽快地过财产关、市场关与发展关,学会在尊重与保障物权与产权的前提下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本领与能力。过不了财产关就过不了市场关,过不了市场关就过不了发展关,而过不了这样的关口,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的水平与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大牛市激发、释放与整合了中国股市的制度潜力。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与经济的高速成长造就了这一轮大牛市的主线与脉动,而牛市的纵深演进与题材发掘又反过来成为制度创新的不竭源泉与持续推力。澎湃的牛市使得市场的凝聚力与辐射力空前提高,中国股市的容纳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变模糊的产权为明晰的产权,变集中的产权为分散的产权,变呆滞的产权为流动的产权——中国经济中最具影响力也最具震撼力的全方位产权变革都将在牛市的进程中不断地得到推进和完成,并且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安身立命之本。随着大批蓝筹股的不断登陆和绩优企业的持续上市,随着中国股市地位的空前提高与社会资金的加快进入,中国经济的资本社会化、风险社会化与经营社会化水平都将得到全面提高与大幅提升,这三个社会化与生产社会化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不但将使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跃升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而且还会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走出“凑合”与“组合”的阶段而走向整合时代,这无疑会大大提高企业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华民族要强大,中国的资本市场就必须强大;中国的资本市场要强大,中国的上市公司就必须强大;中国的上市公司要强大,中国的民间投资与创富能力就必须强大。创新应成为中国的民族之魂,跨越应成为中国的发展之魂,逐利应成为中国的市场之魂。任何国家的股市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但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会像现阶段的中国股市那样对整个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方式具有这样透彻心骨的深刻影响与深远影响;任何国家的股市都会引领本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向与运行过程,但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会像现阶段的中国股市那样引领着一个时代乃至几个世纪。不从这样的角度与高度来看待中国股市的这一轮牛市,不是这样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是蹲在历史的“洼地里”一味地进行失真、失实、失据的乏味的数据比较,就无法解读中国股市这一轮牛市的“天象”和“密码”,就无可避免地产生困惑、迷茫,忧虑甚至焦虑。
——大牛市提供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最便捷平台并创造了和谐社会形成与深化的制度基础与市场基础。《物权法》的通过、《所得税法》的实施和新会计准则的推进都将与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相互映射,中国长达28年的改革与发展所累积的巨大财富效应也将在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集中释放与加速释放,并且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远高于劳动分享方式的财产分享方式,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度与公允度,也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投资、全民创业与全民创富的机制与进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拥有股票,不仅是拥有一种有价证券,而且是拥有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凭证;把握市场,也不仅是把握机会与收益,更是把握人生与命运。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时候可能会悄然无声,走的时候却会让人损失惨重。中国的和谐经济不但会在这一轮牛市中开始起步,而且还会随着牛市的演进和延续而不断地得到提炼与提升。让无产者拥有财富,让有产者获得发展——这将成为21世纪的中国资本宣言,也将成为中国走向新市场、新体制与新机制的雄浑旋律与发展主题。
中国股市的这一轮大牛市走得如此迅猛,迅猛得让人目不暇接;中国股市的这一轮大牛市来得如此深刻,深刻得让人难以理解。面对这样惊心动魄的大牛市,不从发展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观念革新与理念提升,就会很难理解也很难把握。用旧市场的眼光看待这一轮牛市,就会既瞠目结舌更会仰天喟叹;用老市场的标准来衡量刚刚脱胎换骨的中国股市的新市场,就会既雾里看花更会水中望月甚至还会导致莫名其妙的“友邦惊诧”。无论是瞠目结舌还是雾里看花,都阻挡不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脚步;不管是仰天喟叹还是水中望月抑或是“友邦惊诧”,都阻延不了中国股市走进新时代的步伐。旧体制下的29年,人民与社会付出了惨痛的制度成本;改革开放的28年,市场与体制也支付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代价。这样的代价与成本都能慷慨支付,为什么到了现在“凤凰涅槃”的历史性时刻,却斤斤计较地不肯支付任何的改革成本与极低的发展代价?不要说现阶段中国股市的发展还相当健康也相当正常,就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与代价,那也是必须支付也值得支付的改革成本与发展代价。道理很简单:没有这样的成本与代价就无法完成最后的市场跨越与制度演进,而拖延改革与发展的跨越进程,就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支付更高的成本和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6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38分
国际投行不能用自己的“饭碗”换中国的政策市
韩志国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5.18”政策组合拳曾经给最近一个时期先做空后唱空中国股市的国际投行带来了几分希望与几多惊喜。国际投行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中国股市绝对不能再涨了,再涨就会有1000个政策接连出台”!这一次,把市场作为安身立命基础的国际投行太相信政府的力量并且太轻视市场的力量了!然而,中国股市的牛市车轮不但又一次无情地碾碎了国际投行的一线希望,而且也再一次让国际投行由希望转为失望。国际投行的喜形于色甚至连半个小时都没有保住,就随着市场的持续走强与股价指数再创新高而变成惊讶、惊愕、惊恐与惊呆,以致于错愕、无奈与愤怒的面孔就会无可避免地在这些国际“预言家”们的脸上交替闪现!
地球人都知道,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的最低点大举入市,在没有遭受中国股民所长期忍受的那种重大制度戕害的情况下而抄了中国股市的“天底”进而获取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大“制度红利”!地球人都知道,国际投行的收益从来都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在3000点左右就大肆看空并大举做空进而全面踏空中国股市后,相关人员因收益甚至“饭碗”都受到了威胁而惶惶不安!地球人都知道,国际投行研究机构与操作机构的协调与配合以及国际投行间的联袂与默契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超一流”的,在研究机构大肆公开唱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操作机构却一直悄悄地大举囤积楼盘的手法屡试不爽以后,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登上4000点台阶后以近乎病态的方式联袂出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际投行的这种惯用的策略与战略,并非始自今日,也并不是首次在中国使用。早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改制时,国际投行就运用这种策略与战略进入中国并且尝到了巨大的甜头:在中国商业银行开始转制时,国际投行的研究机构几乎是联袂出动,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与周到的国际比较,大肆唱空中国的银行业,迫使中国政府大量注资并以极低的价格引进了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在这些商业银行剥离了不良资产并得到政府注资后,国际投行才最后以策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在入股中国的商业银行后,国际投行的研究机构又几乎是倾巢而出,对这些商业银行转而全面唱多,进而在这些商业银行上市后,成了赚得盆满钵满的最大“制度红利”与最大“政策红利”的获得者。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国际投行在中国商业银行改制中所起的有益作用与积极作用,但我们担心的是,国际投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从大肆唱空转向全面唱多,是因为这些国际投行已经持有商业银行的大量股份并且还没有也还不能出货,一旦这些国际投行抛售了手中所持有的中国商业银行的股票,就很难预测这些国际投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评价会不会再度转向,也很难把握这些国际投行会使出什么样的招数与策略并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与结果!
如果再把视野推得更远一些,那么对国际投行“无利不起早、有利盼天明”的状况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与更清醒的把握。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曾经出手抗击国际资本的冲击与挑战,引起了国际投行的强烈不满。国际投行甚至公开宣称,“香港已不再是市场经济”,“从今以后绝不再进入香港市场!”但时至今日,将近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我们从没有看到哪一个国际投行离开了香港与香港市场,相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国际投行对香港的投资随着香港股市的持续走好而水涨船高。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股市全面矫正了制度走偏与市场走偏、股市的基本面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国际投行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看走了眼,从做空到踏空中国股市以后,又一反常态地违背自身一贯秉承的经济市场化的人生理念与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信念,异乎寻常地要求中国政府对股市下重手,下狠手,进而让中国股市与中国股民历尽千辛万苦并且经历了市场无缘地流血、股民无故地流泪、财富无谓地流失的腥风血雨所走出的“政策市”再卷土重来,其“司马昭之心”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究竟是在帮助中国还是在戕害中国?
2001年1月,当纳斯达克市场在2000多点盘整时,市盈率就已经达到了400多倍,却很少看到哪个国际投行对股市泡沫加以抨击和指责;相反,正是在这些国际投行的联手推动下,纳斯达克股价指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被大幅度地直线推高,登上了5100多点的高位并且制造了850多倍市盈率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继而导致了市场的最终崩溃。在中国经济的成长率为美国的三倍、中国股市的制度潜力刚刚发酵、静态市盈率40倍左右而动态市盈率只有30多倍并且已经出现了股指走高、市盈率走低的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国际投行联袂出场并使用了几乎所有能够对股市进行贬低的专用术语来描述中国股市的现实状况,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对中国股市的恐怖气氛并且给中国政府与管理层施加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压力,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国际投行甚至公开声称:“不调整就不再看好中国股市”,这就不能不让人质疑:看好中国股市,究竟是看好中国股市的未来预期还是看好中国股市的股价指数?如果不再看好中国股市,那就把手中的QFII额度转给焦急地等在场外的其他国际投资者,然后带着这两年在中国股市上的最丰硕果实回国,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吗?!
中国股市正在进行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制度转型。在巨大的社会嬗变面前,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迷惑、迷惘甚至迷茫。政府与管理层必须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并且在独立的观察与分析之后得出既合乎市场逻辑又合乎发展逻辑的恰当判断,而不能让国际投行“得了便宜又卖乖”,更不能听任并且迎合来自方方面面的、具有不同动机与各异手段的对中国股市的“妖魔化”取向。在中国股市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但是重大的主题、课题与难题,而且也是投资者主体多元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当务之急。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对所有投资者都公平与公正的市场,是让所有投资者都有相同的话语权与投票权的市场,是让市场的历史信息、现实信息与未来信息都尽可能地予以完整披露与及时披露的市场。在中国股市全面规范化的发展背景与监管背景下,对国际投行之间以及国际投行内部的联手与配合进而对市场进行误导甚至重大误导的行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且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国内“黑嘴”与国际“黑嘴”进行一视同仁的查处与惩戒。不如此,就不能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合乎市场要求的有效保护,也就谈不上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7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40分
政府应对“股市热”的两手策略
韩志国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用这句话来形容现阶段整个社会对中国股市发展状态的不同评价与不同判断可能最为贴切。面对汹涌而来的“股市热”这种改革与发展中前所未见的澎湃潮流,市场各方与社会各方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对政府与管理层来说,对股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认识与把握则必须有“定海神针”,这就是: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趋势绝对不能动摇,中国股市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绝对不能错失,中国股市历尽磨难所走出的“政策市”也绝对不能死灰复燃。道理很简单,中国股市充满艰辛的全流通变革并不仅仅在于从股权分置走向股权统一,其更深刻的内涵恰恰是引导中国股市走出行政化并走向市场化,让市场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成为中国股市运行与发展的主导变量,在实现中国股市制度转折的基础上实现整个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股市
的确,中国股市的这一轮牛市不但前所未有而且也格外迅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市场走势,是因为中国改革与发展20多年来所积聚的所有正面因素在中国股市中得以全面汇集与集中爆发,也因为中国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与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出现了带有实质意义的重大改变,这就导致中国股市中被长期压抑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正面要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汇集起来与爆发开来。
经济增长中出现了导致资产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的重大变量——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拉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重估并大幅增值,这就给市场运行注入了最重大也是最实质性的基础变量与基本变量,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持续走高的大背景下,市场就很难不出现异常猛烈的上涨行情。二是,国际市场上本币升值与股价上涨1:10的比价效应对市场走势形成了巨大的甚至是强烈的刺激,再加上人民币开始升值时股价指数正在市场底部徘徊并且已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因此市场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市场外部的正面因素一旦形成有效对接,就会形成爆炸性与报复性相互叠加的持续行情,这就是这轮牛市走得过快也走得过猛的经济与制度根源。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升值正处于加速期而且这个过程还远没有走完,再加上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严重流动性过剩并且无法找到出路,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整个社会的隐性资产变成显性资产,物权法得以推出与所得税税率的全面调整,特别是中国经济以年均9.67%的高速度实现了长达28年的高速发展并且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广阔而又美好,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交融、相互交汇的复合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走势出现空前的与不可遏制的持续上涨。
制度演进中出现了能够导致市场发生洗心革面质变的重大变量——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其基本完成不亚于在中国股市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其爆炸效应、震动效应与辐射效应深刻而又久远。如果说,在旧市场中是各种负面因素全面汇合并花样翻新的话,那么,在新市场中就是各种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被有效激活并且日益形成相互叠加的全面整合。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与发展背景下,市场中的各种健康因素就迅速凝聚并形成强大的扩散效应,使得中国股市形成了全面向好、全面看好、全面走好的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
市场发展中出现了能够导致经济裂变与财产转型的重大变量——资产证券化的全面提速。随着整个中国日益进入资本时代,中国社会资产的全面证券化时代也正在加速到来。资本时代既是全民投资的时代也是全民创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提出了资金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信变资本的客观要求,中国社会将在国家法律的约束下进入全民创业与全民创富的逐利时代。资金变资本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使在实际利率为负数的状态下只能保本而不能保值的储蓄资金向市场投资的“乾坤大挪移”,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中国经济中长期由银行作为社会资金分配主渠道的时代宣告结束,资本市场引导与引领中国经济走势与走向的时代也正在这个过程中宣告到来。这是中国改革与发展中所发生的最为重大也最为动人的历史性时刻,是中国与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发展机制与发展阶段的起步与起点。从这样的角度与高度来看待“股市热”,就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蹲在历史的“洼地里”来对股市的功过进行千秋评说,就应该为中华民族金融意识的空前觉醒而感到惊喜而不是惊诧、惊讶、惊异、惊愕与惊呆。资本时代的魔力与张力还会继续演绎着中国股市的“制度神话”与“发展神话”,并且还会出现更多也更精彩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交相辉映的“中国故事”、“神话故事”与“故事神话”。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股市演进中的常态而不是异态更不是变态,市场与政府、学术界与管理层都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准备,不能也不必在制度转型、发展转型与财产转型的大趋势下晕头转向甚至目瞪口呆。
“股市热”为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提供肥壤沃土
“股市热”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制度转型的客观产物,而且也是中国股市发展转型与制度转型的必要条件。看不到中国股市发展中这种巨大的正面效应,利用“和尚炒股”、“把身家性命抵押进股市”、“公务员与白领阶层有心炒股无心上班”等个别的和负面的现象与新闻无限放大“股市热”的负面效应,并试图以此来激怒政府与社会的做法,实在是既不足道也不足取。
中国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正处于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化的制度嬗变之中。银行有巨额储蓄但却不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企业发展资金紧缺但却无法从银行得到更多的钱,11.5万亿的巨额资金在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沉淀,不仅导致了整个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极度低下,同时也给正处于制度转型与发展转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造成了沉重的利息负担,这种状况相互交织与相互制衡的结果,就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比国际惯例高得出奇甚至离谱的存贷息差,这又反过来制约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对中国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银行储蓄向市场投资的全面转换既是整个中国金融制度转型的无可替代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效率与发展效率的客观必然。资金流动的全面转型在给银行与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挑战的同时也带来重大机遇,使得银行能够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彻底告别旧体制而走向新市场,进而从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的制度转型走到了全面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而“股市热”与全民投资与全民创富机制的形成与演进正是全面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独一无二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率一般都达到300%左右,而中国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率才仅有80%;美国参与股市投资的人数高达45%左右,而中国即使到目前的实际投资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不会超过5%。整个社会的资产证券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好企业与大企业会进入中国股市,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进入,股市的发展就会难以为继。因此,现阶段的中国股市最需要的是因势利导,在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的更为合理也更为有效的流向、流量与流程,进而在股市的大发展中实现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跨越式的全面转型与全面转换。
中国股市制度要素的演进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阶段,不仅需要政府与市场“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一程”。股权分置改革还远没有最后完成,整体上市、股权激励与企业家市场的形成也都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如果牛市的进程发生中断,市场的投资热情大幅退减,那么,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具有牵动全局作用的全流通过程就无法最终完成,市场上各种有益的正面因素就难以形成持续的与有效的正面对接,市场也就难以在制度创新的引导下走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阶段。
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更积极的股市政策
中国股市告别旧市场走向新市场的进程正在大步推进。我们仿佛已经触到了中国股市新市场的春天的脉动,虽然这个春天姗姗来迟并且还会带有料峭的春寒;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中国股市新市场的春日的鼓点,虽然市场在严冬中遭受了巨大的创痛并且还会不断地承受着难以忍受的折磨;我们犹如已经看到了中国股市新市场的春意的盎然,虽然冰雪的消融还需要新思维的阳光并且还要经历市场预期逐步正常化与明朗化的过程。但是,春风已在吹临,春雨已在滋润,春芽已在破土,中国股市新市场的淅淅细雨、微微暖风、悠悠梦境的春天不但正在光临,而且还会在制度阳光与发展阳光的交相辉映下走得更快、走得更久也走得更远!早在2003年,我就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积极股市政策的观点和主张,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巨大的反响,并且在实践中日益转变为国家的意志、政策与主张。面对中国股市走出旧市场并走向新市场的惊涛拍岸,面对中国股市所激发出来的全社会的巨大热情与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更加积极的股市政策,用积极的认识而不是消极的认识、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而不是消极的政策来对待股市的持续走好与市场的持续走热,为中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创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与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政府应对“股市热”的第一手策略应该是对市场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对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对关联交易与利润操纵手段必须严加控制,对哄抬股价与联手做庄方式必须严加惩处,对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严加规范。要通过严刑峻法,为中国股市创造一个最为健康也最为适宜的投资环境,为中国股民提供一个最为透明也最值得信赖的规范市场。
政府应对“股市热”的另一手策略应该是促进市场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大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与管理层应当利用市场所迎来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以更高的智慧与超常的勇气面对市场所出现的空前挑战,满腔热情地促进中国股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尽快发展。整个社会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应当提速,优质企业的上市步伐应当加快,稳定的长期投资者队伍建设应当提上日程,市场的内在质地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提升与提炼!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8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6日 19时42分
直面中国股市可能遭遇的十大利空
韩志国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股市波诡云谲:继中国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联袂唱空中国股市之后,一向秉承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与金融自由化的市场信念并对中国股市以往的”政策市”大加挞伐的国际投行,如高盛、摩根士坦利、瑞士信贷、摩根大通与雷曼兄弟等在中国全面持有QFII、在市场最底部进入中国股市并抄了天底、获取巨额利润并大举出货以后,最近又一反常态地悉数登场,对中国股市大肆看空并且力劝政府出手对股市进行强力打压,从而在获取了中国股市的巨额“制度红利”以后,再套取一轮最容易捞取的“政策红利”。国际投行的这种“司马昭之心”真的是昭然若揭,这再一次在世人面前表明,金钱确实既能使鬼变成人,也能使人变成鬼。如果中国政府听信了国际投行的这种诱导,真的出手对股市进行强力干预,那就会上大当、铸大错,就会导致中国股市及其投资者再一次承受不应有的损失与风险,国际投行就会再一次赚得盆满钵满。中国股市正在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其实,在中国股市中,特别是在牛市的进行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恰恰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与不可测。国际投行正是看准了中国股市的这个最大软肋,因而才不惜违背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理念去诱导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来。看一看国际投行最近的持仓情况,听一听那些“不调整就绝不再继续看好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在三个月内会跌破3000点”的持续鼓噪,就不难看出事情的蹊跷与端倪。
居安思危才能趋利避害。国际投行难道真的就能一言九鼎、把中国股市玩弄于股掌之中?政府与管理层手中难道真的有什么“王牌”,能使中国股民在付出惨重代价和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赢得的股市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吗?就我自身的人生理念与市场信念来说,我始终认为政府不会、不能、不必也不该对股市施以重手,自毁长城地断送中国股市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也不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管理层真的具有能够让市场按照其主观意志运行的市场化手段。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对股市可能遭遇的各种利空做了全面研究与系统思考,梳理了中国股市可能遭遇的十大利空。
第一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最主要作用是锁住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如果市场运行处于流动性紧缺的状态,那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对股市造成挤压;但在流动性过剩特别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还应该看到的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有上线的,这个上线大致就是15%左右,再高就会对商业银行的运作造成伤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要付出成本的,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年利率虽然只有0.99%,但由于所涉及资金规模巨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每一次提高,都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可用但必须慎用。如果是为了调控股市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就等于白用,根本就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第二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继续加息。加息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最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二是降低整个社会的理论市盈率水平,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加息对股市运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之中,加息的最直接结果是国际热钱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继续流入中国,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近的加息前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暴涨就是明证。加息的制约因素还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过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二是实体经济不能因利率的变动而受到损害,否则加息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中国面临的最大现实也是最难破解的课题是利率太低与人民币升值的两难选择,加息必然促使人民币的更大升值,这就会反过来促使整个中国的资产价格全面增值从而导致股市的更大上涨。因此,在中国经济现实的发展背景下,指望通过加息来调控股市,实在是南辕北辙。
第三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清查违规资金。如果政策要调控股市,肯定是一面增加供给,一面减少需求,这就很可能运用过去打压股市时惯常使用的清查违规资金方式。如果说清查违规资金在过去的股市发展中曾经屡试不爽的话,那么,这一次就很可能失灵。这一轮牛市的最大特点,是银行储蓄向股市的大规模移动,在中国正在进入资本时代、银行储蓄只能保本而不能保值、储蓄转向投资才能分享整个国家的财富效应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还会无可避免地进行下去。合法资金是主体,合规操作是主流,合理预期是主导,中国股市的这轮牛市最为健康也最为正常。中国现今最需要的,是不为迷雾遮望眼,让理性的力量成为主流,采取更积极的股市政策,张扬股市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化解股市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使股市在良性循环中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提高印花税税率。在我看来,提高印花税税率可能是当前政策运用中概率最大的选项。提高印花税税率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对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长期投资者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由于中国正在进入新市场发展的资本时代,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不是提高交易成本。在今年以来印花税大幅增长、数倍翻番的情况下,如果还选择提高印花税税率,那就是短视之举,除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以外,实在看不到其他任何好处。
第五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设立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扩大QDII规模。由于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资金只能向金融机构筹集而不可能向全社会募集,因而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成立虽然会对股市有一些影响,但影响却不会太大也不会太久。至于QDII,这种模式到底会有怎样的市场成效,还有待于观察与检验。中国第一家QDII已经因投资亏损而清盘,在国内的A股与B股市场都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指望一些由非市场人士操作的机构来为投资者实现最大利润,实在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还应该看到的是,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QDII的最大与最可能的投资选项就是香港股市的H股,由于A股与H股有着明显的联动效应,因此H股的大涨就不可能不带动A股的大涨。在国内股市资金极为充裕的情况下,指望通过设立外汇投资管理公司与扩大QDII规模来分流市场资金也将很难达到目的。
第六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减持“大非”。如果中国石化这类的大盘股宣布大幅减持国有股,那肯定会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可惜的是,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些最大权重股的受限流通股都还远未到解禁期,再加上国务院与国资委对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与控股比例有严格规定,因此通过减持“大非”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的目标在现阶段实际上也很难实现。
第七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推出股指期货。股指期货的技术准备还远没有完成,仓促推出弊多利少。由于在成熟的股市中,股指期货往往领涨领跌;在不成熟的市场上,股指期货往往助涨助跌,因此在中国股市的基本面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指望股指期货的推出能对中国股市的运行产生方向性的改变,实在是过于幼稚。
第八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加速市场扩容与促进H股与红筹股的市场复归。在我看来,加速扩容并尽可能地缩小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以尽可能地缓解市场的供求矛盾,可能是管理层所有选项中最为有益的选项,也是对市场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选项。但即使扩容,也必须在充分保证市场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让一些垃圾股蒙混过关,使中国股市再次沦为“圈钱”的场所。
第九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管理层或相关媒体发表谈话、文章或评论。这种方式,以往已经采用了两次,市场对此深恶痛绝,实践效果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在中国已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并且越来越遵循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已经向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股市已经开始影响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有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政府与管理层不会也不应该再采用如此拙劣的方式与如此过时的手段来调控股市进而打压市场。
第十个可能遭遇的利空是征收资本利得税。如果征收资本利得税,那将对中国股市造成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股市将会在短期内出现崩盘,市场也会一地鸡毛甚至遍野哀鸿,谢国忠等人所期待的“股市中的累累白骨都将是机构的尸骸”的目标就会实现。虽然这种打击会是迅猛的并且是巨大的,但在暴跌之后,新的抄底大军就会蜂拥而至,市场就会以更强烈的报复心态出现更猛烈的反弹,到那时,中国股市就将彻底失序与失控,不仅是投资者会输,输得更惨的将是政府与市场。台湾股市征收资本利得税导致股市从10000多点跌至3000多点,最后不得不取消就是前车之鉴。在我看来,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条件根本就不具备也绝对不能征收,如果一意孤行地强行征收,就意味着中国的股市政策开始从积极转为消极,这就会给中国股市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灾难。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的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才刚刚开始发酵,牛市的过程还远没有走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管理层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与足够的理性与韧性,像1998年防洪时那样“再坚持一下”,并且要坚持再坚持,在强化监管功能与监管机制的大前提下,放手让市场按自身的规律运行与发展。这是政府与管理层决策中所有选项的最佳选项甚至是唯一正确选项,市场与投资者期待着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能够在牛市的过程中得以延续而不是发生中断。
在我看来,上述十个方面的利空如果兑现,虽然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股市的牛市进程发生影响,但所改变的也都只不过是牛市的运行节奏与进程,而不可能改变牛市的运行方向与趋势。市场真正的、最大的利空其实就来源于市场本身——什么时候市场真的涨过头了,暴跌的时刻就会来临;在这个时刻没有到来之前,牛市的进程就会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正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昨天我与朋友聚会时,有人用玩笑的语言提出了“新三反运动”:06年“反动”——看好市场就要持股,反对进进出出的短线思维;07年“反恐”——不要市场一涨就患“恐高症”而大叫“泡沫”,有着基本面支持的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应该走得更高也走得更远;08年“反贪”——股市不可能只涨不跌,切不能因为过度的“贪”而变成“贫”。这些话虽然不过是玩笑之语,但对我们把握市场走势却也不无启迪。面对市场的各种噪音,政府与管理层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维护市场的理性与繁荣。在这方面,当务之急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国际投行先做空后唱空并且联袂出场的做法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让这些超级主力“得了便宜又卖乖”,在中国股市中横行无忌并且先机占尽,进而成为中国股市中有形与无形的最大庄家。二是,市场的指数与指标失真甚至严重失真的状况必须尽快得到矫正,当务之急是取消沪深两市的综合指数与综合市盈率,把沪深300指数及其相应的市盈率作为中国股市的统计标的,进而给市场一片蓝天,给股民一种公正,给社会一份公平。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9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7日 12时35分
今天 你戒股了吗
舒圣祥
戒烟戒酒,戒毒戒色,戒赌戒嫖,如今又多了一样:戒股。
这年头,办公室里,咖啡馆里,茶楼里,乃至服装市场里,菜市场里,已经绝少有没被股票占领的地方。几个脑袋挤在一起唧唧喳喳,多半是在“谈股论金”。身边有一个朋友炒股,马上就能多出一个排的新股民来,难怪近来A股开户数每天都是几十万,钞票总归是个好东西,人见人爱啊。
既然炒股,肯定是奔着挣钱去的,股市仿佛就是一个大金库,遍地是金子,只要进去了就能捡到钱。不明白K线图是啥玩意不要紧,不清楚这家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要紧,甚至连开盘收盘时间都搞不清楚也不要紧,反正你买我也买,你好我也好。银行存款大搬家,买房款、小孩学费、养老金一齐上,好不热闹。
经历过“半夜鸡叫”事件和“五卅惨案”之后,很多人总算头一次明白了:股市原来也能亏钱。当然,很多人亏得有些不服气,就好像一个蹦跳不停的孩子,自以为自己不会摔倒,不听慈祥的老人劝告,谁料老人突然来了一个少林飞腿,将孩子摔了个狗吃屎,嘿嘿,这就叫“风险教育”。
慈祥老人的那一飞腿,教会我们一个道理:过度炒股有害健康。此处所谓过度炒股有两个意思,一是你根本不懂股却要冒充股民,二是你为了炒股把身家性命都搭上。此处所谓有害健康,也绝不仅是亏钱。首先炒股肯定要耽误时间,这可能误了工作,弄不好被炒了鱿鱼,倒真成了“职业股民”;赢钱了倒好说,亏钱了必然影响家庭和睦,炒股炒得妻离子散并非没有先例。
说白了,很多人炒股不是什么“投资”,往好听了说是“投机”,往不好听了说就是“赌博”。中国人总好赌一把,麻将、扑克,及至足球、篮球,娱乐道具和体育赛事,在我们这儿都是赌博项目,股票也不例外。赌博有瘾,炒股也有瘾,很多人一天到晚就是坐在电脑前盯着盘,其他啥事不干,对啥事也没有兴趣,炒上股后整个人都蔫了。要是光盯着电脑看看,就能看出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来,蔫一点倒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了,但这可能吗?
最后来做一下广告:你想使生活重新变得丰富多彩吗?戒股吧。你想重燃生活激情勇攀事业高峰吗?戒股吧。你想试试你的兴趣爱好原来可以多么广泛吗?戒股吧。你想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吗?戒股吧。如果你没有修炼好炒股基本功,如果你还是把炒股当作赌博来做,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随时可能降临的巨大风险,那么,远离股票也是一种幸福投资。
今天,你“戒股”了吗?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10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7日 12时38分
菜鸟股民:四千点与我何干
2007年06月15日 03:33 第一财经日报
王斌
尽管无数股市投资者将沪指4000点看作重要心理关口,但依然有一批菜鸟级“选手”从来不以点位为入市原因。
5月29日,福建的新股民满小姐第一次换股,将工商银行( 5.15,0.02,0.39%)(601398.SH)换成了黔轮胎A( 9.40,-0.15,-1.57%)(000589.SZ),却没曾想以12.51元的价格买入后,一把就跌到了6月4日的收盘8.51元。至于如何选到这些股票的,满小姐的答案是:“我看到网上说谁好就买谁,反正我不懂。”
对于满小姐这样的新股民来说,大盘无足轻重。满小姐表示,反正自己也不懂大盘,早上9点半以后“瞟”一眼就算了,下面安心上班。大盘四千点在她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概念,除了从网上看来的“专家”评论会震荡,其余都不知道。
四千点上的大盘,尽管每日新增A股开户数相对前期并不多,但其中有不少是像满小姐一样的新人。
北京的宋小姐,还是在读学生的她从父亲手里要来五千块钱,准备开户。她入市的原因是一个好朋友在上海炒股赚了钱。
对于大盘处在四千点上的动向,宋小姐显然也不能指出大盘在四千点的具体含义,以及网上所说的震荡的真正风险。
“我就准备买*ST天宏( 9.09,0.43,4.97%)(600419.SH)了,因为我一个同学名字叫天宏,他告诉我有一只股票和他名字一样。”宋小姐如此表述。
对于宋、满两位新股民来说,尽管带给股市的增量资金极少,但是心态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满小姐告诉记者,她在浏览一个股市论坛时看到这么一问一答。问者说:“请问我怎么下单卖单呢?”答曰:“天哪!连不会下单的人都开始炒股了,股市真的太疯狂了!我要清仓!”满小姐笑着说:“其实,我就是这种人!看,不也在炒股么?四千点跟我何干?”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
引用删除11楼 梧桐雨
评论时间:2007年6月17日 12时46分
遍地“股神”咋了得?
2007年05月17日 07:23 深圳商报
证券营业所的清洁女工“不小心”听到高手言谈,结果2万元一转眼变成了4万元;小保姆留心着雇主的买入卖出,结果“一不小心”把1万元炒成10万元。大牛市的背景下,类似的“股神”故事层出不穷。
近日,中国遍地的“股神”又多了特殊一员。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南山一年仅10岁的小学生炒股4个月赚足学费。似乎是为了印证“小股神”极具专业水准,报道特别指出“股神”3岁就看股票新闻,7岁就为父母当炒股军师,10岁就独自下单与父亲分账。单纯从新闻的角度衡量,“10岁股神”无疑是一则极其吸引眼球的消息,但是对于高涨的股市,又一个“股神”传说不啻于“火上浇油”,进一步加重了“全民皆股”的非理性狂热。
在层出不穷的“股神”面前,进入资本市场必备的素质要求荡然无存。就拿去年年末传出的重庆清洁女工版“股神”来说,“女股神”直言自己不懂什么K线图,也不懂什么基本面,只是跟着别人炒就能挣到钱。将这样的财富榜样放大,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动。“10岁小股神”又一次将入市门槛踏在脚下,一个小毛孩都能玩转股市,那么想法更为成熟的成年人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不能否认,小股神或许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但是这仅仅是个案。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开户股民多达500万,全国股民已经高达9200多万户,我们难以估算这当中有多少人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但是“一夜暴富”却是普遍的想法。研究华尔街股市的《市场、群氓和暴乱》一书是以这样一句话来总结1929年的“世纪股灾”:群体永远达不到自己最优秀成员的水平;相反,它却能将自身降低到最蹩脚的程度。
层出不穷的“股神”,也将资本市场必有的风险意识吹得一干二净。中国股市现在是牛市,放着赚钱的机会不要是傻子,看不到潜在的风险却是更大的傻子。“几天前,我还以为自己是个百万富翁——现在却发现自己拿倒了望远镜”。这句话来自美国媒体对1929年股市崩溃的报道,尽管眼下的中国股市有着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但是“拿倒了望远镜”的人却是数不胜数。历次“股灾”,受伤最深的就是那些跟风入市的散户。
股市不会一直是牛市,证监会前几天已经发出了善意提醒,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公开承认中国股市泡沫令人担忧。但是我们眼下看到的“股神”似乎都属于“天上掉馅饼”式的暴富,而且鼓吹的大多是“股海任我游”的风光,全然没有想到惊涛骇浪同样是大海的常态。有“亚洲股神”之称的香港恒基兆业地产主席李兆基前不久接受内地报纸采访时直言,内地股民入市似“盲侠”。不负责任地宣扬“股神”,媒体等于是给一群在悬崖边游走的“盲人”传递了安全信号。有调查显示,目前14%的股民是借贷炒股,以房屋做抵等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这样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有着相当高比例的股民对风险估计严重不足,再考虑到中国股民普遍缺乏个人自担风险的意识,中国股市需要忧虑的不仅仅是“盲侠”们的个人风险,更需要忧虑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
中国股市的巨幅上涨是否正常?这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但是眼下“全民皆股”的场景,那绝对属于不正常。股市大牛的时刻说几句刺耳话,肯定不会取巧讨好,但是看到泡沫涨大却不加以提醒,或许更是一种失责。
遍地“股神”可以休矣。那一个个传奇的“股神”,只能让资本市场的肥皂泡增添更多的诱惑。
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