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及操作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21:51:14
CCTV.com  2008年12月30日 09:1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毋庸置疑,合作学习开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但这一教学理论和策略顺应了我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积极的挑战;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目前,这一教学理论愈发显现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是,不可否认,因为地域差距,教研水平不平衡,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赶时髦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理清,并对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科学的展望。
一、正视当前合作学习的现状,主要弊端表现在:
第一、分组不科学——“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很多老师是按“就近法”四至六人一组安排的,也有的老师是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结合的方式。这样可能有的小组能力很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容易失去平衡。研究表明:“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别的人的场合,才会有这种教学的出现”。可见,小组的划分对学习的效果也很重要,是不能随意的。
第二、分工不到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见到老师“钦点”的小组长在小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小组长大多是能力较强、成绩较好、活泼外向、喜好表现的学生。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活动权,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压制、批评异己见解,组员成为服从、接纳“小权威”言行举止的“小雷达”。
第三、规则不明确——“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表现在教师布置任务后,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立即让小组合作解决。久而久之,学习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了依赖性,人云亦云,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四、时机不恰当——“家常便饭,食之无味”。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第五、时间不充足——“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的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调控不当,当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深入,便中止了大家的学习,致使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第六、评价不全面——“东边日出,西边雨”。表现在只注重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二、通过对合作学习现状的透视、思考和探索,下面谈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合作小组的组建:
1、小组名称: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协商而定,代表它们小组的“形象大使”。
2、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内可设立同桌2人的小小组。
3、分组依据: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合作小组的分工:
应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应设立指挥员(小组长)、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
1、指挥员。他的任务是指挥小组开展活动,负责小组所有的成员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因此要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2、通讯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它小组的联络和协调。因此要选择比较灵活,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同学担任。
3、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活动、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因此要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字迹清楚的学生担任。
4、汇报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并演示研究成果,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三)小组成员的培养:
为了确保有效合作学习的开展,应对组内各成员(重点是小组长)进行专门的培训。
1、督促小组长积极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意识。
2、指导组织者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控。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先说,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请组员说明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引导记录员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汇报员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四)小组合作技巧的培养:
在组织合作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合作规则。
1、学会表达: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小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式,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先指定后进生发言),力求每个成员都参与交流,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意识。
2、学会倾听: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而仔细地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的重点,不随意打断或插嘴,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又要听得进批评之言,克服浮躁之气。
3、学会思考:教师要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要注意指导思路和思考方法,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4、学会辩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使用积极、文明的语言进行辩论,避免出现过激言语,如果失败了,要坦诚面对,胜利了也不可扬扬自得。
5、学会互助:合作交流中,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要提倡学生谈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帮助、收获,当小组代表发言精彩时,相关的组员也应受到嘉奖。
6、学会宽容: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保持活泼、尊重、自信、进取的态度,如“别灰心、再试试看”“没关系,下道题相信你能行。”
7、学会欣赏:在交流中,学生既要学会欣赏自己,又要学会欣赏他人,“你的见解真棒!”“这种算法很好,真了不起!”“你们小组有这么多种解法,真聪明!”
8、学会相处: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成绩,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都是不可取的。
(五)合作学习的需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组织合作。
1、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选择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并依靠个人力量较难完成,学生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以及较复杂较综合的学习内容及重难点。
2、时机: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时,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
3、时间:在合作之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同时,教师要保证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六)合作过程的评定:
教师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1、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评。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 如其分的评价外,也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3、重视口头评价与形象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掌握好这根课堂评价的杠杆,如“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枚亮丽的奖章”等。
总之,正如林格伦所说:“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因此,在新课改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有效的合作学习更要靠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尺一寸的努力,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合作学习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