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超能考试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49:26
第一节 揭开考试的面纱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们先从全脑考试的角度认识考试的实质所在,进而加以把握和运用,从而提升应对考试的能力。什么是考试呢?也就是说考试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的。
考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由应考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用规定的方式做完依据考核目的预先编制的考试题目。最后由教师依据应考者答题的内容评判试卷给出考分。
考试是对应考者知识水平、能力、技能的测试。这种测试可以较为直接和快速地检验出考生当前的知识状态。
我们要想运用全脑学习和考试方略,成功考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考试的内在规律。
考试是一种抽样检验
考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人们无法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全部加以检验,而只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知识内容有选择地抽样测量,因此,考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它从考生平时学习的内容中选择某些特定内容,或者是从全部问题里选择某些问题,由考生解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的把握状况和水平,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但这种相对也能说明问题,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抽样检查,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方式。
大家知道,如果打扫卫生时,某些地方常打扫不干净,检查卫生的人往往就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去检查,这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屋子的整体卫生状况,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旦被发现,整个屋子的卫生状况就会大打折扣。
考试也是这样,有的地方知识薄弱,而往往主考官考的就是这些地方,所以平时学习就不要放过某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内容,这是我们全脑学习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考试具有相当的严肃性
考试是在主考官的严格监督下,在严明的考场纪律规约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否则考试就只能是一场游戏,而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严肃认真、遵守纪律是考场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考官此时就像法官,没有丝毫的松懈。
但是主考官也要表现出温和的一面,对应考者产生的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合适的解决或者解释。严肃并不等于冷酷,让应考者情绪不致于过于紧张,而处于僵硬状态,应考者和主考者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弄得紧张兮兮,谁的心情也不愉快。人们说“和气生财”,其实用在考场上可以叫“和气出彩”。
考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要反映出应考者的实际能力,就要在考试之前对试卷严格保密,这样的考试才能保证质量。
要让应考者在不知道具体内容的情况下,对所有学习内容加以复习,而后进行抽样检测,它是对应考者一定时间内学习内容的检验,如果超过了这一段学习的内容,尤其是事先走漏了考试的内容,那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应考者的水平。因此,事先对于考试的出题、试卷的打印、储存、周转、分发等都要采取严格保密措施。
每年考试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问题出现,我们国家花了很大力气严整考试纪律,目前已经走上了正规化,很少有空子可钻,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人以身试法,到头来害人害己。
全脑考试则注重整体能力的强化,让人们具有强有力的应试能力,在考场上大显身手,而不需要搞些歪门邪道。
考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无论应考者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要按照主考官的意愿,去履行自己的解题职责。自然,主考官也要按照一定的安排和需要,对应考者出题检验,有时可能是有计划的,有时可能是随机的,某些重大的考试,如高考、自考、中考、期末考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考生不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参加考试,除非他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和利益,就是说他会失去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他平时所要追求的,不参加考试就会失去它们。
应考者有一种被迫无奈的感觉,但恰恰是这种强制性往往迫使应考者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考试策略来帮助自己达到成功。
因此,考试又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考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考试的内容只能是平时学习知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是抽样检验的,显然具有某些偶然性,而且主考官对于考题以及阅卷、评分都有某些主观性的影响,这就难以避免考试所可能出现的某些局限,因此不宜过于看重考试,也就是说不要把考试成绩绝对化了。
考试往往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全部水平,而且考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应考者本身所面临的某些因素,也可能扩大了这种局限的可能性。
第二节 考试是把双刃箭
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即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有正面,又有反面,也就是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有积极就有消极。
对于考试也是这样,虽然考试有种种弊端,但还是利大于弊,否则考试这种自古就出现的检验手段早已被淘汰了。事实证明,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现实价值。
有的人羡慕外国的教学体制,认为他们较为轻松,这其实是误解,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没有放弃考试这种主要的检测手段,在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检测方式之前,考试仍然会持续下去。
考试可以帮助人们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应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应考者及时全面地掌握与运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以便于解决问题。
经过考试,学生对自己以前的学习程度加以了解,及时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补充、强化,运用功能强大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从全脑学习的角度来看,考试是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脑学习母系统中的八个子系统之一,它强调的是依据考试结果,对学习进行总结,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用更积极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合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避免某些不利因素的出现。
考试的积极意义
具体说来,考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效地反映考生知识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测了考生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掌握的实际状况,检测方法越科学化,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就越真实,越准确。
通常可以说,考得较好反映出该考生的知识掌握较多,而且较为牢固,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有相当的深度,而且对知识的运用也有相当的能力。考试对考生升级、升学、升职都是一定的量化标准,成为以后对考生学业成绩的预测。
2.提高整体水平
考试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可以在下一段的学习中加以补充和强化,以使自己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所以,可以把考试看作是一种加油,就像给汽车加油一样,油箱灌满了,汽车才跑得欢。也像是马儿在奔跑,抽上一鞭子,它会跑得更快。
同时,某一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某一类题型的得分状况,可以反映出教与学等方面的情况,由此来衡量、分析教与学的质量、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扬长避短。
3.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与求知欲对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兴趣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一些成功人士往往都拥有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兴趣是具有无穷能量的催化剂,它可以使一个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平凡,普通的人物成为杰出的人物。
一场好的考试或考得好的分数,可以极大地诱发和调动考试的热情和兴趣,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自己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例如孔夫子在他晚年时期,一心读书,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竹简书的牛皮绳翻断了好几次,所以历史上有“韦编三绝”这一成语的出现。
4.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对学习效果也就是考试成绩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动机往往是与效果成正比的,一个人的动机越高,其努力程度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同样地,一个人的动机越低,其努力程度越小,效果也就越差。那么是不是说动机可以无限制地拔高呢?其实不然,如果超过了某种极限,这种动机也就不是切合实际的动机了,也就产生不了恰如其分的效果。学习动机往往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考生去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动机越高,引发直接学习兴趣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不同年龄的考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考生年龄较小,产生直接兴趣的可能就较大。相反,考生的年龄较大,则这种直接影响的可能相对较小,但不能说没有。
5.促进学生展开竞赛
全脑学习提倡人们比、学、赶、帮、超,第一就是比,即比赛,比赛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在竞赛的状况下进步是很快的。良好的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竞赛,人们在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进步中不断向前,这就是良好的竞赛活动促进人们学习的优良机制。
6.寻找学习差距
经过考试把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来加以补充,考差了自然会有压力,考生就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倍努力,不断赶上,直至超过先进,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于考试好的人来说,自然是一种鼓舞,这种鼓舞变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和力量,不断地取得更大的进步。
7.提升信心
考试考好了,人们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因成功而信心倍增,干劲十足;考得不好的学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发奋图强,急起直追,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的进取心。
8.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考试,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运用能力的高低,都主要是通过考试来作客观的评判。
考试几乎与人类的教育同步产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考察和选拔人才,人类至今还无法找到胜过考试的好办法。因此,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和识别人才,尤其是早期发现人才。
9.展示个人特长
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脱颖而出,发挥所长,人尽其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0.促进发展
人类社会就是在考试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考试在世界文明史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传统教育制度的继承、批判和扬弃,考试制度首当其冲。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早已被淘汰,考试制度的优劣,对于某个人来说,影响到他的一生,对于国家来说,影响着它的命运。
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但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文革”时期废除考试,特别是高考,交白卷的张铁生成了“白卷英雄”,我们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灾难,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现在重视考试,特别是高考,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为它涉及到亿万个家庭。因此应考者要积极正面地认识考试,并投入到考试的体系中去。
总之,考试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又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考试的消极因素
上面我们说的是考试有利的一面,同时考试也有不利的一面,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全面反映实际水平
考分有时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例如,等级分制考试,它难以完全、准确地表明学生对知识、技能所掌握的程度,也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考生在某个学科上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强处和弱点。
举一个例子来说,某个考生学习语文,他的知识、语法都不错,考试中他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可是让他写一篇应考作文,由于他的组织、创造能力有限,却不能很好地谋篇布局,写不出好的文章来,虽然他的成绩较好,但他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限,这样的分数能够说明他的全部能力吗?当然不能。
何况主考官在评判学生考分的时候会受到某些因素,如考生个人情况、好恶程度、书写状态、教师情绪、兴趣爱好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同的主考官对同一考卷所给的考分或者某一主考官对同一试卷在不同的时间所认定的分数都有很大的差别。
考分同样也不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考生未来成绩的好坏和能力的大小,由于成绩与能力受到个人动机、兴趣、上进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往往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读小学的时候学得很不好,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华罗庚等小时候都被认为是“笨蛋级”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情况后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至于越来越强,最后成了世界“顶尖级”的大学者。
所以说他们小时候的考试对他们未来的预测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2.压抑个性与能力
因为考生眼睛盯着分数,就会对平时学习的知识死记硬背,形成一种“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局面。
考试是量化的测试方式,但一旦过了火就会提到不恰当的高度,把考试这种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变成了惟一,从定量扩大成了定性,以手段异化为目的,形成了一种绝对的分数观,即获得高分就是好学生,否则就等而下之。
考生往往为了考分不惜一切死记硬背,并不去注重或在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是对培养个人能力的消极负面影响。
3.考分带来某些不利因素
考试对于考分好的学生会激发其积极性,而对于考得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打击他的自尊心,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
通常我们知道对于上进心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考试起到相当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态度又不够积极的学生,则没有多大的正面影响,有的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那些日常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每次考试都被看作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和挑战,更能激发自己进步的精神能量。
相反,那些日常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他们的心理处于某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考试可能诱发他们消极的情绪,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产生一种害怕考试、厌恶考试的心理,这就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考分对社会影响严重变形
由于一些重要的考试成为录用人才的指标,所以考试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重要的杠杆,围绕着考试展开一场又一场考试战。
老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某个方面往往围绕着考试旋转,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在教学和学习中偏重智育,忽视其他;偏重考试科目,轻视不考的知识;偏重知识灌输,忽略能力培养;偏重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差生;偏重毕业班学生,忽视非毕业班学生。
有的学校和老师引导学生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猜题押宝,有的形成了一种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的局面。
有的学校重视“英才教育”、“神童教育”,搞尖子班、奥林匹克竞赛班,这样对社会没有好处,对学生也不公平,造成了成绩中等的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心理上受到挫伤,在社会上受到轻视。
考试是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的,考分对考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人们说考分是学生的法宝、老师的命根,学生考好了,就能够升学,老师就能够获得晋升,学校就能够评优。
相反,学生考砸了,来自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就会把学校和老师压得直不起腰,很多学生分数第一,很多教师分数第一,很多学校分数第一,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内内外外一起高唱分数歌,哪还有心思去改革教育?因此可以说考分的作用被夸大了,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就相应地显现出来了。
全脑学习中的成功考试策略就是为变这些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消极为积极而设计的,它是建立在良好学习和能力素养全面提升的基础上的某种应对策略。
第三节 正确对待考试
一提到考试,也许有的学生就会紧张,甚至感到惧怕,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考试成了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考试、分数,本来就是几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有学习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会有分数,这是合乎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一提到考试就紧张,那么就说明你对考试有盲目性,没有认识到考试在学习中的作用。其实,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仅就我们学生而言,考试和考查是对我们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的考试和考查,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考试过程,包括我们的复习准备考试和考后小结,是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创造精神、锻炼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可以激励我们的进取精神,认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修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现在,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即学习质量的测量,主要手段是考试。特别是用试卷进行测量,而测量的结果是用分数来表示的,因而试卷回答得好坏、考试分数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譬如,应该记住的基本知识答不出或答不完整,说明知识记忆不牢;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不能进行恰当地分析和解答,说明知识学得死板;记住又答错的问题,甚至在演草纸上计算对了往试卷上抄写错了的题目,说明粗心大意,反映出个性方面的毛病。
通过老师批阅试卷后的讲评,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如果试卷答得好,考分高,可以反思前一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出几条经验,坚持和发扬;如果有答错的题目,甚至考得较差,可以逐题分析,找出答错和考得不好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粗心大意做错了;是掌握知识有缺陷,还是技能技巧方面存在问题;是学习基础差,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根据分析,改进学习。如果是学习基础差,过去学习欠账太多,要尽快把“欠账”补起来;如果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缺陷,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翻阅参考书,及时把知识方面的缺陷补上去;如果是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后要多做练习,尽快形成技能技巧;如果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要在平日的学习中,注意集中精力,严谨细心,认真检查,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这样,每次考试,都可以成为学生勤奋学习的“加油站”。
当然也应该看到,考试,特别是书面考试有其局限性,用一组数目有限的题目判断、测量学生学习某门功课的效果,并不能完整、准确地把学习效果全部测量出来,况且,目前学科书面试卷的命题,多数是考知识、考记忆、考机械模仿的题目,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不可能全部如实地测量出来。
从对考试作用的分析和认识,不难得出对考试分数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一方面,考试分数是测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尺度,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因此,不能对考试分数的高低,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说到底,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要刻苦学习,理想的考试分数是会属于你的。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要被考试和分数的“指挥棒”搞得昏头转向。
考试既然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考试分数是测量学习效果的尺度之一,在考试时尽量考出理想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要考出理想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发展的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考试时的心理状态有关。考试时,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好,情绪稳定,注意集中,头脑清醒,思路敏捷,临场发挥就好;相反,心理状态不佳,或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将影响实际水平的发挥,甚至考得一塌糊涂。
考试时过分紧张是影响考试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有的学生怕考不好影响升级或升学,怕受到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斥责,考试前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进入考场,紧张得厉害,写字手都发抖,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不佳,思维迟钝以至混乱,对试题的感知不准确、不敏锐,不能正确迅速地分析、判断和解答,使本来会答的题答不出来,看错题、看漏题的情况经常出现,甚至在演草纸上计算对了的答案都能誊抄错,因而出现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
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首先对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端正对考试和分数的态度;其次是搞好复习巩固环节,考试时胸有成竹,就不会过分紧张;再次是进入考场时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已作好充分地准备,一定能顺利地通过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即使出现失误,也没有什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可以减轻以至消除紧张情绪,平静安详、神情专注地回答问题。
对考试缺乏或丧失自信心,是影响考试的另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或连续考了几次不好的分数,对学习和考试丧失了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考不好,因而考试前复习时,情绪低落,干劲不足,知难而退,甚至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这是自卑心理在学习和考试上的突出表现。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痛下决心,刻苦学习,基础差些可以很快补上去,学习成绩也会迅速提高。
侥幸心理和弄虚作假以求高分的阴暗心理,是极少数学生复习考试时的不正常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是一种投机取巧和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既不愿在学习上下功夫,又想获得好成绩,平时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复习时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没有理解和牢固记忆的知识,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去理解和记忆,总是寄希望于“不一定考这些”。这种心理状态,既影响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又影响考试时的情绪,因为一旦拿到试卷,发现许多试题的内容没复习,就会十分紧张,也可能为了“过关”,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做出“作弊”的错误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和由此引起的错误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还会像病菌一样毒害学生的心灵。
第四节 问题并不可怕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考试对于大家乃至社会的重要性,可是在考试中我们怎样来面对一些问题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
关于标准化考试
自从高考英语实行标准化考试以后,在考试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让应考者丢失分数,所以有必要对它们加以了解,以免发生某些不该发生的问题:
第一,考生要带上圆珠笔,而不能只带铅笔。如果在考试时仅用铅笔来写自己的姓名、考号或者是答题,这样不符合规定,而且答题的效果也不好,会影响到评判老师的给分。
第二,不要遗忘姓名与考号。应考者容易在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写出姓名、考号,但是在作文题的部分,把姓名和考号忘记了,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因为在阅卷时选择题的内容和作文题的内容分开进行判题,没有姓名、考号的试卷,就没有办法获得分数。
第三,应考者在答选择题内容时,要注意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审题上,不妨先在正确的地方划上“√”,等到全部都做完后,把所有的带“√”的地方用笔涂黑。
第二种方法是一题一题地判,一题一题地涂,一题一题地做,我们提倡用第二种办法,这样避免重复劳动,可以节约时间,速度快些,效果也比较好。
第四,应考者涂错考号。有的把数字漏掉了,有的涂到了数字,有的一次涂了两个数字等,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涂考号时应该很细心,千万不能马马虎虎。
第五,在答选择题的时候,涂黑要按标准。有的人周围涂一圈,中间却没有涂,这种情况跟不涂没有什么区别,得不到分数,光电机器读不到这样的不合乎标准的答案,所以很容易丢失分数,本来做对的也等于没有做,这不是太冤枉了吗?所以在涂黑的时候要很细心,中间、旁边都要涂到,尽量避免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机器阅卷有其科学性,同时又有其严肃性,只有自己适应它,而不能让机器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自己平时做事情认认真真,按规矩答题,否则就要丢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关于机器阅卷
现在国际流行的趋势是用机器代替人工阅卷,但有些试卷机器还解决不了,只有通过人工才能完成。但机器阅卷已经较为普遍,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考试实践中。
要适应机器阅卷这种方式,就要严格按照它的规律和要求来答题,否则达不到要求,就会丢失分数,所以在答题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要选择符合规格的答卷纸答题。因为光电阅读器是按照格式化的标准答题卷的规定给分,在答卷纸的左侧,或者是右侧,或者是两侧,同步黑标进行阅卷,同步黑标的相应选项,应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的试卷纸是标准的,否则机器阅读的数据就可能不准确。
一旦自己拿到手的试卷纸不合标准,要立即请主考官调换合乎标准的试卷纸,这样才能保证在答题中不至于因为印刷错误而丢分。
第二,一定要把姓名写上。如果没有写上姓名,又把准考证号给涂错了,那样就无法查出该试卷是属于哪个考生的。
第三,准确涂写准考证号。要在规定的地方写上自己的准考证号,并且把对应的号数一一涂黑,否则光电阅读器是无法把成绩记在那里,应考者同样得不到分数。
第四,答卷试题纸通常有多个科目。应考者必须将所考的科目用笔涂黑,否则评分机器无法用该科的标准答案以及评分标准来判题。这样的结果,机器会毫不客气地给零分,这样就太可惜了。如果答卷纸还有科目名称,这时就应该写上应考者所要考试的科目名称,这样就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第五,选择涂写试卷的类型。如果考试试卷类型分为A、B、C等,应考者则要把自己选择的试题类型涂上A或者是B、C等。如果错把B卷涂成A卷,那么光电阅读器就会按照A的标准来给B卷判分,这就张冠李戴了。
如果试卷纸上没有被印上A、B、C的试卷类型,但在试卷纸的右上角印有A、B,那么就应该查看答卷右上角的字母是否与自己所选的试题是一致的,不一致的一定要调换成一致的。
因为不选择涂写试卷类型,答题纸类型和试题类型不一致,光电阅览器是无法采用某套标准答案来判别该试卷,最后无论你做得好与坏,其结局都是零分,成了白忙乎一场。
第六,要保证试卷上涂黑的质量。光电阅览器是一种机器,不像人具有较大的弹性,它识别黑标灰度有一定的要求,颜色太浅,如果是人工可以用眼仔细去辨认,但是机器不可能这样做,没有达到它识别的最小值,它就会视而不见,以为考生没有涂过,自然就不会给分了。
相反,过于用力,涂破了试卷纸,同样给机器评分造成误解,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做这种题目必须要用铅笔,而这种铅笔不宜太尖、太细。符合标准的涂写是把试卷纸中限定的框框底色完全盖住为好。
第七,准确涂黑。因为不小心或没注意涂错了准考证号,或者是涂错了选项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涂错准考证号,必然导致同一考场发生重号或者错号,机器拒绝阅卷,或者是无法记录分数。如果涂错选项,自然会让评分的准确度大打折扣,这些都对考生极为不利。
第八,保持卷面干净。一张干净整洁的试卷会给评卷教师良好的印象。同样一张干净整洁的机器答卷纸也会给机器带来“良好的印象”,如果卷面上留下同答案无关的笔迹,有的是涂错了以后擦掉涂改,但原来涂错的地方没有擦净,这种笔迹和未擦净的地方,在机器看来都是一些信息,它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判分,这样对应考者是不利的。
所以,应该尽量保证卷面干净,不要折叠、撕破、污损试卷,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
第一节 复习也有策略
复习是考试的前奏,复习好才能考试好。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对知识的掌握,系统复习的目的亦在于此。复习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越是重要的考试,越要重视复习。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计划,计划要尽可能周密,符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作息时间,也要协调一致。对考试计划的制定要科学化,有时甚至要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人士,有的高考复习班老师都安排好了,这样对复习是有利的。
因为复习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所以要尽量做到考前心中有数,按计划进行,不至于糊里糊涂,虎头蛇尾。前面用功过多,后面的还没有完成,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就匆忙应考,自然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全脑学习法中的复习策略与通常的复习看上去没有多大的不同,通常有经验的人在考前的复习都会列有计划,按计划复习。
不过在这种计划指导下,全脑学习更强调复习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它与平时学习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集中复习、做习题,增加大脑中八个.智力区域之间的多维互动和相互强调,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信息经过全脑学习方法的处理,储存在大脑的知识库中,在需要的时候,比较容易提取或再现,加上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够牢固地强化信息,在考试的过程中,这些信息会有效地释放出来,帮助自己攻击考题,直到顺利完成考试。
如果按照以下的复习方式进行复习,则会收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在考试中如鱼得水,大显身手。
制定合理计划
制定复习计划有点类似于写文章时编写提纲,只不过写文章是要把所写的内容通盘考虑之后列出纲要,然后一步一步来写,最后完成全篇。而复习则是对全部内容做个通盘的了解,然后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这个计划一定要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最好是在教师或有经验人士的指导下拟定。同时要和学校的整体安排协调一致。
复习计划根据目的要求,对内容、时间、进度等都要具体安排,以便于合理实施,这样才能按部就班,步步推进,让复习更加有质、有效。
制定复习计划
制定复习计划要知己知彼,搞清楚自己哪一个科目较强,哪一个科目较弱,在某一个科目中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这些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怎样,复习的最佳时机和时间是什么时候,可以在纸上记下自己回忆、分析、思考的内容,一边想一边写,让思路清晰起来,一般自己对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尤其对自己学习状况有个通盘了解之后,这时复习计划差不多就会浮出水面。
第一,长期计划。目的是安排各个科目的主要复习时间,通常我们提倡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类科目,多以思想与概念为主,要求记忆的东西相对较强,安排在复习的中后期较好,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大多重在推理,理解性较强,比较适宜放在复习的前期或中期。
发现自己某些弱项加以主攻,在主攻的时候,通常选择一个重点加以主攻,攻克一个再攻克下一个。
第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组合起来就是长期计划。通常短期计划以周为单位,最好不要情绪化对待复习,喜欢的就多花时间,不喜欢的就少花时间,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尽可能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最好有张有弛,强度适度,既不会过于轻松,达不到总体目标,又不至于被计划压得喘不过气来,或完不成计划而打击自己的信心。
计划可以单列在本子上,每天写下第二天的计划,周末写下一周的计划,完成一项划掉一项,这样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短期计划要和长期计划协调一致,尤其是要把长期计划中间主要攻克的目标放在短期计划中效率最高的时段内进行,复习计划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利用时间,并让人们保持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让自己每天都活跃在计划实现、情绪高昂的活动中。让人们在这种追求精神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充分把握时间
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可以说时间在考场上就是成绩。其实时间在复习中同样也是成绩,尤其是高考、中考、职考等大考,复习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多一点时间就能够让自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而时间真的很无情,就像古人说的那样“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
但它对每个人又是公正、公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追赶时间,争做时间的主人,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以下的一些办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
第一,追赶时间。绝对不能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想法。贵在坚持!
首先是稳住神,不要让情绪过于紧张,才能够静心、安心,可以在复习前做点运动,例如原地跑步、跳绳、做体操,也可以准备书籍文具等,避免在复习中缺这少那,到时候再去寻找,耽误时间。
其次是把大量的复习内容条块分割,一口一口去吃,而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庞然大物,看看都害怕。要一个一个问题解决,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再次是规定复习期限,根据课程单元或者老师讲课的内容,订立复习期限,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什么任务,这样能够让自己把握复习进度。
第二,把握时间。要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好,复习内容安排满,不要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
大家都希望自己有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让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往往现实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的,这种情况下就尽量地挤时间、节约时间。不能没有娱乐,但要坚决控制,例如看电视,西方有人提出电视是我们的敌人,因为打开电视看到电子信息的强刺激,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把注意力从电视上移到学习上,所以开电视易,关电视难。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可以把看电视当作条件或诱饵,完成了任务才可以看,完不成任务自然不可以看,这样看电视成了激励方式,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复习计划。一个人的自制力非常重要,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选择事项,这样自制力差的人,很难有大的作为。
要严格养成控制自己的习惯和能力,对那些不是特别有价值的电视坚决不看,但对学习有用的内容,例如新闻类、知识类等节目还是可以看的,但要站着看,否则一坐下时间就跑掉了一大截。
可以利用等待时间,在排队等车的空间中也可以看书,这些时间集中起来是很可观的,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身上备好书本、卡片或笔记,随时用来复习,有时躺在床上休息也可以复习。记得我以前在学习、复习时,床边贴满了纸片,头歪向这里看到这个消息,歪到那里看到那个消息,眼睛所到之处都能接收知识,这样做既有趣又方便学习。有些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活动尽量少参加,遇到耗费时间过多的事情,尽可能地推掉,不要不好意思,因为毕竟要完成的复习计划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要围绕着这个重点来安排生活。
避免错误
有些考生因不善于安排复习,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对复习的效果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发生这些错误。
例如没有合理地使用时间,让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干扰和耽误了主要的学习计划;复习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匆匆忙忙,胡乱结束;分不清主次关系,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虎头蛇尾或者是有头无尾;自己没有主见,弄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干;做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既费时又费力,出力不讨好。
全面复习
日本的骏台学校在世界上颇有名气,它主要培养复习生参加考试,而经过它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可以考上名牌大学,负责人介绍经验时说:“如果认为我们是传授什么特殊诀窍的学校,那就错了。建校至今,我们始终强调的都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如果基础不扎实,怎样拼命努力也是学不好的。”
复习要对全部基础知识加以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不牢固,解决具体的问题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基本功,基本功强了,既可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帮助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基本功不到,解决起问题来会捉襟见肘。
要想复习好,必须紧紧围绕着复习大纲,从课本复习下手。复习大纲是按照总复习的要求,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所以必须要清楚它的实质内容,遵照它的具体要求,用来贯穿整个总复习。
有的人复习,不是从课本知识着手。基础知识还没有复习扎实,就去找一些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迷信这些“灵丹妙药”,耽误了对书本基础的把握,这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考试大多是围绕着课本知识展开的,课本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就去找各种试题来做,会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才能再去涉猎一些试题汇编,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精选一些辅助材料,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找来就用,所选择的材料必须配合课本中的内容,加深课本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在这个基础上,多做一点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可能有的人会想试题现在越来越难,综合性也越来越强,主要精力用来抓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大恰当,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从根本上看,无论有多大难度,多强的综合性,都不会超越基础知识,根本还是在书本的基础知识上。当然,仅仅掌握基础知识的复习还不够,还要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较高难度的综合练习,适当地提高自己把握知识的能力。
但是,不抓基础知识,追逐高难度的综合题,那样会得不偿失。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考试时候要用用不上,不用又做不了。所以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基础知识理解了、掌握了、融会贯通了,就可以在基础知识之上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这样就会收到好的复习效果。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要重理解,而不要死记硬背,文科也好,理科也好,都要深刻理解,理解了的内容记忆牢固。尤其是要把具体知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而且总复习面对的内容较多,时间也相对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死记硬背下来,所以理解是根本,并且运用好的方法、科学的记忆,对整个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整体把握,为考试奠定雄厚的基础。
循环复习
对于整个复习的内容进行总复习,通常采用循环复习的方式,而不是现在有的人士提倡的几轮复习或数轮复习。几轮复习或数轮复习的概念是第一轮解决某些问题,第二轮解决某些问题,依次类推。对于我们全脑学习来说,我们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循环性。这是一个复习系统,总复习中套着分复习,部分内容围绕着全体内容,由前向后滚动,在这种复习策略的指导下,再对知识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
第一步,依据纲要,全面复习。依据复习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和规定的范围,由老师帮助,对整个基础知识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应考者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抓住薄弱环节,然后展开全面系统的总复习,文科科目重在复习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理科则重在基本概念、公式、定律,并且复习和再做一些曾经做过的典型的基本练习,主要目的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体内容,总揽大局,对知识有总的理解和记忆,为下一步复习打好基础。
第二步,教师指导,一一复习。由教师带领,依据复习大纲的要求和规定,每个部分和单元一一加以复习,同时做一些综合练习题,要抓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内容,找出各知识内容中的内在联系,可以较为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然后加强基本训练。重点练习类型综合题,让思维活跃起来,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相对有重点地加以复习,对重点内容深入理解。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多做些练习,不过不能大搞题海战术,尽可能精选习题,争取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第二步复习是很重要的。要下大力气、大功夫,它不是对第一步的简单重复,也不能和第一步复习脱节,就是说应该与第一步的复习衔接起来,并且不断地加以提高,深化复习。
第三步,采用综合复习和练习。首先是基础理论,要依据复习大纲,依据教材中的顺序将本学科基础知识有机连接,尽量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再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对过去做过的题系统地加以整理,从中发现解题的某些规律以及各种习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解题提供经验方法,还要进一步进行综合练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这时可以参加校方、教师安排的模拟考试,也可以参加考试训练营,特别是可以自己进行模拟考试训练。
在总复习中应该分清轻重、主次,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把知识全部过一过,这时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认为有的地方不重要就赌一把,这种赌徒心理是绝对要不得的。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安排的基础知识通常都是必须掌握的,只不过有所侧重,但考试时没有规定只考重点地方,而不考非重点的地方,有时甚至非重点的地方正是考核的重点内容。
对知识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和掌握,再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建立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形成心中一盘棋。
全脑复习提倡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相互兼顾,平衡发展。绝不能搞押宝的游戏,这种赌徒心理用在学习上是非常有害的。俗话说:几多耕耘,几多收获。没有汗水也就没有成果,想少花气力去押宝,想要高分数,那是铤而走险的事情,尤其是参加一些重大考试,靠的是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当然了,在大考之前请有经验的辅导教师讲一讲,做个大体的估量是可以的,但只能把它作为整个复习中的一个环节,而不能把它当作主要的复习手段,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这时,随便翻开教材某一部分,就可以带动一大片知识,类似于钓鱼,钓杆起处就是一大串知识;也有点类似于串糖葫芦,用一根签串起一个个糖葫芦,一旦出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展开围攻,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股风暴席卷而来,扑向这个问题,直到彻底解决,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胸有成竹或烂熟于胸的境界。达到这一程度,下一步的考试则成功率就会很高了。
全脑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强化复习效果,提高复习质量。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紧紧围绕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复习。
国家举办的招生考试,主要依据全国统一的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命题,而不是以某个复习提纲为主,复习要尽可能做到少而精,牢牢地掌握一套教材和一套复习提纲,切忌一大堆复习材料每个都不深入、不系统,这样效果会很差。我们一向强调学习要非常扎实的吃透一套教材或参考资料,而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个都知道一点,但每个都不精,这是复习的大敌。
第二,认真听教师讲解复习。
在教师上复习课的时候,尽可能地补漏拾遗,把平时没有完全弄懂、弄通的地方彻底加以解决,不再留下尾巴,把知识连成串,让它们系统地成为一个整体,存进记忆库中,在需要的时候方便使用。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让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第三,预习、复习和作业连环。
在上复习课之前要加以预习,不明白的地方在上复习课中解决,同时还要做作业,这样把每个问题彻底弄懂弄通。做作业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独立完成,查答案以及和别人对答案或者一遇到困难就去问别人,自己没有经过努力思考,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如果自己下了功夫,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再去请教别人也不晚。
自己动手做的、思考的成果,是属于自己的,记得牢,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容易解决。如果自己做错了,也不用担心,错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从根本上把它解决了,这样对自己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
全脑复习强调的是经常性,对所复习的知识过一过,就像在大脑中过电影一样,有时可以对着书本和复习资料,一页一页翻过去;也可以在大脑中放电影,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过去。所有的科目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复习。
第五,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的教材越来越深,越来越难,如果要掌握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那是一定要经过持续的努力,下大气力才能够做到。
复习也要以人为本,以应考者为主体,教师加以指导。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老师教得再好,也要靠自己去掌握,要通过自己的刻苦找出知识中的规律并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尤其是用全脑获取、复习、检验知识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来武装自己,切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持续地、不断地用功,同时,我们强调在复习时要注重方法和策略。
第二节 别让弱项拖后腿
在全面总复习的基础上,对那些发现的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重点进攻,千万不要吃偏食,让薄弱的地方拖了后腿。
我们提倡在复习中要发挥所长,但并不是说对不“长”的地方就放弃了,恰恰相反,这些地方甚至可以作为复习的重点,对于一个考生来说,绝不能有所偏废,以强的地方来带动弱的地方,而要千方百计地弥补不足,把弱项赶上来。
考生因为有些科目不强,往往害怕或者是没有兴趣,这就要下功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坚决赶上来。首先对这些薄弱的科目进行分析,发现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大家知道,凡是学得好的科目,大多是因为对这些科目兴趣较高,能力较强,也可能是这种科目、内容较适合自己,所以学得较好。那么对不喜欢的科目就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点一点进攻,每获得一点点进步都是可喜的成果,不断地扩大这些成果,就会给自己带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最终彻底征服该科目的基本要素。
成果是一点一点扩大的,成绩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兴趣是一点一点增强的。如果采用简单化的方式对其放弃,那么永远也不会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方法之一。
方法之二,从最基础处开始复习,不走捷径。正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长此以往自然没有信心。所以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一点一点积累,不要怕耽误工夫,甚至可以从头再另起炉灶,不要怕花费时间、力气,也不要怕他人不理解、耻笑自己,自己走自己的路。试想一下,考试败下阵来,才是真正的失败,而平时学习不会的地方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
所以要坚定信心,不要怕自己要从头再来,不要因自己相应的水平比同班同学滞后,受到某些老师批评或同学看低而放弃。何况暂时的失利并不能影响最终的效果,只有让这些薄弱的环节完全赶上来,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普遍提高,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
另一种方法是为了某些薄弱的科目,专门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人士,他们在该科目中多年摸爬滚打,都有很宝贵的经验,把它们拿过来,很可能成为帮助自己打开困难之门的钥匙。
对于薄弱的科目,全脑学习认为,那是方法使用不当,或者是没有好的方法用来学习或复习导致的结果,要引入好的方法,一点一点解决问题。
例如挖掘隧道,没有好的工具,只是靠人工、铁钎加铁锤,碰到坚硬的岩石,当然困难重重,寸石难进。如果采用现代化的大型掘进机,挖起岩石来如虎添翼,所向披靡。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工具是否得当。
学习同样如此。好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自己顺利掌握知识,而不好的方法或者没有方法,自然困难重重。人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苦思冥想,拍拍脑袋,“哦,有了,我有办法了”。这个办法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解决问题自然就容易多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方法,全脑学习中非常强调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方法来学习和复习。
当你遇到困难时,这些方法会帮助你战胜困难。
第三节 复习一定要得法
复习得法,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复习不得法,则会事倍功半。要运用好复习方法,尽可能地获得好的复习效果。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些复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再现法、总结法、练习法、课外阅读法、实践法、趣味复习法、互助复习法、课后复习法。
自我再现法
自我再现法是独自再现原识记材料的方法。其目的一是检验记忆的准确性,纠正记忆错误;二是通过复现来巩固记忆。运用自我再现法时,最好能将原识记材料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对照检查。常用的自我再现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口述法
自我口述法是运用口头复述的方法,根据复习任务把识记材料的主要意思说出来。使用口述法,一定要及时对照,及时纠正复述错误。较长材料可分段口述。若能使用录音机,则可以先把口述内容录下来,然后对照识记材料放录音,在错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做个记号,接下来再重点识记这些部分。我们平时背诗歌,背口诀,复述故事等都是运用口述法。运用此法可以调动听觉参与复习,效果较好。
2.自我笔录法
自我笔录法是用笔把自己回忆起来的识记材料记录下来,然后再和原识记材料相互对照以纠正错误记忆的方法。
我们平时默写单词、佳句、公式、定理等都是自我笔录。运用此法手动眼看,可以同时调动运动觉和视觉参与记忆。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口述结合,效果会更佳。
3.自我默忆法
自我默忆法是一种只在大脑中进行回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课后我们就可以在脑子里回想一下,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何特点?有哪些生词?如果不能回忆,则立刻翻书看笔记,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使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回忆,但它却有几个显著优点:
①灵活性。不象口述和笔录那样要受到场所和工具的限制。课间休息,散步途中,躺在床上都可以进行默记。
②内容广。人的记忆中有大量的表象储存,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这些表象用口述和笔录的方法却很难做到,而运用默忆法就可以在脑海中浮现这些表象。例如,学过地理,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浮现一幅地图,各国的地理位置、形状、以及矿产分布和气候类型等一起展现在脑海之中。
③速度快。人们在运用表象和内部言语进行联想回忆时,要比出声口述和笔录快得多。人们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语言就变得不可理解。书写速度的冠军每分钟写575个字母(约合207个词),而运用内部表象的整篇浮现法,速度要快几倍。而且默忆法还很容易直接把握重点、难点。
4.自我测验法
这是一种自我回答的方法,自拟题目。然后自己作答。可以口答、笔答,也可以心答。因而也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自我测验法拟定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题型多变,方式灵活,因而增强了复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侧重于点,而忽略了面,最好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此法。
总结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多学科并进,每天学的各学科知识都很零散,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总结。每一节、每一章、每一个单元、每一门学科学完后都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常用的方法有:
1.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这里是指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方法。系统化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整体综合法,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我们要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分别采取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一些材料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纵向法搞清一个事物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比如社会发展史,生物进化史,小说发展史,诗歌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横向法来比较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比如日本和美国的地理工业特点的比较,辛弃疾和陆游诗歌风格特点的比较,英语同义词比较等。总之,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能使我们对学过的材料有系统的了解,能把握住其脉络与精髓,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2.抓要点
在总结过程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要点。所谓要点就是指重点和难点。我们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选和精心安排的,每一章都有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点,如新概念、新定理、新的写作手法等,对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至于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了不懂的地方,要立刻记下来,或查阅词典、参考书、笔记,或请教师友。
练习法
练习的方法又分为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类。
1.单项练习法
单项练习法是专门复习某一内容的方法。比如词汇练习,就是专门以词汇的拼写、读音、含义为练习内容的。英语时态练习,就是以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变形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某项内容得到专门的集中训练,从而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或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难以一下子掌握,这就要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部分,单独地加以训练,熟练后再把它们综合衔接起来。
2.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是同时运用多种知识的复习方法。在综合练习中,知识不再是分散零碎的,新旧知识结合一体,因而需要融会贯通。比如有一历史习题要求“综述秦末农民起义”,这就需要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农民起义的纲领口号、组织情况等进行综合叙述。语文中的作文也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练习,是人的生活知识、理论知识、词汇、语法、修辞、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综合体现。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最好能把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从而使我们既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课外阅读法
这里的课外阅读是指阅读那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在课外阅读时,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以新的形式重现在我们面前,在新的联系中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巩固。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把它和系统的复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既能丰富知识,又能巩固记忆。夸美纽斯曾建议人们“经常通过实践去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面”。这里说的实践法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建立在少量的具体直观及语言直观的基础上的,平时做的练习也都是一些典型化的题目,因而只有在生动、具体、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使感性基础不断丰富充实,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例如,学过生物知识,可以去做一些采集制作标本的活动;学过外语,可以进行一些翻译和实际会话活动;学过无线电,可以试着安装收音机、电视机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学过的书本知识才不会成为空洞的教条。
趣味复习法
趣味复习法是一种带有娱乐性的复习方法。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因而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趣味复习法有如下几种:
1.游戏法
具体的游戏法是很多的,如猜谜语、对对联、联成语、解趣题、做趣味实验等。
2.节目法
这里是指和学习有关的文娱节目,比如诗歌朗诵,根据课文改编的话剧和绘制的幻灯片,以及英语短剧和英语歌曲等。
互助复习法
互助复习法是指几个同学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互相用功、共同提高的复习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主讲法
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同学在某一学科有专长,或对某个问题理解较深透,就可以采取主讲法,由他来主讲,以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还有一种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主讲的机会来复述识记材料,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讲述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纠正错误。
2.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针对某些重点、难点,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加深理解或解除疑难的方法。
讨论应在每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讨论才能深入,才能集中每个人的独到见解而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3.相互问答法
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而在互相提问时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自己所忽略的,也可能是理解肤浅的,这样在相互问答中就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在回答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课后复习法
在低年级,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作业多时,自习课纪律就好;作业少时,自习课纪律就不好。当老师批评学生不抓紧时间学习时,有的学生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作业做完了。”这现象说明:有相当一批学生认为,做作业是课后唯一的学习任务。
实际上,按照学习的正常程序,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虽然做作业也具有复习的意义,但是最好还是在做作业前,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三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
1.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的方法。人坐在椅子上或在院子里散步,表面很平静,可头脑中却十分活跃。有人把这叫“过电影”,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有人把这比喻为“反刍”,就像老黄牛那样,在休息时使食物重回口腔,细细地加以咀嚼。
由于尝试回忆前,经过了预习和听讲,所以完全具备了回忆的可能性。
尝试回忆有四点好处;
第一,可以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例如,学了高一物理的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的第一部分以后,在课后尝试回忆时,可以顺利地回忆出:力的定义,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测量力大小的单位,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力的表示法和力的分类。这说明学习的效果不错。有的只能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那就应当分析一下原因了。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书;也可以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第二,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只要尝试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不少学生用自己亲身的实践,认识到尝试回忆是加强记忆能力的好办法。
第三,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一个学生讲:“通过回忆,把老师课上讲的在脑子里复述一遍,要求是不看书和笔记,记住的恰好是你已经懂得的部分,没记住就证明你没有掌握好。”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理解的知识,往往忘起来最快。可以说,尝试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每次尝试回忆后,如果有一部分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通过尝试回忆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会自觉地把忘记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对于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来讲,尝试回忆还会促使他寻找具体原因,来与遗忘作斗争。
第四,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要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好动脑筋的习惯。有的学生,也抓课后复习。复习的方法是:拿起书,像看小说似地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书时,好像挺明白,也好像全记得。但是一放下书,真要用时,看的内容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课后复习方法没有充分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开动脑筋。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一面看书一面打瞌睡呢?原因之一是采取了这种消极的复习方法。
2.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去看书。因为看的是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绝对不能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思考时也可以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当然,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预习、上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是全面过目,有重点的看和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的概念、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有利于记忆的、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例如,生物书中新概念很多。为了查找方便,在看书时,把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写在书四周的空白处。在看书时,边看、边理解、边动手,这对于今后复习会大有好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又成了“词典”,可随时查找,十分方便。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看教科书;也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往往到了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新概念,急得满头大汗,你这时再看他的书,不是勾划的太多就是从未处理过,难怪无处可寻了。
3.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录音带式的笔记,不见得是一份好笔记。应当把笔记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是未来特别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第四节 备考五攻略
离高考只有短短的30天了!各地考生及家长反映:高考在即,考生急,一家人都跟着急,家庭气氛变得紧张、严肃;“三诊”即将到来,心里却没谱了;在最后30天里应如何复习、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安排日常生活?此时常常会出现考生及家长困惑的问题,在此,我收集整理了高考及心理专家的备考策略,特意为考生及家长献上高考前30天的备考五攻略,以帮助广大考生在冲刺阶段有效复习。
复习计划由粗到细
有些考生说,考前30天,我心里越来越没底了,每天看着堆积如山的课本及复习资料,我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复习?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复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复习进度。计划从时间上和内容上都要由粗到细。例如,考前1个月可以分两阶段,考前3周为一个阶段,最后1周为一个阶段,各阶段又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再细分,最后落实到每一天和每一个小时。
内容也可以先按照科目划分为不同部分,然后又在每个科目上确定最后的复习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复习任务。制定计划要适合自己的学习效率,任务不可过重或过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次模拟考试的试卷是后期复习的重中之重。对于很熟悉的知识点简单过一遍即可,对于重点难点一定要巩固加强。另外,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段复习相对困难的弱势学科,在其他时段复习感兴趣的强势学科。最后,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力,设立一个保底目标、一个稳妥目标、一个冲刺目标,就可以有计划地安心复习了。
合理搭配营养
临近考试,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那么,考生应怎样吃才科学?如何做到合理营养搭配?
其实,高考饮食讲究营养、清淡,以素菜为主,每天保证400克-500克的主食摄入,过多摄入肉食,只能增加脂肪和蛋白质而不能补充必需的能量,对大脑并没有好处。同时,一日三餐,早餐要吃饱、吃好,中午应吃得丰盛些,晚餐不宜吃得太多。晚上复习较晚可在睡前1小时喝杯牛奶,配蛋糕、饼干之类充饥。还应注意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多吃粥类、汤类食品,少喝带气的饮料,以免引起胃肠不适。考试期间晚上别喝太多水。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多方式休息,如多运动、多娱乐等。考生有什么不适,应赶快医治,以免影响正常的复习和考试。
学习休息两不误
考生们承认,临近高考,迫于压力,不得不开“夜车”复习,基本的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即使上床,一想到高考就很容易失眠。那么,怎样才能学习与休息两不误呢?
我认为,考前半月,考生绝不能“开夜车”。应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复习,夜晚好好休息。考生连续复习一两个小时后,用三五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舒展一下筋骨,看看窗外的风景,听听音乐,闭目养神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至于失眠,考生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有关资料显示,偶尔失眠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不是刻意强调失眠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耗,第二天同样可以做到精力充沛。其实就算睡不着,只要身心放松、闭目养神,同样能够起到休息的作用,保证复习效果。
心平气和每一天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临考前,有时心里会憋得慌,非常着急,生怕高考失利,感觉很压抑,于是想发泄,又找不到对象。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黄教授指出,高考不仅是智力与知识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考生首先要增强自信,这样才能减轻焦虑。其次,要注意调整学习节奏,避免长时间复习同一学科。正确看待考试,克服一卷定终身的观念,以平和的心境对待考试。要多看自己的进步,不要盲目和同学攀比,在每一天学习结束前,可以想想今天的收获,相比前一天取得的进步,用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而不仅仅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可以把心里话告诉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和学长。如果觉得他们都不是最好的倾诉对象,那就不妨写写日记,也可以找个合适的地方,纵情地喊、尽兴地笑、痛快地哭,让心中所有的不爽痛快淋漓地释放。
考前一周复习要领
考生说:“老师和同学们都说考前一周的时间非常重要,该如何去度过这段时间,并有效复习呢?”
在冲刺阶段,复习时,重在梳理学过的知识点,在脑中形成网络与链接,以便在考试时能做到“提取”顺利;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基本知识上,牢记基本定理、公式、常识等,多做难度适当的题;视情况将自己的复习状态与方式调整到与高考两天同步,如语文在上午考,尽可能把语文安排在上午复习,理综在下午考,则把理综安排在下午复习。这样坚持一周的模拟高考复习,有助于大脑形成思维惯性。在最后3天,可进行一次模拟高考,选出一套难度不大的模拟题,按照高考的时间及科目排好考试时间表,在家里设置模拟考场进行考试,可请父母作为监考员。
第一节 全面把握试卷
全脑学习把学习的重点主要放在平时的学习上,但同样也重视对考试的发挥。下面是全脑应试方略。
全脑应考是动员语言、数学逻辑、内省、身体运动、视觉空间、人际社交、音乐、观察8个智力区域全面参与对试题的“围剿”。它一方面诱发平时用8种智力获取的知识再现,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了多种智力打“歼灭战”的战略优势,特别是运用“鸡尾酒法”、“全速法”两大王牌给最终考场获胜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重要保障。
通览考卷
通常在考试之前,主考教师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发卷。拿到试卷之后,不能马上答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仔细检查一下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没有错误,每一页上的版面文字是不是清晰完整,并且要注意听主考老师宣布的具体要求,以及对试题订正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通盘浏览一下试卷,对试题的结构、题型、份量等有一个了解。在遇到有把握的题目时,要积极地暗示自己此处可以得分,而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没有把握的试题上,一心想这里要丢分,那里也要丢分。
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可以花些时间看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大题,如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以及阅读分析题,政治、历史科上的问答题,数学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等。
通览考卷的时候,对题目的总述、每道题的重点都要有数,看看它们占有的分值,在时间上要做好规划。
分配考试答题时间,可以按此原则办理:力求把自己有把握的内容做出来,即获得掌握学习内容的该得分数,在这个前提下来安排答题顺序,同时也要考虑到疲劳的因素,安排答题顺序,还应该依据对考试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考题占有的分值。
通常安排答题顺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熟后生,这种情况大致符合试卷排列的顺序,避免在答题的时候把大量时间先花费在难题上,攻克不下,纠缠不清,而后面会做的题目又没有时间去做。
对容易做的题目先做,大脑渐渐进入平顺解题状态,积累一次次成功感,信心增强,对于后面的高强度用脑,稳定心态,消除紧张感非常有利。
科学地分配考试时间,可以影响临场发挥,它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争取分数。分配时间的基本原则,是为了在能够得分的基础上不会失分,比较难得分的地方争取分数。要会运用分数时间比的原则,例如用一刻钟来攻克分值十五分的题,比用一刻钟去攻分值一分的题显然有意义得多,要掌握这个原则,花大气力就要得大分,而不要花大气力去攻小分。
第二,预览试卷,安排时间。根据前期浏览全卷,对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难度等都有个大致了解,初步确定了相关的答题时间,在具体实施答题的过程中,既要按照前面排定的时间来答,又要灵活机动,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例如原来打算花6分钟解决的一道题,但是6分钟过了还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解决,此时就要考虑暂时放一放,如果即将全部结束,那么就不妨再花一点时间完全攻下来,是攻是跳,要看具体情况。
第三,灵活运用时间。在答题时间上也要运用模糊数学概念,不要死守最初的安排,具体做某一道题的时间,大致按原来的估算,就可以了。
因为整个时间是一盘棋,在这里多花一点时间,在那里又可以找补回来,在这里节省下时间,在那里又可以派上用场。如果一味强求计划精确到每一小题或每一秒钟,那样反而把自己限制住了,不利于发挥。
一般情况下,尽量要留有一刻钟左右的时间检查全部试卷,对于我们全脑学习来说,我们一向主张写字、思考、解题高速度。现在是个提速的时代,学习用脑也不例外,如果平时速度上去了,此时就可以赢得相当的时间,而避免了在时间上的不利。
有的考试题量大,质量高,考试的时候自己对一些难题已有相当的把握,留下时间的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但通常我们提倡答题尽量往前赶,后面留有时间去检查或处理相关事情。
严格审题
在答题之前,一定要重视审题,对每一题每一分都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因为粗心大意,把本来能够做的题做错了,把能够拿到的分数弄丢了,岂不可惜。
想想看,自己不小心,竞争者小心;自己不认真,竞争者认真;自己跑了分,竞争者得了分。一反一正,后果不言自明。在某些重大的考试中,往往一分之差,或者金榜题名,或者名落孙山,绝不是小事,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必须认真审题。
其一,舍得花时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审题会给后面成功解题创造条件。
其二,抓住审题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三,反复审题,稳、准、狠,找到要害。
其四,审清题后再下笔。
其五,抓住关键词,例如:简述、叙述、描述、论述、概述、比较、分析、评论、解释、说明、对比、讨论、定义、论证、评价、证明、追溯、总结等,有针对性地解题。
其六,搞准要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几个问题,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
其七,一边审题,一边寻找解题方法。
其八,要注意一些说明提示,或者解释性的文字。
其九,善于从字里行间捕捉一些暗藏着的蛛丝马迹。
其十,要搞清楚四个组成,即解题条件、规则、问题、写答案处,一一落实。
注意书写
全脑学习一向注重高速度,在全脑复习中和考试训练中都强调要快。速度快,实际上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人们生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生活节奏加快,人只有适应这个时代,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强者。
对于考试,尤其是一些重大的考试,快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大型考试往往题目很多,同时要求高,考试时间比较紧张,不能像平时那样,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慢条斯理,审准了题之后,毫不犹豫地高速运笔。有许多考生做不完题,主要是书写、思考、答题等速度太慢的缘故。
经过全脑学习和考试训练的人,这种情况一般不大容易出现。但同时要避免另外一个倾向,即答完题之后就悠哉悠哉,束之高阁,而应该充分利用考场上最后的时间检查试卷,尽可能多挣一点分数。
答题的准确度要高,回答问题该详则详,该简则简,答准要点后就不要啰嗦,有的人怕写少了丢分,答题文字的多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下笔要准确,不要写了涂,涂了写。
也有的感到书写不满意,要改过来重新抄写或修改,结果把试卷搞得一团糟不说,而且回过头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时间不够了,真的是无可奈何。因此在做的时候尽量准确答题,必须要修改的地方可以用箭头插过去,最好不要做大片的涂改。
保持卷面干净,在书写的时候尽量合乎规格,规范写字。有的人答完题之后,卷面非常干净整洁,整体观感非常好。有的人东一块西一块,这里是头那里是尾,很显然前者比后者好。
要尽可能保持卷面整洁,不要撕破了试卷,也不要滴上墨水或汗渍,字体大小适度,整齐划一,避免潦草。平时写给自己看稍微马虎一些无关紧要,但是考试面对的是主考官,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字的基本功是平时练就的,那些不是按照全脑学习要求训练出来的学生,同时又在写字上较慢或方法不够好的学生,平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全力以赴答题
答题开始,一定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把全部的脑能投射在解答问题上,不能心猿意马,三心二意,更不要着急、烦闷,以免让监考教师误认为作弊,也可能影响他人,或者被他人影响,带来情绪紧张,而影响到答题,这样等于自己把事情搞糟了。
做任何事都要胆大心细,考试也是这样的。看到一些简单的题目,以为自己有把握,就漫不经心地答过去了,作完以后也不去看看有没有道理,写得正确与否,感觉自己前面已经没问题了,而往往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
往往越熟的地方出的问题越多,那些平时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考生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尤其是有的人对题目还没有搞清楚,就匆匆下笔,写了一大截之后,突然发现跑了题,浪费时间不说,还要涂改试卷,把卷面搞得一团糟;把自己的心情也搞得一团糟,甚至有的人没有仔细审题,下笔就写,做完了后也搞不清楚自己已经跑了题,到头来悔之晚已。
对那些会做的题,由于一时疏忽而跑了分,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痛心,但却是时常发生的。
如何才能更好地答题呢?
第一,如果持续碰到难题,可以放松一下,调整一下情绪。人们有这样的体会,情绪高昂的时候,注意力十分集中,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但遭遇的困难越多,情绪越容易低落,这时做什么事情均会感到较困难,难以发挥自己本来的水平。
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一路顺畅,那是最理想的事情,那时候的情绪、智力都是最好的,可以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但到了困难接二连三之时,情绪就会大受影响,此时可以立马停下来做深呼吸,冷静一下,调节一下情绪,重树信心之后,再继续做题。但就是会做的题,自己一帆风顺,也应该避免粗心大意,丢失分数。
第二,不要盲目擦掉答案。如果发现题目答得不正确,写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此时还没有新的方案可以代替,暂时不要擦去,因为这时还没有确定新的答案是否就与写过的不同,有时并没有多大区别,或者有时稍加修改就可以。
有时某些答错的信息,比白纸空在那里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所以不要在新的答案出来之前把前面认为错了的立即擦掉,也可以利用它分析对比一下,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三,做记号提醒自己。在通览考卷的时候,有些容易忽略的地方不妨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某些内容。往往在看题的时候,大脑中受到信息的刺激,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每一次的扫描可能会有不同的火花闪现。
当这种思想火花出现的时候,及时记录下来,不容易忘记,在后面真正进入答题的时候,它是照亮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亮光。
大家想一想,在一片黑暗的地方行走,是不是一点点的火光都会指引自己的道路?在答题中,一点思想的火花就会指明解题的思路,对整个答题的顺利进行和最后完成都是举足轻重的。
具体说来,就是在某个地方需要用什么公式,哪个地方需要用什么理论等,写在试卷的空白处或草稿纸上,这样可以不会因为对其他试题的过于关注而忽略它的存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帮助自己。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投放在某一个点上,而不至于让过多的内容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激光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可以把强光集中投射在一点上,所以具有巨大的能量,它甚至被用在现代战场上,具有无比强大的杀伤力。这种原理用在考试上是非常有价值的,把大脑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去攻克考题。
第四,在拿不准的地方,用铅笔打上“?”。在做题的时候,发现以前某些地方可能出错,可以先用铅笔在旁边打个“?”,也可能做完一道题,但心里觉得不踏实,此时不要把问题带到做下一题中去,可以在上一题后面用铅笔划上“?”,不要让这种心神不宁的情绪影响做下一道题。做完该题之后再回过头去做题。
第五,稳定情绪,寻找差别。在考试中发现有的题和以前做过的题类似,这时往往容易粗心,一时高兴觉得很有把握,其实应该注意到考题,尤其是重大考试的考题,很难与平时是同样的,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某些类似的外表下面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实质,可不要只看到相似处,而看不到不同处。如果只看到相同处,匆匆做来,自己觉得美滋滋的,做完以后觉得自己很有把握,其实大错已经铸成了。
考完以后估算分数拿到了,其实分数已经丢了,对这样的错误,应该尽量避免。对考题的严格审查,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考试中的重要手段,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第六,要审慎思考后再行动。拿到考题后,有的人浏览之后很高兴,发现熟悉的地方较多,有的人比较沮丧,全都是些陌生的考题,带来精神压力。真正考试高手,“不卑不亢”,即熟悉的地方不“嚣张”,不熟悉的地方不“悲观”,冷静地思考。过于自负,容易出错;过于消极,也容易出错。
大多数考生可以分为思考型和行动型两类,而又以行动型的人数为多。前者多为冷静思考的人,他们做事和考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付诸行动,而后者则“见风就是雨”,还没搞清楚题目就下手,这样容易出错。
如果一个考生平时做的习题量很大,他拿到考卷后发现熟悉的面孔可能性就越大,他也就比较容易犯这种想当然的毛病,其实他是很有实力解决问题的,但因为想当然而“大意失荆州”。
第七,避免突然放松。在对难题经过一番苦战之后终于攻克,人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时候往往也容易出错。
因为全神贯注地攻克难题的时候,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突然放松下来,注意力也松弛了,所以容易出错,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不要让高兴迷惑了自己,以致昏了头。尽量避免感情用事,不焦不躁,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直至完成全部考试。
第八,慎重对待简单问题。对简单的问题也不要掉以轻心,问题简单,容易解决,人们往往容易轻视,这时候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对简单的问题也要高度重视,绝不“马虎”坏了事,大考中半点也马虎不得。
如何处理考试相关问题
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处理得当,可以顺利进行考试。相反,就会给考试带来很大困扰,甚至造成考试的失败。
第一,冷静审题。如果遇到不太清楚的问题怎么办呢?这时应该冷静,很慎重地审题,通常问题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条件。解答问题不能缺少条件,它们肯定都在问题里,否则这样的题就没有意义。
第二部分:问题。该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规则。即给出解答该题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在列出的答案中选择或在括号中写出答案等,只有按这些规则去做,才能得分。
第四部分:写出答案的地方。
在这四个部分中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浏览题目的时候,或者在审题的时候,要发现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要知道问题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多看、多留心,避免出错,甚至可以在它下面用铅笔划上线,做上记号,提醒自己。从题目中去找蛛丝马迹,
用来解决问题。
第二,暂时避开难题。如果在回答问题时突然出现困难,做不下去,这时怎么办呢?此时可以把问题摆在那里,暂时绕开,而不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一个暂时还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上,以免花了时间和精力还解决不了问题,情绪受到影响,信心受到打击。尽可能先做容易的题目,多拿分数,最后再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攻克难题上,能攻多少是多少。
有的题目看上去比较容易,做着做着就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根本没那么容易解决。这时要根据情况继续下去,能够解决,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做下去,彻底解决;如果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就要采取断然措施,搁置一边,做完其他题后回过头来再解决这个又臭又硬的家伙。
第三,跳开思维。考试中经常有记忆堵塞的情况出现,本来大脑中已经有的知识,现在却突然想不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不可怕,一种方法就是跳过去,在思维正常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容易恢复记忆。
另外采用一种联想法,旁敲侧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果做这个问题,遇到困难,可以想想与它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推导,一步一步缩小目标,最后帮助自己回忆起来。例如发现某个问题想不起来了,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帮助找回来:
书上怎样写的?
教师是如何讲的?
自己的笔记是如何记的?
以前做题时是否遇到过相同的问题?
第四,增加信心。面对不懂的题目要有信心,可不要一遇到陌生的题目就倒吸一口冷气,心绪大乱,首先在心理上就败下阵来。其实考试中出现的试题一般都不可能超出基础知识,超出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范围,否则这样的考试就没有任何普遍性和价值可言。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失措,陌生只是暂时的,只是一下看到自己还反应不过来,就像见到一个生人一样,乍看上去很陌生,几个回合下来,多看几眼,多聊几句,也就不陌生了。
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要努力找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去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这个问题一定是从相关问题里提取出来的,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直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运用第一印象。当面临选择困难时,通常选择第一印象所选定的答案,因为习惯成自然,平时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和练习,已形成了一种惯性,第一次给出了选择,是惯性的结果,后来给出的答案可能具有牵强附会的成分。这种答案往往是正确的。这在全脑学习中是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因为全脑学习是要把所学的知识弄懂吃透,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并且让它们形成一定的惯性,在必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跳出来,帮助解决问题。
第六,认真检查试题。全部试卷做完之后,要留有时间检查试题,但是有的人做完之后以为大功告成,草草检查一遍就要交卷,交卷时间未到,他就在那里消磨时间,或者是在试卷背后胡写乱画,一心想着要早早离开,其实这类型的人大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方式,做完之后,再严格认真地审查一遍,往往有些问题就是在最后检查中被发现的,而赢得了最后的得分机会。
做完之后怎样检查试卷呢?
其一,可以看看自己审题是否准确。
其二,题目中的已知事项是否已经合理运用。
其三,是否合乎答题的规则。
其四,答案是否圆满,是不是答非所问。
其五,语句是否通顺,错别字是否改正过来。
其六,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其七,推导是否合理。
其八,推算过程是否正确。
只要时间允许,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试卷中一一被提出来,在最后的关头如能够发现问题,抢回一分两分都是很宝贵的,更不要说八分十分了。过早交卷的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聪明,反应敏捷,做得也快,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有意义吗?其实一分也不值。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呆头呆脑的乌龟最后还不是胜了精明过头的兔子?
如果要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就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遭遇难题,冷静对待。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情,当这些拦路虎挡住了去路,可以暂时绕过去,然后集中精力围攻,我们在后面将专门讨论攻克难题的策略。接着往下做,在做其他题的时候,有时大脑也会闪现出上面难题的情况,时不时会迸出一些解题的火花,待做完手头上正在做的题之后,回过头来再解决难题也不晚。
第二,面对陌生的题不要畏惧。在考试中碰到初次看到的题目,有的人会觉得紧张或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有的人要放弃,这是不可取的。此时应该镇定下来,稳住情绪,反复看上几遍,有时从心理上削减陌生情绪,就像我们平时见到一个人一样,初次感到陌生,第二次、第三次就渐渐有接纳的心理,这时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把它放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中去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得多了,这时再进一步去解题。
第三,弄清题意,下笔解答。有的试题难度较大,题目比较长,在审题的时候不能一下子看清楚,此时不要贸然下笔,以免做着做着发现做偏了或写错了,回头再来,这样会耽误很多时间,是不明智的做法。
此时最好是要把题目进一步弄清楚,准确把握题意,找到解答的方法或角度,然后再去解答。还没弄清题就下笔,求胜心太切,往往会带来损失。
第四,暂时忘记,不必紧张。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谈话时,很熟悉的人名或事情,话到嘴边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这叫做舌尖现象,意思是说该说出来,舌头却帮不了忙,也就是想不起来了,这种情况只是思维的暂时困难,只要放松一下或者绕过去,然后再去试着回忆,往往都能解决,在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做某些题,要运用的知识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也是正常的,采用各种全脑记忆复习之后,再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是非常少的,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切莫惊慌。如果惊慌,就会错乱,心理上就打了败仗。
这时可以退而求其次,回忆一下该内容出自书的哪些章节和哪些内容,甚至可以想到在书的大致什么位置,平时自己在这个地方的笔记或记号,它们都能够引起自己的再认和提取。有时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标志等都会让你豁然开朗。
第五,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我们主张答题要做到稳、准、狠,恰到好处地答题,而不要啰哩啰嗦写了一大堆,许多题目要按点来判分的,而不是按语言的多少来打分,在自己的答案中列出了解答该题的要点,分数就拿到手了,在答题中抓住点,也就是中心是很重要的。
解答较大的问题时,不妨先在草稿纸上列个简单提纲,有时甚至是几个字,然后根据它们来回答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并且能够牢牢抓住分数。如果啰哩啰嗦写了一大堆,光组织语言都要花不少时间。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准头,搞不清重点,不妨多写几句,很有可能有些意思包含在里面,判题老师也会给出相应分数。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第一,增加信心。题量大,拿到卷子之后,心里面敲了鼓,担心自己写不完。其实不用担心,我们全脑学习平时要求大家高速学习所养成的良好习惯,足可以解决这个大多数人碰到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对全脑学习的考生来说,占有绝对优势。
我们一再强调写字、记忆、思考、答题等提高速度,可以节约大约1 3时间,如果一次考试大约需要2小时,提高1 3就是40分钟,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比其他的竞争者无形中节省了40分钟,那么我们担心什么?平时养成的习惯这时可以大派用场。
何况在考场上人的精神状况处于一种求胜的进取状态,做事效率很高,比平时要快得多,平时难以完成的,这时通常都能完成,因此不要紧张,自己吓自己,搞得紧张兮兮,大脑发挥不正常。
第二,转变思路。答完一题,有个思维转换问题,解决每一题的思路不一样,所以做两题中间应该有一个间歇,做完一题,对下一题留出思考的时间,有把握了再下笔,如果一题做完,立马做下面的题,思维还没转过来,难以适应,往往容易带来混乱,尽管考试时间非常宝贵,但合理的间歇是必须的。如果能够在两个题中间抬头看看前方,或者看看窗外的景色,大脑的思维有个切换的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损失了若干秒时间,但是在总的策略上让大脑有一个转换的空间,对使用大脑的能量是有利的。
第三,勇于放弃。对实在无法攻克的内容要舍得忍痛割爱,由于参加多种考试,各种情况都会碰到,有时确实有些题不在自己知识结构范围之内,实在没有能力去解答,这时如果时间够,可以去尝试解答;如果时间不够,其他的试题上能够得到高分,弥补损失,不妨放弃。谁都想最大限度地得分,但确实做不了,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到搏取其他题目的高分上去,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
第四,多角度解决问题。如果遇到难以回答的题目,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打破常规思路,或者采用逆向思路,或侧向思路,将平时思路变换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在解题时往往受到解题定势的干扰,如果按通常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换一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世界上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的。转换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暂时放下,由后推前。遇到难题一时无法攻下,得做上记号,接着做下一题,在做下一题的时候,可以不断的回头思考一下前一个难题,把一些蛛丝马迹记下来,以便于回过头来再解决它的时候,有一些提示,这样就不至于忙乱无头绪了。
第六,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如果连续几个问题获得解决,喜悦之情油然而起,大脑思维处于一种通畅的状态,最容易出成果,这时用来解决一些难题是最好的时机,这也就是我们一向主张先易后难答题的要点所在。
第七,理清头绪,避免干扰。如果某一试题有好几个思考答案,可以写在草稿纸上,以避免在大脑中互相干扰,影响思考,写在纸上可以一目了然,在思考过程中不要再去回忆,而是通过字面直接进行思考,这样既不容易引起混乱,又可以节约许多时间。
第八,实在吃不准,不妨猜题来解决。有的试题中如果不给答案是零分,写错了倒扣分,这样的题,没把握的话还不如不答,如果答错不扣分,毫无疑问要猜个答案放上去。
就是猜错了、写错了也不扣分,如果幸运猜中了呢,当然就是好事了,尤其是对那些一知半解的、略有所知的内容和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如果是一些判断题,采用一些二选一或三选一的方式,更要运用猜的办法去解决。如果没有把握做出来,不妨就用这种猜的办法来处理。
答题时应注意的情况
第一,粗心大意会误大事。年轻学生做事情往往速度较快,但认真程度不够,许多人容易犯粗心大意的毛病,在考试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粗心审题。审题在考试中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如果审偏了、审错了,无论后面做得多么精彩和完整都没有用,所以在审题上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认真,认真,再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绝不要求胜心切,还没有看清楚、搞明白就下笔,等后来再审查时重新审题,发现问题,那就太令人痛苦了。
其二,草率从事。有的人看到考卷粗览了一下,遇到许多“熟面孔”,心中乐滋滋的,不去仔细审题,就匆匆解答;做完以后,因为觉得自己把握大,检查的时候也草草过去,交卷的时候又过于积极,这样往往造成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原本可以得分的地方却失了分,真是后悔莫及。
其三,胸无计划。拿到试卷之后,有经验的人要通篇浏览一下,大体分配一下考试时间,大致有个计划,而有的人拿到试卷后不问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尾下笔就来,也不运用考试策略,在困难的题上耗费时间过多,在前面把时间花去了许多,做后面的题的时候时间很紧,造成前松后紧,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
其四,重大忽小。每次考试中题目总是有大小之分,有的人对大题重视,小题忽略,这也是不对的。任何一分都不能放过,大题要重视,小题同样也要重视,不要因为分数少就掉以轻心,认为无所谓,其实自己丢了分,竞争者加了分,一反一正自己吃的亏就不小了,那些小题往往容易做,也容易得分,这样的题把分数弄丢了,在后面的难题中去一点一点地挣,这岂不是令人奇怪的现象吗?如果后面的难题再没有攻下来的话,那样的损失可就大了。
其五,没有耐心认真检查。有的人答完之后,认为万事大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己这下通过没有问题,岂不知每次重要考试都有很多人参加,在最后关头多挣一分,也会多一份竞争力,自己最后没有抢回分数,竞争者抢回了。谁胜谁负,不是一目了然吗?所以一定要
养成检查试卷的好习惯。
其六,抢交头卷。年轻考生往往年轻气胜,争抢头功,并且以此炫耀自己能力超人,反应快,知识掌握得好,解决问题能力强,等等,这些东西在平时就可以反映出来,不一定要在考试的时候拿这些虚无的东西来冒险。
如果做完之后有时间,不妨从头把试卷认认真真检查一遍,错的地方改进,漏的地方添上来,真正把分数搞上去,这样的人才真正是考场上的强者。那些抢交头卷的人,在我们看来应该三思。我一路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监考过许许多多次,我总是劝那些交头卷的学生,再检查检查。
考完以后大家都想轻松一下,但轻松不一定非要在考试的这段时间内,等下了考场之后再轻松也不晚;把考场上这段宝贵的时间拿来轻松,往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实在得不偿失。
第二,灵活解题。在做题的时候要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灵活机动,而不要一根筋通到底,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以偏代全,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以及内在规律,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善于灵活应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要采用各种思维方式理解考题,对待考题,不能呆板地套用传统的思路,要打破思维定势,创建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在全脑学习中写到关于大脑脑能训练的时候,一再强调要训练自己大脑的灵活性,这时更应该运用它来解决实际考试问题。
第三,稳扎稳打。对待考题要冷静分析,认真作答。打开试卷以后看到题量大或遇到陌生的题不要产生紧张和畏难情绪,切忌心浮气躁,首先要告诫自己镇静,遇事不慌,泰然处之,这才是大丈夫所为;如果心慌、紧张,就会引发心理障碍,引起思维混乱。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心慌意乱,紧张不安。急得脸红脖子粗或者是抓耳挠腮。
其二,慌慌张张。看错了或审错了题目,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本来该得分的地方丢了分。
其三,写字潦草。下笔混乱,慌忙涂写,卷面不整洁。
其四,语序错误。错别字很多,逻辑混乱。
其五,遇到难题,没有主见,该想起的想不起来,没有办法组织知识、进攻考题等。所以考试自始至终既要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又要放松,不要让大脑过于紧张,要在稳定的情绪下答题,让智力一步一步进入最佳状态,这时候答题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否则在答题的时候紧张忙乱,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在遭遇难题时就越发容易出错。
第四,独立做题。这就要求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整个考试,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想尽了很多办法考试作弊,现在甚至发现了用电子高科技技术来帮助作弊,作弊的手段高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高明的作弊都会遇到克星,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要存有这种念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内容,在考场上以自己的力量去战胜考题,这才是最保险的。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社会负责。
有些人平时在小考中由于老师要求不严,考试作弊蒙混过关,一次两次不重要的考试也并不说明问题,但这样做容易带来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心理蔓延开来,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掌握,往往带来侥幸心理,觉得这样也可以过关。
其实恰恰在这种心理误导中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几乎所有重大的考试都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有作弊现象的发生,如果平时养成无所谓的习惯,此时非栽大跟头不可,所以平时决不要往这方面去想去做,成绩好的同学也不要为了某种特定的原因去帮助他人作弊。这样好象是帮助他人过了关,实质上是害了他人。这有点类似于“行贿”与“受贿”的情况,“受贿”是错,“行贿”也是错,抄即是错,送抄也是错。
第二节 神密的答题策略
无论平时学习如何,复习如何,在考试中把握如何,都应该用一些答题的技术和策略武装自己,让自己更顺利地赢得考试。平时的积累只有在这时才见分晓,若是临场发挥考试策略,自然不利于考试。下面是一些答题的具体策略。
一般性策略
有的人很会学,复习得也不错,但是考试的时候没有方略指导,考得不太理想;有的人平时学习并不十分理想,但通过较好的复习,又有较好的策略指导,所以考试时把自己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超水平发挥,成败就在于对考试方略的掌握和运用。
第一,做好答题前的准备工作。试卷发下来之后,就要抓紧做一些答题前的准备工作,要听清楚主考官宣布的答题要求,或者是某些说明,按规定准确填写准考证号码以及姓名等。掌握考试时间,弄明白闭卷或开卷的要求,检查试卷是否完整、准确,有没有漏卷或其他问题,同时还要注意稳定情绪,并渐渐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第二,通览考卷,做到心中有数。试卷发下来之后,不要马上动笔去做,应该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搞清楚题目、数量、类型、结构、分值等,估算自己在哪些地方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哪些地方较顺利,整体上有个大致的了解,合理分配时间。
有些试卷分A、B组,应考者从中选定一组,如果两组都做了,那是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安排答卷顺序。通常答卷顺序是从头至尾,试卷的排列顺序大多也是这样排列的,但有的时候也不尽然,如果一味强调从头到尾去做,并不合适。
通常考题都是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顺序编列的,这种按顺序答题的方式能够帮助考生防止漏题,让考生在解题思路的不断展开过程中渐渐集中注意力,这样做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如果按顺序一路答来,层层递进,不断提高,是符合用脑规律和生理心理规律的。
如果东一题西一题,前一题后一题,倒来倒去,容易出错,而且也容易引起思维混乱,如果按顺序做题或者按心目中的安排答题,整个考试就会顺利的多。
其一,这样答题可以合理分配时间,让思维进入佳境,信心不断增强,解题能力随之不断增强。
其二,统一安排时间,不要为某一个难题耗费过多的时间,以便腾出宝贵的时间来做其他的考题。
其三,在解答其他题时,用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引出解答上面碰到难题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效率。
第四,准确审题。答任何一道试题之前都要认真仔细地审题,准确全面地领会题目的意思,搞清楚了以后再下笔不迟,否则匆匆忙忙,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就下笔,做着做着发现不对头,回过头来再重新审题,那是费时又伤情绪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另外一种则是审题粗心大意,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下笔千言,自以为答得不错,实际上写出来的是“离题万里”。
审题要舍得花时间,这个时间是必须要花的,这时花点时间比到头来推翻重来要划得来。
审题的方法如下:
首先是默读题目,搞清楚题型、题意、要求等,抓住一些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找到答题的要点,善于从文字中发现蛛丝马迹,有些是较明确的,有些是不明确的,有时故意设置了一些障碍,有时又制造了一些假象,有时还有些陷阱。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实质,
做到稳、准、狠,不妨多看几遍,在一些重要的地方用铅笔划出来,一边划一边思考,一边打腹稿,不要简单地套用以前熟悉的模式来替代审题,题目审好了,方案制定了,下一步的解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五,按不同题型制定策略。在一张试卷上有的是大题,有的是小题。小题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用来检验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时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关知识调用出来,有的内容比较清楚,可以立即写上答案,但不要因为题小分数少就掉以轻心,同样要认真,绝不马虎,每一分都要力争,绝不放过一点机会。
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急于下笔,直到彻底审清题后,有了答题的思路和把握,再下笔不迟。这类题通常是测试基础知识,难度并不太大,所以答这类题一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如果有把握了,就要毫不犹豫先下手为强,没有把握的可以暂时挂起来,在后面予以解决。
考试题中的大题大多是综合应用题、分析题、论述题、作文题等,这类题目审起来难度大一些,这就要求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去捕捉题眼。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心中已经有了解题方案和步骤,下笔的时候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通常在这类题上审题要多花点时间,甚至从不同的侧面思考该问题,直到确实有把握再下笔,而不能搞“摸着石头过河”的游戏,一旦摸错了,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尤其在重大考试中绝不能冒这样的风险。
答主观题
所谓的主观题,大多是根据对学习内容的回忆,根据需要组织材料,凭主观努力独立完成。
这类题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简短地回答就可以了,有的需要详细地阐述和说明,有时甚至是写篇文章。
这种题目主观方面的意愿较大,能够考核学生掌握某些内容的程度,较多的体现出考生的具体能力,回答的内容,取决于考生对知识的把握和思考理解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阅卷教师在批改这类考题时,通常也会有相当的主观与独立的个人认识成份,要做好这类题的核心在于充分准确地领会题目的意图,吃透了它,摸准它的“脉”,这样可以更好的答题。这类考题大多没有严格规定的统一答案,主观的成份要大一些,所以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
第一,统筹安排时间。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依据它占有整个试卷分数的比例来确定相应的时间,通常占的比例大,就要分配相应的时间;占的比例少,可以少花点时间做这类题。
第二,严格审题。如果审错了题,自己发挥了一大通,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有搞清楚了之后再去组织回答,这样的回答才有价值可言,尤其是一些作文题占的分数很大,如果没有审准,搞错了题意,一路写下去,不啻于南辕北辙,错上加错,这样还不如不做,可以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做其他题目,这方面每年都有人吃大亏,这是没有审准题意的恶果,这样的错误出不得。要防止此类事情发生,不妨在下笔之前多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一下,考虑清楚。
宁肯晚些下笔,也不要写到中途或写到最后推倒重来,或者误入歧途。
第三,列出提纲。在审题的时候,可以在草稿纸上列提纲,哪怕只有几个字,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千万不要遗漏重要的观点。考试中提纲不要详细,但要尽量完整、全面,不妨多花点时间在这上面,在思考过程中或在写的过程中随时加进某些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然后按提纲去解答问题,就不会出现大的跑题、偏题现象。
有时有一些想法和主意,可以写在一张草稿纸上,或者写在考卷相应的位置旁边,做完了以后可以擦掉,也可以单独用一张草稿纸用以专门记录自己想起的内容,因为在答题的过程中,大脑不断闪现相关知识,它们往往一闪就过去了,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忘记,给具体解答某一题创造条件。
第四,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解答问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两位讲英语的人士,一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英国,这两人平时是朋友,但往往也有争吵。有一天两人讲翻了,英国人说美国人:你们美国人是暴发户心态,讲话粗俗不堪,直来直去,这是缺少文化的表现。这位美国人马上反唇相讥:你们英国人好,就是太有文化了,讲起话来啰哩啰嗦,就像长舌妇一样,搞了半天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他们讲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话方式。
答考题的时候,是采用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呢,还是采用英国人讲话的方式呢,当然是前者为好。因为它很适用,直来直去。回答问题就应该这样,不要讲了一大堆废话还没有进入主题,应该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在做论述题的时候,要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要充分,要有血有肉,不能干巴巴的。
第五,谋篇布局。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应该善于剪裁,合理的安排布局和层次。如果只是把一大堆材料堆砌起来,就像盖大楼的时候,把一大堆材料堆放在一起,而不能建成真正的大楼,只有把这些材料一一放置到合适的位置,它们才能成为一座大楼。
答题也是这样,只有把那些材料组织好,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安排,合理地写出来,才能够成功地完成答题。
答题的时候不能只有一些框架,还要加入相应的内容,该充实的充实,该说明的说明,仅仅堆砌一番不行,仅仅列那么几条也不行,而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个论点,加以阐述和证明,举出相应的例子,得出明确的结论,这样才算完成。
第六,定向高效。回答问题时应该集中精力攻其一点,形成强大的穿透力,在写的过程中又要掌握它的度,即分寸。不要一个问题没有写清楚,又去写第二个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解决好了一个,然后再考虑第二个。在写的时候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向纵深开掘,不要写得没有重点,乱写一气,要围绕问题的中心和要点去解答,而不要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放进去,认为越多越好,如果写得乱七八糟的,干扰了自己的思路,有些重要的地方没有写出来,岂不是得不偿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要写的这个要点是不是不可缺少,这些要点对回答问题有没有实质性帮助,只要是紧紧围绕要点或直接解决问题的要保留,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要省略或舍去。
第七,补充完善。这类题目做完之后,还要看看有没有要点被遗漏,或者发生重大的偏离问题,如果发现有此类较大的问题,应该立即加以补充,最大限度的使之充实、完善起来。
第八,检查。同其他题目一样,这类题最后都要完成总的检查,因为它们写的字数较多,措句、语法、标点、行文格式等出错的地方可能会较多,这时留出时间来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加以改正,会对得分有直接的帮助。
答客观题
什么是客观题呢?
在考试题目中那些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它们大多要求考生在多个答案中进行选择,或者是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填写有关内容,或者是凭自己的知识来判断考题是否正确,它们较为客观地反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这类题通常覆盖面较广,答起来灵活性较大,不过相对要简单一些,所用的时间也较少,他们在考卷中可能数量较多,但不一定所占分数多,它们大多涉及大量的知识,考察的是考生所拥有的多种能力,在升学考试、技术等级考试等考试中,答这种题应该掌握它的某些规律。
第一,全盘把握,合理安排时间。持续向前推进,只要知道的即刻下手,毫不犹豫;没有把握的,可以暂时用铅笔做上记号,放在一边,通常能够做出的,花费的时间较少,剩下的部分要相对多花一些时间,尽量不要在某一题上纠缠,实在做不出来的就可以跳过去,最后安排时间,回过头来收拾它们。不要遇到答不出来的地方就紧张,影响了后面的答题。
第二,有把握的题先做,有把握的地方先答。没有把握的地方,可以用排除法把那些明显错误的东西排除出去,剩下的内容范围较小,成功率相对要高些,这就是由繁到简的办法,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第三,实在不知道答案,只要不扣分数,就一定要做。可以调动相关的知识推理甚至猜测,不要让它空着,除非试卷中有说明答错了要扣分。这种猜测往往凭直觉,人的直觉往往又是正确的,要尽可能为得分创造条件。
第四,同者错。两个选择答案如果相同,除非题目中有明确的说明,可以有两个相同答案,通常它们是错误的,在单项选择题中,没有可能出现两个相同的答案是正确的。
第五,相反者选其一。在两个相反答案中,很可能有一个是错误的,如果其中有一个正确,另一个一定是错的,找到一个错的,剩下的范围要小得多,再去做,成功率就会提高。
通常两个答案相互矛盾,那么有一个很可能是正确的,这类选择题通常是把正确答案的反面列出来,当作一个选择答案,所以做这类题时应该注意它们相互矛盾的地方,在矛盾中可以发现有用的东西。
第六,善于综合。在做有的选择题时,可以发现其中某个答案可能是其他可选答案的总和,它们大多是把若干知识综合组成正确答案,从它们中间可以发现所要选择的内容。
总而言之,做这类题应该拥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学得好,复习得好,做这类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如果没能很快地做好,就说明某些地方自己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可以从提供的信息中仔细辩认,反复比较,给予合理的推理和判断,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仍然做不出来的话,就必须要调用相关的知识,做最后的努力,例如可以采用猜答,或者在试卷中全面地寻找解决该题的线索和信息,以便于最终解决该题。
应试作文
作文几乎在所有重要的考试中都会出现,尤其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试卷中份量最重、分值最高、花费时间最长的题目。
写作文是长期积累的基础能力,每年的考试作文题目都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办法事先押题、猜题,只有加强平时的基本功训练。
全脑学习中的写作方法与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经过严格、细致、耐心的训练,每个人都会具有相当强的写作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写作问题。
同时,它们也可以让大家在考场上拥有相当强大的暴发力和应用力,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自己在考试作文中大显身手。
有些考生在做语文试卷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作文,如果顺利解决了作文,其他的问题相应地就好解决多了,甚至有人一做语文试卷就会想到作文,就会无形中出现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无疑加强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影响智力的发挥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严重地影响了考试答题。
无论对作文是否恐惧,考生都应该掌握考试作文的方法与策略,尤其要运用全脑写作的方法与策略,让作文顺利过关,为考好其他部分的内容创造好的条件。
1.应试作文问题
在应试作文中比较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搞清楚了等于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在具体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类似的问题。
其一,容易走题。走题就是跑题,写着写着离主题越来越远,离开了中心思想,也就是写出的内容同题目走得越来越远,这样就是走题或跑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叫《秋天的小河》,有的同学把重点放在秋天上,而不是小河,也不是写小河在秋天中所发生的事情。秋天里可以有万事万物,写秋天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题目中要求的小河就不切题了,秋天里小河的故事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秋天里发生的其他事情离小河就远了些,这样就没有抓住中心。
其二,占有材料不够。有的学生平时生活单调,又没有搜集和积累,生活比较单一,思考问题也比较单一,在写作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抓住了主题,围绕中心去写,可惜没有丰富的材料,也没有充足的论据可以供自己使用,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
也有的同学平时语言的修养不够,练习又少,在写作的时候缺乏语言词汇,写起来枯燥生硬,试想这样的作文虽然中心抓住了,论点也正确,但它实在算不上是好的作文,指望着得好分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三,思路不清。写作文既要突出主题,抓住中心,还要材料丰富,论据充分,而且段落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前后照应,布局完整。
有的人平时没有很强的基本功,发现题目中的中心之后没有完整的布局,就草草下了笔,也不会列个提纲,埋头往前写,正应了那句话: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造成了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混乱,自己的思路都不清晰,看的人更如在云里雾里,有时甚至是不知所云。
其四,时间不妥。有的人在做作文时,时间没有安排妥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大多在前半部分花费过多的时间,越往后写,时间越少,也就越来越马虎,最后只好草草结尾,文章虽然写完了,但是整体上不合理,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虽然有很好的开头,但中部或后部都很薄弱,自然成不了一篇好文章。
另外一种倾向是有的人极力往前面赶时间,想抢回时间来,所以刚搞清楚题意,没有提纲,也没有深思熟虑,就贸然下笔,前面写得很简略,但后面一看还有许多时间可以写,回头看一看前面所写的内容,觉得不够好,在后面就多写一些,这样也会造成比例失调;也有可能前面写得匆忙了,后面没有办法补救,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实在遗憾。
其五,考卷脏乱。学生在平时写作的时候有一个程序:审题、构思、选材、列提纲、写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一步一步进行,初稿写出来之后再反复修改,最后还可以抄写出来,通常作文的卷面较为整洁。
但是在考试写作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时间这样从容去做,如果在下笔的时候还没有考虑清楚,等写完了以后再修改,这样整个卷面就会改得非常零乱,甚至面目全非。自己看起来都困难,何况阅卷老师呢?
其六,缺少深度。由于在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平时基本功不强,这时如果想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就不容易了,这是大多数应试作文具有的通病。
2.如何写应考作文
其一,严格审题。我们在写作基本训练中就一再强调审题,这在考试作文中仍然是第一要务,题目是文章中的灵魂,灵魂没有了,文章还能呆得住吗?所以首先把题目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搞清楚,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文不对题,无论论点如何正确,论据如何充分,语言多么精彩,结构多么完整,都是没有用的。准确审题是整个作文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
审作文题,要看所列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在字里行间的含义,搞清楚它们中所提出的任何要求或隐含的要求,同时在审题的时候不但要看清楚题目本身的表面意思,而且还要找到它的隐含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捕捉它的题意和题眼,这一点在高水平的考试中更要注意。
其二,把握结构。考试中的作文一定会是某种类型的文章。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它们都具有特定的结构,这在平时就要认识到它们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写作规律,这些类型文章并不一定要像套八股文那样去套,但是它们所具有的结构、要求和规律是固定的,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去写,大分就跑不掉,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其三,严格构思。在写作之前不要怕花时间和气力,要多花一些时间把问题想清楚、想透,简单列个提纲,然后再运笔去写,在构思的时候心中就已经有了腹稿,然后再一边写,一边丰富,围绕着提纲去写作,结构合理,题意明确,容易把握住中心思想,也容易写好文章。
其四,合理剪裁。在提纲列出来之后,等于文章的骨架就有了,有了骨架之后就要合理安排材料,让它们渐渐丰富起来,根据中心思想来安排材料,离中心远的略写或者不写,离中心近的详写,要选择那些有典型性的材料,该多则多,该少则少,使文章有血有肉,但也不能过于臃肿、庞杂。
其五,时间安排。通常做作文所占的时间比较多一些,在做题中要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写作本身带有相当的创造性,它不是普通知识的运用,而是智慧的反映,是对平时掌握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知识总体的反映。
从构思到写作,都是很强的智力活动,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要尽可能精益求精;如果时间不够,就没有办法认真构思和写作。
可以这么说,安排是否合理,影响到作文的成败,所以一定要重视对考试作文的安排,原则上应该宽裕一些。在写作文的时候,时间大致上可以安排如下:构思占1 3时间,写作占2 3时间,在开头和结尾部分约占写作的1 4时间,因为每篇文章开头开得好,结尾结得好,给读者或判卷教师留个好印象是很重要的。
其六,顺手记录。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大脑思维围绕着某个主题,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容易不时出现闪光的火花,这时要及时写在提纲相应的部位,否则写完了之后回头就想不起来了,但又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毕竟写文章要有个先后,不像平时写作,可以想好一段先写一段,最后组合,考试作文采用这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最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往往在写作过程中闪现的这种灵感火花是最精彩的内容,让它们从大脑中溜掉了,不但对写作不利,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完成作文。
其七,生动丰满。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结构合理,主题突出,详略得当,血肉丰满。就是要求在合理的架构上材料丰富,语言生动。
因此要尽量在写作的时候保证围绕着中心的情况下,还要有美的语言。美的语言犹如美丽的少女穿上美丽的衣裳,更加锦上添花,楚楚动人,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的熏陶和享受。
第三节 争取考试的主动权
大多数应试者在大考中,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考场上“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时间,则会争取考试的主动。
调控时间
有的人进入考场之后,麻痹大意,过于自负,走马观花看考题,没有认真审题之后就洋洋洒洒,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然后不加检查就去交卷,交完卷后还得意洋洋,信心十足,答案一出来,吓出一身大汗,要么张冠李戴,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丢东落西,后悔至极,但为时已晚。
实际上这类应考者,完全有能力、有把握考好,但由于处置不当,进退失据,错失良机。
有的人对于能够胜任的考题,匆匆忙忙应对过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难题中去,在难题上耗费较多,挤占了做其他题的时间,会做的忙中出了错,顾此失彼。
有的人没有计划,虎头蛇尾,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花的时间较少,有些不会做的题,在那里苦思冥想,影响了往后做题,待到做后面的题时,即使会做,也来不及了。
以上诸种情况,皆因应考者不能统筹把握,合理计划。要争取考试时间上的主动权,就要统筹安排,具有调控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1.计划答卷
每一次考试,都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浏览、答题、检查。
第一,浏览。得到考卷,先用几分钟做通卷浏览,主要看一下题目、题型、数量,自己在心中掂量掂量,做个大致安排。
第二,答题。这一部分最花时间,看自己总体能用多少时间完成试卷,每部分的大致时间分配,尽量不要因为某一个问题而纠缠不清,影响进度。
第三,检查。检查自己所答的题是否正确、准确、完整等,可以安排10-20分钟时间,尽量不要放弃这最后努力的机会。
2.顺序做题
这里所说的顺序做题,并不是严格按照从头做到尾的意思,而是先易后难,这样有助于有效控制时间。
刚做题时普遍的心理反应是比较紧张的,大脑记忆、思维与情绪等没有进入最佳状态。开始从简单入手,获得初步的成功,情绪逐步趋于稳定,大脑思维启动良好,渐渐地做较难的试题,就比较容易一些。在前面题目中得分积累多了,就会感到心里有了底,信心也会随之大增。如果一开始就遇到难题,尽管分数高,但急躁,心烦意乱。
3.精确审题
在审题的时候,要肯花力气和时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题审清了,审对了,才可以做对。如果题没有审清,就贸然下笔,一旦出现错误,浪费了时间不说,而且直接影响情绪。在审题上多花点时间,实际上不是浪费,而是节约。
审题要认真、仔细、周到、深刻,做到不走题,不跑题,不错题,不妨细细推敲,逐字过关,发现其中所列的条件与要求,抓住题意的本质。对那些“半熟脸”的考题要特别小心,看个大概,看到前半部分就对后面想当然,这是极不负责的做法。错误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4.攻克难题
在做比较容易的题目的时候,可能较轻敌,不加考虑,信手就写,以致做错,容易题人人都会做,得分的机会大,如果做错,就失去了容易得分的机会;难题做起来难度大,人人都会觉得难度大,不必为了某个难题做起来不顺利,就紧张起来,影响到做其他题。如果在考试中碰到难题,一时做不了,可以放一边,做上记号,在适当的时候再做。
5.检查答题
要尽量留出时间来检查考试答案,时间大约10-20分钟为好。这是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可以最后把握主动,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或写错的地方,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过来。许多有经验的应试者,在检查时,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放过任何得分的机会。
卷面整洁
一份好的答卷卷面上应该是字体清楚、答题规范、卷面清晰等。它反映出了应考者训练有素、基本功强、信心足、情绪稳、注意力集中、审题准确、思路清晰等。看上去给人感觉很“舒服”,这种良好的印象自然会给试卷“增色”。
要在考试时做出一份好答卷,这在平时就应该有所练习,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考试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达到这样的水平。如何才能答出这样一份好的考卷呢?
1.写字规范
我们看打印出来的东西通常比手写的东西感觉好,这是因为打字人员已经利用电脑软件帮助排好了版。如果书写出来的文字也像排版一样有规律,同样也会有好的面貌,在写的时候尽量让字迹清楚,规整地排列文字,不要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粗一会儿细。
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始部分,一定要有抬头,即空出两个格子来,每个标点符号要占一格的位置。在白纸上写答卷,书写就像在有格子的纸上书写一样,间距合理、大小适度等。书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平时一些不好的书写习惯带进考卷,不规范、不规则的书写内容,既影响答题质量,又影响卷面观感,阅卷者通常不认可,所以考试中应该尽量避免,否则就会影响到分数。良好的书写习惯要靠平时严格训练才可以形成的。
2.审清题意
要在准确审题以后再动笔,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大的问题,不至于要大返工、做大手术,往往审题失误就会对整个题目进行较大的处理,划来划去,导致卷面混乱,如果在源头上给予重视,就不会出现这种被动的局面。审清题意后一旦落笔,就要尽量做到字字句句都正确,自自然然,行文规范。
3.规范改写
在发现有错的地方或有遗漏的地方,尽量采用常规的改写手段,该叉的叉、该删的删,要尽量清楚而又不能过于突出,不要用橡皮蹭来蹭去,蹭破了卷纸,也不要用笔涂来涂去,涂成一个大花脸。某些地方可以用圈圈掉,有的地方可以用杠杠掉。如果能够运用规范修改文章的文字符号等,则效果更好。
4.流利答题
在答题的时候,思路清晰、书写规范、答题流利,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修修补补,基本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中间有若干地方需要修改,那也不会影响到大局。就怕某一问题思路不清,东一句西一句,发现中间问题很多,再一一加以补充,那样就会把该题改得面目全非。一个地方还可以讲得过去,如果试卷中这样的地方过多,自然会影响到整体的观感。
5.稳中求精
考试时题目比较多,写起来要快些,往往容易忙中出错。我们在讲速写法时,讲过书写要提高速度,如果有这样的书写技术与能力,此时可以大显身手。在考试时有计划地答题,在快中求稳,稳中求快,快中有精,精中有快,让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没有掌握速写技术的应考者,则在考试时尽量提高速度,但又不能急急忙忙,把字写得乱七八糟,力争做到快中求稳,稳中求精。
6.避免意外
在答题、检查试卷时,不要急躁、慌张,以免撕破、划坏卷纸;也不要把墨水、汗滴滴落到试卷上,给人一种凌乱、肮脏的感觉。尽量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保持卷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第四节 答题也要讲究对策
考试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试题,每种类型的试题都会有其规律可循。把握这些规律,运用学过的知识,具体解答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达到征服试题的目的。
答填空题
在答这类题时,先从审题入手,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根据填空题中前后语言环境,及它提供的有关信息,紧紧抓住关键词,任何有用的线索,都要抓住不放。
填入最精确的内容,等于是架了一座桥,让前后顺利、平稳通过。如果实在没有把握,可以放宽填入的内容。
前后联系起来通读,在意思上是否合理,在语句上是否妥当,看一看能否有其他的词可以代替。如果有,不惜推翻前面的内容,填入正确的内容。
答配对题
这类题通常较为简单,只要认真对待,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它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先从严格审题入手,弄清楚这种配对是单配、双配,还是一配几,或者是几配一。
再从那些吃得准的地方下手,先解决容易的,有把握的,用排除法,把容易的排除出去,留下的相对较少,比较容易最后解决问题。
对于留下来的没有解决的内容,运用学过的知识,用推理、判断等手法。如果实在没有把握,也可以用推测给予解决。
答判断题
判断题一般较有难度,要运用学过的各种知识来加以分析、推理、判断等,最终解决问题。
具体操作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要看清楚题目本身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判断的问题,严格用学过的知识理论进行判断,而不能凭自己的直觉来判断是与非。
揪住判断题中任何一点错误,绝不放过。较难的判断题常常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来迷惑应试者,这就需要应试者知识功底深厚,练成一副“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本质,自然就不难判断了。
判断题中某些概念的内容或词句,有可能是一些诱饵,往往让应试者“上当”。否则,判断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了。但是也不能过于绝对,因为有的时候这一部分还不是试卷中的重头戏,也可能比较简单,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
判断题中有些表示不确定的字眼,如“一般”、“通常”、“常常”、“部分”、“几乎”等,表示不甚肯定的意思,在这些字眼的背后,保留了许多空间和余地。通常,它们可能是对的,不过也不能绝对化,因为有的高难度判断题也用一些类似的字眼,来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牢固。
对那些难度较大的判断题,要运用综合知识,尤其是以前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与判断,放到所学的知识背景中去,它们一般是可以被解决的。此时,不要凭运气或者靠概率来判断。否则,失误的可能至少是一半左右。
对那些无从下手的判断题,没有任何线索可以依据,此时就要调动第六感觉,跟着感觉走了。第六感觉是一种直觉,它往往可帮助我们获得问题的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仅凭第六感觉来做题,只是万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
尽量不要让判断题空留在那里,实在不行,利用概率或者采用撞运的方式,也会比空留在那里好。当然,如果答题要求中有答错了要扣分,则不必冒险了,空在那里,没得分比倒扣分要好。
答选择题
选择题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比较简单的。其实它可以简单,也可以不简单,意思是说也有比较难的题,选择起来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这要根据卷面整体要求来决定。
答这类题我们通常采取以下对策:
对那些审过题后感到明显有错误的地方,要首先解决掉,减少后面选择的数量,为后面解题创造条件。
对选择题中内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例如有的内容看上去是对的,但它的背后有该题目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才可能做对,也就是说正确的内容陈述,并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小心区别和对待。
选择题中有的答案相同或相似,除了题目说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答案,它们往往都是错的。
选择题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一错一对,不过有的时候为了增加难度,它们同题目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对错并不都是一对一的关系。
如果在选择题中碰到困难,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测,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再给出答案。
如果某些选择题没有任何线索可以帮助自己,这时就要调动第六感觉,让直觉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答简答题
简答题要求在回答的时候,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抓住要害,直入主题。通常它比问答题要简单一些。但在答题的时候要做到既准又精,所以也有一定的难度。
做简答题首先要抓住简答题所要回答的问题的要害,紧紧地围绕中心来答题,它不需要对问题展开叙述,只要能把握中心,说清问题就可以了。
做简答题要在答题的要点上下功夫,要点出来了,语言简练,句句到位,尽可能做到骨多肉少,即要点多,语言少。
对把握不大的简答题,要想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可以打开思路,运用发散思维适当多加叙述,这样比仅写上几个字放在那里要有利一些。
实在没有能力做的简答题,还是要靠感觉来帮忙。我们并不提倡用这种直觉思维来答题,但这是在理性思维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采用的最后对策。
答问答题
可以把问答题看作是介于简答题与命题作文之间的一种试题。问答题比简答题要求要高,内容要丰富得多。但比起命题作文要解决的问题份量要轻些。以前没有人这样来看待问答题与命题作文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有利于把握它们内在的联系,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要答好问答题,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必须要严格地审题。因为问答题的分数较多,万一答跑了题,失去分数太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成败。但也不能怕跑题而不做,或在那里磨磨蹭蹭,耽误答题。关键是审准了题,就要大胆去做。
对题目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抓住问题的题眼,即要解决什么问题,并把它解决到什么程度,在找题眼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圈出题眼,便于在答题的时候随时回望题眼,以紧扣主题。
在下笔答题之前,列个答题大纲,以使自己不要在答题的时候走了样,或越来越偏。这种大纲可以写出答题的思路与将要写的有关内容,紧紧地围绕着题眼,把想法与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大纲写在草稿上,大纲应该尽量简练、明了,可以一眼看清,主要用来帮助自己答题时紧紧围绕着大纲思路回答。
有了前面的铺垫,心中已经有数,此时正式展开答题,要有层次地展开。
在答题的开头部分,要开宗明义,直入主题,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做到简明扼要、生动准确。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等,不断地给予论述,尽可能地用专业词汇来代替口语、白话,书面语言在答题时比较规范,尽量做到论述严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答题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考与想法,它们是围绕着主题产生的思维结果,可以帮助深化主题,尽管在编的大纲中没有,此时也应该写进去。
如果对自己的解答还不满意,或者份量太轻,此时可以扩充某些内容,使它渐渐充实。
在答题时有的地方不能一步到位,后面想起的内容觉得应该放到前面,此时可以用箭头向上插进去就可以了。
在具体答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可以暂时绕过去,适当估计一下预留多大的空间,往下做,待到想起来或做完该题之后,重新回头来“收拾”这个家伙。因为在往后写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围绕着该主题产生新的想法,或发现新的线索,对于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随时回过头去做。
在问答题的结尾部分,要尽量地让它与开始部分相呼应,这样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整体。此时可以改变题目中的语句,把它作为自己的结束语写在后面,确保扣紧主题。
第五节 难题只是相对的
通常每次重要的考试都会遇到一些难题,难题只是相应的难,而并不是真正的难,因为这种考试主要还是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并不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考题中出现的难题,大多综合性比较强,它们大多还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通常不会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出考卷的人也不会有意为难考生,难只是相对的。
解题信心
面对难题,首先要从心理上战胜它,如果一看比较陌生,脑袋就懵了,产生畏惧心理,那就肯定要打败仗。无论多难,只要搞清楚类型,认真琢磨,就会找到线索,因为难题并不是处处都无法下手,还是有些地方露出蛛丝马迹,要善于抓住他们,顺藤摸瓜。根据考题条件,
分析暗含的信息同结果的某些联系,一步一步逼进,最后全部消灭。通常难题较大,也就是所占分数较多,通常它们被当作压轴大戏放到最后面,这无论从心理、情绪还是从实际安排等方面都对考生有利,不过有的出卷者把某些大题的内容分解到其他一些题目上,这就带来了前面的考题如填空、选择中,也有比较难做的试题,这样对学生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不会因为最后大题考不好而丢失大分,不利在于在前面就会碰到难题。如何解答难题?
第一,稳住。难题一来,有的人心想这下麻烦大了,急得直出汗,脑子空了,手足无措,紧张得没办法,这是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考试训练,心理素质较弱,这样可能会带来考试焦虑,打断思路,严重的还可能中断思维和考试。这时应该显出大将风度,处变不惊,就像平时人们在生活中,有的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容面对。如果在自己面对难题紧张之时,也可以像比赛场上那样暂停,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深呼吸,给自己减压,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可以想一想:我难,别人不也难吗?别人做出来,我也一定能做出来。我以前经常能够解决难题,这次也一样可以解决。拿下来最好,拿不下来也无所谓,某一题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等。经过一番心理调节之后,紧张的情绪会得到缓解,思维重新活跃,注意力集中,如果马上回到题目上来,解决不了的话,把它们暂时放到一边,绕过去,解决了其他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做,或者是变换角度考虑问题,甚至可以想一想出题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出题?摸清意图,对症下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有句口号叫:“两军相遇勇者胜。”在考场上遭遇难题,如果自己首先害怕,避而不战,那就只有认输,无论如何不要轻言放弃,一线希望都要力争,努力过了,才不会后悔,这是勇者的风格,智者的气度。
第二,重新审题。之所以觉得太难,一定是因为某些地方自己没有发现突破口,不妨重新回头,细细审题,尤其是考察一下前面的审题是否思路有问题,是换个新角度还是沿袭自己前面的思路,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总之抓住这一点线索不要放过,从此处撕开缺口,扩大战果。
第三,回忆。回忆曾经学到的有关知识,从相应的知识点和面中寻找办法,尝试回忆该题涉及到哪些知识,是否和自己曾经做的题有些相似,以前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有没有帮助?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迂回。遭遇难题,一时拿不下来,不妨把它放到最后来做,等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心里有了底,解决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心里又没有其他题要做的压力和负担,最后转攻难题,在最后解决之前,再做其他题,有联系的知识或解题思路,可能会启发自己,另外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闪现出一些破解难题的思维和火花,最后集中精力拿下它。
第五,层层递进。一般来说,难题不一定从头到尾都难,可能在某些地方过不去成为难点,过去了或许可全部解决,面对这种情况不要让它空着,这样就等于全部放弃了。对那些懂的地方或步骤,能写到哪里就应该写到哪里,许多难题都是按步骤来打分的,能拿多少分是多少分,如果会写的地方能得分而没有做,失了分,岂不是后悔至极。好歹也要把自己逼近解题,把某些思路写下来,而不要让它空在那里。
第六,大脑风暴法。努力发现该题和知识点与面之间某些内在联系,加以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推理等,运用大脑风暴从不同的方面攻击一点,就像聚光镜一样,把光聚集在一点,产生很强的杀伤力,最后解决难题。
大脑风暴在于动员起左、右半脑中多个智力区参与围攻难题,唤起平时学习中多种智力获取的知识信息,加强了智力区域间、左右脑间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机制的活力和能力,为攻克难题提供优良的脑能条件、知识条件、解题思路和方略。
任何一张考卷都会有相应的难题,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次考试中都会遇到相应的难题。有的人遇到难题时束手无策,有的人遇到难题时勉强应付,有的人遇到难题时浅尝辄止,有的人遇到难题则知难而上,一举攻克。
在拿到考卷之后,对考卷通览一下,心中有数,正确评估哪些是难题,在答题的时候碰到困难是意料中的事情,要镇静自如,而不能灰心丧气。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冷静,仔细分析与考察题目的内容条件与要求,在做的过程中,尽量调动自己以前所学过的所有知识,因为考题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对以前知识的检验与总结,难题也是这样的,它源于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个时候就要返回去,把它放到知识背景里加以通盘思考,调动所有的知识来对付难题。
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们是对以前知识的综合,它不是某一点的简单考核,所以让自己退回到以前的知识环境中去,就会更好地帮助自己开阔思路,找出线索,从而解决难题。
迂回策略
一旦在考场上正面强攻失利,就要考虑迂回战术,挽回被动局面。这种迂回并不是说弃之不顾,而是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加以攻克。在解题过程中,某一难题从正面去解相当困难,那么就采用以屈求伸的办法,先从战略上退却,受到启发后再去解决该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倒行逆施”解题法,也就是迂回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答文科试卷,也可以用于解决理工科难题。
难题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可以把它简化,即让它由繁到简。也可以保留该问题原来的性质,倒逆至起初的地方,从而解决问题。还可以倒逆至通过解决简单问题获得经验、线索等,反过头来再解决复杂的问题。
对待有些难题,可以把它倒逆到特殊的情况中,再对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抓住它与一般情况之间所具有的某种联系,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从特殊情形中发现某些线索,推测出解决一般问题的办法。
如果需要解决的难题非常抽象,一时无从下手,可以找出某些线索,由此入手,解决某一问题,然后把该局部解决成功的模式,进一步扩展到原来的难题上,最终解决该难题。
面对某个过于强大的对手——难题,我们适当地把问题中的某个条件排除,或者是放宽某个条件的限制,如果问题可以解决的话,我们就先从较弱的地方给予解决,要解决这个较弱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解决这个薄弱环节的问题之后,再向总题展开攻势,“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攻下一点,打开缺口,作为突破口,较容易解决整个问题。
面临难题的时候,不妨回忆一下以前是否曾经解决过类似的问题,或者是否有其他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与此有关,在它们之间寻找联系和异同。把从旧问题中获得解决的办法移植到解决该问题上,从而解决有关难题。
难题通常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从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无从下手。此时要静下心来详加审题,仔细揣摩,可以把它们适当地分解成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比较单一。可以从某个单一的问题入手,取得某个方面的突破。突破一个问题,再突破第二个问题,相对容易些,由此向其他问题推及,最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难题,具有挑战性,它是检验应试者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是所有的难题人人都可以解决,所以不必为解决某一道难题没有成功而丧失信心。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的难题都没有被人类攻克。不过在考试中出现的难题,与此不尽相同,只要功夫下到,一般来说还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在《超能学习法》中介绍的美国教育家、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Polio)发明的解题公式,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攻克某些难题,大家不妨参考。
搭桥铺路
在解决某些难题的时候,发现用上面的办法不能奏效,就要寻求新的办法。“搭桥铺路”的办法,就是以引进某些辅助的因素来帮助解题。这种方法是依据已经提供的条件,自己寻找某些可利用的辅助因素,让自己在解题时越过沟坎,顺利通过,最终解决问题。
“搭桥铺路”的办法经常用在理工科试卷中,即采用列辅助图表与作辅助线等,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再解决问题就顺利多了。当然这种辅助的办法要相当合理,不能没有规律地、随心所欲地添加。否则,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白忙一场。
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等试题中,经常采用这种做辅助线、作辅助面、作辅助角、作辅助体等,来最终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
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冷静地审题,然后启动发散思维,让以前所学的知识围绕着该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与发散,找出某些可以把自己引向该难题的线索,根据线索跟踪追击,由此深入下去,在某一条线上获得突破,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解决问题。
冷却处理
考卷中较难的题目并不是都在试卷的尾部,不过通常较难的题目放在后半部或尾部的可能性较大。
问题是每个人对不同的内容解决的办法与能力不同,有的难题某个考生可能并不觉得难,能够较为顺利地给予解决,而有的内容并不太难,但他在这方面正好相对薄弱,所以对他来说就是难题。这就是说,不同的人,难题的落脚点不同,可能在首部或上半部,也可能在下半部。
发现难题,先尝试解决;如果没办法解决,把它暂时进行冷却处理,摆放在一边。往下面进行,在往后做的过程中,大脑中时不时会闪现该难题,并且在做后面的题时,某些因素可能会成为解决该难题闪现的火花,从而受到启发,恍然大悟。根据某个线索,追索下去,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该难题。
如果没有受到启发,随着大脑思维正常地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进入佳境,此时回过头来再做题,成功的希望会较大些。
没有解决的难题放在一边,待其他题目不断被攻克,此时信心大增,情绪高涨,思维活跃,重新回到难题上来时,信心十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包括自身的大脑思维能力,对难题展开围攻,较易发现某些可以下手的地方,从而作为突破口,攻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