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到“改革不可动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31:42
从“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到“改革不可动摇”
毛牧青/文
乍看标题,你或许认为这两个口号风马牛不相及,一竿子卟拉不在一块。不过,我倒想分析一下这两个口号的来龙去脉,或许从中得咂摸出一点滋味。
“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是1975年后出现的口号。它的全称应该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与其配套的还有那首同名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曲。同一口号歌曲当年喊的唱的漫天价响。直喊唱到1976年10月份“四人帮”的倒台方罢甘休。这个口号和这首歌曲的出笼是针对当年“批邓痛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对全面内乱和无休止的运动感到厌烦,急需安定团结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强烈倾向。特别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后全力纠正文革偏颇抓建设和生产后,一股强大的质疑文化大革命的思潮涌动。于是,那些文革既得利益集团和“精英”吹鼓手便创作这个口号和歌曲。呵呵~~我就感到奇怪:在中国你越是上面高喊这个东西很好,下面就越感觉你这个东西不行了。因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口号和歌曲便实际成了文化大革命即将完蛋的“回光返照”的“折寿”谶语。“文革”一结束,这个口号和歌曲也就寿终正寝了。
单看“文化大革命”这个名词,对应“革命”这个“属”,显然是带有“文化”范畴的“种”性革命,是个褒义词,实际“文革”已经沦为贬义的否定事物。因此,单凭自己的感觉去贬或褒一个事物,肯定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的五花八门。
如何看待“文革”,中央已经定论。但对“文革”的时段划分我是有看法的。一般官方和人们普遍认为:“文革”是从1966年5月中央颁发《五·一六通知》到1976年10月粉碎“王张江姚”这十年,即称谓“十年浩劫”。实际略微了解当年历史事实的话,“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局限在文化范围。起因应该从1960年代初期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学术界内批判杨献珍、孙冶方、翦伯赞、邵荃麟、赵树理等人开始算起。开始时属于学术争论,后来与“阶级斗争”挂钩扣帽子打棍子,发展成当时称谓的“文化革命”(当时还没有那个“大”字)。而1965年底姚文元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上纲上线,拉开“文革”的序幕。1966年上半年的对《三家村》的批判和文化上“破四旧立四新”,形式基本上还囿于文化教育和传统习俗上。只是后来聂元梓所谓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被毛泽东肯定,矛头直指北京市委和少奇、小平等同志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并于8月颁布《十六条》,最终把目标定在“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突破“文化”走向全面的“大革命”上。后来的学生“造反”停课闹革命导致“六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和大批判)盛行。再后来工人介入,导致1967年的“一月风暴”夺权“三结合”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所谓“全国山河一片红”。1967年后,各派发生分裂而派性盛起,最终导致武斗“全面内战”,国家真正沦为“大浩劫”。1969年的“九大”召开,实际上执政党上层想结束“文革”,即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准备“每隔七、八年再搞一次”(毛泽东语),开始恢复生产学习等。只是1970年到1971年发生林彪事件,便开始了“批陈(伯达)批林(彪)运动”。1974年又开始了“批林批孔(丘)批周公”运动,其隐晦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1975年到1976年,又以“痛击右倾翻案妖风”矛头直指刚刚主持国务院工作全力恢复生产的邓小平同志。1976年十月“四人帮”被粉碎,一般都认为是“文革”的结束。其实那一阶段仍是“文革”时期。因为当时从上到下从媒体到宣传,仍把粉碎 “四人帮”定调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党内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英明领袖”主持中央工作的1977年到1978 年,仍旧洋溢在“文化大革命”的余威中坚持“两个凡是”而肯定“文化大革命”(李九莲、钟海源就是此时期被枪杀的)。只是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央主要领导易人,才宣布“文化大革命”终止。真正从理论上否定“文革”,应该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后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布。
所以客观的、科学的、尊重历史的划分文革时期,应该基本上是从1965年底批《海瑞罢官》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时间确定。粉碎“四人帮”应该是文革时期内的一场权力较量,实质上,远非是场真正否定和消除极“左”思潮影响的汲取运动。粉碎“四人帮”只是组织上消除极“左”势力,而思想上其影响远远没有消除(今天仍旧),并以不同形式表现的更为隐秘罢了。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嘛。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人忌讳深层次探讨“文化大革命”很有道理。呵呵~~~俺调侃罗里罗嗦地扯远了
“改革不可动摇”口号是最近出现在一个权威笔名的文章中。显然,这个权威笔名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是有来头的,是针对现在社会上一个质疑甚至否定改革思潮的。不过这次它的露头不是第一次得到鼓掌响应,而是得到群起而攻之的“砖头”狂拍。“改革不可动摇”这个口号的提出与当年“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提出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只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是应对质疑甚至否定“文革”的文革既得利益集团的语言,而“改革不可动摇”实质上是针对质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改革”既得利益集团的语言而已。
近来关于如何看待27年以来的改革成果和趋向上,质疑改革的倾向呼声增高。这种质疑显然是有事实根据的反馈。与1990年代前对改革的达成基本共识,到如今形成两种截然观点的分道扬镳争论,特别是改革趋向导致两极严重分化和利益集团的形成,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我们的某些改革是否在制造“火药桶”?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坦率讲,改革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单从词义上讲它没有贬褒含义。因为改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任何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会改革——哪怕是小补小改。因此“改革不可动摇”是个伪问题。显然,这里提的“改革”,是特指我国的改革。那么谁在动摇改革呢?单从广义的属性的改革看,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有赞成的共识。但对“种”的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房产改革、机构改革等等,不同利益集团却不能得到共识。许多种的改革“基本不成功”或失败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果把对这些改革的质疑统称为“属”的改革,用一顶“反对改革”和“动摇改革”的帽子压人,是不是有点霸道?真正动摇改革的是工农大众么?不是!是那些下岗失业人员么?不是!他们恰恰是希望改革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拥趸。一些改革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沦为弱势群体,许多起码的利益保障和人权尊严被剥夺,难道容不得他们质疑么?
其实动摇改革的恰恰是那些通过权势通过不正当手段通过“潜规则”获得非法利益者——那些贪污腐败、挥霍公共资源和权力、对人民滥发淫威的既得利益集团。正是他们败坏党和政府的威信,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改革宏伟蓝图,把人们心中美好的改革愿望带向深渊的作为,把改革行动变成私利的工具,而直接导致人们对现今改革的质疑乃至反对上。
我自然是赞成改革的,对改革一些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是肯定的。但对一些改革的失误质疑和反思并不等于全面反对改革。试问:如果连这样的“问题改革”都不允许质疑,是不是在重犯了“文革”后期不容质疑“文革”的伎俩?
请不要把善意的质疑某些“不成功的改革”的担心和反思看成“敌对”思潮!那种把“改革”当作褒义词来迎击所谓的“质疑、否定改革”人们的做派,无论是从语言逻辑上还是从良心道德上还是从意识形态上,都是匪夷所思的卑鄙的“强奸”行为。
有意思的是,在分析“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和“改革不可动摇”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运动的含义不同的两个口号时,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的——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始都是得到人民拥护的,最终都得到质疑。
为什么同是中国这一些人赞成,又为什么后来出尔反尔翻悔呢——呵呵,确是个发人深省是有意思问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人为的庸人自扰的逆潮流而动(尽管发动者可能出发点是善意的)。它的发动和初期很轰轰烈烈,有毛泽东的崇高威望和绝对权威作祟,但更与全国人民高涨的政治热情和参与分不开的(尽管有极少数人反对)。这是文革一开始得到人民坚决拥护和积极投入的思想基础和狂热动力。这是个客观。凡是经历过当年这场运动的人不会否认。文革的折腾最终“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而觉醒。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事件和“四人帮”被粉碎的喜悦心情可以作证——尽管他们违心的空喊高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口号,还是用这个铿锵的口号和雄壮的歌曲埋葬了“文革”。
改革显然与文革不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它的初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希望说明大家都是赞成的(尽管也有极少数反对)。它一开始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积极参与,是与进入小康的几代梦想和追求分不开的。这也是事实。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使许多领域的改革走向歧途,此刻的前后比较也会使“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而对这种改革感到失望和恐惧——尽管有利益集团的“精英”和精神太监在鼓噪“改革不可动摇”口号。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喊着唱着最终成了文革的葬歌。“改革不可动摇”喊着叫着能否成为现今的所谓“改革”的丧歌,我不敢枉下结论。但真正的改革肯定会给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尊严和强大,相信这样的改革不会夭折,更不会受到人们质疑甚至否定的。
2006年2月14日晚  草就   此文见我的博客http://www.guoker.com/blog/user1/2451/archives/2006/1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