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簡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56:54
★  ★  ★  ★  ★  ★  ★  ★  ★  ★  ★  ★  ★
二十五、第2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5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的第6团,共2500余人。3月至4月间,第5、第6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区集中。7月,第3支队开赴皖南前线。9月,坚守清弋江阵地,同日军作战多次。12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防御任务。此时,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指挥,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归第1支队建制。
1939年,第3支队胜利地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1941年,第3支队改称为新四军新编第3支队,辖第5团、军部特务团。
1941年5月,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19旅和挺进团。至1942年底,第7师各部建成巢(湖)无(为)根据地和开辟了含(山)和(县)桐(城)东游击根据地。1943年,第7师兼皖江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个支队和独立团。
1943年9月,调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团加强第7师。此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对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军制造磨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第7师免兼皖江军区。10月,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近2万人撤离皖江地区,由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率领开赴鲁南,隶属于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并肃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参加临城、枣庄等战斗。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第7师移师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及保卫淮阴等作战。9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第5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10月,调整编组,第20旅拆散,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第7师师部率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仍称第7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下辖第5、第19旅和特务团(由原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改称)。重新编组后,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黄火星。第19、第5旅分别改称第19、第20师,以鲁中军区第4、第6团组建第21师,共2.5万余人。3月以后,转战鲁中山区,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战役。8月后,归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指挥,转战胶东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胶河战役、胶(县)高(密)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
1948年3月,第7纵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胶济路中段作战,在西线连续8天阻击济南国民党军东援,对确保潍县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转至津浦路中段作战,与第13纵队等部一起,攻克充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济(南)作战的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在徐州以东先切断黄百韬兵团向西逃路,继而参加阻击徐州东援之国民党军,后又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共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副军长,邓少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熊应堂任参谋长,方中林任后勤部部长。第19师改称第73师,王培臣任师长,萧学林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74师,张怀忠任师长,邓清和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75师,谢锐任师长,何志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后,急插至郎溪、广德地区,截歼南京等地南逃之敌,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的胜利。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8000余人。6月2日,攻占崇明。9月至12月,进至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4000余人,为巩固皖南新区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第74师调归第24军,第75师各团分别调归第31军和江苏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二十六、第2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随后,第4支队向南北发展抗日武装。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与此同时,第7、第8支队和第5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
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也由泰山地区进入沂蒙山区。从此,鲁中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地区。
1940年9月,鲁中地区部队编为山东纵队第1、第4旅。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第1分区(兼第4旅)廖容标任司令员,汪洋任政治委员;第2分区吴瑞林任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分区赵杰任司令员,董琰任政治委员;第4分区(兼第1旅)孙继先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
1945年8月,山东部队整编,第1、第4旅编为第3、第4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组成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11月,第3师、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鲁中军区以警2、警3旅一部,组成第9师;其它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独立第1、第2旅。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两路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祖)埠(村)、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
1946年12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纵队领导机关以鲁中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从各军分区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孙继先任副司令员,张仁初任参谋长,王一平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3个师和一个炮兵团,鲁中军区第4师改称第22师;鲁中军区第9师改称第23师,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第24师。全纵队共3.3万人。第8纵队组成后,即投入大兵团作战,参加莱芜战役,在和庄、不动地区歼国民党军第73军第77师,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在芹村、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李仙洲集团。3月,在临朐地区休整。4月,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费县蒙山地区阻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左翼迂回任务,攻占桃花山、磊石山要点,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做出了贡献。6月,在沂源阻击战中,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8纵队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9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连克通许、抚沟、周口、陈留、朱仙镇等城镇。11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攻克野鸡岗、典黄车站,控制开封至徐州段。12月至1948年2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在此期间,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路破击战,于睢县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5军多次西援,歼敌2300余人。为开辟新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4师师部及该师第71团调往许昌以西地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该师第70团拨归第22师指挥,第72团改为纵队特务团。3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芝田镇、山神庙、堤东一线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5月,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21旅,俘其旅长以下官兵1700余人。6月初,在宛东战役中,于西平、洪河、遂平地区阻援。中旬,参加豫东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开封,后担任阻援,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9月,在济南战役中,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攻济作战的胜利。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担负徐州以南阻援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2.6万余人。
1949年1月22日,第8纵队进至蚌埠以东临淮关地区集结休整,待命向江南进军。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军长,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周羽一任后勤部部长。第22师改称第76师,高文然任师长,曹普南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77师,王建青任师长,董超任政治委员;第24师归建,以其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陈忠梅任师长,张健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全军分别由扬州、邗江的驷马、王圩等地渡江,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军第312师4000余人。5月,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解放昆山、嘉定,攻占江湾机场,从苏州河北侧攻入市区,歼敌4.2万人。6月,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1950年1月,第30军第88师改归第26军建制。是月,李耀文任政治委员,刘伟任政治部主任。尔后在上海浦东、崇明岛担任海防任务。在解放战争中,第26军从鲁中到鲁南,从山东到河南,从皖北到苏南,转战在华东、中原的辽阔战场上,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100多个模范班,1.5万名功臣,1500名模范。其中一级英雄14名,二级英雄23名,三级英雄202名。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该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南北到平(康)金(化)前线,先后参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战役。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
二十七、第2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领导在文登县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队伍和以1935年“一一-四”暴动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1938年春,又有“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等一批抗日武装成立。9月,第3军与第3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7000余人。
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第13、第15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14团。
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辖第1、第2、第3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第1、第2团分别改称第16、第17团,第3团拆编与第5旅同属胶东军区领导。
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再次整编,取消第5旅番号,直辖第13、第14、第16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得到发展,先后组建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4旅。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5师第13团和第14团第1营重新组建第到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46年6月,警4旅改称第6师,9月,组建警备第3旅。6月至11月间,以上3个师(旅)参加第一次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9纵队编成后,即率第25、第26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73、第46军近万人。4月,该纵队第26师(附第74团)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由阻击转为主攻,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74师。
1947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9、10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1948年春,第9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月,该纵队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2师1.2万余人。4月,参加潍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45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80师,张铝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27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当夜21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迫击江南逃敌。4月28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民党军5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月,第27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兴、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梵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30军第90师调归第27军建制。
1950年10月,第2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初,第32军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其时军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1月,参加第二次战役。第80、第81两师将美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79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1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94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
1951年4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担负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江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
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
1952年10月奉命归国。抗美援朝作战中,第27军共歼敌2.1万余人。有2.2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耘田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模单位。
二十八、第2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渤海军区即将留下的部队组成6个团,即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3、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渤海军区以特务第1、第2团和警7旅第13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刊市,在胶济路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取得济阳、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10月,华东军区成立渤海军区前线指挥部。11月,渤海军区以警6旅第11团、警7旅第14团、警8旅第17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11师。山东解放军第7、第11师均隶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2月,渤海军区第7、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赵俊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11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师,同时组成纵队特务团,共1.6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即参加莱芜战役,在锦阳关及其以北阻援,保证主力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4月下旬,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主力,俘师长杨文泉以下1.1万余人。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于莱芜以北地区阻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6月底后,奉命参加外线出击,攻克津浦线之大万德、界首,接着在鲁西南地区进行了梁山阻击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各部一起,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9月至11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陇海路破击作战。12月,刘培善任政治委员。
1948年1月,在成武、曹县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2月,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边区作战。3月,攻占安徽省太和、涡阳等地。4月,进至平汉路南段作战,解放河南省汝南、驻马店、确山等城镇。5月,参加宛西战役,攻占河南省邓县,解放湖北省老河口,随后又参加宛东战役,歼国民党军4200余人。6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发起开封战役,该纵队奉命归建华东野战军,由平汉路东进至上蔡地区,参加阻击国民党军胡琏兵团,为开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月下旬起,参加瞧杞战役,于杞县东南桃林岗,顽强阻击5昼夜,予国民党军第5军以重创,保证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在此期间,吴肃任参谋长,萧望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经8昼夜激战,解放济南,该纵队歼国民党军1刀万余人;第85团第5连战后被授予“济南连”荣誉称号。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徐州以东阻援,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继又参加合围和聚歼杜聿明集团。1949年1月,于苏北涟水以第28、第29师各一部组建第30师。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军长,吴肃任参谋长,吴嘉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改称为第82师,钟贤文任师长,王若杰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83师,朱耀华任师长,李曼村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84师,冯鼎三任师长,王敬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江阴以西登陆后,解放戚墅堰,切断京(南京)沪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太仓、嘉定、罗店等城镇,协同兄弟部队解放吴淞,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7月,进军福建,至10月,参加福州等战役,解放闽清、福州和平潭、大小峪岛等岛屿,该军第247团第8连战后被授予“大练岛连”荣誉称号。该军一部参加金门岛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不久,张闯初任军副政治委员,朱云谦任参谋长,李曼村任政治部主任。
1952年5月,第28军归福建军区领导。解放战争时期,第28军在作战中,涌现出英模单位2个营、7个连和特级战斗英雄之人,一级人民英雄15人,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他英雄模范500余人。
二十九、第2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
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1、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1旅和第10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11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栟茶等据点。12月下旬,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70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1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幸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竟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7月,进军福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参加漳厦等战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10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
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86师调归空军。第29军番号撤销。
三十、第3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8月下旬和华中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归华中指挥部指挥。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沐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沐公路的封锁。8月,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11月至12月,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栟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12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的胜利。1948年2月,第34旅奉命进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军区。3月,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3月中旬,参加益林战役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不久,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6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7月,以第5、第6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第36旅。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徐州以东之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突击,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尔后又参加对徐州突围西窜的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合围和最后会歼作战。
1949年1月,由华中军区独立旅改称第34旅,调归第12纵队。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饶守坤任副军长,夏光任参谋长,刘仲华任政治部主任,翟盛任后勤部部长。第34旅改称第88师,吴大林任师长,罗龙生任政治部主任;第35旅改称第89师,余光茂任师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第36旅改称第90师,朱国华任师长,郑友生任政治委员,张洪山任参谋长。全军2.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51军8000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
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第89、第90师分别调归第26、第20、第27军建制,第30军番号撤销。
三十一、第3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7年2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东军区将所属胶东军区特务团和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4月,第6师改称第5师,又以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组成第6师。8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8月下旬,胶东军区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共2.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滕海清任副司令员,陈华堂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参谋长。第5、第6、第7师依次改称第37、第38、第39师。9月,参加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向胶东腹地再度进犯,至12月,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8年春,转入体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4月,转战胶济路中段,参加潍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于潍县东、西两线顽强阻击济南、青岛国民党军增援,保证了攻城战斗的胜利。5月,挥师西进,参加津浦路中段战役。7月上旬,会同第7纵队攻克充州,歼守军1.6万余人。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强攻内城,连续激战8昼夜,该部歼守军1.5万余人。战斗中,第37师政治委员徐海珊牺牲。该师第109团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战后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11月,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协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壁,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月初,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全胜作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第37师改称为第91师,高锐任师长,张英勃任政治委;第38师改称第92师,徐体山任师长,张英任政治委员;第39师改称第93师,傅绍甫任师长,余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登陆后,控制江阴,占领武进(常州),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宜兴,切断南京、镇江国民党军东逃退路,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于郎溪、广德地区,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在第9兵团指挥下,会同兄弟部队攻占浦东地区,断敌海上退路,在周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7月,向福建进军,在第10兵团指挥下,先后参加福州、漳厦战役,在解放福建全省战斗中,歼国民党军3.7万余人。同年11月,高锐任该军参谋长。1950年5月11日,第91师在第94师的配合下,解放东山岛。
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解放战争中,第31军转战鲁、豫、皖、苏、沪、浙、闽等地,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0多次,涌现出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济南第二团”等一批战斗集体。
三十二、第3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是由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8年3且,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将山东军区所属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及胶东军区特务团组成第5师。5月,又将胶东军区南海、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8月又抽调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部组成第7师。第5、第6、第7师成立后,均归胶东前线指挥部指挥。8月下旬,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后,胶东军区为策应淮海战役,于10月又以胶东军区所属武装基干团为基础组建新编第5、第6师在青(岛)、即(墨)地区封锁、监视国民党军。12月,对从青岛、即墨出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反击,歼其一个团大部。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和所属新编第5、第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隶属山东军区。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涌任副军长,赵一萍任参谋长,李柱东任供给部部长。新编第6师改称第94师,熊飞任政治委员,邬兰亭任副师长;新编第5师改称第95师,陈奇任师长,阙中一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人。4月下旬,于渡江战役的同时,在胶东军区第100旅的配合下,对青岛、即墨地区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以压缩包围方式结合迂回战术,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军2200余人。接着,担任青岛市警备任务。
1950年1月,以山东警备第4、第5团及第2、第3团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第96师。此时,刘涌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周长胜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2万余人。2月,调归第10兵团指挥并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4至12月,共进行大小战斗380多次,歼匪特8000余人,有力地配合福建地区的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与此同时,第94师在第31军的指挥下,与第91师一起,于5月11日解放东山岛。11月,第32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大部充实重建的第8兵团兵团部,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第95师调归军委空军,第96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
三十三、第33军
首任军长张克侠、政治委员韩念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是由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而成的。
1947年9月30日,华东军区将所属渤海军区部队,在山东省博兴县小高家改编为渤海纵队。袁也烈任司令员,周贯五任政治委员,张震球任副司令员,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4军分区第21团合编组成的新编第7师;由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第17、第18、第19团组成的新编第11师。共1.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1948年3月,参加周(村)张(店)战役,在长白山以西地区阻击济南东援之国民党军。4月,参加潍县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割、包围并全歼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3师和整编第45师。5月,参加兖州战役,牵制济南国民党军南援,攻克龙山、章丘城。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由东面攻入济南城。战役结束后,担任济南城北警备任务。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于战役第二阶段进占徐州并担任警备任务;继而以一个师南下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后全纵队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张震球、孟绍濂任副军长,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第7师改称第97师,杨干三任师长,王■任政治委员;第11师改称第98师,崔振伦任师长,曾旭清任政治委员;原国民党军起义的第59军所部改编为第99师,傅继泽任师长,秦化龙任政治委员。全军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安徽无为正面登陆后,在郎溪、广德地区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在上海战役中,攻占杨行后,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吴淞、月浦、宝山等城镇。尔后,担负吴淞、宝山、嘉定地区的警备任务。7月,第34军第100师归第33军建制。
1950年11月,第33军奉命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第98、第99、第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第15、第16、第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
三十四、第3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是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而成的。
1948年5月,为适应敌后斗争形势需要,华东军区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饶子健、梁从学任副司令员,杨光池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赵汇川任参谋长。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和第34旅、独立旅等部,共1.9万余人。6月至9月,转战津浦、陇海路段,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开封、睢杞、济南战役,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1月,参加淮海战役,围攻赵墩,阻击黄百韬兵团西逃,接着又配合第13纵队全歼国民党军第238师,解放灵壁。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饶子健、过家芳分任第一、第二副军长,吴宪任副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132师为基础改编为第100师,孙名泉任9市长,王学武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独立旅为基础组成第101师,叶道友任师长,杨汉林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第34旅为基础组成第102师,李木生任师长,廖成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6万余人。部队经编组整训后,参加渡江战役,和第35军一起,攻占瓜洲、浦口、浦镇,箝制南京、镇江正面国民党军。4月23日占领镇江。6月,第34军进驻南京,担任警备任务。7月,军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袁仲贤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张藩任副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100师调归第33军建制。11月,第101师调归第10兵团。12月,第102师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改为炮兵第3师。.
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教导师6个团调归第34军军部直属部队,军部仍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同时,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月,军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第34军番号遂撤销。
三十五、第3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是由鲁中南纵队和由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一部合编而成的。
1948年7月,华东军区将鲁中南军区各分区基干团组成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兼任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归山东兵团指挥。9月,鲁中南纵队主力部队参加济南战役,4个团加入攻城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商埠。4个团加入打援集团,于官桥至滕县间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10月,鲁中南纵队所属部队进行整编,钱钧任司令员,张雄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为第46、第47师,共6个团1.4万人。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纵队先在郊城歼灭山东省保安旅3000余人;继而在徐州东南、徐州南会同兄弟部队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黄百韬兵团、南援黄维兵团以及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先后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10月29日,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部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任军长。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鲁中南纵队与第35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杨友伯、胡大荣任副军长,张雄任副政治委员,孔繁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3师,于怀安任师长,彭胜标任政治委员;第104师,方明胜任师长,严政任政治委员;第105师,何志斌任师长,宋献章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4月,第35军调归第8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攻占浦口、浦镇,于23日渡江解放南京。8月,南下浙江金华地区剿匪。9月,第103、第104、第105师分别兼衢州、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1950年1月,第35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所辖3个师调归浙江军区。
三十六、第3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第111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刘万春任军长(后王建业代理军长),康健民任政治委员,王建业、张惠源任副军长,樊折桂任参谋长、李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第111军第258师改编的第106师。赵晓峰任师长,张乃庚任政治委员(后廖鼎琳);由第320师改编的第107师,马逢辰任师长(后段吉祥代理师长),杨安平任政治委员(后慕湘代理政治委员);由第310师改编的第108师,张福元任师长,王志武任政治委员。同时以独立第3旅、保安骑兵第14旅、整编骑兵第13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乔汉魁任旅长。全军共1.3万余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部队改编后,即移驻包头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年12月,第36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乒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令定州市)地区。
1952年2月,第36军军部与第37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07师与第37军第110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6军番号撤销。
三十七、第3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张世珍任军长,帅荣任政治委员,卫景林、冯梓任副军长,华博知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新编独立第7师改编的第109师,温汉民任师长,曾威任政治委员;由第326师改编的第110师,王崇仁任师长,尚英任政治委员;由第319师及保安第2旅等部改编的第111师,张璞任师长,李登嵩任政治委员。同时以保安骑兵第5、第6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安思达任旅长。全军近1.3万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部队改编后,即移驻五原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950年12月,第37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人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地区。
1952年2月,第37军军部与第36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10师与第36军第107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它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7军番号撤销。
三十八、第3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该纵队是一支以中国工农红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部队。该军第334团的前身为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成功后组成的红5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1军团第4师第10团。其第338团的前身为1932年11月吴焕先、王平章重建的红25军的第75师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15军团第75师第223团。
1937年8月,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第1营、第344旅第688团第1营。该军第335团和第337团的前身是红军干部、骨干组成的八路军第343旅第685团新之营和第343旅补充团。抗日战争初期,上述部队在晋冀豫地区艰苦转战。
1939年起先后进入山东和苏北地区。尔后,即长期战斗在苏北、鲁南、滨海战场,发展为山东军区之第4、第6、第13、第23团。
1945年8月,第6、第13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3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1师;第4、第23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1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2师。这是第38军两个师的前身。第38军另一个师的前身,是由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与部分地方武装于1945年8月组成的东北挺进纵队大部。在抗日战争中,这些部队分别参加过平型关、汾(阳)离(石)公路、陆房、白彦、陈道口、郯城、赣榆等大小战斗共7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涌现出“郯城战斗模范连”、“何万祥连”、“安东卫连”等许多英雄单位和张桂林、何万祥、钟家全等大批英雄人物。
1945年9月,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分别从陆地和侮上开赴东北。到东北后,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分别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东北挺进纵队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当时,日本虽已投降,但东北境内敌伪残余武装和上匪、地主武装的活动却很猖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国民党也开始从海上和空中运来军队抢夺胜利果实。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遂往返于沈阳、通化、吉林、长春、法库等地,进行了上下汲台、秀水河子、金山堡、四平、拉法、新站等追剿匪伪的战斗和对国民党军队自卫作战。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为适应作战的需要,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第7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万毅任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师改称为第1纵队第1、第2师;原第7纵队第19旅和第20旅第58团改编为第3师。第1纵队组成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西会战、攻占沈阳等战役。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解放军,第1纵队番号不变。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升平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江拥辉任师长,黄玉昆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113师,贺东生任师长,王树君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114师,刘贤权任师长,方国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拨归第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赵东责任师长,蔡明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这时,第38军已有近5万人,并有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第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主攻天津的任务,最先突破天津城防并攻占金汤桥,歼国民党军2.7万余人,活捉了国民党军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等5名将官。随后又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参加宜(昌)沙(市)、湘西南、广西等战役。第114、第151师还配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战役。滇南战役后,第151师拨归广西军区建制;第114师回师湘西,参加剿匪作战。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38军从祖国最北方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南疆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进行主要战斗170余次,转战黑、吉、辽、热、冀、津、鲁、豫、鄂、湘、桂、黔、滇13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余座。涌现出“全面模范连”、“四平突击队”、“神勇突击连”、“李文才连”、“天津战役三好连”、“芦溪战斗模范连”、“进军广西战斗模范连”、“进军滇南战斗模范连”等195个英雄模范单位和曹纬、王西兰、李文才、白玉清、郭守德、卢锡勤、丛贵、崔永峰、李秀灿等628名英雄模范。
1950年10月,第38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辖第112、第113、第114师,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准备,于1953年7月返回祖国。第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3个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和记特等功;有1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陈吉、徐恒禄等英雄模范14名。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在围歼德川之敌后其第113师以14小时步行70余公里插到价川以南的三所里、龙源里,堵住敌军南逃、北援,会同军主力一起歼敌1.1万余人,为取得战役的胜利,把敌军打退到“三八线”,扭转朝鲜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拟电报予以嘉奖,并在电报末尾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著名作家魏巍当时随该军采访,以该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人民群众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即从这里开始。
三十九、第3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7年8月25日,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
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第2纵队一部又与陇海南进支队等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9旅。同年7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荡”。9月,第9旅调归第4师,第10旅调归第3师。
1942年10月,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4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3师兼苏北军区。
1943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1944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
1945年4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第3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推安)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11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
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区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主力。
1946年8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8旅改编为第4师;第10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第7旅改编为第16师编入第6纵队。1947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月,独立第1师编人第2纵队。从5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番号未变。8月东北军区前方第2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第2纵队隶属第2兵团建制。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2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吴信泉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伍瑞卿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12月1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39军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14兵团,第39军隶属第14兵团建制。4月底,第39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39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0年7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7月4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950年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1951年2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39军(欠117师)担任东线反突击集团战役预备队。第117师归友军指挥,担任战役穿插任务,一个夜间插入敌人纵深38公里,抢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协同友邻围歼了南朝鲜军第8军3个团及美军第2师一部。2月中旬,第39军在洪川地区组织了运动防御作战,艰苦奋战40昼夜,在50公里纵深内,顽强抗击美军骑兵第1师,第24师,英军第27旅,南朝鲜军第6师的进攻,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并为下一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4月,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第39军归第9兵团指挥,担任掩护任务,保障兵团主力左翼安全。4月底,第39军(欠117师)归第3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11月,第39军归第19兵团指挥,接替第47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340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11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2年12月18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
1953年5月回国。
四十、第4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
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945年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
1948年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3纵队共歼国民党军3.9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周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7师改称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先遣部队进至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月,第40军由北平向华中、华南进军,3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与第43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10余个市县。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7月,参加湘赣战役。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11至12月,在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21昼夜,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月底,转隶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领导。
1950年3至5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43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40军共歼国民党军第3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1.4万余人。
1950年6至7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令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40军涌现出“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英模人物。
1950年10月19日,第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第4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年7月,第40军从朝鲜回国。
四十一、第4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的几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以坚持昆嵛山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在山东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6个团,共7000余人(12月,归山东纵队建制)。
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第13、第15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14团。
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下辖第1、第2、第3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整编为第16、第17团,与第5旅同归胶东军区领导。
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5旅番号,军区直辖第13、第14、第16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
1945年9月,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扩编为山东解放军第5、第6师和警备第3、第4旅。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副主任欧阳文率领山东解放军第6师、第5师一部及部分独立团,共1万余人(胶东军区其余部队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分批从海路挺进东北,11月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庄河、营口等地区,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辖第1、第2支队,12月支队改称旅)和第3纵队(辖第4、第5旅),归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领导,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等任务。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长,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万余人,属辽东(南满)军区领导。第4纵队成立后,参加3次保卫本溪作战。5月,发起鞍海战役,攻克鞍山、海城,歼国民党军第60军第184师大部,并迫使其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第552团起义。7月,旅改称师。10至11月,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嫡系、美式机械化装备的第52军第25师8900余人,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1个整师的最佳战果,荣获主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令嘉奖。延安《解放日报》于11月5日发表题为《第二十五师的毁灭》的社论,予以祝贺。12月至1947年4月,与第3纵队一起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击退国民党军数次进犯,保卫了临江、长白山根据地。5月至1948年初,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提高了军事、政治素质。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第11纵队等部一起担负扼守山海关通向锦州的交通要隘塔山、白台山阵地,阻击由锦西向锦州增援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的作战任务。经6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击退了有海、空军配合的国民党军9个师的轮番进攻,歼敌6000余人,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战后,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第10师第28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第12师第36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震敌胆炮团”的光荣称号。有20名指战员荣获“奖章”。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军长,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泽任参谋长,赵仲山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10师改称第121师,蔡正国任师长,李丙令任政洽委员;第11师改称第122师,田维扬任师长,吴保山任政治委员;第12师改称第123师,江燮元任师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54师,左叶任师长,曹传赞任政治委员。全军共计6.4万余人。12月,第41军参加平津战役,配合华北野战军攻克康庄、怀来、张家口等县市,切断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之道路。
1949年1月,参加包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同时,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的第104军第309师。3月25日,第41军第121师第361团、第122师第364团、第123师第367团及军炮兵团等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检阅。4月,由华北向华中、华南进军。5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同月,于河南新乡改编国民党军第40军2万余人。8月,该军改归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9至10月,参加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俘第7军副军长凌云上。11至12月,参加广西战役,先后攻克全州、兴安、桂林、灵川、荔浦、蒙山等县市,歼国民党军8600余人,俘第3兵团副司令宫兼第7军军长李本一。
1950年1月,第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2月,该军又改归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奉命由广西容县地区开赴广东省淡水、高要、惠阳、黄岗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先后解放了南澳岛、南鹏岛。
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
1953年7月,第41军第122师参加了闽南沿海屏障东山岛保卫战,粉碎了国民党当局“拉开反攻大陆的序幕”的梦想,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两广,经历主要战役、战斗440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余座,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等英雄部队和鲍仁川、程远茂等一批英模人物。
四十二、第4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0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华中和山东等解放区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进至东北辽东地区。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参加了创建与保卫辽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夏季、秋季攻势作战,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有的组建成各地警卫团、保安团等部队。
1946年5月,以辽南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1团、辽宁军分区警卫1团和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8月,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合编组建独立第2师;1947年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辽宁军区第3分区基干1团、第4分区独立1团、安东保安第3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师。12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作战,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运输线,并配合主力部队攻克辽阳、鞍山等城市,独立第1师还攻克重要海港营口。3月31日,在辽阳地区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3、第14、第15师。全纵队3.6万余人。9至10月间,第5纵队参加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东南及西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廖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俘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军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参谋长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陈挽澜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13师改称第124师,徐国夫任代师长,李辉任政治委员;第14师改称第125师,彭龙飞任师长,丁国钰任政治委员;第15师改称第126师,王振祥任师长,何善远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9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5师,廖仲符任师长,钟民任政治委员。全军4.7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切断了国民党军西逃要道,继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国民党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对北平(今北京)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4至5月,配属第13兵团参加安新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安阳守军。6月,军部及第125、第126、第155师进到豫西和豫东南地区剿匪;第124师在洛阳整训。8月至1950年1月,军部及第125、第126师继续在原地区剿匪;第124、第155师奉命参加鄂西战役,尔后在第二野战军指挥下进入川东作战,完成任务后,第124师归建,第155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2月,该军奉命调驻黑龙江省,隶属东北军区。
1950年10月,第42军作为首批出国部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中和一年半的防御作战中,共歼敌2.8万余人,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石城岘英雄连”和关崇贵、安炳勋、员宝山等一批英雄单位和个人。1952年11月回国。
四十三、第4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一部的前身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
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参加中央苏区的第1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
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本投降后,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
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战胜利后,以该军区主力部队组成6个团先后开赴东北,与冀东一部分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上述两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和解放长春之战。1946年4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
1946年10月,第3师第7旅与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师第7旅改为第16师,原第7师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编为第17师,原第7师第21旅改为第18师。全纵队2.3万余人。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参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寻歼当面分散孤立之敌,配合南满我军“四保临江”作战。
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攻克辽阳、鞍山等地。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1948年5月,进攻和围困长春。9月,参加辽沈战役,第17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打范汉杰的“剿总”指挥所和兵团司令部。纵队主力第16、第18师插至大虎山以东厉家窝棚一带,切断敌军东逃沈阳的退路,为全歼廖耀湘兵团5个军于辽西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辽沈战役中,第6纵队共歼敌3.6万余人。
东北解放后,第6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雷震、黄一平分任第一、第二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单志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6师改称为第127师,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128师,龙书金任师长,徐斌州任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129师,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治委员。原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6师,邓克明任师长,钟人仿任政治委员。全军共6.3万余人。11月下旬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2月下旬,第43军奉命先遣南下,于4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5月14日,该军从团风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7月参加湘赣战役。随后在江西宜春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休整。9月中旬第156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主力部队继续南进,翻越梅岭关,进军广东;10月14日,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华南最大城市广州。11月中旬,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先在北流将敌第11兵团部等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白,歼敌第3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宫张涂。12月下旬开赴雷州半岛,参加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
1950年3月到5月,该军做为主要突击力量,以木船为航渡工具,突破敌由陆海空军组成的“立体防御”,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
1952年7月5日,第43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10月,第44军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第43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涌现了“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英雄模范单位和以王玉山、刘梅村、鲁湘云、蒲恩绍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四十四、第4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1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3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它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茂林等攻坚战。
1947年2至3月,以上述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文第1、第2、第3师。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8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万余人。9月至11月参加东北秋季攻势。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12月至1949年3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0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其4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龙开富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永源任师长,罗友荣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亲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
1950年5月~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四十五、第4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
1944年9月19日,冀东(第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1945年10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第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
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3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令属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黄永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军长,黄鹄显任参谋长,段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3月,第45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9、10月,在衡宝战役中,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棺集团防御纵深,顽强阻击国民党军南逃,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1、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12月下旬,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1950年2月,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警备司令部建制。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9市调归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9市(欠1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9市另1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45军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涌现出李庆春、刘瑞林、宋生、陈焕柱、李广正等一批英模人物和“猛虎扑羊群团”、“勇猛顽强营”等许多英模单位。
四十六、第4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万工农抗日武装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第13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部分主力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1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转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整编,先编为第11、第12、第13旅,后改编为独立第10、第11旅。
1947年5月,冀东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7月,以各军分区警备团为主又组成冀东军区独立第9旅。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番号未变。
1948年9月,第9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余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段德彰任副政治委员,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程儒珍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136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137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138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陈宗坤任师长。曾凡有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改编后,全军共4.7万余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军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国民党军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121师和第273师,将其士兵3600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上旬,渡过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第137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继之,又先后进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1950年1月,第46军改归湖南军区建制,詹才芳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兼第46军军长。
1951年1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
1952年9月,第4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46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备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
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11人;涌现出“白老虎连”等一些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粟学福等一批英模人物。
四十七、第4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47军所属各师,在编入该军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战斗经历。该军第139师的前身,是1930年10月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第1师。
1932年10月,该师编入红8军并改称第22师。
1933年6月,该师编入红6军团,改称第17师,师长由红6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红军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
1937年9月,随第120师开赴抗日前线(第718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先后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第120师主力粉碎了日军多路围攻。
1939年9月.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1940年底,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进至南泥湾开展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11月,第359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
1945年8月,南下第2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晏福生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月,进至辽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第359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1947年1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8师。该军第140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以曹里怀等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59旅先遣队和太行军区的部分干部为骨干扩编成立的长春公安总队,曹里怀任总队司令员,刘居英任政治委员。总队成立后,主要战斗在长春、吉林附近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北满和西满剿匪及解放长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共歼敌近万人。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9师。该军第141师的前身,是1947年2月1日在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东满独立第1师,赖传珠任师长,唐天际任政治委员。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体从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
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30师。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成立后,立即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参加大小战斗19次,攻克了北吉林、德惠、中固等敌据点。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第10纵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冬季攻势,攻克了开原等城镇。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10纵队奉命从开原、昌图地区出发,并指挥第1纵队第3师、辽南独立第2师蒙古骑兵师,首先进至新立屯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截击由沈阳西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不仅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而且还和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敌人重占锦州的企图。当廖耀湘兵团放弃夺取黑山、大虎山计划,向营口方向逃跑时,第10纵队奉命全线出击,追歼逃敌。此役,重创敌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歼敌1.4万余人,俘敌新6军军长李涛,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李基任后勤部部长。第28师改称第139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140师,刘转连任师长,陈发洪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141师,叶建民任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8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60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同月,第47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262、第297师的任务。同时,第160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
1949年4月,第47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7月,参加宜沙战役。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122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8月,第160师调归第12兵团(湖南军区)建制。10月底,该军军部和第139、第141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防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140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
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改归湖南军区建制并兼湘西军区,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1951年2月,第4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6月17日,该军奉命率第140、第141师进至临津江东,接替志愿军第65军防务。第139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同年12月,该军奉命将临津江东岸防务移交第39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在整训期间,涌现出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1952年11月,第47军奉命第二次开赴临津江东西两岸,接替志愿军第39军防务。涌现出郝志新、阎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年4月,第47军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1军后,撤至谷山、松田洞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6月,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接替志愿军第38军西海岸防务。
1954年9月16日,从朝鲜回国。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