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簡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50:39
★  ★  ★  ★  ★  ★  ★  ★  ★  ★  ★  ★  ★
四十八、第4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察热辽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北地区的地方部队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第9旅。1946年7月晋察冀军区第9旅改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5旅。9月,在冀东、辽西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17旅。这两个旅分别在热辽和冀察(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冀察热辽军区领导下,发动群众,保卫和开辟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宁城、赵川等战斗。
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第5、第17旅参加了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夏季作战。7月至10月中旬,第17、第5旅分别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师;同时以热东、辽西地区部分地方部队合编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10月下旬至1948年2月,为配合东北秋季、冬季攻势,3个独立师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并向华北部分铁路线出击。
3月,在辽宁朝阳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圃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1、第32、第33师。全纵队3.1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
5至6月参加华北军区发起的冀热察战役,先后进行象鼻子山、隆化、昌黎等攻坚作战,配合华北野战军钳制国民党军对东北的增援。第31师副师长李荣顺在隆化攻坚战斗中牺牲。共产党员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为部队扫除前进障碍,被追认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9月至11月初,参加辽沈战役,胜利完成攻占昌黎以截断北宁铁路和阻击锦西国民党军北援锦州的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军长,杨春圃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参谋长,严旭任后勤部部长。第31师改称第142师,欧致富任师长,谢镗忠任政治委;第32师改称第143师,李光辉任师长,刘禄长任政治委员;第33师改称第144师,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同时冀察热辽独立第8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44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61师,韩梅村任师长,钟辉任政治委员。全军5.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先后攻克密云、石景山发电厂、门头沟煤矿区,扫清北平(今北京)西郊国民党据点,会同兄弟部队完成对北平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6月,第161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上、中旬,参加湘赣战役。7月下旬至8月,该军单独进行赣南战役,仅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解放县城22座的重大胜利,为野战军主力进军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起,第48军部兼赣西南军区。其间,主力在赣西南、一部入粤北剿匪。
1950年1月,拨归江西军区建制。同年12月,第143师改为炮兵,另将原第38军第151师改为第143师,调归该军建制。
1952年3月,第142师改编为公安第11师,第1439市调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司令部,第144师调归第21兵团。3月15日,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该军番号撤销。
四十九、第4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的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该纵队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2、第3师、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2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2、第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哈尔滨以东、以南和肇东、肇州、肇源地区,与当地抗日联军、县大队、保安队等合编成武装团队,分别在北满和西满军区领导下,参加当年冬至1946年10月的剿匪作战,建设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以这些部队为基础,11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1947年4月组建独立第4师,5月组建独立第5师。5至6月,独立第2、第4师参加东北夏季攻势的磐石和乌拉街等战斗。
9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在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中,先后参加陶家屯、新立屯、四平和法库等战斗。其间(3月),3个独立师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司令员,陈志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4、第35、第36师。纵队编成后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6月,执行围困长春国民党军的任务。长春和平解放后,参加辽沈战役,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军长,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毛普安任后勤部部长,第34师改称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第35师改称第146师,王奎先任师长,栗在山任政治委员;第36师改称第147师,沈启贤任师长,王建中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62师,张万春任师长,陈德任政治委员。全军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第145师配属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军主力解放塘沽,尔后第145、第146师担负天津守备任务。3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4月,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在宜沙战役中攻克沙市和江陵,并乘胜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军,8月,第162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11月由湖南邵阳地区进军广西,担负接收城市和维护交通安全任务。1950年1月,所属3个师依次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部队参加剿匪作战。4月,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3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第49军番号撤销。
1951年7月15日,以第145师师直为基础又扩建为第49军军部,原辖之3个师归建,原兼各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
1952年1月8日,第49军番号又撤销,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第146师调归广西军区,第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五十、第5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的。
1948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奉命从5月开始,时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1兵团(指挥新7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60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县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民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后勤部部长耿万福。其所属原第182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21师编为第149帅,师长龙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籍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连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50年2月,奉命归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时,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磐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
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踞的极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
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五十一、第51军
首任军长张轸、政治委员杨春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的。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2月11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所属部队120万人,在汉口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首先在华东地区强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5月12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6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军长,杨焕民任副政治委员,王亢任参谋长,罗通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309、第312师合编为第211师,涂建堂任师长,冷裕光任政治委员;第313、第314师合编为第212师,鲍汝礼任师长,杨劲任政治委员。全军共8100余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
1950年9月24日,第51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211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211师;第212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师,第51军番号撤销。
五十二、第5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197、第232、第307师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并组成第1兵团下辖的第1军。11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日命令及第四野战军10月20日命令,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吴林焕、张诚文任副军长,周志飞任参谋长,钟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改编为第214师,曾京任师长,蓝庭辉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编为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编为第216师,余九成任师长,曹波升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
1950年10月,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人第214、第215师。1951年9月2日,第52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第215师归第21兵团直辖。
五十三、第5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后,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63师、湘东纵队、长沙绥靖公署警备大队等部改编为第2军,湖南省保安第1、第2、第3旅改编为第3军。11 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奉命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以第3军为主,将第2、第3军合并,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王振祥任副军长,杨文模任参谋长,张太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17师,姜和瀛任师长,段良辉任政治委员;第218师,何元恺任师长,萧德明任师政治委员;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第53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建制。
1950年10月整编,第218师撤销。1951年9月,第53军军部撤销,所辖第217、第219师改归第21兵团直辖。
五十四、第5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于1952年10月在广东惠阳奉命组建。所属部队系原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师(欠400团)、第135师和原第44军第130师、第134师第391团等部。
1952年10月,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将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第135师和第44军第130、第131师第391团合编组成第54军,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原第44军第130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原第45军第134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4师,张晓冰任师长、蓝文兆任政治委员;原第135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5师,任思忠任师长,韦统泰、陈德志任副师长。该军组成后,即奉中央军委命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年1月21日,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5月2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3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停战以后,该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9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整编后,仍由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第134师,蓝文兆代师长兼政治委员。
1954年4月中旬,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将金城地区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部队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龙潭里、高原、永兴地区,担负守卫东海岸的任务。1955年3月,又将东海岸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调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区,守备西海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国际一等功巨连”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许多英模人物。
1958年5月和7月,该军奉命分批回国。
五十五、 第5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的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第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第144师的前身系1947年10月由冀察热辽军区乌丹军分区直属部队和热辽军分区一部合编组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成立时,独立第3师改编为第33师,归第11纵队建制,纵队副司令周仁杰兼任师长,陈文彪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隆化、平泉、昌黎、北戴河、绥中、锦西等战斗。1948年10月,参加冀东及北宁线作战。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4师,副军长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1949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渡江、赣南追击等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北及赣西南广大地区。9月,该师兼宁都军分区,张书祥兼任司令员,李庭序、钟文法分别兼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担任宁都、雩都、兴国、石城、广昌、会昌、寻邬、瑞金等地的剿匪任务。第145师的前身系抗战胜利后,在阿城成立的哈东保安司令部,何延川任司令员,下辖3个大队。
1945年11月,温玉成率新四军200余名军政干部到达哈东后,以哈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成哈东军分区,温玉成任司令员,董浩然任政治委员,并将原辖之3个大队改编为第1、第2、第3团。担任哈东地区的警戒和松江地区的剿匪任务。
1946年11月,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哈东军分区机关一部及第1、3团与哈北军分区之第4团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温玉成任师长,张池明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东北夏、秋、冬季攻势。
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成立时,独立第2师改编为第34师,归第12纵队建制。10月,参加解放东北最后一战。11月28日,第1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第34师改编为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参加了天津战役。
1949年4月,随军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1月,兼管平乐军分区,执行剿匪任务。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前身均系1949年11月长沙起义之国民党军。11月28日,将起义军中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改编后,经过一年的教育和整训,使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1951年1月,进入广西,参加栓林、柳州、南宁地区的剿匪作战。
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第214、第217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另以第48军军邹及所属第144师,第49军所辖第145师和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组成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第21兵团兵团部,第48军番号撤销。陈明仁任司令员,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欧致富任第一副司令员,钟文法任第二副司令员,高起任参谋长。原第48军第144师仍为第144师;原第21兵团第215师仍为第215师;原第49军第145师与第219师合编为第219师,第145师番号撤销。5月初,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在全军普遍开展了文化教育,该兵团和各师均组织了专门的文化速成学校,调集大批干部离职学习。同时,在各级机关中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用以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部队以营为单位,按照战士的文化程度编成若干级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经半年多的文化教育,在全兵团基本上消灭了文盲,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10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1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陈明仁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欧致富、魏镇任副军长,高体乾任参谋长,钟文法任政治部主任,张鸣夫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144师,张永森任师长;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219师,程启文任师长,高先贵任政治委员。
1953年2月,第55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担任守卫雷州半岛的任务。
五十六、第5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是由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至第5军分区。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军分区(后增第6、第7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7、第8、第4、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
1944年5月,冀南军区并入晋冀鲁豫军区,仍保留番号。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10月,又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第5旅等部队,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年8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旅和3个独立团等部队,于9月1日在河南安阳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副政治委员,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8、第29、第30旅,共1刀万余人。为加强中原作战力量,10月14日,该纵队南下作战,于11月底进入大别山区,与野战军主力会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扩展根据地,配合陈粟大军在外线作战,第10纵队于12月6日从河南信阳以南地区越过平汉铁路,向桐柏地区开进,创建根据地。13日,第10纵队于湖北应山以北浆溪店改编为桐柏军区。军区领导人除徐子荣任第一政治委员(未到职)外,其余由第10纵队领导人兼任。下辖第28旅和由第29旅、第30旅组成的第1、第2、第3军分区。14日,各部队向指定地区展开,相继解放了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等城,迅速打开了开辟桐柏根据地的局面。
1948年1月中旬,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歼灭11个保安团约7000人,给宛(南阳简称)西封建地主武装以致命打击。5至6月,桐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建制。先后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行宛西、宛东战役,并再次攻克邓县,使桐柏根据地日趋巩固   。7月参加襄樊战役,并以一部进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开辟汉(水)南根据地,成立第4军分区。此后,桐柏军区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先后配合江汉军区部队进行应城战役、平汉铁路破击战和樊城战役。继又再次解放老河口、襄阳、驻马店等城镇。至此,桐柏解放区与豫西、陕南、江汉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9年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杨秀昆任副军长,张力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参谋长。第28旅改编为第172师,杨树根任师长,李福尧任政治委员;第29旅改编为第173师,李定的任师长,吴罡任政治委员;第30旅改编为第174师,何济林任师长,贺亦然任政治委员。该军成立后,随即执行剿灭残匪,清理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3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另2个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由军部率领在豫西地区剿匪。
9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销。
五十七、第6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0月7日,大行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
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22旅和大岳军区第23旅以及太岳直属机关和第19、第20、第21军分区3个基干团合编,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第22、第23、第24旅,王新亭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仲英为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诞生后,立即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大反攻的作战。
1947年10月,首战山西运城,以劣势装备,同装备较精良,且有坚固设防城市的阎锡山部队作战。先以37大的时间扫清运城外围,继于12月28日解放运城。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隶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该纵队第23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1兵团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冯丕成任后勤部部长。第22旅改称第178师,胡正平任师长,刘聚奎任政治委员;第23旅改称第179师,黄定基任师长,萧新春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称第180师,邓仕俊任师长,王观潮任政治委员。4月25日,该军随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向西北、西南进军,先后参加了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重大战役。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该军随兵团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
1950年3月,第60军兼川西军区,第178师兼绵阳军分区;第179师兼茂县军分区;第180师兼眉山军分区;随后进行围剿川西土匪武装的作战。采取秘密潜入、内外夹击、奔袭、奇袭、猛打穷追及包围合击等战术手段,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肃清了川西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大为稳定。同年底,第60军奉令北调,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2月初所属部队分由遂宁、成都、灌县地区北上。
1951年3月,第6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入朝作战。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4月,该军在朝鲜伊川一带集结。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割裂美军第25师、土耳其旅、美军第3师之间的联系,西插釜谷里、东豆川里,断敌退路,协同兵团主力歼灭敌人的任务第二阶段向东线南朝鲜军进攻时,取得一部战果,但第180师在退洞里、纳实里、贺德山等地区受敌包围,遭受挫折。6月8日,奉命将一线防务交由第27军接替,12日进至谷山地区进行整训。
1952年秋季,该军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军长韦杰奉命调军事学院工作,政治委员袁子钦调军委总干部部工作,由张祖谅任军长,王诚汉任副军长,邓任俊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赵兰田任副政治委员。
1953年夏季奉命以打击南朝鲜军第5师为重点,并以打击方形山及883.7高地及其以南诸高地为主要目标。6月10日,以潜伏手段接敌攻占883.7高地,守敌大部被歼,首创歼敌1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14日,第60军向949.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26日,向938.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随后参加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的反击作战。
1953年7月,第67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第60军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临汾旅”等英雄模范单位和车元路、张贵云、李来龙、王洪智、刘红娃、田忠其、陈克难、张德兴、黄道明、杨大忠、董克荣、郑朝元、张书明等数以万计的人民功臣、英雄模范人物。
五十八、第6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8年2月,大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曾绍山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为第38、第39旅;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改编为第37旅。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临汾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1兵团成立后,第13纵队属第1兵团建制。6月至7月,参加晋中战役。10月,参加解放太原外围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鲁瑞林任副军长,白天任参谋长,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刘晓山任后勤部部长。第37旅改称第181师,王诚汉任师长,张春森任政治委员;第38旅改称第182师,王海东任师长,王贵德任政治委员;第39旅改称第183师,钟发生任师长,杨绍曾任政治委员。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4月,参加太原战役。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6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参谋长。7至9月,参加扶眉、秦岭战役。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南的作战。
1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第181师兼遂宁军分区;第182师兼剑阁军分区;第183师兼达县军分区;另由第61军抽出部队组成南充军分区。3月以后,第61军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组成第3、第4两个“剿匪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当地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剿匪斗争。
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师调归第11军建制,第183师编入川北军区所属独立团。
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
五十九、第6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纵队。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岳军区所属的部分武装力量。
1940年6月,太岳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386旅兼,属八路军第129师建制。
1941年8月,新成立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大岳军区。1943年3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沁源围困战、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1945年8月,军区部队参加了战略反攻。
1948年5月,华北军区成立。原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大岳军区部队划归华北军区直属。5月至7月,太岳军区部队改编为第15纵队,列入第1兵团建制。刘忠任司令员,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熊奎任参谋长。下辖第18、第19、第20军分区部队依次改编为第43、第44、第45旅。10月至次年4月,参加太原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军长、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3旅改称第184师,林彬任师长,梁文英任政治委员;第44旅改称第185师,涂则生任师长,孔俊彪任政治委员;第45旅改称第186师,蒲大义任师长,车敏桥任政治委员。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第62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务。5月16日,袁子钦调出,鲁瑞林接任军政治委员。6月,部队由太原沿同浦路西进,中旬进抵西安。7月,参加扶眉战役。8月至9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1兵团指挥,参加甘(肃)、青(海)战役,追歼马步芳、马鸿逮所部至青海和县。9月23日进至岷县、漳县地区,回归第18兵团建制,11月,第62军所属3个师及西北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建制,执行解放贵州、云南、四川的任务。12月初,军属各部由驻地分两路兼程南下,越过秦岭,翻过岷山,沿途先后解放了武都、临江、广汉、郸县、灌县等县城。2月8日,第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西康军区由刘忠任司令员,廖志高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鲁瑞林任副政治委员,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军属第184师兼西昌军分区,第185师兼雅安军分区,第186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2月至3月,军属各部向西康进军,先后解放了雅安、康定,配合第14、第15军发起西昌战役,解放了西康全省(令属四川省一部)。此后,在这个地区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地展开剿匪和建设西康的工作。
1950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刘文辉部第24军经过改造后,分别编入第62军。7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186师第556、第557团和第185师第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1师,归川西军区领导。
1951年2月,第184师第550团、第551团和第185师第553团拨归第10军建制。
1952年5月,第184师第55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21团,第185师第555团和第186师第558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第8团。
1952年7月,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销。
六十、第6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5年9月,冀中纵队由冀中军区第7、第8、第9军分区各3个团,第6和第10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11、第12、第13旅。冀中纵队于1945年9月17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10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10月18日,纵队首长率第11旅和第13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12旅解放了察南之蔚县、广灵和暖泉镇,肃清了察南残敌。
1946年3月,纵队奉命将第11旅旅部及第33团,第13旅的第38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二旅第5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2纵队所辖之第73、第76、第81团及独立第2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月,冀中纵队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7旅和第8旅。
1946年7月3日,纵队发起围攻大同战役,攻占大同北关、南关等11处外围据点。当该纵队正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遂于9月16日撤围。纵队首长率第8旅及各军区的5个独立旅,发起平汉路破击作战,第8旅连克定兴、固城、北河等据点。第7旅归第1纵队指挥,在怀来地区阻敌向张家口进攻,在南辛堡歼敌第325团、第327团各1个营。11月3日至12月6日,第3纵队先后在涞水、易县、满城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61、第388团及第363团一部,粉碎了敌人的进犯。
1947年1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编入第3纵队序列,改为第9旅,同年春,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郑维山任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1947年6月中旬至1948年10月底,第3纵队参加青沧战役、第1次和第2次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南战役、冀东阻击战、平绥东段破袭战等战役战斗。
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建制。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龙道权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7旅改称第187师,张英辉任师长,刘光裕任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188师,宋玉琳任师长,李真任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189师,杜喻华任师长,蔡长元任政治委员。第63军组成后,12月初,参加平津战役,配合第64、第65军将傅作义的第35军包围干新保安,并击溃了向新保安增援之敌第16、第104军。北平和平解放后,第63军干1949年3月奉命入晋,同兄弟部队会攻太原。4月19日,完成扫清城南外围据点的任务;24日,围城部队发起总攻,该军从4处突破敌人的城防,攻入城内,配合友邻部队解放了太原。
1949年6月初,第63军由太原出发,随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7月初到达三原、富平地区,至1949年底,第63军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作战、兰州战役和解放宁夏的作战行动,协同第一野战军主力解放了西北陕甘宁地区。
1950年1月至11月初,第63军在三原、耀县、蒲城地区整训、开荒生产,在黄龙山、马拦山开荒17万亩;同时抽一部分部队参加修建天(水)宝(鸡)段铁路,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51年2月10日,第63军在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率领下,进至辽宁凤凰城地区集结。15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在朝鲜,第63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涌现出吕玉久、张明禄、张渭良、卢耀文、刘光子、李吉武等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8000余人。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郭恩志就产生在这个部队。
1953年9月,第63军从朝鲜回国。
六十一、第6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冀晋军区的陈正湘纵队和赵尔陆纵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8月,晋察军区第3、第4、第5军分区部队各抽调一部分武装力量组建晋察冀军区冀晋(陈正湘)纵队;11月,晋察冀军区又组建另一个冀晋(赵尔陆)纵队。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冀晋军区的陈正湘纵队、赵尔陆纵队,分别编入第一、第二野战军。
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部队精简整编,陈正湘纵队与赵尔陆纵队一部(另一部调回冀晋军区)合编组成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唐子安任参谋长,李昌任政治部主任。原陈正湘纵队改编为第10旅;赵尔陆纵队改编为第11旅。同时,晋察冀军区成立野战军指挥机构,纵队拨归野战军指挥,参加晋北战役。11月,第11旅调归察哈尔军区建制,12月由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导旅调归纵队建制,改称第11旅。同月,晋察冀军区第二次撤销野战军指挥机构,纵队又归军区指挥。
1947年1月,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调归纵队建制,改称第12旅。至此,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2旅。2至6月间,纵队先后参加了保北、正太、青沧战役。
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将军区与野战军分开,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纵队划归野战军建制。陈正湘、胡耀邦调离后,曾思玉、工昭分别接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0月至1948年3月,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大清河北、察南战役。3月,王宗槐调任该纵队任副政治委员。5月华北军区成立后,第4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4纵队,归第2兵团建制。12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隶属第19兵团建制。曾思玉任军长,王昭任政治委员,唐子安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傅崇碧任副政治委员,袁佩爵任政治部主任。范铁民任后勤部部长。纵队所属第10旅改称第190师,陈信忠任师长,边疆任政治委员;第11旅改称第191师,谢正荣任师长,陈宜贵任政治委员;第12旅改称第192师,马卫华任师长,王海廷任政治委员。4月,参加太原战役。6月,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西北的作战任
务。同月,唐子安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傅崇碧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月至8月,参加扶眉、兰州战役。9月,参加宁夏战役。
1950年1月,部队奉命参加天水至宝鸡铁路的修筑工程。11月,调往山东泰安地区待命。
1951年2月,第64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战斗中涌现出张灿、杨明忠、杜占山、李根葆、黄丑和、刘继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8月,第64军从朝鲜回国。
六十二、第6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和刘道生纵队各一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6年7月,由冀察军区郭大民纵队与刘道生纵队一部合编组成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第5旅。
1947年2月,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改为该纵队第6旅。
1948年5月,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改为华北军区第2纵队。7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华北军区奉命将野战军编为三个兵团,于是决定将第4旅调离该纵队。9月,第4旅及独立第1、第2旅在河北省易县地区组成第8纵队,邱蔚任司令员,王道邦任政治委员,原第2纵队第4旅改称第22旅;原独立第1旅改称第23旅;独立第2旅改称第24旅。第8纵队组建后,隶属华北军区第2兵团建制。从11月至次年1月,于平津战役期间,参加新保安作战,在友军的配合下,全歼国民党军第35军。并参加了北平(令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部队实行统一整编,华北军区第2兵团改称第19兵团。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隶属第19兵团建制。邱蔚任军长,王道邦任政治委员,王克斌任副军长,萧应棠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蔡顺礼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潘桂林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22旅改称第193师,郑三生任师长,史进前任师政治委员;第23旅改称第194师,赵文进任师长,袁耐冬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称第195师,阮平任师长,杨银声任政治委员。同时,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发展,第65军奉命于河北昌平县(令属北京市)组建1个补训师,以接受与改造大批解放战士。l月至2月,在河北昌平地区参加整训。3月,在河北添县地区,根据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布的改编国民党军的命令和“整编方案”,对国民党军第16军进行了改编。将其第94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1师(3个团),归属第65军指挥。3月至4月,参加了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结束后,随第19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5月,在山西介休地区,将独立第31师分别编入第65军军直和各师建制。7月至9月,参加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10月至1950年10月,留驻宁夏,军机关兼宁夏省军区机关,协助地方政府加强政权建设。11月,由宁夏转到山东滕县、临城地区进行整训,准备担负新任务。
1951年2月第65军免兼宁夏军区。2月25日,第65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在战争年代,涌现出吕顺保、马万新、周世森、郑定富、梅怀清、刘宝英及“登城先锋连”、“军政全胜连”、“钢铁连”等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六十三、第6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6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该纵队是以少数红军为骨干,分别干1937年、1938年、1939年在冀晋地区组成的30余支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
其红军骨干有在长征中给总部首长担任警卫任务、后为八路军军部警卫团的部分警卫战士,有参加过平江起义、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第5军团第13团的部分红军战士,有第120师第359旅雁北支队的部分战士。这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中部与北部地区。解放战争初期,上述游击队发展成为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从此,独1、独2旅在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指挥下,转战于华北地区,首战智村,旗开得胜;二战宗艾镇,全歼守敌;三战石家庄,协同友军解放全城。
1947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冀晋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合并组成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编为北岳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由唐延杰兼任,政治委员由王平兼任,萧文玖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张连奎任政治部主任。原独立第1、第2旅分别改称第1旅、第2旅,原独立第4旅改称第3旅。12月,该部参加平汉路破袭战,重创敌第35军军部。
1948年3月,该部参加察(哈尔)南、绥东战役,攻克天镇。4月,参加应县战斗。5月,北岳军区归华北军区直辖。7月,该部参加保(定)北战役。8月,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与攻坚战需要,第1纵队编为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唐延杰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该部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克集宁、丰镇、凉城等据点,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了绥远和察北广大地区。12月,参加平津战役,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该部在河北省顺义县(令属北京)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直属总部)。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朱志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旅改称第196师,曾美任师长,丁莱夫任政治委员;第2旅改称为第197师,成少甫任师长,钟炳辉任政治委员;第3旅改称第198师,张开荆任师长,黄连秋任政治委员。4月,第66军参加太原战役,协同友军解放了太原,第589团荣获“登城先锋团”的光荣称号。5月,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142师改编为独立第55师编入该军序列。1950年8月,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共12万余人编人第66军。10月,该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
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入朝参战期间,该军涌现出“曲桥里阻击英雄营”、“钢胆铁身战地英雄通信连”、“铁血山英雄连”和于德江、李玉、刘桃顺、张续计、侯伯锁等许多英雄模范单位和战斗英雄。
六十四、第6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军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以后随着晋察冀军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军区所属部队先后几次进行整编。1944年9月,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辖区在北平(令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第7、第9旅和骑兵旅。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撤销第9、第10旅和骑兵旅番号,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1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11月,参加易(县)满(城)战役。
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定)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9月,参加大请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
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曾传俘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201师,彭寿生任师长,何兰阶任政治委员。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涌现出范仁和、张富荣、任西和、唐风青、李占广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4年9月,第67军奉命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六十五、第6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和冀晋军区及察哈尔军区各一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2月6日,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冀中军区、察哈尔军区各一部在河北省定县组成第6纵队,由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萧新槐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原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改称的第16旅、独立第8旅改称第17旅,原察哈尔军区第6分区和冀晋军区第1、第4分区各1个独立团合编而成的第18旅,共1.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纵队成立后,参加平汉路北段破击战。
1948年1月,纵队奉命从河北满城地区出发,初战保(定)西北。3月至4月,第6纵队参加察南绥东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2兵团成立,第6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并新调旷伏兆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月,参加保北战役。8月,华北军区第3兵团成立,第6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了察绥战役。同月,旷伏兆调离该纵队,由王紫峰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6纵队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改称第20兵团,第6纵队在北平奶子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文年生任军长,向仲华任政治委员,徐德操任副军长,杨晓昆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16旅改称第202师,廖鼎祥任师长,李斌任政治委员;第17旅改称203师,杨栋梁任师长,李志远任政治委员;第18旅改称第204师,罗文坊任师长,严庆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余人。4月,参加太原战役。太原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山西阳高、天镇地区整训。5月,徐德操任军长,漆远渥任政治委员,宋学飞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由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改编的独立第25师编入该军各师。10月,部队由山西进驻天津、唐山地区,担负保卫海防任务。1950年8月,第20兵团番号撤销,第68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
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8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8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后担任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任务,参加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
1954年9月,第68军奉命担任永柔以西,隶川以东、新安州西南地区防空作战任务。
1954年9月奉命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第68军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其中功臣单位26个,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袭白虎团”的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志愿军女英雄解秀梅等就产生在这支部队。
六十六、第6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7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冀中军区第8、第9、第10、第11军分区各一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1月29日,晋察冀军区以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及所属各分区6个团在河北省河间县组成第7纵队,冀中军区的领导兼任第7纵队的领导,孙毅兼司令员,林铁兼政治委员,周彪兼任副司令员,李波任参谋长。原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改称第19旅;原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75、第76团及第9军分区第81团合编组成第20旅;原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第72、第73团及第8军分区第64团合编组成第21旅,共2万余人,归冀中军区指挥。
为策应野战军进行察南绥东战役,1948年3月至4月,参加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铁路,攻克霸县、雄县、板家窝等城镇。5月,华北军区成立,第7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除原领导人不变外,由漆远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6月至7月,参加护麦作战和保北战役,攻克车曹村、魏家营等据点及新城、固安县城。9月至10月,参加护秋作战和阻击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以及解放保定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周彪任副军长,漆远渥任副政治委员,所辖第19旅改称第205师,杜文达任师长,谢继友任政治委员;第20旅改称第206师,刘秉彦任师长,马泽迎任政治委员;第21旅改称第207师,黎光任师长,邓可运任政治委员。5月,第69军的番号撤销,第206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第205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6师。
1950年6月,独立第206师番号撤销。
195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健全和加强特种兵的指示,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5师师部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该师第61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探照灯团,第613、第615团分别调归华北军区战车第1旅和京津卫戌区防空司令部建制;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6师师机关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该师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66、第67、第68军建制。
六十七、第7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4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南军区所属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成的。
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隶属八路军第129师。1940年6月,部队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若干军分区。
1942年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
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1944年5月11日,冀南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
1945年10月冀南军区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将冀南军区所属部队组成第14纵队,韦杰任司令员,石志本任副司令员,高厚良任参谋长,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6、第7、第8团合编组成第41旅,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第9团合编组成第42旅,共1.3万余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同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第14纵队隶属于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6月,参加安阳崇固战斗。7月,第14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除原纵队领导人不变外,由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8月至9月,参加新(镇)淇(门)和牛市屯战斗,收复封丘、阳武两座县城,解放了延津、魏邱集等地区。10月,为配合郑州战役,参加奔袭黄河铁桥战斗,保卫了黄河铁桥,阻击了豫北国民党军南援郑州。同月,参加邮封、西小吴战斗,11月,参加解放获嘉、汲县、路庄作战。
1949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4纵队在河南新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石志本任副军长,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厚良任参谋长。所辖第41旅改称第209师,曹玉清任师长,丁先国任政治委员第42旅改称第210师,黄光霞任师长,张希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1万余人。11月,第70军番号撤销,所辖210师调归第67军改称第201师,第209师改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7师。12月,第207师机关编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解放战争时期,第70军先后参加战役战斗多次,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
六十八、西北独立第1 军
首任军长周祥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是由甘肃岷县地区国民党军甘肃省保安 部队一部和国民党军第120军一部起义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 26日解放兰州。
1949年9月11日,国民党军甘肃省自卫司令部总司令周祥初、甘肃省第一督察专署代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孙伯泉及国民党军第120军第173师师长陈叔钵等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下,在岷县率部起义,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下辖第1、第2、第3、第4共4个团,隶属西北军区。 11月,该军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归第62军指挥,随第18兵团南进进川,西北独立第1军番号撤销。
六十九、西北独立第2 军 
首任军长马惇靖、政治委员甄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 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在宁夏中卫地区起义的国民党第81 军改编而成的。
1949 年8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9 月初,第19 兵团向宁夏进军。驻宁夏中卫地区的国民党军第81 军军长惇靖,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9 月19 日同第19 兵团达成和平协定,率所部第35 师、第294 师于宁夏中卫县起义。12 月19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将起义的国民党第81 军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悸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杨遇春任参谋长,程襄文任政治部主任,王字栋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1 师,牛连壁任政治委员(师长缺编);第2 师,郭奎武任师长,张建纲任政治委员,共约1 万余人。隶属西北军区。
1950 年12 月,改编为宁夏军区独立第1 师。独立第2 军番号撤销。
七十、西北独立第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在甘肃武都地区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而成的。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军第119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打击 和政治争取下,中将军长王治歧、中将副军长蒋云台,经中共甘肃省工委派人进行劝说工作,率所部8700余人于甘肃南部武都起义,所属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蒋汉诚(即蒋云台)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孙超群任副军长,康维铣任参谋长,张汉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师,杨伯达任师长,潘振华任政治委员;第9师,王灏鼎任师长,马锡玉任政治委员。
该军隶属西北军区, 1950年9月西北独立第3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编入西北军区所属部队。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