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灸后水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23:18
如何避免灸出水泡:
首先说明,灸出水泡说明施灸产生了效果,不少中医师还认为这是排湿、排毒的表现。艾灸时,皮肤上出现的水泡,又称“灸花”。中医理论中,将灸出“灸花”作为艾灸治疗产生疗效的一种标志。从防病、治病的角度来看,灸出水泡方能产生显著的疗效。 (来源:广州茵的化妆品有限公司)
古人灸出水泡后还要继续施灸,直至化脓,认为达到最佳效果。故古谚有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常灸三里,致起泡溃糜也。 (来源:汉灸中医艾烛技术指南)
《针灸资生经》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也就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
目前我们用艾灸主要为了美容和养生,因此主张无创伤灸,考虑到现代人对容颜外表的重视,应在施灸过程中尽量避免灸出水泡。 (来源:汉灸中医美容养生)
那么,在艾烛施灸过程中如何避免灸出水泡呢?下面讲述几个要点。
灸出水泡一般是由操作不当造成。温度过高仍强行耐受,取艾烛或取灰时不慎掉灰,都可能起水泡。
1、应根据顾客的体质寒热来选用不同温度的艾烛,如果客人体质偏寒,手发凉,用温度高点的也没问题;如果客人体质偏热,一摸手,感觉热,则应选择温度较低的艾烛进行施灸。温度高低,除了根据施灸部位选取相应型号的艾烛外,同型号的还可看艾条中心的圆孔,孔大的温度高些,孔小的温度相对低些。 (来源:广州茵的www.gzindian.com)
2、粘贴艾烛时的技巧,这个关系到在客人感到高温时,能否方便地将艾烛取下。因此,在将艾烛粘贴到穴位上时,要轻轻按一下,不可用力,否则取下很困难,容易掉灰。而在人体颈部、背部、腹部等不便取灰的部位施灸时,还可灵活地不撕掉不干胶,只要让客人不乱动,艾烛不会滑落就行,这样一旦客人感到温度太高时,即可很容易地把艾烛取下。
3、与顾客很好的沟通对避免灸出水泡至关重要。当客人感觉太烫,觉得受不了时,不应鼓励客人继续忍耐,而应立即设法取下艾烛,否则是很容易起水泡的。所以要在施灸过程中,耐心而细致地不断询问客人的感受。
4、如果在整个施灸过程中,客人都没有感到烫得受不了,艾烛自然烧完,这样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当客人中途感觉施灸部位过热而要求将艾烛取下时,因此如何将燃烧中的艾烛取下及如何取灰是关键所在。
当艾烛燃烧未到一半要取下,这时烛灰是凝结在一起的,一般不会掉,只要用一只手轻轻按住粘贴部位的皮肤,另一只手五指聚拢,轻轻把艾烛提起来。记住,千万不可先取灰再取下艾烛,因为这时烛灰是硬结的,一刮就会掉火星或灰,落到皮肤上就会烫伤。
当艾烛燃烧超过一半,已经燃烧到纸圈边时要取下,这时纸圈上面的艾条已经形成充分燃烧后的烛灰,这时应先取灰,用取灰盘,靠近艾烛,用小勺轻轻把烛灰拨入取灰盘。然后再轻轻把艾烛取下。
那么如何判断艾烛燃烧到哪个阶段呢?仅从外观上是难以辨别清楚的,应当从艾烛上面,通过观察小圆孔内的燃烧情况来判断艾烛燃烧到什么位置。
这里说的方法都是针对人体颈部、背部、腹部等不便取灰的部位而言,如果在四肢等处,只要拿取灰盘,让施灸部位靠近灰盘,轻轻一敲,烛灰就取掉了。为了防止烛灰掉下烫到顾客,还有一种更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施灸前就准备好一些纸巾,剪出和艾烛纸圈大小一致的洞,在取艾烛时,套在艾烛上面,让纸巾垫在纸圈周围,这样取艾烛,即使掉烛灰也是掉在纸巾上,就不会烫到客人的皮肤。 (来源:广州茵的-汉灸)
5、至于客人在施灸时并不觉得过烫,而在灸后出现水泡的情况,说明客人因各种原因自身感觉不准确(例如施灸部位本身很疼痛,施灸温度高也不觉得特别痛)。这就要求施灸者要主动体验各型号艾烛的热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熟悉产品,在开展艾烛项目前在自己身上进行充分地试做,在自己身体不同的部位尽量多地施灸,以充分体会不同型号、不同孔径的艾烛燃烧的温度,以便在施灸时能够准确判断采用适合的艾烛,掌握好施灸的火候。
6、如果实在不慎灸出了水泡,也不必惊慌,要向顾客解释灸出水泡的原因和艾灸起水泡的疗效意义。如果水泡不大(如绿豆般大小或更小),可让顾客不用理会,待其自行消去;如果水泡比较大(有黄豆般大小或更大),可帮客人用消过毒的针或小刀将水泡刺破,用纸巾将水吸走,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就可以了。 (来源:汉灸艾烛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