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往中的西方礼节与风俗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43:22
□ 秦红霞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化行为的积淀,它包括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等,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某一地区的每个成员,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地区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该地区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在对外交流和交往过程中,了解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节与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跨越由于文化障碍所造成的鸿沟,成功而迅速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西方礼节
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语言、风俗和习惯,形成了共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有时会出现截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常常具有不可移易性和不可通约性。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中西文化差别较大,这种差异在日常交际的语言方式和礼节上主要有如下表现:
1、称呼和问候
中西文化在称谓上的差异较大。西方称谓不拘礼节,多用名字相称,不仅兄弟姐妹间如此,即时对长辈和师长,也有直呼其名的,这与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的称谓习惯完全不同;汉语中的“老”是对人的尊称,而英语中“old”却是“useless”(衰老、不中用)之意,十分忌用;再者,汉语中常常将职业作为称谓,如称张局长,李主人,王老师等,英语中却只说:Mr.Zhang,Mr.Li,Miss Wang等。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吃了吗?”“去哪里?”“忙什么呢?”等,而西方人听到类似问候,会感到别扭、不快甚至恼怒。如果一个西方人听到有人问他:Have you eaten?(吃了吗?)马上就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认为对方想请他吃饭,二是会想,I am not poor.I have money.(难道我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吗?);如果听到有人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里呢?)他会回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与你无关。)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打招呼时,常会说些Hi,Good morning,Hello!之类的客套话,从不打听别人的隐私。
2、赞扬和赞赏
中国人对待别人的赞美常常表现得过分谦虚,甚至故意“否认”对方的赞誉。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说:“这件衣服真漂亮,非常适合你”时,马上就会说:“你过奖了,一点不漂亮,很便宜”等,若西方人听到别人的赞美,会感到快活、认同并致谢。如果一位西方女郎听到别人说:“You are so beautiful.”(你太美了)定会愉快地回答:”Thank you.It`s so good.”相反,如果公开赞美一位中国女子,则会被认为是轻佻、无理或者流氓行为。
3、邀请和道别
中国人受到别人邀请时,即使很乐意前往,也会半推半就,假意推辞一番,这一举动常常让崇尚直率的西方人感到难以琢磨。如一位西方人(Westerner简称:W)邀请一位中国人(Chinese简称:C)共进晚餐,常会出现类似下面的对话。
W:Will you come to dinner with me?(共同进餐好吗?)
C:May be I will.(或许吧。)
W:Will you come or not?(行不行啊?)
C:I will try my best.(我尽量吧。)
如果这位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就会进一步逼问:“Please tell me,yes or no.”(告诉我,到底行不行?)我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就应该明确地答复:“Yes,I will.”或“Sorry,I can`t.”,以免引起不快。
客人离开时,中国人习惯于将客人送到门口说“慢走”、“走好”等,如果按照同样的习惯对西方人说:“Go slowly ”“Take care”等,他们会感到很恼火“I am strong enough,why should go slowly?”(我身体很好,为什么要慢慢走呢?)另外,中国人道别时十分干脆,通常会看看表说:“我该走了。”这种道别方式会令西方人感到吃惊。西方人的习惯是提前十分钟左右表示要离开的打算,说些:“It has been a pleasure seeing you again,but I have to attend a meeting at 10”(又见到你太好了,但我必须在10点钟开个会。)之类的话。
4、礼尚和往来
中国人自古以谦谦君子而自居,在送礼时常常会说:“这不是特地买来的,我们还多着呢。”或“礼物菲薄,略表心意。”等,受礼人则常说:“我们这有,不用您破费”等,而西方人在送礼时,则习惯上说:“这是我特意为你挑选的,是名牌”等,受礼人则会说:“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太美了,谢谢你”等。实际上,西方人并不太在意礼物的金钱价值,只要是精心挑选的,哪怕是一双袜子都会令对方感到满意,但如果以此来对待国人,却往往会有“小气”之嫌。
5、隐私和禁忌
隐私在西方倍受重视,中国人谈话时通常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工作、收入、身高、体重等,以示关心和爱护,而这些话题却正是西方人的禁忌;再者如到西方人家中做客,切忌随便走动查看,更不兴问房价、装修等情况,甚至想看一下桌上的报纸、书刊或上卫生间等,都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方可。
以上种种礼节差异的事实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沟通是顺利交际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如果囿于本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交际模式去交往,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是难以避免的。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有趣的西方风俗及其渊源,对于探索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解析西方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顺利架起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绅士风度展示
中国素称礼仪之帮,汉语中有“礼多人不怪”之说,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A gentleman is a gentleman anywhere and at any time.”与之相呼应。然而有时,此之礼并非彼之礼,彼之有理也许为此之失礼。
比如说国人待客,主人明明精心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却偏偏要说“家常便饭,请将就”以表客套有理。然而,将此做法用于西方客人身上则适得其反。主人的客套有理往往因客人难以领会而使其诚意受到怀疑:既然是家常便饭,何以用来招待客人?而主人的热情有理又往往使客人有“被强迫”之感。
女士优先是绅士风度的最好体现。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男士总是很主动、很乐意地为同行的女士让座、开门等,当共同进餐时,男士肯定会先拉出椅子,请女士入座后自己才坐下,如中途有女客人进来,男士也要首先起立以示欢迎,这些都是绅士风度的具体展示。但近年来,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女权运动的高涨,许多妇女认为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曾经有人戏虐地说:如果一个小女人自己连门都不会开,其工资报酬不及男性的60%也就不足为奇了。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女性都被认为是两性当中比较脆弱,需受保护的一种。英语词组working girl至今仍被当作妓女讲就是最好的例证。
2、身体语言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只是用言语,同时还通过手势、姿势、服装、发式等非言语的语言即身体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当一个人的手臂上佩带着黑纱,人们就知道他有亲人去世了;一对男女身体靠近的程度就能表明两人间的关系。所有这些身体语言和言语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它们之中有许多是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上的,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它们仍旧是约定俗成,从社会中习得的。
比如伸出舌头再缩回去在中国人常常是自知失礼或失言时表示尴尬的一种方式,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却是一种侮辱,甚至是对他人的藐视和挑衅。又如,举起食指和中指,手掌向外是胜利的标志,其发明者是一个名叫Victor的比利时人,他最初用这种手势来默默对抗法西斯的暴行,因V既是其名字Victor,又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这种表示法便流传至今。但如果举起食指和中指,手掌向内则是占某人便宜之意。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起手指向士兵示意胜利时,就出现过笑话,玛格利特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竞选胜利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手势表达中,其文化约定的不同常会引起误会,甚至发生残剧。据报道,在地中海某海军基地附近,操英语的卫兵大声吆喝,命令在附近游泳的人离开,并挥动手臂示意。谁知水中不懂英语的人根据他的手势以为让他们过去,便纷纷奋力往前。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忠于职守的卫兵开了枪,两人饮弹身亡。由此可见,各种姿态、手势、动作等只有在释义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作为语言的社会功能。
3、时尚休闲娱乐
汉语中有“无以衣帽取人”,之说,英语中也有几乎完全一样的“Never judge from appearance”然而衣帽能传达的丰富信息仍是不可否认的。
上世纪60年代,越战的残酷现实威胁着美国青年。对政府及一切传统观念的怀疑和不满情绪膨胀,导致了Hippie嬉皮士精神的流行。无数年轻人加入到了大布遮体、蓬生须发的行列之中。他们要逃离文明的现代都市,群居于荒郊野岭之中。嬉皮士们丝带束发,原始的珠串做项链,男人戴耳环和手镯,常常数万人佩花集会相聚。正如嬉皮士代言人约翰.列侬在歌中唱的那样:“所有这些都是在说:给和平一次机会。”
70年代,现代都市的冷漠和资本经济对人的漠视首先刺激了敏感的年轻人。在完全是年轻人的艺术形式——摇滚乐当中开始出现了大量冷漠、恐怖的形象,从歇斯底里的嘶叫和愤怒,到几乎没有形式的歌。许多年轻人开始模仿那些被称为Punk风格歌星们的装扮。当那些留着鸡冠状、针状发型、脸上涂着可怖的油彩,穿着金属一样衣服的年轻人出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他们要表达的是赤裸裸的内心世界。
而进入80年代,当那些住豪宅、开名车、着名装的Yuppie(雅皮士)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许多的年轻人在新兴的技术性职业中找到了天地,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他们要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90年代刚刚开始,代表着美国计算机产业中心的西雅图便出现了令新一代青年心仪的新的摇滚乐形式和文化:Grunge。其代表摇滚歌星Kurt Cobain从不穿西服,只穿T恤和衬衣,穿破了洞的宽牛仔裤,从不用洗洁剂洗头洗脸。没有悲也没有乐。当Cobain饮弹自杀后,数以万计的青年在烛光中为他的遗言而热泪长流:“我已经没有快乐了,与其湮灭生,不如迸发死。”
衣着和娱乐固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什么,可当它试图说明什么的时候,却能说明得非常深刻。
4、数字象征吉祥
中国人一向相信好事成双,所以送礼时一定要凑成双数:两瓶酒,四盒点心,但西方人却以1、3等单数为吉利:一盒糖果,3只水果。西方人虽然热衷于单数数字,但数字13却没有这么幸运,13在西方历来被认为是凶数,西方人对这个数字总是敬而远之,所以楼层里没有13号,请客不能有13人,甚至戏剧院里也没有13排13座。在西方传统迷信中,如果星期五碰巧又是13号,那这一天会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这是因为在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酥的犹大就座在第13个位置上,而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又正好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的说法。即使是一个自称为无神论、信奉科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有所忌讳,愿这样做,而不愿那样做,这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因果报应”在作崇吧。
5、节庆日酒文化
英文节日一词来源于holy(与上帝和宗教有关的)+day,故最初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Sunday(礼拜日)原是基督徒的休息日,如今是每个人的法定休息日;Easter(复活节)(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原是基督徒庆祝耶酥复活的节日,现也是人们踏青春游的好日子;情人节在英语里叫Valentine’s Day。公元3世纪,凯撒大帝去世已近300年,暴君Claudis当政,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修士Valentine秘密为青年男女主持婚礼,在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刑架。
中国人爱酒,上至官显贵,下至市井平民,岁月悠悠,孕育了令国人自豪的酒文化。当然,这里的酒多是由高粱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欧洲的葡萄酒传人中国大概是和天主教传人中国同时发生的,最初的中国教徒们大部分来自于上流社会,他们认可并接受了部分的西洋文化,闲来无事时,品一两杯洋教士带来的葡萄酒自然就不稀奇了。尽管葡萄酒在中国的餐桌上也曾略领风骚,却总难成气候,始终无法取代传统白酒的霸主地位,直至最近几年,葡萄酒才逐渐得到了国人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味道,更是因为它在这块土地上所获得的对饮用者文化修养及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当年的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烫饮葡萄酒的豪情曾博得了众多红颜知己的倾心,今天的文人雅士常常将雪碧渗到干红中开怀畅饮,但这些行为在西方人看来就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在此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葡萄酒中蕴涵着的西方文化。首先,酒与肉的搭配。红酒要配红肉,指红葡萄酒(主要由葡萄皮加工而成)一般要与羊肉、牛肉同时饮用,这类肉在未煮之前的颜色为红色,故称为红肉;而白葡萄酒则要配以家禽、鱼类等白肉。这样的搭配不仅颜色相一致,而且味道也协调。红葡萄酒味道较浓烈,可以覆盖住牛羊肉强烈的气味;而白葡萄酒味道微妙稀薄,正好与家禽、鱼类等相配。其次,瓶塞问题。当酒店的斟酒员当着你的面打开一瓶葡萄酒,并把瓶塞递给你时,正确的做法是检查瓶盖的湿度,并看看有无破损,因为潮湿的瓶盖可以阻止空气的进入而保持酒的原味,而干燥或破损的瓶盖则表示空气侵入酒已变质。最后,祝酒词与面包片。在祝酒词中我们常可以听到:“Toast to your health.Propose a toast to our hostess.May I suggest a toast to our friendship.”toast 的英文愿意是面包片,西方的祝酒词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面包片而不是牛排、三明治、汉堡等其它食物呢?这有其历史、文化渊源。西方人历来就把女性作为心目中的偶像来崇拜,常常为女性而干杯。古希腊人习惯于为奥林匹斯山的女神们而干杯,而罗马人则喜欢为相互之间的情人而干杯。英国有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名叫Bath的小城,一天,有两个年轻的击剑手路过该城的一个公共温泉时,被温泉中一个美丽的女性塑像所吸引而停下来驻足观赏,其中的一个在温泉中沾了一下酒杯说道:为美丽的女神而干杯。因英国人有在酒杯中漂浮加有香料的面包片的习惯,于是,另一个剑手就调侃地说道虽然他喜欢杯中之酒,但更愿意要酒上面漂浮着的面包片。在此,他把温泉中的美女比喻成了酒杯中的面包片。从此,人们在祝酒时开始用面包片来代替美女。渐渐地,人们又用toast来表示祝酒时的动作或行为。
中西文化、语言尽管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但在多样性的背后仍有着统一的一面,这正是中西文化间能交流和够沟通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中国古代妇女将脚缠成“三寸金莲”和西方妇女的穿高跟鞋,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审美时尚的需求,只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方法的不同而已。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只有充分人认识到中西文化模式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积极地融西方文化于对外交往之中,才能架起两种语言模式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培养和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