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全面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1:40:56
头痛
头痛是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之中。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上会于头部。不论外感、内伤,经络脏腑发生病变,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故头痛牵涉的疾病比较广泛。一般说来,外感头痛多由感受外邪所引起。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在临床上,有风挟寒邪,阻遏经脉者;有风挟热邪,侵扰清空者;有风挟湿邪,蒙蔽清阳者,等等,都可致使脉络气血不畅而发生头痛。内伤头痛,多因肝、肾、脾三脏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其中又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阴血专职虚;实证多因痰浊、瘀血所致。凡情志不和,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犯头部;或素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皆可发生头痛。如久病、产后致失血过多者,因营血专职虚,不能上荣于脑,也会头痛头晕;又如素体肥胖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清阳,亦可发生头痛。另外,亦有因跌仆损伤,以致瘀血停滞,络道不通,而头痛部位固定不移,反复发作者。总之,引起头痛者原因甚多,临证时应详加辩别。
[辩证施治]  诊治头痛,除探求病因外,并应结合头痛的久暂、部位和程度,分别外感、内伤和证候虚实,进行辩证施治。一般说来,发病时间短,痛势较剧而无休止的,多属实证,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发病时间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者,多属虚证,治以补虚为主,或滋阴潜阳,或补益气血。若因痰浊或瘀血引起者,则为虚中挟实,标实本虚,治疗要注意标本缓急。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因此,辨别头痛,除按上述之外,若能根据经脉循行,加以判断,对提高临床疗效,均有所帮助。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一) 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时作,多发于吹风受寒之后。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伴鼻塞,时流清涕,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
[证候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外邪侵袭,循经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其痛乃作。太阳之脉上行巅顶,循颈别下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寒属阴邪,得温则痛减,故喜裹头以缓其痛;风寒束表,故伴鼻塞,时流清涕;营卫不和,则恶风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乃风寒在表之征。
[治疗法则]  疏风散寒。取督脉、太阳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  百会  天柱  风池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位于头顶中央。故取百会以宣阳和阴,调和营卫,通达清阳之气;取天柱疏利太阳经气,起以表散风寒之力;风池疏散风邪。太阳经气宣畅,风寒之邪疏解。其痛自除。
[临床加减]  大椎、外关、合谷、太阳可参酌配用。
(二)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如裂,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发热或恶风,便秘溲赤,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热为阳邪,其性属火。风热中于阳络,挟风上扰清窍,故其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亢之征;口渴欲饮,为里热消灼津液;发热或恶风,为风热之邪犯卫;便秘溲赤,均属腑热;脉浮主表,数主热,共患难黄亦属热象。
[治疗法则]  清泄风热。取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中强刺激。
[针灸处方]  风池  大椎   百会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风热入袭,上扰清窍,是以头痛而作。大椎乃诸阳之会穴,位于督脉,有清泄阳经邪热之效用;风池、百会,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三穴合用,共奏清泄风阳、醒脑利窍之功。热邪清,经脉调,气血和,而痛自止。
[临床加减]  曲池、合谷、太阳可参酌配用。
(三) 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如裹,肢体倦重,纳呆胸闷,小溲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  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清窍为邪所阻遏,故见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四肢倦重,纳食呆滞;胸为清旷之区,全赖阳气以舒展。今为湿遏,阳气失宣,故胸部窒闷;邪湿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溲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风湿交阻之象。
[治疗法则]  祛风胜湿。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  风池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中脘、足三里二穴合用,激发太阳、阳明经气,使脾胃通调,健运有权,水湿之邪不致内停而为患;内关宽胸利隔,振奋胸中之阳;风池疏解风邪,以通经气。诸穴相配,共奏祛风除湿止痛之效。
[临床加减]  百会、头维、三阴交、阴陵泉可参酌配用。
(四)  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  头晕胀痛,心烦易怒,两额角有抽掣感,常因情绪不佳而诱发,睡眠不宁,或兼口苦胁痛,面赤升火,咽干口燥,苔薄黄,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肝阳上亢则头昏头痛,两额角有掣感,常因情绪不佳而诱发;肝阳化火,扰乱心神,故心烦失眠;肝胆之火偏亢,故常见易怒;肝胆郁火内盛则口苦;阴虚阳亢,则见面红升火,咽干口燥;脉弦,舌苔薄黄,舌质红少苔,均乃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之征。
[治疗法则]  平肝潜阳。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  风池  太冲  头维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足厥阴经脉会于巅。足少阳经脉布于头之两侧。肝胆火旺,热邪随经上扰,清窍被蒙,乃发头痛。故取风池、太冲2穴,以清泻肝胆之郁热,使亢逆之风阳平熄;头维疏通病所气血,通则不痛。
[临床加减]  太溪、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可参酌配用。
(五) 肾虚头痛
[临床表现]  头脑空痛,摇晃痛甚,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则髓不上荣,故头脑空痛,摇晃痛甚,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为肾府,肾虚不能主骨,故腰膝无力;肾虚则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均属阴虚之候。
[治疗法则]  养阴补肾。取足少阴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  风池  百会  绝骨  肾俞  太溪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肾水不足,脑海空虚。清阳之府失养,是以痛作。故取肾之原穴太溪和背部俞穴肾俞,以滋补肾阴;加之髓会绝骨以补精填髓;风池、百会通调头部气血。肾阴充旺,髓海不虚,其病自愈。
[临床加减]  神门、三阴交可参酌配用。
(六) 气血虚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缠绵不愈,劳累则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心悸气短,或有畏寒、舌质淡、脉细无力或细涩。
[证候分析]  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血不养肝,肝阳上亢,故时时头昏头痛;劳倦伤心,所以劳累则头痛加剧;气虚则见神疲气短;阳气不布则有畏寒;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舌淡、脉细无力,均乃气血虚弱之象。
[治疗法则]  益气补血。取足阳明经穴和背部俞穴为主。中刺激。针灸并用。
[针灸处方]  百会  气海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胃之背俞穴,以调理脾胃之气,取气海以调补元气;取百会以升清阳;取足三里以调阳明之经气。诸穴相用,气血充旺,脑有所养是舍标从本的治疗方法。
[临床加减]  肾俞、关元、三阴交可参酌配用。
(七)     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时时发作,经久不愈,固定不移,舌质有紫气或有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  瘀血内停,经气不通,是以头痛日久不愈。气血瘀滞,痛有定处,故头痛固定不移;舌有瘀斑,脉搏涩 ,都是瘀血征象。
[治疗法则]  活血化瘀。取督脉、阳明、少阳经穴。中、强刺激。
[针灸处方]  百会 头维  率谷  合谷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瘀血阻滞,经气不通,其痛乃作。取率谷、头维,以宣通少阳、阳明之经气;百会刺出血,以行血祛瘀;配合谷用以行气导滞。气血畅行,经气宣达,是以痛止。
[临床加减]  风池、太阳、前顶可参酌配用。
(八) 痰浊上扰
[临床表现]  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         呕吐痰涎、纳差,倦怠思卧,痰多,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故痰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胀重或兼目眩。痰阻胸膈胃脘,故胸脘闷胀、呕吐痰涎,纳差,倦怠思卧。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
[治疗法则]  化痰降浊,通络止痛。以足阳明胃经和局部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处方]  中脘  丰隆  百会  印堂  阿是穴
[操作方法]
[方义解释]  中脘与丰隆健运脾胃而降浊化痰,以治其本。百会配印堂、阿是穴,善于宣发清阳,通络止痛,以治其标。
[临床加减]  呕吐者加内关。便溏者加天枢。
(九)按部位分经头痛
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
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
[按语]  头痛一症,采用针刺治疗,尤对脑震荡后遗性头痛,头项肌肉收缩性头痛,情绪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等等,有较好的效果。如取穴得当,刺激适量,往往收效较其他方法为优。但因头痛原因复杂,临床治疗还应标本兼顾。一般常取百会、太阳、头维、上星、阿是穴,调和经气以止痛;合谷为镇痛要穴,临床常用。如因于风者,可配风池、风府以散风;挟寒者,配肺俞、后溪解表散寒;风热者,用大椎、曲池、天柱疏风散热;挟湿者,配足三里健脾化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者,配脾俞、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健脾和胃、舒肝升阳,丰隆化痰降浊;气血虚者,配气海、三足里健脾益气;脾俞、肝俞、三阴交健脾养血;肾虚者,配肾俞、太溪滋阴补肾;瘀血者,配血海化瘀和血。如针刺后头痛继续加重者,要考虑炎症及肿瘤等病灶的可能。应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原发病,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作用机制]  头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涉及内、外、五官、神经科等病患。针灸对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有较明显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其治疗作用是针刺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与痛觉信号在各种经传递过程中的整合,减弱了疼痛信号的传递,并激活了体内内源性镇痛调制系统(如脑内的类阿片样物质增多等)起到了镇痛作用。针刺调节了脑血管的紧张程度,对血管性头痛产生了治疗效果,针刺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血液中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多,儿茶酚氨含量减少,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了血压,缓解了因血压偏高而诱发的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