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收粮和货币政策的难题-华尔街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5:15:53
王二收粮和货币政策的难题
郭凯
王二是个粮库的负责人,他的工作职责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完成国家交给的粮食收购任务。
王二在这个粮库已经工作多年。早些年的时候,从农民手里收粮食相当简单。那个时候没有自由市场,没有私人粮贩,也没有什么使用粮食的副业,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粮食市场。每到收粮食的季节,王二只需要让手下的人把磅秤往粮库门口一架,农民就会很“踊跃”地把粮食卖给国家口口不卖给国家农民只能把粮食堆在家里。那个时候想要知道哪里有粮食也比较简单,不在国家手里,就在农民手里。如果有时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出现了困难,王二只要让工作人员去农民家里坐坐,动员一下,粮食也就收上来了。
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先是有了自由市场,后来又出现了私人粮贩和各种使用粮食的副业。从此,农民不一定要把粮食都卖给国家,方便的可以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懒得费力气的可以直接卖给上门的粮贩,有时候打下的粮食可能直接就给附近的食品厂收走,王二的工作变得困难起来。
因为粮食收购价是国家统一定的,王二在价格上没有任何决定权。没法在价格上灵活,为了保证完成收购,王二和粮库的工作人员,只能每年在粮食收购季节开始之前就往农民家里跑,做农民工作,希望能够说服农民把粮食卖给国家。这些工作不能说是完全徒劳的,只是最终收粮的结果总体上还是取决于国家定的粮食收购价。如果收购价定的和当年的市价差不多或者稍高,王二完成任务就不那么费劲。但如果定的低了,粮食就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转到民间而不会到国家手里。粮食收不上来的时候,王二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再到农民家里找粮食,农民手里的粮食可能早就卖给别人了。
这不只是王二一个粮库的问题,各地的粮库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后来有人出主意,主要是因为有“别人”在买粮,所以国家的粮库收不到粮食,把这些“别人”给禁了不就行了,特别是私人粮贩。于是一个又一个规定开始出现,开始打击私人粮贩。只是市场已经在那里,阻止市场的交易谈何容易?抓几个“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容易,改变市场的自发规律是很难的。王二心里也明白,收不上粮食不是粮贩导致的,而是价格没定对,如果价格定对了,他的工作根本不会那么困难。
制定货币政策当然比收购粮食复杂多了,把货币政策和收购粮食做类比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中国基于数量而非价格的货币调控方式,正在中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遭受和王二收粮类似的困难。
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很简单,几家国有银行基本上就是整个金融体系。这些银行提供的服务也不复杂,就是存款和贷款。人民银行想要进行货币调控也十分容易,设定一个贷款增长的目标,然后让商业银行执行就可以了。贷款投放的快了或者慢了,人民银行稍微窗口指导一下也就可以进行调整。
后来银行多了,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多了,还出现了各种合法的、灰色的和不合法的金融机构口口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当铺和地下钱庄,还有最近突然引起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的信托公司。市场结构也变得丰富了,不仅银行在吸收和配置储蓄,股市、债市和很多民间的渠道都在吸收和配置储蓄,一些高调曝光的非法集资案当然存在欺诈的问题,但不少民间的“非法集资”不过是不通过正规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人民银行以货币数量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正在并将越来越面对两个艰难的问题:一是钱在哪里?二是怎么有效控制货币政策?
过去,钱在哪里是很容易确定的,就像过去的王二知道粮食不在农民手里就在国家手里一样。以前,就那么几家银行,就存款和贷款那么几款简单的金融产品,把几家银行的账本一加,再框算一下流通中的现金,货币总量就出来了。现在,已经不完全是这样了,而且会越来越不这样。不去说很难统计的民间金融的规模(这些民间金融在从事不少银行的业务,因此也在影响着市场里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总量,但却不完全反映在统计数字里),就连正规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最近被叫停的“银信合作”中的不少业务就属于表外业务),也不能完全反映在货币总量的统计里面。人民银行当然可以加强统计力量,及时追踪各种变化,但传统的货币总量越来越不能反映市场里实际的货币条件,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只能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如果说不知道钱在哪里只是一个小问题,那以数量方式调控货币政策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挑战则是一个大问题。王二过去到农民家里坐坐,就能把未完成的收购任务完成,人民银行也是一样,给几个银行打个电话,就能把货币供应给提上去或者压下来。现在,已经不完全是这样了,而且会越来越不这样。现在的货币创造不完全是通过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方式出现的,你可以让银行控制贷款,银行也会照办,但是银行的表外业务会在一夜之间膨胀起来。你可以叫停表外业务,但是债市可能会因此变得火爆,因为一些企业也可以从那里融资。你可以挤压债市的规模,提高发债的条件,最后不受你控制的民间金融,风投、私募就开始膨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各种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会让直接调控数量的手法变得越来越困难。你控制住了东边的数量,西边的数量又上来了,东西两边你都摁住了,北边可能又会出事。你要是控制得太死了,最后就全部转到民间去了。
通过调整价格,也就是通过利率调节来控制货币政策,则不会遭受类似的问题。利率一旦提高,所有的市场,无论是合法的、灰色的还是非法的都会受到影响。就像王二,不管市场上有多少粮贩子,合法的或者非法的,只要王二把粮食的收购价格提到合理的水平,他就能收到粮食。如果人民银行把利率升到一个合适的水平,那就能有效的收紧货币,不管这种供应是通过银行的贷款、表外业务还是通过其他渠道发生的。
最后必须得说,从数量控制到价格调节的货币政策,中国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不是说一夜之间加息,就能实现理想的结果。中国还没有成熟的银行间市场和利率结构,中国的金融体系里还存在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利率和其它金融产品定价的市场化,这些都让调整利率不会一下成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现实是清楚的,数量控制会越来越困难,价格调节会越来越必要,早一点为从数量到价格的过渡做好心理、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是一件十分急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