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6:46:55
国共关系,指对中国近代和当代两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对抗和合作。两党自1920年代,经历多次合作与对抗,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同时自国共内战以来国共关系也直接影响两岸关系。
目录
[隐藏]
1 第一次国共合作1.1 国民党1.2 共产党1.3 合作经过
2 第一次国共分裂3 第二次国共合作3.1 国民党3.2 共产党
4 第二次国共分裂5 国共和解——两岸解冻,和平转机6 国共关系现状6.1 国民党6.2 共产党
7 现况8 相关题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国国民党党旗
[编辑]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时期。
[编辑] 国民党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代表,党旨是建立一个由中国人主政的独立的“三民主义”共和国。国民党源自1894年组成的兴中会。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在北京掌权。国民党几经改组,至1919年再经由中华革命党改组中国国民党而成。孙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后两次于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但是国民党在广东的实力来源依靠向孙中山效忠的各南方军阀,而各军阀派系对立,亦经常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屡次出现“叛变”情况,孙中山多次被迫出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亦希望得到俄国援助,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印发的《国际歌》传单。
[编辑] 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惨案”中认识到,没有强大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北洋军阀)是不可能的。而国民党当时对新崛起的共产党刚开始采取合作的态度,后来因为共产党的政见分歧所造成的种种不合作原因,再加上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有其他党派力量扰乱当时已经异常混乱的局面,所以采取了排共政策。后来共产党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诉求,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共同组成“革命统一战线”。1922年7月共产党在二大曾提出设想实行“党外合作”(即:所有的合作项目均不涉及党内事务),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接受。
[编辑] 合作经过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得到孙中山同意,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前往桂林孙中山大本营所在地,在那里停留了9天,与孙三次长谈,并广泛接触国民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之后马林提议中共应该与国民党合作。1922年9月,经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正式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后,发表联合宣言或称孙越宣言,开始联俄容共的策略。之后2月派廖仲恺继续与苏联谈判,8月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军事。10月,聘请共产国际的鲍罗廷为顾问,负责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类似布尔什维克式政党。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国民党的“一全”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军事部分在苏联的援助下,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不同,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苏联红军的样式。黄埔军校的成立为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林彪、徐向前等解放军名将皆出自黄埔军校。
[编辑] 第一次国共分裂
第一次的国共合作,某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但合作的基础逐渐出现动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北京。同年8月,国民党内左派重要人物代表廖仲恺被暗杀,右派胡汉民被涉嫌。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国民党元老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宣布分共,后被国民党二大所否认,谢邹等人也被开除党籍。1926年北伐发动后,军事首领蒋介石的实力和地位快速上升。1927年2月,在南昌的蒋介石与从广州迁往武汉的左派国民政府出现分歧。4月初,国民党内右派在上海开会,会上提出“共产党连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汪精卫之后回国,以中间派出面领导武汉政府。至4月12日,国民党内右派及蒋介石正式与共党决裂,先后在上海、广西、广州等地搜杀共产党员,国民党方面称为“清党”。4月18日,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宁汉分裂。南京政府并发令通辑共产党要员约二百人。7月15日,武汉方面亦开始分共。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发动兵变,试图建立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几天后败逃,史称(八一南昌起义)。随后数月中共先后在湖南,粤东以及广州等地起事,均告失败。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的秋收起义失败,率残余部队进入江西及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当时国民革命军忙于北伐,随后在1929年爆发蒋桂之战及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无暇顾及共产党的发展。共产党得以喘息及扩张势力,1930年已在赣南,闽西及湘,鄂,豫,皖等边区建立苏维埃区,并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两党进入兵戎相见的围剿与反围剿阶段。1934年10月,红军突围,展开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年后抵达陕西北部,损兵折将,兵力只剩下一万多人。国民党派张学良的东北军到陕西,继续围攻。
[编辑] 第二次国共合作

蒋中正,赫尔利与毛泽东
参见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进入了完全敌对状态,不过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侵略,要求两党合作的呼声抬头,至西安事变后,双方才结束敌对,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编辑] 国民党
国民党在面对日本军事步步逼进,民怨高涨的压力下,蒋介石也对其政策作出调整,愿意同共产党共同抗日。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蒋介石对正进行中的中日外交谈判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调整了对苏联的政策。与此相联系,蒋介石在1935年11月又提出“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在上述情况下,从1936年初开始,国共两党间打破长期对立的僵局,通过多种渠道,双方派出代表,进行秘密的接触。国民党方面谈判要求是“合作抗日”沟通了共产党的情况,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从而为两党的正式谈判开辟了道路。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在陕北“剿共”前线部队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劫持蒋介石,逼其下令与共产党合作。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宋美龄、周恩来等人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间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基本上停下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条件。1937年2月9日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举行了6次谈判。经过7个多月的反复商谈,国民政府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共计4.5万人,在3个师之上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并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编辑] 共产党

由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批准使用的美军舰船将共产党军队东江纵队由广东运往山东共产党控制区。图为东江纵队抵达烟台码头。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的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中国的两个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政策相应地发生变化。6月10日,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各级共产党的组织必须与国民党进行协作,共同进行抗日斗争。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接着,中共中央于12月下旬在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批判了共产党内的错误,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次年8、9月份,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又发出致国民党书和《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
[编辑] 第二次国共分裂
主条目:国共谈判
国共谈判史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重庆谈判
马歇尔调停
一月停战令
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宪草整军方案
东北停战协定
六月停战令
第三方面调停
制宪国民大会
和平攻势
北平和谈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其间两党曾在美国的斡旋下展开和谈。1945年8月毛泽东在美国大使陪同下到重庆与国民党展开会谈,双方并于同年十月签定双十协定。1946年初,双方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协议。但和平被划破,双方再次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1948年底,国民党军事主力被打败,蒋介石在1949年初下野,国民政府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即派出以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于4月到北平展开和谈。会谈开始前南京的设想,是政治上由国共组成联合政府,军事上则由两党划江而治,解放军不渡过长江。中共会谈时公布一个四十三人战犯名单,要求“国民党政府予以逮捕”[1]。不仅民国总统副总统高中头榜,连第三方面的张君劢,曾琦,和无党派的王云五也上了榜成了“国民党战犯”。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协议最后被民国政府拒绝后,共军4月21日渡过长江,并于4月23日攻下南京。1949年10月1日,共产党正式在北京建立新政权,变更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法统体制。中华民国政府则先从南京迁往广州,最后在12月8日离开大陆,从成都迁往台北。这样展开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和对抗的状态。其间双方维持军事上对立,国民党在宣传上主张要“反攻大陆”,而共产党在口号上喊出要“解放台湾”。
[编辑] 国共和解——两岸解冻,和平转机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以“和平统一”做为主轴取代过去的“武力解放”,1982年提出了共产党方面解决两岸分裂状态主张的《台湾问题白皮书》。
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解除戒严,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政策,许多老兵回到分隔39年的大陆家乡探亲,两岸重新开放交流。
[编辑] 国共关系现状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国民党
2005年3月28日下午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抵达广州,正式揭开久别60年的国民党访大陆行程的序幕。也正式宣告国共两党一泯恩仇、为推进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步向和平而展开平等性对话的开始。尽管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方面都没有对此作出官方性质的正式承认,但一部分人士亦已将其解读为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开端。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这是自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第一次官方性质的会晤。而台湾问题成了会晤重点。两党正式抛开内战阴霾进行合作,连战当时提到:联共制台独。也展开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两党多方面交流。2008年10月,中国国民党籍的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宣称任内将致力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大陆地区;中国共产党)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中国国民党在2008年5月20日重新执政后,虽然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阻止,但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说明,不能直接解释成“非善意”。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邀请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当时马英九总统被问到,他与陈云林见面时如何称呼,马英九总统明确说,“我称呼他就称陈先生,他称呼我就称马先生,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2008年11月3日起,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还有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连续3天在不同地点设宴接待海协会陈云林会长。
[编辑] 共产党
2007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开幕式发表首次政治报告,呼吁台湾(即中华民国政府)执政党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08年10月14日中国驻联合国新任常任代表张业遂表达中国对台湾参与联合国的看法,并提出四项立场,包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坚持“一中”原则不会改变,任何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举动,都与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背道而驰。其次,他引用联大二七五八号决议,已在法律、政治及程序上彻底解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联合国专门机构也遵照此一决议;极少数国家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曲解了联合国宪章及相关组织章程、规章有关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张业遂表示,坚信两岸只要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创造条件,就能够透过协商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编辑] 现况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代表团在主席连战的带领下,首次回大陆,参访了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在北京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会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大陆的执政党,却没有办法到台湾去成立分部,发展党员。只能允许中共党员以探亲、学术交流、或参观访问的名义进入台湾,而中国国民党党员可以随意出入大陆,但被《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及相关法律(如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国国民党党章》及大陆当局的限制下决定了不能在大陆地区发展党员。当前执政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当局和大陆当局协商签字并于2008年7月4日开放海峡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后,国共关系乃至于两岸关系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现在两岸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变量。
注:民国80年《中华民国宪法》开始修宪。《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中明确界定了中华民国人民区分为自由地区(台湾地区)人民与大陆地区人民,而国民权利义务限缩成仅自由地区人民具有,冻结大陆地区人民的权利义务,故持大陆地区户籍的中华民国国民目前不具中华民国的公民权。
[编辑] 相关题目
国共内战国共谈判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台湾海峡两岸关系2005年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编辑] 参考文献
^ 南京国民党政府将走向何方,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5
[编辑] 外部链接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何为国共合作?何为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