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30:56
上一篇 /下一篇  2010-07-11 18:22:41
查看( 43 ) /评论( 0 ) /评分( 0 / 0 )
1.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圆觉经中有经文:“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1)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2)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3)“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4)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2.唯有一真法界,山河大地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中有经文:“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楞严经第二卷中有经文:“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注: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和大会诸大众:“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常住在自性寂静,楞严大定中。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和见性所缘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所发生的色相,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虚空中的花,都是虚幻不实的。现在要找见是物,见非物,这都是向外驰求,根本找不到的。”
这个能见的自性,和所缘即所见的物象,原本都是菩提妙净明体。既是一体,便没有是和非,怎可以在这里来找是见和非是见呢?根本是一真,根本是绝对,没有对立,既然是一真,是绝对,就没有是,没有非啊!
我再问你,就像你这个文殊,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吗?有一个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
文殊具足大智慧,一问即悟,就答:“是的,就如世尊所说一样,我就是一个真文殊。于我真文殊外,并无是文殊和非文殊。什么缘故呢?若有一个是,便有一个不是,那么就成二个文殊了。可是我今日,并不是无文殊,而是无是文殊和非文殊,所以在我文殊体中,实在是无是和非二个相的。”
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见性亦一样,没有是见和非见的。见性只是无上觉道这一真心,是没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
佛说:这灵妙光明之见精,和一切窃尘,亦都是这样的。
楞严经愈说愈广,其中道理真是奥妙无穷,不但见性是妙明真心,就是空尘,亦都是如来藏里的妙真如性。
空尘:即指物象,物象虽多,空尘二个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
究竟见精和物象,本来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无是,又无非,那当然是一个既微妙又光明,无可再上的菩提觉道,又清净、又圆满的本源真心。这个真心,是人人本具之“一真心体”,但因一念无明,便从真起妄,转妙明为无明,转真觉而成不觉。因不觉便起妄念,就被色空诸物象所转,就连闻性和见性都不明白了。
这是一念错,便念念皆错,认真为妄,生出种种分别计执。中国古语说:“只因一著错,输了满盘棋”。因走错了一步棋,便输了满盘棋。
本来是一个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见有二个月,遂生出分别心,分别谁是真月,谁是假月。文殊,你应当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间是没有是月和非月的。
若有是非,便有对待。但菩提觉道,一体真心,是没有对待的。是绝诸对待的。
是故你们今日,对于见精和空尘诸物象,虽经过种种发明,思忖研究,说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现,纵然经过历劫寻求,亦不能于其中间,找出是和非啊!
这个真正见精,妙不可思议光明觉性,不明白时是可以使你有所指示,但又不能成立所指的道理。好像你先说见是物,后来又说见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没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出来的,完全是错误,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若能明白,见精和空尘诸物象,本来是一体——一真法界,便无自他的分别,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所以大家都应该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则妄计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则妙觉湛然,是非全清。)
此卷中还有经文:“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注: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阿难!你还未明白所有一切外边浮尘境界,一切幻化相。幻是不实在,化是变化,忽有忽无。看上去如实有,其实都是虚幻的名相。当处出生,依幻而生,也随处灭尽——亦依幻而灭尽,没有实体可得。然而其性则真,都是从常住真心,妙觉明体所生。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见分和相分。像这样的道理,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再加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根尘相对便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种种色法心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不和合,就虚妄而消灭。
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所以佛告阿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又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属依他起性,依他似有,观相实妄,于本无生灭中,妄见生灭。如果执实有,则成遍计所执性。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虚幻的,遍计所执性亦是本来虚妄的,那么当下即是圆成实性了。
因迷惑的缘故,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如生灭去来之相,本来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如来藏:即众生同具本觉之性体。此性隐没而不显现,只是含藏在众生心中,所以称作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即藏性之德相。本无去来,叫作常住。不属迷悟,叫作妙明。本无生灭,叫作不动。无处不遍,叫作周圆。含这四种德相,就称为妙真如性。
在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即在如来藏性,真如性里面,求去和来、生和死,那是不可得的。迷时便有去、来、生、死。觉悟了,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就能了生脱死,哪还有什么去来生死可找呢?)
入楞伽经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中有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执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离解脱因故,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禅、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
“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此七识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觉知,不如实知人无我故,以取同相别相法故,以见阴界入法等故。大慧,如来藏如实见五法、体相、法无我故不生,如实知诸地次第展转和合故,余外道不正见不能观察。
“大慧,菩萨住不动地,尔时得十种三昧门等为上首,得无量无边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观察不可思议诸佛法及自本愿力故,遮护三昧门实际境界,遮已入自内身圣智证法真实境界,不同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观境界。尔时过彼十种圣道,入于如来意生身智身,离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
“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3.狂性因缘若得灭除,不狂性自然而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人名),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认为自己的头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博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难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淫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看看虚云老和尚、憨山大师开悟时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明了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我们的本如来藏、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情景(摘于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夜间不用光即可了见一切--妙明真心显用)。是时纔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 偈
烫着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憨山大师两次见光明藏(摘于憨山老人自述年谱)
万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记录年份)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妙峰禅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十四年丙戌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上段经文说出了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们就是妙明真心已经启用!
而虚云老和尚在开悟时,妙明真心也启用了。“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在夜间不用光线,就能隔着墙,看到别人小解;看到远处的船在河里航行等。
憨山大师开悟时“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蚂蚁)。”
此品中还有经文:“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中有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中有经文:“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注:摘自中华佛典宝库《首楞严经》语译:佛对阿难说及在会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有漏世界的十二类众生,本具的灵妙光明、觉性圆满的真心自性,与十方诸佛,并没有两样,是没有差别的,但由于你的妄想而迷失了这个正觉光明的真理,成为过失,痴迷、贪爱之心发生,生力发明,遍体迷惑,于是就有了晦暗的空性。妄想迷惑变化不息,就有了世界万物的生起,所以这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不是清净无漏的圣境,而是依于顽固的迷惑妄想而安立。你应当知道,即使是这个无边无际的虚空,生在你的自性真心之内,也好象是一片浮动的云,点缀在太虚空一样,更何况包藏在太虚空之中的十方世界呢?
圆觉经中有经文:“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4.众生处在如来的法身当中,应真心念佛,了脱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经文:
“普贤告言: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咸使闻知,凡有所求悉令满足;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财物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佛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城邑、聚落、国土、王位、妻子、眷属、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所须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修行佛法,护持正教。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无有尽。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缘,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诸善根力、大志乐力、修功德力、如实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净神通力、善知识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复得清净无上色身,超诸世间,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于诸世界广现神通,令其见者靡不欣乐。善男子!汝且观我如是色身;我此色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无量千亿那由他劫难见难闻。
「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善根,及种少善根声闻、菩萨,犹尚不得闻我名字,况见我身!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若见若触,若迎若送,若暂随逐,乃至梦中见闻我者,皆亦如是。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放大光明,或见我震动佛刹,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刹微尘数方便门,令诸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善男子!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必得生此清净刹中;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必得生我清净身中。善男子!汝应观我此清净身。」
尔时,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好肢节,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种种大山周匝围绕,种种色云弥覆虚空,种种佛兴演种种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又见普贤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有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5.法性即如来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中说:
“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善男子。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花。离是之外,更无别花。众生我者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墙壁,草木和合,名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如佉陀罗树、波罗奢树、尼拘陀树、郁昙钵树,和合为林。离是之外,更无别林。譬如车兵、象马步兵,和合为军。离是之外,更无别军。譬如五色杂线和合,名之为绮。离是之外,更无别绮。如四姓和合,名为大众。离是之外,更无别众。众生我者亦复如是。离五阴外,更无别我。善男子。如来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说: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经文:
“菩萨摩诃萨以此开示一切如来无差别性,此是无碍方便之门,此能出生菩萨众会,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进入萨婆若,此能开显诸三昧门,此能无碍普入诸刹,此能调伏一切众生,此能住于无众生际,此能开示一切佛法,此于境界皆无所得。虽一切时演说开示,而恒远离妄想分别;虽知诸法皆无所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虽知诸佛无有二相,而能显示一切诸佛;虽知无色,而演说诸色;虽知无受,而演说诸受;虽知无想,而演说诸想;虽知无行,而演说诸行;虽知无识,而演说诸识,恒以F轮开示一切;虽知法无生(无自性,皆是因缘生、因缘灭),而常宣法音;虽知法无差别(其性无差别--无性),而说诸差别门;虽知诸法无有生灭(其性没有生灭),而说一切生灭之相;虽知诸法无粗无细,而说诸法粗细之相;虽知诸法无上、中、下,而能宣说最上之法;虽知诸法不可言说(以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法而无所说--《大般涅槃经》),而能演说清净言辞;虽知诸法无内无外,而说一切内外诸法;虽知诸法不可了知,而说种种智慧观察;虽知诸法无有真实,而说出离真实之道;虽知诸法毕竟无尽,而能演说尽诸有漏;虽知诸法无违无诤,然亦不无自他差别;虽知诸法毕竟无师(自己明心见性),而常尊敬一切师长;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虽知法无转,而宣法音;虽知法无起,而示诸因缘;虽知诸法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虽知诸法无有后际,而广说未来;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在;虽知诸法无有作者,而说诸作业;虽知诸法无有因缘(性清净、无有生),而说诸集因;虽知诸法无有等比,而说平等、不平等道;虽知诸法无有言说,而决定说三世之法;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而得出离;虽知法无身,而广说法身;虽知三世诸佛无边,而能演说唯有一佛;虽知法无色,而现种种色;虽知法无见,而广说诸见;虽知法无相,而说种种相;虽知诸法无有境界,而广宣说智慧境界;虽知诸法无有差别,而说行果种种差别;虽知诸法无有出离,而说清净诸出离行;虽知诸法本来常住,而说一切诸流转法;虽知诸法无有照明,而恒广说照明之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中有经文:“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如来现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经文:“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入楞伽经卷第七、恒河沙品第十三中有经文:“诸佛如来智慧之力亦复如是,度诸众生,亦不尽灭,亦不增长。何以故?诸法无身故。大慧,一切有身皆是无常磨灭之法,非无身法;诸佛如来唯法身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有经文:“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中有经文:“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
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中有经文:
“何故名真?悟法性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经文:“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令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以其心无量遍十方故,所行无碍如虚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实际故,无生无灭故,等住三世故,永离一切分别故,住尽后际誓愿故,严净一切世界故,庄严一一佛身故。」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虚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众生身国土,如是普在无边际。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无不遍,不可得见不可取,为化众生而现形。譬如虚空不可取,普使众生造众业,不念:『我今何所作,云何我作为谁作?』诸佛身业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来未曾有分别:『我今于彼种种作。』譬如日出阎浮提,光明破闇悉无余,山树池莲地众物,种种品类皆蒙益。诸佛日出亦如是,生长人天众善行,永除痴闇得智明,恒受尊荣一切乐。譬如日光出现时,先照山王次余山,后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别。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萨次缘觉,后照声闻及众生,而佛本来无动念。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令知时节受饮食,永离众患身安隐。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闻名及以触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譬如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瞻悉对前。如来净月亦复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现天人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别。如有医王善方术,若有见者病皆愈,命虽已尽药涂身,令其作务悉如初。最胜医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现佛身,众生见者烦恼灭。譬如海中有宝王,普出无量诸光明,众生触者同其色,若有见者眼清净。最胜宝王亦如是,触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见五眼开,破诸尘闇住佛地。譬如如意摩尼宝,随有所求皆满足,少福众生不能见,非是宝王有分别。善逝宝王亦如是,悉满所求诸欲乐,无信众生不见佛,非是善逝心弃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中有经文:“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佛子!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生、无殁、无有灭度。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于意云何,岂一切世间火皆灭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经文:“尔时,普贤菩萨功德智慧具足庄严,犹如莲华不著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颂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随众生心种种行,往昔诸业誓愿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本来无动念。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或有信解离憍慢,发意即得见如来;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寻求莫值遇。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闻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中有经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中,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6.反闻闻自性,性法无上道
(1).见明、见暗,见性不变
楞严经第二卷中有经文:佛言:“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注:摘自中华佛典宝库《楞严经》语译:
佛说: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上的人都说我能看见,那么怎样才叫看见? 怎样才叫看不见呢?
阿难道:世间上的人,因为有太阳、月亮、灯光等,才看见种种现象,就叫做看见,假若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
阿难!如果说没有光明的时候,就叫做看不见,那么光明去了,就应该也看不见黑暗,事实上,是可以看得见黑暗的,因为这只能说是没有光明,怎么能称之为看不见呢? 阿难!假若在黑暗中的时候,看不见光明,称之为看不见,哪么在光明中的时候,看不见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见了!这样人们面对光明或黑暗两种情况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看不见,其实只是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并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在其中暂时消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见的功能,面对光明与黑暗时,都是可以看见的,你怎么可以说是看不见呢?)
(2).闻声有、无,闻性不变
楞严经第四卷中有经文:“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注:摘自中华佛典宝库《楞严经》语译:这时佛叫罗候罗打钟一声,佛问阿难说: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说:我听到了。过了一会,钟声停止了,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罗候罗又打钟一声,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又都答道:听到了。佛问阿难:你怎样叫听到?怎样叫听不到的呢?阿难与大众都对佛说:如果打钟发声,我们就听得到,打过了很久,声音消失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
这时,佛又叫罗喉罗打钟,问阿难说: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说:有声。过了一会,声音消失了,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没有声。过了一会,罗喉罗又来打钟,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佛问阿难:你怎样才叫它是有声?怎样才是无声呢?阿难与大众都对佛说:如果打钟发声,就叫做有声。钟打过了很久,声音消失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你们现在何以这样胡言乱语,毫无标准?大众与阿难,听佛这样说,就同时问佛:我们怎样是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呢?佛说: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吗,你们就说有声。你们对声和闻都分不清楚,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报答无定,这样怎么不是胡言乱语呢?
阿难!声音消失了,没有了响动,你就说听不到,如果实在听不到,能听闻的自性已经灭掉了,等于是枯木,那么,钟声再打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有声音呢?知道有声音还是没有声音,自然是声音的有无,怎么能说能听闻声响的自性,是有还是无呢?能听闻的自性,如果确实绝对没有了,知道绝对没有的又是谁呢?
所以阿难!声音在听闻之中,只是声音自己有生有灭,并不是你听闻的自性,有生有灭。如果因为声音的生起与声音的消灭,而使你那个能听能闻的自性,成为有、成为无,那么你就还在颠倒迷惑之中,迷惑地认为声音就是你能闻的自性,难怪你执迷不悟,把真常的自性当作断灭,最终你不应说:离开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没有了能听闻的自性。
譬如一个睡得很熟的人,熟睡在床枕上,家里有一个人,就在这时用木杵舂米,这个人在梦中听到舂米的声音,分别为其他东西的响声,或者以为是打鼓,或者以为是在撞钟,他在做梦当中,就自己觉得奇怪,这个钟鼓的声音很像木石的声响,正在此时,忽然醒了,很快就知道是杵音,自己告诉家中人说:我正在作梦时,迷惑地认为这个舂声是鼓被敲响。
阿难!这个人在梦中,哪里会想到静摇开闭通塞这些事,他的身体虽然在睡梦中,可是听闻的自性并没有昏沉。再迸一步来说,纵然是你的身体灭掉了,生命的光辉也迁化谢落了,但是闻性依然存在,怎么会因为你而消失灭掉呢?
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一切声色,跟着意识心念的变迁而流转不停,从来就不曾领悟到清净灵妙、常住不变的自性,更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追逐一切生灭的根尘,所以生生世世,杂染不断,流转不息!如果舍弃生灭的根尘,安守于真常不变的自性,自性真常的光明便会显现在前,生理机能的六根,与相对的外境六尘,以及意识分别的心念,就会顿时消融落谢,但是纯一无杂的想相,也是清净自性的渣尘,对于澄湛自性的识知之情,还是清净自性的污垢,如果这两种也都远离了,那你的法眼(对自性的正知正见)就会顿时了然清明,那有不成无上正知正觉的道理!)
(3).反闻闻自性,性法无上道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中有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注:观世音菩萨对佛说:“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过去无量劫之前,当时有佛出现于世,佛号叫做观世音,我在观世音佛前发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的誓愿,观世音佛就教授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门’。然后我就开始进行这个法门的修行,在刚开始进行听闻训练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所听闻的声音,和能够进行听闻的闻性,这两个‘入’,这两个处,在发挥作用,让我能够产生听闻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就没有了‘所’能够听闻的声音的存在,也没有了我身体的场所‘入’,‘所’和‘入’都逐渐消亡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所谓的能够听到声音的‘动’,和听不到声音的‘静’,这两种外相的执著。就这样不断地在听闻中进行训练,不断地深入,接着就发现了原来我所认为的‘能听闻’和‘所听闻’这两种执著,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个时候,我能够听到一切的音声,但却不会对任何音声产生丝毫的执著。进而,就连我的‘能够知觉之性’,和‘所能够知觉到的种种’,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当这个空的证悟越来越趋于圆满的时候,就连对于‘空’、‘所空’的执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全部都不能对我产生任何的干扰和障碍,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对我来说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谓的‘寂灭’出现了。其实,究竟而言,就连‘寂灭’,也仅仅只是个名词概念而已。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圆满光明,也获得了两种殊胜:一种殊胜,就是对上,我已经和十方一切诸佛的本来菩提妙觉之心和合一味,毫无二致,和十方一切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种殊胜,就是对下,我也已经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完全和合无别,和十方一切众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严经的秘密》)
此经卷中还有经文:“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法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4).闻而不着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中有经文:
(1)“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可一时得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若佛所说,不作定相、不作果相。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先说。若人闻是大涅槃经一句一字。必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于今云何复言无定、无果?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定相、即是果相。云何而言无定、无果?闻恶声故,则生恶心。生恶心故,则至三途。若至三涂,则是定果。云何而言无定无果?
尔时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作是问。若使诸佛说诸音声有定果相者。则非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远涅槃相。何以故?一切诸佛凡所演说,无定果相。善男子。譬如刀中见人面像。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有定相,云何而得:竖则见长,横则见阔?以是义故。诸佛世尊凡所演说,无定果相。善男子。夫涅槃者实非声果。若使涅槃是声果者。当知涅槃非是常法。善男子。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以是义故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使涅槃从因生者。因无常故,果亦无常。而是涅槃不从因生。体非是果,是故为常。善男子。以是义故。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善男子。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为定?一切诸佛所有涅槃,常乐我净。是故为定。无生老坏是故为定。一阐提等犯四重禁、诽谤方等、作五逆罪。舍除本心,必定得故。是故为定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如汝所言:闻恶声故到三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非以恶声而至三途。当知是(这)果,乃是恶心。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虽闻恶声,心不生恶。是故当知,非因恶声,生三途中。而诸众生因烦恼结,恶心滋多,生三恶趣,非因恶声。若声有定相。诸有闻者。一切悉应生于恶心。或有生者、有不生者。是故当知声无定相。以无定故,虽复因之,不生恶心。
世尊。声若无定。云何菩萨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善男子。声无定相。昔所不闻,令诸菩萨而今得闻。以是义故。我作是说: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2)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火*定>燎、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以修习故,得异眼根。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妙色身,悉是骨相。虽见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言:是眼微妙净相,唯见因缘、非因缘相。云何因缘?色是眼缘:若使是色非因缘者,一切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以是义故,色名因缘。非因缘者:菩萨摩诃萨虽复见之,不生色相。是故非缘。以是义故。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以是异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以是异故,虽见自眼,初无见相,见无常相。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以是义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若见众生所有色相。则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触衣故,亦知是人善恶诸根,差别之相。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萨常善修习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皆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菩萨能知。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念过去世,一切众生所生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于一念中得殊异智。异于声闻、缘觉智慧。云何为异?声闻、缘觉所有智慧。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种姓至怨憎相。菩萨不尔。虽念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终不生于种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得他心智。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复有异知菩萨摩诃萨。于一心中。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禅法要解》中有经文:“若行者欲求天耳。亦以第四禅为本。修四如意分。如上所说。调柔其心。属念大众音声。取种种声相。所闻之声常当想念。若心余缘摄之令还。常当一心修念。即于耳中。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是名修习天耳。以是天耳。闻十方无量国土音声。所谓天声人声龙声。阿修罗声。乾闼婆声。栴陀罗声。摩睺勒声。及畜生饿鬼之声。地狱苦痛粗细大小音声等。皆悉听闻。菩萨定心转深。乃闻十方诸佛音声。从佛闻法而不取相。以法为真法为最上。而依深义不依于语。云何深义。所谓知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邪见。于义亦不得义。不可得中亦无得相,是依深义不依语言。复次行者依了义经。不依非了义经。了义经者。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是以诸经皆是了义。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所以者何。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是音声实相亦入深义。俱不可说。是名分别了义经不非了义经。复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识。何以故。行者知是识相。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无色无对不可见。无知无识虚诳如幻。如是知识相。识即为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识。行者虽复生识。若识若智而不生著。知识如相。识即为智相。以是智相为众生说。复次行者依法不依人。何以故。若佛法中实有人者。无有清净得解脱者。而一切法无我无人。但随俗故说有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所谓法者诸法之性。法性者无生性。是无生性者毕竟空。是毕竟空者不可说者是。何以故。以语说法。法中无语,语中无法。语则是无语相。一切语言非语言相。以是故经说。无示无说是名佛法。行者以天耳闻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著见。若分别二相非为佛法。若无二相则是佛法。行者依止天耳力故。闻甚深之法。以教化众生。是名天耳神通。若行者欲得他心智。先自观心。取心生相、住相、灭相。亦知心垢相、净相、定相、乱相等。复观心所缘垢净、近远、多少等。自取内外心相已。然缘观众生色。取欲相心。嗔相心。慢相心。悭相心。嫉相心。忧相心。畏相心。语言音声种种所作相心等。作是念。佛如我心。生时住时灭时。彼亦如是。自知心所缘。他亦如是。我心有如是色相语言所作相。他亦如是。常修学心相。如是习已得他心通。是时但缘他心心数法。如明眼者观净水中鱼。有大小好丑悉皆见之虽有水覆。以水净故不以为碍。行者如是。知他心通力故。众生虽身覆心而能见之。既得心通。或时在大众说法。先知其心。知是众生以何深心行何法。何因缘有何相喜何事。知自心清净故。知众生心亦可清净。如净镜中随所有色若长若短方圆粗细等如本相现不增不减。所以者何。镜清净故。镜虽不分别而显其相。行者亦如是。自心清净故。诸法无一定相。常清净故。众生心心数法皆悉知之。若众中多淫欲者。即知其心。为说离淫欲法。恚痴亦如是。何以故。心实相无染无嗔无痴。若众中求声闻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小。求辟支佛道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中。若求大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大。行者如是。等随众生心而为说法。亦不分别心相。虽分别三乘说法。而不坏法性。不坏法性故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行。虽自用心知他心。于彼此心无逆无顺。亦知一切众生心、心相续如水流。如知心性。法性亦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而为说法。则不害也。是名知他心智神通。
若行者欲知宿命。先自觉知今所经事向所经事。转至昨夜昨日前日。如是一月。从今岁乃至孩童。譬如行道。到所至处思惟忆念所经游处。如是习已。善修定力故。忆念生时处胎时。知某处死此胎生。知是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万无量亿世。以宿命智。自知己身及他恒河沙劫所经由事。悉皆念知。以宿命事教化众生。作如是言。我某处如是姓字如是生如是寿命所经苦乐。亦说彼所经之事。行者以宿命力故。知是众生先世罪福因缘。所谓种声闻因缘辟支佛因缘佛因缘。随其因缘而为说法。复次行者宿命智力故。自知从诸佛种善根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当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者亦知过去诸法灭时无所去。知未来世诸法生时无所从来。虽知过去世无始。不生无始见。虽观未来世众生灭入涅槃。亦不生边见。行者念宿命时。增益诸善根。及灭无量世罪因缘。何以故。知一切法无新相无故相。得如是智慧已观一切有为法及所经生死苦乐。如梦中所见。以是故于生死中心不生厌。于一切众生而起悲心。知一切法皆是作相。作是念。如我千万亿无量劫往来生死。皆为虚妄非实。一切众生来往生死皆亦如是。若无四大四阴者。是则为实。四大四阴亦毕竟不生。复次行者以宿命智忆念。曾为转轮圣王。所受之乐无常磨灭。释提桓因乐亦无常磨灭。有诸国土清净庄严。及诸菩萨诸佛上妙之色。转于fa lun皆悉无常。何况余事。念如是已心厌远离。行者依宿命智入无常空。观一切诸法皆空无常。而众生颠倒故著。为是众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渐渐得成大悲。得大悲已。十方诸佛念是菩萨赞叹其德。是名宿命神通。
若行者欲求天眼者。初取明光相。所谓灯火明珠日月星宿等。取是明相已。若昼日则闭目。夜则无在念上明相如眼所见。常修习明念。系心在明不令他念。若去摄还心得一处。是时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在此眼中。是眼名天。以天四大造故。名为天眼。又诸贤圣清净眼故。名为天眼。行者得是天眼已。诸山树木铁围须弥及诸国土。都无障蔽。以无碍眼。能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及庄严国土。尔时行者能知一切佛为一佛。又见一佛为一切佛。以法性不坏故。如见佛相。自见身相亦如是。自身相净故。一切法相亦如是。如见佛清净弟子亦尔。无有二相。及十方无量国土众生。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除无色者。生死好丑皆悉见之。皆知十方六道众生业因缘及果报。是众生以善业因缘故生天人中。是众生以不善业因缘故生三恶道中。行者于天眼中得智慧力故。虽见众生不生众生想。一切法无众生想故。虽见业及果报相续。亦入一切法无业无果报中。虽天眼见一切色。以智慧力故亦不取色相。是色悉皆空故。复次若障若不障近远上下无不悉见。行者见色界诸天清净微形者。而彼不见。乃至大天亦复不见。如是等种种神通义。如摩诃衍神通义中广说。”
印光大师有开示:“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著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