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擅“秀”彰显良性政治生态 如何“秀”需考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5:23:31
官员擅“秀”彰显良性政治生态 如何“秀”需考量
2010-07-20 11:41  来源:人民论坛   评论 条查看评论 【字体:大中小】
评述话题:官员究竟应当如何“秀”
评述由头:近年来,对官员“作秀”的质疑和批评日渐增多。比如,市长不坐专车乘公交,会被说成“作秀”;领导到灾区视察灾情,会被说成“作秀”;逢年过节官员去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会被说成“作秀”;讲话时引两句诗文,也会被说成“作秀”。 总之,但凡官员做了什么非常态的表情和动作,媒体报道出来,都可能被舆论贴上“作秀”的标签。究竟应当如何理性看待官员的“作秀”行为,我们约请专家进行了解读。
提起官员“作秀”,舆论普遍不屑,久而久之,“作秀”一词已成为“作假”、“忽悠”的同义词,却很少有人对官员“作秀”现象做理性的思考。
公众对官员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历来有神秘政治的传统,“肃静”、“回避”是古代政务活动的两个关键词。古代官员的踪迹行藏、音容笑貌鲜为人知,其执政方式、个人形象也秘而不宣。若遇特殊情况出现在公众视野,往往是威风凛凛、高高在上、谨言慎行、正襟危坐,不轻易表情,不随便表态,更不能显得像一个性情中人而不像一个官场中人。“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恰似中国传统官员形象的生动写照。这种神秘政治的传统导致了官员与百姓之间的人际鸿沟,阻隔了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官员不知百姓之所想,百姓不解官员之所为。这样的传统造成了公众对官员的刻板印象,并在官员与百姓两大群体中积淀成关于为官者身份形象的共同的集体无意识。在传统官场文化语境下,官员“秀”无可“秀”,即使要“秀”,也只能在官场内部自娱自乐。只有贵为天子的皇帝,每年去地坛扶扶犁、耕耕地,体验一下农家乐的愉悦,然后诰示天下,秀秀“朕”的农务为本的理念。
在现代化的民主政治语境下,情况发生了变化。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政府是由制度设计出来的抽象概念,类似于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存在但不可感知和理解。对现代社会的公众来说,官员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只有通过具体的政府官员的言行才能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政府。因此,“官员代表政府”就成了公众认知的“潜规则”。对官员来说,他们深知自己这种社会角色的功能,当他们代表政府出场的时候,在公众面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自己本职角色的扮演,亦都是在向公众传播与政府相关的信息。
理解这点对于理解官员的“作秀”非常重要。我们早已习惯于把官场称为“政治舞台”。这个称呼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个意义,即官员其实就是政治场域的表演者。没有他们的“秀”,我们的政治生活就只能是一个密封的暗箱,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可以透视、穿越、建构的框架。“秀”是英文show的音译,它有表演、显示、展现、示范等含义,并无虚假、欺骗、忽悠的意思。如果我们承认官场就是政治舞台,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作秀”是官员的一种本分。如果我们不允许官员“作秀”,那么,政治舞台就只好成为政治暗箱,或者把大幕关上,“垂帘行政”。
官员“作秀”的象征意义大大甚于实体意义
官场成为舞台,还必须有聚光灯。这个聚光灯就是媒体。古代官员在公众视野中少有政治作秀,除了以上所说的神秘政治传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大众传媒的介入,缺少面向公众作秀的传播条件。以民主和法治为特质的现代社会,必须满足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有足够的呈现度。
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借助媒体的传播机制来呈现自身,整合民意,引导舆论。它需要大众传媒作为聚光灯,使官员能够在政治舞台上“秀”出最佳效果。政府、媒体、公众这三者之间占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三个极点之间不仅存在着信息的“筛子”,而且还存在着信息的“模具”。政府通过官员的出场,把经过筛选和包装的信息传播给媒体,再由媒体进行筛选和范型的“二次加工”传播给公众。
公众通过媒体“看到”官员的出场和“作秀”,从而感知、理解政府是什么、是什么政府、政府在想什么和干什么。由此看来,官员“作秀”的象征意义大大甚于实体意义。领导去种树、去乘公交、去职工食堂就餐,他们种了几棵树、是否每天乘公交、跟工人一起吃饭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活动隐含着什么政治喻义、透露出什么执政信息、表征着什么社会形象、折射出什么管理心态。
显然,官员的“作秀”是传播政务信息、演绎执政理念的生动形式,是营造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改变政府官员刻板形象的实践载体。作为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官员的“作秀”是其社会角色使然,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不要因官员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成天深居简出,关着门开会,不显山不露水,即使出现在公众视野也不苟言笑,才是正常的、务实的。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他们因何而“秀”、“秀”给谁看以及究竟“秀”出了什么,是一贯风格还是追风赶潮,是本色表演还是角色反串,是真情展露还是故作姿态。
官员擅长“作秀”并非政治生活的堕落
怎样解读政府形象和官员的个性气质之间的关系,这是困扰公众的一个问题。考察当下公众对官员作秀的心理反应,我们发现不少人对官员的非正统形象的个性表现相当敏感,宽容度和接受度都偏低。长期“涵化”形成的官员刻板印象,使很多人心里存在着关于官员能力、水平、言行举止特征的范型、模板,强调外在特征的同质性。一旦有所不符,就会导致认知上的疏离感。
对此,官员究竟应该如何“秀”?是要坚持表现自我的真实个性,还是要刻意调整、改变、包装自己以适应公众的政治审美趣味?以鄙人愚见,官员作秀首先要整体把握政府形象的公众标准,竭力塑造和维护符合执政理念和法制规范的政府形象,同时,毋庸避讳真实个性的展现,以真我面对公众,以真情感染公众,以真话引导公众,以真理劝勉公众,以真行示范公众。面对官员作秀,公众也要提高自己的理性程度,允许乃至鼓励官员展现真实的个性,理解并学会欣赏政府官员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作秀”风格,摒除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官员“团体操”,使我们视野中的官场生态环境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丰富性、多样性。
经由大众传媒的“涵化”和培养,公众会越来越习惯于官员的作秀,官员也会越来越擅长于作秀。这并非政治生活的堕落。但官员们应该懂得,在公众面前“秀”与在上司面前“秀”,其政治旨归和政治趣味是迥然不同的;“秀”理念、“秀”政务与“秀”政绩、“秀”荣耀,其社会效果和社会价值也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而“秀”、拿什么来“秀”,这是作秀的官员必须认真斟酌和慎重考量的问题。(作者:彭光芒,系华中农业大学传播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