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己:情感逻辑的养成之道(4)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11:19
开发自己:情感逻辑的养成之道
从潮涨潮落来理解情绪创造力
如果大海没有潮涨潮落,会是怎样的景象?
没有波浪滔天,不见惊涛拍岸,那还会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吗?如果这样的水域能够存在的活,那只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水尸"!
只用一个音符谱出来的不太可能是音乐,极有可能是"音药"。假如有一天人类只有理性逻辑,没有"情绪逻辑",又将是怎样的场面?
也许,人连创造人的动力都没有了。人类要么走向灭亡,要么就得与机器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如若人类还能延续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倒是简单多了,就如同时下的电脑,"286"、"386"也好,"486"、"586"也罢,功能的差别都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多么复杂都同样没有色彩。
崇高和美,将坍塌坠落;
哲学与诗,如枯草落叶;
……
人若没有了情绪,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当然也不会再有什么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我们再拿电脑作比喻的话,那么,理性就是一台电脑的硬件,情绪就是一台电脑的软件,配置再高的电脑,没有好的软件支持,都不过是一种摆设。
人自身就是激情燃烧或情绪冲动的产物,没有"荷尔蒙"的汹涌澎湃,男人和女人还会情深意长与"热火朝天"吗?艺术是情感的直接产物,没有了"喜怒哀乐",哪有诗词歌赋,又何须"舞之蹈之"呢?社会科学是情绪作用的产物,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哪里会有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自然科学更是情感激发的产物,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怎么会有发明与创造呢?
在诸多的"级差情绪"中,热情是创造的最优质能源,激情是创造的最强大动力。
激情,来得迅猛、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不易控制,通常是由对创造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强烈刺激或发生对立的意向冲突所引起的。激情一旦喷涌而出,就可能极大地激发创造主体的创造意识与创造的敏感性,增强创造主体的进取心与斗志,特别充分地调动创造主体的创造力,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
激情对创造的推动作用在艺术创作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激情爆发力强的"特性",正是与艺术家相匹配的"燃料"类型。充满了激情的艺术家一旦"点火",激情瞬间爆发,灵感随之溢出,一发而不可收,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此诞生,玄妙而美好。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喝酒大概就相当于大家给汽车加油吧。只是他给自己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激情"。
没有激情,就没有极品。人是如此,艺术也是如此。
热情,强烈而稳定,有持续性与建设性的特点。一个人对什么人或事物有热情,是由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及理性逻辑水平及客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热情使创造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创造活动之中,动员与调动自身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效应。热情会使创造主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甚至达到忘我的程度。
热情对创造的推动作用在科学领域里表现优异。热情那强烈、稳定、持续的燃烧"特性",正是和科学工作者相匹配的"燃料"类型。试想,如果没有热情作为动力,爱迪生驾驶的"灯丝实验车",早就抛锚在漫漫征途之中了。古今中外凡是在创造活动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是以热情为创造动力的。诺贝尔说:"工作使一切都美化了,它使我们免除了不必要的享乐和奢侈。"热情支撑着巴甫洛夫在病榻上完成了巨著《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活动的讲义》。对祖国地质事业充满热情的李四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进行着地震预测的创造性思考。
只有激情,可能有高度,却不可能有长度;而有热情,才可能既有长度,也有高度。
人不能没有情绪,有情绪就需要管理。情绪管理的要义是"发而中节"。"中节"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概念与要求,而重在向何处发力,也就是尽量使情绪向着建设性的渠道去释放,使其成为生活与创造的推动力。这样"喜怒哀乐"则如"油、水、风、煤",都可转化为有益的动力资源。屈原愤而赋《离骚》,司马迁悲而著《史记》,王羲之乐而书《兰亭序》,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可见,激情的创造力是强大的,而且无论是悲愤还是兴奋都可以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从李丽身上来学习提升情商
在父母亲人眼中,她是一个被磨难纠缠一生却始终以微笑面对的孩子;
在服刑人员眼中,她是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在迷途孩子眼中,她是一把打开心锁的钥匙;
在一些家长眼中,她是一个提升无数孩子心灵境界的奇迹。
她就是李丽。
李丽的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她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一位心灵强者。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她用轮椅为童心画出最美的轨迹。她的目标是在70岁之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李丽,45岁,湖南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这么多的不幸,这么多的痛苦,她,一位残疾人士,一位柔弱妇女,为何内心总是充满阳光?社会上,不断有人为了一场感情纠纷而自杀,为了一次事业失败而绝望,为了一次考试落榜而憔悴……而经历过无数挫折的李丽,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被人们誉为"搏击命运的女枭,拯救心灵的天使"。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让她能够一路走过坎坷?李丽身上的优秀品质是一座精神宝藏,值得发现和挖掘的东西很多,但她身上凝结的极高的情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在李丽身上集中体现了情商最核心要素的培育与提升的过程,及其强大的力量。
感恩心是情商的第一个核心要素。李丽说:"虽然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我身边不缺乏爱。"生理上的疾病使她得到了亲人和朋友更多的爱。父母面对这个残疾的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为了让这个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想尽千方百计,经历了千辛万苦,但始终没有放弃,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失望与厌烦,始终以感恩的心温暖着孩子幼小的心灵。9岁那年,几个住在附近的同学相邀成立了一支"特别护送队",一路帮她背书包、拿拐杖,与她牵手踏进了校园。小学、初中、高中,身边总有大哥哥、大姐姐抢着护送她上学放学,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真诚与友爱,感恩之心愈加强烈。李丽是极其不幸的,又是极其幸运的。不幸的是身体的残疾,幸运的是心智得到了最好的家庭和社会情绪教育环境的熏陶。正是童年这种充满爱的情绪教育,为她播下了感恩的种子,让她最终走上了向社会传播爱心的至善至真之路。
孱弱的身体,强大的情商,这个坐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与警醒。她让人们看到感恩的意义,让人们看到情商的力量。一个人有感恩心,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人的情绪诱因。当她面对不幸、遭遇挫折、受到委屈,不是一味痛苦、一味沮丧、一味哀怨,而是当作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寻找生活的出路和生命的答案。李丽正是"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享受,把失败当财富,把残疾当资源",才能在如此多的不幸与挫折面前,快乐且有意义地生活着,并且活得让人荡气回肠,活得令人肃然起敬。
感恩心是痛苦的隔离网,是嫉妒的防火墙,是幸福的播种机。感恩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原料、心灵提升的动力。感恩是爱的源泉,既浇灌他人,也润泽自己;是对他人与自我的共同宽容与根本关爱,是给自己注入的生命核能。李丽对一切心怀感恩,甚至包括伤害。小时候,因为走路一瘸一拐,她被许多顽皮的男孩子叫作"路不平"。一天放学遇到下雨天,拄着拐杖的她被顽皮的男孩子追着喊"路不平",他们用雨伞把勾住她的裤脚,让她重重地摔在了泥地里。从此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李丽学会了保护自己,或者回避,或者逃避。讲起这个故事,李丽开心地笑着,她说她对那些男孩子表示感恩,是那次伤害使她成长,教她学会保护自己。
感恩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回报。一对一的回报是必要的,却不是高尚与美的;是值得肯定的,却不是值得赞扬与歌唱的。一对一的回报不是感恩心,而是一种报答,它与道德有关,而与情商还相差甚远。感恩润育的是博爱,是与他者、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种融合。李丽说:"用心灵'放大镜'去放大身边一些好的东西,再心怀感激地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样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充满爱了。"尼采说:"高尚的灵魂乐于感恩,在有机会履行感恩义务时不会逃避,以后表达感激时也泰然自若。卑贱的灵魂则拒不承担义务,或者在以后表达感激时过于夸张和过于急切。"李丽无疑是乐于感恩的,在多舛的命运里,她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的道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湖南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四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李丽用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用爱去挽救生命的举措,已经深深地感动了那些她帮助过的人,同时也感染着身边其他的人。看到自己能够对他人有益,她由衷地感叹:"现在生活在蜜罐里!"
李丽认为,爱是需要智慧、需要境界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感恩和宽容。感恩是利己利人的情绪智慧,而爱是由情绪智慧激发出的普照万物的灿烂阳光。
自信心是情商的第二个核心要素。李丽说:"一个人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残疾。"在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位服刑人员给李丽写来这样一首小诗:"你没有行动自如的健康肢体,却有坚韧如山的精神脊梁;你饱受生命残缺的煎熬,但你将这份残缺,演绎成最让人动心的美丽……"
李丽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这是天灾。40岁时,又遇上人祸。命运之神似乎偏不钟情于她,一次又一次地让灾难降临于她,她却依然以阳光的心态完成了学业。走向社会以后,李丽摆过烟摊,卖过水饺,揽过打字业务,开过毛衣店,还经营过石化原料与加油站……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她没有气馁,又尝试办起了园艺公司。在这个领域里,她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生意蒸蒸日上,事业日益发展。此时,命运又给了她致命一击。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原本稍稍可以站立的她,彻底失去了行走的权利。李丽没有被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跨,依然坚强地寻找自我生活的意义,最终,她选择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并获得了成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而是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和升华。
李丽把在常人眼里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靠的是心灵的力量,这是一种超越了身体局限的能量,有了它,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这种能量的名字就叫"自信"。对此,我们不妨再学习一则寓言,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寓言中说:山顶上,狼吃了一只羊,恰好被狐狸看见了。狐狸扯开嗓子大喊起来。它本来要喊的是:"羊被狼吃啦!"但发生了口误,喊成了:"狼被羊吃啦!"风儿把狐狸的话吹遍了山林。羊们听到喊声,精神大振。它们说:"不知哪位同胞给我们出了气,争了光,看来狼并不可怕,我们还等什么?冲上去,找狼算总账!"羊群潮水般地向狼群发起了攻击。同时,群狼也听到了狐狸的喊声,它们一起愣住了:"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也太可怕了!如果不是真的,狐狸为什么说得如此肯定呢?"就在它们六神无主的时候,大批红了眼的羊冲到狼群跟前。群狼惊慌失措,撒腿四处奔逃。山林中这场奇特的游戏很快结束了,羊和狼后来也都知道了真相。它们分别谈了自己的感想。羊说:"胜利的消息无疑会激励斗志,即使这个消息并不确切。否则,我们怎么会向狼发动攻击并取得胜利呢?"狼说:"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耳朵,否则,我们怎么会蒙受如此奇耻大辱?"
一个人的能力有时候取决于他相信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自信而不自负是一种保障理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情绪智慧。"相信自己能赢"往往是创造成功乃至奇迹的关键因素。
好奇心是情商的第三个核心要素。人有了好奇心,就会对事物产生新鲜、奇特的疑问、想法,并且保持探索的兴趣。好奇心不只是对未知事物、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兴趣,也是对现有认识的深化和研究,甚至是对既有知识和准则的悖论式思考和颠覆性行动。因此,它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说著名科学家都是具有好奇心的。牛顿会对一个苹果落地产生好奇,瓦特会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产生好奇,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却对罗盘好奇,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好奇,更有意思的是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而好奇并且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在别人眼里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在有好奇心的人眼里,看到的却是有意思的疑惑。
不会发现问题,怎么会有探索与成就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一个人有好奇心,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奥妙之处,就能更好地发现和发挥潜能。李丽也是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的。只不过由于她屡遭劫难,人们便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她的感恩心与自信心上去了,从而忽略了好奇心在她与命运抗争中的重要作用。好奇心使她不懈地追求知识,好奇心使她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好奇心使她对日常生活也充满了兴趣。她从监狱讲课归来,服刑人员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总是浮现在她眼前。她就在内心向自己提问:他们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不再有一颗平和善良的心灵?
为了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她怀揣着仅有的8万块钱,毅然北上求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她认真学习了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李丽运用自己丰厚的人生经历和从北京"取经"来的专业知识,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网瘾、早恋、自卑、厌学、叛逆、心理困惑等问题,根据三个不同年龄段、个性心理、家庭教育环境设计开设了"如何树立'四自'心态"、"如何度过青春叛逆期"、"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如何正确面对失败与成功"、"如何实现卓越的人生"等60节训练课程,并且还要求小学员完成"感恩工程训练计划"。从细节和实处做起,培养他们懂得用"感恩之心做人,谦虚之心做事"。
李丽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孩子心灵成长变化的轨迹。"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李丽的这句"至理名言"是好奇心给她的一份奖赏。"母亲素质决定民族素质"。她进一步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症结在家庭、在家长,而不是孩子。家长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孩子则处于被动;家长是教育环境的创造者和教育的施与者,而孩子只是接受者。因此,要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家长。基于这一理念,李丽发起成立了"中国五星妈妈俱乐部"。俱乐部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大众论坛、成功教子系列讲座、专家交流座谈会、亲子互动体验培训、亲子户外拓展活动等。俱乐部成立不到两个月,就有了家庭会员80余组,一年来开展了50余场家庭教育讲座。通过加强学习提升认识,家长们不断改变教育方法,真正尝到了培养教育后代的快乐和喜悦。
好奇心让她对生活也是百般用心。她亲自设计装修自己的家,细心挑选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具……李丽说,每当把做好的饭菜放入精心挑选的餐具中时,她的心中便不由自主溢满了甜蜜。
感恩心,可以使人保持阳光的心态,找到生活或某项工作的意义和动力;好奇心,可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敏感地发现有价值的工作目标,并保持不断探索的兴趣;自信心,可以使人相信自己有生存发展或做好某项工作的能力,不至于犹豫不决或半途而废。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情商提升的稳定基础。
从领导身上来感悟人际关系管理
人必然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权力依附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权力网";利益相关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专业网";情感交融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人缘网"。前两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受理性逻辑支配的,维系这两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披着情感"外衣"的权谋和利益;最后一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受"情绪逻辑"支配的,是与情商有关的,维系这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人格认同。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下层生存的人以"人缘网"为主,生活在社会中间层的人以"专业网"为主,社会上层的权贵以"权力网"为主。所以,自古有"当官不认人"的说法。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官的也有"情圣",市井中也有"畜牲"。
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作者当年明月说,朱棣不是好人,却是个好皇帝。历史上干这一行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做不了皇帝,朱允文就是铁证。李宗吾先生也在《厚黑学》中说:"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一般历史上有成就的君王,大都厚脸皮,黑心肠。朱棣就非常符合这一理论。
那么,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好皇帝?用一般的标准来看,对人有情有义是为好人;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则为好皇帝。从情理上说,这二者是一致的。如果说,好皇帝和好人永远都不能"重合",那一定是制度出了毛病。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在这里按下不表。我们还是来讨论情绪与人际关系问题。
为什么只有"坏人"才能当好皇帝呢?因为常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由"情感逻辑"发挥主导作用的,而"好皇帝"之类的领导,则是"超人",也就是超越了自己的"情感逻辑"的人。这样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排除个体情感的影响,始终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为原则来"理性"思考问题,并果断决策和迅速行动。从这个角度说,"好皇帝"不仅不是"好人",而压根就不是"人",只是一部"权力机器"而已。因此,皇帝的人际关系也必然是以利害为中心而维系起来的权力依附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好皇帝"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有的只是利害关系。所以,皇帝都是"孤家寡人"。皇帝对他人没有真实的情感,他人与皇帝也不会有真正的感情。所以有妇人"悔让夫君觅封侯"。夫君当了领导,不能按"情绪逻辑"处事了,仿佛不是自己的老公了,妇人后悔不已。
依此推理,看上去威风八面、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实并不幸福,其内心是极其孤独和痛苦的,越是到老年,痛苦就越深越重。有人说,一个好皇帝不需要用个人的品行来证明自己的英明。这是一个错误认识。如果一个皇帝让老百姓幸福与他个人的幸福是矛盾的,那么,老百姓的幸福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历史对此已经反复作出了证明。
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如今,人们对人际关系概念的理解,有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功利化的趋势。搞好人际关系似乎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事业的发展。"关系也是生产力"成为时下一条很时髦的信条。不过,如果把"拉关系"与"走后门"扯到一起的话,这种人际关系就不是什么"生产力",而是"生铲力"了。这种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也就不是什么"情商",而是"情殇"了。因为"走后门"是利用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是建立在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破坏了公平正义的规则,最终社会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而这种"拉关系"目的是功利,手段是伎俩,最终感情也必然受到伤害。
人需要财富,还需要友谊。就如同人要两条腿走路,如果其中一条腿长,另一条腿短,就成了跛子;如果把两条腿并在一起,就走不成路了。现在,我们把情感关系当作生产力,让情感为获取财富服务,而不是为建立友谊服务,就相当于把人的两条腿绑在一起了,那是一定会摔跤的。而且,这条腿长得越长、发展得越快,摔得就越重、越惨。
人没有财富,无法生存与发展;人没有情感交融的人际关系,则会孤独与寂寞。二者共同发展,人生才能和谐幸福。因此,一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享受友情、亲情、爱情带来的温暖与幸福,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事业带来的助力,则是一种"副产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然而,如何才能建立起情感交融的人际关系呢?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呢?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是人类本有的天赋能力,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当今社会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同理心"让我们得以有意义地、满足地与他人连结。最重要的是,"同理心"是建立爱的关系的核心要素。"同理心"饱含着温暖与关爱,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会先把自己的意见或忠告放到一旁,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去体会和理解。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霸道、武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造成情感上的伤害。
"同理心"是人生全方位的心理历练。"同理心"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他人,更不是要一个人一味地迎合别人的情绪,而是因为懂得,所以宽怀,所以不会用自己的意愿来压制他人的意愿。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深入体恤,让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爱的链接,使一个人时时刻刻被爱所环绕、所温暖。人生也会因此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培养"同理心"的基本方法是:
把握收听自己的感受。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听自己的感受,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他人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首先必须学习收听自己的情绪信息,能体会不同感受的心理状态。
倾听并体会他人的感受。一旦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自己与他人交流之后,才能开始体会他人的感受。倾听是理解和体会他人情绪的基本功。在倾听中可以理出他人"情绪逻辑"的线索,找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用体谅来回应他人的感受。倾听他人的感受时,要积极发出某种反应,实现情绪上的互动,先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受。然后,才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培养"同理心",对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领导手中握有权力,处于特殊的位置,当他对下属发泄情绪时,不论是否有道理,下属大都会"笑纳",却大都不能够"消化",而是在隐性积累。一旦领导失去"优势地位",就会如数甚至是加倍"奉还"。在极权化的组织型态里,真诚、真实、真情的人往往会被误解,而以利害为原则的人,往往会一时如鱼得水。如果不遇到特殊的事件,领导大都容易被披着"情感外衣"而行功利之实的人所蒙蔽。当领导失去权力以后,他过去曾经最看好的人,可能最让他失望;而他并不十分欣赏的人,或者既有些赏识又觉得有些不足的人,可能最有人情味。不过,一切都为时已晚,只能徒生感慨了。
第三部分建设你的"风力场"
"风,起于青萍之末,觉轻渺而欣然;飘荡于八荒四野,拂万物而盘旋;升降于云际本土,志高远而固磐。春夏秋冬,无穷变幻;急旋缓舞,姿态万千。或柔情似水,含情脉脉;或雄姿勃发,气壮河山;或如泣如咽,如歌如诉;或咆哮怒号,动地惊天。"人生将际遇各种各样的"风",如何防范、如何转化、如何借势,体现一个人心智的高下,也就是逆境智能。
逆境智商(AQ)衡量的是一个人应对挫折、逆境的能力。AQ较低的人在挫折面前容易方寸大乱,或落荒而逃,或徘徊不前,最终一事无成。
挫折,可以转化为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经受过磨难的人才能勇于接受挑战,将危机视为转机,这样就能将挫折与困难转化成适度的压力与积极的动力。
智商高的人可以"领导"科技与知识,情商高的人可以"领导"领导,逆境智商高的人可以"领导"成功,三者协调发展的人可以"领导"命运。
从《阿甘正传》来认识AQ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坠入深渊……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但是,他有一位性格坚强的妈妈。妈妈决心让儿子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教育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不停"奔跑"的一生。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无意中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意外地表现出了打橄榄球的天赋。他被破格录取,成了一名大学生,还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的命。在越南战场上,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热衷捕虾的巴布,另一个是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这两个人后来成为对阿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参加了中美乒乓球比赛,为中美建交立了功。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前悄然离去。三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来,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阿甘一生中的主旋律就是:向前,向前,永不停步!这正是逆境智商的力量。逆境智商是心理学家史托兹博士研究出来的,指的是一个人面对困难或逆境时的潜意识反应、应变能力及调适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在克服工作困难和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应对能力。《奇葩与怪杰》一书研究美国老、少两代的领袖特质,并归纳出:透过不断的挑战、适应及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才能学会如何面对下一次挑战。不同世代的老少领袖虽然特质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至少都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磨炼。
经受过挫折与困苦磨炼的人能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或重大挫折时,虽然一时悲痛、沮丧,但最终能挺过来开始新的发展;而没有经受过磨炼的人,则可能一蹶不振、自卑自弃,从此跌入低谷。逆境商数强调一个人的毅力、魄力与调适应变能力。面对逆境时是否有正面积极的心态,面临困难时是否不轻易放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跌倒了,还要爬起来!这就是毅力;说做什么就能做到什么,这就是魄力。智商偏低的阿甘恰恰做到了这些。有人说"傻人有傻福",其实,有福的傻人都有很高的逆境智商。他们往往能够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与勇气集中起来,并对困难、挫折及各种干扰有一种天然的"钝感力"。他们不会归咎责任、不会退缩逃避,他们可以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人生路上不停地奔跑。阿甘就是这样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橄榄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一直跑到了他人生的终点。
小说《阿甘正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从许三多身上来学习培养毅力
不抛弃,不放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有希望。这是许三多的主要性格特征。憨厚的许三多靠一些聪明人所没有的毅力取得了成功。这种毅力就是坚定持久的意志和力量,是逆境智商的构成要素之一。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是理想实现的桥梁,是驶往成才的渡船,是攀上成功的阶梯。一个人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东西,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是充满荆棘、坎坷不平的,会有许多障碍和险阻。有毅力的人,不论是面对困难、失败、诱惑,还是面对进步、胜利、荣誉,都能保持行动的前后一致,不达目标绝不罢休。陀思妥也夫斯基说:"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一些人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有毅力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那么,一个人的毅力从哪里来呢?
毅力是和一个人的"身、心、灵"相关联的,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明确的人生观,产生毅力;坚定的信心,产生毅力;强烈的欲望,产生毅力;明确的目标,产生毅力;积极的行动,产生毅力;健康的身体,产生毅力。总之,毅力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这些因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良好的习惯成为潜意识中的东西,那么,一切将出乎于自在之心,发乎于自然之境。这样就不会因为对目标的坚持不懈,而需要特别坚强的意志,忍受内心的煎熬。所以,真正强大的毅力是好的习惯。
在许三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与培养毅力有关的许多因素的影子。"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是许三多朴素的人生观。"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些问题。"这是许三多生活的信念与信心。"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这是许三多朴实的生活愿望。"想头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不用数着分分秒秒挨时间的那么一个东西。"这是许三多最现实的生活目标。"别混日子了,小心日子把你们给混了。"许三多时刻使自己处在积极的行动之中。而这一切由许三多落实到生活当中,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习以为常的。别人认为可笑、痛苦、绝望的事情,在许三多看来却没有什么不正常。
在许三多身上,有一种东西是最为可贵的。这种东西也是对于锻造一个人的毅力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他身上的"钝感力"。什么是"钝感力"呢?"钝感力"一词是有着"师奶杀手"之称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最早提出来的。按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或者说是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适应和耐受力。渡边淳一在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在常人眼里,许三多老实得有点傻,实在得有点缺心眼,执著得"一根筋"。许三多懵懵懂懂地踏入了军营,他把班长史今当作依靠,副班长伍六一却担心许三多拖垮班长,让班集体蒙羞。新兵训练结束后,许三多被分到了后勤管道维护班,老乡成才则去了鼎鼎大名的"钢七连"。这时,他的"钝感力"让他并没有感到自卑。在维护班里,许三多依然每天出操、训练,老兵们觉得他不合群,不可思议。班长老马随口说起当年曾想在这里修一条路,许三多就把班长的话当成了命令,靠一个人的力量修成了这条路。老兵们受到了感染,五班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团长听说了此事,把许三多调到了"钢七连"。
到"钢七连"后,许三多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人。他整日错误不断,作为装甲侦察兵,竟然晕车,许三多拖累了全班的成绩。此时,他的"钝感力"再次发生威力,别人瞧不起他,他却不会瞧不起自己。他没有选择逃避。为了克服晕车,许三多一次次地做腹部绕杠,直到全团考核中,让全连大吃一惊,他一口气做了333个腹部绕杠!渐渐地,许三多不再被人看不起,因为他成了训练和比赛的尖子,而班长史今却被列入了复员退伍的名单。为了将班长留下而拼命训练出成绩的许三多懵了。在离别的痛苦和艰苦的训练中,许三多成长了起来。师对抗演习中,他俘获了侦察大队大队长袁朗。
以后,"钢七连"奉命撤编,许三多成了"钢七连"的最后一个兵,留守营房。又是"钝感力"没有让他觉得前途暗淡而心生懈怠。他一守就是半年,坚持每天训练,一个人负责全连清洁卫生,被评为卫生标兵。全军成立多栖作战单位"A大队"。袁朗受命组建,许三多、伍六一、成才参加了远距离作战比赛,许三多和成才最终入选。"A大队"只有冷血,只有训练。新的作战型态需要许三多独立判断和果断行动,许三多靠本我的力量,坚持了下来。而天资聪明的成才反而被淘汰了。
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希望,许三多就是一朵花,能够盛开在中国大众的心中,让大家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生活境地下,都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现在,许三多的确火了,王宝强更是火得不得了。但是,如果让人们做一个选择,又有多少人会选择做"许三多"呢?人们大都希望自己聪明过人,许多人更愿意"抄近路"、"走捷径"。我听一位外籍足球教练讲过这样的事例:他带领的球队中有两个典型的球员,一个极具足球天赋,一个虽然愚钝却非常刻苦。前一个球员,只要你不盯住他,他就会在训练中偷懒。后一个球员,你必须经常提醒他"悠着点",否则他就会身体透支。结果,后一个球员反而比前一个球员成长得更快。其实,现实生活中,像前一个球员之类的聪明人并不少。这样的人往往在领导面前一个样,领导不在时又一个样。总是想使一些"巧劲",总是习惯"表演",而且总是自以为得计,到头来,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许三多不应仅仅是一朵花,还应该是一面镜子,一面教育人们如何锻造"钝感力"的镜子。
从李云龙身上学习培养魄力
何谓魄力?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畅快,又是何等的气魄!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实践并总结出的这种"亮剑精神",正是对"魄力"最生动的注解。
魄力是绝处逢生的唯一力量。当一个人身处绝境的时候,什么才是转危为安的现实力量?魄力!此时,只有魄力才可能创造奇迹。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都有这样的信念: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死一定要向前死。李云龙对他的战士说:"我最喜欢狼,它又凶又滑,尤其是一群狼更可怕,就连老虎见了也要怕它三分。我希望我的部下也能变成狼,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狼。"李云龙还说:"狗走遍天下吃粪,狼走遍天下吃肉。我们独立团什么时候改善生活?就是遇见鬼子的时候!"正是因为李云龙的团队具有这种魄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常以弱胜强、化险为夷。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他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敢于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所以他们总是能把敌人的"铁桶阵"砍开一个缺口,冲出重围,绝处逢生。
在战场上是如此,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因为,任何人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只有有魄力的人才能够正视困难与挫折,勇敢地采取行动,让自己的人生"柳暗花明"。47岁的英格里斯曾是一名高山救难员。1982年,他与一名同伴在攀登新西兰最高峰库克峰时,遭遇暴风雪,被困在冰洞,由于严重冻伤,他的双腿被截去。但是,他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继续从事登山运动!20多年来,他多次挑战自己,并获得成功。2006年5月15日晚,双腿截肢的新西兰人马克·英格里斯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无腿人"。除了是一名"无腿"登山者外,他还是一名滑雪指导,曾经在悉尼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自行车银牌。在攀登珠峰期间,他一直在自己的网站上撰写登山日记。他希望,自己的成功登顶能为一个柬埔寨地雷截肢者、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及其他残疾者康复中心筹集数万美元。他的妻子在他成功登顶后对媒体表示,英格里斯为此已经梦想了一辈子,对他来说,登上珠峰就像登上了月球。
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说,英格里斯"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彩表现"将向其他残疾人表明:"雄心永无止境。"
挫折和困难时常被我们的内心放大,魄力却能够把它们压缩回去。许多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我们有勇气抽出"宝剑",敢于去拼搏,挫折和困难就会被战胜。有的人在身处危境的时候,或者在极端困难的时刻,会忽然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忽然出现了一种灵感,犹如神助一般,其实这都是与魄力相关的。
魄力是抓住机遇的基本力量。当一个人面对困境时,魄力是创造机遇的力量;当一个人面对机遇时,魄力是抓住机遇的力量。有魄力的人身处困境时能永不言败,机遇降临时能果断抉择。在《亮剑》中,孔捷率领的部队遭遇日本山崎大队时,经历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孔捷因此被撤职。他见到李云龙就说这拨鬼子是如何的神勇,有点说明自己败的情有可原的意思,也有点提醒战友的意思。但是,有"亮剑"精神的李云龙并没有胆怯害怕,而是在积极寻找对手的弱点和出手的机会。李云龙终于获得了成功,一举歼灭了山崎大队。李云龙的部队之所以能够剑之所指,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战机遇,掌握主动,而"亮剑"精神则是他们抓住机遇的基本力量。
有勇有谋者才会有成功。战场上是如此,商场上也往往是如此。成功商人的性格特征里是不可能少了魄力这一项的。魄力成就了一个商人的事业,也成就了一个商人的人格魅力。胡雪岩作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有着离奇的生命历程。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必学胡雪岩"。胡雪岩生逢乱世,年轻时不过是一个钱庄伙计,却能够生财有道,发达到家财亿万,富可敌国。同时领导有方,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脑,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人们称赞胡雪岩,站着是一个英雄,倒下去也是一条好汉。曾仕强先生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是:冷静、随机应变,加上当机立断。世上任何机会,都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明明是危机,却成了转机;眼看是转机,一下子又变成危机。转来变去,全由自己的心(主要是魄力的大小)在做主。把它看作是危机,真的就是危险丛生;把它视为转机,结果机遇就来到了眼前。胡雪岩的创业过程充满了危机。但是他冷静心细,而且魄力十足,终于都变成了转机。而且愈转愈有利,事业就越来越大。把危机变成转机,表面上看是运气好,实际上则是有眼光、有魄力。有眼光才能发现机遇,而有魄力则既可能创造机遇,又可以抓住机遇。魄力是运气的"高速公路"。
怎么样来提升一个人的魄力呢?
要有意识地丰富历练自己。一个人的魄力是外在的刚毅果决和内在见多识广的统一。没有见识的果决是鲁莽从事,有见识而不能果决是寡断。有胆有识,在一个人身上必须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一个人见识广了,经历多了,判断事物的速度就快了,正确率也就提高了,作出决定自然可以果断且明了;一个人胆子大,经受历练的机会就多,经验也就更丰富,见识也就自然提高了。所以,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魄力,可以从扩大自己的见识做起,所谓"艺高人胆大"。有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女孩子常常有各种机会跨出国门旅行,甚至远游到那些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艰苦的地方,以此来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见识。这一点她们比中国女孩子幸运得多。中国女孩子普遍怕吃苦,不愿离开舒适的城市环境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所以,尽管她们很多悟性很强,反应灵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怡人的风姿和上佳的气质,但无法使自己具备掌握大场面的魄力。一个人咀嚼了酸甜苦辣,遍尝了人生百味,饱览了人生风景,体验了成功喜悦,魄力自然会与他如影相随。中国圣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培养魄力的方法。
要有意识地养肺补肾壮胆。中医认为,"魄"是与人体的肺经相关联的,是肺气是否充足的体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人体的另一个脏器,学名称"肾",老百姓叫"腰子"。"力"来源于肾。"魄"是肺的神。所谓有"神",就是精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的"神",实际上都是指一个人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就好比油质好且充足,油灯的光亮就大,火焰的光芒就相当于"神"。这里说的精是指全部的细胞能量,也可以说是肾气。一个人没有了肾,还可以有肾气。所以,"有魄力"必定是肺气和肾气非常充足,也就是精气神足,这样做事就能刚毅果敢、气吞山河,有"纯爷们"的派头。如果一个人魄力不够,则可能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另外,《黄帝内经》认为,胆是负责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也是魄力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人胆气足不足,也就是所谓的"有胆有识"。所以,人的"心身、心智、心灵"是协同动作的,魄力不足的人就需要有意识地强身健体、补肾养气、修身养性。
从曾国藩身上学习调适应变能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崛起于动荡不安的清末乱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再造满清"中兴"大业,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最具争议的风云人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对他推崇备至。1917年他致信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奉他为楷模,梁启超、蔡锷也对他崇拜之至。
是什么使他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
古今中外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个个都是调适能力和应变能力极强的人,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之一是有较强的调适和应变能力。在晚清这样一个从传统步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代,更需要既有传统献身精神和道德关怀又具现实调适应变能力的非凡人物。曾国藩就这样承命而来,应运而生。他创湘军、办洋务、兴西学,无一不是开风气之先,创古今之未见。但曾国藩并非一味求变,他的"变"有其独特的智慧与方法。正是依靠他自己创造的一套因势谋变、扭转乾坤的应变智慧,使得他不论在学识、养生、治军、立世、为政、治家及人际关系上,纵使屡屡遭遇逆境挫折,也能坦然自若,从容施展他的调适应变大法,造就出辉煌的人生。
第一,注重转变自己而不是一味转变他人。任何事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适应能力就不可能生存。换句话说,调适应变能力是万物的一种本能。人类在面对困难环境时,必须通过各种反应形式,以对个体或群体有利的变化来破解困境,使得个体或群体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说,"变"的第一要义是改变自己,也就是要提升个体的调适能力。曾国藩就是这方面的高人。道光年间,曾国藩初到北京做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傲气也不少。他曾因向皇帝提意见,差点受处分。他还"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责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虽在表面上占了上风,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曾国藩在家守制。经过一年的潜心思考,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常常遇到逆境的原因。悟出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着力改变自我。他开始苦心钻研老庄之经典,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他自此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进退自如。
第二,"明变"是他"变术"的重要基础。"明"字为应变之方,最不易得,而先见之明,是最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明辨是非,才能应变无误。曾国藩的"明变"智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办湘军,一个是办洋务。办湘军是曾国藩的第一个"明变"之举。在危难之时,曾国藩受命建立湘军。曾国藩为了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采取了大刀阔斧的军事变革。他针对绿营存在的弊端,采用了新的战略思想、新的军队建制、新的募勇办法,从而大获成功。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
办洋务是曾国藩的又一个"明变"之举。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积极实践和推行现代科技的人。在他的操办下,中国有了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河;有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曾国藩汲取了前人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盲目求变,而是注意自己的地位和时局所提供的主客观条件。当环境一时无法改变时,就先在即定的框架内创造性地工作,始终把"变"操之在手,不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
第三,在顺境中求变。不等困境来临,就主动求变,这是逆境智商的最高境界。中医讲究"治未病",曾国藩则善于化逆境于无形。曾国藩晚年,功盖天下,权倾朝野,不少人处于这样的地位早已是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但曾国藩却异常冷静,常作退隐之想。在家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流露出不能久做官,还是告老还乡,以耕读为本的愿望。对于子孙,也全无培植"太子党"之意。他对儿子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尽管做了几十年的大官,但内心深处仍然没有改变儒者的本色,仍以儒家的读书明理为自己的生命关怀。他擅权而不贪权,在位而不恋位,除了得益于先儒的教诲之外,还与老庄思想有关。在老庄哲学里面,曾国藩吸取的不仅是用权的艺术,还有人生的真谛,因而在德性上大有长进,这正是他比起一般功利之徒来的不同凡响之处。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往往是人生失意的时刻,而曾国藩在仕途炙手可热时能够体悟人生,并化为内在德性,是难能可贵的。曾国藩在顺境中,主动退位,是行动上的主动求变。而这种变是以德性修养的变为前提的。
第四,以不变应万变。曾国藩是晚清儒学的代表人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中,抱守"忠、孝、仁、义"的儒家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终于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占领南京,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事业上达到了高峰。这时,有不少知己朋友和幕僚劝他趁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自己当皇帝。胡林翼、郭嵩焘等人也向曾国藩试探"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东南半壁江山,老师岂有意乎?"结果都遭到了曾国藩的拒绝。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算是其中之一。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实现了儒家"三不朽"的事业。
第五,抱道守真是其"变"的根基。守笃诚,戒机巧,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也是他"变术"的根基。一个人若没有抱道守真的精神,那么,他变是死,不变也是亡。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
后来,蔡锷在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我把它录在此处,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由伪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无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战自焚。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人体就是"小宇宙"。
人自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因此也是最大、最好的资源。利用好这些能量,开发好这些资源,这是一个人一生都做不完的"功课"。人与人之间与其你争我夺,闹得你死我活,不如各自安心做这个"作业",互不影响,你好我好。
形象一点来说,人有"执行大脑"和"情感大脑"。"执行大脑"主要用于存储和加工知识、经验等,负责"理性逻辑",是为智商;"情感大脑"主要存储和激发情感,负责"情绪逻辑",是为情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情感倾向优先于理性思维,"理性"在情感领域里常常"市场调节失灵"。尤其是在重大困难和挫折面前,"理性"和"情感"往往会打得一塌糊涂("理性"和"情感"争夺大脑统治权的斗争是复杂、激烈的,也是长期的)。这时候就需要"逆境商"出面协调解决。"理性"和"情感"的意见一致了,就化"危"为"机"了。"逆境商"表现为承受挫折和规避、化解危机的能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整合、协调智商与情商的能力。如果以一个人走路作比喻的话(这是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好在可以帮助理解),智商决定一个人行走的能力,情商决定一个人向何处行走,逆境商决定了一个人能行走多远。
从理论说,一个人"心智"的开发最好是"智商、情商、逆境商"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提升。而事实上,人的"心智"还是千差万别的,强求一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还是以顺着各自的天性去发展更符合实际一些。把天性开发起来了,再与社会需要、职业特点相对接,"心智"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就和人类开发自然一样,有石油的地方就建油田,有黄金的地方就开金矿。然后,石油和黄金再各派各的用场。用对了都是宝贝,用不对都是废物。
当然,石油除了用作燃料,还可以提炼更多的东西,还可以有更大的作用。人的"心智"也是如此。"心智"通过"心灵"的淬取,将产生更大的能量,产生更高的效率,产生更好的效用。这是后话,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了,就此打住。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