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第的建筑趣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4:05:24
在泰宁城东有一片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这就是明代天启年间京营戎政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李尚书一生虽文字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甚广,就尚书第的建筑趣闻也不少,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争 厝 基
李春烨在朝为官时,家中几个儿子正大兴土木建府堂。由于李春烨对家乡不太关心,百姓对他也另眼看待,本来他规划在东门一带要坐北朝南盖个完整的尚书府第,但城里百姓就不买他的账,他要地皮硬不肯卖给他,而卖给了李姓盖祠堂,卖给李春烨舅舅家建房子。儿子们常和邻居因界墙地基发生纠纷,便多次书告在朝的父亲请求力争。李春烨借用一首诗给儿子回书道:“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儿子们也知道,建房不便与宗祠争地,更不敢跟娘舅相争,泰宁俗话说得好:“山高挡不住太阳,官大大不过舅娘。”
于是,后来的尚书第也只好是顺应泰宁坐龙习惯,建了一座坐西朝东的“半边府堂”。(按:其实是按泰宁坐龙脉取向)
比 墙 高
当李尚书的儿子们建府堂时,李春烨的舅舅陈家也在建房,其后墙正好背对李府三、四、五幢的前门。按当时风俗习惯,李府怕前门被对方高墙所挡,陈家也怕被李府大门盛气所冲,于是暗中开始了一场比谁先、比墙高的砌墙争斗。
当时的墙体都是用特制墙砖砌成的斗砖墙,而砌斗砖的工艺又很特别,要从下往上一层一层(也称一斗一斗)地砌,每砌一斗砖块,要往斗里填泥、灌水,使砖与土结成一体。一般来说一天只能砌一斗高,这样一天一层地逐步上升。开始两家进度不相上下,可中途发现陈家的后墙,每天早晨都升高了三斗,才几天功夫就大大超过了李府大门墙顶的预定高度。原来,陈家怕李府大门先砌好了,就不便再筑高后墙挡人家大门,于是请了一个有名的江西师傅,施展技艺,带领徒弟们,每晚一口气砌三斗砖块,墙体又平整又结实,并先于李府完成。李府无奈,只好做罢。故两墙至今还保留着对峙的势态,不信你去看看。
易主风波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房屋大多几易其主。李府也不例外,传到清代时,其中第三幢已落到江氏门下。
不知何故,江氏主公住进去以后,时不时地“闹鬼”。常到半夜时分,梦见一身着官服的长者横刀于床前,一次次被吓出冷汗。有一次,江公斗胆问来者谁?答曰:“房主李春烨是也。”“深夜来此何事?”李斥之道:“汝好大胆,怎敢占住我李家房产?”江出言道:“李公身为兵部尚书,明朝江山尚未保住,倒来管一座旧屋?此屋乃尔子孙不肖,出卖于我,而今当谁为房主?”李无颜作答,消失隐去,不复再出。
李春烨虽不再出现,但江公总觉心有余悸,遂择良辰吉日,拆去李府原建门楼,并把整个面墙推前一米有余,另砌门墙重筑门楼,还在甬道两边的门楼处添加门扉。真可谓不惜工本以改门换面。该建筑一直到1983年重修时,才因历代数次更改,门面破烂不堪,面目全非而被拆除,重新按原样恢复明代建筑模式。
犁嘴之谜
尽管经过努力,至今尚未查寻到一个李春烨的嫡系血亲。于是人们便生出种种猜测,有人说李春烨的子孙隐姓埋名出外漂泊去了,有的说李家风水被两头“犁嘴”“犁”掉了。所谓犁嘴是指尚书第外围东南角和西北角两墙犁嘴形的墙而言。这种封建迷信的说法虽不敢苟同,但“尚书第”南门口的梁家院墙和大井头边的李家围墙(已拆),为何好端端的四正不取,偏要砌个“< ” 形犁嘴墙角出来,直冲尚书第呢?那样既不美观,又妨碍本已十分峡窄的小巷的交通,真是令人费解,至今还是建筑之谜。
95年元月10日夜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