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历史文化 小心修改城市(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11:55
——与阮仪三教授等学者一起逛世博
本报记者 包蹇《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20日   05 版)
观世博,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城市足迹馆,有世界名城的旧貌新颜;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各类成功阻止环境恶化的城市范例;国家馆,有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抚今追昔,对比中外,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存在的罔顾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现象,找到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设理念、借鉴经验与应对之策。
城改珍视历史
留存城市文脉
城市改造显然不只有“拆”字当道。
C片区呈现的欧洲城市,就展示了新旧并存、品味醇厚的城市面貌。
德国馆内汉堡港的图片,展示了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历史绵延无尽的天际线。方桌大小的区域,演示了旧区在“呵护历史、留存文脉”的方案下,零散建起的和谐的新建筑,以适应现代发展需要。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德国展团副总代表卜布博士告诉记者:“建新不能废旧,历史不能复制。”
意大利馆,极富现代感,随意切割的透明混凝土展厅,散布着按照原型比例精确复制的建筑模型,旧的建筑,可以与钢铁、玻璃,辅以传统材料,重新整合。
“旧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说,它是民族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对于欧洲而言,只有“城市更新”,没有“旧城改造”一说。旧城改造的大动干戈,让城市脱胎换骨,而历史文化韵味却荡然无存。
阮仪三很感慨,在欧洲的许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这些房屋不过五六层楼,内部结构也是土木的。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
整旧如故留真
仿古仿洋可休
城市如何留存历史文化,又能不断前进?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给出了多种回答。
布拉格,保留大量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的古建筑,原始历史街区结合21世纪的城市设计,珍贵历史遗产和时尚现代建筑融为一体。199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鉴定说:“它完好地表现出从中世纪到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可以作为中欧和东欧城市发展的范本。”
苏州,当今中国最具经济活力与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苏州案例馆馆长丁慰说,“苏州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人们有目共睹。实践证明,当今苏州正得益于它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阮仪三教授,参观城市最佳实践区数次,依然劲头十足。“汉堡之家、阿尔萨斯、罗阿大区等等,都很有特点”,阮仪三强调说,它们“保留了历史真实信息”。
强调整旧如故,就是要“留真”。阮仪三感叹,我们复古,搞了很多仿作,伪作,败笔甚多。古建筑未及好好保护,却忙于修筑仿作,甚至拆了老房子去造“仿古街”:仿清,仿明,或者仿唐、宋,乃至汉。这是中国从前没有过的,清朝人从没有去造明式建筑,明朝人也不会去仿宋。还有风靡一时的所谓“欧陆风情”,住宅上应用很多。外国人罕有仿造“他国风情”,这只会让人家嘲笑我们没有文化。
保留居住文化
营造人文环境
有趣的是,不少国内观众奔向展馆,往往期待最炫目的影像,最新的科技文明成果,却不料许多国家馆最为珍视的宝贝,竟是我们眼中的“破砖烂瓦”、“断壁残垣”。
阿尔巴尼亚国家馆很小,却将石器时代的吉诺卡斯特古城遗迹尽力部分复原,让观众饱览历史。塞浦路斯国家馆从文明发端的五六千年前讲起,从悠远过去到极其现代化的未来。
珍视历史文化遗存,需要有城市文化理念。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著名建筑师邢同和参与了世博会多项设计工作,在总结世博会与旧城改造的经验时,感慨地说:“现在北京知道四合院可贵了,上海知道石库门好了,但已经被拆掉不少了。”
邢同和介绍说,世博会建设中,上海旧城改造模式有了新的尝试。即在动迁居民时,保留一些居住文化的历史元素,营造亲切的人文环境。其中值得思考的是,同一历史时期内的住宅个性化问题,这是关系到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大事。
对于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必须留、拆、改、建并重,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