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变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28:19
富士康“变法”
2010年07月20日 09:38《财经》杂志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富士康再次用“转移”的方式避开了“转型”的问题。这种“懒汉式”经营思维有意无意中踏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财经》记者 慈冰 左林 胡雯 王宁宁 李纬娜 王奇华 高胜科
工巨头富士康是一种‘恐龙’式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常态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只要任一条件发生变化,其生存便会受到威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财经》记者说。
四处寻求突破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下称富士康)选择了一个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迁移。
22年前,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富士康同样以“转移”回避了“转型”的问题,从台湾迁址深圳。
7月9日,富士康发布公告称,其“扎根深圳、深耕深圳”的承诺与决心从未动摇,“请广大同仁不要相信外界所谓‘集团撤离深圳、关闭深圳园区’等说法”。
安抚军心的同时,公告指出,集团正在对部分产业进行供应链优化与整合,具体操作方式是根据各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业务重整与扩展,最终实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大陆合理布局”的企业战略目标。
“富士康很早就准备在20多个省建厂,实现全国布局。这次危机(员工连续跳楼事件)让我们加快了实施进度。”一位富士康高管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这位高管坦言,三年前富士康曾提出过调整深圳园区的想法。当时的设想是在深圳保留10万人,专注于研发工作。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今年春夏之交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之后,富士康“北上西进”的内迁计划再次提速。
内陆各地方政府对富士康的追捧,也是顺利实现其内迁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得知富士康有意迁移之后,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
“搬迁是必然的,不管是在今年还是在下一年。低附加值产业必然要向内陆地区转移,在广东维持这样的产业成本已经太高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J. C. De. Swaan对《财经》记者说。
在曹和平看来,富士康只是一种产业转移,并不能改变其落后的增长模式。“这属于一种企业战略,但绝不是发展民族经济可以采取的战略。”曹和平说。
“转移”提速
6月9日,富士康集团总裁特别助理孙玉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深圳不再适合搞制造业。富士康三年前就提出,深圳是新产品、新技术、新能源的‘三个中心’。”
而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公司很早就有产能转移计划,一直在进行之中。
自2007年起,富士康已有部分产能陆续从深圳迁出。按照富士康的设想,深圳将转型为研发中心,制造运营中心则会逐步向内地事业群迁移。
这项计划在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后加速实施。
“我们现在是有一些机器在打包(运出),这是正常的。比如手机业务要搬到廊坊,笔记本电脑业务要搬到重庆。”7月9日,一位富士康高管对《财经》记者说。他解释道,思路主要是把一些适合放在沿海的业务留下,适合内地的业务则加以迁移。
富士康内部人士介绍,虽然富士康在深圳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团队,但他们均分属于公司旗下十几个不同的事业群。每个事业群均为独立法人,账目分开结算,彼此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搬迁时只需将待迁移的整个事业群打包带走,而不会对其他的事业群造成重大影响。
“富士康的智囊团早就做好了规划,包括厂区都已经盖好了,把机器设备和人力移转进去就行了。”该人士介绍,在具体操作上,如PCB事业群(主要生产笔记本、计算机、显卡)将以秦皇岛为中心,激光电事业群将以晋城为中心,深圳原来做CP事业群(主要生产游戏机等电子消费品)已完全搬至烟台。
接近富士康的相关人士表示,这是继1998年富士康从台湾迁到深圳之后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迁移,此次内迁完成之后,富士康短时间内将不会再转移,“布局之后就是扎根”。
该人士认为,富士康加速迁移表面上是因为员工跳楼事件以及被动涨薪,然而背后实有难以启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