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目标:实现社会组织自主管理//改进大型企业管理是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举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06:58
中国改革的目标:实现社会组织自主管理分类:内政战略
改革三十年,我国从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只要再过十几年就能完成工业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管理上也要相应改变。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特征相比,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化分工,并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不同的分工者组织起来,以便向社会提供某一物品或服务。农业社会一个人就能种田地、办私塾、开医馆,工业社会常见的却是工厂、学校、医院等组织。工业社会的社会单元常态形式是组织,个人只是补充。在工业社会,组织就象个人一样,有生命、有品德、有精神。跨国公司的品牌很值钱,那是因为品牌蕴含着公司的品德和精神。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出名是因为学校有自身的品德和精神,至于谁担任校长那并不重要。建国初期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大一统的计划体制,管理直接管到个人,甚至可以管到个人的思维。在工业社会,国家先要管理组织,再由组织管理个人。改革三十年,就是对组织进行改革,努力提高组织的效率,农业组织从生产队变为家庭承包,中小企业以国有为主改变为以民营为主。组织的高效表现在政府不直接管理,组织也能够生存发展壮大,民主、自主、自治就是其管理上的表现,其根源在于组织能够实现更好的劳动分配关系,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组织的形态多种多样,哪一种形态符合生产力和社会的需求,依赖于实践的检验,而人的认识特别是政治家的认识对组织的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年毛泽东允许农村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改为生产小组,但却不允许实行家庭承包。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改变一定生产力条件下最佳组织形式的实现,如果人为地去改变,只会导致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的下降,引致社会不满。
社会组织实行自主管理,意味着国家对组织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对组织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其效果也大相径庭。直接管理让人觉得对组织更容易控制,因此能够实现更好的管理,实际上直接管理效果往往比间接管理差很多。我曾经管理过企业食堂,当时食堂由企业直接管理,食堂工作人员是临时工。职工经常给我反映食堂的问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饭菜品种少等等。食堂内部管理也有许多问题,食堂用人多,靠关系进来的;职工除非不得已不愿在食堂用餐,用餐人数少食堂更是入不熬出,企业要拿一大块钱贴食堂。食堂的一只墨鱼丢了,我当然明白必是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偷了,可我不是公安人员查不出来。直接管理食堂,还需配备专门一名正式职工担任管理员,每天买的菜都要作进出仓登记,管理好象很严格很细致,实际上因为监督不可能到位,不论买菜还是卖菜都存在难以解决的管理问题,个人要以权谋私是很容易的事情。那两三年食堂的事情真够我头痛的。后来在新的分管领导支持下,食堂实行了有管理的承包。公开招聘承包人,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食堂只对内部职工服务。承包后,企业对食堂的补贴少了,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了,职工满意度提高了,在食堂就餐的职工及家属增多了,以至于食堂桌椅不够用。我对食堂也少操心了许多,省去了对食堂的内部管理,只要控制住饭菜价格、定期检查卫生和安全、关注服务质量就可以了。
这只是一个小事例。食堂虽然小,但也是社会的一个组织,食堂直接管理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管理一个国家同样会碰到。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天可以这样解读:“治大国如管小食堂”。建立在大一统计划体制上的社会,经过三十年改革,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直接管理范围仍然很大,各级党政机构直接管到村庄,直接管理着大量的国企和许许多多的公立学校、医院。这些组织在基层领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共同点是日益缺乏品德、缺乏精神,日趋行政化、官僚化。其结果是政府不重视为民服务,企业不重视效益,学校不重视教书育人,医院不重视治病救人。人的党性修养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十五年前单位预算如有节余还不敢花掉,现在单位预算节余已经成为内部人员增加工资福利的重要途径,“三公”问题(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只是其中的常见现象,至于分配不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监控不力等等更是直接管理下容易产生而又无法解决的内部弊端。这些内部弊端的外在表现就是裙带主义、违法违纪、不断产生的安全事件和群体事件。这些内外弊端随着时间推移和监控能力不断下降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倾向。
今年我单位新聘一名新闻专业大学毕业生。本想现在的大学生应该都是热血青年,可我跟他的一番谈话却让我心寒。他跟我说很遗憾不能去地市一级的新闻单位,在那些单位下基层报道会有红包拿。我说如果拿了红包那报道还会真实吗,他说除非特别严重的事情谁也不敢拿,现在都是这个样子。大学毕业生考虑收入无可非议,但却想着拿自己职业道德做交换,想通过灰色黑色收入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问题就大了。新闻工作者被称作无冕之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起着脊梁的作用,如果脊梁塌了,社会还会有公平正义吗?学生有如此想法,学校教育难辞其咎。钱学森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学校没有品德、没有精神,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学校如此,地方政府、基层国企、公立医院不也类似?地方政府没有品德、没有精神,就不能为民服务;企业没有品德、没有精神,就不能培养出一流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更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不能发展成一流的企业;医院没有品德、没有精神,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医生,无法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直接管理下组织效率低下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不合理的劳动分配关系。分配不公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贫富分化是一大问题,这要依靠经济发展和财税政策加以改善。组织内部的分配不公问题才是更大的问题,它将导致组织缺乏活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在直接管理领域,分配问题长期都没有得到解决,改革之初就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现象。当前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的因身份不同导致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因上级对下级监控能力下降导致的灰色、黑色收入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分配不公问题。在直接管理体制之下,分配不公根源在于事实上的用人终身制。事业单位现在开始实行聘用制,其结果将与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一样不会有任何效果。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已经十几年了,唯一的变化就是原来不用签合同,现在隔几年签一次合同。我县城一公立中学实行效益工资,工资总额有所增加,但内部分配更不公平了,班主任一个月补贴约30元,上一节课补贴不到1元,同县城一私立中学班主任补贴是300元,上一节课补贴7元。公立中学的班主任和上课补贴比实行效益工资前都显著下降。如此的分配关系,如何能够调动班主任、上课老师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校的活力了。虽然分配不公,但想去公立单位的人趋之若鹜,仅仅因为公立单位能够提供一个铁饭碗和优厚的收入。消灭剥削、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按劳分配只能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下解决,在当前体制下直接管理的组织是不可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
要解决直接管理组织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弊端,就必须通过自主、自治、民主的办法,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去行政化、去官僚化,使这些组织有品德、有精神。一方面要鼓励民营的企业、学校、医院建立和发展,鼓励民营学校、民营医院向公益性组织转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布局调整、资产重组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政治民主,探索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管理和民主化管理方式。我党擅长并习惯于对组织的直接管理,而对组织的自主管理缺乏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更缺乏完善有效的具体措施。提高对组织自主管理的认识对党管理国家和社会极其重要,学习组织自主管理知识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二战之后形成了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社会组织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就需要吸收这些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实践当中。
阅读() 评论()
改进大型企业管理是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举措